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山日出在哪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合歡山日出在哪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周卓煇寫的 擁抱暗黑:光電學家教你健康好眠的實用手冊 和山女孩Kit的 山之間:寫給徒步者的情書(博客來獨家攝影書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清境合歡山日出|日出時間、觀日專車、絕佳日出地點推薦也說明:合歡山 周圍視野寬闊,不僅可夜觀星海銀河,黎明時還能見到絕美的日出雲海,但相信很多朋友到現在都還沒看過日出的經驗吧(早起很痛苦啊~)!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 和遠流所出版 。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盧福壽所指導 章懷逸的 存在於風景畫中的意識—章懷逸創作論述 (2020),提出合歡山日出在哪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風景畫、意識、象徵、存在。

最後網站合歡山觀日專車|觀星、賞日出與看雲海,3大願望一次滿足。則補充:合歡山 觀星、賞日出及看雲海. 在清境藝家原休息一整天的我們,決定在民宿熄燈時於庭前看看星空,此時民宿老闆已經與同一天入住的另一家人在庭前觀星了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合歡山日出在哪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擁抱暗黑:光電學家教你健康好眠的實用手冊

為了解決合歡山日出在哪看的問題,作者周卓煇 這樣論述:

你的夜晚夠「黑」嗎? 睡前還在滑手機? 追劇太精彩,捨不得去睡? 怕黑,非得開小燈才能睡? 這些都是導致你傷眼又傷身的原因! 面對暗黑√找回睡眠√正確用光√ 本書用三大重點,搭配簡單測驗、健康祕訣、光電小知識,一步步帶你養成「暗黑」好習慣! 我們都聽過要日作夜息、愛護眼睛,但是你知道嗎── ◎為什麼我們要擁抱暗黑? 夜晚的人造光打破晝夜明暗的規律交替,影響人體自然節律,除了讓眼睛疲勞不適,更讓大腦不知休息,妨礙退黑激素分泌,導致免疫力下降、內分泌失調,容易引發癌症、快速老化、失智,給健康帶來風險,並影響自然生態。 ◎你真的睡得好嗎? 失眠是21世紀的一種流行病,現代人普遍睡眠不足

,或是睡眠品質不佳。升學壓力、上網、滑手機、追劇、工作型態等,都可能造成失眠。如何確保自己睡在完全暗黑的環境中,適時調暗燈光,好讓退黑激素正常分泌?配合年齡掌握正確做法,就能睡得香甜、睡出健康與美麗。 ◎哪一種光才是好光? 用光就要選「好光」。藍光、紫外光與紅外光對人體的傷害不容小覷,隨著科技發展,今天我們有更好的選擇。讀書、工作和入夜後開燈,選用好光,搭配正確亮度,提升環境照明舒適度,更能減少視覺疲勞,保護眼睛健康,晝夜節律不受干擾。 從現在開始,號召親朋好友一起遠離光害,勇敢向光汙染、藍害說「不」,選好光、用好光,夜夜擁抱暗黑,重拾一夜好眠,享受身體健康的幸福感! 作者簡介周卓煇學歷

︰◆美國密西根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碩士、博士◆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化學系學士經歷︰◆美國IBM研究中心客座科學家◆國立清華大學畢業生聯絡暨就業輔導室主任◆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現任︰◆國立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中華民國電動車輛發展協會創會理事長◆財團法人厚德基金會董事長◆中國工程師協會工程師倫理委員會創會委員◆清大科學服務社、中山女中/師大附中校友會、國際經濟商管學生會清大分會指導老師其他經歷︰◆新竹市清華大學校友會總幹事◆海軍陸戰隊登陸戰車團少尉通訊官◆電動機車推動與電動機車國家政策催生◆創辦:新竹米粉節(世界最長米粉挑戰、米粉婚紗設計)、貢丸節(世界最大貢丸挑戰設計)、沙

雕節、風之節(萬人風之舞、風之攝影……)、路上行舟――直排輪接龍、千人千腳齊步走世界紀錄挑戰、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推動、竹塹公主選拔、電動機車代言人選拔、丁字褲男選拔、清大企業徵才聯展研究領域︰◆OLED/高分子/薄膜應力/AI專家系統應用研究成就:◆發明人類史上第一個太陽光OLED◆發明改寫人類照明史的燭光OLED◆藍害量化技術榮譽獎項:◆50項次國內外榮譽獎項,包括:◆國科會(現科技部)傑出研究獎◆斐陶斐榮譽會員◆2016、2020清大傑出產學研究獎◆工研院桂冠講師◆國際暗空協會(IDA)照明設計獎◆2015 、2019台灣照明學會照明金質獎-特優獎◆光寶創新獎-技術創新組-金賞◆科技部未來科

技突破獎◆I-Zone 最佳創意獎專利著作:◆國內外專利100項◆國際期刊論文216篇,被引用5600次,H-index 40◆《光與健康》國內外受邀演講100餘場◆3本教科書――工程倫理、OLED導論、材料科學概論賜教信箱 / E-mail : [email protected] 〈專文推薦〉光有多種 害無兩般/林正修 〈專文推薦〉讓我們一起「擁抱暗黑」/葉伯廷 作者序 第一章  為什麼我們需要暗黑? ★暗黑指數小測驗 1-1我們都知道要日作夜息,但是…… 1-2光的黑暗面:光害、光汙染、藍光、光毒 1-3電力照明引發乳癌、攝護腺癌攀升 1-4肥胖與睡覺時的光線有關 1-5夜光曝照

