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路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三和路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孟德斯鳩寫的 羅馬盛衰原因論 和亨利.穆傑的 波希米亞人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自由之丘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生物科技系 梁世雄所指導 黃信富的 南臺灣溪流淡水魚類群聚組成與結構之時空變動 (2015),提出三和路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魚類。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生物科技系 梁世雄所指導 王盈淇的 南台灣溪流淡水螺類群聚組成與結構之時空變動 (2013),提出因為有 南臺灣、溪流淡水螺、數量比例、優勢種、數量序位的重點而找出了 三和路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三和路,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羅馬盛衰原因論

為了解決三和路的問題,作者孟德斯鳩 這樣論述:

  本書是十八世紀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1689-1755)的代表作之一,1734年出版。作者利用羅馬的有關史料來論述他的政治主張,並論證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的重要性,為共和制度提出歷史的理論根據,用以反對當時的專制暴政。他認為羅馬的興盛是由於建立共和制度、法律開明、統治者賢智、人民風俗樸質、品德善良,而羅馬的衰亡則是由於施行君主政體的統治和對外實行戰爭掠奪。這種論述對當時反對君主專制起過積極作用。   本書增加了作者有關羅馬的相關論述的新文章。   作者簡介 孟德斯鳩(1689-1755)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法學家,也是近代歐洲國家比較早的系統研究古代東方社會與法律文

化的學者之一。孟德斯鳩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學術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很高的榮譽。曾被選為波爾多科學院院士、法國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柏林皇家科學院院士。他的著述雖然不多,但其影響卻相當廣泛,尤其是《論法的精神》這部集大成的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與法律理論發展的基礎,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歐洲人對東方政治與法律文化的看法。 譯者簡介 許明龍   1936年11月出生於浙江省定海縣(今舟山市定海區)。中國社會科學會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學術專長是法國史,現從事世界歷史研究。1949年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轉業。1956年考入北京大學西語系法國語言文學專業,

1963年畢業。後在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北京建築設計院任翻譯。1978年10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1993年晉升為研究員。1996年11月退休。   導讀 「準則變換所造成的崩解」:孟德斯鳩對於羅馬衰亡的診斷/陳思賢    譯者附言    第一章 羅馬的起源─它的歷次戰爭    第二章 羅馬人的戰術    第三章 羅馬人何以變得強大    第四章 論高盧人、皮洛士、迦太基人與羅馬人的對比及漢尼拔之戰    第五章 迦太基戰敗後的希臘、馬其頓、敘利亞和埃及    第六章 羅馬人用以征服各族人民的手段    第七章 米特拉達梯何以能夠成功地抵抗羅馬人  

  第八章 城裡從未消失的紛爭    第九章 羅馬覆亡的兩個原因    第十章 羅馬人的腐化    第十一章 蘇拉、龐培和凱撒     第十二章 凱撒死後的羅馬    第十三章 奧古斯都    第十四章 提比略    第十五章 論諸位皇帝─從蓋烏斯.卡利古拉到安東尼    第十六章 從安東尼到普羅布斯執政期間的羅馬    第十七章 國家政體的變化    第十八章 羅馬人採取的新準則    第十九章 阿提拉的偉大、蠻族定居的原因、西羅馬帝國何以首先被擊敗    第二十章 查士丁尼的征戰及治理    第二十一章 東羅馬帝國的混亂     第二十二章 東羅馬帝國的虛弱    第二十三章 東羅馬帝國長

期存在的原因與覆滅    附錄一 有關《羅馬盛衰原因論》的資料    附錄二 論羅馬人的宗教政策    名詞索引  孟德斯鳩年表    譯者附言   《羅馬盛衰原因論》被公認為孟德斯鳩的三大名著之一,自一七三四年問世以來,一直受到世界各國學者高度評價。商務印書館早在一九六二年就出版了婉玲翻譯的中譯本,迄今尚無第二個中譯本。   此次新譯《羅馬盛衰原因論》,所據底本為法國伽里瑪出版社的七星叢書(BibliothOEuvres Compl鋈es de Montesquieu )第二卷所載該書文本,譯本的「編註」大多採自此書。翻譯過程中參考了色伊(Le Seuil)出版社一九六四年版的

《孟德斯鳩全集》(OEuvres Compl鋈es de Montesquieu)所載該書文本,以及從網站下載的該書(http://nimispauci. free. fr/Montesquieu/MontesquieuSommaire. htm.)。對於從網站下載的英文版Considerations On the Causes of the Grandeur and Declension of the Roman Empire,也有所參考。   有關《羅馬盛衰原因論》的資料全部來自《隨想錄》。《隨想錄》是孟德斯鳩的筆記之一,對於這部筆記的性質,他說過這樣的話:「這是一些沒有寫入我的著作中去

的一些零散的思考和想法,這是一些尚未深入思考的想法,記下來以備有機會時繼續思考。我不能對這些想法全都負責。這些想法中的大多數之所以放置在這裡,是因為我來不及思考,以後我若要使用這些想法,我將對之進行思考。」手稿共有三冊,第一冊始於一七二○年,終於一七三四年,其間的一七二八—一七三一年間因遊歷歐洲而中斷,第二冊大致寫於一七三四—一七五四年間,第三冊從一七五四年直至孟德斯鳩離世的一七五五年。孟德斯鳩每寫一條都給予一個編號,多年積累而成的文字共二千二百六十六條。《隨想錄》一直處於手稿狀態,直至一八九九—一九○一年方始印行出版。編者巴克豪森(Backhausen)出於方便閱讀的考慮,把原稿三冊的原有編

號打亂,按內容分門別類重新編號,這樣一來,《隨想錄》就有了兩種編號,一種是原稿號,另一種是巴(克豪森)氏號。兩種編號各有千秋,此後的孟德斯鳩著作編者們根據各自的喜好和需要,分別採用其中的一種。   中譯文根據七星叢書《孟德斯鳩全集》文本譯出,該全集採用的是巴氏號。翻譯過程中參考了色伊出版社的《孟德斯鳩全集》中的相關部分,也參考了戴格拉夫(Louis Desgraves)主編的《孟德斯鳩─〈隨想錄〉和〈隨筆〉》(Montesquieu, Pens嶪s, le Spicil銶e)一九九一年巴黎版。   下面對這份資料中每條文字開始前的各種數位略作解釋,以137(573. I,f?441 v陛^

