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渡大學台灣校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普渡大學台灣校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又華(TerryNi)寫的 不完美的樂土:拚搏美國夢 和沈克勤的 孫立人傳(上下)(增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Purdue 校友招待會-台北喜來登(10.12 更新照片及文字)也說明:You're Invited Purdue President France A. Córdova and Purdue Alumni. ... 學校竟然來台灣辦校友招待會ㄟ,而且校長還親自光臨,地點選辦在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華品文創 和台灣學生書局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華語文教學系 吳龍雲所指導 陳勝耀的 從傳統節慶活動 探討華人會館建構地方性之集體記憶 ——以烏魯音峇魯新村為例 (2018),提出普渡大學台灣校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馬來西亞華人文化、華人新村、華人會館、傳統節慶、集體記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美術學系 林昌德所指導 吳權展的 潛行密用—吳權展白描佛釋人物畫創作論述 (2017),提出因為有 白描、中國傳統水墨畫、佛教藝術與佛教圖像學、菩薩、羅漢、游絲描的重點而找出了 普渡大學台灣校友的解答。

最後網站校友会– Purdue University | 普渡大学則補充:无论你何时获得普渡大学学位,无论你生活在世界的哪一个角落,你永远属于我们“锅炉工Boilermaker”集体的一员。你的热情和参与是我们这个温暖集体的力量。 普渡大学校友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普渡大學台灣校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不完美的樂土:拚搏美國夢

為了解決普渡大學台灣校友的問題,作者劉又華(TerryNi) 這樣論述:

克服在美國創業的各種甘苦之一盞燈   不安現狀,嚮往冒險…   能在30年之後,退休前,把公司帶到有四百多名員工與上億美元的年營業額的規模:靠的就是那份堅強的毅力,與一定要完美的完成工作的決心。──劉又華   在作者年輕時的專業職涯與後來30年的創業奮鬥中,經過了許多重要的轉捩點。回想起來,這些在人生中關鍵的轉變,是由於不滿意現狀而想照自己的心意走出自己的一條路。她也可以像大部分的同業朋友在工程公司做事,但是往上仰看金字塔的上端遙不可及,那不安於現狀、嚮往冒險、追求遠程前景的心悸動了。她在八零年末期在自家地下室成立了工程公司,後來在三年內由於員工增加,換了四次辦公室。有許多篇的文

章講述當年創業維艱的辛苦,與後來如何建立公司營運系統的決心。她的先生勝年在公司成立四年之後,終於被她說服加入了公司,從此如虎添翼。當然真正的人生從來不像童話中的平步青雲,實際上的艱難起伏才是事業真正的寫照。   在經營工程事業的幾十年裡,曾因營運的錯誤把公司拖至谷底。每次在最艱難的困境中總能找出生路,在失敗中學到經驗,在多次起落中咬牙磨練,終能在30年之後退休前,把公司帶到有四百多名員工,其中近一百位有照工程師,上百人的工程技術團隊,近兩百位科學技術人員,幾十位會計師律師行政人員,年營業額上億美元的規模;除了美國本土的工程,海外工地遠達日本琉球、韓國、關島、歐洲的葡萄牙以及中東的卡達;靠的就

是堅強的毅力與一定要完美達標的決心。   早年對大公司,大工程團隊系統經營的好奇,形成了對創業長程目標的憧憬與期盼。追求成功過程中遭遇的曲折起落,對她而言,不但不是阻礙,反而有一股不可思議的吸引力。   這些也許就是成為創業者的基本因素吧:好奇憧憬,期盼遠景,面對冒險艱難用勇氣和理智面對。決心與毅力是能成功地走到終點線的最大因素。 聯名推薦   楊世瑞:新北市及人中學校長/北一女中前校長   馮  燕: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專任教授   陳藹玲:富邦文教基金會 執行董事 專文推薦   公孫策:聯合報「去梯言」專欄作家   張明熙:成功大學醫學院 基礎醫學生化所教授   John F

leissner:A prominent member with 40 years experiences in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industry.   乘了長風,也破了萬里浪/公孫策   美國人做美國夢理所當然,中國人做美國夢就沒那麼簡單。劉又華台大畢業隻身負笈美國,然後在美國成家立業,開花結果,她的經歷正是我們這一代留學生的成功典型。本書內容除了人事時地物清楚之外,對於創業經驗著墨甚多,有「禮賢能士,更上層樓」的成功原理,也有「倒戈總經理」的被突襲經驗,而「芳絲的Me Too訴訟」則是可能遇到的員工的(各種)問題的處理經驗,簡單說,創業的辛酸與顛簸都在

