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憶含寫的 藝道美學‧靈動思惟 2018李憶含觀象擬真 和李憶含的 東方‧凝視:李憶含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林仁山講師 - 基隆社區大學也說明:新北市美麗永安生活美學館水彩課程講師 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水彩課程講師 崇右技術學院講師. 擁有證照: 得獎/擔任評審: 個人專長: 專業畫家,擅長水彩、油畫、壓克力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李憶含藝術工作室 和李憶含藝術工作室所出版 。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博物館研究所 張婉真所指導 林昱伶的 當代藝術展覽中的原民性:以《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為例 (2021),提出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原民性、斜坡文化、原住民當代藝術展覽。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社會企業碩士學位學程 楊長林所指導 蘇佑民的 以長者需求為基礎的終身學習教育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高齡化、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品質機能展開、唯心聖教的重點而找出了 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的解答。

最後網站公立博物館文化近用的展現-國立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案例研究則補充:Title: 公立博物館文化近用的展現-國立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案例研究. Cultural Accessibility of Public Museum-A Case Study of “Aesthetics of Living Class” at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藝道美學‧靈動思惟 2018李憶含觀象擬真

為了解決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的問題,作者李憶含 這樣論述:

  近來水墨媒材有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趨勢,就歷史脈絡承傳中,水墨畫在文史哲領域有其高度的發展;就自身精神修持而言,它又能直指人心,臻至天人合一之境界。就臺灣本土文化來看,彩墨畫更具在地審美情感。李憶含藝術承接傳統研究、現代探索與當代實驗,展現了水墨創作的重要性與精彩度。   本書內容的主體架構,為李憶含一百多幅水墨創作與三萬多字專題論文—《體「時」用「中」的思考與實踐》。以其獨特而鮮明自我風格形塑,映對顯性且微密「尊重己靈」意涵。並釐定體時用中的「中」,即為中庸、中觀、中和之道。「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南宋朱熹引程頤言,出自《四書章句集注:中庸章句》)

  李憶含水墨創作的理念與精神,重點就在於體時用中的「藝道美學」,以及任運西東之「靈動思惟」,所呈現出的風格和圖式,既是兼具東方「逸興」的情思美感,也似含容當代「神會」之理則意趣,其「凝視」、洞見生命正道及宇宙定理,儼如體證「因實在而存在」的觀照思維。 好評推薦   (以姓氏筆畫為序)   ‧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系主任暨研究所所長王哲雄,評李憶含畫作「貫串古今兼顧中西的多元文化創作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王友俊說:「李憶含今日這些有思想有旨趣相當感人的製作,實在是一件令人欽佩的事。」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吳心荷說:「李憶含對水墨氣韻的營造,嘗試

運用各種不同的表現方法,並力求畫面構成的多樣性,都說明了他在現代水墨創作上求新求變的決心。」   ‧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李振明說:「李憶含個人獨特的造形語彙,以不譁眾的真誠探討,配合多面向的題材選用,為現代水墨注入一新的生命力。」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林仁傑說:「李憶含最可貴的是:他在解構與再建構的過程中,依然透過人文關懷固執地維繫東方藝術的固有特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袁金塔說:「李憶含的繪畫呈現具東方精神、當代意涵的臺灣水墨新風貌,並具有文學內容與哲學思想,為現代水墨畫壇揭櫫一新的方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孫家勤說:

「李憶含將繪畫無痕跡的帶入哲學思想的境界,充實的畫面內容,使其作品不止是美的追求,而有咀嚼不盡的回味,耐人深思,喜而識之。」   ‧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梁秀中說:「李憶含以『入古尋新』、『古法今用』的理念,使現代水墨畫有更新的創意。……也從歷覽古中國文明印象中及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文化中去找尋自我的定位。」   ‧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系主任傅佑武說:「李憶含近作風格富有哲學意涵,畫面構成採象徵、超現實等表現手法,從觀照自然、體悟人生到自我思維轉化形成主體性創作精神,極為可貴。」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評論博士曾長生說:「李憶含不只是為畫而畫,更是為現今人文,哲學秉持大

