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大書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台灣最大書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林衡道邱秀堂寫的 戀戀台灣風情:走過日治時期的這些人那些事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輔仁大學 法國語文學系碩士班 何重誼、齊莉莎所指導 王琦堯的 卑南語學習的批評分析:法語與卑南語之語言教材比較 (2022),提出台灣最大書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卑南語、族語學習、法語學習、語言政策。

而第二篇論文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神學研究道學碩士班 邱啟榮所指導 劉虹君的 約翰福音二十章1–18節中抹大拉馬利亞的轉變—以格雷馬斯行動素模型理論分析探討 (2022),提出因為有 抹大拉的馬利亞、轉變、格雷馬斯、行動素模型的重點而找出了 台灣最大書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台灣最大書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戀戀台灣風情:走過日治時期的這些人那些事

為了解決台灣最大書店的問題,作者林衡道邱秀堂 這樣論述:

  《戀戀台灣風情》共一百二十二篇小故事,透過這些故事,您將能想像、建構出台灣早期的完整風情、民俗風貌。   全書分成「遙想台灣:城市‧風貌」、「懷念台灣:食俗‧風情」、「描繪台灣:生活‧風俗」、「紀錄台灣:歷史‧名人‧趣聞」等四大主題,包括人物軼事、宗教信仰、山水風物、政經民俗、古蹟諺語等。每篇不脫台灣風土史事,卻比一般寫鄉土歷史者視野來得開闊,因為內容、景物遠涉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采風,其中,亦有以古托今的隱喩,是研究近代台灣歷史的重要輔佐史料。   林衡道教授生前卻很謙虛的說:「談不上是史料,只是個人時光隧道的回憶小品文而已。」   話雖是如此,假如不是近代名門出身,不是橫跨清治、日治

兩時期的台灣首富板橋林家之後,絕不會有如此豐富的生活經驗與閱歷。林教授得天獨厚,上承先世餘蔭,自己又飽讀中外經史典籍,尤其博聞強記的本領,幾乎無人能出其右。因此可以肯定的說,只有古蹟仙林衡道教授才能真實展現日據時代到經濟奇蹟這段歷史中的「台灣風情」,讓人戀戀不已。   書末收錄關於「古蹟仙」林衡道教授其人其事。 名人推薦   研究歷史的人,生命永遠不會褪色,它會在時間的長流裡璀璨發光。介紹台灣人文歷史地理的這本佳構,也終於有了成為顯學的一天。懷念林老,也為他慶賀得到邱秀堂這樣的傳人。──張香華(國際桂冠詩人) 秀堂妙筆生花,能將父親口中的舊台灣城市風情、飲食文化、文學、生活習俗、娛樂、

宗教、諺語、名人趣聞,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及活潑的用詞,融會貫通,整理出這本「戀戀台灣風情」,而且又補上多篇創作文稿,畫龍點睛,豐富了書的內容,穿越時空地傳達了林衡道教授的精神,不愧是青出於藍。──林蕙瑛(林衡道教授長千金、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諮商婚姻諮商師)   林老師足跡所至之處,能馬上將所見的古蹟文物與歷史文獻互相映照,因此別人研究台灣史是平面的,但林老師的講述是立體的,有實際的古城牆、古寺廟、古宅第,甚至古墓可以印證,讓人感受深刻。──李乾朗(傳統建築專家、台藝大客座教授)   邱秀堂是一個很奇特的女子,她的工作,橫跨了古蹟的研究與調查到老夫子動漫的推廣活動,性質各異,但她都能將它們整

合在一起,而且每次都做得有聲有色!──陳牧雨(水墨畫家、吳三連文藝獎得主)   林衡道以衣著儉樸的台灣史蹟活字典著稱,經常帶著媒體記者與青年學生們,穿梭在大街小巷之中,聽他指著一堆危頹的磚瓦廢墟,敘述曾經的風華絕代、冠蓋雲集;對著古厝或寺廟的燕尾飛簷或馬鞍屋脊,陳設、匾額,細數每個掌故緣由。──葉毓蘭(中央警察大學副教授)   翻閱這些書稿,看著看著,彷彿回到史蹟會營隊,跟隨林教授那雙「牛伯伯大皮鞋」,一會兒走進大正十年的台北街頭,一會兒瞧瞧台灣泉州人的剪刀符 ……。──汪詠黛(專欄作家) 作者簡介 邱秀堂   台灣文史專欄作家、美食評審。   曾擔任台北市文獻委員會編纂、中華文

化總會機要秘書、中國文化大學觀光系教師、台灣公共電視籌備委員會編撰。   現任職老夫子哈媒體(股)公司董事長、老夫子漫畫總編輯。   1998年榮獲中國文藝協會(台灣)頒發「文藝獎章」。   出版作品   《台灣詩薈─作者簡介考輯》、《鯤海粹編》、《 台灣風情》   《鄭成功全傳─大事年表》、《台灣北部碑文集成》、《老夫子珍藏亮相》等。   最新著作:《老夫子香港采風 1香港道地私房景點遊》、《老夫子香港采風2 精采香港逍遙遊》 林衡道教授   林衡道教授民國四年(1915年─1997年)生於日本東京雜司谷,父林熊祥,母陳師桓。滿月後返即回福州,八歲離開福州到台灣並入樺山小學,十二

歲至日本求學,畢業於仙台市帝國大學法文學部,經濟學科,是板橋「林本源」長房後裔。   林衡道教授在淡江大學、東吳大學、真理大學、藝術學院任教,父子先後任職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推動台灣文獻史蹟之調查、編修、出版不遺餘力,成果甚為豐碩,並傳為美談。     林教授生前足跡遍及台灣,踏勘各地古蹟並整理出版《臺灣史蹟採訪》多冊及有關台灣歷史民俗等書籍,  如《台灣史蹟源流》、《台灣一百位名人傳》 、《鯤島探源》、《台灣民俗論集》、《台灣勝蹟採訪冊》 等。 文 學、詩歌、小說創 作以《絲綢的手帕》、《前夜》 著稱。   人皆稱先生為「古蹟仙」、「臺灣活字典」、「台灣史蹟百科」。   19

94年獲行政院文化獎。 推薦序 戀戀台灣風情「古蹟仙」          張香華 古蹟仙的美好年代                林蕙瑛 傳承台灣最美的風情              李乾朗 古蹟仙與邱秀堂師生情            陳牧雨 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古蹟仙      葉毓蘭 林花謝了春紅                    汪詠黛 老夫子王澤向古蹟仙致敬             王 澤 師生之誼寫下的美好回憶          林嘉澍 序 文 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古蹟仙         邱秀堂 因緣際會生風情 (1996年版序文)  邱秀堂 遙想台灣:城市‧風

