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圖書館討論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台大圖書館討論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許志鵬,趙立忠,楊玉琴,陳正茂,陳雅翎寫的 優質嗜好套書(共八冊):品葡萄酒+品紅茶+養貓+養鳥+作詞+打橋牌+下圍棋+塔羅占卜 和若林正丈吳密察的 台灣對話錄1989-2020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如何借用討論室? - 淡江大學覺生紀念圖書館也說明:使用雲端圖書館自動化系統 ... 本校師生因課業討論需要均可上網申請,使用人數應達三人以上(含),以三小時以內為限,不可再續借。預約後不得交換或轉讓,逾時十分鐘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易博士出版社 和玉山社所出版 。

東海大學 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 潘忠煜所指導 程翊緁的 肺癌病人護理指導認知率-翻轉教學模式介入之成效探討 (2020),提出台大圖書館討論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翻轉教學、護理指導、認知率。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正大學 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 張菀珍所指導 陳國峰的 中高齡者運用行動學習系統進行糖尿病 保健學習成效與滿意度之探究 (2020),提出因為有 中高齡者、行動學習、糖尿病保健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大圖書館討論區的解答。

最後網站#黑特圖書館自修室不是討論區 - 閒聊板 | Dcard則補充:為什麼現在那麼多小屁孩是不會看自修室規定,把這裡當什麼輔導老師教學區,在那邊大談課業==,整個空間都你們的聲音耶- 圖書館,黑特,自修室.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大圖書館討論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優質嗜好套書(共八冊):品葡萄酒+品紅茶+養貓+養鳥+作詞+打橋牌+下圍棋+塔羅占卜

為了解決台大圖書館討論區的問題,作者許志鵬,趙立忠,楊玉琴,陳正茂,陳雅翎 這樣論述:

宅在家除了追劇、玩Game、發呆、睡懶覺還能幹嗎? 打開新嗜好的大門讓自己宅得充實、宅得開心、宅到發光吧! 單書介紹↓↓ 冊一《第一次品葡萄酒就上手》 葡萄酒自有個性。品一瓶葡萄酒就像是閱歷一瓶酒的身世。 葡萄因原鄉風土、環境氣候的砥礪下而獨具特性,加上每一位釀酒師獨樹一幟的性格與態度,或敬謹、或奔放,融合天賦與努力的巧妙創作,才能完成既可保存葡萄的在地風味與自身特性,又能展露釀酒師個性,二者相得益彰的佳釀。 難怪生物學家巴斯得說:在一瓶葡萄酒中蘊含著比所有書籍更多的哲理。 親近葡萄酒世界4要訣 1.從葡萄品種、風土氣候、釀造方式……解析葡萄酒風格特性 2.從酒標等級標示、產區、葡

萄品種、酒莊、生產者…辨識葡萄酒身世與價值 3.從優雅地開瓶、熟悉醒酒與最適飲用時機……完全捕捉葡萄酒珍貴風味 4.從觀察色澤、品聞香味、品嚐味道、進階搭配食物……完美品賞葡萄酒底醞 一瓶葡萄佳釀能開啟你的感官。葡萄酒的迷人之處,以正確的方法用心品賞之後才能意會。相同的葡萄品種在不同的風土氣候、釀酒師手上,展現的個性與口感豐富多元,甚至大異其趣。 例如,Cabernet Sauvignon(卡本內.蘇維儂)在法國的波爾多常表現出嚴謹、內斂的細緻風格,香味呈現和諧的果香;來到溫暖的加州、澳洲,卻有厚實、直接的熱情表現,香味也較為豐腴華麗,散發出果香與菸草香。 德國的Riesling(麗詩鈴)白

酒,因釀造方式與控制採收時機,口味可以從清爽不甜變化至極甜,口感的豐富與層次感,以同一品種的葡萄便能展現出迷人的各種風味。 葡萄酒性格分明、多元豐富,像一本百讀不厭的書,娓娓訴說著一則則令人流連玩味的故事。 本書以圖解拆解的方式,有系統、有邏輯地帶領愛酒人進入葡萄酒的世界。從初學者最容易搞混的葡萄品種開始,一一細說每種葡萄品種的特色,進而擴展至產地、各地特色、酒莊、釀造方式、等級、酒標等基礎知識,讓初入葡萄酒世界的愛酒人架構起對葡萄酒知識的基礎架構。初步架構起葡萄酒的基礎知識後,本書更教你如品嚐葡萄酒以及如何與找出與食物搭配,使得品酒人可以掌握葡萄酒知識的全貌,可以進而精進葡萄酒的相關知識。

本書特色 1.從「第一次品葡萄酒」的角度出發,不懂葡萄酒也能無困難踏入葡萄酒世界。 2.完整而全面的建構葡萄酒基礎知識與品嚐葡萄酒的實用步驟解說 3.全書彩色圖解,深入淺出,重點提示不遺漏,step by step讓讀者輕鬆好上手。 冊二《圖解第一次品紅茶就上手》 你對紅茶了解有多少? 你知道紅茶的製程如何影響紅茶樣貌嗎? 你知道原味茶和調味茶的差別在哪裡嗎? 你知道紅茶等級究竟要如何辨別,又如何影響沖泡方式、口感香氣嗎? 紅茶就和紅酒一樣,也講究風土氣候、產地、也有分級制度。 品紅茶就像閱歷縱橫數百年的世界紅茶史。從英國人喝下來自神祕中國的正山小種紅茶那一刻起,就開啟了歷史新的冊

