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山猩猩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何立德所指導 陳鈞的 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猩猩洞的微氣候變動研究 (2016),提出柴山猩猩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壽山國家自然公園、洞穴微氣候、石灰岩洞穴經營管理。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柴山猩猩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高雄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猩猩洞的微氣候變動研究

為了解決柴山猩猩洞的問題,作者陳鈞 這樣論述:

台灣南部的洞穴與石灰岩地形主要分布於墾丁國家公園以及壽山國家自然公園內。根據內政部統計,壽山國家自然公園的遊客人數從民國102年的387萬人次增加至104年的428萬多人次。在到訪遊客人數不斷增加的壓力下,石灰岩洞穴的經營與管理更顯重要。在進行洞穴的經營管理之前,必須要先對洞內微氣候變動有所了解,日後進行遊客探洞的管理時才有依據。 為了解石灰岩洞穴內的微氣候分別在沒有探洞遊客時的波動與受探洞遊客影響的程度,本研究於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之間在北壽山猩猩洞內進行溫度、濕度、氣壓、二氧化碳濃度及遊客人數與停留時間的監測。為了比較洞內外氣候之間的差異與關係,也在洞外平台設置

了簡易洞外氣象站進行溫度、濕度、氣壓以及風速風向的監測。 監測結果顯示,在沒有遊客進入洞穴的自然狀態下,洞內的溫度、濕度與氣壓的波動皆與洞外一致,只是溫度的波動約有兩小時的遲滯。二氧化碳濃度的波動較複雜,本研究觀察到四種二氧化碳濃度的波動模式,而這四種模式似乎與洞外溫度的變化及風的吹拂交互作用有關。 有遊客進入洞穴時,溫度與二氧化碳濃度的提升皆與遊客數量及停留時間成正比。本研究也觀察到,當探洞團體與團體入洞的時間間隔過短,會造成洞穴內二氧化碳產生積累效應。根據本研究模擬實驗的結果,在洞外有風的情況下,間隔時間應至少要在十五至三十分鐘以上才能讓積累效應減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