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費生分發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公費生分發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益中寫的 向高牆說不(博客來獨家簽名限量版) 和陳世榮曾小歌的 你在怕什麼?想一千次不如勇敢一次:由經國號戰機受奬工程師到創建十四國行銷平台,陳世榮告訴你勇敢追夢的法則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寶瓶文化 和財經傳訊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教育學碩士在職專班 詹盛如所指導 林蓁芳的 師培公費生分發偏鄉小學後的學校生活適應之敘事探究 (2021),提出公費生分發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師培公費生、師資培育、偏鄉小學、學校生活適應。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法律所 郝鳳鳴所指導 徐振鏵的 公立中小學教師聘約之研究 (2007),提出因為有 公私法混合契約、聘約準則、教師聘約、聘任制的重點而找出了 公費生分發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公費生分發,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向高牆說不(博客來獨家簽名限量版)

為了解決公費生分發的問題,作者黃益中 這樣論述:

權利是與生俱來的, 使用權利的能力,則要靠教育啟發!   「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村上春樹   制度的不公不義、荒謬的歧視言論、貧窮的階級複製……   ◎ 徒有思想僵化的教育體制,學生的未來在哪裡?   ◎ 窮人難以翻身,注定淪為階級複製下的犧牲品?   ◎ 憑什麼同志的幸福權利,掌握在他人手裡?   ◎ 性別歧視引來仇恨與絕望,是誰讓憾事一再發生?   ◎ 別抹殺他們的教育熱忱,把勞動尊嚴還給教師們!   翻轉教育,真正要翻轉的是學習的本質。過去上命下從的服從關係,轉成平等互動的夥伴關係,破除師長本位,回歸學生本位,才是再次啟動教育改革的意義。   黃益中

第一本著作《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為我們奠定批判性思考的邏輯根基、喚醒人們沉睡的同理之心;這次,他要我們重新審視現有制度的合理性、慣性思考下的盲點。面對體制的不公平、不正義,你我都有說不的權利! ★本書特色   ◎ 以《思辨》為根基,更深入探討各面向議題的公平正義問題,以開放性討論取代一言堂,打破同溫層界限。   ◎ 以「教育是一切根本」為出發點,對損害學生、教師權益,最後致使惡性循環發生的制度提出質疑,並提出有建設性的改善方式。   ◎ 引用國內外統計數字,清楚說明台灣的勞動、居住處境與難題。 專文作序(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權大平台

總召)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國中校長、基隆家扶中心課輔志工) 各界專家一致推薦!(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小野(作家、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張茂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游錫堃(前行政院長)   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鄭弘儀(媒體工作者)   蘇仰志(雜學校、不太乖教育節創辦人)   顧玉玲(作家、社運工作者)   「除了為自己的理念和所信仰的價值發聲之外,我認為益中更是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打開了一條更加寬廣和豐富的道路。」——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

、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   「像黃益中這樣,在台灣各個學校的角落,以自己的理想推進公民意識的老師,他所面對的環境是如此艱難而孤獨。但是,只要想到有他們,就覺得台灣的未來充滿希望。」——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本書揭露諸多社會現實,讓身處教育現場的我們讀了暗暗叫好,卻又滿是遺憾。學用不均的現象、階級世代與城鄉差異、性平教育的迷思,益中要讓大眾理解,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宿命,而是關乎人的價值,是文化和體制所造成。」——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國中校長、家扶中心課輔志工) 作者簡介 黃益中   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教師   一九七九年生,新竹高中、師大公民訓育系畢,政大東亞所

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曾任國中教師,現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十二年國教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大會委員。課堂外的身分是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巢運」發起人之一,並擔任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   他心目中的品格教育是公平正義,最害怕學生長大後只會考試賺錢卻對弱勢冷漠,努力在課堂上翻轉刻板印象,取材時事進行公民思辨,啟迪多元價值觀念。把社會運動視為全民教育,積極參與社運,為年輕人發聲,向不公不義的社會宣戰。   著有《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寶瓶文化)。現為「風傳媒」、「udn鳴人堂」專欄作家。   二○一五TEDxTaipei年會:一堂從「居住正義」談起的公民思辨教育

。 【推薦序一】當我們站在高牆前/呂欣潔 【推薦序二】高牆下,孤獨而堅毅的行者們/邱顯智 【推薦序三】教育,飛越高牆的解方/徐仁斌 【自序】公與義的社會,從校園扎根 第一章 思辨高牆|承認吧,我們害怕學生會思考 第二章 階級高牆|終結貧窮世襲 第三章 教育高牆|把老師還給學生 第四章 家父長高牆|回歸學生本位的教育 第五章 歧視高牆|告別性別不平等 第六章 房價高牆|居住是人權,讓人人有個家 第七章 給大人的一堂公民課 推薦序一 當我們站在高牆前 ◎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   這陣子以來,台灣的婚姻平權運動受到國際上極大的關注,光是去年的十

一、十二月,國際媒體就報導了兩百三十七則和台灣婚姻平權有關的議題,橫越了五大洲。其中有非常多的媒體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台灣為什麼有條件成為亞洲第一個在政治議程上能討論婚姻平權的國家?」   我的回答總是:「民主制度」與「性別平等教育」是兩項台灣非常重要的資產,讓我們成為亞洲進步人權議題的領頭羊。   台灣從一九八七年解嚴以來,各種公共議題的公民團體蓬勃發展,也間接或直接地促成了一九九六年第一次總統的直選,從此,讓我們走向了人人一票、票票平等的民主社會,政府不再是「官」,人民就此學著做個真正國家的主人。   而如同益中在書中所提及二○○○年的葉永鋕事件,當時的婦女團體與教改團體,共同聯

手將《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推過,讓今日二十世代的青年們從基礎教育中去理解性別平等,去認識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的朋友們,他們可能是你的同學、親人、鄰居甚至老師,或許還是你自己。   這樣的基礎教育,創造出在當今的二十世代間,對於婚姻平權的支持率高達超過百分之八十五,同時這個世代對於兩性平等的概念也更加能夠接受。更進一步去了解,許多對於婚姻平權支持的民眾,他們並不只是支持「同志」權益,而是出生於一個民主的時代,平等、自由與包容異己根本就和陽光、空氣、水一樣的自然。   十年前,支持婚姻平權的民調還不超過百分之二十五,至今則已平均超過了百分之五十。民主制度和基礎教育對於人民的影響有多深遠