破壞晝夜節律 1-6抑制大腦分泌褪黑激素 1-7街燈與路燈闖進家中 1-8健康的夜晚世界應該是…… 1-9暗黑行動計畫 ◆光電小知識 第二章  擁抱暗黑,健康好眠 ★「您睡得好嗎?」健康小測驗 2-1我們都知道要早睡早起,但是…… 2-2睡眠大蕭條 2-3睡幾個小時才足夠? 2-4體內的暗黑工程 2-5大腦等到半夜才施工 2-6褪黑激素是睡眠賀爾蒙:抗老、抗病、保有青春 2-7開燈睡覺會發生什麼事? 2-8睡覺時才關燈?太晚了! 2-9數位宵禁的必要性 2-10習慣有兩種:好習慣與壞習慣 2-11健康的睡眠應該是…… 2-12最強睡眠養成計畫 ◆光電小知識 第三章  用光有時,用好光 ★藍

光傷害小測驗 3-1我們都知道要愛護眼睛,但是…… 3-2從火、油燈、蠟燭、白熾燈、螢光燈到LED 3-3一種藍光兩種傷害:不分日夜傷眼,入夜傷身 3-4白天和入夜開燈,選哪一種光好? 3-5OLED實驗室小故事 3-6為什麼燭光OLED是好光? 3-7什麼是看書的最佳燈光?怎麼判斷? 3-8照明變成公眾健康議題 3-9健康的用光應該是…… 3-10好光行動計畫 ◆光電小知識 第四章五個預防方法,三個簡單動作 4-1預防方法 4-2簡單動作 4-3我們還可以做什麼? 〈專文推薦〉 光有多種 害無兩般 IDA全球委員會成員、台灣暗空協會理事長 林正修 過去三年間,因為合歡山暗空認證與推動

台灣的光害管制立法,我與國際暗空協會(IDA)時常密切交流,IDA美國總部的夥伴們提醒我,台灣有位周教授早在2015年,就以燭光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路燈,獲得IDA當年度的照明設計獎。 這位得獎者正是清大材料系的周卓煇教授,多年來他呼籲各界重視室內照明中的藍光傷害,並以親歷者的角度,提出了專業解決方案,其中的甘苦與波折,證據與出路皆呈現在《擁抱暗黑》這本書中。 周教授在書中蒐羅全球最新資料,痛陳藍光對於眼睛與睡眠規律的傷害,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我們仍然認為少眠是勤,多睡為惰,但大腦最新的研究發現,睡眠不是浪費時間,而是腦部深沉記憶的重組與排毒的必要機制,現代人睡眠最大的干擾,正是來自於

3C產品中的夜間藍光。 周教授在書中倡議家庭的「數位宵禁」(Digital curfew),「宵禁」一詞聽來肅殺,其實就是在家人之間能否形成共識,在入夜以後不再使用3C產品,提早降低照明強度,為舒眠預作準備。書中引用各類證據,說明現代人希望工作要有精神,希望代謝減肥有成,膚質視力完好,無一不與睡眠有關。 照明之用,在於豐富夜間生活,但一百多年來人類只見其利,未知其弊。 照明與電子產品之害,在於多以非必要的訊息透支了睡眠時間,雖勤實惰。 周教授在本書中走出工科人既有的框架,以罕見的知識跨距與探索精神,開展了反省照明的全新視野。書中提到OLED的產業願景,值得業內人士與政府高層深思,台灣幸有

周教授如此之先驅人物,但於此相比,台灣的光害立法與關於藍害的臨床研究卻遠遠落後,需要保護暗夜的暗空運動與關注室內的藍害覺醒分進合擊。 禪門名著《碧巖錄》中曾言:「一有多種,二無兩般」。可見光(400~700nm)有不同波段,可見光之外更還有不同波長的無線電波,可謂波有多種,但對人眼與睡眠傷害最深的,就是泛稱藍光的藍靛紫等短波長頻段,無論看起來是否近似白光,可說是害無兩般。禪唱中接著說道:「難,難,揀擇明白君自看」。 此書就是揀擇燈具與找回健康舒眠的法門,擁抱暗黑,叩問自己。 〈專文推薦〉 讓我們一起「擁抱暗黑」 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葉伯廷 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黃帝

內經》靈樞·大惑論 經由眼睛可以感受天地晝夜循環,季節更迭,大地循環,生生不息。億萬年來,地球的生物,包括萬物之靈的人類,經過不斷的演化,逐漸發展了一套適合地球節律的生理時鐘。在此系統下,眼睛就是光線的感受器,在規律的光與暗的交替節奏下,正確地調控我們的生理機能。 近一世紀來,隨著工業興起,人工照明設備逐漸普遍,人造燈光已經取代了月光與星光,我們漸漸地不知道「暗空」為何物,世界各角落都有「不夜城」,當我們正慶幸人類科技與經濟達到巔峰時,殊不知人類造成的光害已經悄悄地對自然界的生物造成不可彌補的傷害:趨光昆蟲被燈具吸引而滅絕,鳥類因為城市燈光而迷航,農作物也因夜間照明而使收成減少。而對人類而

言,人工燈具的演變,從過去燭光,煤氣燈,電燈泡,日光燈,白熾燈,一直到現今號稱又省電又明亮的LED燈。由於LED燈光譜中含有一支高峰的藍光光譜,這些LED燈若在夜間使用,將會造成失眠,賀爾蒙分泌失調,甚至造成相關的癌症發生。這些光害造成的影響,大多數人並不清楚,知道了也不是很在意;在辦公室,在教室,在家中的照明設備,一味地追求省電、明亮,殊不知這麼做,有可能對身體健康造成影響。 「友善光源」一直是本書作者清華大學周卓煇教授所追求的光,不會影響昆蟲的習性,不會造成夜行性動物的作息,也不會干擾植物的生長,更重要的是不會影響人類的生理時鐘。雖然身為一位醫師,本應為全民健康而努力,但是,我深深覺得周

