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學校地面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台灣大學校地面積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楊智傑寫的 千萬別來念法律(2版) 和張景堯的 築光:曙光女中德思樓的重建之路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中國評論新聞-南台灣新聞報也說明:中評鏡頭:雲林科大校園美景很多跟雲有關. 中評社雲林5月29日電(記者黃文杰)位於雲林縣斗六市的雲林科技大學,校地面積共56公頃,其中52公頃由台糖無償提供土地協助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大埕設計所出版 。

明新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與環境資源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 陳鴻輝所指導 陳家凱的 校園綠色能源建置可行性評估-以明新科技大學為例 (2020),提出台灣大學校地面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非核家園、能源永續、能源政策、屋頂型太陽能板。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陳狄成、鄭友超所指導 蘇俞安的 技術型高中學習障礙學生數學學習風格及數學學習策略與數學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 (2020),提出因為有 學習障礙學生、數學學習風格、數學學習策略、數學學習成效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大學校地面積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山大學與高雄大學合校評估則補充:2019有15學科進入QS全球大學學科排名,全國排名第五。 ... 校地面積廣大,可使用校地達825,197平方公尺。 ... 亞太區綜合評比第21名,台灣唯.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大學校地面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千萬別來念法律(2版)

為了解決台灣大學校地面積的問題,作者楊智傑 這樣論述:

  如果你想進入法律這個圈子,那你一定要看這本書!   如果希望子女將來從事律師、法官的職業,那家長一定要看這本書!   因為,法律這個領域,跟你所想的,絕對不一樣!   誰說法律系不好念?其實最好念的科系就是法律系!   考上律師就是「神」,沒考上就「什麼都不是」!   法律人扭曲的性格,全都是國家考試害的??   本書主要介紹律師考試影響下的台灣法學教育,批判律師考試對其所造成的嚴重扭曲,包括共筆文化、補習熱潮、學習態度等,並描述律師考試考甲說乙說與獨門暗器等各種不合理設計。此外,本書也討論律師考試對國家人力的浪費,並進而影響法律學術的發展。字裡行間洋溢著作者滿腔的正義感和對法律人的擔

憂。此書新版,作者以親身經歷,說明律師考試限制並無必要,最後以法律系老師的身分,給所有想學法律的人一些中肯的建議。   作者簡介 楊智傑   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取得台灣大學法學博士後,曾任真理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現為雲林科技大學科技法律所專任教授。專長為智慧財產權、憲法。著有多本入門法律讀物,並翻譯多本英文法律專書。   著作   法律人的第一本書(五南)   中華民國憲法精義(五南)   資訊法(五南)   圖解法律(五南)   圖解民法(五南)   圖解憲法(五南)   智慧財產權法(新學林)   著作權法:判決與評論(新學林)   專利法(新學林)   別再剪貼論文:

教你寫出八萬字法學論文(五南)   美國專利法與重要判決(五南)   美國著作權法:理論與重要判決(元照)   翻譯   法理論的基礎(韋伯)   憲法與政治理論(韋伯)   把憲法踹出法院(正典)   未定案的憲法(中國政法大學)   我們人民:憲法根基(聯經)   主編   聽美國憲法說故事(博雅書屋)   聽美國法律說故事(博雅書屋)   部落格:tw.myblog.yahoo.com/yangjames2000   教學網站:teacher.yuntech.edu.tw/yangjames/   推薦序   反壟斷的新紀元 推薦序   激盪與回應 自序 第一

章 逐字共筆——法律系上課情況 第二章 台大補習班——整體課程規劃 第三章 補習熱——高等補習教育的興盛 第四章 甲說乙說——國家考試桎梏 第五章 律師太多?費用過高?——法律服務供需失衡 第六章 我是冒牌律師 第七章 翻譯型——傳統法學研究方法 第八章 王牌大騙子——法學新領域與新方法 第九章 科舉遺毒——法律人的價值觀 第十章 律師考試與法學教育改革 第十一章 走上不歸路——該如何學習法律? 序   現在台灣一年有將近五千個法律系畢業生,而在二○一○年以前,臺灣的律師考試錄取率約百分之六至百分之八,每年只有不到三百人可以考上律師。五千個學生為了擠這三百個名額,大二、大三就到補習班補習