裡頭,讀者閱讀時都能體會得到。   你所收成的 就是你所播種的/張明熙   這是一本適合所有年輕人閱讀的勵志書籍,更是給心想創業,尤其想要在美國創業的年輕人的指南和典範。美國是一個白人為主的社會,我看到了一個瘦小的又華,不畏艱難,勇往直前,憑藉著她的堅強意志,聰明智慧,高瞻遠矚,在異鄉闖出了一片亮麗天空,創造了奇蹟,她是一個巨人,我強力推薦這本書給每一個人。   A heartfelt story/John Fleissner   To paraphrase from Teddy Roosevelt's famous 1910 speech in Paris on citizenship,

Terry was the woman in the arena, striving valiantly, daring greatly, and doing the hard work it takes to know the triumph of high achievement. She tells her story now to you with hope that you will find inspiration and courage in her words.  

從傳統節慶活動 探討華人會館建構地方性之集體記憶 ——以烏魯音峇魯新村為例

為了解決普渡大學台灣校友的問題,作者陳勝耀 這樣論述:

本文旨在把馬來西亞的華人會館、華人新村和傳統節慶,環扣於一個樞紐中進行研究,探討華人會館組織及籌劃傳統節慶活動和村民們的參與,如何建構華人新村的集體記憶。海外華人文化研究,無論在中國、香港和臺灣,或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等,各地的學術界中,皆是熱門的研究領域。有關馬來西亞的華人會館、華人新村和傳統節慶這三大主題的研究成果,亦相當豐碩。然,卻鮮少有學者,將這三大主題環扣於一,並聚焦於一個新村的定點研究。故此,本文將研究範圍,界定於一個華人新村——烏魯音峇魯新村,以及成立於新村中的華人會館。烏魯音峇魯新村村民,以華人會館名義,組織及籌劃華人傳統節慶活動,建構出地方性對傳統節慶活動的集體記憶。本文針對三

個問題面向進行研究,並得出結論為:第一,因傳統節慶活動的儀式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村民對儀式的特殊性,

孫立人傳(上下)(增訂版)

為了解決普渡大學台灣校友的問題,作者沈克勤 這樣論述:

  孫立人是當代名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率領中國駐印軍,轉戰中印緬戰區,擊漬日軍五個師團及一個旅團共十餘萬眾,打通中印公路,開拓了中國抗戰勝利的國際通道。孫立人是保衛台灣安全的功臣,在民國三十八年大陸淪陷台灣風雨飄搖期間,他出任陸軍總司令兼台灣防衛總司令,經他一手訓練的新軍,擊潰進犯金門的共軍萬餘人,使中共不敢窺伺台灣本島。從大陸徹退來台的殘破部隊,經他嚴加整頓訓練,成為精壯之師,確保台海安全,獲致台灣今日的自由與繁榮。孫立人是現代軍人的典範,他一生矢志精忠報國,推行軍隊國家化、現代化;他為官不要錢,打仗不怕死,勇於作戰,善於指揮,常以寡擊眾,以少勝多,在緬戰中所締造的仁安羌大捷,是中、

日、英三國軍隊在同一戰場戰力的對比,強弱立見,迄今美國陸軍參謀學校作為戰史教材。美國維吉尼亞軍校已將孫立人、馬歇爾、巴頓三位將軍,並列為該校建校一百五十多年來最傑出的校友,並將他們的畫像與戰績,陳列在校史館中展出,永供世人瞻仰。本書對孫將軍的家世背景、求學歷程、性情志趣、思想言行、練兵作戰、遭誣受謗,均有詳盡的敘述與剖析。   作者簡介 沈克勤   字敬庸,安徽合肥人,民國十年生,國立政治大學畢業。曾任精忠日報採訪主任、中央社編譯、台灣防衛司令部宣傳科長、孫立人將軍隨從秘書、軍校及憲校教官、政戰學校教授、立法院秘書、行政院組長、外交部科長及副司長、出席聯合國代表團秘書、駐澳洲布里斯班領