教授比我還更具備醫者之心,考量大家的健康,發揮他在材料科學上的專長,而苦心研發有益身心的「友善光源」。 很多人並不了解「友善光源」的重要性,令人振奮的是周教授出版《擁抱暗黑》這本書,書中深入淺出介紹光的黑暗面,藍光與光害,光害汙染對人體生理的影響:失眠、生理時鐘的紊亂、肥胖、增加罹癌的機會;最後周教授介紹大家無藍害「友善光源」的重要以及目前的暗黑行動計畫,希望藉此能夠為我們的後代保護夜空,促進健康。不要遲疑,就從現在讓我們一起「擁抱暗黑」。 1-1我們都知道要日作夜息,但是⋯⋯ 照明,是光的重要功能之一。光為萬物帶來了光明,有光的照射,植物得以進行光合作用而生長,萬物才能生存。有光的照射,

萬物才得以看見,方便活動。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活動時間,都跟隨日光而運作,人也不例外。在沒有人造光之前,人類只能仰賴太陽,趁著白天努力工作,偶爾再憑藉月亮的微光,從事夜晚還必須處理的事情。 古人日作夜息,現代人日夜顛倒 在工業發達以前,人們利用精力與活動力最旺盛的白天,外出採集打獵,蒐集生活所需的物資;入夜之後,身體代謝降低,進入休眠狀態,儲備隔天活動所需的體力。因此,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非常符合生理時鐘的運作。 然而,隨著文明的進展,電燈的發明打破了晝夜的規律交替,並影響人體的自然韻律,有時甚至因為加班工作、夜間娛樂而使生活作息大亂。結果,現代人熬夜晚睡、作息日夜顛倒,反而成為家常便飯

。 回想一下:當白日將盡,該做的事情還沒有做完,你是否常選擇先趕工作進度,犧牲睡眠,待週末時再一次睡到飽?累了一天,打算放鬆一下,於是開始滑手機傳訊息、看電視追劇,再吃些宵夜填飽肚子,一不小心就追到半夜一、兩點?最後,身體緊繃,精神還處於亢奮狀態,想睡而睡不著。 每次睡前,我若是處理公事,無論是回覆電郵、修改論文或撰寫計畫,今晚大概就無法一夜好眠。歷經多次失眠的教訓之後,我領悟到兩件事,一是重新解讀所謂的「今日事今日畢」。也就是說,今日白天可以做完的事,今日白天做完,如果做不完,留待明天再做。至於今夜呢?只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今夜要徹底休息」。 失眠教我的另一件事,則是「長期晚睡或應該睡而不

去睡,等於慢性自殺!」因為長期睡眠不足,易使人的思考和反應變得遲鈍,記憶力衰退、判斷力變差,還會對身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更是加速老化、推向死亡的禍首。在新聞報導中,不時可看到年輕人在網咖連玩數天後暴斃,或是上班族、大學教授罹患重感冒又熬夜而猝死。這些案例在在都說明了長期晚睡或熬夜,將帶來嚴重的危害。

合歡山日出在哪看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合歡山#雪景#INSTA360#撿空拍
2021年初圓糖在武嶺欣賞日出時墜毀了一架空拍機
一週後合歡山極凍,冰雪覆蓋整個山頭
圓糖與james憑著墜毀後最後的定位
出發尋找遺失的空拍機
究竟圓糖在冰天雪地中是否成功找回空拍機呢?
就跟著圓糖一起出發冒險吧~
-----------------------------------------------------------------------
※提醒本片建議戴上耳機觀賞,增加觀賞體驗唷!
-----------------------------------------------------------------------
【合歡山-空拍尋回記】圓糖混哪裡全新登山冒險故事
00:13 序 章 緣起
01:39 第一章 極凍世界
03:09 第二章 故事開始
05:40 第三章 松雪樓
09:57 第四章 出發尋找空拍機
20:27 第五章 後記
23:32 終 章 撿回空拍的遺失素材
-----------------------------------------------------------------------
影片中使用的設備 :Insta360
https:https://www.insta360.com/sal/one_r?insrc=INR5UMR
-----------------------------------------------------------------------
導演|主持人 | 圓糖| ig搜尋 roundcandytv
攝影|空拍攝影| 阿璨| ig搜尋 jamesliu0224
-----------------------------------------------------------------------
|圓糖混山海系列影片|
中央尖山-北一段夢幻之山
https://youtu.be/d2CjDj7lbpI
奇萊主北-與山過一場情人節
https://youtu.be/2fZwFyerrHE
北大武山-雲海的故鄉
https://youtu.be/3Dot9rd5DA8
雲海溫泉-與美女包場泡湯
https://youtu.be/wRYUE_MlyhQ
烏岩角-中央山脈起點
https://youtu.be/FcNHt6Bvh4w
台灣人必做三件事-玉山圓夢計畫
https://youtu.be/Nc5NLNKbGO0
大霸尖山-世紀奇峰
https://youtu.be/-3gvJ9bQCiU
松蘿湖女-神們的湖濱散記
https://youtu.be/05XHbeZvY8o
奇萊南華-美女新手團
https://youtu.be/MJ1C3G9njLY
阿溪縱走上集-失落的眠月線
https://youtu.be/l1iHhV54MEQ
阿溪縱走下集-水漾森林
https://youtu.be/ie-BrQjf0O8
嘉明湖
https://youtu.be/QYb1GOLuIGI
劍龍稜
https://youtu.be/n3dwBgd-lGQ
小溪營地
https://youtu.be/fltHlXA9pKE
澳洲大洋路
https://youtu.be/fARN54MGnNs
鳶嘴山
https://youtu.be/FXgCsZ5B65I
富士山上集
https://youtu.be/og8D_ZStgBQ
富士山下集
https://youtu.be/3GeHLDP4-1U
雪山主東峰
https://youtu.be/kn_UeIRoRjo
眠月線
https://youtu.be/r4keRGJUfnM
無耳茶壺山
https://youtu.be/zd1z1LJkgzg


喜歡我的影片不要忘記訂閱按讚加分享喔!!