與重大,我想,這也是益中這些年不斷地以教育工作者的身分站出來發聲,將更多教育現場的現狀與公民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跟社會說明的重要原因。   如果在教育部編撰字典中查詢「為人師表」,你可以得到「學識品德可做為人們學習的榜樣。」這樣看起來非常傳統與制式的答案。然而,我認為教育,不只是單純的教授知識,不只是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更重要的是培養下一代面對未來生活的能力與胸襟,同時協助與陪伴學生去認識自己與他人。   過去的時代,我們對老師總有一種奇妙的想像,或你也可說是一種特定的框架。益中雖然完全不符合那些傳統對老師的想像或框架,但他對於教育的投入,與以身作則鼓勵學生為自己發聲的熱情,我認為令人非

常印象深刻。益中做為一個異性戀者,總是不放棄任何一個為同志發聲的機會,甚至在婚禮上都趁機大力推廣婚姻平權,讓雙方親友都上了一堂火熱熱的公民課,令人敬佩。   我記得有次和益中在某個社運場合一邊抗議,一邊聊著天,我問他,像他這樣優質的男生,常常為同志發聲,難道不擔心被很多同志愛上,甚至產生性幻想嗎? 我之所以會這樣詢問,是因為在我的經驗中,非常多異性戀男性,對於男同志的「青睞」,總表現出非常抗拒或極度害怕的樣子。益中大笑著回覆我,有人表達好感對自己來說總是正向的訊息,「更何況再多的男同志示好也不會讓我愛上男人,大家都還是很好的朋友啊!」這樣健康的態度,提醒了許多的異性戀男性,性別議題不只是身為

婦女或身為同志才能投入,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更是需要異性戀男性一同來打造,才能走向真正的平等。   除了為自己的理念和所信仰的價值發聲之外,我認為益中更是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打開了一條更加寬廣和豐富的道路。這些年我跟著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在全台灣走透透,遇到非常多不同樣貌的基層老師,其中不乏交差了事的老師,但當然也有不少希望為學生多做一點,但遭受許多「上層壓力」而左右為難的老師。過去那些「老師必須要中立」、「避免政治入侵校園」、「老師不能參加政治活動」等等的不成文規範,讓許多老師都噤了聲,失去了身為公民的權利。   當教育工作者失去了思辨的能力,還能教育出能夠思辨的下一代嗎?   所以我

在此也期許,有機會教育下一代的你,不論你的身分是老師、教授、家長,當我們比我們的下一代先一步站在高牆前的時候,我們不是選擇轉身離開,也不是選擇就地坐下等待,而是起身試著翻越高牆或讓高牆倒下,我們或我們的下一代,才有可能持續地往前行。 推薦序二 高牆下,孤獨而堅毅的行者們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正義,就猶如強盜集團。」——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一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可以是非常巨大的。   認識黃益中應該是在四、五年前,我應邀到大直高中演講鄭性澤案。當時關注鄭案的人並不多,看到一群高中老師,他們非常熱切地希望學生能夠知

道這樣的死刑冤錯案,並且於演講過後,許多學生還寫信給當時人在台中看守所待決的鄭性澤,鼓勵他為自己的無辜戰鬥下去。做為鄭案律師團的一員,實在有著無限的感動。   像黃益中這樣熱血的公民老師,一直讓我想起我的母校,嘉義高中公民老師——林瑞霞。我在九○年代初期念高中,在那剛解嚴不久,蔣公銅像到處林立,刑法一百條還存在的年代,林老師就在課堂講述許多關於自由民主的思想,還有二二八、白色恐怖、五二○、鄭南榕等議題,我記得每次林老師上完課,訓導主任就會來課堂上消毒,訓誡我們不要聽信林老師的話。當時才十六、七歲的我們,當然可以理解老師在學校艱難的處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在課堂上播放華隆關廠女工抗

爭的紀錄片。一群媽媽在鶯歌車站集合,為了華隆公司無預警關廠而北上抗爭。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所謂的抗爭畫面,整個紀錄片詳細記錄了這群媽媽求告無門,眼淚無處流,悲苦無依的處境。   二十年後,當我看到關廠工人被政府告,在徵求律師,腦中馬上閃過這部紀錄片,閃過我那位當時懷了雙胞胎的高中公民老師,挺著大肚子告訴大家:「看完這部片,我希望各位同學能夠體會弱勢者的辛苦。有朝一日,或許你們也可以成為這些人的依靠。」   於是我決定拿起電話,參加關廠工人案的義務律師團。   二○○九年秋天,我從德國暫時中止博士班學業,回台灣結婚。一日,載著新婚妻子到嘉義街上買麵包。我一邊吃著麵包,一邊跟太太介紹自己曾經求學

的城市,剎那間,看到眼前一幕,我的眼淚馬上掉下來。太太錯愕地看著我,問道:「難道是去國多年,終於吃到台灣的麵包,太感動了?」   其實,我是看到了我的老師,林瑞霞。   我看見我的老師,一個人騎著腳踏車,上面插著她的宣傳旗,孤單卻堅定地踩著她的步伐,正在進行議員的選戰。看著老師的背影,我想到林老師身為一個現代的公民,屢屢以身作則,參與多次選舉。她一次又一次,屢敗屢戰,堅持不懈,親身實踐一個公民的權利與責任。   林老師的精神當然也深深影響了我,直接影響我二○一六年以第三勢力候選人的身分,投入新竹市立委的選舉。這當然是一場非常艱困的選戰,而本書的作者,黃益中,正是背後堅定支持著我的最重要力

量之一。每到週末,黃老師便騎著他的五十CC小綿羊到我的競選辦公室,從早到晚,在新竹的大街小巷聲嘶力竭地拉票、助選。直到深夜,他才拖著疲憊的步伐回到台北。   我當然知道,他這麼做是希望能夠改變台灣的政治環境,為下一代的幸福努力。像黃益中這樣的公民老師,是許多現代台灣熱情老師的縮影。這些年,從巢運到太陽花,從洪仲丘案到軍法廢除,從司法改革到婚姻平權,我看到黃益中跟他的同事們不斷以自身的熱情與行動力,在校園內外努力地傳播公民運動的理念,也深刻地影響了台灣年輕的一代。而這本書,正是記錄這些艱辛而精彩的努力。   我知道,像黃益中這樣的老師,會像我的老師林瑞霞,在保守的教育體系內,受到許多挫折、打