頁。 十七世紀時,紅茶是葡萄牙凱薩琳公主攜至英國的嫁妝,也曾經是只有貴族消費得起,必須珍而重之內藏至茶箱上鎖、喝時才取出的珍貴飲料;逐漸演變至直接向中國大量購買紅茶而引起貿易逆差,成為引發鴉片戰爭的遠因;再轉向在殖民地印度、錫蘭大規模種植紅茶,使紅茶開始普及至普羅大眾,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立頓紅茶成功的商業經營模式,更將紅茶大舉推廣至世界……,呈裝在杯中的紅茶,有著說不完的精采故事。 本書完整建構紅茶基礎知識,以圖解拆解的方式,有系統、邏輯地引領愛茶人深入紅茶世界。分不清原味茶、產地茶、薰香茶、調味茶嗎?可從認識紅茶與製程開始建立基礎觀念;初學者弄不懂的紅茶分級制度,透過有條理的說解文字

與圖解輔助,徹底釐清紅茶等級與產地、沖泡方式、口感香氣、保存方法的關係;本書詳述了世界知名紅茶產地的風土環境與製程對紅茶作品的影響;實用的購買、保存紅茶知識與技巧提示;易學、實際可操作的沖泡紅茶技巧、進階紅茶茶譜操作步驟;學會以品鑑杯品茶、混合茶葉調製專屬紅茶的技巧;紅茶品牌的基礎知識……,一本知識與操作並重的紅茶入門書。 本書特色 1. 從「第一次品紅茶」的角度出發,不懂紅茶也能毫無困難的進入紅茶世界。 2. 切合紅茶初學者需要,知識與操作並重,完整而全面的建構紅茶基礎知識與品茶的事用步驟解說。 3. 全書彩色圖解,深入淺出,重點提示不遺漏,step by step讓讀者輕鬆好上手。

冊三《圖解第一次養貓就上手修訂版》 尖尖的耳朵、軟軟的肉球還有好像會勾人的長長貓尾巴,萌的人心肝一顫一顫只想立刻把牠帶回家!但是養貓是一輩子的事情,一名稱職的貓奴至少要了解哪些,你知道嗎? 「聽說貓咪有很多東西不能吃?」 「貓咪受傷時該怎麼辦?」 「貓咪真的會咬人嗎?」 從幼貓挑選到老貓照顧,生理知識到心理反應,網羅第一次養貓會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無論是日常生活或特殊狀況都有詳細圖說。全面認識貓咪、了解貓咪,新手貓奴也能愉悅地和貓一起度過幸福每一天! 本書特色 1.以「第一次養貓」的新手角度出發,從基礎到進階,將養貓所需的知識一網打盡,引導讀者全面理解貓咪,輕鬆成為貓博士! 2.由專業獸醫

為讀者設想養貓時會碰到的各種情況,整理出最符合在地需求的資料內容。 3.全書彩色印刷,實例照片清楚解說。趣味豆知識告訴你貓咪大小事;實用Q&A解開你心中的困惑;重要小提示讓你遇到問題不慌亂。 本書教你 實用的飼養技巧 對待貓咪的正確方式 搞懂貓咪的生、心理 貓咪的急救處理 冊四《第一次養鳥就上手(修訂版)》 鳥兒多變的羽色、走路輕巧的姿態、歪頭凝視飼主的逗趣神情……都讓愛鳥人瞬間因養鳥而幸福起來。有的鳥兒親暱黏人,就像情人一般,如個性乖巧、善解人意的雞尾鸚鵡;有的鳥兒活潑好動的像個孩子,如個性好奇、熱愛冒險的太陽類鸚鵡。也有的鳥兒熱情、活躍,有的鳥兒則不受拘束,自有原則……,一

旦進入養鳥的世界後,就會發現養鳥帶給你的樂趣無窮。 想要養好鳥兒需要具備飼育相關的基礎知識與技巧,本書是一本專為愛鳥人士撰寫的養鳥知識入門書,內容專為台灣愛鳥人量身訂做,符合台灣的飼養環境與亞熱帶氣候撰述。本書從建立養鳥的正確觀念開始,介紹市面常見的鳥種、找出適合自己的寵物鳥、鳥的飲食管理、看懂鳥的肢體語言、如何照顧與調教鳥兒、鳥的疾病預防與管理、成功繁殖下一代……,許多愛鳥人關注的問題,也以一目了然的Step by Step步驟拆解,輔以大量圖片、照片、圖解,將養鳥知識圖像化,配合精鍊、點出重點的文字,傳遞養鳥的基礎知識。 ★養鳥新手實用基礎知識★ 1.評估自身條件、認識鳥兒品種--挑選

速配的鳥兒! 2.換羽期毛色亮麗、繁殖期鳥兒繁殖順利、成功養大幼鳥--餵養鳥兒有訣竅! 3.上手訓練、教鳥說話、聽口令排泄--簡單指令訓練! 4.鳥偏食、亂叫、咬毛、自殘、生病、受傷--成因探究聰明對策 ! 冊五《圖解作詞:第一本徹底解說專業音樂人填詞過程!》 賣座歌曲「好故事+好唱+好有感」歌詞創作法,金賞音樂人STEP BY STEP傳授 股漲的情感寫成歌詞後只剩幼稚? 擺脫不了別人作品的影子?或,就是有那麼一點陳腔濫調?  歌曲是三分鐘的戲劇,歌詞是劇中講述的故事! 歌詞鋪陳的故事張力,能把歌曲魅力渲染到無邊無際,攫住廣大聽眾情感。作者島崎貴光從深蹲十五年、磨練成日本流行音樂

