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台灣文學營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全國台灣文學營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PhoebeChang寫的 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 和謝鑫佑的 我的家在康樂里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有鹿文化 和時報出版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許俊雅所指導 王琬淇的 文本的流動與再生——楊富閔小說《花甲男孩》與電視劇本互文性研究 (2020),提出全國台灣文學營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花甲男孩、電視劇、互文性、楊富閔、改編。

而第二篇論文世新大學 口語傳播學研究所 李佩雯所指導 廖如萱的 擴寫故事之研究: 以《睡美人》與《黑魔女:沉睡魔咒》為例 (2017),提出因為有 擴寫故事、戲劇五因批評、《睡美人》、《黑魔女:沉睡魔咒》、語藝批評方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全國台灣文學營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國台灣文學營,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

為了解決全國台灣文學營的問題,作者PhoebeChang 這樣論述:

每張瑜伽墊上,都有一段「求生」的故事 在墊上呼吸、伸展,重新找到心的位置 * 渴愛的人也是求生的人 他們選擇瑜伽,也透過練習,選擇活下去 * 九篇以「瑜伽」為主題的故事集 九則你我皆在尋覓解答的生命課題   「大千世界是最好的瑜伽練習場,而瑜伽教室便為其縮影,   眾人帶著不同的目的及期待前來,希冀瑜伽能滿足心中的種種渴求。」   ——張以昕   「瑜伽」(Yoga)的字義是連結、結合,   每個踏進瑜伽教室的人,都帶著自己的故事前來。   有些人是身體上的肩頸痠痛,有些人是心理淤積而夜不成眠,   一些人將瑜伽當作純粹的運動操練,   而一部分的人,希望藉由瑜伽,找到身心合一與平衡。

  《瑜伽練習者求生指南》收錄了九則現代人的身心受困處境,   是失戀而成的抑鬱,婚姻失意的囤物癖,   是亞斯傾向的啃老族,完美主義者的厭食症;   是單親媽媽與過動獨子的親子拉鋸,   是靈魂錯置的思覺失調者……   瑜伽老師「我」帶著他們踏上瑜伽墊,   透過每個練習者彼此連結,   說出一則則「想活下去」與療癒的故事;   也藉由瑜伽練習從而找到生命出口的旅程——   每次的呼吸與伸展,每回的合碎裂與接納,   都是為了返抵「心」家,不再徬徨。   【本書人物角色與練習處方箋】   △角色|失戀憂鬱的女孩可凡   在一段失衡的感情關係中迷失自我、關閉心房的女孩,透過瑜伽練習,重

新找到相信自己的力量,以及一段可以一起前進、彼此體諒的健康關係。   △練習處方|給失戀者|【鱷魚休息式(Makarasana)】 有助於建立橫膈膜呼吸,緩解情緒的緊張。覺察額頭、肩頸、腹部和雙腿的肌肉,鬆開全身的緊繃,找回對身體的控制感。   △角色|單親媽媽與過動兒子   一個過動兒子,一個被消耗殆盡的單親媽媽。瑜伽的練習讓她試著將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偶爾也以自己的需求為優先,才不致從親子關係中窒息。   △練習處方|增進親子情感|【嬰兒式(Balasana)】 像趴趴熊一樣把孩子的身體包裹起來。在你的懷中,他能重溫回到子宮般地舒適溫暖,接著兩人一起呼吸,靜默片刻,這就是專屬於親子的靜心

時刻。   △角色|積極美魔女和他亞斯啃老的兒子   退休後以瑜伽會館為重心的美魔女、不被支持夢想的亞斯兒、成日在電視機前的丈夫,相互背離家庭的三人,像一幢搖搖欲墜的建築⋯⋯回望初心,才能站得更穩。   △練習處方|活在當下|【靜心】   當你發現自己過於依賴練習,而忽略生命中其他的人事物,請先舒服地坐好,感受呼吸的流動,誠摯地問自己:「我的心哪,請你告訴我,你的恐懼是什麼?」   △角色|有囤積症的豪門貴婦   更年期又憂鬱症的她將豪宅內塞滿戰利品,透過瑜伽練習,體會到人與人的關係也需要適度調整,斷捨離,與先生離婚,勇敢踏出獨自生活的一步。   △練習處方|排遣憂鬱|【樹式(Vriksh

