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瑜伽經與佛教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印度瑜伽經與佛教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慕齡寫的 印度瑜伽經與佛教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釋仁朗教授、莊國彬教授所指導 釋寶光的 從《吠陀》苦行到早期佛教頭陀行之研究 (2015),提出印度瑜伽經與佛教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頭陀行、吠陀苦行。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印度瑜伽經與佛教,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印度瑜伽經與佛教

為了解決印度瑜伽經與佛教的問題,作者王慕齡 這樣論述:

瑜伽源于古代印度,有著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後來傳到世界各地,成為風行全球的宗教修持或身心鍛煉的方法。 《瑜伽經》是一部最早將印度遠古流傳下來的各種瑜伽修行成分進行理論歸納,構建成一個較完整思想體系的文獻。它也是古印度婆羅門教哲學系統中瑜伽派的最早根本經典,在印度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本書對《瑜伽經》中瑜伽的定義、心的作用、瑜伽三昧、禪定境界、八支行法、神通力、解脫觀等與佛教修行內涵作了詳細梳理和比較,也涉及印度數論派思想研究,對般若智慧覺性的提升,很有啟發。 王慕齡,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系本科,北京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北京大學宗教學博士,目前在

北京大學哲學系作博士後,研究印度瑜伽與佛教的相關課題。曾數次到印度佛教、印度教聖地參訪,並赴尼泊爾、以色列、梵蒂岡及中國西藏阿里地區等宗教聖地考察,對世界各大宗教教理及修行方法均有涉獵,發表過學術論文數篇。 序 姚衛群 前言 一、研究的對象與意義 二、國內外研究現況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瑜伽經》的形成及其文本與注釋 第一節 瑜伽在古印度的早期形態 一、瑜伽的產生 二、奧義書中與瑜伽相關的思想 三、《薄伽梵歌》中與瑜伽相關的思想 第二節 《瑜伽經》的形成與主要注疏 一、《瑜伽經》的形成 二、《

瑜伽經》的作者 三、《瑜伽經》的主要注疏 第二章 《瑜伽經》的主要思想 第一節 瑜伽的定義與心作用的分類 第二節 三昧的分類 一、有想三昧 二、無想三昧 三、有種三昧 四、無種三昧 五、法雲三昧 六、敬神三昧 七、修行三昧過程中產生的障礙與消除之道 第三節 八支行法 一、禁制 二、勸制 三、坐法 四、調息 五、制感 六、執持 七、靜慮 八、三昧 第四節 神通力 一、意識的轉變 二、表現神通的各種方式 第五節 解脫觀

一、涉及解脫的主要概念 二、與數論解脫觀的關聯 第三章 《瑜伽經》五種心的變化與佛教相應內容的比較 第一節 正知(pramana量)的比較 第二節 不正知的比較 第三節 分別知的比較 第四節 睡眠的比較 第五節 記憶的比較 第六節 《瑜伽經》中其他的心的作用 一、《瑜伽經》中其他的心的作用 二、佛經中的心的作用與《瑜伽經》中其他心的作用的比較 第四章 《瑜伽經》中的三昧與佛教三昧的比較 第一節 佛教三昧的定義與種類 第二節 《瑜伽經》有想、有種三昧與佛教色界四禪天定比較 一、《瑜伽經》有想三昧與佛教四禪比較 二、《瑜伽經》有種三昧與佛教相關內容的比較

第三節 《瑜伽經》無想三昧與佛教無想三昧比較 第四節 《瑜伽經》無種三昧與佛教無相三昧比較 第五節 《瑜伽經》法雲三昧與佛教法雲三昧比較 第六節 《瑜伽經》敬自在天與佛教念佛三昧比較 第七節 三昧中之障礙與佛教禪病的比較 第五章 《瑜伽經》修行中的“外支”與佛教相關內容比較 第一節 禁制與佛教的五戒 第二節 勸制與佛教的行善 第三節 坐法 第四節 調息與佛教安般(Anapana) 第五節 制感與佛教的收攝、不放逸、不散亂 第六章 《瑜伽經》中的神通與佛教神通的比較 第一節 《瑜伽經》中的總制與神通 第二節 佛教神通 第三節 比較 一、依神通的獲得方式來

比較 二、《瑜伽經》與佛教神通種類的比較 三、對待神通的態度 第七章 《瑜伽經》中的解脫與佛教涅�的比較 第一節 佛教的涅�解脫思想 一、涅�的定義 二、佛教的涅�概念 第二節 同異比較 一、智慧解脫與無明的同異比較 二、最高境界的同異 三、解脫手法的同異 結語 參考文獻 瑜伽經 缽顛(門者)梨著 姚衛群編譯 後記 瑜伽源于古代印度,有數千年的發展歷史。後來傳到世界各地,成為風行全球的宗教修持或身心鍛煉的手法。就印度本國來講,古代主要的思想流派,絕大多數都在自己的體系中納入了瑜伽修行的成分。印度婆羅門教系統中的哲學流派如此,耆那教如此

