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頭肌無力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二頭肌無力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安德魯.貝爾寫的 人體解剖套書 新修版:《人體解剖全書 第三版》+《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新修版》兩冊合售 和安妮‧墨菲‧保羅的 在大腦外思考:各領域專家如何運用身體、環境、人際關係,打破只靠大腦思考、決策、學習、記憶的侷限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楓葉社文化 和真文化所出版 。

國立中興大學 運動與健康管理研究所 巫錦霖所指導 馬志鈞的 遠紅外線陶瓷貼片對延遲性肌肉痠痛之影響 (2019),提出二頭肌無力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延遲性肌肉痠痛、遠紅外線、遠紅外線陶瓷貼片、離心運動、肌酸激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陽明大學 社區健康照護研究所 劉影梅所指導 江怜臻的 漸進性肌力運動對社區長者功能性體適能之成效探討 (2017),提出因為有 社區長者、銀髮族體適能、肌力、骨骼肌、體脂肪、握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二頭肌無力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二頭肌無力,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人體解剖套書 新修版:《人體解剖全書 第三版》+《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新修版》兩冊合售

為了解決二頭肌無力的問題,作者安德魯.貝爾 這樣論述:

安德魯.貝爾作品集最新修訂 《人體解剖全書 第三版》+《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新修版》, 來場驚奇的人體探險之旅。 ★增修版皆由康富物理治療所創辦人.蔡忠憲物理治療師 審定   《人體解剖全書 第三版》:   皮膚.肌肉.骨骼……你不可不知的人體祕密   手,其實是你最佳的人體探測員。一個成人的手指頭上,每6.45平方公分就有多達五萬個末梢神經,伸出你的手,試著去感受、探索人體的奧妙:皮膚的質地、肌肉的鬆緊、骨骼的伸屈,藉由觸診來了解自己或他人身體的結構。   超過1300幅兼具實用與藝術的細緻插畫,呈現206塊骨頭、162條肌肉與33條韌帶,以及110則的身體標記,帶領你一同走進人體旅

程。   人體本身就是一趟充滿驚奇的旅程,本書作者安德魯‧貝爾在十歲時,無意間發現自己身體一塊肌肉的位置而興奮不已,從此踏上了探索身體的旅程,現任職於美國幾座知名的按摩學院以及大學,教授醫護人員、身體工作者需知的身體研究課程。   全書分為七大章節,首章先大致一覽身體的系統架構,從骨骼、肌肉、筋膜,到心血管、神經、淋巴系統,就像摸索地圖般的熟悉人體各部位的專有名詞,讓讀者看見龐大而複雜的身體系統;後面六章則開始進入正題,介紹身體各個不同的部位,分別針對肩膀與手臂、前臂和手部、脊椎和胸廓、頭頸和臉、腿部以及腳部,做脈絡性而深入的介紹,教授讀者各部位的觸診技巧。   對一個醫護從業者、或任何

一種身體治療者(包括針灸、物理治療、瑞典式按療……)而言,觸診就跟英文字母一樣,是重要的基礎,讓治療工作能更精準、有效。但不同的是,我們不需要去死記硬背那些肌肉、骨頭的位置,觸診本身應該像是一場持續不斷的探索之旅,甚至在觸摸人體每個部位的同時,都會加強我們的觸覺。   觸診的力量在於它的運用,活用這本書,一般人即可輕鬆學會如何探索自己的身體;專業人士則可透過本書所傳授的技巧,讓工作得心應手,甚至成為一門獨到的藝術與技術。     ◎觸診三原則   1.動作緩慢   2.避免施加太多壓力   3.專注當下的感覺   此外,你隨時可以在自己身上練習觸診,例如排隊、搭公車時,都是我們探索前臂以及