擊與反撲。然而,如果我們希望未來的台灣,是堅守法治主義與民主精神,讓每個人都能活在一個更公平、更有人性尊嚴、更幸福環境中的台灣,那麼這樣的老師,以及他所傳遞的思想,就一定是公民社會所不可或缺的。   我很榮幸,也非常感恩,能和這群老師生活在同一個國度裡,我也非常誠摯地向大家推薦,黃益中《向高牆說不》這本書。   一個國家的民主能否永續,絕非依靠權威的賞賜,而是取決於公民意識是否強大。從林瑞霞到黃益中,我看到台灣一代又一代的公民老師,以他們的堅持與勇氣,勇敢地向高牆說不,讓自由的理念、人權的意識、法治的精神,深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我知道,在我們這個威權體制轉型的新興民主國家,像黃益中

這樣,在台灣各個學校的角落,以自己的理想推進公民意識的老師,他所面對的環境是如此艱難而孤獨。但是,只要想到有他們,就覺得台灣的未來充滿希望。 推薦序三 教育,飛越高牆的解方 ◎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國中校長、基隆家扶中心課輔志工)   很多人不知道,益中其實是我十多年交情的好友,我跟他不但是就讀師大的學長學弟關係,更是當兵時預官班的同梯弟兄。  益中是教師界「不乖」的代表,和我有著極大反差,我們共同點是公民教師,而且一樣熱血。白天,我們各在不同的學校工作;晚上,他撰寫文章、參加社會運動,為了實踐更理想的社會而努力著;我則是繼續在繁瑣的行政公務中,嘗試為學校師生創造最大的幸福。或許你跟我一樣

,習慣透過各種媒體了解社會大小事,對於所謂的「公民參與」保持高度關心,卻也保持一定距離。   這幾年台灣的公民運動改變了社會脈動,從洪仲丘、大埔事件到太陽花學運,雖不若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動盪,卻也深深影響了台灣的教育現場。從「公民覺醒」到「公民不服從」,社會現象開始翻轉,最大的改變在於一般市井小民,尤其是年輕世代,更願意表達自己並參與社會。有時教育似乎背負著原罪,諸多社會問題都直指教育;然教育也被看成是無敵解方,各項重大議題都被要求從根本教育著手。身為公民教師,其實很樂見這樣的攪動,對於教育的各種可能也充滿著期待。   本書揭露諸多社會現實,讓身處教育現場的我們讀了暗暗叫好,卻又滿是遺憾。學

用不均的現象、階級世代與城鄉差異、性平教育的迷思,看似各自獨立卻又環環相扣,本書要讓大眾理解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宿命,而是關乎人的價值,是文化和體制所造成。直指教育現場各種評鑑的荒謬之處,甚而發展成一種「產業」有其裙帶關係,這是不能說的祕密。學校行政大逃亡,原因從來都不是本職問題,而是過度外加與無限上綱的業務,制度的不友善迫使熱情迅速消耗殆盡。   回到學校現場,為何中學生不上哲學課? 益中和我有著同樣的疑問。究竟我們教育者有沒有提供機會讓學生思考並且勇於表達? 我們是否真誠地面對學生的詰問? 翻轉教育究竟翻轉了什麼? 應該不僅僅是教與學的概念,更須包括思辨與批判的自主學習力翻轉。二十多年前的四

一○教改究竟改了什麼? 我們對一○七課綱是否還有期待? 偏鄉教育缺的從來不是設備,而是長期陪伴的老師。上述問題擲地有聲,不斷挑戰著讀者的思維。   文化資本的巨大差異究竟能否透過教育來抹平呢?答案顯而易見——並不容易,卻也不無可能。益中論述學生本位的教育,和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中所提相呼應,即教育本身應該要有兩個階段,一是覺醒,二是實踐。透過不斷對話與聯合,讓革新變成可能,教育的具體實踐不外乎如此了。我們無法改變學生的家庭環境,卻可以透過教育給他最豐厚的資產,即思考上的啟發,從而自覺與行動。公民教育在此顯得極為重要,讓學生尊重自己的價值,也能同理不同文

化脈絡底下而成的歧異性,願意溝通與包容,共同尋求一種積極改變的契機。在這樣的基礎下,城鄉的交流不會是走馬看花而是相互學習,貧富差距不會是理所當然而是服務關懷,校園生活不會是成績掛帥而是百花齊放,社會議題不會是干卿底事而是感同身受。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邪惡的平庸》揭示了教育者的責任,只要參與了執行,我們就有責任,儘管你沒有真正親手殺了人。面對校園文化或社會文化這堵隱形的高牆,傳統、威權、抗拒變革,我們需要的是解放自由的心靈,協助學生開拓視野與想像,這不正是教師的職責嗎? 如果孩子有著無窮盡的創意與熱情,我們是否真誠鼓勵他們展現好奇心,是否給予空間大膽嘗試與創造?

抑或是我們習慣以壓抑、貶抑的拒絕姿態,扼殺了各種可能?   保羅‧弗雷勒在《希望教育學》中即開場表述:「進步的教育實踐可說永遠都在進行揭露真相的冒險。」這幾年我深深感受到益中不斷的自我進化,關心各項公共議題,維護人的價值,在批判之外,多了份自省與內在對話,並且勇敢地身體力行著。他在公民教育的路上不也正是秉持一貫的風格前進著、冒險著? 唯有相信教育能、孩子能,他們才能往我們所相信的方向走去。我期許自己不但能向高牆說不,更能飛越它,你呢? 自序 公與義的社會,從校園扎根   「教育的目的應是教我們怎麼思考,而不是該思考什麼,應是改善我們的心智,好讓我們能為自己思考,而不是將他人的想法裝在我