為例。137是巴氏編號,573是原稿編號,羅馬數字I指《隨想錄》手稿第一冊,f鬥□u頁」(其實是「張」,即正反兩面都書寫的一張紙),441指手稿的頁(張)碼,v鬥□茩間]張)的反面,無v高怮h是該頁(張)的正面。   《論羅馬人的宗教政策》(Dissetation sur la politique des Romains dans la r幨igion)採自色伊出版社的《孟德斯鳩全集》。此文被認為是孟德斯鳩為準備《羅馬盛衰原因論》而寫的一篇文章,一七一六年六月十八日,在波爾多科學院宣讀。他在文中重申了當時「哲學家」們的共識,即宗教只是暴君們用以奴役人民的工具而已,此文未在孟德斯鳩生前出版,

遲至一七九九年方首次發表。鑒於此文所論涉及羅馬,與《羅馬盛衰原因論》的主題相關,故收作附錄,以饗讀者。   許明龍 二○一四年四月十三日 導讀 「準則變換所造成的崩解」:孟德斯鳩對於羅馬衰亡的診斷   羅馬帝國一統歐洲,功業彪炳,是後代的典範;再造另一個羅馬,也一直是日耳曼民族中若干有野心抱負之士的夢想,拿破崙、希特勒均為其例。對中世紀以降的歐洲學者而言,研究羅馬史,究其興衰之故,往往亦成為畢生學思職志所在。換句話說,歐洲自近代民族國家興起以來,政治上的氛圍是每個民族都要追求「國富民強、一統天下」,打造自身成為光輝的「羅馬帝國」之日耳曼版,而歷史研究與政治思想上的氛圍則一定包括了追溯這個

偉大先例的祕密。   近代學者願意投入此「政治考古學」的巨大工程而筆之成冊者,義大利的馬基維利(Niccol   Machiavelli, 1469-1527)與英國的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 1737-1794)均屬之,後者甚至花了十六年時間才完成六大卷的《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至今膾炙人口,也成為檢討羅馬帝國覆滅原因的最重要著作。而我們有理由相信,這部巨著的出現,曾受到了孟德斯鳩稍早的作品《羅馬盛衰原因論》(Considerations on the cause of the Glory of

the Romans and Their Decay, 1734)之影響。   孟德斯鳩(Charles Louis de Secondat, Baron de la Br   de et de Montesquieu, 1689-1755)出生於法國的上流世家,父母親都是貴族,他不但在法國最菁英的天主教學校受教育,日後也繼承了父母雙方的爵位。這位貴族青年成長於法國社會劇烈變遷的十八世紀,但這樣的動盪環境卻也提供他日後深入思考政治、社會、歷史與文化的機會。然而他最先展現給世人的,卻是在文學方面的才華。三十歲出頭時,他發表《波斯人信札》(Lettres Persanes),透過生花妙筆,他道

出了對於法國與歐洲社會現狀的深刻觀察。   至於孟德斯鳩晚年時的傳世作品《論法的精神》(清末之翻譯家嚴復譯為《法意》)(The Spirit of the Laws),使他成為國家理論與法學的極重要代表人物,所以許多人對在此之前他曾發表的一部歷史著作《羅馬盛衰原因論》,較未給予同樣比重的關注。但是這部作品的歷史意義卻不凡,它開啟了歐洲十八世紀「羅馬學」的先聲,引導時人探析羅馬在統治者、政治制度、軍事方略與公民精神等方面興起與衰退的種種原因。思考一個民族的起落,其實就是在整體地思考一切有利於國富民強的因素以及其消退的原因。這其實是從孟德斯鳩之前一個世紀的布丹(Jean Bodin, 1530-

1596)之《國家論》(Six Books about Commonwealth)發表以來的「法國式」傳統─在一部單一著作中將政治、經濟、軍事、地緣政治與文化等熔於一爐而侃侃談之。孟德斯鳩的著作不論是《論法的精神》或是《羅馬盛衰原因論》都是這種氣味。   《羅馬盛衰原因論》全書別為二十三章,成於一七三四年。現行版本各章並未完全依時序或是主題彙整,但其內容要之可分為五大部分:羅馬興起的歷史背景與環境;興起的主要策略與原因;歷代統治者評述;衰亡的原因與東羅馬帝國。關於最後一項東羅馬帝國的部份,我們在此暫且不論。而對於第一項歷史背景,孟德斯鳩其實並未詳述,只約略指出當時在義大利半島以及羅馬周邊地域

的諸多民族,可分為兩類:一是富有奢侈、閒散淫逸的民族;一是勇武好戰、剛毅堅強的民族。羅馬很快地滅掉前者,而在與後者的頻仍征戰中,羅馬不吝吸取其長處而成為更善戰的民族。總之,孟德斯鳩認為,羅馬是在缺乏強大的主要敵人、諸多小民族林立的環境中,靠著強大企圖心與不斷改善自身能力而逐漸壯大的。   至於興起的主要方略,就是本書最重要的篇幅之所在。歸納起來,孟德斯鳩把羅馬成就霸業之因素,列出了下列兩方面:政治上與軍事上。現在分述如下:   一、政治上   又可追溯出三種成功的制度,分別幫助了羅馬之壯大:   1. 共和國人民享受自由且具向心力   「羅馬的政體十分優良,其優良之處在於:這個政體自建

立以來,藉助人民的精神、元老院的力量和某些官員的威望,所有濫權行為都得到了矯正。」「羅馬之所以繁榮的原因之一,是歷代國王都堪稱偉人。一大批先後執政的君主無一例外都是傑出的政治家和統帥,這在其他國家的歷史上是找不到的。」「在社會形成過程中,首領制訂了共和國的制度,隨後則是共和國的制度造就了首領。」   2. 從立國之初,羅馬就知道以凱旋慶典來激勵民心士氣   「羅馬之偉大展現在公共建築上」,羅馬的公共建築在在反映其立國精神,時刻提醒羅馬人何謂羅馬?而每當羅馬戰勝敵人後,大家就共聚一處回顧達成此榮耀之過程,有檢討也有慰勉激勵,「凱旋慶典此後成了羅馬城之所以威武偉大的主要原因」。   3. 以授

予公民權吸引外族最優秀的戰士加入羅馬軍團   在帝國的刻意保護政策下,羅馬公民有資格享受極好的生活物資待遇與社會尊榮,所以這項措施的確有助於招募最好的外族戰士,前仆後繼地為羅馬效命疆埸。   二、軍事上   「羅馬人自認為生來就是打仗的民族,他們把打仗視為唯一的技藝,把全部才智和心思都用來完善作戰的技藝。」羅馬能夠頻頻戰勝及不斷擴張之原因,是因為在軍事上確實展現了若干優點,其他部族不能完全同時具備,或是不易趕上。這包括:   1. 軍團士兵配備的各種進攻和防禦武器,比其他任何民族的同類武器更精良、更堅固厚重。   2. 若要讓士兵攜帶比常人所能承受的更加沉重的武器,這些士兵就得個個都是