手上那些有延展性的皮膚、細小的骨頭和多肌腱肌肉的絕佳時機!     ◎如何使用本書?由於每個人的體型大小、體態都不同,因此本書設計的情境是:您的同伴躺在診療檯上、或坐在椅子上,您則依照書中的說明,為同伴進行觸診。如果您是學生,建議您按照本書的進度學習,必要時重複練習書中介紹的方法,循序漸進探索人體;如果您已經是較有經驗的醫療人員,您可以選擇需要的章節來閱讀。     ◎本書將幫助讀者的技能與知識:   1.觀察身體表面構造,並有信心地探索皮膚與筋膜構造。   2.了解身體各部位的骨骼,探索它們之間的關係以及柔軟組織。   3.了解肌肉的起點與附著點,感受並描述它們的整體形狀、輪廓與纖維方向。

  4.了解主要的關節構造,包括韌帶與滑囊液等關節常見的疼痛與傷害好發點。   5.了解身體各部位的標記,從而辨識主要神經、血管與淋巴結的名稱與位置。   《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新修版》:   ~難以放下的「人體運動」組裝手冊~   「若你想要在七老八十的時候還能每週上課跳恰恰,   那你最好仔細想想現在要如何運動(假設你還不到八十歲。)」──安德魯.貝爾   刷牙、嚼吐司、大口喝果汁,氣喘吁吁地晨跑、拿起書本、登上樓梯……這些動作再普通不過,因此你或許從來沒仔細注意過,但每一個都是貨真價實的奇蹟。   你如何移動身體四肢、行走站立,都將影響你的思考方式。而你思考、觀察、覺知世界的方式,更

將影響你所做的決定。   全球銷量破60萬的經典解剖學書籍《人體解剖全書》作者安德魯.貝爾,這次透過「從小處著手」的概念來組合裝配人體,邀請讀者戴上建築頭盔、穿上實驗袍,親自參與打造一副「能夠運動」的人體,並在過程中了解人體的運作方式。   從結締組織、關節、肌肉、神經這四個關鍵的運動重點結構開始,一步步組裝出更大而彼此相連的組織,接著應用一些簡單的生物力學原理,讓身體真正的「動」起來。在漫長的生產流水線中,各種姿勢會隨著時間陸續出籠,你必須藉由探索姿勢及步態來進行人體實測,確認每個環節都合作愉快。   《人體運動解剖全書》旨在成為人體運動的入門指引,並非人體運動學的完整研究,目的在於激

發讀者身心的思考、想法及問題。建議你別將本書當成死板的課本,而是能夠有所啟發的觸媒,這本書會對你「有用」,因為你可能是學生、教師或醫師,需要對人體運動及其與醫病之間的關係有更深入的瞭解。   不過即便你沒相關背景,但身為現代人,能夠爬山、喝咖啡、耙落葉、忍受痛、盯著電腦、抓頭思考人生目的,實在值得擁有那麼這本「關於自己」的書。 套書特色   ◎《人體解剖全書 第三版》美國亞馬遜網站五顆星好評!全球暢銷超過100萬冊,隨書附贈示範DVD,由作者本人親自帶領讀者探索肌肉與骨骼的奧祕!   ◎《人體運動解剖全書 新修版》為《人體解剖全書 第三版》搭配用書,探索骨骼、筋膜、關節、肌肉以及其他器

官如何彼此協調,以構成人體運動。   ◎以精闢、新鮮、聰明.幽默的敘事方式,帶領讀者探索肌肉與骨骼,筋膜與關節的奧祕。  

二頭肌無力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0:00 臀中肌有這麼重要?
0:45 判斷骨盆是否歪斜
1:45 跑者膝問題
3:42 臀中肌無力、失衡的影響
5:32 闊筋膜張肌位置
6:07 臀中肌位置
7:05 示範臀中肌訓練
13:32 結論

#臀中肌 #闊筋膜張肌

-

訂閱我們的頻道👉https://reurl.cc/e0Wxb

聯絡我們📧[email protected]

Eminem的IG👀@ineminem95
https://reurl.cc/OX74jv
Theia的IG👀@thetheia96
https://reurl.cc/g8kMDL