,佛教也是如此。 《瑜伽經》是一部最早將印度遠古流傳下來的各種瑜伽修行成分進行理論歸納,構建成一個較完整思想體系的文獻。它也是古印度婆羅門教哲學系統中瑜伽派的最早根本經典,在印度文化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瑜伽經》出現前,佛教已經在印度存在了數百年。早期佛教中也有瑜伽修持的成分。這類成分雖然不是受《瑜伽經》影響的產物,但無疑受到過遠古印度瑜伽形態的影響。佛教在後來的發展中,它的瑜伽修持的內容不斷變化。而在《瑜伽經》產生後,後來的佛教也有受《瑜伽經》思想影響的可能。另一方面,《瑜伽經》中的主要理論雖然是以遠古瑜伽形態為淵源的,但也存在受佛教中一些理論影響的可能。特別是《瑜伽經》

中後出的一些成分,明顯吸收了佛教的思想。這樣,《瑜伽經》與佛教中一些思想的關系問題就是十分復雜的。但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探討。因為它涉及佛教與婆羅門教理論之間的相互影響問題,而這兩個宗教派別的思想構成了印度古代文化中的核心部分。聯系到古代印度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以及瑜伽在中國的流傳,對這一問題的探討的價值就更加明顯。它實際是東方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王慕齡博士長期以來對宗教文化方面的問題有濃厚的興趣。這部書是她在其學位論文基礎上修訂增改後推出的學術著作,是其數年宗教研究的重要成果。該書對《瑜伽經》的思想與佛教思想作了比較研究,重點論述了《瑜伽經》中的心的變化、三昧、八支行法、神

通、解脫等理論與佛教中相關思想的異同或關聯。書中還論及了早期瑜伽的形態、一些重要印度古代聖典中的瑜伽以及《瑜伽經》的形成等重要問題。這方面的內容此前中國學界很少有人做專門研究,書中的一些探討具有突出的理論意義。 從該書的敘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瑜伽經》的主要思想了解較為深入,對瑜伽在印度的基本發展線索有清晰的把握,對瑜伽與佛教思想之間的關聯問題有認真的思考。作者在著作中使用的材料豐富,分析細致,提出的不少觀點有獨到見解,對人們理解印度文化具有重要的啟發作用。 當然,瑜伽修持歷史悠久,佛教思想博大精深,要完全理清《瑜伽經》和佛教中一些思想的關系並不容易。由于種種原因,要真正解

決其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難度很大。書中的觀點也只是一家之言,都是可以繼續探討的。希望這部書的出版能引起更多的人關注瑜伽與佛教的關系,把東方文化的研究推向深入。 姚衛群 2011年3月16日于北京大學中關園

印度瑜伽經與佛教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誦持強大「嗡」字真言的八大好處
00:00
12:30
當我第一次開始練習瑜伽時,我比較驚訝的是參與吟誦是何等容易和自然的感覺。我曾在電影中看過和聽過宗教練習的誦經,但是我有從來沒有真正去做直到上一堂瑜伽課。它是一個咒語來著毫無疑問,一個強大高振動的咒語,因為你就是可以感覺到它,誦唸「嗡」(Om)音有許多關於心理的、身體的和精神的好處,甚至一些科學研究已經證實它對健康的益處。

根據《吠陀》經(Vedas)記載,典型的聲音如海浪拍打著海岸,風拋擲樹葉等等聲音,發生在彼此敲擊著對方而形成空氣分子的波浪,接著我們感知到聲音。然而,「嗡」音是由本身所展開,因此它被視為宇宙的聲音,組成所有一切之所是。正如尤迦南達(Yoganand)上師所說的,誦唸「嗡」代表所有意識的展現。﹝來源﹞

梵語「嗡」字發音就像「歐姆」,據說是代表三重分段時間﹝清醒狀態、 睡夢狀態與深眠狀態﹞。「嗡」也代表神,源頭,或宇宙意識,它被認為是造物者聲音,代表創造裡的所有之所是,它容許它的實踐者加強脈輪的能量然後向上流動,然後從頂輪向外開展。

根據瑜伽文獻、印度教和佛教,「嗡」也是關係到第三眼脈輪的真言,當誦唸「嗡」 時可以清理和和平衡你的第三眼,「嗡」也涉及到頂輪,代表與源頭的連接。

你可能會注意到的八個誦唸「嗡」的益處:
幫助減少壓力

《國際瑜伽雜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Yoga)發表一項研究發現,誦唸「嗡」音會降低大腦邊緣系統的活動,這是大腦中和壓力,情緒,學習,以及動機有關聯的部位。使用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儀器來監測大腦活動,研究人員發現誦唸「嗡」放鬆大腦,因此可以減少壓力,另一項研究發現它可以用來治療抑鬱症。
改善注意力