,放著學校的課不上。很多人畢業後三、四年,都不肯出去工作,每天徘徊在補習班和圖書館之間。   《千萬別來唸法律》這本書,主要是介紹台灣法學教育的荒腔走板,以及批判律師考試對其所造成的嚴重扭曲。書可大概分成兩大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敘述律師考試對法律教育各方面的影響,其中包括共筆文化、補習熱潮、學習態度等等,並描述分析律師考試考甲說乙說與獨門暗器等各種不合理的設計。後半部分則是針對法律服務市場、法律學術等議題,加以分析與批判。   這本書洋溢著我滿腔的正義感和對法律人悲哀的擔憂。寫書的初衷,是想要透過這本書讓外人多了解一點法律系、多反省一下律師考試制度的合理性。經中時晚報記者楊欣怡幫我做了專題

報導後,這本書被炒熱了起來。大多法律人都聽過這本書,但是看過的人卻不多。因而,很多誤解、批評、猜疑、打壓,都接踵而來。   當初會想寫這本書,是因為畢業那年去參加律師考試,考到第二天民事訴訟一科時,看到一題「獨門暗器」,看完題目我根本不知道它在問什麼,當下才真正親身體驗到國家考試是如何不公不義。因而決定把筆放下,交卷走出考場。回家後,忿忿不平的心情,慢慢燃燒擴大,最後燒出這本書的構想。後來有人告訴我出那題的老師居然曾經洩題,這更堅定了我出書的意志。一年後,歷經一波三折的出版過程,終於出了這本書。   出書後,很多人讚賞我寫這本書的勇氣,但更多人對我這樣的叛逆小子,只有不屑與瞧不起。瞧不起我

的人,沒看這本書,卻會講出很多酸溜溜的話。甚至,還有許多實質上的打壓,都接踵而來。   但是,本書也引起一些正面回應。例如,據說本書出版之後,再也沒有出現過任何嚴重、明顯的獨門暗器考題。倘若這真是受我書的影響,也是功德一樁。另外,考試院某高官曾私下告訴我,我書上講的「那個老師」,考試院已經認為他行為的確不當,而不再讓其出題。知道以上兩個正面效應,難道還有人要說「你考上律師來寫這本書才有用」這種話嗎?   另外,在我個人生涯發展上,也得到不少人的正面支持鼓勵。中研院簡資修老師在我出書不久後就叫我去讀龔肇勝的自傳。龔肇勝曾經也是個叛逆學生,但是雖因叛逆得罪不少人,前途看似受阻。可也由於他的異類

,受到不少師長的賞識、提拔、關照,最後其實也能夠走出一條路。簡老師這番安慰,我一直銘記於心。也確實,在我生命中出現不少師長一直給予我幫助。   很多師長在我出書之後都主動和我認識,給予我精神上或實質上的鼓勵與支持,讓我非常感激。例如,我們中央大學產經所前所長張明宗教授,就慨然地答應替我寫序。政大的陳惠馨老師和廖元豪學長,也是在我出書後主動與我聯繫認識,而願意大方將其對我這本書的一些想法,放到這本書上與大家分享。而我能一路念到博士班,更是經過太多老師、朋友的默默幫助,包括蘇永欽老師、林子儀老師等,在此無法一一感謝。甚至,我在博士班階段能到學校兼課、繼續在出版社翻譯、寫作,或多或少都跟我出書的經

歷有關。   在此要特別感謝一位老師,就是已去逝的政大法治斌老師。透過幾位學長轉述,我得知法治斌老師在我書出版之後,買了五本,隨身帶到大陸交流時送給大陸學者。隔年,大陸北京大學開學典禮上,北大法學院院長特別提到了來自台灣的這本小書。我未曾在法老師門下求學,但老師卻這般提攜後輩,讓我非常感激。可惜後來沒有機會向他道謝。而後來法老師門下的幾位學長,也都給我很多溫情關懷。   學長轉述,法治斌老師生前曾經提議,律師考試不該由學者出題,而該像美國一樣,由實際執業律師出題。有一陣子,考試院似乎想將律師考試專由律師公會承辦,改由律師出題,這跟法老師身前的理念契合。我雖然懷疑這樣是否能確實達到改革的目標

