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霜田里繪寫的 活腦力:77個好習慣活出不癡呆下半生 和渡部典子的 病由心生,醫病先醫心:醫師來不及告訴你的12個身心自療法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西部钻探把员工心声变成满意掌声 - 中国石油新闻中心也說明:公司建立员工健康体检台账和“一人一档”员工健康档案,分年龄、分岗位推出多种体检套餐,满足不同员工需求,提升员工健康指数。同时,公司持续改善施工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尖端 和新自然主義所出版 。

亞洲大學 健康產業管理學系長期照護組 楊尚育所指導 李秋儒的 老人養護機構代間協同繪畫藝術創作活動成效評估-以中部某安養中心為例 (2019),提出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代間方案、老人藝術創作、老人孤寂量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企業管理研究所(MBA學位學程) 白佩玉所指導 鍾雅如的 台灣共居產業的實務困境解析 ─ 以「玖樓共生公寓」為例 (2018),提出因為有 共居、玖樓、社會孤島、歸屬感、行動研究的重點而找出了 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的解答。

最後網站財團法人精神健康基金會Mental Health Foundation則補充:從2002至2004年每年一次,自2004年起,每兩年公開發表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報告,藉由定期測量國人精神健康狀態,喚起國人對精神健康議題的重視,提供有效提升精神健康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活腦力:77個好習慣活出不癡呆下半生

為了解決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的問題,作者霜田里繪 這樣論述:

  「咦?我剛剛本來想做什麼?」   最近似乎特別健忘。   老是想不起別人的名字。   注意力越來越差……。   唉啊,這是大腦發出的警訊嗎?   「大腦從四十歲就開始老化了嗎?」「腦細胞會隨著年齡而減少?」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其實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不論幾歲,大腦都會成長!   反而是「生活習慣」使得大腦功能下降。   日本腦科權威霜田里繪醫師提出活化腦力的77個好習慣,   就從現在開始,有效掌握鍛鍊腦力的關鍵重點,激活你的腦力,遠離失智人生!   腦力VS.幸福人生,日本腦科權威這樣說:   ■人際關係其實是「彼此的大腦吸引力」。   ■人生的幸福程度

取決於「大腦思考的深度」。   ■與其感歎記憶及計算能力低落,不如「鍛鍊大腦多樣的能力」。   本書作者霜田里繪是位神經內科臨床醫師,每天的工作是治療和大腦及神經相關的不適或疾病。由於患者的人數一個月高達一千人左右,等於一年當中要面對一萬人以上的大腦。作者發現,病患中有許多是四十歲左右,很在意腦的功能下降的人。   這些在意腦的功能衰退而來醫院檢查的患者,他們主要的困擾,都是和過去相較之下記憶力變差、小小的失誤增加、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患者認為「記憶和計算能力的衰退=腦功能下降」,希望設法挽回這些能力。   其實,大腦之中有很多功能,比記憶、計算等能力更重要,而且隨著年齡增加更能

發揮優異功能。比方說,創造事物的能力、和周圍的人感同身受的能力等。活化大腦的這些功能,才是真正讓工作、私生活,以及所有人際關係變得更快樂、充實。   【40世代是活化腦力的關鍵期】   40歲之後的腦,亂搞就無法發揮效能!   或許有人會認為:「可是,我一直都是這種生活模式,以前明明都沒問題……」   沒錯,這就是重點。四十歲以後的大腦,如果亂搞就無法發揮它的效能。   從40歲開始,每一天的保養都不可或缺。   不是大腦功能下降,但是,已到了「疏忽休養、更新資訊,大腦就無法運作原本應有功能」的年紀了。   單純地牢記某事或計算能力,在十幾二十歲是巔峰期,然後就逐漸走下坡。

  不過,這些能力真有那麼重要嗎?   邏輯、想像、創造力,以及感受、同感的能力,大腦還有其他各種力量,   為了盡情享受每一天的生活、培育豐富的人際關係、活出更堅韌的人生,都取決於這些能力。   與其擔心計算能力遲緩,不如提升人生中的其他經驗,培養上述的能力更重要得多。   這些體驗越多的人,不管到了幾歲,都能以豐富的感受力觀察事物,保持好奇心,   以及對於他人的喜悅和悲傷感同身受。   作者把這樣的大腦,稱作「活力腦」。   而且,就是擁有活力腦的人,才能被許多人喜愛、信賴,開創心靈豐富的人生。   【讓大腦儲備更豐富的經驗吧!】   成天只盯著電視、網路,只顧玩手機