asana)】 身體的平衡,即是內在平衡的展現。視線專注、意念集中、呼吸穩定,即是我們面對生活的重要態度。   △角色|身心耗弱的通靈仙姑   她的女系家人全都有陰陽眼,過度想解決他人問題往往耗盡能量,瑜伽讓她修復內在能量。也明白自己只是老天爺的通道,每個人的問題只能自行解決。   △練習處方|當需要釋放疲勞|【攤屍式(Shavasana)】   四肢攤平,掌心朝上,雙腳外八,打開比臀部稍寬的距離。接著閉上眼睛,專注而放鬆的狀態,在呼吸之間盡情享受大休息的美好時光。   △角色|看似陽光的男孩大肉班長   他是班上少見的男學員。他放下對自己肉肉身材的嫌棄,走出失戀,甚至成為班長,在公司組成

瑜伽班,最後還轉職當瑜伽老師。   △練習處方|給飲食失調者|【專注咀嚼】   在用餐前靜心。用心地咀嚼每一口食物至少三十二次,感受食物在口中的滋味,享受這一份美好,食物不只是食物,入口的同時也能替你的身心充電!   △角色|因芭蕾舞身心受傷的姊妹花   雙胞胎的她們從小學習舞,卻在舞過程中身心傷痕累累。一人因嚴格的飲食要求而罹患厭食症;一人遭受同性相戀的阻止而陷入憂鬱。兩人分別在瑜伽中治療被過度要求的身心。   △練習處方|給完美主義者|【坐姿前彎】   不需要做得跟書本、老師一樣才是完美。當呼吸、心念完全沒有衝突,能夠保持平靜自在,在每個體位法中綻放發自內心的微笑,才能創造每天獨一無二的

完美姿勢。   △角色|前往印度找自己的瑜伽老師百合   生命經歷轉彎處的兼職瑜伽老師百合,甩開了不適合的工作與伴侶後,單獨飛往印度旅行,透過在瑜伽學院與相同經歷的朋友Aditi,學會練習放下執著。   △練習處方|當做家事時|【洗碗生活禪】   修行不只在靜坐墊上,只要保持覺知,行走坐臥,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每件瑣事都可以成為禪修的一部分。   △角色|靜默之中體悟放下的瑜伽修行者   心裡破了一個洞的女孩,在印度進修時參加長達九天的「靜默」,以日記速寫那無時不刻地像站在一張大鏡子前,如實面對自己的殘缺與美好,以及當下的種種情緒。   △練習處方|給奔波忙碌者|【靜默(Silence)】  

 靜默如同為自己建造一個得以充分休息的洞穴,毋須大興土木,只需要靜下來,想像三道金色的光圈,將全身輕輕的包圍,將外在世界與自己區隔開來。 本書特色   1.附錄給各個練習者的求生指南處方箋,針對有相似癥狀者,可藉由簡易體位法、靜坐或生活禪,讓瑜伽練習融入生活每時每刻。   2.不同於坊間瑜伽書經常是以鍛鍊、體位法為重點,本書更貼近瑜伽哲學:瑜伽是身與心的連結,得以從中找到生命的平衡。 各界推薦   「領略過瑜伽的療癒能力,無論治身或治心,『練瑜伽』,是如今我會對病人提議的一種處方。生命是這麼長久的一場功課,願我們都在使自己更好、更平靜的道路上。」——吳妮民(作家.醫師)專文推薦   

Kamini卡蜜尼(《Mantra梵唱聽出好心情》系列專輯&心靈音樂家)   李欣倫(作家・中央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亞里(大愛「蔬果生活誌」節目主持人)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張光斗(「點燈」節目製作人)   張瑋軒(女人迷創始人、作家)   楊小黎(金鐘演員)   蔡士傑 Janus Tsai(C-IAYT 瑜珈療癒師)   劉冠吟(前《小日子》雜誌發行人)——柔軟心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文本的流動與再生——楊富閔小說《花甲男孩》與電視劇本互文性研究

為了解決全國台灣文學營的問題,作者王琬淇 這樣論述:

在臺灣,文學原著改編為電視劇,首推千禧年公共電視一系列的文學大戲,至此以後文學改編影視風潮不斷,而互文性理論發展之今,不再以忠實性表現為主。本研究以「文本的流動與再生——楊富閔小說《花甲男孩》與電視劇本互文性研究」為題,2010年楊富閔出版《花甲男孩》小說,內容包括「城鄉議題」、「衰敗死亡」、「民俗信仰」,小說本身具備多軸的故事發展,好評不斷情況下隨即在2017年改編為電視劇《花甲男孩轉大人》,導演抓住核心精神,將各篇獨立的人物、情節、主題打散後改編成「鄭家」的家族故事。本研究分為五章,試圖從文本的創作背景、人物形象、主題意識開啟研究,以釐清小說與電視劇本的互文關係。第二章首先探究楊富閔的成