🔥更多精彩分享趕快訂閱我,並追蹤我的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roundcandytv/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roundcandytv/
Youtube : http://www.youtube.com/c/圓糖混哪裡RoundcandyTV
歡迎追蹤一起開團去上山下海!!!

Pchome合作專欄連結🔗
http://travel.pchome.com.tw/expert/131

滾動力rollor 電視頻道觀看:
電視節目時段為:
世界趴趴走,【每週五播出20~30分鐘。】
請鎖定【中華電信MOD#267台】【凱擘大寬頻有線電視#127台】【台灣大寬頻有線電視#127台】
【聯維數位電視頻道#121台】(台北市中正區、萬華區)
播出時間:13:30~14:00(首播),17:30~18:00(重播),23:30~24:00(重播)
(如之後節目表有異動,再依節目表調整播出)

商業合作
- 請私訊粉絲團或寄信至:[email protected]
- 歡迎各種outdoor活動、戶外運動合作
1.合作影片掛名贊助
2.商品置入

存在於風景畫中的意識—章懷逸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合歡山日出在哪看的問題,作者章懷逸 這樣論述:

I  摘要  透過風景繪畫的創作,我反而更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意識及存在。我在觀看風景畫時,會比觀看人物畫時更感到平靜。我想是因為有人物的繪畫會使我聚焦在畫中人的動作、情緒、歷史背景……等。在觀看無人的風景畫時不需要思考這些,也許這是我對「面對人的逃避」,因為面對風景時我不用思考如何應對,畫風景畫時我也不需要再思考畫中人的一切情緒,我只要畫出風景給我的感受,我只需要感受我自己的意識。      在這樣的創作背景之下,我探討意識與感官如何影響了我們創作的欲望,讓我有這樣的動機去創作。「存在是什麼狀態?只有人物畫有情緒與意識的存在嗎?風景畫當中是否也有創作者的意識與情緒的存在?如何在無人的風景畫中感

受到意識的存在?風景畫中的哪些物件具有人的意識在裡面?」我藉由繪畫以及閱讀文獻來相互辯證我的意識如何作用在風景畫之中。藉由分析自己的創作,我開始深入的思考自己對於創作的觀點,慢慢找到創作的意義與樂趣。  我的創作分成三個系列:寧靜海、大地、日常的風景。這三個系列的風景各自對我而言有不同的象徵意義。我在創作的當下可能也還對為什麼我想畫這個主題懵懵懂懂,但經過閱讀文獻、參考其他畫家的創作理念、在他們思考藝術與意識的關聯時一同反思我的作品與我的關係、探討書上的哲學、美學與我個人的哲學與美學等等,我漸漸釐清自己的想法,找到我的創作的脈絡。   關鍵詞:風景畫、意識、象徵、存在

山之間:寫給徒步者的情書(博客來獨家攝影書衣)

為了解決合歡山日出在哪看的問題,作者山女孩Kit 這樣論述:

不一定要離職才能走出壯舉,不一定要攻頂才算完整了意義   打開登山的新章節,一本寫給徒步者的情書   Instagram萬人追蹤收藏,療癒眼球世代的書寫者   山女孩Kit邀你一起翻越到山的另一面   窺看你脆弱、勇敢、誠實、活得最像自己的一面     生命終究會碰上一些沒有答案的謎,無論男女老幼,無關國籍年紀,每一個人都可能因此展開自我追尋的過程,跑步、旅行,甚至往山裡走去……     有沒有可能,山其實不那麼遠方?   有沒有可能,往復山林的路徑就是通往心的方向?     一名同你我般的平凡女孩,朝九晚六,加班出差。幸運的是,在我們生活的這座島嶼上有連綿的山脈,超過兩百座三千尺以上的高山

,甚至只要開一小時的車就能停在登山口。於是她在週末時,以拜訪朋友的姿態向山走去,在山之間寫下對家人的思念,對情感的豁然,還有許多走過長路而能緩緩傾訴的生活之事。而在她的筆下,連孤獨,連寂寞,都像是難得一見的風景。     ◆有時候,我們對山有些想像……     山女孩說——   爬山的年資很短,所以我還記得第一次看日出的瞬間。   宇宙微微震動,風像溪流般潺潺流過耳邊。   緩慢的心跳、凍結的血液,   融化在某種能量催眠召喚而來金色空氣裡。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有些恐慌……     山女孩說——   原本是這樣,想從山裡得到一些勇氣,   以為那才足以面對所謂已成定局亦無力改變的現實

。   但其實所有的信心都來自於自己,   原來那不是山,是我自己。     ◆有時候,山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     山女孩說——   有些事情,我們做起來都開心。   一起爬山,一起遠行,一起肚子餓,一起看星星。   你說的話我懂,我說的話你想聽,笑在對的時候,不計較背多重的東西。   我想你就是這樣的夥伴。     ◆有時候,我們因為山而有了專屬的故事……     山女孩說——   如果不確定交往的對象是否該朝永遠前進的話,   那我真摯地建議,   和對方走上一條超過兩個星期的步道,總不會錯的。     32篇山行療癒書寫,16首悸動心靈之詩,山女孩Kit寫的是背包、帳篷,是離開日常