貌 001台北曾經是海洋 002台北公會堂 003台北的地標 004細說「市長官邸」 005台北的聲音 006紅磚的街道 007天橋下的皮鞋匠 008台北帝國大學二三事 009大正十年台北街頭好熱鬧 010新高堂日治台灣最大書店 011板橋林本源堂堂店號 012北投溫泉泡澡樂園 013瀰漫芬芳味的朝陽街 014西門紅樓 015西風吹在永樂町 016菊元首創不二價 017日本女人阿勝與八勝園旅館 018古蹟與文學 019善導寺的由來 020善光寺緣起 021臨濟寺由來 022在台北的日本佛寺 023台灣神社空留兩對獅子 024台北南菜園歡迎光臨 025北宜交通今昔 026日據時期的飛機旅行 02

7女人如廁大不便 028無聲電影時代有看頭 029永樂座走入歷史的戲院 030臺北「大正丁」的今昔 031鐵路大飯店完全英國氣派 032木造車廂大有情調 033昔日草山今日陽明山 034「小劍潭」古碑今何在 035三山善社和福州山 036龍山國小怪談 037車籠埔與吳家墓園 懷念台灣:食俗‧風情 038光復前的台北酒樓和菜館 039光復當初臺北的菜館 040福州廚梅師,抓得住台北仕紳的胃 041鴨子上得了桌面上不了檯面 042蔡培火東京開餐廳 043中華軒的福州肉鬆響叮噹 044台北的西餐拓荒史 045中秋月餅 046中秋的節回憶 047在來米蒸籠留香 048霞海城隍廟口小吃好滋味 049豬

腳麵線補運改運 050豆腐乳的故事 051蒜頭與甲午戰爭 052日人買「酒方」送菸酒牌照 053「搓圓仔湯」洋涇_日語 054教會與婦女的現代化 055「刀自」的由來 056 祝牛生日快樂 057竹篙的民俗 描繪台灣:生活‧風俗 058板橋林家娶親場面大 059超級大戶挑女婿 060台灣人的官迷 061台灣泉州人流傳剪刀符 062羅漢腳‧聘金‧童養媳 063觀音佛祖探源 064瑤池金母在台灣 065灶神信仰今昔談 066拈香拜佛築塔藏經 067七月十五義民廟賽豬公 068鼠與民俗 069石碑、棒球、小學生 070台北府城與安山岩 071日治時期的環保措施 072那一年我搭內台連絡船 073輕

便鐵路駛台車 074福州航路海上去來 075日據時期台灣有三多 076走紅台灣的日本諺語 077台灣人怕「四」和「九」的數字 078諺語教育一代傳一代 079福州話與閩南話 080番婆庄這一地名 081平埔族的課館與釆田福地 082日本皇族遊台灣 083日本風俗在台灣 084日本人殉情風吹不到台灣 085日人求財拜狐狸 086臺灣名山方丈的遊學地───湧泉寺 087從東和禪寺說起 088三十三番觀音拜一回 089船隻以丸命名為敬神 紀錄台灣:歷史‧名人‧趣聞 090日治時期台灣的琉球人 091台籍日本兵的悲哀 092高砂義勇隊九死一生 093金門的歷史 094中山堂:二二八另類政府 095二

二八紀念館和紀念碑 096甘谷街的革命因緣 097東沙島觀光前途看好 098鴨母王朱一貴 099蔣渭水與政治運動 100訪問蔣渭川 101黃土水與「水牛群像」 102徐坤泉其人其事 103詩鐘名家王夷軒 104四十年代旅日台灣學者 105郭雨新事母至孝 106楊兆嘉的軼事 107吳濁流軼事 108林獻堂與台灣省通志館 109憶耀翁辜顯榮先生 110林爾嘉簽名信用保證 111四十年代的大富翁──賴清添 112高源發是布店加公車大王 113不在任地的總督 114日本陸海軍在台角力 115台灣總督府松崎萬長有一手 116台灣神社與能久親王 117矢內原忠雄與台灣 118日本安那其在台灣 119鈴木商

店破產倒台 120日共血濺基隆港 121漢文記者筆塚情 122乃木太夫人墓碑四十萬 附錄: 林衡道教授生平簡介暨著作要目 陪林衡道教授最後一程 教授縫補過一生──歷史學者林衡道惜物又愛物 老師,叫我「乾媽」太沉重了! 推薦序 古蹟仙與邱秀堂師生綿綿情   邱秀堂是一個很奇特的女子,既古典又時髦;既活躍又安靜;既熱情又理性;既隨和又常有某些她自己的堅持。這些特質,在她的生活、工作或是她的文筆之中表露無遺,並使得她的工作,橫跨了古蹟的研究與調查到老夫子動漫的推廣活動,以及出書寫作等等,雖然性質各異,但秀堂都能將它們整合在一起,而且每次都做得有聲有色!   她的熱情性格,也使得她從年輕一直

到現在,都擁有許多很好的朋友。她和幾個老師,也都一直都維繫者良好的關係!甚至老師過世了,都還和老師的家人子女保持密切的聯繫與互動。   比如她從年輕時代,就一直跟著人稱「古蹟仙」、「臺灣活字典」、「台灣史蹟百科」、「臺灣史學家」、「國之大老」等等頭銜的林衡道博士上山下海,到台灣各地作古蹟調查與研究。   台灣,是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甚至以後也要葬於斯的土地。但是由於過去教育的政策,使得我們對於台灣史地的認識極度貧乏。藉著這些口述歷史的整理,讓我們很輕鬆的了解過去曾在台灣發生過重要的人、事、時、地、物,這實在也是無量功德一件!   我很高興、也很榮幸的能受邀為這本書寫序與題字。 ◎陳

牧雨 推薦序 戀戀台灣風情「古蹟仙」   還沒有聽到「古蹟仙」林衡道先生的名字之前,就聽說過在台北的近郊板橋,有一處古蹟。不但是台灣早年開發遺留的地標,更見證漢人祖先當年如何經營發跡,所留下來的遺址。今天,搭一趟高鐵,馬上可以去暢遊。可是早年台北的建設還遠落在今天之後,到板橋「林家花園」,要轉兩、三次車呢,所以始終沒有機會去尋幽探勝。   真正由動心發為行動到「林家花園」一遊,那是在認識秀堂之後。原來秀堂是林老----林家哲嗣的及門弟子,更是負責跟隨他課外教學,隨時記錄林老精闢講學的優秀門人。有一回,秀堂和我一起陪林老來家中吃便飯,那時我還住在台北的新店,帶領林老來家探訪的路上,他隨