,不過透過這個方式讓法學教育回歸正軌,斷了出題老師借出題之便鞏固學術地盤的邪念,仍不失為一個良方。但最後這個想法卻不了了之。   幾年前,有人提出另一種改革方式,打算將來所有的大學法律系改成「法務系」,其畢業生不能夠報考律師,只能考書記官、司法四等、五等。而將來只有某些傳統大校,可以成立專業法律學院,讓專業法律學院的畢業生,才能報考律師。這個方案實在太過石破驚天,嚇壞了不少法律人,使得最近法律界對法學教育的討論,又重掀一股熱潮。也基於此,我決定在本書八章後,補寫一個第九章「法學教育的未來」。   本書出版多年後,政治大學董保城教授,被延攬擔任考選部次長,開始著手推動律師與司法官考試。在其主

導的律師考試改革下,現在,律師考試錄取率提高到全額報考人數的百分之十一,每年考上人數大幅提高到一年將近一千人。看起來,法律系學生的命運,已經比起二○一○年以前好多了。本書所探討的一些問題雖然因制度改革而緩和,但仍然存在。因此,我仍樂觀地認為,本書還是能繼續發揮作用,引領人思索相關問題。至少,我希望透過這本書,能讓讀者盡早進行人生規劃。   事實上,許多來問我人生規劃的人,我都老實告訴他們:如果你最終目標是想要當律師,那我還是勸你乖乖去補習班補習。我一點也不厭惡法科補習班,我反而覺得法科補習班才是真正的教育良心事業,法律系那些不知反省的教授則不是。我不會勸人不要來念法律系,但是我會告訴他們,如

果你們真的要來念,那就要有好的規劃,可以從大三就去補習班報到,這樣應屆畢業考上的機率才會比較高。諸如此類,對新生、舊生,我都希望他們能看清整個結構,然後調整自己的人生規劃。   我在博士班唸書期間,得到五南圖書出版公司編輯的賞識,出版了一些法律書籍,藉由版稅以支援我的學費及生活費,因此對五南圖書出版公司一直心存感激。此書最初於二○○二年出版,如今已過十年,市面上幾乎絕版。事隔十年,五南圖書的編輯問我是否願意重新出版,雖然因本書出版已經得罪太多人,且也造成生涯上的各種困頓阻力,但我現已身為學者,更應該有道德勇氣提出一些值得大家反省的問題。因此,考慮再三,決定同意由五南出版。並且在出版同時,新增

第六章「我是冒牌律師」及第十一章「走上不歸路——該如何學習法律?」,一方面增加閱讀趣味,另一方面也在批判之餘,提供法律學習者一些學習建議。希望新寫的兩章,能讓這本書的調性溫暖些。   第一章   逐字共筆——法律系上課情況 一位台大財金系畢業的同學如此回憶:「只要在上課時間,遠遠看到前面那間教室外的走廊上擠滿了學生,就知道又發生教室座位不夠用的情形,這一定是法律系的課。」 另一位台大經濟系畢業的同學如此回憶:「只要遠遠看到一個教授穿著西裝,偌大的教室學生們都擠到後面,然後再慢慢向教室前面擴散稀釋,每一個都埋頭苦幹抄著筆記,有時候還看到桌上放著錄音機,這一定就是法律系的課。」 學習環境 台大

法律學院位於徐州路二十一號,台大醫院的旁邊,與位於公館的台大校總區完全分離,只有每小時一班的接駁公車作為兩校地的連結。這裡有三個系,法律系、政治系、經濟系,以前都歸屬於法學院,現在法律系獨立出來設置法律學院,而政治系、經濟系與總區的社會系則設置社會科學院,不過只是組織上改制,原本的三個系還是留在徐州路的舊法學院內上課。習慣上,大家還是稱徐州路二十一號的校地為法學院。 整個法學院占地不大,面積比隔條馬路對面的台北商專、成功高中都還要小,院內的建築大部分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建築物。法學院除了兩排主要教學教室外,還有幾棟各有研究或行政用途的大樓,與法學院圖書館(簡稱法圖)。這些建築物圍繞著一個小小的水