舒適後,對生活最終的信念與堅持;同時也是風雨、霜雪,是體力與能力的極限,還有卸下武裝後,最真實的、自己的樣子。 獨家書衣版內含:   一、限量作者親簽扉頁   二、博客來獨家版攝影書衣,凝雪映畫美術紙彩印,絕美雙書封設計,由閱讀者自由詮釋,一次典藏兩種不同風格的《山之間》。   三、首刷限量隨書贈送山女孩「到山裡走去吧!」漫遊書卡2張組(9*12公分,維納斯萊妮紙質) 感動推薦   李豪(詩人/作家)   林書煒(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   林婉瑜(詩人/作家)   知寒(作家)   法蘭 Fran(法蘭黛樂團主唱)   神小風(作家)   海苔熊(心理學作

家)   徐珮芬(詩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陳泓名(「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編輯)   陳德政(作家)   莊鵑瑛 小球(歌手/自由創作者)   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作家)   ──感動推薦     讀Kit 的《山之間》終於領悟了……也許遠行才會發現家的可貴,走出城市才會想起當初走進來的原因;離開那些熟識的人群,才會知道有哪些是我們該珍惜。──李豪(詩人/作家)     這本書優美而詳細地描寫了在Kit眼中關於山她所知道、所感受到的一切。當一個人誠實地攤開自己……那其實是難以言喻地動人。──知寒(作家)     在某個早晨讀它,我好像也跟著去了山裡一趟……我要輕輕悄悄,跟著字裡行

間的靈動與溫柔,一步一步接著下去。──法蘭 Fran(法蘭黛樂團主唱)     期許這本書能夠變成我們和山之間的一座橋梁,用我們的想像,跟隨著Kit的文字影像,一起翻越重重山巒,找到愛與希望開始萌芽的地方。──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那文字是有魔力的,那圖像是有靈魂的,最後,也會帶你回歸平靜……就讓我們跟著山女孩,走進山裡,回到心裡。──陳志恆(諮商心理師)     作者同時擁有調控語言的能力,將每個片段做出獨特的展演,用對話設立出專屬、精密的一段,山屋與山屋之間巧妙剛好的人生羽光。──陳泓名(「每天為你讀一首詩」編輯)     喜歡音樂的人透過音樂表達,喜歡研究的人透過鑽研獲得回饋,喜

歡滋養的人透過實作給予,而某部分的我們,都隱身於文字供人探尋。──莊鵑瑛 小球(歌手/自由創作者)     山女孩Kit,她從豢養的舒適走向未知,把自己交給嶄新的世界……看完這本書時你也能放下疑問,讓自己踏上五感開啟的旅行。──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作家)     作者簡介 山女孩Kit   台北人,重度低山症患者。   在廟宇異常密集的豬屠口長大,不是泡在游泳池,就是泡在圖書館,反正兩邊她最愛的媽媽都找得到她。是游泳校隊,是競技啦啦校隊,贏的時候喜歡訓練,比賽輸的時候討厭運動選手的爸爸。   成為上班族時喜歡上跑步,跟著村上春樹跑去夏威夷完成了初馬。開始爬山以後,將山告訴她的

事寫在每日清晨七點的日常,寫著寫著,走著走著,就有人跟著她一起往山去了。     在Instagram上累積萬人追蹤,以清新溫暖的風格,深度探索台灣女孩戶外徒步的可變性。書寫散見於《WILDER登山道具年鑑》、「健行筆記」網站、「GQ」線上風格雜誌專欄,更是戶外品牌Mammut、Helinox、Merrell、Outdoor Research、Patagonia、Keen等常態合作的風格大使。   Instagram|kit_fang   推薦文 心遠地自偏/李豪 推薦文 關於山,她知道……/知寒 推薦文 向心徒步而去/法蘭Fran 推薦文 山巒之間,就是愛的起點/海苔熊

推薦文 走進山裡,回到心裡/陳志恆 推薦文 未離開塵世的遠行/陳泓名 推薦文 大自然教我的事/莊鵑瑛 小球 推薦文 舒適圈外,未知的吸引力/蔡瑞珊   序章 登山口   輯一 第一個日出 生日快樂 複雜與簡單 過度美化 不然你來 島的孩子 為誰而走 背包 活成自己的樣子 準備好了嗎? 一個人的山 帳篷   輯二 途中的負片 年輕有錢 天生溫柔 說到底 你先加油 站起來的路 志佳陽大山迷路記 累不過山下的世界 不想和妳爬山 波卡拉誤點 失去感覺 進化湖 雪 一萬條河的跨越   輯三 途中的正片 你要去遠方 浪費時間 停頓 風的辦法 便宜的光 凌晨三點 山的寵兒 山屋日常 營地生活 女孩的山 山

食物 不能睡 四千兩百分之一的相遇   輯四 山與你之間 走長長的路 陽台 彆扭的青春 與愛無關 是山要我來的 壞掉的人 愛了很久的朋友 許可證 按下快門的人 永遠溫柔 天使的眼淚   推薦文 心遠地自偏 李豪/詩人、作家   冷漠的城市寂寞著每個人,於是,我們快樂著自己,我們時尚著生活,我們世故著人生。我們努力地使自己值得被愛,也努力地武裝自己,好讓自己看來不如外表的那麼脆弱。   只是,寂寞的城市仍然冷漠著每個人,我們快樂自己後仍然得找尋快樂,我們時尚生活後仍然得追逐時尚,我們世故人生後仍然得練習世故。我們努力地使自己值得被愛,卻仍舊拼湊不出理想的愛;我們努力地武裝自己,卻矛盾自

己,總是左心防右心事,事實上我們依然不堪一擊,都是假裝。   因為我們真的太久沒有體會到最初的感動,活在這個社會,人便顯得矮小,我的視網膜呈現得過於擁窄,我的腦前葉記憶層總是短暫,我的愛老是被解讀得很狹隘,建築物之間的距離也僅僅三米,我們困獸之鬥著我們,自己精疲力竭著自己。   讀Kit 的《山之間》終於領悟了,我們是山,長在同一座島嶼;我們是林,生命都從土地來。人類終歸是大自然的產物,總需要一段時間回歸自然,所以好想去旅行,好想抬頭看見一整片浩瀚的宇宙,好想閉眼聆聽一整首洶湧的海洋,好想深深呼吸一整座鬱郁的森林,好想放肆品嚐一整條歷史的老街,好想好想憑記憶剪輯一整幕關於青春的風景,所以,

