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美展2021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基隆美展2021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施春茂寫的 黃庭堅行草三帖解析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基隆嬰幼兒借閱證美展作品「徬徨少年時」當卡面 - 僑務電子報也說明:基隆市府自2019年起推出新生兒閱讀禮袋,最大特色為發行當年度限定嬰幼兒閱讀借閱證,今年從「2021基隆美展」中挑選西方媒材類優選獎作品「徬徨少年時」作為卡面。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多媒體動畫藝術學系新媒體藝術碩士班 陳永賢所指導 黃翰柏的 錄像藝術與新媒體裝置《無以為界》系列作品創作論述 (2021),提出基隆美展2021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方、空間、場域、錄像藝術、新媒體裝置藝術。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 蔡幸芝所指導 詹話字的 策展典範的轉移?文化平權趨勢下當代藝術的策展思維與實踐 (2021),提出因為有 策展、策展人、文化平權、當代藝術、藝術博物館的重點而找出了 基隆美展2021的解答。

最後網站文稿頁面 -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則補充:2021 基隆美展 簡章. 一、宗旨:推行全民美育,培育藝術創作人才,提升美術創作風氣及水準。 二、辦理單位: 指導單位:基隆市政府. 主辦單位:基隆市文化局. 三、參賽資格:.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基隆美展2021,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黃庭堅行草三帖解析

為了解決基隆美展2021的問題,作者施春茂 這樣論述:

  本書仔細辨讀黃庭堅筆法的細微變化,   從其書學淵源、主張、書論闡釋,到最後圖解知名的三帖代表作,   進入黃庭堅在人生轉折所體悟出的書道世界。   清朱和羹有言:   「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 。」   臨摹的關鍵在於筆法,而筆法關乎性靈,   仔細辨讀黃庭堅的筆法,會發現其書法強調字形結構的奇特、   打破字間的界限,使線條和節奏變化更加強烈,   這與他畢生仕途際遇、師承書學淵源有極大關係。   黃庭堅以宋代周越為師,後受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影響,   見焦山《瘞鶴銘》大受啟發,其草書不僅承接了旭素的優點,   筆法及結構更加奇險化,整個書法史上

,無疑是獨具個人魅力的行草大家。   此書分二部分:   第一部分為一到四章,介紹黃庭堅生平和書論見解,   意欲建立「知人論世」、「溯源觀變」的基本概念,   快速掌握其書法特色。   第二部分為五到七章,提供   (一)有效的學習訣竅:大量使用圖解方式解構分析黃庭堅及其他名家的書法技巧,迅速把握學習重點。   (二)延伸式的學習:凡在作品中出現的字,若有其他名家有不同的書寫方式,亦加以系統性的整理、比較分析,找出異同。   (三)行草書的通用規則:從書法的基本點畫、字體結構及通篇作品的章法來學習,說明行草書一般通用的法則,對未來自運能力有極大幫助。   黃庭堅傳世書跡相當多,此書收錄

具代表性且較易入手的《花氣薰人詩》、《跋寒食詩》、《劉禹錫竹枝詞》,按學習難易編排,希望幫助讀者掌握學習之鑰,書藝層次更上層樓。 本書特色   ◎大量圖解黃庭堅及其他名家的書法技巧,使書學者一目了然,迅速掌握學習重點。   ◎作品中出現的字,若有其他名家不同的書寫方式,亦加以系統性整理,比較黃與其他書家異同之處。   ◎說明書法的通用規則,從基本點畫、字體結構到通篇章法,無論書習何種字體,皆打下全面性的基礎。  

錄像藝術與新媒體裝置《無以為界》系列作品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基隆美展2021的問題,作者黃翰柏 這樣論述:

本創作論文以自身周遭地景觀察及對於地理誌的研究,運用藝術創作方式,試圖對人類在居住環境與文化地景做出提問,並關注於社會議題面向。《無以為界》系列作品包括〈遊蕩通道〉、〈連續的斷裂〉、〈消失的水平線〉、〈船岸渠道〉與〈碎裂的藍圖〉等子題作品,內容以城市地景與水域地景作為形象素材,創作媒材則以錄像藝術、新媒體裝置方式呈現,藉由創作實踐過程,重新反思城市空間、文化地景與人的關係。本創作研究方法乃透過文獻分析、質性研究、田野調查、創作實踐、展覽呈現與回饋意見等探討及分析,進行文化地景的歸納梳理。特別是對於地方、空間、場域等概念的重新詮釋,連結至整體的創作核心,試圖將文化地景之去疆界化、去中心化概念,

彰顯人類自我控制體系下邊界的游移狀態。創作研究發現,透過錄像藝術與新媒體裝置之媒材特性,對於臺灣文化地景重新詮釋,跳脫既有的框架、賦予在地視覺翻轉意涵,深具意義。整體而言,《無以為界》系列作品參加多次公開展覽並獲得獎項,包括:2018基隆市文化局「基隆美展」攝影與新媒體類第一名、2020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台南新藝獎」得主、2020國立臺灣美術館「藝術跨域創作案」、2021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桃源美展」攝影與錄像類第一名、2021文化部「Made In Taiwan—新人推薦特區」得主、正取等肯定,以及2022新苑藝術「無以為界—黃翰柏個展」。在此創作基礎下,希冀植基於錄像藝術與新媒體裝置創作研究

,未來將持續耕耘並嘗試更多元表現手法,深入研究文化地景之藝術創作領域。

策展典範的轉移?文化平權趨勢下當代藝術的策展思維與實踐

為了解決基隆美展2021的問題,作者詹話字 這樣論述:

當代博物館的專業工作從重視物件轉移至關注觀眾,而現今文化平權成為普世價值則加深館方對於多元觀眾需求的探索。本研究目的為當代藝術策展思維在文化平權的概念下的發展與轉換,企圖聚焦在藝術機構面向當中,具有重要影響及核心功能的策展人角色,如何在策展的過程當中,將文化平權概念藉由展覽策劃過程的思維與實踐操作,融入當代藝術展覽當中,透過將多元觀眾的需求納入思考,展現具體可能的文化平權展示方式,落實真正的文化平權,並促進社會的共融。 本研究企圖將文化平權理念的推動加入當代藝術策展思維中,採用文獻分析法及參與觀察法進行研究工作。一方面透過梳理國內外文獻關於文化平權概念的演變、觀眾特性,以及觀察

現今文化平權於藝術博物館內相關法令施行與行動,理解現下文化平權於藝術博物館中的推動現況;另一方面,則從當代藝術展覽策劃生產脈絡,論析其中核心元素——策展人的角色特質、職能轉變,以及與館方、藝術家及觀眾之間的關係。經由上述分析內容,進一步從當代藝術的展覽與作品特質出發,透過三個具有文化平權概念推動下誕生的當代藝術展覽及活動案例,嘗試解析若將文化平權的發生向前推進至展覽籌備之初,透過策展人角色的特性,及與上述三者之間的動態關係,思考其推動落實文化平權之必要性與可行性。 研究發現透過「體驗轉向」的策展思維,策展人、藝術家與工作團隊於展覽策劃過程當中運用「創造性近用」理念,將有效促進多元觀眾於藝

術博物館內的多感官體驗,獲致良好的博物館經驗。而透過具有文化平權思維展覽的實踐,藝術博物館將能夠成功落實文化平權信念,使之於館內推動形成常態化,致使多元觀眾皆能自主、自由、自在地參觀藝術展覽。同時,研究顯示文化平權於藝術博物館中參觀體驗的落實,不僅嘉惠少數群體,而是對所有博物館的參觀者皆能因此受益。文化平權的推動工作並非一蹴可幾,但透過本研究中的展覽案例,可窺見其創造典範轉移之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