-

Music by Ryan Little - flew da coupe. - https://thmatc.co/?l=0FE1B605

Camera: DJI Osmo Action
Editing Software: Premiere Pro

-

🔍幹嘛啦!ET
Thanks💛💛

遠紅外線陶瓷貼片對延遲性肌肉痠痛之影響

為了解決二頭肌無力的問題,作者馬志鈞 這樣論述:

人體在從事不適應、不熟悉亦或是高強度的反覆肌肉收縮後,容易在24-48小時後導致延遲性肌肉痠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局部肌肉的腫脹痠痛或不適感,造成局部關節活動度下降、肌力下降與疼痛、肌肉的僵硬與無力感,影響一般休閒活動者或競技體育運動員。本研究主要探討使用遠紅外線陶瓷貼片對DOMS改善之影響。以7名健康且無運動習慣、無上肢傷害病史之成年男性的自願受試者為研究對象,使用交叉型研究設計(cross-over design)。每位受試者進行兩次實驗,分別分派至實驗組與控制組,每次實驗至少間隔四周以上,避免訓練效應。受試者被分配至實驗組及對照組

,並使用等速肌力收縮系統Biodex,以主動模式、角速度30°/sec,使用非慣用手之二頭肌進行3組10下的離心收縮運動,組間休息3分鐘,用以誘發非慣用手二頭肌之DOMS,並在實驗後由喙突(coracoid process)經肱肌(brachialis muscle)至橈骨粗隆(radial tuberosity)平均貼上陶瓷貼片。兩組實驗前、後0、24、48、72小時,測量上臂圍、關節活動度、採集血液樣本待測CK、LDH、Mb、肱二頭肌的伸展與屈曲按壓之疼痛指數。實驗結果表明,在誘發DOMS後對二頭肌伸展及屈曲狀態進行按壓,在兩組間的疼痛指數上皆在24小時時達到高峰且有顯著差異,證實確實有效

誘發非慣用手二頭肌之DOMS;實驗結果發現,上臂圍、關節活動度、LDH、CK及Mb中,僅Mb實驗組運動後0小時與pre-ex有顯著(p=0.028);肘關節二頭肌屈曲及伸展疼痛指數部分;在屈曲疼痛指數部分,實驗組中,運動後第0小時與24小時顯著高於pre-ex(0小時:p=0.037;24小時:p=0.029);對照組中,運動後第24小時與pre-ex相比有顯著提高(p=0.029),第72小時與24小時相比有顯著下降(p=0.004);在伸展疼痛指數部分,運動後第24小時與pre-ex相比有顯著提高(p=0.028),運動後第24小時與48及72小時相比有顯著下降(48小時:p=0.047;

72小時:p=0.016)。結論:遠紅外線陶瓷貼片對於改善高強度離心運動後產生之DOMS的生理特徵不具明顯改善效果。

在大腦外思考:各領域專家如何運用身體、環境、人際關係,打破只靠大腦思考、決策、學習、記憶的侷限

為了解決二頭肌無力的問題,作者安妮‧墨菲‧保羅 這樣論述: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 《華盛頓郵報》最佳非小說類書籍 《紐約時報》值得關注圖書 《安靜,就是力量》作者Susan Cain好評推薦 Amazon讀者4.5星推薦     善用大腦之外的智慧:你的身體、你的環境、你的人際關係,都是大腦思考和創意的無限資源!     一直以來,我們都把大腦視為獨自封閉在頭顱裡、只要努力鍛練它就會越來越聰明的器官。這樣的認知,導致我們長久以來的教育方式、工作模式,都侷限於苦苦思考、苦苦記憶的困境中。然而,在現今資訊爆炸和步調快速的時代,大腦已無法獨自地、封閉地完成所有的任務。     作者以各領域生動的真實故事,結合最新的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心理學,告訴你如何