超人,所以他們透過不斷鍛鍊體魄增強力量,透過訓練增加靈活性。總之,羅馬軍人都守著勤練自身體能與戰技的尚武傳統。   3. 羅馬人對於戰勝的獎賞很重視,戰爭幾乎始終是一件能讓人民愉悅的事,透過合理分配戰利品,就能讓戰爭變得有利於人民。「羅馬是一個既無商業也無手工業的城市(羅馬人把商業和手工業視為奴隸的行業,他們自己從不涉足其中),劫掠是發財致富唯一的手段。」、「羅馬人通常只會打仗,唯有打仗才是他們通向當官和獲得榮耀的道路。」   4. 不斷學習敵人長處,羅馬人於是獲得了精深的軍事知識。「無論哪個民族因其天賦或制度而具有某種優點,羅馬人都取而用之;為此他們不會忘記任何事,於是他們有了努米底亞的

戰馬、克里特的弓箭、巴利阿里的弩、羅德島的船隻。」總而言之,羅馬人備戰之小心、作戰之大膽,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與之相比。   5. 戰爭後不饒恕敵人的作風使敵人聞風喪膽。而羅馬人愈是打敗仗,取勝的意念愈強,打敗過他們的人因而心驚膽戰,他們自己勢必取勝的意志則愈發堅定。「羅馬人若不戰勝敵方,絕不締結合約。」   除此以外,孟德斯鳩當然也不忘評價羅馬歷代的統治者,敘述他們對羅馬的功過。若論及羅馬衰亡原因,最關鍵的當然是對羅馬共和體制造成改變的那些政治人物,例如:馬略(Gaius Marius)、蘇拉(Lucius Cornelius Sulla)、龐培(Gnaeus Pompeius Magnu

s)與凱撒(Julius Caesar)等人。從孟德斯鳩的敘述語氣與篇幅來看,他一定認為這些人對於羅馬的最終覆滅,有非常大的責任。首先,關於羅馬共和後期的執政官馬略與蘇拉間,因爭權而掀起的幾場慘烈戰爭,孟德斯鳩並不想多談,他只說這些是「令人戰慄的歷史」,「這兩位首領固然嫉妒成性、野心勃勃、殘忍嗜血,羅馬人何嘗不是個個如狂人一般?」。他們之間奪權戰爭的性質有些特別:「既是國內戰爭,又是對外戰爭」,因為「新公民和老公民不再把對方視為同一個共和國的成員」。蘇拉最大的罪過在於「他憑藉武力進入羅馬城,慫恿他的將領們破壞這座自由的庇護所」。「他把公民的土地分給士兵,從而養成了後者無止境的貪婪」,從那時開始

,「軍人無時無刻不覬覦著將同胞的財富據為己有的時機。」蘇拉又開創放逐制度,於是引發派系傾軋,把對手趕出國門外,「從那時起,誰也不再把自己與共和國連在一起了。」   對於龐培與凱撒,他認為這兩個「有極大野心的人」,就是搞垮共和國的最後一股力道,差別只是在於凱撒憑藉武力奪取最高權力,而龐培卻要藉助民眾的選票取得獨裁權,「他不願意奪權力,而是要人民把權力拱手交給他。」出人意料地,孟德斯鳩指出,在凱撒與龐培間「這場長期持續的內戰中,羅馬的實力不斷增長。」原因乃是:內戰會使「貴族、市民、工匠、農夫等所有人都成為士兵」,全國的人都動員起來變成邁向沙場的戰士,「而才能出眾的人在混亂中嶄露頭角,人人各得其所

」,所以一些大人物往往在內戰中脫穎而出。反之,「在和平時期,每個人的位置都是被別人安排的,而且總是安排得不合適。」在本書中,孟德斯鳩不厭其煩地舉例說明,一個內戰之後的國家,乃是對他國構成威脅最甚者:   除了羅馬人,法國人也提供了同樣的實例。法國在以下這些時期最讓他國懼怕:勃艮第家族和奧爾良家族紛爭之後、公益聯盟騷亂之後、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因幼年繼位引發的內戰之後。英國最受他國尊重則是在長期國會引發的內戰之後克倫威爾掌權時期;德國人乃在內戰後才擁有對鄂圖曼帝國的優勢;繼位戰爭之後的腓力五世執政期間,西班牙在西西里展示的實力令歐洲大為震驚。   我們今天看到的則是波斯在內戰中浴火重生,而且令

鄂圖曼帝國受羞辱。   內戰勝利讓凱撒獲得權位,大展宏圖,也讓共和國終於毀滅。但是當凱撒被刺殺後,「共和國根本無法死而復生,於是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情景:暴君沒有了、自由也沒有了;導致共和國傾覆的那些原因依然存在。」大權在握的統治者,大皇帝奧古斯都(這是諂媚者送給屋大維的尊稱)確立了秩序,即「持久的奴役制度」,「因為,在一個最高權力剛剛被奪的自由國家裡,凡是能夠確立唯一統治者之無限權力的一切,都被稱作「規則」,凡是能夠保證臣民享有真正自由的任何行為,都被稱作騷亂、傾軋和惡政。」所以孟德斯鳩結論道,奧古斯都這位狡詐的暴君,「以柔和的手腕把羅馬人引向奴役」。於是乎,共和時期的首要大事是不停地打仗,帝

國時期的要務則是維持龐大國境內「絕對的秩序」。羅馬人在帝國之下逐漸失去了自由與生命的尊嚴,共和時期的美好終於潰散殆盡:   河流無聲無息地緩緩沖刷用以防止河水氾濫的護堤,終於在一瞬間把它衝垮,把它所保護的田野淹沒;與此相似,最高權力在奧古斯都主政時期悄無聲息地逐漸確立,到了提比略主政時猛然顛覆一切。   從這段敘述看得出來,顯然孟德斯鳩是非常感慨於此際羅馬共和精神與自由的淪喪,這種下了日後帝國江河日下的根本原因。他有一段敘述羅馬社會因失去自由與美德而解體的文字,著實使人印象深刻:   羅馬有一種名為尊嚴法的法律,用於處置攻擊羅馬人民的罪行。提比略看準此法並加以利用,但他不是按照制訂此法的

初衷來實行,而是用來對付他所仇視或不信任的人。他實行此法時所針對的不限於行動,而是還包括口頭言語、肢體語言和思想,因為兩個朋友相互傾訴時所說的話,是只能被視為思想的。這樣一來,筵席上不再有自由,親屬之間不再有信任,奴隸不再有忠誠;君主的虛假情意和言不由衷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播,友誼被視為暗礁,坦誠被視為冒失,美德被視為矯揉造作,這就令人想起往昔的幸福時光。   對於羅馬最終崩解的原因,孟德斯鳩提出了一種類似「由內向外」敗壞的解釋模型。他認為,如上所述,羅馬先是自身政治頻頻出了問題,於是造成德行盡失、人心潰散與社會的不公義蔓延,這些都導致了帝國的孱弱。羅馬一旦變衰弱,皇帝就對周遭以入侵相威脅的民