長背景,以及原著小說與電視劇的創作歷程,理解生成環境的影響。第三章將電視劇的人物關係作一整理,接著對照原著小說找出文本間改編、置換、變形、增添的關係。第四章分析小說與電視劇的主題意識,理解文本背後所欲傳達的真正目的。當代文化產業隨著世代數位化取向產生「影像/圖像」的高需求,文學如何另闢蹊徑延伸傳播,透過《花甲男孩》改編歷程可以獲得激盪與省思。

我的家在康樂里

為了解決全國台灣文學營的問題,作者謝鑫佑 這樣論述:

【2020年最令人驚豔的短篇小說集】     就像我多年後回想起自己年輕時所見的雄鹿,流傾著礦石紋路的琥珀色毛披,隨風輕緩自梳,細微茸毛以接近肉眼無法辨識的頻率謹慎顫動。我看著圍繞兩頭雄鹿起舞的動物,黑暗裏他們是宴會廳中低懸的水晶燈上反射的貴族,蒼老而多疑的白毛長臂猿拉著的孟加拉虎早已失去活著的動力,恐懼落在臉上留下坑洞,某一天貓頭鷹將在幾秒鐘內藉著閱讀聖經明白貪婪是巨象永無止境的教徒,是的,熊仍然歧視那些順序被厭惡地展開像投射燈下的琴譜,而在背後極端數著舞步拍子確實讓暹邏貓每一根毛倒刷空氣懸浮的寂寞,當他們的足尖因快速旋舞而瘋狂時,阿拉伯馬飛奔的蹄印讓我確定極樂向北的途中,我看

見兩頭雄鹿的孤獨顯露破綻,就像多年後的我在生命即將步上終點的救護車窗外看見的,那是永遠存在、無法遏止的衰亡。〈縛〉     ✽✽✽✽✽     畢業前一年,父母介紹我認識了鄰居的女兒,同樣大學三年級的她文靜甜美,有空便常來家裏陪父母坐在脫漆斑駁的藤椅上看幾近無聲的電視新聞。     父母幾年前認清早已失靈的聽覺是生命必經的悵然後,散發腐木味櫃中的電視,便開始改以喃語的聲調自言自語。     這些日子,我們如同壓根沒有這個弟弟,雖然每逢過年他總拎著三五袋如豐收穀果盛滿竹簍的購物袋回家,父母也同往常環繞他像領取耶誕老人禮物的孩童;祇是彼此間溝隔巨大陌生而且疏離的韌膜

,並非弟弟摟抱父母嚷著:「媽咪,我好愛你喔。」所能消弭劃破。     是不是每年祇有此時,日漸老朽圮壞的雙親才將憶起與眼前男子那些早已稀薄淡然彼此間原有的關聯性?   是不是那些飄蕩在水田與古老墳頭上的亡魂,幾百年後依然禁錮於此看護著塹城的變遷?     好幾次看著前一刻熱情於餐桌上笑談生活點滴的弟弟,在關上大門轉身離家時,垂首冷漠的神情,有如離去後將不再返家令我寒心。     我總在幫母親收拾餐桌後,回房獨自深刻承受這每一次年夜飯結束,弟弟匆忙離去堆築起不僅遙不可及,甚或難以窺探的高牆。     而好幾次父親在弟弟甫離去便急忙打開贈留的餅乾食用,迴響於空盪

無聲客廳的喀滋聲,更像驀然自系譜中浸潤蔓生的悲劇,等回神驚覺已經太遲。〈弟弟〉     ✽✽✽✽✽     男孩在公園發現老兵的時候,他的嘴角上正歇著一隻綠頭蒼蠅,他一度以為他死了。   每天下午四點,寄宿學校會讓他們在公園活動,這是廣告單上吸引菁英父母們的重點,身心均衡發展。   男孩想仔細靠近查看,老兵身邊原本趴臥的黃狗訕訕舉了頭。從繭滿雙目濃黃的眼屎看來,牠似是靠著鼻子嗅聞男孩的。   他拍了拍狗頭。   老兵當然知道男孩遠遠量著,半攏了眼,斜仰的頸像朝他睨著假寐。這是幾個月來陌生爺倆的小把戲。     說歲差,兩人確實是爺孫的輩分。老兵二十三歲那