愛無私的精神,用關懷之情把創作付託新生命一般,源源不絕。」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曾肅良說:「從玄學的角度來看,李憶含刻意營造的晶瑩剔透的效果,和半抽象或半具象的表現,恰如其分地,呈顯出他對內在性靈的體悟......他的心靈如大圓鏡智觀照出華麗世界。」   ‧二十一世紀中國現代水墨畫會會長羅芳說:「李憶含能找到了自我表現和透通人生哲理的思維,確立應追求的方向,他對空間的處理,細膩的手法,揭櫫新的探求理念,相信這是正確的方向。」  

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本集主題:余昇叡-油畫創作展
 
專訪: 余昇叡
   
棋語發光的內在心境
   
  余昇叡是位新手爸爸,更是位認真的創作者。
對於余昇叡作品,給人的第一印象是華麗又細緻,在細緻中又可以讀到故事,創作者似乎是意圖藉由圖象述說著什麼訊息。
  
從小立志當畫家
  出生於基隆的余昇叡,在家排行老么,上面有四位姐姐,他是家中唯一的男丁,因此,母親對他懷抱著很大的期望。他回想起小時候,最喜歡畫龍,從國小開始,對於每件美術作業都是以認真的態度完成,心裡懷抱著有朝一日能成為藝術家的夢想。他除了去畫室學基本功力外,正好鄰居有人考上美術班,提供他許多美術考試的資訊,裨益良多。為了達成讀美術班的心願,他自己偷偷報名測驗,那時,獨自一人搭公車去考試,其實媽媽都看得一清二處,卻也假裝不知情。他當時想法很單純,就是進入美術班就可以遠離學科壓力,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在美術班的術科課程裡,他可以享受展現實力的快樂,而學科課程卻是讓他備嚐艱辛。
  
屬於自己的繪畫符號
  漁船上的集魚燈,是最屬於他的符號。他將現實帶入作品中,符號的轉變過程與故事演變成畫中的日記,將生活中的正面能量與負面能量以畫作呈現出來,讓作品充滿意義。余昇叡謙虛的說著,自己非常幸運有人願意欣賞他的作品,讓他能持續耕耘下去,不需要擔心自身經濟狀況。作品《淬火》,畫面是日本武士刀鍛敲後放入水中的動作,對他來說,日本武士刀鍛敲後放入水中時間點,好像有許多不同的事件一直打擊著他一般,他告訴自己一定要成功。然而,淬火不一定可以將鐵淬煉成劍,就像他當時的狀態一樣,無法確定會持續撐住或倒下。
坐在畫布面前慢慢的刻畫出畫面中的細節,這樣的狀態其實對余昇叡來說,是一件相當療癒的方式,他淡淡的描述自己是一位比較壓抑的創作人,冷靜的描繪精細的物件能讓他內心更為平靜。
  
作品投射自己生活的感受
  當得知父親得到肺癌的消息時,對得獎無數的他來說,內心並沒有得獎的喜悅,只有哀傷。他是家中唯一的男丁,與姐姐們的年齡差距又甚大,許多事情都必須由他一肩扛起,當時他的事業剛在起步,除了要照顧小孩外,還要處理許多生活瑣事,余昇叡透過畫布將生活的事情隱喻在畫面中,作品中的《懷錶》,記錄當下凝結的時間狀態,作品中白皇后象徵自己的另一半,在後面默默支持著蠟燭多頭燒的他,除了這些物件外,畫面中發光的燈泡與沒發光的燈泡,也象徵著希望的出現。
  余昇叡對自己作品有不同的敘述,作品寫實、華麗、彩度低,畫面中的景致都是他精心陳設,透過畫面將內心赤裸的呈現。期望未來有人對自己作品有興趣時,可以藉由這些線索了解作品,解開創作者在畫面當中埋伏的背後寓意。讓人了解原來他的故事,不只擁有華麗的外表,而能真正了解他繪畫的生命故事,就算靜物是很冰冷的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是有其溫度存在。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
  畫靜物的人都有蒐藏的癖好,余昇叡也是如此,他擁有靜物櫃,出去旅遊,看見屬於自己符號的物件,總會不惜成本蒐藏入資料庫。大學時期,第一次學到油畫,對他來說,油畫存在著歷史厚度,作品保存也能保存比較久,他選擇挑戰這個媒材,當繪畫越有經驗後,更喜歡這個媒材。大學老師帶他學習基礎,為了精益求精他開始自學、問學長姐、看油畫材料學,慢慢嘗試,釘木框、繃畫布樣樣不假他人之手,當下常滿身汗又被蚊子咬,當完成繁複的前置作業看到相當滿意的成果時,讓他了解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的道理。
  
