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牧現代詩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楊牧現代詩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石計生寫的 探索藝術的精神:班雅明、盧卡奇與楊牧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國文學系 陳義芝所指導 潘秉旻的 楊牧詩與中國古典的互文性研究 (2017),提出楊牧現代詩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楊牧、傳統、中國古典、跨文本性、晚期風格。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政治大學 國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陳芳明所指導 李星瑩的 楊牧詩及其晚期風格探究 (2016),提出因為有 楊牧、現代詩、晚期風格的重點而找出了 楊牧現代詩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楊牧現代詩,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探索藝術的精神:班雅明、盧卡奇與楊牧

為了解決楊牧現代詩的問題,作者石計生 這樣論述:

  作家、詩人、學者石計生教授,融合社會學理性分析和詩人的感性抒發,再次以獨到的觀點仔細爬梳西方理論。從德國哲學家班雅明的城市與閒逛者意象,到法蘭克福學派的盧卡奇揉合哲學、社會學、文學、藝術、心理學而成的美學理論,融入自身做為創作者的生活、心境及比較道家哲學實踐,細讀台灣當代大詩人楊牧詩作,逐步發展出原創的藝術創作「詩空間」作者理論,解讀本土藝術家朱銘與蔡瑞月的作品。又藉西方與東方的哲學辯證解讀極具象徵意義的三島由紀夫作品《豐饒之海》,並以詩作及照片的藝術性與詩性為引,探索詩、攝影和拉剛跋的裝置藝術。   本書既廣且深地融會貫通東西方美學、哲學與台灣藝術作品,重新闡釋理論

,也跨越了理論分析與文學創作的疆界。 本書特色   1.    融合西方社會學、美學理論,結合東方道家哲思,跨領域閱讀   2.    以融合東西方的獨特美學觀點解讀本地詩人與藝術家,如楊牧、朱銘、蔡瑞月等,以及日本知名小說家三島由紀夫,擴及攝影和裝置藝術領域  

楊牧詩與中國古典的互文性研究

為了解決楊牧現代詩的問題,作者潘秉旻 這樣論述:

本文以楊牧詩,以及詩中蘊含的中國古典為考察對象,檢視兩者間的互文關係,欲達成以下幾個研究目標:一、析理楊牧如何取材、承繼古典傳統;且如何與所處時代的語境、社會、文化互動,進而結合,產生「新變」之文本效果。二、此「新變」之效果,又映照詩人何種生命歷程、個人情志、與現世關懷。上述核心課題,為筆者期許自前人論述的視野上,再度尋索切入、立足之位置。再者,本文所使用的理論方法,將藉熱奈特(Gérard Genette)五種「跨文本性」類型,以探索楊牧詩與中國古典的互文關係。而所謂「互文性」,不同於「原文本」對於後出「當前文本」的單向性影響;「互文性」講求原文本素材進入當前文本後,產生何種新變。及此新變

又如何豐富原文本隱而未明的意義裂縫處。使得文本的意義網絡相互交織,進行雙向、甚至是多重的流動。章節安排方面,筆者首先揀選出楊牧詩中的古典要素,依序以「先秦文學」、「六朝文學」、「唐宋文學」等文學史朝代分類方式作為劃分。以下為各章節內容。第貳章,探討楊牧詩與先秦文學的跨文本關係。其中,《詩經》、《楚辭》、及《尚書》為楊牧學術研究素材。透過考察,進一步得知詩人如何將學術活動過程,及研究成果,轉化為詩筆下的創作實踐。此外,為了確保本文論述脈絡的完整,此章第一節為筆者另闢篇幅,溯源楊牧於葉珊時期之詩作,如何與中國古典生發關係,由此作為論述上的啟程。第參章,探討楊牧詩與六朝文學的跨文本關係。其中,此章論