界全能金賞音樂人,在本書中以業界打造暢銷歌曲的行內觀點,所有歌曲都應以風靡賣座為前提,分析歌詞的結構與效果,詳細示範作詞時注意什麼、理解什麼、如何做到、怎麼做等,將專業音樂人的填詞過程拆解成容易學習的方法。掌握了這一套方法,任何人都能將想表達的所思所感轉換成能夠回應聽眾情感、形象栩栩如生的歌詞。 本書教你 ‧掌握作詞的結構與效果,只鍛鍊必要能力 ‧擴大視線、拓展構思,深化感覺與理論 ‧描繪有共鳴的故事,學會創造魅力的表現手法 ‧先寫故事大綱,再斟酌段落修飾字句,簡單好學! 樂壇名人推薦 陳子鴻 喜歡音樂總經理、臺師大兼任副教授、知名音樂製作人 黃奇斌 金曲最佳新人獎茄子蛋 主唱 潘雲安 獨

立音樂大勢樂團告五人主唱 國內外書評 「作詞教學上一直很難給出系統化的安排,本書以深入淺出的引導一步步帶領讀者培養寫好詞的能力並學習作詞技巧,是初學者們很好的選擇」──台大詞曲創作社社長 「本書教會我用作詞腦創作,再也不會怎麼寫都很普通了」、「這是我從事作詞以來最受教的一本」──日本讀者見證推薦  冊六《圖解第一次打橋牌就上手(修訂版)》 估局勢.定策略.優雅怡情 頂尖企業家熱愛的鬥智遊戲 橋牌是一項高雅的益智遊戲,它可以啟發智慧,培養局勢轉換時的應變能力,養成判斷力。所以投資專家巴菲特說:橋牌是最好的腦力運動,你每十分鐘就會看到新局面;五十二張牌所牽引出的變化,會讓人團結合作,思考

最佳的防守之道。這項優雅的競技,也是世界知名的企業家張忠謀、比爾蓋茲的最愛,從牌理中謀求策略冷靜布局,屢屢打出王牌精彩出招,也拉開了企業的格局。 冊七《第一次下圍棋就上手修訂版 》 入門圍棋的四要領 黑先白後、一人一手→圍棋禮儀有哪些? 包圍對方棋子就能吃子→如何用最少的棋子吃掉敵人? 先取角、邊,再取中盤→入門圍棋有哪些實用的戰術或技巧? 地盤大的一方獲勝→陣地大小怎麼算? 本書教你 認識圍棋術語 正確的規則與下法 活用初學的戰略觀念 對弈禮儀素養 AI圍棋打敗人類最強棋手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圍棋絕非只是一項輸贏論的對弈遊戲。兩千多年的文化底蘊,使得其中的棋理深不可測,古今名人蘇東坡、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更是從圍棋中悟出禪意、道理。圍棋,不只是平面的黑白戰爭,隨著底蘊的累積,棋子已經慢慢下到了棋盤外…… 「圍棋從布局開始,一直到中盤、最後的收官,每一個階段都是經過謹慎的思考。一旦一手棋下錯,很可能滿盤皆輸!圍棋的棋理如同人生道理,『攻彼顧我』、『逢危須棄』不管是運用在下棋還是人生處世都很管用。這項益智競技所蘊含的文化思維,或許就是圍棋如此令人著迷的原因」 ―― 台灣職業八段 林聖賢推薦節錄 本書特色 1. 從「第一次下圍棋」的新手角度設想內容,採用適合初學者學習的九路小棋盤,用最少且易懂的文字說明基本規則、下棋邏輯、正確心態與實用戰術。 2. 最好懂的圍棋入門書,實

例圖解step by step解說和重點提示,附加適量的練習題,助讀者順利跨入圍棋世界。 3. 全書全彩印刷,圖文並茂且規格大小適中,攜帶好閱讀。   冊八《圖解第一次塔羅占卜就上手(修訂版)》 本書以流傳最廣的偉特塔羅牌為代表,透過系統性的圖解與說明,帶領初學者輕鬆掌握要訣,進入塔羅牌的世界,體會塔羅占卜無窮的奧妙。 ★完整呈現塔羅奧妙的入門指南★ 1.圖解七十八張塔羅牌牌義——系統性學習並精確認識牌義 2.收錄六種實用牌陣——因事制宜,靈活運用牌陣回應生命情境 3.說明四種推演類解牌法——從把握特徵到探求關聯,全面性掌握解牌技巧 4.介紹進階塔羅學識──由淺入深,德術兼備,循序邁向塔

羅之「道 」 天真爛漫的愚人、沉潛內省的隱者、憑堅定意念而奔馳的戰車、隨命運變換而帶來轉機的命運之輪;加上權杖、聖杯、寶劍、錢幣分別對應著火、水、風、土四大元素,構築起縝密相應的體系……愈是探究這些玄妙又迷人的塔羅圖象,愈是驚訝於其意涵如此繁複而不可窮盡。這門占術正是藉由牌義的解析,為許多困惑的心靈適時點亮明燈,提供人生的指引。 塔羅占卜為何總能直指心中困惑、釐清生命迷障?這是因為塔羅牌的圖象融合了神祕學、神話學、心理學、占星學等精義,如同「集體潛意識」中的原型,蘊藏無窮意涵,可與集體人類心靈相互融通;而豐富的塔羅牌牌陣也能因事制宜,就個別情境呈現出各類對應關係,從而釐清問題關鍵,並指引解

惑之道。 本書特色 1從「第一次接觸塔羅占卜」的角度出發,提綱挈領,提供入門者明確而可依循的學習途徑。 2.揚棄迷信,而是融合神祕學與心理學,從客觀角度建構起具系統性的塔羅基礎知識。 3.全書彩色圖解,深入淺出,重點提示不遺漏,step by step讓讀者輕鬆好上手。 本書教你 塔羅牌的入門概念 七十八張塔羅牌牌義 六種實用的經典牌陣 由淺入深的解牌技巧