,腦袋裡塞滿不必要的情報,結果大腦沒有休息的時間、腦中的記憶僵化、沒有給大腦充分消化資訊的空閒。因此,要創造充滿活力的大腦,必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讓大腦及身心都能隨時更新,使大腦擁有豐富經驗非常重要。   因此,如果說是要訣,首先就是「不要讓大腦感到膩」。大腦最討厭無聊無趣的事物。陷入公式化生活的人,容易罹患癡呆症。有時候必須選擇和平日不同的方法,讓大腦迴路獲得充分攪拌。   現在開始做,就會有效果:【使大腦更活潑的5要訣】   ◎重新養成良好的睡眠、飲食、運動習慣    如果生活習慣良好,腦的活動、新陳代謝也會順暢。   ◎不要讓大腦覺得無聊    沒有刺激,大腦就會鬆懈

。盡力不要公式化非常重要。   ◎刻意運用大腦平時極少運用的部分    讓大腦發揮更廣泛的範圍,使其保持良好的平衡、更加活潑。   ◎一次使用大腦不同的部分    讓大腦運作於更高難度的作業,給予更多刺激。   ◎偶爾讓大腦放鬆    偶爾發發呆、讓大腦休息,才能使大腦保持活力。   檢測大腦靈活度,你有幾項符合呢?   記不得剛認識的人的名字。   只要專注在某件事上面,很快就會筋疲力盡。   挑戰新事物簡直難如登天。   要顧慮到旁人的心情,說真的,覺得好麻煩。   覺得自己的想法總是一成不變。   常有身體失調、搖搖欲墜的感覺。   覺得開心、幸福的機會

變少了。   評分   ˇ的數量 大腦活躍度   0 優秀!繼續保持現在的活力!   1~2 還不錯!只要稍加鍛鍊就能擁有活力腦喲!   3~5 持平。不加以注意的話,會開始走下坡,別忘了經常鍛鍊腦力喲!   6~7 走下坡狀態!要多多使用你的大腦,從現狀解套! 作者簡介 霜田里繪(Satoe Shimoda)    醫師。擁有醫學博士學位。於順天堂大學畢業後,於該所大學醫院的腦神經內科服務,而後於東京都內的醫院服務。2005年起,成為銀座內科.神經內科醫院 院長。2011年成立BRAIN.HEALTH醫療法人機構,就任理事長一職。專精帕金森氏症、腦血管疾病、肌肉、脊髓疾

患等。為日本神經學會及內科學會 認定醫師。在抗齡領域亦有專精,為日本抗齡醫學會及美國抗齡醫學會認定專科醫師。另著有《美人腦》一書。 推薦者簡介 楊聰財醫師   學歷:   -美國杜蘭大學公共衛生醫學博士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研究進修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現任   1-楊聰才身心診所 院長   2-國防醫學院兼任臨床教授   3-財團法人天主教耕莘醫院精神科主任級醫師   著作   發表論文:34篇(SCI:17篇)   1. 軍陣精神醫學(2001,合記圖書出版社)   2. 精神醫學小百科(2001,合記圖書出版社)   3. 當代精神醫學的

診斷與治療(2003,合記圖書出版社)   4. 浴火重生--壓力精神醫學(2003,正中出版社))   5. 性侵害再犯之防治 (2003,五南出版社)   6. 彩色圖解精神醫學(2004,合記圖書出版社)   7.「催眠」心靈的秘密(2005,合記圖書出版社)   8. SARS 防治(2005,活泉書坊)   9.「為什麼春嬌愛說話,志明想劈腿?-精神科醫師眼中的兩性關係」(2010,時報文化出版)   10. 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報告.(2002,2003,2004,2006,2008,2009, 2010,精神健康基金會) 序言  想要更新維護四十歲