族怯弱,試圖以金錢進行安撫。「但是為換取和平而花的錢會變成貢賦,起初是自願交付,後來就變為被迫交付,且被敵人視為一種既得權益。」因此羅馬帝國在亞細亞和歐洲的周邊民族,一點一點地耗盡了羅馬人的財富。當初各國國王送來的黃金和白銀使羅馬帝國變得強大,「如今由於黃金和白銀流向其他國家,羅馬帝國變得愈來愈虛弱了。」   再者,由於帝國的若干皇帝過度優寵放縱軍人,軍人們又貪得無厭,於是軍隊日益成為國家的負擔。在無力支付軍餉的情況下,就得設法維持一支花費較少的軍隊,於是羅馬與一些蠻族簽署協定,將其納入成為輔助部隊。早期羅馬人絕對不讓軍隊中此類輔助部隊多於羅馬人自己的部隊。但是到了後期,「就連羅馬人自己的部

隊中,也有大量的蠻族士兵。其後果就可以想見了……」   孟德斯鳩對於羅馬衰亡原因的結論,可說是開啟了後世「羅馬學」對此一問題的定調。他認為,羅馬成也由於自身,敗也由於自身,「支配世界的其實不是命運,羅馬人可以為此提供證明。」孟德斯鳩找到的羅馬成功之原因已如前述,而對於敗亡的諸多原因(即上述的「由內向外」解釋模型),他使用了一個極為特殊的觀點來貫穿它們:羅馬亡於「準則的變換」。   簡而言之,這就是羅馬人的歷史。他們以自己的準則征服了各族人民,然而,當他們征服了各族人民後,共和政體卻無法延續下去了,於是只得改變政體,新政體所應用的新準則與老準則截然相反,羅馬的偉大於是毀於一旦。   「當羅

馬人採用某一種辦法治國時,羅馬持續不斷地繁榮富強,當他們採用另一種辦法治國時,挫折接連不斷。」所謂的好辦法,就是「共和」;而「另一種辦法」,顯然就是「擴張的帝國」。在這裡,我們彷彿得到了政治理論上最精要的一個教訓:良好的「共和」,會帶來自由、國富與民強。而強大的結果就是擴張,擴張自然就變成帝國。我們無法期望帝國與「共和」並存,因為二者的治理完全施用不同的「準則」。羅馬所以富強的因素在帝國時期都不復存在了,而羅馬也著實無任何經驗要如何好好地、長久地「支撐」起一個大型帝國。所以孟德斯鳩用了最簡單的話來表達這樣的一個道理:羅馬亡於「準則」間的變換與矛盾。   我們有一句古話,「富不過三代」。環境產

生準則,新環境造出新準則,新準則如果對於新環境的控管能力不似舊準則(對舊環境)般有效,則這個環境的變化本身就會帶來事先難以想像、事後難以應付的壓力,它可能是危機而不是福祉!將近兩千年前,羅馬興起與覆滅的戲劇性歷史,應驗了「福兮禍所伏」的警語。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陳思賢

三和路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雖然住過台北七年多,
但對於台北宵夜場真是一知半解,
加上每週日我們都把大家餓到壞掉,
於是我決定幫大家尋找看完首播還能吃到的深夜美食,
記得九點五十晚點名,看完再出門。

或是下週平日也能出發 與沈同行。

最後還是希望各地都能有像阿斗伯或台中果汁店一樣,
有賣喝的也有賣吐司的完美宵夜。
也希望有個為邱比特多多留言支持沈探肥肥魚。


中崙張記藥膳排骨 台北市松山區八德路三段80號
品都串燒攤 延吉 台北市大安區延吉街83號
肥花小吃 台北市大安區大安路一段31巷1號
胖老闆誠意肉粥 台北市中山區一江街31號
小夫妻手工養生豆花 新北市三重區中央北路45號
巨林美而美 新北市三重區三和路二段35號

✿沈探肥肥魚選店是我把google地圖放很大,
一家一家找出來有興趣的店家,所以可能有好有雷,
最真實心得都在:https://reurl.cc/zbazO7


攝影設備: @Sony Taiwan A7C
室外收音:【Saramonic】 blink500
室內收音:【RODE】Video Mic Pro plus
✿✿✿ 沈及其友人IG ✿✿✿✿https://campsite.bio/yuus2.0
✿✿✿精彩幕花都在臉書追起來:https://reurl.cc/vDr9l1

許願更多強心臟的財沈找我們合作。
歡迎財沈有合作需求可寄信至:[email protected]
本頻道為個人經營,不隸屬於任何MCN旗下。

南臺灣溪流淡水魚類群聚組成與結構之時空變動

為了解決三和路的問題,作者黃信富 這樣論述:

為了解溪流淡水魚類組成之時空變化,本研究自2012年4月至2013年6月,選定高雄市之大樹區大坑溝及燕巢區深水溪共13處樣點,以電魚法進行採集。研究期間共紀錄9,068隻次魚類,魚類物種有12科28種,大坑溝共紀錄20種,深水溪則有26種。研究結果顯示,大坑溝與深水溪在季節內魚類物種組成序位於冬季有顯著相關。在季節間比較,大坑溝僅Ta A(三和路鳳梨園)樣站發生物種排列變動外,其他樣點皆無明顯變化,而深水溪只有Sha B(深六橋)及Sha C (深水一號橋) 樣站呈現穩定狀況,其他樣點則有物種排列的變動。河道水泥化對魚類群聚時空變化之影響評估,發現兩條溪流魚類群聚之時空變化,並沒有受到邊坡水

泥化的明顯影響。研究結果也顯示,夏季與秋季降雨增加而形成洪水,可能是造成多數樣點在夏季及秋季時魚種數量序位變動較明顯之主因。在冬季時,魚類數量序位變動則較穩定,若採集人力及資源僅能進行有限採集時,建議溪流魚類採集於冬季進行採集較為適宜,若需於夏季及秋季則建議進行多次採集以減少數量誤差之結果。未來若氣候變遷狀況持續發生,夏季暴雨頻度及強度增加,將須注意對淡水魚類採集效率之影響,此外,若能深入探討原始溪流與水泥化溪流間魚類時空變化的差異,對未來溪流魚類群聚之研究及管理將更有幫助。

波希米亞人

為了解決三和路的問題,作者亨利.穆傑 這樣論述:

  那一年他二十歲,站在巴黎的街頭。  他的口袋裡只有畫筆,心中卻充滿希望,  他稱自己是:波希米亞人。  百老匯音樂劇《吉屋出租》.普契尼歌劇《波希米亞人》靈感原典   十九世紀,巴黎拉丁區。在迎向燦爛的美好年代、海明威筆下流動的饗宴之前,一群年輕、窮困,卻懷抱著崇高夢想的藝術家們已經開始在這裡聚集;他們稱呼自己為「波希米亞人」。   本書的作者亨利.穆傑,當時住在拉丁區的破舊閣樓裡,不時發表劇本、短詩,也是波希米亞人的一分子。他以身旁的友人做為創作靈感,寫下以四個藝術家為主角的系列故事《波希米亞人》;書中主角年輕、窮困、沒有固定的工作,卻擁有對生命的無比熱情,以及與現實對抗的純真。該書出版

後即獲好評,先有普契尼在1896年以書中主角魯道夫和咪咪的戀愛故事為主軸,創作出傳唱百年的歌劇經典《波希米亞人》;百年後,美國的編曲家強納森.拉森,將故事背景搬到紐約,改編成百老匯音樂劇《吉屋出租》。   故事將從一個四月八日的早晨開始。一貧如洗的音樂家蕭納被房東逐出住處,畫家馬塞爾正好帶著唯一的家具搬入蕭納離開的房間,哲學家柯林在小酒館邊專注看書邊用餐,作家魯道夫則在不遠處的咖啡館與人陷入爭執。命運之神在一天之內,將這四位好友串在一起,也讓他們攜手度過三十歲以前最美好的那段青春時光。他們的日子大起大落、住所漂泊不定、財富來來去去,愛情有時則翩然造訪,在生命留下印記……   這本書的問世,使得

「波希米亞人」一詞廣為人知,並成為永恆的波希米亞精神原典。 作者簡介 亨利.穆傑 Henri Murger 1822~1861   法國小說家、詩人,一八二二年出生於巴黎。他是裁縫和門房的兒子,沒有接受過完整教育,工作狀況也不穩定。一八四一年,穆傑開始發表詩作和短篇作品,也曾寫過劇本,並擔任小報主筆。一八五一年,《波希米亞人》小說出版,此書為穆傑帶來了空前成功,也成為他畢生的代表作。他在之後十年持續創作不輟,一八六一年,在貧病交加的情況下病逝巴黎。 譯者簡介 高美齡   譯有《雪球橘子》。 推薦序 愛、熱情與冒險∕劇場編導 魏瑛娟   十九世紀法國寫實主義作家及詩人亨利.穆傑(Henri M

urger)以自己年少與朋友的青春軼事寫成了著名小說《波希米亞人》(Scenes de la Vie de Boheme)。這系列如社會紀實的生活篇章,展現了十九世紀浪漫青年不受羈絆的生活價值觀及對藝術與愛的熱切追求。 反抗傳統、熱情於生活、在平庸裡創新冒險、愛與藝術至上、自我的流放、重塑與認同……這些由小說角色們靈活展現的性格特質與生活企求,深深打動讀者,也在作者的推波助瀾下,「波希米亞人」成了一專有名詞,更代表了某種精神態度,提供了浪漫綺想,吸引無數想自平凡庸常生活裡逃脫的叛逆之士。   波希米亞人雖原指捷克境內波希米亞地區族裔,但因種族複雜,政治變遷,且與吉普賽人勾連,後成了化外族群同義

詞。亨利.穆傑延伸其義,大加渲染發揮大眾對其浪遊狂放的誤解與想像,在書中以詩人、音樂家、畫家與哲學家等四位社會邊緣(也浪漫)角色重書定義。《波希米亞人》呈現的如一天真率直美好生活繪畫捲軸,迆邐開來的是不畏現實艱險與挑戰的青春喜劇,充滿愛、熱情與冒險,即使角色並不全然圓滿收場。波希米亞精神或波希米亞人成了無可抵禦魔幻呼招,挑動許多不安於現狀的創作者回應與附和。歌劇大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鍾情其愛情篇章,節選強調愛情的美麗與悲傷,譜出膾炙人口的歌劇《波希米亞人》,高唱愛是生活裡最熱情的冒險。近年更有百老匯音樂劇與電影《吉屋出租》(Rent)的製作與生產。對愛與藝術的追求主題當代

化,探討了同性戀、愛滋與跨性別諸多議題,在禁忌與邊緣裡質疑威權和主流,現代化了波希米亞精神且更新了波希米亞人形象。   「每個屬於波希米亞人的人,從文學家至職業密謀家……他們或多或少地處在一種反抗社會的低賤地位上,並或多或少過著一種朝不保夕的生活……他在他的夢中不是孤獨的,他有許多同志為伴。」班雅明如此論述波希米亞人,贊同波希米亞精神,猶如人類單調平庸生活裡的救贖與出路。低賤甚或有傾滅疑慮,但那是無法抑止或抹去的美好抗逆精神,冒險帶來生機,靈魂得以繽紛,得以自由。 作者序(節錄)   本書所描繪的波希米亞人,並非是通俗小說家筆下的強盜和刺客,也非來自跳舞熊藝人、吞劍者、打零工的守衛、賣彩券的街

頭小販和其他成千上萬界線模糊的神秘職業。他們主要的工作就是沒有工作,但在此同時,只要有好處,他們又什麼都可以做。   這些波希米亞人並非現代才出現的族群,他們存在於所有時代、所有地區,綿長的血統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沿著波希米亞的族譜上溯,在古希臘時期,一位赫赫有名的波希米亞祖先曾在富裕的愛奧尼亞境內漂泊,享用慈善的麵包,並在好客人家的爐火旁彈奏他的七弦琴,吟唱關於海倫的愛情和特洛伊陷落的歌曲。時至近代,當代波希米亞人可以在所有的藝術和文學領域找到前代的蹤跡。在中世紀,吟遊詩人、民謠作曲家、尋歡思想的子嗣、歌聲動聽的都蘭流浪者等,這些流浪樂手們延續荷馬的傳統,攜著乞丐般空空如也的錢包、背著樂聲悠

美的豎琴,一邊歌唱,一邊穿越克萊門斯伊索爾那盛開著雪白玫瑰的美麗原野。   在騎士精神和文藝復興之間的過渡期,波希米亞人繼續在國境與國境間遊走,少部分的人在此時來到了巴黎。例如皮埃爾.格蘭戈爾,流浪者之友與禁食的敵人,他面黃肌瘦,彷彿一生都處於永恆無盡的齋戒期。他在城中落腳,靈敏的鼻子四處追尋著廚房和餐廳飄出的食物香味。他光憑著飢腸轆轆的眼神,就足以讓肉舖外吊著的火腿變小,想像力在他的腦中叮噹作響--可惜,同樣的聲音沒有出現在他的口袋中--那是他辛辛苦苦地為路易九世寫完一齣戲後,參事答應支付給他的十克朗報酬。相較於愛斯梅達那陰鬱愁苦的愛人,波希米亞編年史裡出現了另一個少了些禁慾色彩、面容歡快的