好想去旅行。   都說旅行的意義是為了出走,山女孩卻是為了回來。字裡行間散發著眷戀,也許遠行家裡才會發現家的可貴,走出城市才會想起當初走進來的原因;離開那些熟識的人群,才會知道有哪些是我們該珍惜。   關於山,她知道…… 知寒/作家   「為什麼要爬山呢?」   問一百個人這個問題,可能會得到一百種不重複的答案,有人會說是為了抒解壓力,有人會說是希望身體健康,有人會說是想要挑戰自己,一定也有人會說出那句頗具禪意的經典名句:「因為山就在那裡。」而在今天以後,又多出了一種爬山的理由,就是因為讀了這本《山之間》,而湧起那股往山裡走去的衝動。   以前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說法:「離家,是為了回家

。」在與原先的家──不管是房屋或是家人──隔開距離以後,才使得所謂「家」的意象變得具體,會更明白「家」之於自己的意義與想像。我想,對於Kit以及許多登山客而言,也有著相似的道理存在:「走進山裡,是為了走進自己。」   這本書優美而詳細地描寫了在Kit眼中關於山她所知道、所感受到的一切。當一個人誠實地攤開自己,闡述花費長久時間、力氣與情感才得以完善並有所承擔的這些生命歷程,或許還是會有些害怕,提筆寫下,或甚至只是想起都還是會傷感落淚的那些曾經,她還是願意分享,那其實是難以言喻的動人。   我特別喜歡她用一些登山所需物品作為篇名的那幾篇,包括〈背包〉、〈帳篷〉、〈許可證〉等。或許因為是耳熟能詳

的東西,原先不帶期待地去讀它,反而帶來驚喜,平凡中的不平凡格外閃耀。   跟著她的文字,像是跟隨她的目光與腳步,所以看見,所以走過,所以成長。   向心徒步而去 法蘭 Fran/法蘭黛樂團主唱   在某個早晨讀它,我好像也跟著去了山裡一趟,眼前是那片星輝班斕的澄澈夜空,好像還吸進了一點冰涼的空氣;睡前再讀一些,冰霜折射出亮晃晃的金色陽光,籠罩了整片山,做夢一樣的我居然也走在山稜。   讀《山之間》對我來說,其實有點像某種窺看或跟蹤,不敢大聲呼吸,怕要是騷擾了情節,打斷了情緒,寫日記的人就換個口吻、換個鎖了;我要輕輕悄悄,跟著字裡行間的靈動與溫柔,一步一步接著下去。   我想每個人都會找

到屬於自己的方式,去了解自己、面對世界,像擁有一面照鑑的鏡,映射出自身於世界萬物的相對關係。在過程中領略快樂、苦痛,做各種內心活動的練習;對自己的情感抽絲剝繭,然後才對自己認識、認知、認同;也可以在自己給自己的擁抱之中,代謝現實世界的各種疲乏,最後獲得一些亮晶晶的小物件,像是勇氣、力量。   山女孩Kit的方式就是爬山,堅持的勞動,在其中人好像特別能獲得平靜與平和的喜悅,於是腦內與心眼裡的聰慧才能順利開啟。看山女孩在其中找尋自我、反思各種價值;看她展現著溫柔,有時候也迷惘,有時候也失去;跟著她爬過一座又一座的山,讀著讀著,爬著爬著,哎,就連失去的,也好好地被呵護了呢!   「我就是山的寵兒

。」山女孩寫下這樣一句,她與山之間相互地給予,以及相繼發生的思考,梳理出同情的智慧光輝。我想,她的確是山的寵兒啊,山給了她很多無價的贈禮。那月夜裡的十二隻水鹿,與她的細膩善良,她的故事,都會永遠和她在一起,在山之間。 山巒之間,就是愛的起點 海苔熊/心理學作家   如果是年輕時候的我,大概很難理解作者文字的厚度,會覺得只是假山巒之手,寫出堆疊連綿的字句。   但隨著年紀也有了一些,開始懂得蹲下來欣賞那穿透柏油路面的勇敢小草,擁抱在路邊平淡無奇、矗立無言的行道樹。甚至,一直到前陣子我親自花了兩個多小時,走入司馬庫斯的深山裡面,擦著全身的汗珠,因為那巨大的神木群而震懾。眼看著十人環抱的大樹,

而覺得自己是如此的渺小,才漸漸明白作者所說的,接近大自然就是一種療癒、一種戀愛、一種怦然心動的曖昧。與其說是愛上那個步道、那片雲彩,不如說是愛上每一次獨步行走於山林之間的那種自我對白,愛上在不同海拔高度氣喘吁吁裡的那種內心詰問,愛上在每一個酷熱與凜冽的山巔,那個願意把行囊與生命托付給你的信任。   近期心理治療新興起一種方式叫做「森林療癒」,隨著你愈深入森林的深處,你也愈靠近自己內心那個久久沒有觸及的國度。但也因為這樣,進入山林,需要莫大的勇氣,與熟悉的嚮導,否則就會像進入潛意識的大海,被無止境的黑暗給吞沒。幸好有山女孩Kit,她用細膩的文字,帶著膽小的我們,在漫長重複的紮營與拔營之際,一起

