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運公館站平面圖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中國文化大學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 邱英浩所指導 劉陳傳的 高價值不動產價值評估指標建立及實證之研究─以信義計畫區為例 (2021),提出捷運公館站平面圖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高價值不動產、豪宅、不動產價值評估指標、模糊德爾菲法、分析網路程序法。

而第二篇論文淡江大學 歷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瑞茂所指導 黃怡華的 歷史建築再利用與街廓轉變之研究:以建成小學校舊址所在街廓為例 (2013),提出因為有 歷史建築再利用、商業、建成小學校、臺北市政府、臺北當代藝術館的重點而找出了 捷運公館站平面圖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捷運公館站平面圖,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價值不動產價值評估指標建立及實證之研究─以信義計畫區為例

為了解決捷運公館站平面圖的問題,作者劉陳傳 這樣論述:

  本研究係藉由專家問卷資料結果分析,建立高價值不動產價值評估指標:以FDM(模糊德爾菲法)及ANP(分析網路程序法),系統化專家評估高價值不動產時考量各指標之優先順序,輔以各指標間相依關係,捕捉業界實際使用於市場上之價值評估系統,並依次測試評估指標於整體市場及次市場之不同。第一次實證結果顯示,在一般市場中,影響專家評估高價值不動產價值之變數依序為基地區位、政策法令規章、政治環境、不動產市場價格、代表性地標、基地面積。而從第二次實證結果可知,在以信義計畫區為研究範圍時,影響專家評估高價值不動產價值之變數順序轉變為格局規劃、建設公司、基地區位、建築師、結構建材、物業管理。本研究貢獻係對高價值不

動產評估提供一系統化解答及建議。  據此,本文從成本及收益兩角度對建商推案及政府規劃提出建議:建商產品定位應更加系統化,通常建築設計規劃費用占整體開發投入資本比率則遠遜於土地取得成本,建議開發商可在效益評估時,以本論文提供之高價值不動產價值評估系統為參考,在土地成本與規劃成本中進行動態調整以達到成本效益最大化;在政府規劃上,建議公部門以建築美學及公共地景塑造,提高區域不動產整體經濟價值,創造城市之國際競爭力。關鍵字:高價值不動產、豪宅、不動產價值評估指標、模糊德爾菲法、分析網路程序法

歷史建築再利用與街廓轉變之研究:以建成小學校舊址所在街廓為例

為了解決捷運公館站平面圖的問題,作者黃怡華 這樣論述:

街區在時空發展過程中,構成街區的整體架構空間。藉由社會變遷、車站樞紐、政權移轉移下,改變了街區生活方式。由於影響街區變遷的因素,隨著歷史發展不斷改變,所以街區型態與空間特色的轉變,也永不停止的。因此,就街區的脈絡,來敘述街區的發展歷程與變遷,說明街區的型態變遷、街區商業空間的類型、相關性、車站影響…等,即構成本研究探討的要件。本研究的時間起於日本殖民時期,1919年起,臺北市建成小學校所在的街區發展歷程,到臺北當代藝術館時期為止(2013),了解時空變遷下對於街區商業轉變、發展的關係。透過日本殖民時期的建成小學校所在街區發展的脈絡,探討日後街道空間發展。臺北市政府自1994年從長安西路舊址

遷徙至信義區之後,舊市府周邊地區街廓的性質和轉變,採取舊臺北市政府正對面及街廓兩側的商店,在不同時期的性質,進行比較。本文將舊臺北市政府所在街區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探討長安西路與其周邊街區脈絡、街廓性質和空間呈現。第一階段,1919年至戰後,臺北市中山北路的九條通、大正街在大量日本人居住下,主要配合日本人的需求,設置「建成尋常小學校」,實際措施為區分日本人不同於臺灣人的學校,還有大正停車站、職業介紹所、市場等官方建築物下,所在街區的街廓屬於公教與官舍。第二個「臺北市政府」階段(1946~1994),則為臺北市政府行政中心的所在地,日本殖民時期,官方設立的職業介紹所,改為臺北市衛生局,市場的四樓設

有臺北市立圖書館長安分館,館藏有市政資料,一旁的大正停車站已廢。市政府對面開設起種種有關洽公的商店,使得原本商業功能之外,街區性質又是行政中心。1994~2012年臺北市政府遷徙至信義區的第三階段,臺北市衛生局改為身心障礙福利館,長安分館所藏的市政資料也隨市府搬遷,舊市府附近的事務性商店,如打字、印刷所、代書、刻印等等,也就因此歇業,長安西路商店蕭條起來,衰退成空蕩蕩的商店街。隨著臺北捷運淡水線於1997年通車,臺北當代藝術館於2001年開幕,擴展了文化治理,其特色為史蹟保存與活化再利用,以及當代藝術館協辦的捷運線性公園的公共藝術、藝文節慶。在這個階段,文化產業推動經濟發展,並連結重要都市的空

間與活動聚集點,顯示本地繁榮的推動力。街區型態由原本行政中心與官方用地色彩轉為觀光與遊憩性質。本研究依據三個時期周邊商店進行敘述性統計分析與比較後發現,日本殖民時期(西元1922年)建成小學校周邊位處公教所在地,是地方行政中心,因政治地位的大幅提昇、市區改正計畫的發佈,其周邊以官舍或是居住相關商店為主。在臺北市政府時遷移後(1994年~2001年),因交通路線的便捷與交通工具的進步,淡水捷運中山站通車後,帶來了人潮與商業活動。到了臺北當代藝術館時期(2001年起迄今),街區周圍機能與定位逐漸成熟,其周邊生活食衣住行與育樂相關商店比例提高。顯示在古蹟活化與再利用後,原有的捷運帶動人潮之外,街區型

態由原本舊市府的公教行政中心與官方用地色彩轉為觀光與遊憩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