事及駐泰代表等職。著有《國際法》、並編著《孫立人傳》,及編輯《南海諸島歷史叢書》、《孫立人將軍永思錄》、《孫立人將軍緬甸作戰實錄》、《孫立人將軍鳳山練軍實錄》等書。   上冊 彭歌先生序:悲劇英雄全傳 I 自  序 III 再版贅言 VII 第一章 童年歲月 一 一、誕 生 一 二、龍舒孫家 三 三、童年故事 六 四、家塾啟蒙 一○ 五、一塊紅花石 一三 第二章 求學歷程 一五 一、清華學校 一五 二、籃壇飛將軍 一九 三、弱冠完婚 二四 四、強忍功夫 二六 五、普渡大學 二八 六、維吉利亞軍校 三二 七、學成歸國 四四 第三章 初入軍旅 四七 一、中央黨校軍訓隊長 五○ 二、陸軍教

導師排長 五四 三、憲警教導總隊大隊長 五七 四、英雄美人駢轡馳騁 六二 第四章 海州練兵 六七 一、侍衛副總隊長 六七 二、編練稅警團 六八 三、臥薪嘗膽練勁旅 七四 四、江西剿共 八二 五、孫夫人皈依佛門 九○ 六、返鄉奔喪 九四 第五章 淞滬抗戰 九七 一、智取丁家橋 九七 二、血戰蘇州河 一○○ 三、香港療傷 一○七 第六章 艱苦中成立緝私總隊 一一一 一、夫妻長沙重逢 一一一 二、漢口尋找殘部 一一五 三、重組緝私總隊 一一七 四、貴州都勻再度練兵 一二二 五、請纓殺敵 一二八 第七章 遠征緬甸 一三五 一、中英美盟軍共同防禦緬甸 一三五 二、新三十八師出國遠征 一三七 三、

曼德勒衛戍司令 一四○ 四、仁安羌大捷 一四三 五、掩護國軍和盟軍撤退 一六○ 六、西撤印度 一六九 第八章 中國駐印軍 一七七 一、初履印度 一七七 二、返國述職 一九三 三、錫金王國授贈榮譽國民 一九九 四、英皇授勛 二○七 五、藍伽整訓 二一二 第九章 反攻緬甸 二三一 一、盟軍策劃反攻計畫 二三一 二、掩護修築中印公路 二三六 三、于邦爭奪戰 二四○ 四、不下孟關不剃鬚 二五二 五、掃蕩孟拱河谷 二七一 六、中美聯軍圍攻密支那 二九七 七、進攻八莫南坎 三一○ 八、新一軍與滇西遠征軍會合 三二七 九、確保中印公路安全 三四二 十、軍中政工與緬甸華僑 三五一 第十章 訪問歐洲戰場

三六一 一、歐洲盟軍統帥艾森豪邀訪 三六一 二、赴歐途中 三六三 三、參觀德法比荷各國戰場 三六七 四、參觀英美軍事學校 三七九 五、訪問報告 三八二 第十一章 廣州受降 三八五 一、凱旋返國準備反攻 三八五 二、廣州接受日軍投降 三八七 三、修建新一軍陣亡將士公墓 三九一 四、岳麓山下弔忠魂 三九三 五、出席聯合國軍事參謀團會議 四○一 第十二章 東北戡亂 四○七 一、新一軍調往東北 四○八 二、四平街大戰 四一一 三、克復長春 四二二 四、遼南掃蕩 四二七 五、長春警備 四三三 六、調離東北 四四五 下冊 第十三章 鳳山訓練新軍 四六三 一、榮膺陸軍訓練司令 四六三 二、香靈寺網羅人

才 四六六 三、新軍訓練基地鳳山 四六八 四、第四軍官訓練班 四七二 五、入伍生總隊 四七六 六、女青年大隊 四八七 七、幼年兵 五○二 第十四章 新軍訓練的特質 五一一 一、體能訓練 五一一 二、基本射擊及戰鬥訓練 五二○ 三、新軍精神「誠」與「拙」 五二四 第十五章 保衛金門 五三一 一、督訓戰略預備師 五三一 二、二○五師調防北平 五三四 三、馬尾之役 五三五 四、古寧頭大捷 五三七 第十六章 台灣防衛 五六一 一、出任台灣防衛總司令 五六一 二、台灣防衛佈署及戰略戰術 五六五 三、台灣防衛工事構築 五八三 第十七章 陸軍建制與建軍理想 五九一 一、陸軍總部在台恢復 五九一 二、