口如數家珍地介紹新店一帶地名由來,頓時聽得我茅塞頓開。   車行經過蜿蜒往烏來方向的山路,平常我沒注意過「伸丈橋」這個毫不起眼的地名,林老卻立刻像翻開清末歷史,台北新店一帶當年漳、泉械鬥兩派人馬一進一退,夾雜著與原住民爭地的悲慨故事。果然前面兩站有個叫「屈尺」的地方。「伸丈橋」、「屈尺」合起來竟是兵戎相對,有佔有守的一段可歌可泣、初民拓荒時期艱苦卓絕的往事。   沒見到林老之前,心裡不免猜測:這麼一位含金湯匙出身的闊家少爺,一定外型瀟灑、風流倜儻。沒想到他第一次來訪,我聽到鈴聲,應門迎客時,卻發現眼前站著一位年事已高,胖墩墩的「歐吉桑」(台灣受日本影響對男性長者的稱呼, 意謂叔伯)。更有趣

的是,他手上提了一個白蘭洗衣粉的塑膠袋,當作他的公事包。後來這個塑膠袋就成了他的身分標籤。那時我一直不明白,他為什麼對「白蘭洗衣粉」這麼情有獨鍾?直到歲月告訴我──等我自己也老了,才明白過來,塑膠袋不佔重量、最輕便易於攜帶。至於他一開口談笑風生,就完全透露出他溫文儒雅的書生本色。   林衡道先生早歲留學東瀛習商,日本殖民台灣時,曾被派到中國大陸上海、南京、蘇州. . . . 等華中各地經營絲綢生意,回到台灣後,轉入學界。終於博得「古蹟仙」、「台灣活字典」、「台灣歷史百科」等美譽。   歷史是人走過的痕跡,國家、社會、地方、人,莫不有過往的歷史。也許是風雨交加,也許是花明柳暗,掌握得住以往的

記憶,人的眼光和認同才會寬厚而溫醇,立身行事才會像一座打造在一塊厚重的基石上的建築。   秀堂是林老的高足,又一路追隨老師治學、成書、立說。我發現她做人的溫婉圓融,也受到老師的春風化雨,無論寫作、做事和做人,都委婉周到。   《戀戀台灣風情》是應林老百歲冥誕出版的作品。研究歷史的人,生命永遠不會褪色,它會在時間的長流裡璀璨發光。介紹台灣人文歷史地理的這本佳構,也終於有了成為顯學的一天。懷念林老,也為他慶賀得到邱秀堂這樣的傳人。 ◎張香華 推薦序 古蹟仙的美好年代   在閱讀「戀戀台灣風情」的書稿時,彷彿看到父親與秀堂對坐在長安東路老公寓的餐桌旁,聚精會神地,一個講述,一個紀錄

,夾雜發問與討論的景象,不禁潸然淚下。當年秀堂是父親出類拔萃的得意門生,也是維護台灣古蹟非常有心的學者,師生因為對台灣昔時文化的熱愛,對台灣文化史蹟的興趣而結「忘年之友」緣。父親傾囊傳授,秀堂博聞強記。雙方分享學術心得及寫作成果之餘,常天南地北地聊天,有品味且懂得生活的秀堂亦常驅車帶父親遊台北市及近郊歷史古蹟、風景名勝,父親晚年的生活因秀堂的關愛與投入,似乎又多了一個女兒,而豐富有趣。   父親專精經濟史,應用於台灣史,在加上經歷過許多動亂,見證了台灣社會的進步與變遷,而秀堂妙筆生花,能將父親口中的舊台灣城市風情、飲食文化、文學、生活習俗、娛樂、宗教、諺語、名人趣聞,以深入淺出的文筆及活潑的

用詞,融匯貫通,整理出這本「戀戀台灣風情」,而且又補上多篇創作文稿,畫龍點睛,豐富了書的內容,穿越時空地傳達了林衡道教授的精神,不愧是青出於藍。   「戀戀台灣風情」是以輕鬆方式講述台灣史的佳作,更是一本舊時代的旅遊書,它不僅是為學者而寫的,更是給普羅大眾閱讀的好書,讓讀者穿越時空重溫舊夢,去感受美好年代,發思古幽情,產生無限想像。謝謝秀堂與大家分享這本台灣美好年代的小品,對我個人而言,意義很特別亦深長,感謝妳傳承父親的精神,並將之發揚光大! ◎林蕙瑛(東吳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專欄作家) 推薦序 林花謝了春紅   如果記憶似風,關於秀堂和林衡道教授的回憶,就像暖暖春風,滋潤我心…

…   那年暑假(1975),台北市文獻委員會有兩個工讀生名額,即將升大四的秀堂姐和升大二的我,就是那兩位幸運兒。上工沒多久,我倆接到一項任務:到台中參加由救國團、台北市文獻會、台灣省文獻會合辦的「台灣史蹟源流研究會」營隊,擔任工作人員,全天候為師生服務。   這真是太完美的工作了!我們不但親炙鑽石陣容的台灣史名師,也在史蹟會結交了多位終生摯友;而美麗聰慧的秀堂姐,更成為林衡道教授傾囊相授的得意門生 。   翻閱這本書稿時,彷彿回到史蹟會營隊,追隨林教授那雙「牛伯伯大皮鞋」,一會兒走進大正十年的台北街頭,一會兒瞧瞧台灣泉州人的剪刀符 ……,然後,轉身提醒學員:「各位同學請暫停,林老師要去

上廁所,不要跟過去!」   今年是林教授的99歲冥誕,「台灣古蹟仙」到天上作仙18年了,我卻不覺他的遠去,反而清楚記得林教授站在豔陽下撐把黑傘,拿著麥克風,張著銅鈴大眼,語重心長地說:「看古蹟就像看花,不能等。」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南唐李後主《相見歡》),想看古蹟要快,不然,就謝了。但是,親愛的林老師,您的精神未曾凋謝,我們的史蹟情也沒有隨風而逝,秀堂姐把它寫下來了,就在這本《戀戀台灣風情》。 ◎汪詠黛(專欄作家) 推薦序 那一年,我們一起追的古蹟仙   1979年2月初,那年當選全國優秀大專青年的我,被推薦擔任台灣史蹟源流研習營的輔導員,有緣認識