運用身體內在感受、肢體動作、大自然環境、工作和學習的空間設計、人際關係,協助你的大腦更快速、更精準地思考和做出決策,並強化你的記憶力。     無論你是創業者、教育工作者、職場主管、藝術創作者,或是學生,這本書教你應用大腦之外唾手可得的資源,打破大腦思考的侷限,走出大腦之外,讓思考、創作、學習更有效率、更輕鬆。     ◎每一章都教我們如何應用不同的大腦外部資源,得到更大的收穫:   第一章:學習傾聽體內的感受,如何運用內感受做出更好的決策   第二章:運動身體能促進大腦進入更深層的理解和觀察   第三章:手勢為何能增強我們自己的以及他人對我們的記憶力   第四章:接觸大自然環境,能恢復我們耗

盡的注意力   第五章:學校或職場室內環境,要如何設計才能提升創造力   第六章:將思想移出腦袋,放到空間裡,可以獲得新的領悟與發現   第七章:如何與專家的大腦一起思考   第八章:與同學、同事、同儕一起思考,會提升我們的智慧   第九章:團體一起思考的成效,優於個別成員思考的成效的總和     ◎真實案例研究指出   •感受自己的心跳,讓股票交易員獲利更多   •演講時運用手勢的新創企業,會得到更多的優勢   •運用空間和位置順序,可以強化記憶力   •比起坐著觀看X光片的醫師,走動著的醫師觀察到更多的異處   •走進大自然中可以恢復我們的專注力   •團體討論,會得出比各別個體加總更有創

意的答案   各界專業人士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水丰刀 閱部客創辦人、知名YouTuber   李政憲 林口國中教師、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藝數摺學FB社團創始人   李俊儀 SOIL教學心法共同創始人   林怡辰 閱讀推廣者、資深教師   姚侑廷 「姚侑廷的自學筆記」版主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許繼元 Mr.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愛瑞克 《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雷浩斯 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蔡方之 《心理學便利貼》粉絲頁版主   羅建仁 卓越人生企管顧問總經理   蘇書平 先行智

庫執行長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   國內、外各界專家好評     善用大腦外思考,破除學習侷限,教育工作者必讀!——林怡辰 閱讀推廣者、資深教師     多年來,「往內」開發大腦的著作汗牛充棟,效果也因人而異。《在大腦外思考》作者反其道而行,尋找「往外」開發的方法。大量的科學文獻與合理的論述,讓人折服並躍躍欲試,非常推薦。——姚侑廷 「姚侑廷的自學筆記」版主     沒想到原來大腦之外的思考還有這麼多的撇步,此書讓我看了大呼過癮!《在大腦外思考》作者所指導的每一個方法,都讓我躍躍欲試!——愛瑞克 《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許多人都曾向我說過,需要透過和另一個人談話,才能清

楚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事實上,只限於自己封閉的內部思考是非常狹隘和缺少啟發的。《在大腦外思考》值得我們閱讀。——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     人類竟然能不只用大腦思考?不可思議!但《在大腦外思考》列舉了許多科學證據,讓你不得不信!——蔡方之 《心理學便利貼》粉絲頁版主     《在大腦外思考》告訴你如何在理解大腦與身心運作的同時,進一步善用外在資源,優化大腦的最佳運作狀態,讓行為改變更有效率,進而發揮潛能、改善生活。——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身心並非二元,不管是心情或思考,都明顯受到生理狀態影響。譬如說,一個有睡飽的人,通常心情比較好,也容易朝正面思考。擴大來說,我們所在的人文與

自然環境,跟我們的內在狀態也有密不可分的交互作用。——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都需要優化和「外部化」的大腦思考路線,才能活出有效率與效益的人生,《在大腦外思考》教你多種方法打破思考侷限。——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在大腦外思考》以專業解說大腦如何運作,從身體手勢操作、自然環境影響到關係互動,透過專家操作成果與文獻佐證,具體說明如何正確聰明思考。——李政憲 林口國中教師、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藝數摺學FB社團創始人     《在大腦外思考》作者是廣受好評的科普作家,這次她為我們揭開了思考的神祕面紗:我們最重大的思考如何在我們的頭殼之外進行。——Adam Grant 