校閱第六軍 五九三 三、陸軍總司令職權 五九四 四、建軍理想 五九九 第十八章 整訓大陸撤台部隊 六一三 一、第一次整編 六一三 二、第二次整編 六二九 三、第三次整編 六四五 四、加強搜索與夜戰訓練 六四九 五、修訂步兵操典 六五一 第十九章 重建陸軍軍事學校 六五五 一、中央軍官學校在台復校 六五五 二、重建步兵學校 六五九 三、重建砲兵學校 六六一 四、裝甲兵學校遷台復校 六六二 五、傘兵工兵通信兵 六六四 六、陸軍參謀學校 六六七 七、考選軍官留美 六六九 第二十章 建立台灣兵役制度 六七一 一、台灣在鄉軍人訓練班 六七一 二、台灣軍士教導團 六七二 三、建立預備軍官制度 六七五

四、建立國民兵役制度 六七六 第二十一章 調任參軍長 六七九 一、連任陸軍總司令 六七九 二、萌生退志 六八○ 三、建議收復海南島 六八一 四、普渡大學頒授榮譽博士學位 六八四 五、調任參軍長 六八七 第二十二章 遭受整肅的原委 六九三 一、美國人的偏愛 六九三 二、黃埔將領的排擠 七○四 三、政工人員的敵視 七一三 第二十三章 郭廷亮「匪諜案」真相 七二三 一、郭廷亮是何許人 七二三 二、郭廷亮因「叛亂罪」名被捕 七二五 三、扮演「匪諜」自首 七二八 四、王雲五查案 七三二 五、宣判死刑 七三五 六、優待「匪諜」郭廷亮 七四○ 七、綠島囚禁 七四一 八、為翻案而死 七四五 第二十四

章 大整肅 七四九 一、劉凱英逃亡記 七四九 二、兵變絕無可能 七五一 三、冤案到底關了多少人 七五三 四、郭廷亮的自首書 七五五 五、兵變沒有槍聲 七六○ 六、冤案沒有死人 七六七 第二十五章 大審判 七七五 一、謠 言 七七五 二、辭 呈 七七八 三、總統明令公佈案情 七八七 四、美國朝野的反應 七九三 五、九人調查委員會 八○三 六、監察院五人調查小組 八一八 第二十六章 漢家本與功臣薄 八二七 一、藍鷹兵團遠征印緬的先鋒 八二七 二、東方的「蒙哥馬利」 八六三 三、真假將軍 八九五 第二十七章 台中幽居卅三年 九○九 一、張梅英夫人來歸 九○九 二、移居台中 九一二 三、東山果園

九一五 四、孫立人逃走了 九二四 五、鄭錦玉想寫「天下第一軍」 九二六 六、閉門教子 九三一 第二十八章 翻 案 九四三 一、徐復觀為文悼念 九四三 二、大象救主 九四六 三、義子救父 九五一 四、部長解禁 九五六 五、監察院公佈調查報告書 九六一 六、谷正文詳述「孫案」內情 九六七 七、遲來的正義 九七一 第二十九章 九十嵩壽 九七三 一、偷寫回憶錄 九七三 二、將軍老矣 九七五 三、華誕慶祝會 九七七 四、岫巖玉鼎獻壽 九八六 五、英美戰友祝嘏 九八七 第三十章 中華從此無將軍 九九一 一、修復齊學啟將軍墓園 九九一 二、李邦欽遺孤 九九四 三、張琦烈士的勛章 九九七 四、王國華的

一隻皮箱 一○○○ 五、返鄉掃墓心願未了 一○○四 六、我是冤枉的 一○○七 七、中國軍魂 一○一四 八、巴頓、馬歇爾、孫立人 一○二二 九、孫立人、曾國藩、岳飛 一○二五 附 錄 一 孫立人簡歷表 一○二九 附 錄 二 中外出版有關孫立人著作書目 一○三三 附 錄 三 我隨侍孫立人將軍的回憶 一○三九 附 錄 四 悲劇時代 悲劇英雄 一一○一 附 錄 五 英文孫立人傳General Sun Li-Jen 一一一五 自序   我生長在日軍侵華年代,對於執干戈以衛社稷的中華將士,無不崇敬。孫立人是抗戰名將,普遍受到當時青年們的仰慕。   民國三十六年夏,我步出校門,時逢中原戰亂