主辦者邱秀堂和古蹟仙林衡道教授,從此成為追著古蹟仙趴趴走的粉絲。秀堂慧眼獨具,以林老認為我是個可以給他「安全感」的女警官,特別給我一個羨煞所有粉絲的任務,每次尋訪古蹟時,我是那個身背大聲公,為林老拿麥克風,可以近距離聆聽古蹟仙講古的幸運兒。   當年的林衡道教授是超火超夯的「大明星」,他出身曾富可敵國的板橋林家,留學日本的經濟學家,卻以衣著儉樸的台灣史蹟活字典著稱,經常帶著媒體記者與青年學生們,穿梭在大街小巷之中,指著一堆危頹的磚瓦廢墟,敘述曾經的風華絕代、冠蓋雲集;對著古厝或寺廟的燕尾飛簷或馬鞍屋脊等,細數掌故緣由。追著古蹟仙四處尋根的經驗,讓我對於斯土斯民有更清楚的認識。   林老雖然

已在1997年辭世,在古蹟仙的長女林蕙瑛教授的召集下,每年在他的冥誕與逝世紀念日,我們定期聚會。17年來,我們對林老的懷念未嘗稍減,而他對我們的影響力也未曾消逝。他最得意的門生邱秀堂,將過去追隨古蹟仙所收集的風土民情采風軼事,集結成「戀戀台灣風情」,今年適逢林老九九冥誕,尤具意義,象徵我們對台灣家鄉與對古蹟仙的眷戀長長久久,古蹟仙的精神長存不墜! ◎葉毓蘭 (警察大學教授) 推薦序 戀戀「古蹟仙」 傳承台灣最美的風情   初識林衡道教授,是在1972年秋天,剛開學不久,我跟隨林老師在淡水古街巷弄中探訪古建築,包括鄞山寺、龍山寺、福佑宮與清水街、重建街,他長年進行田野踏查,腳力奇佳

,我們一群建築系學生居然快要跟不上。而認識邱秀堂女士是在1977年,我到長安西路老台北市政府對面的台北市文獻會去見王國璠先生,當時秀堂在文獻會擔任秘書。她熱誠地幫我找資料,主要是台北市的老照片。後來我買盡了林老師在坊間所出的書籍,發現其中有秀堂細心記錄林老師口述的書,讀起來令人感到饒富趣味,將台灣史融於民俗古蹟的文化內涵之中。   林老師足跡所至之處,能馬上將所見的古蹟文物與歷史文獻互相映照,因此別人研究台灣史是平面的,但林老師的講述是立體的,有實際的古城牆、古寺廟、古宅第,甚至古墓可以印證,讓人感受深刻。1996年,秀堂整理林老師口述的《台灣風情》,就是林老師仙逝之前最後的著作,具有特殊的

紀念意義。   林老師以長者之尊,非常照顧後進,我常常向他請益,深受啟迪,他看完的書也會送給我。1980年代,文建會常召開全台古蹟勘查及評鑑會議,旅程中林老師精神奕奕,在車上從不睡覺,總是充分利用時間陳述他的觀點。開會時,主席通常會請他先發言,他發言往往簡短有力,講出重點即止,這些風範都發揮著影響力。熟識林老師的人,都知道他的率真,喜怒馬上形於色,不會隱藏。而秀堂跟隨林老師多年,最能體會他的真性情。   秀堂出身書香門第,秉持歷史系的訓練,長期受林老師薰陶,如沐春風,除了熟悉台灣風土習俗,也學到林老師凡事直探本源,言必真知灼見的風格。秀堂是我所見過的一位極為看重師恩的人,她可說是林老師最倚

重的知音。   這本《戀戀台灣風情》也散發出師生間高度默契的芬芳。許多台灣史的珍聞,要真正走過那個舊時代的人才有真體會,包括食、衣、住、行點點滴滴,生活文化的面貌歷歷在目。2014年是林衡道教授九十九歲冥誕,這本書的增幅印行,將是極具歷史傳承意義的出版盛舉。回想1980年代,當兵期間上過莒光日課程的阿兵哥,應當不會忘記林老師講述台灣史的身影。現在年輕一代,雖無緣追隨他看古蹟,卻可以從這本書去認識台灣的「古蹟仙」與了解老台灣的文化風采。 ◎李乾朗(文化大學教授、傳統建築研究者) 推薦序 穿越時光隧道,打開內心深處記憶庫   十八年前的某夜,在五條通舊居三樓,晚餐後一如往常,與外公

邊喝卡布奇諾邊閒聊,當然,還搭配着他最愛的小美冰淇淋。當時我正開始擔任歐洲線的領隊,常向外公請教歐洲的歷史及明治維新後歐洲對日本及亞洲的影響。那晚聊到巴黎的美好年代以及哈布斯堡王朝的畢德麥亞時期,伴著卡布奇諾氤醞的香氣,外公娓娓道出了日劇時期,鐵道飯店布丁紅茶套餐的由來,郵政制度的起源以及三越百貨的成立等,我才知道在台灣這些現在習以為常的事物,多數起源於歐洲,因日據而傳入台灣。   那是我們聊得最痛快的一個夜晚,也是最後一次與外公的深刻互動。當晚,外公送我他的最後一本口述集,是與邱秀堂阿姨合著的「台灣風情」。他說:「這本書,算是回憶大正昭和年間美好年代的小品。」   這麼多年,我在歐洲旅行

,盡覽外公告訴我的歷史建築,遊遍他嚮往的名山大川,心中更常想起外公所言,台灣曾出現過的美好年代;於是,重讀外公的著作,騎上單車,循着著作中提及的路線景點,找尋春風吹過的永樂町、西螺最大的石敢當,也嚐到書中提及美味的中華軒肉鬆、彰化冒熱噴香的在來米飯…。   此書不只是回憶小品文,更是穿越時光隧道,打開我們內心深處記憶庫,思想起先民生活足跡的旅遊指南。沒有地圖,沒有行程規劃,更沒有絢麗照片,卻最能喚起雋永的美好回憶。謝謝您,邱阿姨!此書的再生,是外公最好的百歲壽誕大禮。 ◎林嘉澍(導遊) 序文 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的古蹟仙   「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從「古蹟仙」林衡道教授(1915

年5月2日-1997年1月18日)仙逝至今,每年他的冥壽與忌日,林公的長千金林蕙瑛教授,不管再忙或在國外都會趕回來,並召集老師的親友及門生故舊,到北投法藏寺探望林公。   行儀尋常,先將林公的骨灰罈從屋內抱到面對鬱鬱蔥蔥、桂花飄香的二樓亭台,然後大家倚欄面對著林公的遺像,絮絮叨叨報告個人的近況與最近藝文界動態,讓老師分享。我們彷彿也看到老師睜著炯炯有神的大眼,正在傾聽我們話家常、談心事,甚至跟我們一起呵呵笑談八卦呢!接著,將林公的長外孫嘉澍為林公張羅的冥錢,包括美元、歐元、泰銖及寫有歷年來出席者名字的冥紙袋燒給林公後,蕙瑛姐即請大伙兒下山到林老生前最喜歡的餐廳,如新北投或天母的「金蓬萊」、「