角色--法蘭西斯.維庸,一個貨真價實的天才和流浪者,他的詩句中滿溢著豐富的想像力。維庸被奇妙的欲望所支配;古代詩人或許會稱之為命運--他的行為帶著他一步步接近絞刑架,據說他曾因為太靠近「欣賞」王冠的顏色而被逮捕,不過他後來逃脫了--這個維庸可不只一次逃過守衛的看守。他是皮爾街上最吵鬧的住客、埃及公爵晚宴上最雀躍的人、韻文界的羅薩;他的詩句包含著令人心碎的感傷和最真誠的語調,在一旁的謬斯被感動的淚水淹死之前,就足以打動最無情的惡棍和流浪漢,讓他們徹底忘記貪婪、殘忍和浪蕩。   在那些對認識有限、只知道「『馬勒布來了』揭開了法國文學序幕」的人之外,一群默默無名的人已經開始踏上了維庸勤耕的土壤--其

中不乏詩壇上聲名顯赫者,他們掠奪他為數不多的遺留財富,並以之創作出屬於自己的榮耀。那是波希米亞吟唱者在冷天屋簷下、用顫抖的雙手寫下的民謠,破舊茅屋裡傳出、散發著謬斯靈光的即興詩句,這些作品在今天,紛紛染上了琥珀的色澤和麝香的氣味,變質為貴族徽章邊上的精巧紋飾。   文藝復興盛大揭開序幕。米開朗基羅正登上西斯汀教堂的鷹架,神情緊張地看著年輕的拉斐爾手拿壁畫的草圖,步上梵諦岡的臺階。切里尼在柏修斯像前沉思、吉爾貝蒂雕刻著洗禮堂大門的紋飾、多納太羅在亞諾河大橋打磨著大理石。接著,梅第奇的市民崛起,儼然與李奧十世、尤里烏斯二世相抗衡;許多重要作品出現在他們手中--提香和韋羅內塞為總督府畫上奪目的色彩,

在他們的畫筆下,聖馬可大教堂足以和聖彼得大教堂相匹敵。   這場天才狂熱從義大利半島爆發,迅速延燒至整個歐洲。藝術挺身反抗上帝,與帝王們並肩齊行。查理五世彎身撿起提香的畫筆;法蘭西斯一世出現在印刷廠的舞會上--多雷此時可能正在那兒校對原稿。   而在這眾聲齊放的時代,波希米亞人的蹤影依然可見;就像巴爾扎克小說裡形容的:他們遊走在生活邊緣,尋找下一頓晚餐和可以遮風避雨的屋簷。克萊門.馬羅穿梭在羅浮宮中,深受美麗的黛安娜寵愛--這位法國國王的情婦,微笑照耀了三個朝代。之後,不忠的謬斯將他從黛安娜的起居室引至了王姊瑪格麗特的接待間,而這充滿危險的善意,終於為他招致了牢獄之災。同一時期,另一位波希米亞

人塔索--他的童年在拿不勒斯的索羅托海濱度過、並受到詩神的眷愛--也走進了費拉拉公爵的城堡,只不過他沒有黛安娜和瑪格麗特的寵兒幸運,這位偉大長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的作者,最後因為對埃斯特家的女兒大膽示愛,付出他的理性和所有天才作為代價。   梅第奇家族進入法國,引發了一連串的宗教和政治風暴;但這些都沒有影響到藝術的蓬勃發展。這段時間,雕刻家古戎在〈無邪之泉〉的鷹架上找到了異教徒菲狄亞斯手中的鑿子;詩人龍薩則重拾希臘吟遊詩人平德爾遺落的七弦琴,和詩社友人一同創立了法文的詩歌學院。這所學院與馬勒布及其門徒的信仰相呼應,試圖將法文書寫中那些因為希臘化而產生的的異國風格清除乾淨。波希米亞人雷尼耶,詩

歌堡壘最後的捍衛者,以修辭與文法作為後盾,公開指稱拉伯雷的粗俗野蠻和蒙田的晦澀難懂,這位諷刺者同時為羅馬古詩人荷瑞斯的嘲諷增添新意,在他的時代憤怒疾呼:「榮耀不過是過時的老聖人祈禱的東西。」   十七世紀的波希米亞人名單,包括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治下不少文學界的名字。他們是出沒在朗布依埃夫人沙龍的常客、曾參與傳奇詩集《茱莉的花束》的製作,他們有管道自由進出巴黎皇家宮殿,並和專政中保持自由立場的宮廷詞臣共同創作。他們在瑪莉翁的躺椅寫滿情詩,在皇家廣場的樹下向妮儂求愛;他們清晨在『暴食者』或『皇家寶劍』等小酒館用餐,晚上則在宮廷顯貴的晚宴桌旁停留,在街燈下為了約伯或烏拉尼亞的十四行詩拔劍決鬥……波希

米亞經歷了愛情、戰爭甚至外交,此時開始對冒險心生倦意。他們著手把新約和舊約轉寫為詩,成為領有薪俸的一群人:他們成為肥胖的牧師、甚至戴上了主教的王冠,有些人則在不久後成立的學院裡謀得安定的位置。   十六到十八世紀間,出現了兩個偉大的天才。他們身處於海洋兩端的遙遠國度,但在文學上面臨的對抗和掙扎卻無比相似--他們是莫里哀和莎士比亞,這兩個最傑出的波希米亞人,擁有極其相似的命運。   到了十八世紀,文學界最重要的名字同樣能在波希米亞的系譜上找到;其中光芒最為耀眼的兩人是盧梭和達朗貝爾--後者在出生時被遺棄在聖母院的石階上。而在面容模糊的波希米亞群體裡,麥爾費拉特和吉爾伯特兩人受到了過度的讚揚:前者

的靈感不過是盧梭抒情詩的微弱反照,後者的思考則是無謂的傲慢和仇恨的組合,在裡頭甚至找不到一絲原創或真誠;因為他的聲音,僅只是作為派系鬥爭的工具。   分散各時代的波希米亞家族簡介,將在此告一段落。我們之所以刻意將這一長串的名單放在序言最前面,是為了避免讀者在初次接觸「波希米亞人」這個名詞時,所可能產生的一些誤會。隨著書中對波希米亞人在習慣和語言上的深入探討,讀者將能明白一般人普遍對「波希米亞」一詞,有著相當程度的誤解。   在今天,一如往昔,任何一個有志以藝術為天職、且除了藝術天分沒有其他的謀生技能的人,都注定將踏上波希米亞王國的小徑。贏得各種獎章的知名藝術家們,大部分都曾是波希米亞的一員,而