池,稱為弄春池,池中的人造鯉魚口四季不停地噴著水。法學院的隔壁,就是學生宿舍及運動場,對住宿的學生上課而言,非常方便。 法圖一樓是期刊室與藏書室,二樓則是閱覽室,供學生念書之用。在法學院的三個系中,法圖二樓閱覽室的使用率,就屬法律系最高。這或許是因為文組第一志願的法律系學生,確實比較用功,不過在看到寒暑假中,法律系學生還是勤上法圖念書,這就有點啟人疑竇,真的只是因為用功所以勤上法圖嗎?答案顯而易見,不是因為愛用功,而是因為國家考試制度逼得法律系學生不得不在寒暑假中,仍然要勤奮地上法圖念書。甚至,平常法圖都是晚上十點半才關門,可是寒暑假卻在五點就打烊,讓法律系為了找地方繼續念書而傷透腦筋。為此,

還有同學在BBS上抱怨,認為法圖不該這麼早關門。

校園綠色能源建置可行性評估-以明新科技大學為例

為了解決台灣大學校地面積的問題,作者陳家凱 這樣論述:

生活在21世紀的人們已逐漸面臨能源枯竭的問題,一次又一次的能源危機更是明確告訴我們:在未來的某一天,地球上的有限能源會徹底用完。因此尋求各種替代能源勢在必行。然而環境的永續及受到日本福島核災影響,政府於2011年11月公布之新能源政策,確立逐步邁向非核家園之綠色能源願景。政府大力推動綠色能源之下,2017年統計太陽能發電達量達16.9億度,如何在2025年達到再生能源佔台灣總發電量20%,是目前政府極力推動的方向,然而建置太陽能板需要廣大的土地面積方能建置。本文以明新科技大學校園為例,探討校園建置綠色能源的可行性。研究範圍是學校合法可利用校地,透過政府推動綠能屋頂全民參與計畫,目標為提升綠電

建置發展。而學校校地、大樓透過綠色能源建置亦可活化校園用地,且因明新科技大學良好地理位置可結合有意建置綠電之企業,學校提供校園用地供企業建置綠電,仍可由學校建置綠電後供有需求購置綠電之企業購買,藉由多種模式方案執行上能大幅增加學校財政收入,間接減少學校因少子化所帶來的衝擊。本研究方式藉由盤點明新科技大學各大樓合法使用樓頂裝置太陽能板、停車場建置太陽能車棚、風雨球場等綠色能源可能地點配置。校園裝置綠色能源除發電有形收益外,更具有能源教育的示範作用,透過太陽能電能設備,可向社區居民、學生解說再生能源等相關知識。研究結果顯示:1.學校產綠色能源電力預估5,065,628.4度/年,預估可收益35,6

10,861元。2.有效利用校園促進社會貢獻,增加週邊環境對於綠色能源的了解,保育台灣能源永續。3.由校園土地面積建置綠電增加企業購買綠電機會,亦提升學校與企業之產學合作關係。本研究建議未來在綠色能源建置如何降低安裝費用、提升躉購電費率、設備維護保固費用機制的建立及綠色能源裝置效能的提升,將有助於能源發展更上一層樓。關 鍵 詞:非核家園、能源永續、能源政策、屋頂型太陽能板

築光:曙光女中德思樓的重建之路

為了解決台灣大學校地面積的問題,作者張景堯 這樣論述:

  一棟很不一樣的校舍的成形之路。張景堯建築師最新力作,無私呈現。   「築光-曙光女中德思樓的重建之路」是繼「築跡I」和「築跡II」之後,張景堯建築師事務所出版的單一建築作品集,內容詳細描繪了德思樓從規畫、建築、室內、景觀、家具、識別美工到公共藝術等的整全性設計過程。內容以豐富的文字搭配手稿、設計圖、施作圖和攝影照片等來訴說一棟有著重要精神意義的校舍重建的故事。   一棟建築物的完成,往往紀錄的是完工後美美的照片,但本書企圖呈現一個完整的輪廓,從方案發展到完工使用,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促成一個建築作品的完成,其背後人事物的配合以及精神上的共識,是一個與工程本身同樣重要的工作。本書選入了各個工