余昇叡-華麗的世界是他內心深處的不同故事。
     
     
余昇叡簡歷:
專職藝術家
2016 中山青年獎油畫類 優選-國父紀念館-台北
2016 鴻梅新人獎巡迴展-新竹生活美學館&台灣藝術大學
2016 銳藝求新 板橋大遠百9F 威尼斯廣場 台北
2016 福爾摩沙藝術博覽會 寒舍艾麗酒店1018 1019房 台北
2016 新浪潮繪畫展-淡江大學文錙藝術中心 台北
2015 高雄藝術博覽會 12/11-13 P2-03展位 高雄
2015全國油畫展 金牌獎(中信獎) 台北
2015璞玉發光 油畫類 首獎 新竹
2015第二屆 鴻梅新人獎 新竹
2015第三屆 鴻梅新人獎 新竹
(2014年前因篇幅省略)   
     
     
策展單位粉絲頁: 金車文藝中心(南京館)
展出日期:2017/07/01-2017/08/27
開放時間:每日11:00-18:00(周一休館)
金車南京館地址:台北市南京東路2段1號3樓

當代藝術展覽中的原民性:以《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為例

為了解決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的問題,作者林昱伶 這樣論述:

「原住民當代藝術」是一種蘊含原住民文化特徵的當代藝術類別,我們認同它的美學價值並將之視為「藝術」;但外界對其藝術價值的肯定,乃經歷了學科定義的爭論激盪以及博物館的排斥、接納過程。此後,原住民藝術以藝術之姿進入博物館展覽系統,並活躍於當代藝術的場域。與此同時,身分認同轉變與族意識高漲的「原民現身」(Présence indigène)現象,使藝術成為建構、彰顯族群當代角色的途徑之一,相關個展與聯展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且伴隨「原民性」(indigeneity)的討論。然而,原民性具有什麼特質?原住民當代藝術展覽又如何表現原民性呢?本研究以《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為個案,以外部文本及內部文本之觀念,剖

析該展的展覽文本及修辭,探究原住民當代藝術展覽如何表現原民性。研究發現,《大山地門當代藝術展》的核心敘事從融合族群文化與環境特質的「斜坡」(calisi)概念開展,試圖觸及大山地門的藝術發展和當代原民性的提問,並透過連結於族群性、文化性、土地和環境意象的展覽策略,來回應展覽文本及原民性。同時,研究也發現,策展人與藝術家對於原民性概念之詮釋各有理想:策展人及展覽文本視「斜坡」的文化與地理特質為原民性的表現,並透過現代性來對比、凸顯出原民性;而藝術家對原民性的理解則非純粹指涉「斜坡文化」的概念,並認為原民性是在與現代性碰撞、協商、抗拒或共存的過程裡產生意義。因此,研究建議原住民當代藝術類型的展覽,

或是透過藝術作品來表現原民性的手法,應注意策展人意圖、展覽敘事文本、藝術家及其作品之間各自詮釋的差異,並理解原民性議題之於原住民藝術家而言,與其對族群文化和認同的理解相關。最後,若展覽文本能增加原民性與現代性融合的敘事、與原先衝突的敘事並呈,則能開展出更符合原住民當代藝術及族群處境的多元視角和當代觀點。

東方‧凝視:李憶含

為了解決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的問題,作者李憶含 這樣論述:

  《東方˙凝視 李憶含》一書為《藝道美學˙靈動思惟–2018李憶含觀象擬真》之精粹與摘要本。   「西方強調形、色、面;東方強調筆、墨、彩。」李憶含這麼說。本書所載四十五件作品中的筆墨彩,所顯現出的精氣神,與西方抽象思維不一樣。他所繪的抽象為非抽象,而是集合印象、意象、抽象、無象與超象,所要呈現的是主觀並超越客觀的感受。   他期許創作時,能從「我思意在」臻至「非思靈在」的境界。也就是在繪畫時如實顯現,加上筆墨;減去技巧;乘以情感;除卻思想,讓自己放空、興會因明,使「道」在心靈宇宙自由遨翔,臻至無我與忘我的境界。   「文心雕龍.十式」為李憶含二○一七年近作,有〈信陽光照─千年豔〉、〈