他們在晚年的富裕與榮耀中,仍然時常回想起(或許帶著些微的遺憾)當他們攀爬青春的翠綠小坡時,他們只有二十多歲,除了勇氣之外一無所有--勇氣是年輕的特權;而希望,就是窮人的財富。   對那些開始感到不自在的讀者、膽怯的市民和諸多無法確切定義的廣大群眾,我們將重述我們的真理:   波希米亞是藝術的必經之路;它是學院的前奏、休養的殿堂、以及靈魂的最終歸屬。   我們還要補充一點:波希米亞的生活方式,只有可能存在於巴黎。   接下來,我們將談及絕大多數不為人知的波希米亞人。這個由窮困藝術家組成的龐大家族,彷彿受到了失去姓名的詛咒,既不能也不知該如何引來一絲的名氣,好證明自己藝術中的地位;或是透過他們已有

的,展現自己可能的未來。他們是最頑固的夢想家,最熱情的信仰者,對他們來說,藝術是信念而非職業:只要看見真正的傑作,就能讓他們興奮不已;他們真摯的內心,為了不需名稱與流派的存在之美而加速跳動。波希米亞人是那些擁有偉大夢想,並將之付諸實踐的人,而非粗心、膽小、安逸的人,或是不切實際、幻想著工作會自動完成的人,更不是那些投機取巧、想靠著手段贏得名聲和財富的傢伙。   ……   藝術的戰場一如所有戰爭,勝利的光環屬於領導者,而軍隊裡的小兵只會受到一點口頭上的鼓勵。在戰場中倒下的士兵,被埋在他們的葬身之地,一個墓誌銘上記載了兩萬個死亡的名字。   群眾也是如此,他們的視線永遠集中在初升的太陽上,從來不曾

稍微低頭看見那些為數眾多、面孔模糊、正在地下世界努力奮戰的人們。許多人至死沒沒無聞,努力一生的成果甚至得不到一個鼓勵的微笑,只有冷漠陪著他們離開世間。   ……   真正擁有力量的心靈總有話要說,而或早或晚,他們終將找到自己的聲音。天賦或才能並非是人性的單純偶然;他們有其存在的理由,因此不會永遠沒沒無聞。就算人群不曾來尋找他們,他們也一定會被發現--天才就是太陽,所有人都看得到。才能則是鑽石,或許會隱藏在地底深處很長一段時間,但總會有人發現它。因此,我們不需浪費時間去為那些無味的短詩、虛假的哀歌感到惋惜,因為寫出這些東西的人,不過是懶惰、放蕩、無用,誤闖這個世界並糟蹋藝術家名聲的波希米亞寄生蟲

。   一句格言說:「不為人知的波希米亞並非通道,而是條沒有出口的死巷。」   的確,這種生活不會帶來任何結果。這是種單調而愚蠢的悲慘,身處其中,智慧有如失去空氣的油燈,悄然熄滅;跳動的心因為強烈的厭世而逐漸變得毫無知覺;人類最美好的本質轉變成了最糟糕的。如果一個人不幸被困在這樣的死巷中太長太久,就會再也無法脫身,就算冒著危險勉力脫逃,也只會落入另一個臨近的波希米亞王國--文學和藝術在那裡並不當家。   ……   現在,我們將一同走進真正的波希米亞王國,這是組成本書的主要元素,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本書的主題。真正的波希米亞人的確受到了藝術的召喚,並且有機會可以成為那些被選上的藝術家。波希米亞人

和其他人一樣,生活在重重危險之中;在他的左右兩側有兩道深淵:貧窮和懷疑。在這兩道深淵的中間,一條細長的路通往波希米亞人的目的地。他們可以用眼睛看見他的目標,只是還在考慮恰當的抵達時間。   部分波希米亞人已經正式公開了波希米亞的存在,不過,國民的名字並非照慣例記在戶口名簿上,而是,引用自其中一位波希米亞人的話:「名字都寫在(還沒付清的)帳單上。」這群人正開始文藝界上打響波希米亞人的名號。   為了抵達既定的目標,不論是走哪一條路;波希米亞人深知如何在各種狀況下取得他們所需要的一切。不論是晴是雨,揚塵或是陰天,沒有什麼可以阻撓這些狂野的冒險家,他們天生具有辨別方向的本領。雄心壯志讓他們的思慮清晰

,並對未來抱持衝鋒陷陣的高昂精神。生活所需是一道永遠的難題,而他們天馬行空的創造力總是能在困難真正發生前,輕而易舉地將之移開。他們有辦法逼小氣鬼掏出錢包,在梅杜薩之筏挖出松露;沒錢時他們可以活得像隱士一樣節制,但只要有一些財富落到他們手上,他們就會立刻沉淪至最具毀滅性的幻夢之中--追求最年輕貌美的女孩、喝最陳最好的美酒,好像他們的錢多到無處可花。然後,當最後一枚硬幣真正消失後,他們就再度回到過去的餐桌前,憑上帝的意思決定晚餐。他們會憑著一些技倆,接來各式各樣和藝術沾得上邊的工作,從早到晚辛勤得好像是專門尋找五法郎硬幣的某種動物。   波希米亞人穿著造形奇異的便鞋或破破爛爛的靴子,他們無所不知、

無所不在。這天,他可能在裝飾華麗的會客室,靠著壁爐與人家聊天;隔天,他也許會出現在郊外露天舞會的樹蔭下乘涼。他們在林蔭大道走上十步,就一定會遇上朋友;而不管在哪哩,走三十步一定會碰上一個債主。   ……   這就是波希米亞人的生活。社會上的道德之士對他們所知甚少、藝文界的保守人士攻擊他們;社會上的平庸者們找不到足夠的謊言和毀謗,去壓下波希米亞人的聲音和名字--他們已經憑著自己的大膽和天賦,摸索到了名望大廳的前廊。   這是一種極需耐心與勇氣的生活,一個人必須穿上最厚重的鎧甲,才足以抵抗愚蠢和忌妒者的攻擊,在路上,他必須緊抓著足夠的自信,才不至於時時跌倒。這是最迷人也最糟糕的生活,在故事裡有烈士