肺癌病人護理指導認知率-翻轉教學模式介入之成效探討

為了解決台大圖書館討論區的問題,作者程翊緁 這樣論述:

提供肺癌病人完整且一致性的化學治療護理指導,可提升其自我照顧能力與生活品質。然於臨床環境中,護理人員執行肺癌病人化學治療護理指導出現差異性及缺乏正確性,不僅無法提升護理品質,更會危害病人安全。本研究以翻轉教學模式,介入肺癌化學治療護理指導教育訓練課程。經由課堂上的互動與討論,提升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及學習成效。進而,提升護理人員對肺癌病人化學治療護理指導的認知率。結果顯示,翻轉教學介入後護理人員認知正確率由之前68.9%提升至99%。表示護理人員接受計畫性的教育訓練能有效提升學識知能,進而提供肺癌病人正確的護理指導訊息。在深度訪談部分,能得知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指導時所遇到的困難及對於翻轉教學的想

法與期待,及病人、家屬所期望的護理指導的方式。進而提升對化學治療護理指導的的認知率與一致性,並有效提升護理品質。

台灣對話錄1989-2020

為了解決台大圖書館討論區的問題,作者若林正丈吳密察 這樣論述:

勾勒台灣研究的知識風景變貌 若林正丈、吳密察兩位學者歷經30年的再次對話, 開啟台灣研究面向過去、展望未來的窗口。     1989年「自立晚報出版部」出版的《台灣對話錄》一書中,吳密察、若林正丈兩位年輕學者從個人與學術、世代與時代的角度,暢談在中國的旅行、觀察關於台灣人身分、台灣史研究的開端與發展等話題,為80年代逐漸蓬勃的台灣社會、台灣研究留下重要的紀錄。     30年之後,若林正丈與吳密察已是這個研究領域中最重要的學者,在這次的對談中,他們除了回顧台灣研究30年來的發展,也針對日本學界的台灣研究、台日兩地的研究交流,暢談他們的研究經歷與展望。   本書特色     ◎ 收錄絕版多年自立

晚報文化出版部1989年版《台灣對話錄》的對談內容,紀錄兩位學者三十年前對於日本及中國有關台灣史研究的討論與期許,以及對於開放初期中國社會的觀察。     ◎ 新版談話除了延續舊版對談的關懷,也對台灣史料的開發以及歷史解釋的探索持續進行,並且提到了當代日本台灣研究的建制化,以及台灣研究多年來的發展與變化。     ◎ 除了他們個人的研究經驗,兩位學者也談到1990年代到2004年間的交流經驗,如何培育出年輕的台灣史研究人才,並邀請五位曾參與其中的研究學者回顧這段過程。 作者簡介   若林正丈     1949年出生,東京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東京大學教授、早稻田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現為早稻田大

學台灣研究所顧問、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研究領域為戰後台灣政治史、近代台灣史。主要著作包括《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戰後台灣政治史──中華民國台灣化的歷程》、《台灣研究入門》(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等書。   吳密察     1956年生,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畢業,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碩士、東京大學博士課程修了退學。曾任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教授、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成功大學台文系教授、國史館館長,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研究領域為台灣史、日本近代史。 企劃說明‧勾勒台灣研究的知識風景變貌                       劉夏如 導讀‧三十年前、三

十年來與三十年後                         張隆志   台灣對話錄 一九八九〜二○二○ 三十年後的回顧與再出發 作為區域研究的台灣研究 展望台灣史研究與持續對話 編者按 培訓研究者的黃金搭檔                                     三澤真美惠 台日研究生學術交流憶往                                   洪郁如 台日台灣史青年學者交流會議回顧談                         陳文松 台日交流的回顧                                           陳偉智 追記

「日台青年台灣史研究者交流會議」                     顏杏如   台灣對話錄(一九八九年版) 在中國旅行 中國大陸的台灣人 中國大陸的台灣研究 日本的台灣史研究 從解嚴談起 著作年表 企劃說明   勾勒台灣研究的知識風景變貌     我於一九八八年進入台大歷史系就讀,當時大學部並沒有「台灣近代史」的課程,我接觸日本時代台灣的歷史並不是在正式的課堂上,而是在「大學論壇社」的社團讀書會上,由張炎憲老師、楊碧川老師導讀。     一直要等到一九八九年大二時,才由吳密察老師從日本回國開課,《台灣對話錄》這本書就是當時修課最重要的啟蒙參考書。大二那年,我也開始參加「台灣研究社」社團

,受到隆志學長等人很多的啟發,跟著許多社團朋友參加「台調計畫」,協助調查整理台大當時現存的日文圖書目錄。實際體認到日文的重要性以及自己在日本近代史知識上的空白。     當時解嚴沒多久,「自由之愛」學生運動剛結束,但仍然常有一些跨校的讀書會與演講的活動。因為社團活動的串聯,我認識了其他學校台灣研究社的朋友,近距離感受到大家的熱情。可以說,我們這一代是被「台灣」魅惑的一代,因為大學以前的教育完全跟土地脫離,對台灣歷史求知若渴,課堂上無法滿足,就從其他管道去找答案。     解嚴後如雨後春筍出土的台灣史作品,是非常重要的自我學習管道。相較於其他出版品,《台灣對話錄》這本書比較特別的是提供了一個外在