攀爬內心這座關於夢想,關於愛,關於未來,關於告別與離開、後悔與重來的大山。   山在那裡,而我們在這裡。   在我們還沒有累積足夠的勇氣之前,在我們還不敢踏上自己蛻變的旅程之前,期許這本書能夠變成我們和山之間的一座橋樑,用我們的想像,跟隨著Kit的文字影像,一起翻越重重山巒,找到愛與希望開始萌芽的地方。 走進山裡,回到心裡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自古以來,不少文人雅士從攀登山岳中得到啟發。當你仰望群山壯闊時,便能感覺自身渺小;當你深入山林小徑時,你能感受到自然萬千。置身於大自然中,蘊含著多少人生智慧,於是你看,古今多少文學佳作,不是在描寫自然山林,就是在森林山野中產出。   

為什麼待在山林,總能讓人頓悟些什麼呢?這讓我想起,身心科學的研究早已證實,接觸大自然,有助於釋放緊張與抗憂抒壓的功效。也許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大腦的思緒最能活絡,也有最多的創造力吧!   但光知道這些,不如你親自走一遭,體會一回來得踏實。   有好幾年,我的住處附近就有一座小丘,每逢假日,我總會起個大早,獨自前往走個一回。老實說,爬山並不是想征服或證明什麼,也不是想尋求什麼心靈上的啟迪,純粹就是想動一動,享受一下忘我的感覺。   因此,對我而言,走進自然、在山林中健走,為的是追求從煩惱中解脫,也就是拋下塵俗紛擾、忘卻人心糾結,徜徉森林、心曠神怡。只不過,山裡蚊蟲多,豔陽高照、汗流浹背時,

即使登山步道不難走,我也總是氣喘吁吁,這是自討苦吃。一會兒來到山頂,喝著水、迎著風,俯視遠處,方才的抱怨一掃而空。   我常想,或許人們就是得自討苦吃,才能嘗到一口甘甜美好的滋味吧!   那麼,要不要試試超越極限,討更多的苦吃呢?   麻煩的是,我才沒有攀爬百岳的雄心壯志,更不願意花個好幾天在山林裡駐足,所以,我恐怕體會不到那箇中的辛苦與美好。   就在閱讀《山之間》這本書,和作者一同感受,卻能讓我彷彿身歷其境。翻開書,字裡行間流露著作者真誠樸實的內心話,讀著讀著,心也跟著平靜下來。   我總算能明白,不過就是記錄自己在群山之間心路歷程的文字或攝影,作者在社群網路上卻如此深受歡迎。因為,

那文字是有魔力的,那圖像是有靈魂的,它會帶你直擊內心深處,擾動你的情感味蕾,而最後,也會帶你回歸平靜,那個我們都渴望的狀態。   對於像陀螺般轉不停的現代人,能平靜下來,真是求之不得呀!   就讓我們跟著山女孩,走進山裡,回到心裡。   未離開塵世的遠行 陳泓名/「每天為你寫一首詩」編輯   山調味過的一切,   以及樸實的背包。   起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心中是有些猶豫的,或說是有些不了解。書寫著自然,卻不似傳統的自然書寫,而是專注在物品之間、人物之間的哲學辯證。書寫著登山經驗,又不如市面上的登山書籍,描述著驚心動魄,又偶有的山間軼聞。   然而隨著閱讀的過程,我注意到一件事。  

 這本書反覆提及:背包、愛、記憶、煩惱。竟在高山的雪白之地(亦或者那些荒蕪不草的),從未離開過塵世間,從未與人斷絕。「我沒有把握在醉生夢死的現實裡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原因,於是我想上山。」透過這句話之中,我們發現,無論從詩裡面、從散文裡面,都反覆地看見她揹著背包的樣子。   難以重荷,卻一再起身前行。   「我背著你一直走、一直走,走過千山萬水,走到愛與你相遇的時候。」   因此,我們更深入來看,在各式各樣的登山之中,山往往隱藏在多情的文字裡面。而旅程裡面,充滿了愛的調味,孤獨地宣告想要把一切都裝到背包裡面。而每個片段都在兩千字左右戛然而止,如同雪山的亂石區,仰望時充滿了孤立的木與石,並白

茫茫一片。   作者同時擁有調控語言的能力,將每個片段做出獨特的展演,用對話設立出專屬、精密的一段,山屋與山屋之間巧妙剛好的人生羽光。   一般的登山之書中,最精密的情緒,當是征服大山大海的調味。   而這本的背包、暗戀,以及孤失。不僅僅存在於山,更存在在塵世。 大自然教我的事 莊鵑瑛(小球)/歌手、自由創作者   所有勇氣都擁有契機,所有山巒都藏著祕密,所有存在都為了找尋,所有故事都源自Kit的步履。   科技讓我們取得資訊更方便且多元,許多問題與答案只需彈指之間,不管來源好壞,其實都是旁人的建議與生命經驗的萃取分享(有些還是待查證的假消息)。唯獨人生的路沒有任何解答可以精準符合每

個人的需求,只有靠自己嘗過、體驗過、摔傷且受挫後,才從中了解自己喜歡什麼、在意什麼、需要什麼。知道自己的光明與黑暗,知道失敗時哪隻手、哪隻腳才最好施力讓自己爬起,也會慢慢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   我還記得首次和朋友參加溯溪,一路隨著地形上上下下,每刻保持警覺之外還要膽大心細,同時注意團隊合作。那次回程時要先跨上一塊超大塊的石頭,我一直搆不到上層的石塊,朋友怎麼指導,彼此怎麼伸長了手也沒辦法拉到彼此的手,大家又急又慌,最後我是手腳並用加上拉著旁邊樹枝才把自己撐起,再馬上由朋友接手把我抓上去,那一刻真的覺得大自然是不說話的老師,讓我明白別人覺得理所當然的方式,對我來說不一定管用;當我找到自己的施