以後的大腦  一起了解大腦吧!  《檢測大腦靈活度》你的大腦沒問題嗎?  四十歲以上的人鍛鍊活力腦的七十七個習慣  1每天喝一杯紅酒!  2在口袋裡放香氛包! 3吃青色魚類!  4用「Google Earth」旅行  5每天步行目標8000步  6畫立體畫!  7享受在魚店的感覺  8和平時相反的路線散步  9假日擦亮酒杯  10談話時多注意「5W1H」  11多吃柴魚片  12 赤腳滾動高爾夫球  13 盡力多記住蔬菜名  14 成為小小評論家  15 以報章雜誌鍛鍊視覺注意力  16 希望牢記的事在一個月內複習  17 洗去負面情緒  18 玩玩撲克牌  19 傾聽大自然的聲音  20 隨

身攜帶偶像照片  21 一天鍛鍊一次「單純記憶力」  22 用收音機提高從耳朵進入的情報  23 檢查飲食生活  24 熱水泡澡後用水淋浴  25 注視蠟燭的火焰  26 以電子郵件逗人發笑  27 設定體內時鐘  28 保有一雙要繫鞋帶的鞋子  29 重要的記憶為它加上掛勾  30 保持六小時以上的睡眠  31 選擇必須咀嚼的菜單  32 找出「等候時間」中的意義  33 夜晚鍛鍊大腿的肌肉吧!  34 若是睡不著就吃褪黑激素  35 在腦內整理衣櫥的服裝吧!  36 注意太陽高度及風向散步  37 整理手機裡的相簿  38 「想不起來」不要置之不理  39 在身邊放些喜愛的物品  40 攝

食深色蔬果  41 使用非慣用的一手  42 享受枯山水藝術之美  43 重新檢視睡前習慣  44 重返有音樂的生活  45 工作不順時認真地擦桌子及窗戶吧!  46 和美食好友一起去吃飯  47 在緣廊悠哉地休息  48 清理電腦硬碟  49 選出一個月的五大新聞  50 聽聽莫札特  51 偶爾改變通勤路線  52 試試看「一人聯想遊戲」  53 每天進行兩次腹式呼吸  54 用「空白的手」去感覺  55 背誦成語及諺語  56 成為咖哩名人  57 享受自然色彩的層次感  58 在「臉書」認識不同行業的人  59 講究「優雅的持筷方式」  60 每星期一次讓自己沈浸在書店中  61 每個

月安排一次「觀賞名作日」  62 以五人制足球鍛鍊腦力  63 三餐+營養補充品充分取得維生素B12  64 接受健康檢查  65 數數看樂團的樂器聲音  66 單腳站立提高身體平衡機能  67 向故鄉偉人學習  68 在咖啡店保有冥想時間  69 設計秘密基地  70 享受對戰型遊戲   71 挑戰「文句完成法」(一) 72 挑戰「文句完成法」(二) 73 設定一天不開手機  74 提高「感動力」  75不讓頭部受損、不讓脖子受到傷害  76 睡前三分鐘,讓腦中充滿幸福  77 自我批評適可而止  專欄1 不可思議的體感覺系統  專欄2 記憶的結構  專欄3 自律神經的作用  專欄4 荷爾蒙

的王者──成長荷爾蒙  專欄5 決定心靈的色彩──神經傳導物質  專欄6 右腦重印象、左腦重邏輯  專欄7 腦波顯現大腦的心情  專欄8 不管幾歲,大腦都會成長  活力腦的十二守則 專業推薦 腦是身體的CEO∕楊聰財醫師   現代人,拜科技進步和醫藥發達,越來越長壽。長壽不稀奇,健康長壽才重要,不然「長壽卻失智」,也是一件自己很悲哀、照顧的家屬很辛苦的慢性煎熬!   我們常說「腦是身體的CEO(總裁)」,而且是一個秉持「用進廢退」原則的器官,也就是說:有用有進步,沒用會退步。但是要怎樣有效的「用進」,這就需要靠正確的知識。《活腦力 : 77個好習慣活出不癡呆下半生》這本書,便是