基隆海鮮」,邊吃邊回味林公生前的幽默逸事,十七年來從未間斷。   有「台灣活字典」之稱的古蹟仙林衡道教授,生前推動台灣文獻、史蹟調查、編修、出版貢獻不遺餘力。林教授生於民國四年(1915年)日本東京雜司谷,父林熊祥,母陳師桓。滿月後返即回福州,八歲離開福州到台灣並入樺山小學,十二歲至日本求學,畢業於仙台市帝國大學法文學部,經濟學科,是板橋「林本源」長房後裔。林衡道教授在淡江大學、東吳大學、真理大學、藝術學院任教,父子先後任職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推動台灣文獻史蹟之調查、編修、出版不遺餘力,成果甚為豐碩,並傳為美談。     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文化資產維護學會理事長莊芳榮,在

中山堂為林衡道教授舉辦一個既溫馨又感人的80大壽,向來不喜歡過壽的林老師,當天盛裝出席,頭髮還上了油,當然皮鞋不是那雙超大號的舊鞋而是全新的!老壽星林衡道教授非常開心,宴會結束前,他對著近百官員、親友、晚輩,門生等賀客,深深一鞠躬的說:「今天我八十生日,大家來為我祝賀,實在非常謝謝和感動;不過也很感傷,因為當諸位八十歲生日時,我卻不能為大家祝壽。」林老師一貫幽默的口吻,引來哄堂大笑。   前年,接到聯經出版事業公司的「電子書出版授權書」通知,《台灣風情》一書 (林衡道口述、邱秀堂整理,1996年出版) 要出電子書,合約並註明可單篇銷售;我在欣喜之餘,卻不免懷疑當年熱銷的《台灣風情》,現在還有

市場嗎?尤其是電子書。然而,就在去年底,賽尚圖文事業有限公司老闆蔡名雄先生也傳來一紙合約,希望以《台灣風情》為本,再加林公過世後我整理的系列專欄,合併出版成新的《戀戀台灣風情》一書,我不加思索馬上答應。因為,我耳邊縈繞著當年聯經有意出版《台灣風情》一書時,當我告訴林衡道教授時,林老回答得很妙:「快快整理,只要聯合報肯付印,不必談條件。」如今,我彷彿又聽到「古蹟仙」林衡道教授從天上傳來的催促聲:快,快!只要有出版社肯付印……。   如今「古蹟仙」離開我們已十七年,今年是林衡道教授他老人家九九冥誕,我在整裡舊稿準備呈獻給恩師時,益發覺得林公對歷史和人情的深刻了解,其所見所聞,將我們帶入更寬廣的世

界。不過,讀到拙文【陪林衡道教授最後一程】末段:「有時靜靜聽著老師敘述內心深處極為隱密的歡戀、愛慾、情仇,多次以後,老師竟說:我們寫成小說吧!我來口述,你執筆。於是,我們的筆記裡,記滿了老師的點點滴滴…..。老師曾說,這個世界上最了解我的人,就是你了,希望你研究我,做為一生的職志。」忍不住思念與羞愧之情,頓時掩面痛哭,久久不能自己。這些年來我雖然仍在地方文化資產耕耘,卻荒疏了對老師的承諾,辜負了老師對我的厚愛,感到非常愧疚!   感謝師長好友們寫推荐序文,有張香華老師、陳牧雨老師(並為本書題字)、林蕙瑛教授、李乾朗教授、葉毓蘭教授、作家汪詠黛女史,及王澤教授畫的老夫子漫畫,為本書增添了無限風

采。   謹以此書獻給恩師林衡道教授與林老的千金蕙瑛、蕙瑤姐妹。 邱秀堂 1996年發行《台灣風情》之出版序 因緣際會生風情   話說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的八月八日星期一,全省已籠罩在道格颱風的暴風圈裡。此時我突然接獲林衡道教授的電話:「今天既然不要上班,我們中午一起到國賓飯店用餐吧!」在颱風天裡有這樣的興致,近八十歲的林教授實在夠浪漫。   偌大的阿眉廳,除了一位老外,就只有林教授和我。就在這麼一個特殊的颱風天裡,林教授開講了。   從建成國小的同學會談到西門國小的「河水氾濫碑」,再說到日治時「內台共學法」頒佈後與辜振甫先生進入樺山小學;以及回憶小學時,到圓山運動場

看棒球比賽的情景‥‥。   這些往事,令我神往不已。心動不如行動,回家立刻整理成「石碑、棒球、小學生」等四篇短文,傳給我的好友、也是我的「作文」老師汪泳黛小姐指正,她將我的習作動了一些手腳後,建議我投到報社。   就在九月三日,聯合報鄉情版不但接納了我的稿子,還特別開闢了一個每週見報一次,以林衡道口述、本人整理的「林衡道開講」。   負責聯合報文化組的陳長華小姐,在電話中鼓勵我「繼續寫」,這麼簡單的三個字,好像大力水手的「菠菜精」,給了我無比的信心與力量,開始在公餘之暇努力埋首整理、撰寫。   今年初,長華姐提醒我,可以考慮出書了。林教授知悉後,回答得很妙:「快快整理,只要聯合報肯付印

,不必談條件。」   在整理出書的過程中,發現遺漏兩篇剪報。我知道遠在屏東的雙親,一直都為我登在報上的文章做剪報,不出所料,很快就補齊了。父母親的愛,真是無時無地。   《台灣風情》共收八十二篇,以原稿呈現,內容包括人物軼事、宗教信仰、山水風物、政經民俗、古蹟諺語等。每篇不脫台灣風土史事,卻比一般寫鄉土歷史者視野來得開闊,因為內容、景物遠涉中國大陸與日本的采風,其中,亦有以古托今的隱喩,是研究近代台灣歷史的重要輔佐史料。   可是,林教授卻很謙虛的說:「談不上是史料,只是個人時光隧道的回憶小品文而已。」   話雖是如此,假如不是近代名門出身,不是橫跨清季、日治兩時期的台灣首富板橋林家之

後,絕不會有如此豐富的生活經驗與閱歷。林教授得天獨厚,上承先世餘蔭,自己又飽讀中外經史典籍,尤其博聞強記的本領,幾乎無人能出其右。因此可以肯定的說,只有林衡道教授才有《台灣風情》這樣的風貌。   如書中「日本女人阿勝與八勝園」、「鐵路大飯店完全英國氣派」兩篇,前者八勝園,為日治時的第一流的溫泉旅館,鐵路大飯店則是日本人仿英國維多利亞王朝的歐式大飯店,這兩處都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經常消費的地方。但林教授談起兩處景物,恍如昨日之事、歷歷如繪。   記得「那一年我搭內台連絡船」見報後,林老師和我接到無數通朋友和讀者的好奇電話,紛紛打聽書中女子是何許人也?因為林教授在此文提到,在中學二年級搭內台連絡

