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 突出 骨科 神經外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椎間盤 突出 骨科 神經外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美)米迦勒·魯賓寫的 奈特簡明神經解剖圖譜 和[美]卡伊尤韋·萊萬多夫斯基的 微創脊柱外科學——基於循證醫學的原則與技巧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上海科學技術 和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所出版 。

國立中山大學 高階經營碩士班 吳仁和所指導 楊士階的 義大癌治療醫院脊椎神經重建微創中心競爭優勢與經營策略之研究 (2017),提出椎間盤 突出 骨科 神經外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微創手術、脊椎神經重建、競爭優勢、經營策略。

而第二篇論文弘光科技大學 護理研究所 蘇淑芬所指導 吳孟珊的 探討動態內固定裝置(ISOBAR)對改善腰椎退化性疾病患者疼痛、生活品質及生活功能限制之成效 (2015),提出因為有 ISOBAR動態內固定裝置、腰椎退化疾病、疼痛、功能限制、生活品質的重點而找出了 椎間盤 突出 骨科 神經外科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椎間盤 突出 骨科 神經外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奈特簡明神經解剖圖譜

為了解決椎間盤 突出 骨科 神經外科的問題,作者(美)米迦勒·魯賓 這樣論述:

Netter解剖圖譜系列是國際知名的解剖圖譜叢書之一。本書新版(2017年修訂)涵蓋了Netter所有原創的神經解剖學精美繪圖,介紹了大腦外形與內部結構、脊髓、腦膜、腦室和腦脊液,還描述了感覺和運動神經組成,周圍神經分佈和功能,自主神經組成和分佈,脊髓、腦幹、小腦、間腦和端腦的傳入與傳出纖維聯繫等。   此外,本書還介紹了感覺傳導路(軀體感覺、三叉神經、味覺、聽覺、前庭覺和視覺)、運動傳導路(上、下運動神經元、小腦和基底神經節)、自主神經、下丘腦和邊緣系統的聯繫等。   並且,本書還通過結合MRI檢查對腦做了橫切、矢狀與冠狀掃描,並對照插圖進行重點學習。通過這些精美插圖並結合簡潔的圖示和文字描

述,本書完美展示了系統和局部神經解剖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在繪圖方面,Netter博士的繪圖之所以受到人們的青睞,不僅由於其超常的美學水準,更重要的是其豐富的知識內涵。   本書不僅繪圖十分精美,文字描述也極為簡練,可以幫助讀者理解並掌握神經系統的基本成分、組成和功能,非常適合學習神經科學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閱讀,對該領域的研究人員也不失為一本重要的工具書。   並且,本書可以幫助神經內、外科醫師掌握神經系統的基礎知識並使其服務於臨床,可以為臨床醫師診治神經系統疾病提供幫助。 作者為紐約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神經學教授。 劉柏麟,主治醫師,醫學博士,現任西安國際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

治醫師。曾赴美國加州Arrowhead醫學中心神經外科臨床進修,通過美國執業醫師考試並獲美國加州醫學會認證,美國加州健康科學西部大學神經科學碩士生專案創始人。長期從事顱內及椎管內腫瘤的微創手術、頸椎病、椎間盤突出、脊柱裂、脊髓空洞症、脊髓栓系綜合征、顱底畸形等的診治及臨床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1項,主持美國加州多中心腦外傷研究項目1項,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發表SCI論文15篇。 賀世明,主任醫師,博士學位,碩士研究生導師。現西安國際醫學中心神經外科主任。原第四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專科醫師考核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神經修復委員會青年分會

委員,陝西省保健協會腦疾病防治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神經系統疾病微創聯盟執行主席,陝西省神經外科學會委員,陝西省神經外科學會青年神經外科分會常委。獲軍隊醫療成果一等獎、全軍教學成果二等獎各1項;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專案1項;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SCI論文18篇,參編專著3部。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 擅長神經系統腫瘤診治,尤其專長於難度最大的顱底腫瘤、內鏡顱底和脊柱脊髓疾病的顯微神經外科手術治療,手術精細微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完成世界首例中腦海綿狀血管瘤經鼻蝶手術、首先在國內開展神經外科日間手術、首先在世界上開展神經外科ERAS工作。   獻 辭 第 一 章  腦和脊髓

