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化水庫一日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國立臺南大學 台灣文化研究所 管志明所指導 王念湘的 西阿里關聚落的發展與變遷 (2004),提出南化水庫一日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西阿里關、後堀仔溪、聚落。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都市計劃學系 張益三所指導 林威的 以污染總量管制與土地適宜特性的觀點探討山坡地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土地分級分區使用---以南化水庫集水區為例 (1998),提出因為有 涵容能力、土地承載量、土地適宜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南化水庫一日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南化水庫一日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西阿里關聚落的發展與變遷

為了解決南化水庫一日遊的問題,作者王念湘 這樣論述:

台南府城是閩粵移民渡台較早開發之地區,西阿里關位於台南縣最東南端,地處內地,開發較晚,查閱地圖,在全臺前後山小總圖 (1878)中尚未見到本聚落,在晚近資料記載中,最早是平埔族拓墾所形成的聚落,時間約在明治年間,本文首先針對平埔族聚居西阿里關的事實作實證的處理。日治時期的戶籍資料,是研究社會史的一項重要史料,其內容與價值可以進一步反映日治時期家戶資料的變革與特色。始於昭和19 年(1944)改寫戶籍資料顯示人群組織多為平埔族群,並且其中明確記載從明治14年(1881)開始已有婚姻入戶居住的記錄。大正四年(1915)噍吧哖事件,對於南庄、菁埔寮、竹頭崎地區造成大量人口傷亡,但相鄰之西阿里關卻毫

無影響,直至民國12年(1923)除戶簿才有人員死亡資料記錄,由此可以解釋西阿里關聚落的形成約在此時期之後。  日治時期至民國政府年間,本區家族姻親的發展主要基於境內通婚,直至近代因女性適婚年齡的人口減少,造成外籍配偶通婚比例有逐年增加的情形。  根據民國35年初設籍(1946)至民國57年(1968)戶籍資料分析,發現族群結構、性別比例及人口成長情形,與日治時期的狀況已有所不同:除平埔族人口大量流失外,現居住人口中男性比例偏高,人口數與戶數均有顯著的增加。  以信仰結構來看,本區信仰的結構尚屬單純,咸信專屬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目前在此間不曾發現;而耀靈宮是此間唯一的廟宇,祀奉神農大帝以及土地公

,開基以來雖歷經新建及重建,是聚落的信仰中心,屬性上是屬於漢人移民的傳統信仰,可以作為族群變遷的間接證據。  南化水庫水源保護區的限制,對於原有以農林業為主的經濟發展,產生衝擊,而生態環境保育政策的推動,迫使本區經濟轉型發展觀光旅遊。  本文針對西阿里關的拓墾,藉著探討聚落人群組織的發展以及聚落通婚等現象,討論各個時期的聚落發展及擴張範圍,並釐清地名的由來;同時對於當前特定目的開發行動,所造成的經濟發展影響作必要的說明。

以污染總量管制與土地適宜特性的觀點探討山坡地水源水質水量保護區土地分級分區使用---以南化水庫集水區為例

為了解決南化水庫一日遊的問題,作者林威 這樣論述:

本研究是探討水源保護區水質管理與土地開發活動相互衝突之關係,並以南化水庫集水區為實證地區,在現行法令之下,希望從污染總量管制的觀點,以線性規劃法建立土地承載量模式,同時建構山坡地開發限制及影響因子,以統計方法進行土地適宜性分析,然後選擇開發區位優劣順序,減少因開發所造成的坡地災變及污染。 經研究後結論如下: 1.當水體涵容能力可負荷開發活動所造成之水質污染時,可應用土地承載量關係式尋求土地資源之最適分配,同時以土地適宜性分析尋找開發適宜區位。 2.水源保護區內開發許可應取決於可容許污染量之多寡及其區位,當開發活動衍生污染量較大或位於

不宜開發之區位時,則應嚴格管制或不許其設置開發。 3.以污染總量管制與土地適宜特性來分析山坡地水源保護區之開發活動,可得水源保護區開發活動之規模、種類、適宜或不宜開發之區位及開發之優先順序,以提供山坡地土地開發及管理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