船途中,巧遇台灣來的東京女子大學生,驚為天人,於是一路追隨這位大姐姐,亦步亦趨,卻不敢親炙。在十幾年後,才知慘綠少年時的暗戀對象,原來是基隆某富翁的千金,已是台灣某名人的夫人。其實,讀者若細心,答案就在另一篇「超級大戶挑女婿」文裡。   我曾問林教授最喜歡書中的那一篇?他說:『「徐坤泉其人其」是我最滿意的。因為徐坤泉的一生,就像台灣人的命運』。   徐坤泉曾是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的編纂,筆名阿Q之弟,是知名作家。抗戰發生後,徐坤泉到大陸湖南擔任虎標永安堂的經理。但軍方發現他是台灣人後,懷疑他是日本派來的間諜,備受迫害;返回台灣後,日本憲兵隊又懷疑他是中國間諜,又加以迫害;雖然台灣光復,還被判成

戰犯。林教授語重心長的說:「這不是台灣人的悲哀,是什麼?」   去年林教授的女友不幸過世,每回談到與女友生前相處的種種,林老師總是淚光閃閃,用情之深,令我感到不可思議,直到寫那篇「日本殉情風吹不到台灣」,才恍然大悟,原來從小寄養在日本家庭、受日本教育的林老師,憧憬日本傳統生活美學「心中情死」的意境。為了沖淡林老師對女友的哀思,我半開玩笑的說:「老師,可千萬別去尋找愛情的天堂,殉情消息上了新聞頭條,不好看喔!」過不久,他居然又陷入思念一位「下凡仙女」的思緒裡。   這就是自嘲為「台灣末代少爺」的林教授。其來自富貴繁華世家大族,前半生足跡踏遍日本、大陸華南、台灣等地區,經歷家族、國家的榮枯與興

衰,個人的遭遇也極為遞嬗,隨著家國的巨大變化,因而造就其思想言行的複雜與獨特。不過,對於文化的傳承,卻是勇於思索、反省和表達。   為林教授整理文稿,實在感到榮幸與喜悅。   本書的出版要謝謝我的長官陳奇祿院士、忘年之交柏楊、張香華伉儷、胡秀、陳館長碧蓉女士,好友程榕寧、陳長華等,在我習作的過程中,不斷給我鼓勵與支持。   最後謹將此書獻給我最愛的雙親邱鎮祥先生、邱曾雪英女士與待我如姐如妹的林蕙瑛博士、林蕙瑤小姐,她門是林衡道教授的千金。 ◎文/邱秀堂

台灣最大書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灣的市場小,都要靠外銷,所以我們到東協剛好藉由人家的土地來長出我們的大樹。東協有六億人口,他們不只可以突破關稅壁壘,當然他們的內需市場也是滿龐大的,而且需求很暢旺,所以對於台商、製造業,整個企業的開拓來講都有很大的幫助。」

2010年,中國與東協自由貿易區CAFTA正式上路,涵蓋近19億人口,佔世界人口三分之一、全球產值九分之一、全球貿易額的13.3%,規模僅次於歐盟和北美自由貿易區。而東協十國充足的勞動力、規模龐大的消費市場,吸引全球企業都來到這裡投資。

曾派駐越南多年的中鋼董事長翁朝棟說:「越南與很多國家簽署FTA,包括歐盟、俄羅斯,所以歐盟最大的受益者居然是越南,越南很多製造的東西不管是機器、鋼品都銷到歐洲去,獲利最大。另外,越南是CPTPP跨太平洋貿易夥伴其中一個國家,也是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一個國家,交叉很多的貿易體,它都參與在裡面,所以我們唯有藉由越南當作一個跳板,才能有台灣面對關稅障礙的一個突破點。」

台灣鄰近東協十國,從李登輝總統到現在,對台商投資東南亞都是正向鼓勵的態度,包括制定南向政策、新南向政策、發展多元夥伴關係,而在中美貿易戰後,東南亞對台商而言更具有戰略性的角色。近來中、日、韓與東協十國逐步整合,尤其RCEP在去年簽署完成後,台灣明顯被迫靠邊站,我們該如何突破被邊緣化的困境?為什麼台灣企業必須提早在東協佈局?台灣人才前往東南亞投資建廠、經營管理,又有哪些應該留意的事情?

主持人:涂豐恩
與談者:中鋼董事長 翁朝棟

#東協 #新南向 #CAFTA #中鋼 #翁朝棟

►按小鈴鐺通知 搶先看,精采獨家全面掌握!
►需要字幕的朋友,請記得開啟CC字幕 !
=================================
更多精采內容請見:

◎天下雜誌:http://www.cw.com.tw
◎天下雜誌video:http://www.cw.com.tw/video
◎天下雜誌video FB粉絲專頁:https://ppt.cc/flhPQx
◎天下雜誌IG http://bit.ly/2R6jfL6
◎天下雜誌網路書店:https://www.cwbook.com.tw/

卑南語學習的批評分析:法語與卑南語之語言教材比較

為了解決台灣最大書店的問題,作者王琦堯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以外語教學的觀點比較卑南語以及法語教材。本論文架構分為六章,以下將分節摘要各章節。壹、緒論在第一章,我首先回答一個問題:為什麼要學習卑南語?或者說,為什麼要學習一門瀕危語言?這個問題可以從兩個面向來回答:1.人權 2.文化多樣性。以人權觀點來說,聯合國在 2007 年通過《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宣言中第十三條與第十四條和原住民族語言權利直接相關:「第十三條1. 原住民族有權振興、使用、發展及傳授後代其歷史、語言、口述傳統、哲學、書寫系統及文學,並有權命名及保留其社群名稱、地名及人名。2. 國家應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前項權利受到保障,並於必要時提供翻譯或其他適當方法,確保原住民族

於政治、法律及行政程序中能理解他人並被別人理解。第十四條1. 原住民族有權建立及控制他們自己的教育體系及機構,而得以其語言提供教育,並採用適合自己文化的教學及學習方式。2. 原住民個人,尤其是兒童,有權不受歧視地享有各種階段及形式的國家教育。3. 國家應與原住民族共同採取有效措施,使原住民個人,尤其是兒童,包括居住於其社群外之原住民兒童,於可能的情形下,接受自己文化的教育以及其語言授課之教育。」《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第十條第十一項規定:「國家肯定多元文化,並積極維護發展原住民族語言及文化。」無論在國際或是國家的層面,原住民族語的學習受到國家及法律保障。另外一個層面為文化多樣性。保存多一