如果你熟悉冥想,我確信你能想像誦唸咒語「OM」是如何可以提高注意力。瑜伽文獻裡討論到瑜伽的「八支」(Eight Limbs)﹝即八種方法﹞,第六種是Dharana,是梵語的「專注」,在練習專注時,一個人可以利用冥想以及吟唱咒語,以達到最大專注力,在這種情況下,意味著瑜珈功修行者是完全處於當下,因而能夠減慢心智活動,就專注在一個目標上,抑或是完全讓頭腦安靜下來。
平衡你的情緒

如果你曾經感到一點失落或稍微情況不好,誦唸「嗡」音可以幫助你連接本我和平衡你的情緒,你可能會發現,隨著你持誦,你的頭腦開始清理,這是因為你專注在一件事,「嗡」的聲音或振動發散,「嗡」擁有大自然一切相同的頻率,讓你進一步做連接,並且向內看。
強化脊椎神經

當你發出「嗡」音第一部分,「阿」音時,振動從腹部發出,可以協助支援你的脊椎神經,據說一個人常常誦唸「嗡」音,他的脊椎神經可能變得更有效能。
減輕胃的問題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冥想可以減輕大腸激躁症( IBS)症狀和改善腸道健康,研究顯示,藉由引起放鬆的反應,練出者展現IBS症狀得到緩解,降低焦慮,以及得到整體更佳的生活品質。誦唸「嗡」也能誘導放鬆的反應,因為這是常見的冥想練習,所以下次你胃痛時,也許唸誦「嗡」也可以協助你胃的問題。
改善心臟健康

在過去,冥想已被證實能改善心臟健康。如果一個人連續誦唸「嗡」多次,這可被視作一種冥想,特別是因為誦唸「嗡」之後的靜默是冥想重要的部份。2006年一份針對「超覺靜坐」(transcendental meditation,TM)的效果研究,這是一種靜坐形式,練習者不斷重複一個咒語,結論是TM可以改善血壓和心臟自主神經系統,以及降低冠心病的風險。
改善精神的靈活性

2010年一份研究調查,誦唸「嗡」對心靈的影響,研究人員發現,誦唸「嗡」結果會同時獲得靈敏的精神和生理上獲得休養的雙重效果,這是有道理的,打坐和唸佛事實上可以提高專注力。
幫助自己擺脫負面情緒

誦唸「嗡」創造在體內積極的振動,然後可以吸引正向能量進入你的生活,誦唸「嗡」讓你專注在你的第三眼脈輪和目光向內觀照,靜默你的頭腦,如果你發現自己處於負面想法,喋喋不休或似乎不能停止思考,試著誦唸「嗡」幾次,看看這樣是否可以幫助將頭腦的心智活動慢下來。
最後的想法

誦唸咒語沒有所謂對或錯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每個人聽起來可能有些不同,有時我會在開車時吟唱「嗡」幾次,或特別是練瑜伽之後,它幫助我讓心平靜下來和轉向內在,記住我們內心都存在著愛,不要害怕走出你的舒適區,你也來試試看!

從《吠陀》苦行到早期佛教頭陀行之研究

為了解決印度瑜伽經與佛教的問題,作者釋寶光 這樣論述:

摘要長久以來,人們就想求得快樂,所以為了尋找快樂用好多方法。此些方法之中宗教祭祀與修行比較重要。在《吠陀》時代的宗教祭祀都為了得到現世的財富,《奧義書》時代的宗教祭祀不只是現世的財富,還有求解脫。到了沙門時代修行是為了求解脫。在宗教歷史上我們可見很多沙門教派,他們也為了求解脫修很多法門。他們的解脫觀念也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從宗教文獻中可見每一個教派修的這些法門都不一樣,從《吠陀》時代到早期佛教一代比一代進步。《吠陀》與《奧義書》時代比較重視《吠陀》、《梵書》、《森林書》與《奧義書》中介紹的修行方法,但到了沙門時代比較重視修苦行方式,為了修苦行他們用一些方法,那就叫做vṛta或vata。用這些

方法來折磨自己的身體,因為他們都認為修苦行而折磨身體就可以消業,消除所有的業之後可得解脫。這就是耆那教等沙門教派的解脫觀念與修行觀念。當時佛教就是沙門當中比較新的又特別的一個教派,佛陀認為宗教祭祀或修苦行方法不可能求解脫,也認為消業跟解脫沒有什麼關係。佛教之前他們修的就是「戒」與「定」兩個,但佛教再加第三個就是「慧」,所以佛教的解脫觀念就是「戒定慧」的圓滿。佛教的戒跟當時其他沙門修的苦行是不同的,佛陀教的修行方法不壞身體。佛教的修行當中有比較特別的方法就是「頭陀支」,根據《清淨道論》的解釋修「頭陀支」可以持戒圓滿。另一方面「頭陀支」就是簡當的生活,因此可以漸少煩惱以及修行上的障礙。修頭陀支看起

來跟修苦行一樣,所以有一些人認為雖然佛教否認修苦行,但另外一邊還是接受。我們要了解其他沙門教派的解脫觀念與修行觀念,另外還要了解佛教的解脫觀念與修行觀念,這樣才可以了解修頭陀支與修苦行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