程階段的設計圖說,有潦草的發想手稿,也有交付現場的施作圖面,配合工程階段照片,帶領讀者走一趟我們走過的路,相信比只是刊載漂亮的攝影照片來得有價值。   我們希望這本書除了對曙光女中有其重要意義之外,也是對建築有興趣的朋友們一本有趣的建築作品專集。我們的信念之一是:要談建築,蓋出來才算數。只留在圖紙上的美好設計如果不能付諸實現,就如同有夢想而沒有達成一般。「築光」正是一本記載著築夢踏實的建築故事書。   【出版社(大埕)簡介】   大埕設計為張景堯建築師事務所的合作夥伴,主要為出版事務所的作品集「築跡」系列,目前已出版第一、二冊,第三冊在籌畫中。大埕設計也從事規畫、景觀、室內、平面美工和公共

藝術等的設計委託。   作者簡介 張景堯   張景堯建築師1983年畢業於中原大學建築系,並於1987年取得美國賓州大學建築碩士。在賓大時期,就曾贏得了在紐約哈林區社會住宅的學生競圖。也在往後的工作中,得到巴爾的摩建築學會的新人獎以及美國建築師學會的其他獎項。   張建築師在1992年取得美國紐約州註冊建築師,並於1995年取得台灣開業建築師資格。   張建築師先後任職於巴爾的摩的RTKL事務所以及DDG公司,並於2000年回台執業。在美時期,張建築師累積了許多商業綜合開發與都市設計的經驗,並與許多國際團隊在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共同合作,設計了許多大型商業與住宅社區。   回台執業

後,張建築師先在台南執業,於2004年將事務所遷至台中。張建築師先後任教於逢甲大學、朝楊科大、成功大學、中原大學、東海大學等校。   張建築師在住宅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台灣建築獎和台灣住宅建築獎等國內主要獎項的肯定。2013年更獲得了象徵建築師最高榮譽的中華民國傑出建築師獎。除了住宅設計之外,供公眾使用的建築如學校、宗教、醫療、辦公、旅館、社會福利等,也漸成為事務所重要的工作項目。事務所的作品和張建築師所撰寫有關建築與環境的文章與論述也常發表於專業的建築與設計雜誌。 序言 前言             綜觀 方案發展 最終方案 建築空間 陸橋 景觀 公共藝術 工程實錄 鏡頭下

的 德思樓 後記 附錄 謝誌     作者序   2014年4月23日與姚校長第一次在學校碰面,開啟了德思樓長達三年的重建之路。這棟依創辦人天主教國際聖神會盧德思修女所命名的校舍,因老舊和空間不符合學校發展的需求而必須重新規劃設計,而我們能在其重建的過程中扮演設計者的角色,是極大的恩賜與榮耀。   在整個規劃設計過程中,最令我們感到溫馨的是做為業主的校方包括姚校長、董事們、修女們、李組長、金主任以及老師們一直保有高度的熱忱與參與感,且對設計單位有著相當大的尊重,使得工程的進行有如被祝福般地順遂。其中姚校長、李組長和金主任有如一個鐵三角組合,緊盯著規劃設計到工程發包施工的各項細節。有時

為了勘查材料廠商或討論工程上的問題,會突然出現在我們的事務所,也會為了我們提到某個可以參考的案例而馬上驅車前往考察一番。在初始規劃階段,姚校長也引介了校園規劃的學者專家與我們交流意見,著實用心良苦。   我們相信三個1/3的法則是成就一個建築作品的必要條件;好的設計(建築師)占1/3,好的業主(使用者)占另一個1/3,另外一個1/3就是好的建造品質(營造廠),缺乏任何一個1/3都無法產生一棟好的建築。我們有幸這三個1/3都具備,尤其感謝崑銘營造能夠排除萬難,完成了一件極具挑戰性的工程。   看著完工的德思樓,腦海裡仍不時會浮現陳修女開著手排檔的箱型車,帶著鐵三角三人組來接我們上車,去考察、