早春迷濛─幾多紅〉、〈太素元清─極精義〉、〈花中有道─微密契〉、〈寒雨詩興─寧波行〉、〈感時契機─興中會〉、〈徵明幽靜─含真蘊〉、〈游心顯性─嚮於消〉、〈湛寂虛靈─無盡藏〉、〈望極河漢─流光吟〉,從畫作題名來看,其作品具文學浪漫之美與哲學明智之思。   藉由創作與研究,李憶含嘗試從靈動思惟之理路延展,探討東方超現實畫風的符號、象徵與意涵,以期盡心知性闡明靈度藝向:一、圖像式的人文蘊涵與思想光彩;二、自覺性的文化符碼與圖像意蘊;三、象徵型的感性內容與情境氛圍;四、精神化的形式歸向與本質還原。   作者簡介 李憶含   ■學歷   2006-2012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藝術學 博

士   1997-1999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創作組 碩士   1979-198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文學士   1983-1984 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造形藝術研究所綜合評鑑合格   ■教學經歷   臺北 李憶含藝術工作室 主持教授   靈・上居 – 東方美學思想講堂 理論指導   東方藝術思想理論研究會 理論指導   中華美學史觀創作研究會 理論指導   臺北 國立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 水墨講師   慈濟大學 臺北社會教育推廣中心 書畫講師   臺北市 河洛漢詩學苑藝術研習班 書畫講師   ■主要個展   1987 永遠的太魯─ 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臺北.華視藝術中心)  

 1989 月世界幻象─ 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   1993 臺灣.印象─ 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臺北.師大藝術中心)   1999 人文的關懷:思源.古風.映象─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臺北.臺師大美術系館)   2000 時代.映象─ 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臺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2000 世紀新展望:自然.東方.本相」─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臺南.永都藝術館、臺北.國父紀念館)     2002 萬象唯心經─ 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臺北.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   2003 東方.新象─ 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雲林.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藝術中心)   2004 繁華緣夢生─

李憶含現代水墨畫展(臺北.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   2008  阿含經驗:現代荷─ 李憶含當代水墨創作展(臺北.國父紀念館逸仙 藝廊)   2010 變異與歸元─ 李憶含當代水墨創作展(臺北.福華師大藝廊)   2012 靈視.幻象─ 李憶含當代水墨創作展(臺北.臺師大德群畫廊)   2012 靈視.幻象─ 李憶含當代水墨創作展(臺北.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   2014 彰文教化.八卦新氣─ 李憶含書法藝術創作展(彰化.八卦山大佛風景區 臺灣文化創意中心)   2015 體時用中‧觀象擬真—李憶含水墨藝術創作發表會(臺北.赫聲雲端會館)   2015 山海觀經‧靈智顯見—李憶含書法藝術創作展(

臺北.蕙風堂書畫圖書)   2015 煙雨江南‧風華延展—李憶含書法藝術師生作品展(臺北.文學叢林-紀州庵)   2017 東方.凝視─ 2017李憶含水墨藝術跨年特展(臺北.國父紀念館逸仙藝廊) 一、推薦序: 靈活運用 ― 激越與迴響 文|王哲雄、王友俊、吳心荷、李振明、林仁傑、袁金塔、孫家勤、梁秀中、傅佑武、曾長生、曾肅良、羅芳 二、論文: 靈視・幻象─我藝道|李憶含 三、作品欣賞: 信陽光照 - 千年豔 2017 紙本設色 246×123cm 早春迷濛 - 幾多紅 2017 紙本設色 246×123cm 太素元清 - 極精義 2017 紙本設色 246×123cm 花中有道 -