一本提供正確腦保健技巧資訊的好書。   此書的作者,霜田里繪,在日本是一位腦科醫師。他以腦科學的專業角度和個人生活體驗,分別從「飲食∕營養」、「睡眠∕休養」、「身體∕運動」、「手∕手指」、「五感」、「記憶力」、「遊戲∕學習」、「生活體驗」、「想像體驗」、「感性∕感覺」、「療癒∕轉換心情」、「心∕自我」11個面向(請見分類索引),提出77 個「樂活腦力」的好習慣。在書的起頭,作者便要從最重要的思考觀念層面,破解一項迷思,「隨著年齡增長,腦功能就會跟著衰退」是誤解。讀者不妨可以搭配的活潑插書中的活潑插圖,先進行「一起了解大腦吧!」的初步巡禮(請見序言),讓我們對於邊緣系統、4個不同區塊的大腦皮

質等重要功能有正確的基本認識。建議讀者也可以在閱讀內文前,先做「你的大腦沒問題嗎?」自我評估(也請見序言)。有心讓自己「活出不癡呆下半生」的你,不妨在讀完全書後,再進行此項評量;相信必會發現自己已經養成許多好習慣,讓自己的腦力更上一層樓。   最重要的是:「要活就要動」的原理,在此書處處可見。例如在第28項好習慣「保有一雙要繫鞋帶的鞋子」,作者便是很貼心地說明和提醒:『依照鞋子款式的不同,有些鞋子或許五分鐘就可以把鞋帶繫好,但即使是這麼短的時間,和運動、感覺有關的大腦皮質、和手的流暢動作相關的基底核、負責調整動作的小腦,手及手指的神經和腦部一面相互聯結才能完成繫鞋帶的動作』。淺顯易懂的文字

,十分有「寓教於生活」的效果。   另外,也要請四十歲以前的伙伴們,不要看到序言「想要更新維護四十歲以後的大腦」,便以為要放下這本好書。要知道,「年輕時候糟蹋身體,年長以後會讓身體糟蹋」,越年輕時便能建立正確觀念,至少養成這本書所提的「活力腦的十二守則」(請見書末),如此有好的腦力,在人生的職場和戰場上,必能早日脫穎而出!

老人養護機構代間協同繪畫藝術創作活動成效評估-以中部某安養中心為例

為了解決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的問題,作者李秋儒 這樣論述:

依據內政部戶政司資料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率在107年3月底達到14.05%,臺灣正式宣告邁入「高齡社會」。在高齡化社會,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全臺23縣市可提供銀髮族入住之機構有1103家,入住比率約為78%,隨著人口老化、少子化、社會變遷等因素,老人入住長期照護機構的可能性因而增加。長者入住機構後因本身原有的健康問題及團體生活特性,容易出現身體活動能力降低、人際互動減少、社交退縮等行為,容易萌生孤寂感、被遺棄感、不安全感、憂鬱、焦慮及低自尊等負面情緒。是故,本研究目的以繪畫藝術創作為媒介,探討藉由高中青少年所導入之藝術創意活動設計,對機構長者孤寂感之效益及高中青少年對長者

之老人態度及服務意願效益。本研究以中部某安養中心為主,為期三個月時間完成10次繪畫活動,每次活動約60~90分鐘,招募30名老年長者住民及10就讀高中青少年。採立意取樣方式,分成實驗組15名與對照組15名,二組。活動開始前,二組接受老人孤寂量表評估,作為前測。實驗組參與高中青少年所帶領之藝術創作活動為主;對照組依照平常安養中心安排之課表活動。10次活動結束後,二組長者再接受一次老人孤寂量表施測為後測。高中青少年在活動開始的前測,接受老人態度量表、服務意願量表兩量表之評估;10次活動結束後,再接受老人態度量表、服務意願量表為後測及反思活動回饋的分享。代間繪畫方案結果,養護中心長者前後測老人孤寂量

表顯示,代間協同繪畫創作方案沒有顯著差異性。而高中生對長者態度及服務意願也是沒有顯著差異。但高中青少年反思回饋單呈現對活動持正向肯定的態度且參與活動帶來成就感是成長過程中沒有的經驗,與量表結果不同。儘管主觀情感聯結與客觀數據上,呈現不同,但從學生的回饋單上,顯示代間繪畫藝術創作方案是有其重要性的。

