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潭水庫水量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日月潭水庫水量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吳晟寫的 筆記濁水溪 和黃瓊彪等27人的 2016森林集水區經營研討會論文集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合文學 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所出版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學系 蘇佩萱所指導 周宗瑩的 枯水・塵山 ‒ 論臺灣氣候變遷之沉浸式360度全景紀實影像創作研究 (2021),提出日月潭水庫水量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360度全景紀實影像、VR虛擬實境、沉浸式體驗、氣候變遷:水資源、霧霾。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碩士班 林鎮洋所指導 陳揚明的 鳥類排遺對於湖泊總磷濃度之影響- 以金門陽明湖為例 (2021),提出因為有 水庫優養化、Vollenweider、HSPF、總磷、鳥類排遺的重點而找出了 日月潭水庫水量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日月潭水庫水量,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筆記濁水溪

為了解決日月潭水庫水量的問題,作者吳晟 這樣論述:

  關懷土地經典之作再現   想了解台灣最重要的一條河,絕對不能錯過的一本書!   《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吳晟與濁水溪2020年重磅推出   上天恩賜的水源   滾滾濁水陽光下閃著銀光   奔流河川,灌注遼闊田地   恩養世代子民   是島嶼農鄉的血脈     濁水溪,是台灣最長的河川,也是台灣最重要的動脈。作者出生在濁水溪流域,加上長期從事農田工作,對土地與河川有著濃厚的感情與依戀。本書為作者擔任第二屆南投縣駐縣作家完成的作品。在本書中,作者從濁水溪源頭──奇萊山北峰與合歡山東峰間的佐久間鞍部開始,沿著萬大、曲冰、萬豐、武界等部落,親身從事自然與人文的考察,一一詳加

記錄,對於這塊土地的種種面貌,不管是美好的或者是有問題的,均以其樸質的文筆,知性與感性交融的行文,進行描繪與批判,展現一貫對鄉土的熱情與用心。此一書寫,是一個文學家對關愛台灣最直接有力的行動。 好評推薦   《筆記濁水溪》是地理的、歷史的、也是人文的,是最好的鄉土教材。──羊子喬   《筆記濁水溪》是吳晟融合報導與抒情的散文書寫,充滿土地情懷和悲憫之心,亦代表他環境正義的深度思考及行動。──莊芳華  

日月潭水庫水量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近期鋒面降雨增加再加上午後雷陣雨,全台水庫都有進帳。桃園的石門水庫蓄水率增高到5成,中部日月潭的水位也快接近滿水位,只是相較於中北部,南部水情卻依然不樂觀,雖然曾文水庫蓄水量已破億噸,但水庫庫容量較大,因此蓄水率還是只有兩成。

詳細新聞內容請見【公視新聞網】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30935

-
由台灣公共電視新聞部製播,提供每日正確、即時的新聞內容及多元觀點。

■ 按讚【公視新聞網FB】https://www.facebook.com/pnnpts
■ 訂閱【公視新聞網IG】https://www.instagram.com/pts.news/
■ 追蹤【公視新聞網TG】https://t.me/PTS_TW_NEWS

#公視新聞 #即時新聞
-
看更多:
■【P sharp新聞實驗室】全媒體新聞實驗,提供新一代的新聞資訊服務。 (https://newslab.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聚焦台灣土地環境、勞工司法、族群及平權等重要議題。 (https://pnn.pts.org.tw

枯水・塵山 ‒ 論臺灣氣候變遷之沉浸式360度全景紀實影像創作研究

為了解決日月潭水庫水量的問題,作者周宗瑩 這樣論述:

近年來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造成自然環境發生嚴重災害,2021年臺灣面臨百年大旱,嚴重影響民生用水與生活,間接造成缺電危機,研究者將南投家鄉日月潭所見旱象以360度全景設備紀錄影像,並通過2022年豐水期再次拍攝形成對比。近年來臺灣霧霾好發於春、秋兩季,研究者長期登山經驗,在風和日麗的狀態下山景總是灰濛不清,因而將臺灣中部山岳所見不同程度山景霧霾以360度全景設備結合空拍進行拍攝。以枯水.塵山為題,本創作研究針對臺灣水資源與空污霧霾進行深入研究,勘查目標以「日月潭水庫」及「臺灣山岳」執行地景脈絡分析,實施水情、水庫用途、空污、霧霾危害等田野調查形成拍攝規劃,後續完成360度全景紀實影像及轉換成星