微密契 2017 紙本設色 246×123cm 寒雨詩興 - 寧波行 2017 紙本設色 246×123cm 感時契機 - 興中會 2017 紙本設色 246×123cm 徵明幽靜 - 含真蘊 2017 紙本設色 246×123cm 游心顯性 - 嚮於消 2017 紙本設色 246×123cm 湛寂虛靈 - 無盡藏 2017 紙本設色 246×123cm 望極河漢 - 流光吟 2017 紙本設色 246×123cm 何日重遊 2016 紙本設色 177×95cm 春秋烏來 2016 紙本設色 177×95cm 寂寞行路 2016 紙本設色 177×95cm 西府海棠 2016 紙本設色 143

×76cm 寧波散心 2016 紙本設色 143×76cm 罔極化境 2016 紙本設色 137×69cm 凝黃印記 2016 紙本設色 143×76cm 無言海域 2016 紙本設色 143×76cm 玉樹臨風 2016 紙本設色 74×45×4 cm 阿勃勒頌 2016 紙本設色 38 × 68.5 cm 相如賦歸 2016 紙本設色 45×69 cm 中天明月 2016 紙本設色 34×68.5 cm 幾多春紅 2016 紙本設色 143×76cm 曇花一現 2011 紙本設色 143×76cm 寂寞梧桐 2012 紙本設色 143×76cm 魚說那島2―證其源由方能顯 2014 紙本設

色 136×69cm 魚說那島3―有以待之昭真智 2014 紙本設色 136×69cm 魚說那島5―水面風波我不知 2014 紙本設色 136×69cm 魚說那島7―自在性現應莫言 2014 紙本設色 136×69cm 魚說那島6―自由心解宜少語 2014 紙本設色 136×69cm 魚說那島4―無住生意示正德 2014 紙本設色 136×69cm 東風西潮 1999 紙本設色 142×360cm 靈的動機 2012 紙本設色 69×68cm 使信子云 2016 紙本設色 76×76cm 生生不息 1999 水墨設色 94×61cm 臺島安住 2008 紙本設色 142×90cm 剎那非遠 2

016 紙本設色 76×76cm 本立道生 1999 紙本設色 90×62cm 造化之象 1999 紙本設色 94×59cm 文化自覺 1999 紙本設色 178×94cm 人文・自然 1998 紙本設色 175×94cm 天上人間 1999 紙本設色 177×95cm 古風新象 1999 紙本設色 178×95cm 智的直覺 1999 紙本設色 177×96cm 文明省思 1999 紙本設色 177×96cm 四:學經資歷 &生活留真 學術資歷、專業經歷、專長類別、主要個展、重要策展、 學術著作、發表文章、生活留真   序   融貫統攝的創作美學觀   「後現代」的這一代,世紀末

的徵候尤其明顯,李憶含的創作理念和他的作品就是最好的證明。中體西用、多元文化的思辨,已經讓他跨開東方水墨與西方繪畫之間的藩籬。李憶含的畫作,極富思想性與文學性,他能貫串古今中外的思想和技法,也表現出相當程度的成熟度。──王哲雄(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西洋藝術史與考古學博士)   靈動水墨的思維演化論   李憶含將思想融入在創作的繪畫裡面,讓觀賞的人感覺到他創作的精、氣、神層面。以往一般繪畫追求賞心悅目,只做到了怡情的效果,李憶含認為創作還需要有精神內涵,並且自我鞭策,每一次創作都要超越自我心靈的呈現,他不止是為畫而畫,更是為現今人文,哲學秉持大愛無私的精神,用關懷之情把創作付託新生命一般,源源不

絕。──曾長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評論博士)  

以長者需求為基礎的終身學習教育研究

為了解決國父紀念館生活美學班的問題,作者蘇佑民 這樣論述:

臺灣,2018年為高齡社會,已達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在定義高齡社會的數據,推估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面對社會人口老化的現象。教育在面對高齡化社會時,教育的發展是對每個人生活的核心,高齡者參與教育正是迎接高齡人口社會的當務之急。本研究主要探討高齡者應透過教育機構、學校,終身學習教育的模式,來面對社會人口高齡化的問題,研究中應用品質機能展開管理系統,改善高齡者對於教育機構、學校所開設課程加以改變,以及對個案唯心聖教教育機構提出相關建議。本研究透過品質機能展開,發現高齡者對於五項課程最為期待與需求為:1.社會參與、2.家庭互動、

3.身體狀況、4.醫療保健、5.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