視野,讓我知道許世楷、黃昭堂、劉進慶、凃照彥這些「日本的台灣研究第二世代」前輩作品背後的整體時代脈絡。這本書跳脫當時出版品熱門的運動史與政治史的面向,透過對談讓我知道社會史的取徑是重新發現台灣的必然走向。     確實,在我同期的學友當中,許多人從事教育、媒體、女性、文學等研究,大部分都可定位在對談裡提到的社會史脈絡。爾後社會史的延伸發展(文化轉向、全球史等)也印證在台灣史出版品,吃喝玩樂生活情感等各式主題,雖然豐富有趣,但也開始被批評過於碎片化,政治史的重要性因此重新受到關注,反映出當前學院體制的弊端與尋求突破的努力。面對這些變遷,《台灣對話錄》出版三十年後的回顧與前瞻,對新世代的讀者或研究

者而言,饒富意義。     除此之外,當時只覺得這本書採用對談形式很有趣,閱讀時很有現場感,許多學術專業的內容透過兩位老師旗鼓相當的問答方式,變得生動有人味,不再只是陌生的文字表象,學習動機大為提高。世代與時代,個人與學術,對話錄出現的這些絮語火花,讓當時想研究台灣的學徒對於自己所處的位置,有了比較清晰的方向感。這些閱讀體驗,是很難從一般的學術書(專著論文集)與教養書(入門書或教科書)獲得的。可惜該書已絕版多年,其後,在台灣史領域當中,這種深度專業對話的類書似未復見。     直到後來我留學日本,進而從事與日本相關的出版文化產業,才明白「對談集」是日本很重要的出版品分類,是漫畫圖解之外,普及知

識的教養書常見文類。書店架上常見公共知識人針對特定分野或議題的新書對談集,甚至延伸出將不同立場的論爭歷程整理出書,以增加社會大眾的思辨能力。出版原型已不可考,但多半可以從柏拉圖蘇格拉底的哲學對話談起。相對於此,管見所及,華文世界常見演講稿、訪談紀錄的集結成書,專業對談形式多侷限在報紙雜誌的專題報導,以出書普及知識為目標的一對一深度對談集,並不多見。箇中文化差異,令人玩味。     這也是我參與企劃本書的動機之一。這三十年來,台灣史研究不僅取得學院市民權,也帶動了民間出版品的蓬勃發展。學院知識不斷再生產,台灣史的圖文普及寫作也更加琳琅滿目。此時此刻,我們為何還需要一本對話錄呢?     首先,透

過個人的學思經歷,帶出知識史的主題,本來就是對談集的文類格式。兩位老師長期的學術交誼,桃李滿天下,奠定台日文化交流的知識基礎,透過他們的對談,我們得以勾勒出這三十年來台灣研究的知識風景變貌。     其次,反映並記錄時代與社會的需求,提升大眾文化素養,本就是出版產業的使命。不管網路時代閱讀載體與流通形式如何改變,出版的意義是無法被輕易取代的。舊版《台灣對話錄》由玉山社的前身自立晚報文化出版部發行,《台灣對話錄 一九八九─二○二○》除了見證三十年來的變遷,亦希冀能承先啟後,繼續透過出版來豐富台灣研究的沃土。面對新冷戰與地緣政治的劇烈變動,透過知識凝聚共識,在時代變局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座標軸。  

台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兼任講師,曾任台大「台灣研究社」總編輯  劉夏如   導讀   三十年前、三十年來與三十年後     前言     距今三十年前的一九八九年,《自立晚報》出版部刊行了《台灣對話錄》,當時任教於東京大學的年輕教授若林正丈,與正在東京大學留學的青年學者吳密察,在《自立晚報》副刊主編劉克襄的策劃邀請下,針對解嚴後正在起步發展中的台灣史研究進行了深入對談。書中並以若林一九八三年至中國廈門大學訪問時的觀察日記為基礎,提供了兩岸開放交流後的中國大陸台灣研究現況觀察與報導。     在此書出版三十年後的二○一九年三月,若林正丈和吳密察來到台大文學院二樓的研討室再次對談,一起回顧當代

台灣史研究教學與國際化的發展軌跡。其後經過數次的補訪筆錄,以及多次的跨國信件往返後,新版的對話錄終於在全球的新冠疫情與兩岸地緣政治危機聲中完成出版,呈現在新一代的讀者眼前。     三十年前的台灣,剛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開放兩岸探親和觀光,股市破萬點行情,充滿了衝決網羅的生猛活力和可能性。也是台灣史突破禁忌、撥雲見日,開始蓬勃發展的新契機。三十年來,民主化的台灣目睹了七次總統大選與三次政權轉移的洗禮,以及經濟全球化、金融危機,尤其是中國崛起後的政經衝擊。在此關鍵期間,台灣史研究從新興本土研究課題,歷經學科化到國際化的發展,如今正面對著新世紀的轉型挑戰。     《台灣對話錄 一九八九─二○

二○》的策劃編輯和出版,希望能為三十年來的台灣與台灣史研究的發展留下重要的見證和記錄。以下的導讀將以「三十年前、三十年來與三十年後」為題,透過新舊對話錄內容對照,與大家一起回顧兩位老師在台灣史人才培育,知識公共化與跨國學術交流等方面的長期合作成果。期待新時代的年輕讀者們,能以兩位重要學者的學思歷程與奮鬥經驗為借鏡,共同構築未來台灣史研究的宏觀願景及行動方案。     三十年前:重讀舊版《台灣對話錄》     在二十一世紀的當代台灣,重新回顧三十年的舊版《台灣對話錄》,讀者們可以在上篇「廈門通信」中,看到若林教授在一九八三年擔任廈門大學訪問學者的親身見聞,並在下篇「台灣對話錄」裡看到吳密察教授如