種語言,即是保存多一種人類看待世界的方式。台灣為多語言多族群之社會,保存與學習本土語言有其必要性及正當性。以卑南族為例,卑南人學習卑南語是要更加了解自己的族群還有為了自己的認同,而非卑南人以及非原住民學習卑南語,則益於認識以及了解台灣多語社會之特質。接下來說明台灣的本土語言今天會瀕臨滅絕,是由於數十年來,日本及中國殖民政府計畫性滅絕語言的緣故。我檢視自1937年以降在台灣的語言政策,並且分為幾個段落討論:1937-1945、1946-1990、1990-2017及2017至今。自1937年開始,日本殖民政府開始實施皇民化運動,企圖使台灣人放棄自己的語言及文化,成文真正的日本臣民。不過這個計畫也

隨著1945年日本戰敗而中止。戰後國民黨佔領台灣,為了讓台灣人「去日本化」語「再中國化」,自1946年開始開始進行「說國語運動」,強迫台灣人學習北京話。在原住民地區(時稱山地),因為沿襲日治時期的蕃地,管制更加嚴格,國語政策也推行得比其他區域更加徹底。1985年,教育部更提出語文法草案,企圖根除本土語言在所有公共場合出現的可能性。不過此草案因為過於激進,輿論反彈的關係,所以最後不了了之。1987年台灣解嚴,語言的使用變得較為自由。1990年開始,在台北縣烏來鄉(今新北市烏來區)烏來國中開始實施泰雅語教學,為台灣史上第一次在學校體制內教授原住民語言。自1998年開始,小學三年級至六年級每周教授一

節(40分鐘)本土語言課程;2004年開始,本土語言課程從小學一年級至國中三年級每周一節課;2017年開始,配合十二年國民義務教育,本土語言課程延伸至高中。民進黨政府於2003年推行語言平等法草案。不過此法案隨著2004年民進黨在立委改選中失去多數席次、2008 年國民黨在總統及立委選舉中重新掌權,使語言平等不見天日。直到2016年民進黨贏得總統大選,語言平等法草案才重見曙光。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與國家語言發展法分別於2017年及2019年通過。自此台灣的本土語言終於獲得官方地位,為「國家語言」。本研究之所以選擇用法語外語教學,而非英語外語教學作為比較出發點,原因除了法語教學是一發展完善且細緻的

領域,另一個原因是,法語的動詞變化遠比英語複雜得多。期望可以藉由法語外語教學的視角來思考卑南族語的動詞教學。不只是卑南語,台灣南島語的動詞十分複雜,而至今還沒有較為完整的動詞教學教材。本論文之限制在於無法比較所有的族語教材,故以卑南語當作個案研究。且在比較方面,僅有介紹與比較發音、構詞句法方面的教材。本研究亦無編寫新的卑南語教材。貳、法語教學在台灣與外語教學理論回顧今日幾乎所有年輕世代的原住民都以中文為母語,族語反而成為一門外語。今日的族語教學勢必要以外語教學的方式來教學。而在討論外語教學方法之前,首先要討論台灣的外語教學狀況。台灣的外語教學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階段:日治時期(1920年代至194

5年)與戰後(1946年後)。在台灣想要學習外語,首先得學會學校的教學語言,因為外語是透過教學語言來教授。在日治時期需要先學會日語;戰後則是要先學會北京話以後,才能夠開始進一步的外語學習。 日治時期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視外語教育,外語課的授課時數相當高。當時的台北高等學校學生,一周就有十二至十四小時的英語及德語課程。台北帝國大學(今國立台灣大學)文政學部的學生,有兩年的法文必修;若進入當時的南洋史講座,則還要學會西班牙文及荷蘭文,以便解讀史料,撰寫畢業論文。台北高等商業學校的學生,除了每周十六小時的英文課,還有每周六小時的第二外語課程(德語、法語、支那語、荷蘭文及馬來文擇一)。 戰後因為受美國

影響的關係,外語教育基本上以英語為主。1946年起,英語為初中選修,高中必修;自1968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開始,英語成為必修。1999年起,英語自小學五年級開始教授。2017年起則自小學三年級開始教授。除了英語以外的外語教育,從高等教育才開始。1983年起,教育部開放高中第二外語之選修。 回顧完台灣外語教育脈絡,接著回顧外語教學理論之流變。介紹理論的同時,我也會介紹使用該理論的現行族語教材。參、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育 本章我分成兩個部分介紹: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學脈絡介紹,以及課堂觀察報告。我將族語教學脈絡分成兩部分介紹:一、族語作為教學科目 二、族語作為教學語言。課堂觀察報告我將就學校內的教

學與學校外的族語教學進行介紹。 如在第壹章所指出,台灣的原住民族語教學每周只有一節課(40分鐘)。即使族語教育從小學延伸到高中,每周一節族語課程的教學效果十分有限。 沉浸式族語幼兒園則提供以族語教學的學前教育。根據周軒辰(2016)的文章,幼兒的族語能力的確有顯著提升。不過幼兒園師資的族語能力有待加強。這些學生升上小學之後,就離開了族語環境。且至今幾乎沒有追蹤這些學生族語能力的後續研究。從紐西蘭的例子來看,紐西蘭的毛利族語幼兒園學生畢業進入英語授課的小學,幾個月後毛利語能力大幅衰退。 接下來是學校內的族語教學。黃美金2016年的科技部研究報告中,有參與三間學校的觀課,其中兩間位在都會區。

本文就兩間都會區學校的課程狀況分別介紹,分別是阿美語教學與卑南語教學。1. 阿美語教學這堂課的學生絕大多數為非原住民,或是父母一方為非原住民。課程大約有90%的時間使用華語,課程內容主要為介紹阿美族文化與一些相關主題單詞。2. 卑南語教學這堂課只有一位學生。授課的老師十分忙碌,每周需在大台北地區的20所中、小學授課共26小時。授課地點在小學的圖書館,只有一張小桌子及小白板,內容為千詞表的單字教學,幾無教學法可言。 學校外的族語教學,我舉謝雯穎於2018年發表的文章做例子。文章為建和卑南語之成人族語學習班。課程時2016年,由洪渟嵐授課。課程為一周兩次,平日晚上,有約15名學員。課程目標為