拜訪與本案相關的人事物,那是多麼令人感動的畫面。這些過程中的回顧在在的告訴我們:德思樓不再只是一棟校舍,她是學校深深期待的一個歷史事件,一個可以傳承的故事,也是一個新的精神象徵。   張景堯 2017夏 【關於德思樓】 天主教聖神婢女傳教會德國修女盧德思於1960年在新竹創辦曙光女中。 「德思樓」是為了紀念盧德思修女而命名。 原德思樓建於1965年,於1984年略有增建,是學校的中心建築,在拆除重建前,屋齡已逾50年。新的德思樓仍建築在原址上,只是總面積與功能有著顯著的擴大與增加。新的德思樓於2017年底完工揭牌,正式啟用。 我們雖然設計的是一棟房子,但我們先從校園的整體紋理、建築量體、開放

空間、動線系統、景觀植栽等做分析,再思考如何配置空間內容比原德思樓大兩倍以上的新建築。 【規劃】 不算大的校地被民權路切割為東西兩塊,東側幾乎坐落學校所有的建築物,西側則為球場和一棟老舊的校舍。東西校地之間的連結為一座水泥陸橋,因與德思樓「共構」,所以在本次工程也一併更新。 東側校地的建築配置呈反E字形的格局,靠東邊的校舍沿地界建築,另三幢與其直交而朝著民權路間隔排列,圍塑出兩個開放空間,一個在北,為操場用地,一個在南,為入口廣場。德思樓就位在分隔這兩個開放空間,同時也是居校園建築群中央的位置。原德思樓有三層,重建後成為了地下一層,地上六層樓的綜合大樓,除了一般的教室與專業教室之外,還有圖書館

、溫書中心、教研中心、社團教室、排練室、校史館、董事會辦公室、國際會議廳和祈禱室等。 學校各棟建築間的關係是相當緊密與緊湊的,彼此以面向操場或廣場的單邊走廊在各層相互串接。德思樓位於這個「交通網」的中央位置,同時又銜接通往西校地的路橋,所以規劃上必須兼顧整個學校的動線和學生活動的模式。德思樓是每天學生必經之路,在設計上各層的空間使用安排搭配南(海倫樓)北(涵德樓)兩棟的既有功能,讓新建築的完成強化了學校的空間使用強度,並給校園帶來了嶄新的氣象。 【設計】 在舊址上重建校舍,是對校園記憶的重新梳理,期能在尊重其歷史的同時,進一步發掘出原有的涵構中所隱藏的潛力與能量。德思樓的設計,就是在這樣的概念

下一步步展開的。

技術型高中學習障礙學生數學學習風格及數學學習策略與數學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

為了解決台灣大學校地面積的問題,作者蘇俞安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探討技術型高中學習障礙學生數學學習風格及數學學習策略與數學學習成效之關係。本研究透過問卷調查方法,以嘉義縣市、臺南市、高雄市及屏東縣之技術型高中學習障礙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發放300份問卷,有效問卷回收25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3.3%,以描述性統計瞭解技術型高中學習障礙學生在數學學習風格、數學學習策略及數學學習成效的現況;以差異性考驗探究不同背景變項與數學學習風格現況及數學學習策略使用之差異情形;以相關性分析探討數學學習風格與數學學習策略之相關情形;以及多元迴歸分析探討不同類型之數學學習風格與不同構面之數學學習策略對數學學習成效之影響程度。依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結論如下:壹、

技術型高中學習障礙學生的數學學習風格以調適型最多,擴散型次之,聚斂型第三,同化型最少;其數學學習策略使用頻率低;數學學習成效整體為中下程度。貳、不同學校屬性之技術型高中學習障礙學生在數學學習風格有顯著差異情形;在性別、年級、數學版本及學校地區對於數學學習風格則無差異情形。參、不同學校地區及不同學校屬性之技術型高中學習障礙學生在數學學習策略使用上有顯著差異情形;在性別、年級及數學版本對於數學學習策略使用上則無顯著差異情形。肆、不同年級及不同學校地區之技術型高中學習障礙學生在數學學習成效上有顯著差異情形;在性別、數學版本及學校屬性在數學學習成效上則無顯著差異情形。伍、技術型高中「聚斂型」之學習障礙

學生數學學習策略呈現正相關;而「調適型」之學習障礙學生在數學學習策略之「人際求助」層面為度負相關。陸、技術型高中學習障礙學生之數學學習策略「訊息處理」構面對數學學習成效具有顯著預測力。最後,依據研究結提出相關建議,以供教育現場之教學者及未來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