們的記憶裡。」——約翰•杜威(John Dewey)   人生總是充滿許多的意外。   我一直都是不受老師歡迎、所謂「叛逆」的學生,當年聯考考上師大公訓系,同學們都很訝異我怎麼會去當老師? 我既沒愛心,又沒耐心,形象和「老師」壓根兒沾不上邊,也和大家普遍對老師的想像相差甚遠。   別說身邊的親朋好友,當上老師這件事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其實本來我是想當記者的,考量自己可能無法適應緊湊奔波的採訪生活,便選擇一個相對穩定,又可以每天閱讀新聞時事,並與人(學生)分享的工作—公民老師。   沒想到,當初為了擁有穩定生活才選擇的工作,後來卻因買不起房而走上街頭,成了他人口中「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

老師」,還因此出版了《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巡迴於全台。各種演講、活動、寫作,讓我跟預期的安定人生徹底絕緣。   其實我從來就不熱血,也不是什麼見義勇為之士,有的只是一些對社會議題的想法罷了。但在出書、演講的過程中,透過老師聽眾的反應,我強烈感受到了一股期待改變的力量。雖然早就知道教育現場可能遭遇的困境,但我不知道的是,原來這座高牆是如此堅不可摧、牢不可破。   記得我當年公費分發到偏鄉國中時,開學第一天就被叫去校長室約談,第一次與校長見面,他劈頭就訓了我十五分鐘,要我知道學校的規矩,「別以為沒人治得了你,像你這樣的老師我看多了。」就這樣,還沒上過課,我就已被視為不適任教師,唯一的

理由,可能是當時我那「叛逆」的裝扮—留著染成黃褐色的中長髮,球鞋垮褲的外型。   老師們總在課堂上要學生們破除「刻板印象」,但實際上,我們卻老是盯上所謂「不乖」的學生,先是對他們產生偏見,再試圖將他們「導正」到老師心目中的正軌上。   「不太乖教育節」策展團隊曾拍了一支廣告《書包裡的未來》,影片裡的老師不斷檢查著學生的書包,若書包內放的不是教科書,學生就會被叫去罰站。這情節當然有點誇大,但不可否認地,它反映出的正是某部分校園管理者的心態,認為「乖」學生就是認真讀教科書。儘管他們不見得明說,但學生鐵定能感受到那獨尊考試升學的心態。   不只書包,服裝儀容更是師長矚目的重點,愛打扮、不合群的

,更被歸類為叛逆、愛作亂的一群。「學生的本分就是唸書,其他的事等你們長大再說。」這是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試問,如果大人們因為學生年紀小而拒絕與之溝通對話,你又怎能期待這些學生長大後懂得民主思辨的素養?   阻礙學生從小的多元學習,禁止學生的美感穿著,把應該主動思考的教室變成只剩馴化的監牢。校園成了一道高牆,可怕的是,這座高牆更延伸到社會,繼續形塑威權穩定的重要性,彷彿一切只需要秩序,家庭社會就能美好再也沒有歧視。那些異議者,就打為反叛者吧。   如同《叛逆就是哲學的開始》一書所言,質疑人們一直以來認為正確的事情,發現前所未有的觀點,並建立新的價值觀與對世界的認知,正是哲學家一貫的做法

。這樣的價值觀是劃時代創舉,於是給當時的人們帶來很大震撼,最後留名青史。諷刺的是,我們的教育正扮演著扼殺哲學家的角色,而我們仍認為聽話才是理所當然。   過去的教改被認為失敗,有個很大的原因是家長的觀念始終如一——仍然升學主義至上,強迫孩子違背自身意願,迎合家長不切實際的期待。如今翻轉教育盛行,老師重塑多元學習的重要性,這是新的契機,也是好的改變。但我仍要期待,真正翻轉的是學習的本質,過去上命下從的服從關係,轉成平等互動的夥伴關係,破除師長本位,回歸學生本位,才是再次啟動教育改革的意義。   如果我們期待建構一個公與義的社會,那就先得打開校園的這座高牆。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曾說

:「社會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他深信,一個理想的民主社會能否具體實現,有賴於良好的教育實施。   校園怎麼走,社會就怎麼走。這不是老師一個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思辨是一種穿透的力量,要讓校園成為思考的殿堂,不只要保護學生的自主學習,更要保護老師的創意與熱情。接著才能期待某一天,我們不僅僅是說「不」,而是推倒那座隱形的高牆,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回歸教育的初衷! 【思辨高牆】 第一章 承認吧,我們害怕學生會思考 「引領我的,是對真實所懷抱的熱情。我對所有的問題,都是以此為出發點考量。」——切.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 一、十八歲的你,想要做什麼? 你有夢想嗎?你

是否還記得十八歲時的夢想? 我在高中教書十來年了,每年六月總會送走一批又一批的畢業生,當然也會幫學生簽畢業紀念冊。每次簽紀念冊的時候,我總會看看學生在上面寫了些什麼。有一點我始終不明白,為什麼幾乎每個學生的夢想,都是「考上理想大學」?等了十八年,也算是成年人了,怎麼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半點想像?人生難道只有「考大學」嗎? 回想我自己的十八歲,當年以第一志願填進師大公訓系,研究所畢業後,因為是公費生,很順利地分發當上老師。除了當兵那一年半,中間連個空檔也沒有。某方面而言,我也算是人生勝利組,沒有一天失業過。但是我很後悔。如果人生可以重來,我真希望當初不要那麼早就當老師。我失去了太多探索人生、追尋夢想

的機會。 媒體報導,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的大女兒瑪莉亞(Malia Obama)二○一六年錄取哈佛大學,但她沒有打算馬上入學,打算延到隔年秋季才入學,因此將有一個空檔年(gap year)。 空檔年是什麼?它讓學生「有機會去旅行,探索不同的興趣,並在大學生活開始前學習一些經驗,並且變得更為成熟」。 哈佛官網也貼出一篇以〈要讓下個世代先暫停一下,還是弄到油盡燈枯,失去熱情〉為標題的文章,描述中小學教育壓力對學生的影響,文章寫道: 「許多三、四十歲的醫師、律師、學者、企業家說,他們擁有這些專業能力與成就是因為別人對他們有如此的期望,他們未曾暫時停下來想一想自己是否真正熱愛這份工作。他們常說自己完全失去

了青春,從未活在當下,且總是追求一些不明確的目標。」 教育部規劃「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於二○一七年八月正式推動,一○五學年度高中職應屆畢業生均可申請,三年最多補助三十六萬。整體方案有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協助高中職職涯探索;第二階段則在高中職畢業後,透過「青年體驗學習計畫」協助學生進行國際與生活體驗,以及「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協助學生進行職場體驗。而「青年就業領航計畫」之職缺,將會特別重視優質職缺及傳統技藝人才傳承與培養。