何在一九八八年二月的對話中,以台灣史學者的視角,仔細詢問若林如何觀察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社會,如何訪談中國大陸的台灣人士,以及對於剛起步的台灣研究的評論。並進而從學術世代的觀點,回顧日本的台灣研究發展軌跡,以及對於解嚴後台灣政治與學術的評論。     基於史料價值的考量,《台灣對話錄 一九八九─二○二○》收錄了已絕版的原書下篇對談作為附錄,提供讀者們理解三十年前台灣史研究的學術政治氛圍。此一重要對談部分內容,亦曾刊登於一九八八年十月號《當代》雜誌的台灣史的國際研究專輯,介紹台灣、日本、美國與中國大陸等地區的研究動態。以下試從新舊版對照閱讀的角度,回顧兩位教授的對談內容及主要論旨:     1.

日本台灣研究世代論:吳密察將若林定位為日本台灣研究的第三代學者,與第一代學者(日本人為主,戰前於台灣任教,戰後持續研究台灣)及第二代學者(台灣人為主,一九六○至七○年代留學日本,並以日文出版台灣研究論著)。他指出第三代學者為缺乏台灣經驗的戰後世代,並從研究取向及資料方法等方面,指出其多從檢討日本殖民地統治的歷史展開其學術生涯。若林認為在日本從事台灣研究的學者人數仍然很少,很難說明其世代的不同特色。而相對於戰前矢內原忠雄的名著《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一九二八),戰後直到劉進慶《戰後台灣經濟分析》(一九七五)等作品,在學術水平上才能與其並駕齊驅。而戰後日本對於台灣的學術研究,亦是由台灣人為主的第

二代學者展開。     2. 日台研究傳統的斷層:吳密察指出第二代台灣人學者作品由於政治因素並未流入台灣,直到一九七○年代陳其南、林滿紅與陳秋坤等接受美國訓練的新生代學者出現後,才改變良莠不齊的研究狀況。若林亦說明其研究是從精讀第二代學者如許世楷等人作品及《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志》等核心史料出發。吳密察進而以岩生成一、曹永和與中村孝志為例,對於台灣能否在二十年內再培養出荷蘭時代的研究學者感到悲觀。若林則提到中村孝志關於台灣總督府對岸政策與台灣籍民的新近研究,兩人均對於其博覽史料的功夫及開拓新課題的能力表示佩服。     3. 台灣近代史料的不足:若林在對談中指出台灣學者常引用林獻堂相關資料,並詢

問其日記是否無法出版?吳密察認為學界對於台灣近代史的研究仍有太多空白,如林獻堂日記等民間史料仍未做系統性的開發。他以東大日本史教授伊藤隆的政治史研究為例,說明全面掌握政府檔案,地毯式蒐集日記書信等私文書,以及進行口述訪談的重要性。若林則以《警察沿革志》的共產主義資料為例,說明官方資料的限制與陷阱,以及缺乏台灣共產黨史料所造成的研究困難。吳密察也表示台灣議會設置運動史的研究由於缺乏原始文件,導致無法解決其動員過程及地方實際參與等重要問題。     4. 學術使命感與民族主義:吳密察表示他選擇明治三○年代為研究主題,是想先避開熱門的抗日史與現代問題,以落實「禁欲」原則並在學院內建立起真正學術性的台

灣史研究。若林亦說明其所做的台灣當代政治觀察,是基於台灣正面臨轉變的關鍵時刻,日本學界需要有人全面投入此一工作。吳密察進而批評由於傳播媒體及社會需要,不少應急作品充斥市場,而有些學者利用台灣史為工具發表議論,乃至出現爭奪歷史解釋權的鬧劇,不利於起步中的學科發展。若林則認為台灣新聞界對台灣史的需求現象,可視為台灣新興民族主義的反映。而學界本身應該有相對獨立的領域,以提高議論的品質。並以矢內原忠雄為例,強調學者仍應以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研究作品為目標。     5. 當代政治與現代史研究:在對談進入尾聲時,吳密察請若林回顧其從事台灣研究的歷程,並對其研究方法進行自我評價。若林指出其選擇台灣抗日運動史為

題,與大學時期的學潮經驗及批判日本帝國主義的動機有關。而相較於其博士論文以政治史與思想史為主要取徑,若林認為唯有透過社會史的方法,才能抓到台灣史中最重要的要點。吳密察亦同意其《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一九八三)與其後相關作品,在資料開發與研究視角上均成為此一課題最重要的指標性成果。兩人均指出《警察沿革志》在資料與架構上的限制,以及過份強調抗日運動的史實,使得研究者無法深入處理殖民統治技術等問題。在結語中,若林提到他在一九二三年裕仁皇太子訪台旅行(東宮台灣行啟)的近作中,已經從抗日運動研究逐漸轉向殖民地政治過程的研究。而對於當代政治的觀察,則分散了對於歷史問題的注意力。雖然對於兩方面都非常有興趣,

但經過考慮後暫時決定放下歷史研究。而要掌握台灣政治問題,一定要有歷史社會學的觀念,希望未來能回到歷史研究的道路上。而吳密察詢問如何面對當初走上台灣研究這條路的選擇,若林則強調在日本從事台灣研究是一件很孤獨的事,但堅持沒有放棄是對的:「看到台灣社會開始『動』起來,感覺非常有意思。」     三十年來:《台灣對話錄 一九八九─二○二○》簡介     《台灣對話錄》出版三十年來,兩位對談者的學術生涯都歷經了重大的發展與變遷:若林正丈於一九九○年代在東京大學培育多位台日研究新秀,並與同仁們於一九九八年共同創立日本台灣學會。其關於戰後台灣政治史的研究專書及推動日台交流的長期努力,也獲得了日本學界的重要獎