球形態之創作,上傳至YouTube自創的360 AIR頻道,有二部2021日月無水、2022日月重光VR紀實影片和一部迷霧星球全景創作式紀實影片,提供大眾親臨實境感受水庫大地乾涸與迷霧星球之景象,教育大眾缺水危機與節能減碳的環境意識。針對研究分析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為質性研究,針對三部紀實影像進行形式與內容分析,進而探索紀實影像符號分析相關的敘事內容,反思水資源與空氣的重要性。第二階段為計量分析,針對受測者問卷調查進行語意差異分析與運用李克特量表進行觀影後感受。最後以資訊圖像符號設計,將創作研究目的與流程、拍攝方式、VR後製過程、問卷分析結果、水資源及空污數據、創作紀錄等透過資訊視覺化製作1

9件平面海報,使觀者閱覽時快速理解創作過程與脈絡,宣導珍惜環境資源。隨著現今科技進步,帶動360度全景及VR技術應用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成為炙手可熱的新媒體創意產物。本創作研究冀以紀實影像文本和沉浸式體驗結合之成果幫助觀影者反思,提升永續發展環境之意識,並期使能提供學界和實務界後續針對環境議題現況研究之參考。

2016森林集水區經營研討會論文集

為了解決日月潭水庫水量的問題,作者黃瓊彪等27人 這樣論述:

  全球氣候變遷,使得氣候的極端值增大,集中的豪雨,長期的乾旱,造成世界各地水災、旱災發生頻繁,且一年比一年嚴重,帶給生態環境莫大的威脅,台灣本島亦不能例外,值得我們注意與警惕。今年三月中旬,媒體報導全台嚴重缺水,水情吃緊,引起各地水荒。日月潭潭中的9隻青蛙浮現,水位下降6、7公尺,潭底嚴重淤砂,突顯水資源涵養與泥沙輸移的嚴重性。目前北、中、南的水庫庫容水量都已降至16%~56%之間,梅雨遲遲不來,很難維持正常供水到五、六月。雖然水庫可清淤,但是利不及惠,有心增建水庫,確又困難重重,唯有開源節流之途。長遠之計,必須落實森林永續經營,提升集水區水源涵養能力,增進水土保育的功能

,從實務與理論來探討森林集水區經營的癥結,尋求問題解決方法。因為台灣是世界上罕見的複合災害高危險地區,隨著時代變遷與社會環境改變,森林集水區面臨的問題及牽涉的因素日趨複雜;現階段森林集水區經營的重點,不僅需要維護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同時也要擔負起國土保安、坡地減災的重責大任,也因此而需要擴展研究範疇。

鳥類排遺對於湖泊總磷濃度之影響- 以金門陽明湖為例

為了解決日月潭水庫水量的問題,作者陳揚明 這樣論述:

水庫用於調節枯豐期水量,穩定水源供給需求。但水庫因氣候、地形及人為開發等影響常面臨水庫優養化問題,尤其離島水庫集水區、水文以及水質特性與本島水庫差異甚大,且多位於中下游,因此離島水庫水質比本島水庫表現差,常年屬優養化狀態。研究場址陽明湖,2002年至2012年卡爾森指數(CTSI)為52 ~ 78.9,總磷濃度為12 ~ 96 μg/L,屬於長年優養化嚴重之水庫。另外金門位於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遷徙線(East-Asian-Australasian Flyway),因此當地候鳥資源豐富,而離島水庫生態圈恰巧滿足候鳥食物來源與休憩地點,其中當地民眾與專家學者提出疑問;鳥類於湖畔中覓食與休憩時產生

的排遺,是否會影響陽明湖水庫水質,因此本研究透過現地水質與鳥糞採樣分析2021年至2022年水質濃度變化與排遺內總磷含量,並透過水質模式模擬陽明湖總磷濃度變化與計算鳥類總磷占陽明湖負荷量來源之比例,釐清排遺對於陽明湖總磷濃度之影響。本研究現地採樣結果,陽明湖平均總磷濃度較歷史平均濃度高出5倍,濃度為108 ~ 387 μg/L;排遺內總磷重量百分比為4.6 ~7.7%;從現地採樣照片比對中,樹上排遺可能會受到降雨沖刷至湖庫內造成短時間濃度增加。模式模擬結果鸕鶿排遺占陽明湖污染負荷來源70%,並且會影響陽明湖總磷濃度,尤其在低蓄水量時濃度變化更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