公費生分發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今日立委鄭麗君就大學及高中職以下違憲違法校規與師培公費生政策質詢教育部長蔣偉寧。
鄭麗君表示,去年質詢大學校務基金時曾點名四所大學存在違憲校規,有三所已經刪除,只有陽明大學還保留,要求陽明大學校長限期刪除,另外也請教育部盡速完成違憲校規檢視,也要求教育部研擬「學生權利專章」來保障基本的學生權利。
鄭麗君表示,台中教育大學開「教師專業碩士學程」,102年度招收的45名國小教師公費生只有2名會分發到離島或偏遠,前一期已畢業之公費生竟然可以分發台北市和台中教育大學附設實驗國民小學,有違師培法第13條「公費生畢業後,應至偏遠或特殊地區學校服務。」之規定,要求教育部徹底了解,並將本期51名公費生畢業後分發學校回報教委會。

師培公費生分發偏鄉小學後的學校生活適應之敘事探究

為了解決公費生分發的問題,作者林蓁芳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師培公費教師分發偏鄉小學後的學校生活適應之情形。研究採用敘事探究的方式,將四位師培公費教師在偏鄉學校工作所經歷的生命故事及心路歷程如實地呈現,並透過深入分析完整地詮釋公費教師在偏鄉學校生活中所遭遇的適應問題以及因應方法和策略。希望藉由此篇研究,提供往後分發偏鄉之公費教師經驗參考,以及供師資培育端未來有輔導公費生的依據。本研究之結果如下:1.公費教師的社經文化背景與教育理念,與偏鄉文化特性相異:(1)公費教師之家庭社經文化背景皆屬於中等以上之水平,與偏鄉文化存在極大落差,對於偏鄉文化之適應較為困難。(2)公費教師對於教育工作充滿熱誠及渴望,但與偏鄉家長、學生以及學校對教育之要求大

相徑庭,教師不易於工作中發揮其教育理念及教學理想。2.公費教師分發偏鄉後所面臨的學校生活適應問題:(1) 公費教師在「教師內在適應」所面臨的適應問題為:對於自身角色感到模糊。(2) 公費教師在「教師工作適應」所面臨的適應問題為:初任教職擔任行政職務、行政勞務分配不均、被賦予額外業務、課室教學面臨瓶頸、導護工作頻繁所造成的困擾等。(3) 公費教師在「教師人際適應」所面臨的適應問題為:行政溝通問題、同仁間溝通問題、語言不通產生隔閡、與家長的教育觀念出現分歧等。(4) 公費教師在「教師其他適應」所面臨的適應問題為:交通困境、生活機能不佳之問題、醫療資源缺乏之問題、偏鄉在地文化的融入問題、偏鄉勢力介入

校園之問題、 代理教師擁有特殊地位之問題、學校成員輪調率較高之問題、初任校長領導學校之問題,而公費教師在學校生活適應中所面臨的問題以「教師其他適應」問題所佔最多。3.公費教師分發偏鄉後的學校生活適應策略及方法:(1) 公費教師面臨「教師內在適應」問題時,所採取的解決策略主要為:靠時間淡化問題、擱置問題、調整自身心態等。(2) 公費教師面臨「教師工作適應」問題時,所採取的解決策略主要為:調整自身心態。(3) 公費教師面臨「教師人際適應」問題時,所採取的解決策略主要為:主動採取行動、調整自身心態、忽視及擱置問題、順從及附和等。(4) 公費教師面臨「教師其他適應」問題時,所採取的解決策略主要為:調整

自身心態、靠時間淡化問題、被迫接受問題、逃避問題以及採取行動解決問題等。(5) 公費教師在學校生活適應中,所採取的適應策略大為不同,但多以調整自身心態為主要策略。

你在怕什麼?想一千次不如勇敢一次:由經國號戰機受奬工程師到創建十四國行銷平台,陳世榮告訴你勇敢追夢的法則

為了解決公費生分發的問題,作者陳世榮曾小歌 這樣論述:

想創業、想換工作?但是擔心現實問題而不敢行動? 「全能職場冒險家」陳世榮敢於嘗試,而且從不失敗,他的成功法則是什麼   陳世榮,獲頒「經國號戰機傑出貢獻獎」的傑出工程師、擔任過有線電視公司總經理、在貿易公司賣過軍火及代理美國雞肉、也曾自己創立廣告公司。最後在美商國際環保郵購超市企業創建了跨越十四國的行銷平台。他歷經許多性質天差地別的工作,而且都表現傑出。   對許多上班族更有啟發性的是,他不惜為了追求更廣闊的視野而換工作。國中時曾因一時付不出補習費,而被老師上門追討,因此雖然對文科的興趣大於理科,讀大學選系時,還是選擇好找工作的資訊相關科系。三十四歲那年,他在漢翔航空捧著一個月八萬元的金飯

碗,但是發現自己對行銷的領域深感興趣,於是毅然的離開工作十一年的工作。後來又因為機緣及興趣,轉換工作跑道,並多次創業。多半有良好的表現,但是也有創業賠錢的時候。   不管如何,他認為每一個年輕人都應和他一樣有追求海闊天空的勇氣,而不是委屈求全的追求小確幸。   這樣的作法很冒險?如果你能改變自己,讓自己具備重要關鍵能力:學習力、行銷力、領導力、執行力,夢想和現實就是同心圓而不是平行線。你可以大膽創業或是自由的轉換跑道,找尋符合理想的工作。   學習力:莫忘總結   首先是學習力。在中科院工作時,他獲得可以公費到美國雪城大學留學的機會。但是他不想局限在工程的領域,於是決定考交通大學的工業

工程研究所,以得到管理及行銷等相關知識。公費留美不用考,交大要考,他為了擴大視野,在工作加班之餘,用一百天的時間一次考取。他每天讀完書一定把讀過的內容默寫一次,以求徹底了解。時代在進步,每一個上班族都必須不斷的突破工作上的知識關卡,也許是一個資格考試,也許是一項重要的技能,陳世榮教你如何在重大的工作壓力下,展現學習能力。   領導力:順性而為   其次是領導力。再有能力的人只靠單打獨鬪,也成不了大局。成功的人一定要有激勵他人的能力,而不只是用職權去壓迫別人。陳世榮在參與經國號戰機研發時,是個「反面」教材,如果其他部門的人無法及時提供支援,他一定直接向對方的上級提出抗議;而在剛從事行銷工作時