病由心生,醫病先醫心:醫師來不及告訴你的12個身心自療法

為了解決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的問題,作者渡部典子 這樣論述:

  你是否很容易緊張焦慮,壓力一大就偏頭痛、拉肚子?還是常常情緒低落,容易胸悶、全身無力?甚至有長期失眠、慢性疼痛、各種慢性疾病?如果你看了許多醫生卻找不到原因,調整飲食、吃藥,症狀還是沒有改善,請小心,這些身體症狀很可能是「心病」所引起的!   研究發現,壓力會導致心臟病、降低身體的抵抗力;情緒失調也會誘發心臟病、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由此可知:「身心是一體的!」小到疲倦、頭痛、失眠等「亞健康」常見的症狀,大到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病,甚至癌症等重大疾病,其實受到情緒、認知、性格等心理狀態很大的影響。   在台灣,一般人都知道身體有病痛要看醫生,但是對於心理健康卻很容易忽略,包括心情

沮喪、壓力爆表引起的身心症;人際衝突、自尊低落造成憂鬱症等源頭在心理的「心病」,卻不知該怎麼醫,是否尋求諮商師或是精神科醫師的協助,也常常無法跨出第一步。   根據中研院統計,1990年到2010年這二十年間,台灣人罹患焦慮症與憂鬱症等「常見精神疾病」的盛行率,從12%變成24%,整整增加了一倍,連自殺率也上升了一倍之多!成為社會一大隱憂。   其實,不論是身心症引發的長期失眠、劇烈疼痛、各種慢性病,或是人際衝突、缺乏人生目標、自信心低落引發的焦慮症、恐慌症、憂鬱症,都可以透過精神科治療、心理諮商以及「身心療法」,來改善身心失衡的狀況,重拾健康。   本書作者渡部典子,是臨床心理學博士及臨床心

理師,長期在美國的醫院中擔任心理諮商師。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在書中介紹了12種「心病的處方箋」,像是:呼吸法、正面思考、藝術治療、寫日記、冥想、音樂療法等,在美國醫療現場中,常被應用在正統醫療和心理諮商中的「身心療法」(強調身心一體,以回復整體健康為目的治療法),並分享了許多成功案例,包括:   「十年來一直飽受『纖維肌痛症』劇烈疼痛所苦的茱莉亞,自從每週進行三次『呼吸訓練』後,不但止痛藥的用量減少,併發的憂鬱症也改善了。」   「原本跟同事相處不好,常爆發衝突,痛苦得想辭掉工作的紗真,運用『正面思考』的步驟,從此不再為人際關係所苦,重拾工作熱情。」   更難得的是,這些身心療法也能自己在家

DIY,而且簡單易上手!例如「認知行為療法」7步驟,可以治療憂鬱症、改善人際衝突,幫助你正面思考,上述紗真的案例就是利用:   步驟1:把焦點放在希望解決的問題上(希望和同事建立良好關係,不再心情低落)  步驟2:覺知腦中的刻版印象(原來自己覺得同事很傲慢,根本懶得理他)    步驟3:了解自己的感覺(一想到那位同事就感到討厭和放棄的情緒)  步驟4:重新審視刻板印象是不是正面的(原來自己對同事有許多負面成見,對方應該也會感覺到吧?難怪關係越來越糟)  步驟5:想像採取正面思考行動的感覺(原有的彼此緊張感減輕了)  步驟6:建立行動計畫(不論同事用什麼態度,自己都盡量不出現負面反應)  步驟7

:開始行動(正面回應同事之外,避免思緒整天受影響,參加了瑜伽課程、健行活動)   像這樣,本書透過成功案例分享,以及具體的實踐方法介紹,讓這些身心療法成為人人可以DIY的自助步驟,是一本一看就懂、好用有效的身心療法入門書,幫助你輕鬆減輕疼痛、紓解壓力、改善憂鬱、遠離疾病,讓身心更健康! 書籍特色   (一) 一看就懂的身心療法最佳入門書:  不健康的源頭,可能在於你的壞心情!書中引用豐富的科學實證,有力地說明負面的情緒、性格、認知等心理狀態對身體健康的危害,像是有慢性疲勞感的憂鬱症患者,血液較黏稠,因此動脈容易發炎,也容易引發心臟病;而情緒失調也會誘發肥胖、高膽固醇等疾病。由此可知,要重拾身心