年沾著國軍金剛計畫的尾巴來到台灣,跟整旅弟兄順著公墓扎根成兩代綿盛的鐵皮寮,快些的第三代都小學畢業了。     這般天倫原本老兵是有份的。〈我的家在康樂里〉     ✽✽✽✽✽     本書編入小說家謝鑫佑引發文壇討論的〈縛〉,以及二十歲獲最歷史悠久文學刊物《明道文藝》獎的出道之作〈電話〉,也整理小說家創作三十年來的得獎、發表作品共十篇;更收錄未發表短篇小說六篇,以及極短篇八篇。   驚豔推薦       吳靜吉(政大創造力講座/名譽教授、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陳芳明(政治大學台文所講座教授)   黨若洪(畫家)   古育仲(台北愛樂合唱

團音樂總監)   詹傑(影像暨舞台劇編劇)   李桐豪(作家)   謝曉昀(小說家)   名人推薦     字句筆劃,鏗鏗鏘鏘,我聽見鑫佑犀銳的筆尖在時間上用力刻削的聲音。--五月天石頭     獲獎小說〈弟弟〉,描寫著感情非常密切的兄弟。這篇作品寫得相當動人心弦,比起陳映真所寫的〈我的弟弟康雄〉更為深刻動人。——陳芳明(政治大學台文所講座教授)     比起直面的濃烈情感……更能望見一情感無際深淵下的波濤洶湧……後面所賦予的深刻含義,更動容且雋永;也讓人想到海明威寫作。--謝曉昀(小說家)     短篇小說集《我的家

在康樂里》,是作者捎給我們的,一則溫柔短訊。--詹傑(影像暨舞台劇編劇)     殘酷的作者藉著虛構的故事向我們展現他擺弄命運之手的能力,讀到最後我才明白每一個主人翁都隨身攜帶著幽默與悲劇。--黨若洪(畫家)     如果說謝鑫佑的《五囝仙偷走的祕密》是一部跌宕起伏、大氣磅礡的交響曲,那他的《我的家在康樂里》就無疑是一部「連篇藝術歌曲集」。--古育仲(台北愛樂合唱團音樂總監) 名人書評     強光閃射的文字--評〈縛〉   駱以軍   〈縛〉這篇小說展示的恐怖視覺讓人讀完短短三千字,眼睛卻如逼視強光體疲憊不已,高畫素的意象構句如灑豆成兵,

著火鴉群。妖豔藤蔓竄走感與科幻片的冷金屬構圖,奇異的吮合錯置。     讓人想起許多年前莫言的成名短篇〈爆炸〉或朱天文的〈世紀末的華麗〉。     這當然是以重裝甲文字騎兵強襲衝撞,PK拿下這個獎。我對竟在文學營的文學獎(而非高額獎金的大報大賞)讀到這樣等級的文字,凜畏有感慨。     這樣的文字,能拉扯我們對視覺幻像的六條小肌肉,可比穿透再穿透,細部放大再放大,將一種暴力化、動物性,「父之罪」的惡德陰鬱,離開家族遊戲的棋譜,成為用天文望遠鏡觀看遙遠星體的,強光本身。     實則另兩篇佳構〈快門〉與〈霧氣一瞬〉,在一靜置照片因時

間刻度故障而停止在難以言喻,詛咒的一刻,以小說作為一種時光幻術之技藝言,以一種非技藝之感傷惘然,淡淡的傷害蠟像館,其實皆該是首獎之作,但實在是強碰了〈縛〉這樣的羅西級「頭髮皆發光」的天才,也是慘烈而榮耀。     少見的篤定與氣勢--評〈縛〉   蘇偉貞   這真是一次奇特的閱讀經驗,〈縛〉寫出了垂死者贖罪的姿態。這篇小說狀寫母親離家後亂倫性侵種種變形態之告解:以長跪頂禮的姿態向挺直在面前如埃及尼羅河畔的金字塔人面獅身獸、北京藍色琉璃瓦天壇殿頂、紐約曼哈頓小島上自由女神??那難以翻越的陽具象徵。核心卻在作者藉編織並超脫真實事件架構神性圖騰紋理的比擬手法,讓那些傷害過敘