,他仍是一個「反面」教材。當下級發生違規的情況,會忍不住直接斥責對方,最誇張的是他曾因為幹部遲到怒而要求他們罰站。不過後來他發現與其指責他人,不如順著對方的個性來激勵對方。他將人的性格分為老虎、海豚、企鵝、蜜蜂及八爪魚等五個類別,找到合宜的對應方法。如果你能讓工作夥伴真心樂於和你合作,那麼將向功成前進一大步。   行銷力:不斷接觸   再者是行銷力,如果沒有行銷力,你不只不可能創業,在公司的發展也會受到限制。你也許認為成功的行銷業務都員都是天生的社交動物,不是天性如此就不必試了!不過工程師出身的陳世榮一向不愛和人打交道,從來不參加社團活動,但是他如何成為頂尖行銷領袖?如果他可以,其實你也可

以!方法很簡單,每天堅持拜訪三個客戶,談公司的商品。每天不到十一時,車絕對不往家的方向開。累積久了,自然會找到消費者,或是創業夥伴。   執行力:堅守計畫   最後是執行力。每個人的一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如何善用這二十四小時以達到最大的產值?一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訂定長時間的工作計畫。陳世榮永遠排定未來兩個月的工作計畫,設定明確的目標,而且不讓瑣事干擾計畫的執行。他更養成運用零碎時間的習慣,讓他在短時間內,達成自己設定的任何目標。   你還在考慮現實優先還是理想優先?何不改變自己,讓現實與理想變成同心圓! 本書特色   只要你願意做,就一定會有效果的方法   一個不愛和人哈啦的人沒有

辦法做行銷推廣的工作?其實你只要願意每天固定拜訪客戶,就會有突破。就是這麼簡單。執行力不夠?坐下來把未來幾天的工作排好行程,執行力立刻提高。就是這麼簡單。準備考試或是讀書?讀到一個段落,一定要把讀過的東西默寫一次,就是這麼簡單。   最完整的職場經驗,給年輕人全面的建議   從研發到行銷、從高階主管到勞力工作者、從日常的消費品銷售到軍火的代理、從自營商到「零風險創業」。工作範疇涉及職場的所有重要職能,能以全面的觀點給年輕人全面的職場建議。   心路歷程真誠展現!就業生涯徹底反省   作者在負責經國號戰機研發時,因為工作壓力大,常常兇同僚,罵屬下;在進入有線電視公司擔任總經理時,也曾把同事罵

到哭;他後來發現自己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於是自然可以兇別人,但是後來轉念一想!難道別人永遠都是錯的?如果不處理人的問題,其實對誰都沒有好處。作者不諱己,不藏私,全面公開所思所慮,供讀者參考。   不用是全能天才也能成功,只要你願意目標而改變   作者在擔任研發人員時,被人評價為言語乏味,不擅交際。這樣的性格對於從事行銷工作,並沒有優勢。但是在他發現創業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要推廣業務後,他不因此而退卻,反到是要求自己改變。相對於一般人習於待在舒適圈,有很高的參考性。   激勵的最佳範例   作者帶領無底薪的行銷團隊。因為不支薪,所以凝聚向心力,唯一的方法是激勵夥伴的事業心。如果你能在不支付固定

底薪的情況,帶動士氣、維持紀律,你就可以在任何市場,建立強有力的團隊。   本書版稅全數捐贈美樂家慈善關懷基金會   作者簡介 陳世榮   現任姜維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美商國際環保郵購超市企業總監     中興大學應用數學系資訊組學士、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   大學畢業後,進入中科院任科技預官,榮獲「經國號戰機傑出貢獻獎」   退伍後續留中科院,前後在科技領域服務長達11年。   公費讀完研究所後,於朝陽科技大學、中台科技大學兼任講師。   歷任中科院航發中心各部門主管,   於經濟部漢翔航空公司航電處業務組組長任內離職。   曾任溪南有線電視公司總經理、冠綸企管顧問有

限公司總經理開過二家廣告公司、連鎖休閒茶棧。   1998年在美商國際環保郵購超市企業,以「零風險事業」模式內部創業,從事市場開發及 團隊發展之工作。以一個沒有業務經驗、沒有市場團隊的新手之姿,卻能在1年內晉升執行總監,成為兼職最快晉升紀錄的保持人。   2006年在美國接受表揚,以英語發表演說。其後,晉升企業總監三   2006~2012年5度蟬聯「年度風雲人物」,目前為亞洲市場紀錄保持人   在兩岸三地及星馬等14個國家地區,均培育出無數的最高級別領導人   榮銜:   1988年榮獲「經國號戰機傑出貢獻獎」   2006年榮獲「慈善協會最佳公益獎」   2013年榮獲美國愛達荷州州

長C.L.Butch Otter來台頒發「傑出領導人獎」   2015年榮獲「執行長特別獎」   今周刊706期「一億人生」庶民學堂專訪,為8位白手起家創業致富億萬富翁之一   天下雜誌專訪、TVBS專訪、非凡電視台專訪、工商時報專訪、蘋果日報專訪、大師輕鬆讀專訪 曾小歌   學生時代擔任過文藝社團社長,長於寫詩,   中學時得過小說獎及作文比賽第一名,   台大畢業後,曾短期擔任電影公司編劇,   考進報社後,長期投入新聞編採工作,   採訪過各行各業老闆菁英至少3000人以上,   離開報社後,旅居中國大陸10年專事寫作,   新浪網個人博客(blog)點擊率超過500萬。   曾小

歌的勵志作品,在台灣進入暢銷排行榜的有:   《人生,沒有彩排》、《選擇,重於一切》、《幽默,改變一生》   《用心,活出精彩》、《歪理雄辯的說話藝術》、《改變,才有機會》   《習慣,決定未來》……等等20多種。   其中多本著作,入選港台兩地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除繁體版外,還發行簡體版、韓文版、馬來西亞版、泰文版。   近期著作:   《陳婉芬行銷密碼》(時報出版公司)   《大陸創業王—從8萬到8億台幣的台商傳奇》(博揚文化出版)   二書都曾進入台灣企管類暢銷書排行榜前3名。   第一部曲:捨科技高峰,走向海闊天空 參與經國號戰機研發,獲國防部頒「傑出貢獻獎」 只為趕上進度,