《紐約時報》暢銷書《反思的力量(Think Again)》作者     《在大腦外思考》作者安妮‧墨菲‧保羅,解釋了為什麼少用點腦筋是更好的思考方式。將我們的心智擴展到身體、環境和人際關係,我們會更有效率地工作,也能更有創意地解決問題。這本書透過真實故事和科學研究,告訴我們這是怎麼一回事。——Charles Duhigg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     科普作家安妮‧墨菲‧保羅在《在大腦外思考》說明了,我們可以如何「在大腦外思考」,也就是如何把外部的各種資源拉進我們的思路中。當我們只靠大腦思考時,其實是限制了自己。擴展我們的心智,就會打開各種新的可能性,讓我們更專注、更有創造力

,也更有創意,簡言之,就是更聰明。——Susan Cain 《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在大腦外思考》說明了我們的創意、我們的智慧,甚至我們的記憶,不只是儲存在我們的大腦裡,而是在圍繞著我們的世界中。這是一本深刻又有趣的書,邀請我們徹底重新認識思考這件事。——Joshua Foer 《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作者     結合最新的研究、真實的案例,以及深刻的洞見,《在大腦外思考》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架構,以了解我們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這本書是少數有趣到我一讀就停不下來的書,我一讀完就立刻應用裡面的知識來改變我的生活。——Gretchen Rubin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     

 正當我覺得自己被我的大腦所困住時,安妮‧墨菲‧保羅讓我知道,我可以做得更好!而且是非常地好!《在大腦外思考》以最新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所有讓自己變得更聰明的方式:改造我們所處的環境、動一動我們的手腳,以及和其他人一起思考。這是一本非常具啟發性的指引,只要走出我們的大腦外,可以生活得更美好。——Amanda Ripley 《教出最聰明的孩子》作者     充滿力量、可操作,以及有智慧的一本書,當你重新思索我們是怎樣進行思考的,《在大腦外思考》打開了通往各種新的可能性的大門。我可以掛保證,安妮‧墨菲‧保羅書中提到的概念、案例研究,以及以研究為基礎的操作方式,可以幫助你和你的團隊,以新的方式連結、創

造和工作。——Daniel Coyle 《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作者     當你談到自我認同時,你身體、環境、文化的起點在哪,以及你大腦的終點在哪,都是沒有一條清晰的界線的。在這本精采的《在大腦外思考》,作者,安妮‧墨菲‧保羅揭開了「我們是誰」的龐大故事。——David Eagleman 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     引人入勝,《在大腦外思考》的內容有根有據,也涉獵廣泛。——《華爾街日報》

漸進性肌力運動對社區長者功能性體適能之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二頭肌無力的問題,作者江怜臻 這樣論述:

研究背景:  台灣在1993年進入高齡化社會後,在2018老年人口將高達14%進入高齡社會,未來也將面臨到老化所帶來的慢性疾病、失能等之重要課題,因此維持長者健康、獨立以及活動能力之前端預防更為重要。研究目的:  探討肌力運動介入對社區長者骨骼肌百分比、脂肪量百分比、上下肌力之成效。研究方法:  本研究於台北市北投區某兩社區招募滿65歲至80歲社區長者,共71位,並分為兩組,實驗組(n=36)進行十二週階段性之肌力運動。本肌力運動教案是由專業運動教練協助編製而成,考量安全問題、符合漸增性、與超負荷原則,針對身體八大肌群(胸肌、三角肌、濶背肌、腿部肌群、腹部肌群、下背肌群、肱三頭肌及肱二頭肌)