、也有英雄,而一個人必須先認清所有無情的規則、並拋棄先前的自我,才有資格踏入波希米亞世界。 第一章 波希米亞俱樂部四月八日的早上,亞歷山大‧蕭納,這個精通繪畫和音樂兩門藝術的年輕人,在鄰居家公雞的宏亮啼聲中驚醒。對他來說,這隻公雞就是他的鬧鐘。「上帝!」蕭納呼喊著,「這隻長毛的鬧鐘也走得太快了,今天應該還沒到吧!」說著他便敏捷地從自己設計的床上跳了起來。這件多功能的家具晚上是張不怎麼樣的床,白天則承擔許多其他家具的職責──由於去年罕見的寒冬,那些家具就此消失。在清晨刺骨的微風中,蕭納匆忙地套上了他的睡袍──那是一件繡滿閃亮星星的粉紅色襯裙。它是一位笨得可以的少婦留在蕭納房裡的;在一次化妝舞會

的夜晚,她竟然相信了蕭納信口說出的諾言。當時,蕭納假扮成侯爵,他抖動口袋裡從劇場朋友那裡借來的假錢幣,發出沙沙的誘人聲響。梳洗完畢後,我們的藝術家猛然推開窗戶。陽光如利劍般地照進房間,讓他不得不張開矇矓的雙眼。此時,附近教堂的鐘塔傳來了五聲鐘響。「現在真的已經是清晨了,」蕭納嘀咕著:「真是個令人吃驚的事實──但這清晨一定出了錯……」他查閱釘在牆上的年曆;「這個錯誤可不小。經過科學證實,這個季節的太陽至少要到五點半才會升起,現在才五點鐘,太陽就出來了!這未免太熱情了!太陽出了毛病,我一定要向天文局申訴。不過,我開始有點擔心了,今天,當然也就是昨天之後的那一天,既然昨天是七號,除非土星逆轉,不然今

天一定是四月八日。如果我相信這張紙的話,」蕭納看著牆上的退房通知書喃喃自語,「那麼,今天十二點,我應該把房子騰空,同時付給房東伯納德先生七十五法郎,作為這三季的房租,至少這張字跡潦草的通知書上是這麼說的。一如往常,我希望上帝能協助我償還這筆債務,但看起來祂現在應該正在忙……好吧!我還有六個小時,如果充分利用的話,也許──開始工作,開始工作。」正當他打算套上原本布滿長毛、如今因年代久遠而毛幾乎掉光的大衣時,突然好像被狼蛛咬到似的,開始在房間跳起自己獨創的波爾卡舞,在舞會上,這種舞常受到警察的特別關照而讓他備受注目。「上帝!」他驚呼道,「清晨空氣所激發的靈感多得令人驚訝!主旋律已經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了,讓我們試試……」蕭納衣服穿到一半便坐在鋼琴前。他以一種恐怖的噪音敲醒了熟睡中的樂器,嘴裡一邊哼唱,一邊開始摸索某段他已追尋許久的旋律。「Do—Sol—Mi—Do—La—Si—Do—Re。呸!這鋼琴的『Re』就像猶大一樣虛假!」他用力地敲打那個不明確的音符。「我們必須巧妙地表達一個年輕女孩的痛苦,讓她在藍色的湖面上,悵然地將白色雛菊的花瓣一瓣瓣撕下……這個想法不夠創新!然而,這是一種流行,現在這個年頭,你不可能找到有膽子發行沒有藍色湖泊在音樂裡頭的出版商,我必須追隨流行。Do—Sol—Mi—Do—La—Si—Do—Re!這段不錯,能讓人感覺到雛菊美麗的形象,尤其是那些在植物學上頗有造詣的人。

La—Si—Do—Re。噢,這該死的『Re』!現在該描寫藍色湖泊了,我們應該要有一些湛藍、潮濕的東西,再加上月光--應該要有月亮,還有,不要忘了天鵝。Fa—Mi—La—Sol,」蕭納不停地嘀咕著,他反覆地敲打著琴鍵,彈出一連串剔透明亮的八度音;「最後,是年輕女孩的告別。她決定跳入藍色湖泊,追隨那埋在雪地下的愛人。這個結局不是很明朗,不過一定很吸引人。我們必須要有一點溫柔、憂鬱的東西。有了,有了!這裡加上一些哭得有如後悔從妓般的戲劇化小節,便足以撕裂人心──之類的。」蕭納的身體在星星襯裙裡顫抖,他哀傷地瞪著鋼琴;「要是你可以劈下一小塊木頭就好了!壁龕裡有根橫樑,每次陪朋友吃飯時,它總是讓我心煩氣

躁──我多想把它拿來生火啊……La—La—Re—Mi—只要腦袋一發冷,我就有靈感。這真是太糟糕了,不過也是沒辦法的事……我們繼續淹死湖上的年輕女孩吧。」蕭納的手指敲打著顫抖的琴鍵。他睜大眼睛、伸長耳朵,試圖捕捉飄渺的美妙音符。老舊鋼琴的震動,讓整個房間彷彿漫起了一陣各種雜音組成的煙霧,而清新的旋律則盤旋在薄霧之中。「現在我們來看看,」他接著說道,「我的音樂和詩人的詞多麼匹配啊!」他開始試著哼唱起極富喜劇色彩的歌詞片段:年輕的金髮少女,將她的披風丟在一旁,悲傷欲絕地瞥向滿天星斗,和那蔚藍的湖水在那銀色波浪的湖面——

南台灣溪流淡水螺類群聚組成與結構之時空變動

為了解決三和路的問題,作者王盈淇 這樣論述:

為了解淡水螺貝類組成之時空變化,本研究自2012年6月到2013年5月,選定高雄市大樹區之大坑溪及燕巢區的深水溪共13處樣點為主要採集溪段,以踢擊法進行採集。研究期間共記錄2948隻次螺貝類,分8科13種。在螺貝類物種方面,大坑溪之三和路鳳梨園樣站及深水溪之深六橋樣站11種最多。螺貝類數量以大坑溪之三和橋上游1樣站240隻次最多,平安橋116隻次最少;深水溪之深水橋樣站632隻次最多,高師大橋下游樣站62隻次最少。研究結果顯示,多數樣點於相同季節內螺貝類物種組成序位差異大,季節間的物種組成差異,也發現僅有四處樣點維持相似序位,由此可知,使用踢擊法採集,淡水螺貝類季節內與季節間變化均相當明顯,

必須以多次採集之方式,減少記錄數量誤差之結果。研究結果也顯示,台灣位處熱帶及亞熱帶交界區,且南臺灣四季溫差不大,夏季雨量之增加與變動,可能導致優勢種個體數減少,造成淡水螺貝類的群聚組成與結構短期季節性變化。未來若氣候變遷狀況仍持續,夏季暴雨頻度及強度增加,將必須特別注意對淡水螺貝類群聚之衝擊。這另兩溪流的環境因子也導致特定物種之數量有明顯增加,根據其棲地環境,可歸納出可能適合瘤蜷及囊螺於南臺灣溪流之生存條件,以供未來研究及管理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