兇同僚逼屬下磨自己 與主管相處?做最好的建議,不介意最爛的選擇 如果重來,一定妥善處理人的情緒 讓成功發生「視網膜效應」 月薪八萬,收買你只有三萬天的人生? 第二部曲:享受人生,而不是忍受人生 國中老師上門要錢,成就今日的我 人都有潛能,只是不懂如何發揮 耳骨輸入正面信念,失聰者漸康復 父債子還?捨理想而就現實 打工經驗,建立成功信心 命好不如習慣好 「理想」和「現實」,有時是同心圓 大學迎新舞會,我在當家教 買喜美轎車,來自成功學的啟示 挑戰目標,要步步高 未來有多大出息,取決於自己 該「忍受人生」?還是「享受人生」? 敢想,就做得到! 第三部曲:「考試」高手,用學習擴展人生 為何捨公費

留美,選擇難考的交大研究所? 找對教科書,重點掌握題庫 讀書小撇步,重新默寫一遍 交大K書風氣盛,研究所渴求知識 公費生,被點名想要創業 沒有膽識,就無法播下成功種子 哈佛大學啟示錄:記得你是誰 「行銷」無非是設法讓顧客喜歡你 我們都是天生贏家 因材施教,可以奠定未來的競爭力 沒有優勢也可以善用缺點 第四部曲:想要快速致富,大膽創業吧! 有線電視公司的賺錢邏輯 郭台銘一天有八百萬個小時 看懂「資產型收入」很重要 為錢工作,還是讓錢為你工作? 快速致富的祕訣 縮短人生理想的達成,要有方法 「逆水行舟」vs.「四兩撥千金」 分享的原理 當老闆,有必要「留一手」嗎? 設法讓九五%的客戶回購 幸運與

努力,是事業成功的雙翼 不要因急著創業,而一腳踏進紅海 創業要積極的像一個教徒 幫助弱勢團體和沒本錢的人打天下 第五部曲:無趣的人也可以變成行銷高手 颱風天幹活,逮到大老鷹 深夜11時前,車頭不往家裡方向開 追逐目標,心無旁騖 我被朋友的媽媽轟出去 要有把吃苦當做吃補的勇氣與生活態度 耐性就是誠意 成長,是包裝挫折的禮物 最困難、最需要克服的,就是下決心 決定成為不平凡的人 忠於自己,不要給自己設限 創造機會,夢想就比較容易實現 在身上裝個「按鈕」,提醒自己改變 第六部曲:體貼的人反而善於領導 20/60/20法則 把幹部都變「分身」,工作效能就會增強 不找經理找主廚,體貼入微 五種天性,

包容、順性成其大 鼓勵、讚美、愛,讓白痴也變天才 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 標榜「小確幸」,就不會有大成功 舜禹都是人,我們也做得到 抓住機會,會有意外收穫 你最好喜歡和錢做朋友 第七部曲:貫徹長期計畫、善用零碎時間就是執行力 不要浪費自己的時間和機運 學著善用零碎時間 提升簡報能力,加大溝通效率 解決難題三步驟 創造高效團隊先承認自己會犯錯 滿足不當的要求,會拖跨團隊的效率 第八部曲:夢想放眼天下,目標設定踏實 文化差異反而擴展視野 小地方可以發現新觀點 目標不斷提高,分段完成 站在第一線,持續行動 做事全力以赴、絕不分心 做對四件事,成功就不遠了 渴望、勇敢、熱情、堅忍   序  

 從前有一個國王,添了一個非常漂亮的小王子。孩子洗禮的那一天,有十二個仙女受上帝的派遣前來祝賀,每一個仙女都帶來了珍貴的禮物。   第一個仙女帶來的禮物是「智慧」,國王很高興地收下了。第二個仙女帶來的是「珍寶」,國王同樣高興地收下了。第三個仙女帶來的是「力量」,第四個帶來的是「財富」,第五個帶來的是「英俊」,第六個帶來的是「情感」,第七個帶來的是「健康」,第八個帶來的是「朋友」,第九個帶來的是「愛情」,第十個帶來的是「知識」,第十一個帶來的是「關懷」,國王都非常高興地一一收下了。   但是,到了第十二個的時候,國王愣住了,因為她帶來的禮物是「不滿」。   國王認為,我的兒子什麼都不缺少,

要什麼有什麼、想什麼來什麼,怎麼可以讓他「不滿足」呢?他立刻拒絕了第十二份禮物,甚至把那個仙女逐出門去!   隨著歲月的流逝,王子漸漸長大了,終於繼承了王位。這時,他外貌英挺、性情溫和、身體健康,可是卻沒有因不滿而產生追求未來的雄心壯志,也沒有因為不滿而產生建功立業的偉大抱負。他對國家大事從不設法改革創新、勵精圖治;對待碌碌平庸的大臣,也得過且過,睜一眼閉一眼;久而久之,因為慵懶怠惰且不思進取,於是,國家就落後了、窮困了,再也沒有什麼戰鬥力,終於被鄰國併吞了。   當他的國家被消滅的時候,老國王還沒死。面對災難,他幡然醒悟,原來是自己把上帝送給兒子的最珍貴禮物——「不滿」拒絕了,才造成姑息

、墮落和毀滅。   台灣老一代的企業家——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先生說過:「維持現狀,就是落伍。」意即成功必須有創新的精神,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突圍而出,成功締造一片屬於自己的藍海商機。光是守成而不居安思危、不敢冒險而只求穩定,很快的就會被有野心的企業比了下去。所以,人應該追求更高更大的目標、存有更深更遠的夢想,才可能「取法乎上,得乎中」。   長久以來,「人生不設限」一直是我的原則。惟有不滿足小小的成就,敢想敢夢,才能向上提升、超越顛峰。我一向對謹守「小確幸」就沾沾自喜的思維,非常不以為然。任何人的成功都源於艱苦奮鬥,沒有一項榮譽是可以不付出一滴汗水而輕易得到。在我們的成長經驗中,一直印證