述者的人們,同樣圍繞優雅華麗的雄鹿,以古老祭典舞步歌頌且「搖晃回憶」,以儀式姿態,使得整篇小說看來竟有了動人深刻的寬容,而這份寬容是以舒緩從容的敘述展開的,這也使得作者跨越同類題材沉淪耽溺怨懟自憐被寫疲了的困局。     而我同時關心的是作者在埋藏記憶舍利子的地宮設置的逃逸路線圖,那是一張偷錢買來的蓋滿郵戳的各國郵票想像出的逃逸路線:荷蘭阿姆斯特丹運河、印度泰姬瑪哈陵天際線、美國大峽谷……,在人生一次次以記憶傷害形成的搭乘救護車奔馳於死亡的顛簸行程中,而望見兩頭雄鹿緩步踏過路口「靜靜坐臥於荒蕪之上」。路線結束。     作者有著不凡的想像力、節奏感、文字基本功,

處理這類題材有時連有經驗的作者也會以虛寫實,但〈縛〉參差比擬的手法,這很不容易,真是寫出了這一代少見的篤定與氣勢。     評〈弟弟〉   孫德宜   兄弟緣淺的蒼涼敘說,加上前後疏落有致的譬喻意象,穿插著鄉野奇譚的軼事傳聞:這篇作品贏得我們三位評審不約而同的首獎贊同票。竹蓮寺算命仙的直斷鐵口,寫生主題材不同的選擇,看濁了未來,似乎也斬斷了兄弟的情分。天賜的秉賦與性向,帶著弟弟走向另一世界的入口。直到個人網頁和菸灰缸,把弟弟和這「大門照面陰溼巷弄上閃映著夕陽金光的家」,硬生生地隔開。只有逢年過節才會讓弟弟再回來,探訪這片金光下無聲的電視、斑駁的藤椅和老朽圮壞的雙親。十

八尖山的安魂觀音石雕,毀爛流湯的爛草莓,和署立醫院油畫中的入山口背影,被擠壓深鎖在一只撲克牌大小的巧克力鐵盒裡,見證哥哥「羊陀火鈴陷地兄弟宮」的唯一付出。最後弟弟的骨灰井然有序地入塔,如同墳塚亡靈崁珠寶似地標記在水田上。弟弟其實早已遠行,讓人掩卷垂淚嘆息再「三」。     評〈我的家在康樂里〉   駱以軍   一開始對這篇心有防衛,因為口音過重,很像是「做出來的想像性老兵」,直到做好準備要啟動敘事,發現並非只是在賣一個感傷劇,人物的劇情,與老狗倚偎的關係,不煽情,很現代主義,一些段落不因過場而詩意飽滿的存在,寫出孤獨老人的悲傷時刻。寫狗也寫得特別好。有一種新一代技藝派寫手所

欠缺的,古典教養的「溫情」。結尾的段落真的打動我了。不以其人物命運的必然,是非常不俗的一段對「孤獨」的描寫。

擴寫故事之研究: 以《睡美人》與《黑魔女:沉睡魔咒》為例

為了解決全國台灣文學營的問題,作者廖如萱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透過檢視《睡美人》與《黑魔女:沉睡魔咒》兩個研究文本,重新思考「文本定位」與「語藝批評方法」兩大研究流程。 過去,研究者多以「分析文本的媒介屬性」或「創作方式的主觀判定」作為文本定位的討論基礎。鑑於時下科技的發展,使得創作形態與閱聽形式出現改變,過去文本定位的適切性有重新思考的必要。另一方面,本研究文本《睡美人》與《黑魔女:沉睡魔咒》,因兩個文本內容具有相應與相異處,有論者為強調其文本特質將其定義為「改編文本」或「顛覆文本」;然而,本研究認為:無論使用「改編文本」或「顛覆文本」作為文本定義,皆有主從關係的意味。因此,本研究在回歸故事的主張下,以「擴寫故事」為文本定位。

語藝批評方法除了作為一種研究方法,更重要的(也是經常被簡略帶過的)是方法選擇的過程闡釋。對語藝批評而言,方法選用代表的是一種觀點選擇。本研究將闡明何以在數個語藝批評方法中,選用戲劇五因批評作為研究方法。最後,在「擴寫故事」的概念下,本研究發現:《睡美人》旨在呈現「對愛情自主的追求」,《黑魔女:沉睡魔咒》則呈現「對個人自主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