發展出三階段不同強度的肌力運動教案。每週進行三次,每次60分鐘,包含10分鐘暖身運動、40分鐘主運動、10分鐘緩和運動。以四週為一個階段,逐漸加強度,一個階段中包含10個項目,訓練項目反覆10次。訓練現場除了一位專業師資外,並培訓2位指導員,因應長者彼此之間歧異性較大,顧及到每一位長者的狀況,並針對不同能力者做強度的調整。  控制組(n=35)先不介入,但在實驗介入完成後,給予肌力運動教案手冊。兩組皆會在介入前後檢測體適能,由身體組成分析儀(Inbody 720)測得骨骼肌百分比、體脂肪百分比,以銀髮族功能性體適能檢測中的握力器測得兩手上肢肌力,三十秒坐站測得下肢肌力。  統計分析部分,先以卡

方、獨立t檢定說明前測無差異後,再以廣義估計方程式(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 GEE)統計方式比較實驗組與控制組經十二週肌力運動後,控制年齡、性別後對骨骼肌百分比、脂肪量百分比、上下肢肌力之成效。研究結果:  本研究共有71位社區長者參與,實驗組收案人數共36人,其中男性6位(16.67%),女性30位(83.33%);對照組共35人,其中男性3位(8.57%),女性32位 (91.43%)。經卡方、獨立t檢定做同質性比較,在性別、年齡、骨骼肌百分比、體脂肪百分比、上下肢肌力等指標皆無顯著差異(P > 0.05)  經過十二週階段性肌力運動介入後,骨骼肌

百分比方面,實驗組在介入前之平均的骨骼肌百分比為21.03±3.03%,在後測平均值為21.60±2.72%,增加0.57%,進步幅度為2.71%;對照組前測平均值為20.79±3.48 %,在後測平均值為20.76±3.24%,減少0.03 %,退步幅度為0.14%;經GEE分析後,組別、前後測有顯著的交互作用(β= 0.35, P< 0.001)。  在體脂肪百分比方面,實驗組前測平均值為33.67±5.35 %,後測平均值為32.03±5.46%,減少1.64 %,改變幅度為4.87%;對照組前測平均值為34.09±5.75 %,後測平均值為33.95±5.85%,亦減少0.07 %,改

變幅度為0.41%;組別、前後測有顯著的交互作用(β= -0.39, P< 0.001)。  在上肢肌力方面,實驗組前測平均值為22.28±7.21公斤,後測平均值為23.58±6.21公斤,增加了1.3公斤的右手握力,改變幅度為5.83%,左手握力在前測時平均為21.82±5.96公斤,後測為22.47±5.94公斤,增加了0.65公斤的左手握力,改變幅度為2.98%;對照組介入前測值之平均右手握力為21.89±7.33公斤,在後測平均值為20.79±6.87公斤,減少了1.1公斤的右手握力,改變幅度為5.03%,左手握力在前測值平均為21.38±7.05公斤,在後測結果為20.38±6.2

1公斤,亦減少了1公斤的左手握力,則改變幅度為4.68%;右手握力組別、前後測有顯著的交互作用(β= 0.39, P< 0.001);左手握力則為 (β= 0.31, P=0.006)。在下肢肌力方面,實驗組前測平均值為20.06±5.80次,在後測平均值為22.69±3.89次,增加了2.63次,改變幅度為13.11%;對照組前測平均次數為19.86±5.31次,在後測平均值為18.20±5.12次,減少了1.66次,改變幅度為8.36%;組別、前後測有顯著的交互作用(β= 4.94, P< 0.001)。討論: 本研究各項指標與國內外學者之研究做比較,推估本研究骨骼肌、體脂肪百分比成

效比較好的原因有二:  指導人員:所有師資均受嚴格受訓、並親身體驗十二週肌力運動。人員配置不同過往,除了專業運動師資外,增加兩位運動指導員,針對長者體能的歧異性,藉由Borg (1982) 所發展的0-10分運動自覺量表依照個人能力及時進行強度調整,不但確保長者安全,更能安心、確實地達到足夠運動的強度。 分段增強:本研究介入為每週三天、反覆次數與時間也與大部份研究相似,但時間為十二週,比部份研究短(週)。本研究骨骼肌、體脂肪百分比效果仍能優於其他研究的原因可能為:短時間內提供高劑量運動。本課程參與度為86.34%,且每位長者皆進行過24次以上的訓練課程,過程中沒有發生不良事件,僅有些許長