著一項事實:如果不給自己設限,人生就沒有跨不出的藩籬。如果你是鐵砧(或捕手),可以穩穩保固自己;如果你是鐵鎚(打擊者或投手),就得盡力發揚自己。但是,真正成功之後,大家只記得投手或打擊者,沒人記得捕手!   逆風的方向,更適合飛翔;不怕萬人阻擋,只怕自己投降。現在大家都稱我為億萬富豪,怎知我也是苦過來的?從小的家境不好,更使我懂得力爭上游。因為我知道,沒有退路,就要自己找出路。我從逆境的「不滿意」中,汲取到成功學的營養,慢慢由徒步→腳踏車→摩托車→汽車,由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不斷放大自己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的人生永遠不設限,永遠向上提升!因而造就了今日的我!   人們總是問

我,何以捨棄一個「科技菁英」穩定的生活,要出來為理想(或夢想)而創業?我想,年輕是我們唯一擁有權利去編織夢想的時光。只有敢於向自己提出偉大的目標,並以全部力量為之奮鬥的人,才是幸福的人。成功,不就是為了幸福嗎?惟有敢於冒險,美好的生命才會充滿期待、驚喜和感激。當你能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飛,當你能夢的時候就不要放棄夢,當你能愛的時候就不要放棄愛。這就是我對人生的告白。追夢、築夢、織夢、圓夢,需要的是膽識!   大家常說「人因為有夢想而偉大」,其實真正偉大的是不斷努力實現理想、夢想的過程。本書只是提供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本而已。   原本無意出書,但是曾來採訪過我的名記者方宗廉兄,擔任財經傳訊編輯後

,認為我的奮鬥歷程以及創業理念,非常值得年輕朋友借鏡,多年來一再敦請我出版這本書,我深為他的殷勤懇切所感動。尤其出版社建議由我口述,由台灣暢銷書作家曾小歌執筆,更使我有義不容辭的感覺。讀過小歌的其他著作,使我對他的寫作能力相當放心。其次,本書的出版,也承蒙師長及事業夥伴的期待與祝福,更是銘感於心。是為序。   陳世榮 第一部曲 捨科技高峰,走向海闊天空參與經國號戰機研發,獲國防部頒「傑出貢獻獎」我的人生中最光榮的一頁,開啟於參與經國號戰機的研發。我大學畢業就考上「中山科學研究院」(即中科院)。當時擔任參謀總長的郝柏村先生希望國人能自製戰鬥機、自製飛彈(雄蜂、天弓飛彈),於是衍生出一個「國防役

」的計畫,就是希望國內優秀的、有理工專長的大學生,畢業後不用服役,而是進入國防部中科院各單位工作,以代替兵役。我是第三屆的科技預官,當時是穿便服上班的。一九八五年,我被分發到台中的「空軍航空工業發展中心」(航發中心),服「國防役」,這是「漢翔航空」的前身。我很榮幸的參與了研發經國號戰鬥機(IDF)的案子,那是我第一份工作。當時,我帶領著一個軟體的測試小組,覺得非常幸運。為什麼感到這麼光榮呢?並非我們的貢獻特別大,而是我覺得,在經國號戰鬥機工作期間非常辛苦,試飛過程更是危險,還有一位試飛員甚至殉難了。歷經千辛萬苦,試飛成功,才能開始量產。經國號戰鬥機終於試飛成功,大家都很感動。因為惟有試飛成功,

才能量產。經國號戰鬥機的軟體功能非常特別,這種戰機包括前機身、中機身、後機身、左機翼、右機翼。上面有很多的訊號線、電源線、試飛線,都必須接到電腦,接到控制面板。這是一種飛機的「線束」系統,絲毫馬虎不得。這些線路的生產,一點也不能出錯。何況這些線束的接頭非常大,和一般情況不太一樣。做完之後,還要經過我們的測試,而且當裝上飛機時,又可能被機上的某些工具鑽孔時弄破。此外,在安裝雷達等各種空用電子裝備時,也都要經過測試,才能試飛。如果一點點小小的細節沒做好,一燒燬可能就損失幾百萬美金!我當時帶領的就是這個系統的測試小組。我所帶領的線束系統小組的成立,有它的時空背景,特別要感謝擔任我們航發中心主任的空軍

重量級人物、過去曾經飛過「黑貓偵察機」的華錫鈞上將。他任內就是因為參與經國號戰機研發有功,被譽為「IDF之父」,後來並兼任中山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甚至也因此晉陞空軍二級上將。他以上將之尊來領導我們,給我們很大的支持。

公立中小學教師聘約之研究

為了解決公費生分發的問題,作者徐振鏵 這樣論述:

教師法施行後,我國公立中小學教師任用制度皆為聘任制,所謂聘任制,乃是基於平等對待關係,聘請之一方以尊重之態度敦聘受聘者,然實務上之狀況並非如此。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利用其具有公權力之優越地位,藉由聘約準則層層控制各級學校之聘約,迫使教師接受顯失公平之聘約,承擔法律規定以外之義務及接受不利益,加上聘約相關法制尚有闕漏,未能發揮其應有弁遄A制定教師法保障教師權益之立法意旨已成空談。本研究之進行,期盼能達到釐清聘約相關爭議及完整建構聘約法制之目的,進而保障教師工作與生活並提昇教師專業地位。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為「教師聘約之基本概念」,介紹聘任制度與聘約之意義、聘約相關法制,教師任用制度之沿革

及現行任用制度,並探討教師之法定身分。第三章為「教師聘約性質」,分別從行政契約、私法契約及勞動契約之內涵探究,教師聘約具有上述各類契約之性質。不論從教師聘約之本質、公私法契約區別標準、規範聘約之相關法令觀察,將教師聘約定性為公、私法混合契約應為較妥適之結論。第四章為「教師聘約內涵」,教師聘約之締結方式及契約內容學說上並無相關之研究,且法律規範不足,因此爭議層出不窮。本文分析探討實務運作上爭議之原因,並提供建議,作為修訂相關法規之參考。第五章為「教師聘約之效力」,本章介紹檢驗教師聘約是否合法成立生效之要件,包括了一般契約之成立生效要件、行政契約之形式合法要件,及各法領域原理原則之實質合法要件。第

六章為「結論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