表面的骨性結構  1  第 二 章  腦和脊髓大體解剖  29  第 三 章 腦和脊髓的血管  49  第 四 章  腦脊液及腦表面的被膜  73  第 五 章 延髓  81  第 六 章  腦橋  97  第 七 章  中腦  113  第 八 章  丘腦  121  第 九 章  基底神經節  127  第 十 章  小腦  135  第十一章  大腦皮質  147  第十二章  下丘腦  159  第十三章  邊緣系統  177  第十四章  腦神經Ⅰ~Ⅻ  187  第十五章  主要的感覺和運動傳導通路  237  第十六章 網狀結構  263  第十七章  周圍神經系統:上肢  27

3  第十八章  周圍神經系統: 下肢  309  第十九章  自主神經系統  335 記得第一次聽到Frank H. Netter這個名字是在讀研究生時,從那以後,奈特神經解剖圖譜是我們最常翻閱的書籍,甚至經常隨身攜帶,以方便查閱和解決所遇到的問題。這本圖譜畫風唯美,色彩奪目,能通過優美的線條把抽象的神經通路展現出來。我們閱讀後受益匪淺,覺得確實是經典實用的好書。目前市面上奈特神經解剖圖譜已更新了許多版本,這本《奈特簡明神經解剖圖譜》又將書中解剖知識進行圖表歸納總結,方便讀者閱讀記憶。有幸在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的幫助下翻譯這本著作,也是我們多年來的夙願。 本書的翻譯過程

非常辛苦,成果來之不易。首先要感謝參與本書翻譯的譯者們,感謝他們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還能抽出時間,耗費心力去翻譯。他們是一批有情懷、肯吃苦的優秀神經外科醫師,也是我們神經外科發展的未來。如果沒有他們,那是難以翻譯完成這本著作的。我們還要感謝Dr. Frank H. Netter和本書的其他作者們。感謝他們為全世界醫學及相關學科做出的巨大貢獻。 本書通過唯美的圖畫介紹了大腦外形與內部結構、脊髓、腦膜、腦室和腦脊液,還描述了感覺和運動神經組成,周圍神經分佈和功能,自主神經組成和分佈,以及脊髓、腦幹、小腦、間腦和端腦的傳入與傳出纖維聯繫。此外,還介紹了感覺傳導路(軀體感覺、三叉神經、味覺、聽覺、前庭

覺和視覺)、運動傳導路(上、下運動神經元以及小腦和基底神經節)、自主神經、下丘腦和邊緣系統的聯繫。通過這些精美插圖並結合簡潔的圖表歸納和文字描述,本書展示了局部和系統神經解剖的基本結構和功能。本書涉及內容廣泛,相信不管是剛剛入門的神經外科醫師,還是學科專家,或者是相關的眼科、耳鼻喉科、骨科、頜面外科、整形科醫師都會從中獲益。在臨床工作中,當需要瞭解神經解剖知識時,可以查閱本書,能節省大量時間,使用起來也非常得心應手。 最後,希望我們的努力可以為醫學知識的普及起到正面的推動作用,希望讀者可以從這本書中受益。本書中若有術語翻譯不當或者對原文意思把握不準確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指正。 王元趙天智劉柏麟

劉揚  

椎間盤 突出 骨科 神經外科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坐骨神經痛 專題 - 彭家雄醫生@FindDoc.com
資料來源:http://www.FindDoc.com

問題:黃小姐腰部經常痛,普通科醫生懷疑她患"坐骨神經痛",建議向神經外科專科醫生求診。請問為何不是看骨科專科,而是神經外科呢?0:19

查詢醫生資訊:
http://www.finddoc.com/

Let's Connect: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https://plus.google.com/102821364210960788806/posts

義大癌治療醫院脊椎神經重建微創中心競爭優勢與經營策略之研究

為了解決椎間盤 突出 骨科 神經外科的問題,作者楊士階 這樣論述:

脊椎是人體的軀幹,主要用於支撐身體重量、提供全身功能性活動及保護脊髓神經組織。然而不正確的身體姿勢或過度使用則可能會造成脊椎產生莫大磨損進而使之產生受傷退化、椎間盤軟骨突出抑或脊椎骨移位滑脫等情況。但傳統手術有傷口大、流血量多、術後疼痛感大,且部分手術後需進行復健等缺點,以致大部分患有脊椎相關疾病之病患均對於脊椎手術相當排斥,所幸拜科技日新月異之賜,現今醫療技術突飛猛進已發展出微創手術,其優點不僅是大幅改善傳統手術的缺陷,更是精準提高病灶切除之準確性、避免破壞鄰近組織及減少術後復原之疼痛情形。綜觀國內高雄地區號稱俱微創手術中心之醫療院所的組成,大致可分為兩大類,即是以骨科專長或為神經外科專長

的醫師或醫師群,仍尚無以脊椎骨科加上神經外科之微創手術中心運作模式。爰此,本研究論文即應用設計科學研究法並配合使用SWOT 分析,以探討義大癌治療醫院如何有效整合脊椎骨科及神經外科醫師群,進而成立「脊椎神經重建微創中心」並提供全方位專業、先進且完善的手術前、手術中及手術後醫療照顧服務團隊之經營策略。依據義大癌治療醫院脊椎神經重建微創中心,所統計之修正型Macnab 標準病患滿意度成果可知,義大癌治療醫院脊椎神經重建微創中心除了以SO 策略為經營主軸外,更因軟硬體等相關配套措施配置得宜,使義大癌治療醫院脊椎神經重建微創中心之經營成效有明顯獲得豐碩反饋的成果。尤其是在脊椎神經重建微創中心,眾多專精

於脊椎骨科及神經外科的醫師付出耕耘之下,終打造出俱備國際級優異醫術的好口碑,為脊椎神經重建微創中心在南台灣樹立起指標性醫學中心的金字招牌!

微創脊柱外科學——基於循證醫學的原則與技巧

為了解決椎間盤 突出 骨科 神經外科的問題,作者[美]卡伊尤韋·萊萬多夫斯基 這樣論述:

本書原著由國際知名脊柱外科專家Lewandrowski等撰寫,對5年前出版的《脊柱內鏡外科學》(Endoscopic Spinal Surgery)進行了全面的優化和更新,除了對頸椎、胸椎、腰椎等部位的微創手術進行總結與回顧外,還採用了循證醫學的方法全面評估了各項技術的效果。   本書不僅介紹各項手術技術的適應證、手術具體操作與如何避免併發症等,還涉及了目前的技術,以及生物材料在脊柱重建過程中的應用。   本書圖片精美,對脊柱外科、矯形外科、神經外科等醫師進行了較好的技術指導,因而能對這些領域的讀者提高專業技能提供較大幫助。 Kai-Uwe Lewandrowski,美國亞

利桑那州圖森市南亞利桑那州高級脊柱外科中心教授。 付強,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一人民醫院脊柱外科主任醫師。學術任職包括:中華中醫藥學會脊柱微創專家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骨科專業委員會脊柱內鏡學組副主任委員(創始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脊 柱內鏡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骨科醫師分會脊柱工作委員會脊柱微創工作組委員,中國醫師協會顯微外科分會脊柱專業委員會委員(首屆)國際脊柱內鏡學會(ISESS)委員(創始),國際SCICOT中國脊柱微創外科學會委員,國際脊柱外科ISASS學會會員,ISASS中國分會委員等。   第1篇 頸椎 /1  CERVICA

L SPINE 第1章 椎間盤熱成形術和射頻神經切斷術在頸椎椎間盤疾應用 / 3 Thermodiscoplasty in cervical discopathy and rhizolysis 病中的  第2章 經椎體椎間孔成形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 / 13 Transcorporeal foraminotomy for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 lopathy  第3章 治療頸椎鉤椎關節增生與側隱窩狹窄:頸椎內鏡與孔切開術的比較 / 21 Cervical endoscopic versus open foraminotomy for uncovertesten

osis 開放椎間bral lateral   第4章 內鏡輔助、小切口及開放後路椎間孔切開術 / 29 Endoscopic-assisted, mini-open and open posterior cervical fora minotomy  第5章 關於 MIS頸椎後路椎間孔切開術與頸椎前路椎間或融合術的對比研究 / 42 Posterior MIS foraminotomy versus anterior cervical disc ror fusion 盤置換術eplacement   第2篇  胸椎 / 57  THORACIC SPINE  第6章胸腔鏡下胸椎間盤摘除術的

