Electrical Engineeri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電機工程系 黃明熙所指導 呂易儒的 以氮化鎵功率晶體研製具雙向功率流動之450kHz單相及三相諧振轉換器 (2019),提出Electrical Engineeri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頻諧振轉換器、三相高頻變壓器、雙向功率流動、寬能隙半導體、氮化鎵。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大學 化學工程學研究所 陳文章所指導 吳炳翰的 低介電常數與低消散因子感光聚醯亞胺之合成鑑定 (2018),提出因為有 感光聚醯亞胺、高頻應用、低介電常數、低消散因子、軟性印刷電路板、(阻焊)覆蓋層、網版印刷的重點而找出了 Electrical Engineeri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Electrical Engineeri,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以氮化鎵功率晶體研製具雙向功率流動之450kHz單相及三相諧振轉換器

為了解決Electrical Engineeri的問題,作者呂易儒 這樣論述:

本論文建置操作頻率450kHz雙向功率控制之CLLC諧振轉換器,使用氮化鎵(GaN)提高系統操作頻率以減少被動元件的體積;所提CLLC諧振轉換器輸入端與輸出端分別連接400V直流電壓以提供電氣隔離,設計諧振頻率使雙向功率流動皆操作在電壓增益與負載無關的第一諧振點,如此可將CLLC視為理想的直流變壓器,為簡化控制將系統操作於定頻及50%工作週期。此外,建置三相功率級電路,其中PCB設計是以Ansys Q3D輔助設計來分析PCB寄生參數,將主要能量流動路徑之佈線雜散感值最小化,以降低GaN截止的電壓應力。最後導入Maxwell 3D協助分析三相變壓器的電氣參數及磁通分布,所提三相變壓器為共用鐵芯

型式可減少磁性材料的使用,大幅降低電路的體積及變壓器鐵損。最後以數位訊號處理器TMS320F28075做為控制核心之CLLC諧振轉換器,其輸出功率分別為6kW(三相)及2kW(單相);並以雙脈衝測試電路驗證Q3D分析雜散感值及量測開關切換暫態特性。另外,設置測試方法來驗證CLLC諧振轉換器功能,所建構之單相全橋CLLC及三相CLLC最高效率均能達到97%。

低介電常數與低消散因子感光聚醯亞胺之合成鑑定

為了解決Electrical Engineeri的問題,作者吳炳翰 這樣論述:

近年來,聚醯亞胺在軟性印刷電路板領域中已引起許多關注,它因為良好的熱穩定性、抗化學溶劑腐蝕性以及良好的機械性質而能夠被用於印刷電路板的基板或覆蓋。但在傳統的聚醯亞胺圖案化過程較為繁雜,因此我們需要引入新穎感光壓克力交聯系統,透過負型光阻的模式來幫助顯影成像。另一方面在高頻傳輸是一個十分重要的領域,而當中有個最嚴重的問題便是高頻傳輸下的訊號遺失及能量損耗,所以我們需要引入具有較低介電常數與消散因子的單體來合成聚醯亞胺,傳統的芳香環聚醯亞胺介電常數多高於3.5,消散因子則高於0.02 (於一兆赫茲頻譜),此一數值是無法應用於新穎的商業化高頻傳輸材料當中的,因此著實需要開發低介電常數與消散因子的聚

醯亞胺材料。本研究第二章,我們成功引入含氟原子的基團於聚醯亞胺高分子中,透過C-F鍵結極低的極化率使得電子在特定電場中並不會過度震盪導致訊號損失而能降低介電常數與消散因子,我們也比較不同的商品化二酐及二胺,透過位置與鍊段長度的不同最適化出最佳性質的聚醯亞胺,此一系統的介電常數最低可降至2.5以下,且消散因子能降至0.005~0.008(於一兆赫茲頻譜)。並且我們發現到降低了介電常數與消散因子的聚醯亞胺在熱穩定性質與機械強度上仍可以維持與傳統聚醯亞胺相近的數值,感光性方面解析度約為50微米左右。本研究第三章,透過合成引入高立障之二胺單體增加整體結構的自由體積,使得空氣部分在整體高分子中佔有更多的

比例,空氣的介電常數為1,因此可以透過增加自由體積來達到降低介電常數與消散因子的目的。不過本方法也有一個新的難題在於雖可降低介電常數至2.8、消散因子0.01,但立體障礙過大的分子使得反應性較差且成膜性不佳,讓我們在製膜應用上遇到極大的阻礙,因此仍需要混入其他單體提升反應性,使成膜性得到強化。本研究第四章,透過混摻我們的聚醯胺酸(聚醯亞胺前驅物)至一些填充物以及染劑中,我們將高分子製成油墨配方,以工業用網版印刷將其覆蓋於電路板上進行測試,檢測其是否易於處理操作,結果顯示做成油墨配方的高分子仍然具有相當的熱穩定性與機械性質,且介電性質仍在一定的範圍內,而這個油墨配方也能夠完美的進行感光顯影,讓整

個印刷電路板的製程能夠更簡便、更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