,乃投效鳳山新軍,初任「精忠報記者」,孫將軍成為我採訪的主要對象,每天紀錄他的言行,對他開始有了些新的認識。   三十九年三月十七日,孫將軍榮膺陸軍總司令,調我為隨從秘書,每日隨侍左右,親炙謦欬,同食共居,形影不離,風雨無間,歷經其總司令任期近四年,因而對其立身行事,以至其家人師友,多所認識。   四十四年夏秋之間,「孫案」突然發生,軍中及社會上,散播著各種流言耳語,嗣經政府公佈調查報告,以莫須有罪嫌,將其交國防部察考。自是被幽居台中三十三年,迄至七十七年,台灣翻案風起,孫將軍雖獲得自由,但多年來冤獄案情,疑雲密佈,迄未全消。   七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孫將軍逝世,我隨侍在側,親視含殮,

並為其料理喪事。目睹老兵,跪地哭泣祭拜,哀痛如喪考妣。孫將軍視官兵如子弟,部眾亦視其為父兄,生死之間,真情乃見。   八十一年冬,我將各方致送的弔唁函電、輓聯詩辭、以及國內外報章雜誌的報導評論,搜集整理,並向孫將軍的親友故舊,徵集紀念文稿,編印「孫立人將軍永思錄」一冊問世,同時編印孫立人將軍「緬甸作戰實錄」及「鳳山練軍實錄」二書出版,以   紀念其生平事蹟與抗日保台的功勛。   八十四年初,我移居舊金山郊區,常往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圖書館,搜求翻閱美國及大陸出版有關孫將軍生平事蹟的官方文書及私家著述,並遍訪其海內外親友,就各方面所提供的寶貴資料,詳加整理編寫,彙集成冊。   八十五年夏返

台,承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玉法、現代史研究所所長陳三井及研究員朱浤源教授的特許,讓我充分利用該所多年搜集訪談孫將軍及其舊部的珍貴紀錄檔案及資料。我如同到了寶山,埋首研讀四個多月,尚未能窺其全豹。對於該所秉持的公正客觀的立場,及其向歷史負責的態度,衷心敬佩及感激。   孫將軍生於二十世紀初(一九○○),去世於本世紀末(一九九○),其一生奮鬥所追求的目標,在於建立國軍現代化,強兵強國,與這一代中國人所追求的民族自由國家富強同一歷程。孫將軍的英雄悲劇,就是苦難中的中華民族的縮影,也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歷史寫照。   我就親身所見所聞,以及多年搜集訪談所得的材料,平實記述其家世背景、求學歷程、師友交往、

為人處世、性格志趣、思想言行、練兵作戰、遭誣受謗,及其在困阨中強忍苦撐,不粉飾、不妄評、和盤托出,並儘量抄錄當事人親身經歷的記述,以存真實,且有臨場感,讓讀者從中瞭解孫將軍一生奮鬥的心路歷程,及其是非功過,和這一代中國人所受的艱辛苦難,並供後世史家評鑑。   深感學疏識淺,本不敢為此鉅構,承蒙老長官張佛千先生多方鼓勵教導,乃經七年多不眠不休之構思編撰,方勉力完成。復獲好友雲鎮、雷飛龍、馬全忠、石遠謀、鄭繼孟諸兄校正全書文稿。學生書局丁文治、鮑家驊、孫善治諸友為本書編排校印,費盡心力。其外學者專家及軍中袍澤提供寶貴意見及有關資料圖片,增光篇幅,惟不克一一道及,併此誌謝。   竊思當世人記述當

世事,不免主觀偏見,錯誤疏失,更所難免,尚望維護史實人士,不吝賜教匡正,以還歷史的真實面目。 沈克勤 八十六年十一月八日於矽谷蝸居 第七章 遠征緬甸 一、中英美盟軍共同防禦緬甸 民國三十年(一九四一)十二月八日,日軍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於十二月九日對日正式宣戰,全國軍民由單獨抗戰,進入了一個與英美盟國聯合作戰的新階段。 當時經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設立中國戰區,推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為中國戰區統帥,任命美軍第七師師長史迪威中將(Joseph W. Stilwell)為中印緬戰區美軍司令兼中國戰區參謀長,指揮中印緬戰區同盟軍聯合作戰。 史迪威生於一八八三年三月十九日,一九○四