讓卑南語的使用可以重新進入日常生活中。 課程中的教材並不固定,主要使用族語E樂園裡面的句型、詞彙表以及族語辭典,也使用花環部落學校的歌謠及讀本。學員之間有創立LINE群組交流關於族語學習的問題。九階教材以及四套教材並沒有被提及。雖然課表的安排循序漸進,但是學員多因為工作、家庭或是居住地點等因素而時有缺課,對學習的連貫性有影響。肆、有關卑南語之出版品 本章分成兩部分介紹有關卑南語之出版品:參考書以及教材。參考書有兩個部分:辭典及詞彙表、語法。教材與教學方法則是使用族語 E 樂園提供的學習資源進行討論。台灣南島語的研究自十九世紀即開始,不過較為完整及深入的研究則比較晚。以卑南語為例,有關卑南語

的著作自日治時期即有出版,不過第一本參考語法遲於2008年出版,第一本字典則於1991年出版。本章節針對字典、詞彙表與語法著作所列的兩份清單包含所有的卑南語方言,以提供較為完整的視界。清單中包括筆者能夠找到的所有日治時期以降有關卑南語的詞彙表、辭典與語法。其中資訊包括篇名、出版年份、作者、描寫的方言以及使用的書寫符號。族語E樂園是在台灣最大的原住民族語教學資源平台。此處將會介紹九階教材、四套教材還有空中族語教室。其中九階教材是為了配合九年一貫而編輯的教材,由當時的國立政治大學原住民研究中心的林修澈教授指導編輯。由於這套教材之編輯涵蓋四十三種語言/方言,所以當時的編輯情況,是由一個中文底本出發,

讓各語言/方言的編輯者自行編譯。雖然當時的總編已經有向各語別的編輯者提到,可以根據語言特性或是文化差異做出修改,但各編輯因為大多沒有編纂過教材、或是沒有受過語言教學訓練的原因,九階教材仍以翻譯為主。2007年為方便原住民學生準備原住民族語認證測驗考試,編輯出版了句型篇初級版(國中版)以及中級版(高中版),分別對應族語認證的初級以及中級。族語E樂園裡面也提供線上練習題提供學生熟悉考試題型。2012至2016年間,四套教材出版問世,以補充九階教材的不足之處。這四套教材分別是:1. 字母篇、歌謠篇、圖畫故事篇 2. 生活會話篇 3. 閱讀書寫篇 4. 文化篇。第一套教材是為了學前幼兒的族語學習設計。

生活會話篇是為了加強族語在生活中的應用。閱讀書寫篇及文化篇則是為了教為進階的學習者或是語言使用者而編輯。這一套教材一樣也是所有的語別都有一套,所以也是用中文底本下去進行編譯。黃美金的報告就指出,在賽德克以及泰雅語的教材中,就包含了許多錯誤。空中族語教室則是為了一般社會大眾編輯的族語教材,內容涵蓋語言的方方面面。卑南語僅有提供南王卑南語。這套教材主要由一部 YouTube 影片、一份 WORD 逐字稿講義、線上練習題以及附有中文翻譯及發音的例句所組成。雖然這套教材的立意良好,但是授課教師在影片中使用過多語言學術語,對於沒有任何語言學基礎的學習者來說,構成很大的挑戰。伍、卑南語及法語教材比較 本

章節首先介紹卑南族的分布狀況,以及卑南語的概況、語言流失情形;而後再概略介紹法語外語學習(FLE),並針對南王卑南語、華語、法語語音進行對比。介紹華語語音的原因在於,如今主要的卑南語學習者多以華語為母語,所以針對華語音系進行介紹有其必要性。卑南的發音教材參考兩組教材,分別是四套教材中的字母篇以及空中族語教室的書寫系統單元。法語的部分我選擇Phonétique progressive du français做為參考對象。 接下來是關於構詞句法的教學。卑南語的教材我選用四套教材中的生活會話篇,其中含蓋三十個單元,皆與生活有關。教材中的內容為一段對話、單詞表、翻譯、錄音檔及對話影片。雖然有錄音檔,

不過裡面的語速、語調都是用念的,對話影片亦然。法語的部分則是選Communication progressive du français。裡面的編排分成幾個大主題,裡面又分成數個單元,每個單元裡面涵蓋一至三個不等的簡短對話,模擬日常生活。每一課的編排除了對話以外,還會針對特定語法特徵、主題詞彙還有句型舉例分析提供讀者參考。對話提供的錄音檔為模擬實際情況所錄,所以講者的語速及語調沒有刻意放慢或是咬字刻意清晰。 接下來介紹卑南語及法語的動詞系統。卑南語的動詞十分複雜,有特殊的焦點系統,還有不同時態的變化。而法語動詞也因為人稱、時態的不同有數十種變位。本研究介紹法語教材的Conjugaison p

rogressive du français。這套教材分為初級與中級。初級教材針對初學者介紹最為基礎的動詞及其變化;中級則有較多的時態教學,不過不包含虛擬未完成式(subjonctif imparfait)、虛擬逾過去式(subjonctif plus-que-parfait)以及過去命令式(impératif passé)。在卑南語的教學中,還沒有出現針對動詞變位的教材。期望能夠藉由此教材的介紹,對卑南語的動詞教學提供新的觀點。陸、結論 本論文旨在理解針對非母語者的原住民族語教材,並透過法語外語教材的觀點,期望對族語復振有所幫助。另本研究並無編纂新卑南語教材,亦無編寫卑南語動詞變化之教材。

約翰福音二十章1–18節中抹大拉馬利亞的轉變—以格雷馬斯行動素模型理論分析探討

為了解決台灣最大書店的問題,作者劉虹君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透過格雷馬斯(A. J. Greimas)的「行動素模型(Actantial Model)理論」,分析探討約翰福音二十章 1–18 節中抹大拉馬利亞的轉變。馬利亞在此復活敘事中,從一開始誤解空墳、跑向門徒求助,到最後被主所用,能堅定去向門徒、傳講耶穌復活並祂所吩咐的信息,可看出她經歷了重大的轉變。但本論文認為此轉變並非只來自於她發現耶穌復活,因她認出耶穌後,竟還做出耶穌所禁止的事(即拉住耶穌,參約 20:17),可見當時的馬利亞尚未轉變為「合上帝心意」或「能被上帝使用」的狀態。透過行動素模型理論對經文深層結構的分析,發現耶穌的「呼喚名字」、「自我啟示」、「賦予使命」以及馬利亞自己的

「信而順服」是影響她轉變的四大因素,且其轉變乃關乎她對耶穌以及對自己認知上的改變:她真正認識到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同時她也意識到,過去身為女性沒有地位、沒有價值的自己,如今竟因著耶穌,有了榮耀的身份與使命。這一切使她終能放下自己的渴望,單單順服於耶穌,成為主所使用的器皿。而透過對馬利亞的研究,也得出基督徒生命更新變化的三要素,即對上帝有正確確實的認知、對自己有正確確實的認知(知道其有限並上帝所賦予的價值與使命),以及人願意相信順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