項與政府的表彰肯定,現任東京大學及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被尊稱為日本學界研究台灣政治的第一人。吳密察於一九八九年起在台灣大學歷史系開設台灣近代史課程,並推動跨國台灣史料整理計畫,啟迪了新世代台灣史研究的風潮。其後歷任文建會副主委、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台灣文學館籌備處主任、國史館館長,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由於上述背景,若林與吳兩人在三十年後的重新對談,除了個人生命史的意義,更可以作為台灣研究學術史,乃至台灣現當代史與台日關係史的重要參照。     相較於三十年前的對談內容,《台灣對話錄 一九八九─二○二○》的主題延續了舊版對於台灣史料的開發及歷史解釋的探索。並以日本台灣學會為例,討論當

代日本台灣研究的建制化發展。兩人更以若林的台灣學作品為焦點,討論區域研究與社會科學的方法論課題,並從後設(meta-level)的視角,反思台灣歷史研究與戰後日本精神史的發展。結語則針對台灣史研究建置化及外部環境的變遷提供觀察和評論。編者也邀請了五位台灣和日本的青壯年台灣研究學者,與讀者們分享師友從學與會議活動的回憶,作為兩位老師共同推動新生代台灣史研究人才培育及台日學術交流的生動註腳。以下試提要介紹新版對談內容及主要論旨:     1. 舊版緣起與再對談的契機:吳密察首先從一九八八年《自立早報》副刊創刊的時代背景,重新回顧舊版《台灣對話錄》的出版緣起。並說明三十年來台灣史研究無論在學術建制化

與軟硬體各方面發展和變化,都是當年無法想像。若林則感嘆近年來台灣摯友們的陸續過世凋零,並謙稱自己是以台灣史研究的逃兵身份來參與對談,並將從日本的台灣研究的視角來進行回顧和評論。     2. 台灣史料的發掘調查與利用:吳密察認為回顧三十年來台灣史研究的首要課題和成果,應從基礎史料的開發利用著眼。並以親身參與台灣大學歷史系的課程教學、台北帝國大學日文台灣藏書史料的調查研究、蔣經國基金會支持的海內外台灣史檔案文書調查與目錄編纂計畫,說明一九九○年代台灣史料開發利用的發展成果。進而以台大「台灣歷史數位圖書館」(THDL)為例,介紹新世紀網路科技與數位典藏趨勢,對於史料公開與歷史研究的重要影響。  

  3. 史料開放後的歷史解釋問題:若林提到他自一九八○年代後便轉向當代台灣政治與民主化的研究和觀察,直到近年來重新展開歷史研究。吳密察評論台灣史料研究條件大幅改善擴展後的研究成果。認為多數研究者仍缺乏對史料性質與時間脈絡的深入批判與理解,導致對於台灣各時期歷史特色與基本問題的認識仍停留在印象層次。若林則認為宏觀的歷史分析視角,有助超越狹義的史料研究的侷限。兩人進一步以十八世紀台灣的移民社會形成與地域社會研究為例,討論社會科學概念與區域比較研究的重要性。     4. 日本台灣學會與研究動向:若林分享他於一九九八年參與創設日本台灣學會並擔任首任理事長的心路歷程及親身觀察。並指出學會目前仍是以論

壇(forum)型態運作,在制度化方面仍有待繼續努力。吳密察則肯定學會的歷史意義和學術影響,並從日本近代學術史的脈絡,說明台灣研究的建制化,實與其政治及學術能見度有關。若林進而提到學會初創時的沉重危機感與同仁的集體努力。並以「一代人做一件事」做為學會二十年來的發展軌跡與世代更迭的註腳。     5. 若林台灣研究歷程的回顧:若林以其系列代表作品為焦點,回顧《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出版一書後的研究歷程及相關作品的學術史脈絡。並以「東宮行啟」與「台灣土著資產階級」等課題與假說為例,說明其台灣近代政治史問題意識與分析架構的轉變。吳密察則從《台灣:分裂國家與民主化》一書在當時的暢銷流行,說明若林的作品對

台灣讀者和學界的影響。兩人進而針對區域研究(area studies)與社會科學的關連,理論概念與文獻研究的互補,以及研究方向與課題的選擇等議題進行交流。     6. 反思日本的台灣研究與戰後精神史:面對「為何重回歷史研究」的提問,若林除了說明台灣史學界近三十年來有許多重要成果如施添福等人的研究需要重新補課外,更進而說明其晚年正在構思中的「台灣來歷論」,並以圖示方式說明曹永和、周婉窈與吳密察等台灣學者的史觀,如何影響其建構台灣歷史發展解釋模型的嘗試。吳密察亦分享其治史方法與閱讀策略。並以B. Anderson的想像共同體論與日本的東南亞研究為例,補充其對於台灣史上社會、國家與國民形成的見解。

兩人並共同思考如何重新定位伊能嘉矩等戰前日本學者及殖民學術遺產,以及如何反省戰後日本知識份子如矢內原忠雄等人遺忘台灣與殖民地歷史的精神史。     7. 台日青年學者的培育和交流:若林和吳密察在本次對談中,簡要地回憶了一九九○年代中期共同推動的青年學者交流活動。並回顧兩人在東京大學與台灣大學兩地,分別培養新生代研究者的教學歷程。此一活動計畫雖於二○○四年正式結束。但其後逐漸發展成為台日東亞史研究生的跨國學術交流網絡。而當初從學於兩位老師的青年學子,如今已成為日台各大學及研究機構的中堅人才。關於此段重要史實,請讀者參見本書附錄中由三澤真美惠、洪郁如、顏杏如、陳文松及陳偉智等日台青壯年台灣研究學者