年,美國西點軍校步兵科畢業,歷任美軍在華語言教官,駐天津美軍十五隊隊長,及駐華大使館武官。在華工作十年,能說華語,識中文,性情粗率,但長於訓練,勇於作戰,深得美國三軍參謀總長馬歇爾賞識,經馬歇爾推薦,獲得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贊同,於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三日,美國政府正式任命為中國戰區參謀長。 一九四二年二月初,日本第十五軍團司令飯田祥二郎(SHOFIRO IIDA)率領第十八、三十三、五十五及五十六等四個師團及特種部隊十萬之眾,兵分海陸兩路,進攻緬甸。陸路由泰國侵入緬甸毛淡棉(Moulmein)北進,海路由仰光(Rangoon)登陸,循滇緬路進攻。 這時駐緬英軍只有英緬軍第一師,英印軍第十七師,英

澳軍第六十三旅及英裝甲兵第七旅,擁有戰車一百五十輛和砲兵及空軍等部隊,由英緬軍總司令亞歷山大將軍(Gen. Harold R. L. G. Alexander)指揮,他自忖兵力單薄,不能抵擋日軍進攻,經美國建議,向中國求援。 蔣委員長依照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中英共同防禦滇緬路協定」,決定接受英國政府要求,派遣杜聿明的第五軍,統率新編第二十二師、第九十六師及二百師,甘麗初的第六軍,統率第四十九師,暫編第五十五師及第九十三師,及張軫的六十六軍,統率第二十八師,第二十九師及新編第三十八師,組成中國遠征軍,於一九四二年一月起,先後分道由滇西趕赴緬甸戰場,支援英軍對日作戰。並在緬甸成立中國遠征軍司

令部,任命羅卓英為司令長官,杜聿明兼任副司令長官。緬甸中國遠征軍屬中國戰區,統歸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指揮,中國另派林蔚將軍為中國遠征軍軍事參謀團團長,前往緬甸,協助史迪威督導國軍作戰。

潛行密用—吳權展白描佛釋人物畫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普渡大學台灣校友的問題,作者吳權展 這樣論述:

筆者藉由水墨白描手法,對童年記憶與專業學院教育有關的佛釋人物進行探索。藉著佛教原典及佛教藝術圖像學的爬梳,筆者選取了熟悉的三大士、韋馱菩薩、四大天王、四大菩薩、十八羅漢等主題進行發想,同時以中國歷代及台灣本土的佛畫作品進行對照,完成了五大件主題、共計三十張佛釋人物畫創作。筆者的創作歷經了「調伏、安心、放心、定心」的歷程,觀者雖然只能看到最後具象的佛釋人物造型,但是也可以觀察到筆者線條逐漸成熟、造型日益細緻的細微變化,而體會出筆者在創作心態上的改變。筆者堅持以「勤勤懇懇、老老實實」的態度進行創作,虔信佛釋人物的造型之美脫胎於「求真、求善、求美」的普世價值。本論文的敘寫架構及論述推展如下,第一章

緒論:說明本論文的研究動機與目的、創作範圍與限制、研究方法與名詞解釋。第二章文獻探討:以佛教圖像學的文獻為主軸,輔以佛教原典及宗教藝術作品,以了解筆者創作開展的可能性。第三章創作理念與實踐:討論筆者的主題選定、媒材運用、技法運用與風格演變。第四章作品解析:對筆者的創作進行表現說明及理念論述。第五章結論:針對筆者的整個研究思路與創作歷程進行檢討,並省思未來發展的可能方向。在乍看只有「黑」與「白」的線條中,筆者建構了個人心靈的靜謐空間,同時也呼應歷代藝術家創作宗教藝術的美學思維,以「普渡眾生」的宗教情懷,將創作的紙上人物與觀者進行了心靈的連結。「潛行密用」的實踐方式,於筆者,不只是現階段的創作態度

,也會是筆者這輩子用功的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