述要旨,將著重在楊牧詩與陶淵明詩「同題」互涉的考察。楊牧十首與陶詩同題之作,若進行初步內文探究,與陶詩內蘊、意旨竟無任何呼應、契合的跡象。故,筆者嘗試從作品所呈顯的生命情態著手,自精神層次上的「神似」之處,探究楊牧與陶淵明的跨文本關係。且進一步,細究「神似」內蘊,帶出楊牧「晚期風格」的詩作特色。第肆章,為楊牧詩與唐宋文學的跨文本關係探究。並著重於楊牧詩的樂府情韻分析。可再細分為兩種書寫脈絡:其一,為承續舊有樂府古題,其開創之義,為呼應古典語境的同時,如何與寫作當時的社會情勢相互映照,形成「古典──現代」此多重內蘊的交織與辯證。其二,則循「即事名篇,無復依傍」之義,自鑄現代性的「新題樂府」。此部

分詩作,在詩題及內容上,看似與樂府古題毫無相涉。然而透過熱奈特跨文本性理論的檢視,以及自樂府詩的核心精神進行分析、連結,亦可尋索到古題、和新題樂府間的互涉關係。第伍章,為楊牧詩與古典人物範型的跨文本關係探究。須說明的是,筆者前述參章所論詩作,其跨文本性多聚焦在「詩文本」與「詩文本」間的互文。此章所論詩作,為楊牧擷取「史傳人物」及「小說虛構人物」性格、生平等經歷中,富有戲劇張力的片段以入詩。由於詩的內蘊聚焦在人物典型的推衍、塑造,故在分類及作品分析上,便有相異於前述章節之處。又不可斷然自本文論述脈絡中割捨,筆者另闢蹊徑的原因在此。楊牧作為當代華語世界的頂尖詩人,他追隨傳統,承繼傳統,進而以創作實

踐,進行全面性的應和,頡頏,與超越。此鍾情古典的宏闊胸襟,不僅是作為詩人、作為創作者需具有的態度。他揭示的,更是現代知識分子理當具備的視野及自覺。

楊牧詩及其晚期風格探究

為了解決楊牧現代詩的問題,作者李星瑩 這樣論述:

  本文探討臺灣當代重要詩人楊牧(1940–)詩的晚期風格。過去評論家的目光,多聚焦於作者創作量最豐沛的青壯時期,戮力探討其藝術巔峰的代表作品。但是,薩依德的「晚期風格」論點開啟了我們探索藝術家生涯晚期作品的無限潛力。本文將楊牧九0年代之後所出版的四本詩集《時光命題》(1997)、《涉事》(2001)、《介殼蟲》(2006)與《長短歌行》(2013)劃定為其晚期階段,以「讀者反應理論」探悉創作全貌,深入考察楊牧晚期風格的形成過程、語言特色與主體精神展現。  首先以作品所關注的面向為主軸,探討楊牧一九五六年至一九九四年期間所創作的詩,同時參照楊牧的詩論、散文以及學術文章,瞭解詩人的創作態度與動

機,層遞描繪出詩人豐厚的創作歷程。後分別就時間書寫、自然書寫與人文書寫三個面向,延伸探討楊牧晚期風格的創作特色,以及詩人如何將自己的生命經驗內化於藝術表現,形塑成一方面文字技巧臻於成熟,寫作的超脫和明淨氣質,而另一方面不時卻流露出斷裂的、失序的、隱晦的語言風格。始自《時光命題》這本詩集,我們看見楊牧充斥字裡行間的孤獨情緒,表現詩人各種猶疑擺盪的生命焦慮,接著《涉事》觸及更深刻的人文思想,傳達出楊牧內心的終極關懷與理想彼岸。跨入《介殼蟲》之後,楊牧逐漸沉澱自我、淨化精神,即使意識到人性無比沉重而殘酷的桎梏,仍然能以逃脫於現實的輕盈筆觸捕捉住詩韻之美。正因為有這般心境的過渡、轉折,後來楊牧才能夠在

《長短歌行》裡掙脫愛欲生死的糾葛,也能夠凌駕於世間所有爭強好勝的競逐,到達揭開死生契闊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