的短文。     8. 當代台灣史研究趨勢與外部環境變遷:吳密察以一九八六年由張光直院士推動的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計畫,作為台灣史研究正式建制化的重要里程碑。並說明其留日回國後,積極培養日本殖民時期新生代研究者的努力。進而提要列舉了歷史地理、族群史、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等當代台灣史重要課題和新領域。若林則詢問吳密察中國大陸台灣研究的近況,並回憶其在三十年前《廈門通信》中所訪問過的人物和機構。兩人以面對中國崛起與東亞地緣政治變化的影響,作為本次對話的結語。     代結語:展望三十年後的台灣     二○二○年二月二十九日,由二十多位來自日台兩地若林正丈指導的學生們共同執筆的《台灣研究入門》由東京大

學出版會正式出版。同日,若林原定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發表最終講義(退休演講),正式告別數十年來的教學生涯,惜因新冠疫情取消。三月,《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全新增補版)中譯本在台灣出版,並由吳密察以「我所認識的若林正丈」為題撰寫導讀,紀念兩人四十年來的學術友誼。十月,日本政府頒贈瑞寶中綬章給若林,表彰他對日台學術交流的功勞,為本書的內容作出生動的註腳。     若林曾在舊版《台灣對話錄》跋語中,引用日語「傍目八目」的比喻,自我期勉能「作為有意義的旁觀者,為台灣讀者提供不同觀點和觀察。」然而在《台灣研究入門》序言中,他則以追求相互理解的學知為題,期勉未來的日本學者能超越過去的帝國學知與殖民遺緒,與台灣

學者們共同面對二十一世紀東亞與世界的新情勢。而重返歷史研究後的若林,在全力進行其台灣來歷論與研究方法論的寫作同時,也在「nippon.com日本網」撰寫「我的台灣研究人生」系列文字,回憶其數十年來與台灣友人們的交遊點滴,更出版新出土《台湾議会設置関係書類》(東京:不二出版,二○二○年)的史料解題,回應其三十年前對於台灣近代史料闕如的提問。撫今思昔,面向未來,三十年後二○四九年的台灣與台灣史研究將是何種景觀呢?期待《台灣對話錄 一九八九─二○二○》的問世,能為讀者開啟面向過去、展望未來的窗口,一起進行我們每個人的「台灣對話」!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副研究員兼副所長  張隆志 三十年後的

回顧與再出發 1. 《台灣對話錄》舊版緣起 吳: 我先說明一下當年《台灣對話錄》這本書出版的背景。一九八八年一月《自立早報》創刊,劉克襄擔任副刊主編,當年因為同為自立報系的《自立晚報》之副刊由向陽主編,已經發展出相對穩定的路線,劉克襄主編《自立早報》副刊雖然也將本土內容作為目標,但總要與之有所區隔。結果,他不再走向陽主編的那種以台灣本土文學為主要內容的副刊,而是發展出來可以稱為「台灣研究」的副刊。最初的一段時間裡,劉克襄自己親自寫了一些介紹十九世紀後半葉西洋人來到台灣調查、旅行的文章,為大家開了以前較不熟悉的一扇窗,讓大家眼睛一亮。例如,現在大家幾乎都知道的英國人Swinhoe(郇和),就是他

所寫的幾個西洋人之一。在此之前,即使有一些人知道Swinhoe,但劉克襄在《自立早報》副刊介紹時將他的中文名字寫成「史溫侯」,現在看起來「史溫侯」反而似乎比「郇和」更廣為人知了。後來我也被劉克襄找來寫文章,我記得似乎也曾經在《自立早報》的副刊寫了一陣子的小專欄。 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一九八八年三月,我將若林的「廈門通信」翻譯成中文,在《自立早報》副刊連載。另外,我也曾經在東京為黃昭堂做了口述歷史的採訪,以吳康威的筆名整理成「我的六○年代—旅日台籍學者黃昭堂回憶錄」,發表在《自立早報》的副刊(連載期間一九八九年九月十三日到九月十八日)。當時之所以會想要將若林的「廈門通信」翻譯成中文發表,一方面當然

有上述劉克襄主編副刊的背景,一方面也是想要透過若林的這個廈門經驗了解中國和中國的台灣研究情況。

中高齡者運用行動學習系統進行糖尿病 保健學習成效與滿意度之探究

為了解決台大圖書館討論區的問題,作者陳國峰 這樣論述:

本研究目的是在探討中高齡者運用行動學習系統進行糖尿病保健學習成效與滿意度。採用類實驗設計量化研究,研究對象以大於45 歲且在長青學苑與社區大學手機課程為對象,共計66 人,實驗組有34 人使用行動學習系統與Line 學習群組,對照組32 人使用行動學習系統,經過4 個月,運用統計軟體spss24 進行描述性統計進行平均數、標準差、t 檢定及單因子共變數分析之分析。研究結果實驗組學生在使用行動學習系統進行糖尿病保健,在基本知識、運動行為、飲食行為、足部保養行為、高低血糖處理行為上均有顯著的學習成效,對照組學生則在基本知識與運動行為上無顯著差異。研究結論實驗組在不同行為學習模式下基本知識、運動行

為、飲食行為、足部保養行為、高低血糖處裡行為都優於對照組,顯示Line 群組學習討平台,更能輔助中高齡者學習糖尿病保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