臨床應用 / 59  Clinical evidence for thoracic discectomy under thoracoscopic guidance 第7章 椎間孔入路經皮內鏡胸椎間盤切除術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thoracic discectomy / 68   第8章 微創胸腔外入路與開放手術治療胸椎間盤突出症  Minimally invasive extracavitary versus open approach for thherniation / 77 oracic disc   第9章 斜方椎旁入路微創腹側減壓術 / 84  Mi

nimally invasive ventral decompression via the oblique approach paraspinal   第3篇  腰 椎  / 91   LUMBAR SPINE  第10章 椎間盤熱凝成形術的臨床結局  Clinical outcomes of thermodiscoplasty / 93   第11章 經皮內鏡下腰椎纖維環成形術 / 101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annuloplasty  第12章 腰椎神經切斷術和腰椎融合術治療軸性小關節疼痛綜合征 / 108  Lumbar rhizotomy

versus fusion for axial facet pain syndromes  第13章 內鏡下行腰椎間盤切除術的病理解剖學證據 / 116  Pathoanatomic evidence in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第14章 脊柱內鏡經椎間孔、椎板間及經髂骨入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比較 / 130 Comparing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interlaminar, and transiliac approaches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第15章 經皮內鏡纖維環內韌帶下椎間

盤切除術 / 145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ra-annular subligamentous herniotomy  第16章 腰椎管狹窄棘突間顯微通道減壓 / 153  Interspinous microscopic tubular decompression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第17章 棘突間撐開裝置治療腰椎管狹窄症 / 166  Interspinous process distraction systems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第18章 微創脊柱手術治療腰椎退行性疾病 / 1

76  Justifying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for lumbar degenerative disorders  第19章 內鏡輔助下與開放後路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 / 190  Endoscopically-assisted and open posterior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第20章 椎間融合器的結構、穩定性與位置 / 201  Interbody cage geometry, construct stability and alignment  第21章 微創腰椎前路

椎間融合術在老年患者中的應用 / 209  Minimal dissection stand-alone an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the elderly  第4篇  成本效益與先進技術 / 225  COST EFFECTIVENESS AND ADVANCED TECHNOLOGIES  第22章 椎間孔鏡下行腰椎減壓和椎間孔成形術可節省的成本 / 227  Potential cost savings of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 and foraminoplasty 

第23章 日間手術行腰椎融合的經濟性和臨床優勢 / 237  Economic and clinical advantages of outpatient ambulatory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surgery  第24章 經椎間孔腰椎椎間融合術進展 / 247  Advances i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第25章 醫師助理在脊柱外科手術計畫中的重要作用 / 257  Physician extenders as an integral part of an ambulatory spine surge

ry program  第26章 脊柱外科手術治療少數民族腰椎管狹窄症的療效和患者滿意度 / 267  Outcome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after spinal surgery for lumbar stenosis in minorities  第27章 微創脊柱外科手術在脊柱腫瘤中的有效性論證 / 279  Justifying minimally invasive spine surgery for spinal neoplasms  第28章 腰椎內植物取出的適應證及其益處 / 284  Indications for and benefits of

lumbar spinal hardware removal  第29章 經皮腰椎小關節支撐術治療腰椎小關節病 / 294  Percutaneous lumbar facet augment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lumbar facet arthropathy  第30章 經骶骨裂孔硬膜外內鏡下鐳射減壓術  Trans-sacral epiduroscopic laser decompression / 308   第31章 單切口機器人輔助腹腔鏡下微創腰椎前路椎間融合術:經臍腹膜後入路 / 318 Single incision robotic-assist

ed laparoscopic mini-ALIF: transumbilical retroperitoneal approach  第32章 老年患者重度椎間盤退變的微創治療 / 325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of severe disc degeneration in the elderly  專業術語縮略詞英漢對照 / 333    近年來,國際上微創脊柱外科發展迅速,各種新的微創手術技術層出不窮,逐漸成為脊柱外科手術的主流,其手術適應證範圍不斷擴大,越來越多地替代了傳統開放手術,這讓很多脊柱外科醫生開始反思是否還要利用傳統手術