力點時,就算用著別於他人的方法,也是順利爬上去了。那是屬於我的方式,源自我的身高限制。   而人生這條路啊,就算說要一起陪到最後的人,仍是彼此的生命過客,總有一天還是得靠自身學會生存技能才能讓自己走的路愈走愈遠,愈走愈長。但路要走多遠、多長,都沒比走的多堅定、多踏實重要,即便迷惘是人生中必經,而且還不會因為長大而變少(笑)。   漸漸成長的我們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逃避或找尋,不管高山或平地,建構或廢墟,喜歡音樂的人透過音樂表達,喜歡研究的人透過鑽研獲得回饋,喜歡滋養的人透過實作給予,而某部分的我們,都隱身於文字供人探尋。 舒適圈外,未知的吸引力 蔡瑞珊/青鳥書店創辦人、作家   讀這本書彷

彿走入山裡,心留在山裡的呼吸。   在山間,我像是另一個個體,行走在三千公尺上的樹林裡,雙腳快速往前移動,整片的芒草隨著突如其來的風迎面撲倒,冷空氣剎時找到機會穿入,侵襲我光裸的脖子,我感到從骨子裡透出的寒冷。繩索在左邊,右邊是樹幹,我拉起繩索往上跳躍,從沒想過自己的身手可以如此矯捷。   對於每一次即將前行的高山,讓自己處於未知。當置身在知識以外的世界時,身體被迫在短時間內接收和判斷,反射性讓知覺變得靈敏。第一日我心跳異樣地快速,持續整天;深夜無法入眠,腦袋裡的畫面豐滿到快要溢出來,牽引著心臟跳動,愈來愈快;隔日看見清晨曙光,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平靜,耳朵得以聽見始終忽視的聲響,任何一點點

歧異都會驚動我在準備狀態中的冷靜。   從置身危險中開拓未知,在城市豢養舒適的生活中,是多麼詭異的思考,且沒有任何一項指標可以告訴你,山林有多麼安全。即便現今我坐在舒適的書店裡,回想在山中、在懸崖邊,我依舊能嗅到危險的氣息,那是理智判斷下的恐懼。   長久以來,人類的知覺是被封閉的,被安於習慣的豢養,就連我也在創造一座美麗的監獄,豢養各式喜好舒適的人們。   都市生活是在層層系統底下的完美場域,所有的學問最終都導向控制,它形塑了一道像監獄一樣的框架,禁錮住我的心靈,我不知不覺忘了行走,只想安穩的處在舒適圈裡,終老。臨死之時或許墓誌銘會刻上:終其一生都為了安逸而努力。   而山女孩Kit

,她從豢養的舒適走向未知,把自己交給嶄新的世界,並且「持續地練習成為更好的人,即便是微小的進步都覺得開心。不管別人有沒有喜歡我,我都要滿意這樣的自己」 。   將自己置身在恐懼裡,卻能從新世界裡感受到興奮、愉悅和新奇,接著萌發欲望,知覺開啟,有了馳騁世界的想像力。然而沒有人知道一切是怎麼開始,書中Kit說:「第一次聽見遠方的鼓聲,就是在山裡。」看完這本書時你也能放下疑問,讓自己踏上五感開啟的旅行。 生日快樂太早開始相愛,又太晚遇見山,以至於心還未攀附之前就衰敗,而肉體卻在盛年後掙扎。 生日當天南湖投下的第一道曙光,烈陽在我臉頰印記最深刻的雀斑,讓喘不過來的一口氣永隔今世來生。 然後我貧

乏的人格此時豐滿。曾經讀過的書、聽過的旋律、寫過的信、愛過的人、懨懨然的心,補綴成專屬我的氣息與輪廓,仍勉強算是人生。 為誰而走 很想告訴她,我有好好用力呼吸著。困難的事情沒有消失,但我不會再給自己縱容的理由了。 每一個人走進山的理由都不一樣,我只是多了一點心碎。 在二○一四年前,我是一個全程馬拉松跑者,早上五點從榮總安寧病房醒來,與清晨第一班抽痰的護士交班完後,沿著磺溪跑一個小時,差不多就是十 公里。這樣跑了四年,然後我再也沒有從醫院醒來去跑步的機會。媽媽走了, 連我跑步的靈魂一起帶走了。 無法跑步後,我意志消磨了一陣子,身體想要做些什麼卻都提不起勁,整整一年任由強壯起來的肌肉連同精神一起癱

軟。我在這一年無所事事地看了太多的書,並且沉溺在厚實且黑暗的高度混亂。我極喜歡並反覆地背誦米蘭.昆德拉在《緩慢》裡面對時間與記憶的方程式:「介於緩慢與記憶,速度與遺忘之間,有一個祕密的關聯⋯⋯緩慢的程度與記憶的濃淡成正比;速度的高低則與遺忘的快慢成正比。」 每天總是無聊地刷著手機的我,無意間看到朋友分享一篇雪季爬山的文章,是阿泰(楊世泰,《折返》作者)描寫他那天在身體狀況不好的情況下,與妻子呆呆完成合歡西峰,最後在下山時兩人看到此生最壯觀的星空。我反覆地看著那些合歡山的照片,突然有一股衝動想要親眼看看這只能靠雙腳走到的地方,於是就在二○一五年九月,我開始了第一座山。 從合歡群峰開始,再來是玉山

、嘉明湖、雪山主東、奇萊南華、奇萊主北,一路走到南湖大山、中央尖。在山上和在跑道上是不一樣的,山只能慢,山不許你快,緩慢的步伐逼迫我不得不想起一些人、一些事。山上每一個喘不過氣來的時刻、每一段心臟幾乎快要衝破胸膛的上坡、幾近壓碎肩膀的重量、泡在雪水裡失去感覺的腳趾,常常在走到肉體匱乏、走到失去輪廓的時候站著哭了起來,不是因為累,是因為想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