者肌肉微酸的反應,本肌力運動為階段性的,其符合漸增性與超負荷之原則,並觀察實驗組長者在第一階段至少以執行8次反覆次數為目標,在調整強度上,會依據實驗組長者能力是否能達到12次反覆次數,才逐漸增加強度進展至下一個階段,並逐漸增加強度、以及依個人狀況調整訓練劑量,且一開始使用較低強度的肌力運動,所以長者接受度較高,不會因強度過高,造成過度疲勞,或是長者因執行不了動作,感到挫折而降低參與活動意願;因此建議未來的肌力運動可分級給強度,並分次增強,達到足夠的強度。 上肢肌力部分,推論因有些訓練項目需使用彈力帶,必須緊握彈力帶,間接訓練到手部小肌群,且介入措施中有軍人式上舉需雙手握著水瓶高舉過頭,進

而握力有所進步。建議未來肌力運動除了進行全身性八大肌群外,亦可增加手部肌群訓練、刺激末梢神經,例如:可在進行暖身時,透過觸覺球訓練手部抓取物品力量、利用毛巾打結等,進而預防在日常生活中因手部無力造成無法執行生活上的動作。並藉由情境教學模式將訓練動作加以做包裝(如:暖身踏步時,可以引導出門去環島,邊看路上的風景之時,看到了圓仔花,並帶出左、右手畫圓之動作),增加彼此間的互動,並提供功能性的指導與鼓勵(如:要把肌肉繃緊,才能讓血液回流、循環也會好,這樣比較有力,也比較不容易跌倒)。 下肢肌力部分,本研究比部份文獻介入時間少了將近一個月的時間,仍有較好的三十秒坐站成績,是因為本測驗項目,不僅只

靠下肢肌力,也需用到腹部肌群,而本介入措施除了訓練下肢肌群外,也有針對腹部加強訓練(如:坐姿仰臥起坐等),強化了核心肌群的力量。且每次訓練前會進行姿位矯正,調整正確的站或坐姿之身體體線,其包含脊椎的體線:不拱背、不駝背、腹部不下垂左右對稱不側彎、骨盆中立位;膝部的體線:動作實施時膝部及足尖成一線、下蹲時膝部不超過足尖;肩胛帶的體線:肩部內收及下壓。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各項指標皆有顯著改善,成效也優於部份文獻,其原因為:(1) 短時間高劑量:其他多篇文獻為每週二次,且因應長者自身因素可能造成缺席無法訓練,因此採最高建議劑量每週三次。(2)人員配置:針對36為位長者,在場設置經培訓的一位運動教練

,二位指導員,並在場以運動自覺量表,協助長者以個人的能力做強度調整。(3)強度足夠:以階段性肌力教案,在第一階段至少以執行8次反覆次數為目標,調整強度上,依據長者自身能力是否能達到12次反覆次數,才會進展至下一個階段,以漸進增強,並依個人能力漸次達標。(4) 情境化教學:以情境教學模式將訓練動作加以做包裝,並依暖身、主訓練、緩和播放不同旋律之音樂,增加彼此間的互動,藉由功能性的指導與鼓勵。(5) 姿位矯正:每次訓練前會進行調整正確的站或坐姿之身體體線,其包含脊椎、膝部、肩胛帶的體線。 然而,本研究尚未納入營養攝取等其他層面,未來可提供不同劑量之蛋白質或是其他營養素,以有效地增加肌肉量,並

考慮搭配在長者日常生活中的飲食中。目前採用的是集體教學,未來可考慮在居家進行,先對長者之照顧者做培訓,使照顧者能在居家教導長者並進行訓練,對於長時間坐在椅子上、下肢無力、身體欠佳、尚不宜外出、或時間無法配合等的長者,是外出社交、運動前的啟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