方案來解決以往常見的臨床問題。 本書原著由國際著名脊柱外科專家Kai與Michael等撰寫,全面系統地闡述了脊柱微創手術技術,提供了一個全面系統的關於脊柱外科微創手術治療技術的總結與回顧,共分頸椎、胸椎、腰椎和成本效益與先進技術(總論)4個部分。在總論仲介紹了脊柱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適應證及臨床效費比,在各論中詳細介紹了手術器械和神經解剖學、麻醉學等相關基礎知識,以及各種脊柱經皮內鏡的手術方法與技巧,包括適應證、手術操作與併發症處理等,對脊柱疾病的微創手術技術給予了全面的專業指導,並與傳統脊柱手術做了詳盡的對比與分析。   本書的另一個亮點在於,國內以往的臨床實踐與研究,大多以經驗和推論為基

礎,而本書的內容主要基於循證醫學的原理與實踐,這種科學地進行臨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恰恰是我們國內醫學工作者所缺乏的。循證醫學不僅是指導臨床醫生進行科學醫療實踐的一種“工具”,同時也是臨床醫生實現終身自我教育的一種好的方法,通過對循證醫學原則與方法的學習,我們在臨床醫療實踐中能夠針對患者的臨床問題,選擇與應用當前最佳的證據(知識),做出科學的診治決策,並付諸臨床實踐,以期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獲得臨床醫學水準的提高和自身的進步。

探討動態內固定裝置(ISOBAR)對改善腰椎退化性疾病患者疼痛、生活品質及生活功能限制之成效

為了解決椎間盤 突出 骨科 神經外科的問題,作者吳孟珊 這樣論述:

背景:近年來,西方國家已應用動態內固定裝置(ISOBAR)於腰椎融合手術來治療腰椎退化性疾病,改善疼痛和肢體功能限制,並可降低脊椎鄰近節段的惡化,但台灣目前仍無探討ISOBAR動態穩定裝置對腰椎退化性疾病患者疼痛、功能限制及生活品質之相關實證研究。目的:探討動態內固定裝置(ISOBAR)對改善腰椎退化性疾病患者疼痛、功能限制及生活品質之成效。方法:採觀察式描述性前、後測研究設計,收案期間為104年5月至105年5月,共收案20名接受ISOBAR動態穩定裝置之腰椎退化性疾病患者,於中部某區域教學醫院神經外科病房收案,以基本屬性問卷、台灣版簡易疼痛量表(BPI)、歐式下背痛失能量表(ODI)、日

本骨科協會背痛評估問卷(JOABPEQ)及台灣簡明版世界衛生組織生活品質問卷(WHOQOL-BREF)等五項問卷,於手術前及手術後一個月進行測量,以相關、成對t檢定、獨立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卡方檢定進行統計分析。結果:患者平均年齡為54.4±13.55歲,以女性、從事勞動/負重工作、有抽菸、合併有高血壓、糖尿病慢性疾病者居多。使用ISOBAR裝置後,可有效改善腰椎退化患者BPI疼痛強度指數及降低受疼痛干擾情形,並可有效改善下背痛、腰椎功能、行走能力、社交功能及心理健康五層面的分數,顯著降低功能限制及改善生活品質。在個人屬性方面,年齡及職業性質對腰椎功能有顯著影響,從事家管的患者在腰椎功能

上顯著優於勞動/負重工作者。不同年齡層在現在疼痛的分數感受上亦有不同,60-69歲患者感受到的疼痛分數顯著高於50-59歲者,不良社交行為如抽菸、喝酒,對疼痛程度也有顯著影響。結論/實務應用:使用ISOBAR裝置可有效改善腰椎退化患者之疼痛、功能限制及生活品質。本研究結果可作為臨床治療腰椎退化疾病之參考依據,藉以提升醫療的照護品質。另,建議未來可採世代追蹤、跨國之大型研究,以比較ISOBAR內固定裝置對東、西方患者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