的整體健康,要從改變「心情」下手。書中介紹的身心療法,大多已在美國的各個醫院和心理諮商機構與正規療法合併使用,不管是舒緩疼痛或是減輕憂鬱、穩定情緒各方面,都得到驚人的成效,是治療「心病」最佳的選擇!   (二) 提供12種「心病」有效處方箋:  心病還要「心藥」醫!書中介紹了呼吸法、藝術治療、音樂療法、冥想、祈禱、日照等12種身心療法,並提供醫療現場真實的成功案例和作者的親身體驗。像是20幾年來忍受風濕性關節炎疼痛的患者,在祈禱了5分鐘後,肌肉僵硬指數奇蹟似地降到了正常範圍;因喪偶而沉溺在悲傷憂鬱情緒中的患者,每天早上固定曬太陽20分鐘,竟慢慢走出悲傷的陰霾;而有憂鬱症狀的患者,透過寫日記,也

在短時間內達到了改善憂鬱症狀的成效。   (三) 人人都可DIY,輕鬆易上手:  想要運用身心療法舒緩疼痛、減輕憂鬱、紓解壓力、改善人際關係真的很簡單!書中透過清楚明瞭的理論說明、真實的第一手臨床案例、簡易的DIY步驟,讓你快速掌握重點、立即行動!不需要別人的輔助,就能自己在家進行。更有貼心小提醒,例如:藝術治療的重點是藉由手做、畫畫,消除累積在內心的情緒和負面經驗,作品的美醜不重要;寫日記來整理自己,比起「寫了多長的文章」,更重要的是「定期」書寫等等。除了飽受病痛和情緒所苦的患者能從中找到身心恢復的契機以外,專業的醫療和諮商人員,也能運用更好的方法,幫助患者重拾健康。 作者簡介 渡部典子  

 臨床心理學博士、臨床心理師   生於東京。任職航空公司10年,之後與家人於1986年遷居美國。在洛杉磯日商企業服務的同時,取得加州州立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之後陸續完成碩士與博士學位(PsyD)。先後在大型綜合醫院與諮商中心看診,數年前自行開業,為憂鬱、焦慮、人際關係問題、跨國婚姻問題而煩惱的人提供諮商治療,並舉辦精神疾病相關講座。   證照:美國加州臨床心理師執照(PSY 22509)  網址:www.norikowatanabe.com

台灣共居產業的實務困境解析 ─ 以「玖樓共生公寓」為例

為了解決全國精神健康指數調查的問題,作者鍾雅如 這樣論述:

「共居 (co-living / co-housing)」指由一人以上的房客們分攤居住空間,透過分享公共區域,建立互動與情誼的居住形式。2015年,因應租賃市場失衡與國人歸屬感失缺之問題,台灣第一個將共居作為商業模式經營的「玖樓共生公寓」 (文內簡稱玖樓) 成立,透過向房東租用、改造空間,再出租給房客,成為類似二房東的角色,並利用兩點:一、增加共享空間比例,例如開放式廚房、舒適的客廳等,二、企業舉辦活動,主動、被動地增加房客們交流機會,期達到共居相較於其他租賃形式的差異化之處──建立人際歸屬感之目的;但至本研究時間點2018年底,玖樓房客參與活動意願漸漸下降,無法確實發揮共居建立連結的效益。

究竟共居如何讓房客選擇與人交流?有哪些方式建立或有助於提升房客的歸屬感?將在本研究中進行討論。研究者以「行動研究法」探入玖樓經營困境,並至荷蘭與英國實地獲得、歸納共居標竿企業們的經營特色,提供玖樓與我國其他共居企業營運面的改善參照。本研究期待為學術與商場上想了解共居的人提供研究起始點;讓台灣閒置房產獲得更好運用,平衡租屋市場;也希望藉推廣共居理念與增進規模,降低國人因長期孤單而讓心理生病或犯罪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