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缸品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汽缸品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西村仁,湯瑪斯.沃特.巴柏,大坪正人寫的 機械加工套書(共四冊):機械加工+加工材料 +精密切削加工 +2603種機械裝置 和(法)讓·鮑德里亞的 物體系(修訂譯本)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易博士出版社 和上海人民所出版 。

南臺科技大學 高階主管企管碩士班 陳孟修所指導 翁育睿的 油、空壓汽缸產品創新設計個案研究─以永金科 技有限公司、永順興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2017),提出汽缸品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油壓缸、汽壓缸、油壓、汽壓、半自動化、自動化。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歷史學系 陳恒安所指導 邱至葳的 台灣戰後「國民車」的形象演變-以日系汽車為中心 (2014),提出因為有 日系汽車、大汽車廠案、國民車、信賴的重點而找出了 汽缸品牌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汽缸品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機械加工套書(共四冊):機械加工+加工材料 +精密切削加工 +2603種機械裝置

為了解決汽缸品牌的問題,作者西村仁,湯瑪斯.沃特.巴柏,大坪正人 這樣論述:

圖解機械加工 世界上不存在同時滿足高品質+低成本+交期短的萬能加工法。 「Made In Japan」獨步全球,日本上市公司製造專家教你如何成為Pro!   「機械加工後工件為什麼會變形?要如何事前防止或是事後補救?」 「增加加工速度,效率提升;但是刀具劇烈磨損,會導致壽命縮短。是要選擇生產效率,還是考量經濟成本?」   所有的物品都是由數量不等的零件組成,各個零件的加工技術和工序決定了物品的構成方式、及完成時的品貌樣態。產品設計者若對加工知識不足,從一開始的構思就可能不切實際,而無法在成本和交期目標下達成產品的質量要求。 本書作者融會整合21年日本東證上市公司村田製作所株式會社生產技術部

門的經驗,介紹實務上最廣泛使用的五大加工法和加工共通的「材料切割」和「去毛邊」基礎知識、以及確保加工品質的量具,說明個別特徵、如何選擇加工法、以及圖面資訊,讓產品設計者有效建構全盤式理解、進而應用於工作。也是依據圖面決定加工廠的採購部、統整製造流程的生管部、把關品質的品管部、面對客戶的業務部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專業知識。     打開本書你將學會: ‧五大加工法全面掌握:切削加工、成形加工、接合加工、特殊加工、改變材料特性的加工 ‧145張圖例解說,理解更輕鬆:機械構造解析、加工事例、圖面解讀 ‧統整測量量具,確保製造品質:直接測量(如游標卡尺、高度規)、間接測量(如量錶、厚薄規) ‧結合傳統與電

腦化實務經驗,實用性高:實際範例攻略及技巧提點,避免試行錯誤   §專業人士推薦§ 汪師弘 新北高工鑄造科教師 洪堯泰 Fablab Taipei 創辦人 蔡文傑 NOVA DESIDN 浩漢產品設計公司 總經理 §日本讀者實證推薦§ 「對於想要知道這個設計要用什麼加工法的人,裡面結合作者實務工作經驗,提供很多有用的經驗分享和技巧,這是最推薦的一本書。」 「我曾經上過公共職業訓練,接觸過車床、銑床、NC車床等,讀了這本書後,突然腦中都融會貫通了。廣泛全面地介紹了機械加工知識,對於完全沒有概念的人來說,也非常容易入門。」 圖解加工材料 從「想這樣設計就用這種材料」的視點出發, 不談理論

和艱澀知識,文科生也能輕易了解用在實務工作上! 「該選什麼材質?為什麼做出來的東西不堪使用?」 「同樣的效果,該選擇便宜材料另做加工?還是選用較貴材料減少加工?」 每一個產品創意都需要仰賴材料和製造技術才能實現。材料的選擇決定著最終產品外觀的吸睛程度、以及切合功能性與否;更與後續的加工方式息息相關。  要成為產品製造的「材料達人」,並非要懂得材料成分、或結晶結構如何隨溫度改變之類的艱深知識,更重要的是懂得實務上材料的加工特性和應用缺陷,如延展性、導熱速度、生鏽與否等,便能依據設計的功能性和美學需求,參酌加工方式、成本、交期,進而篩選擇定材料。 本書從材料應用著手,綜合評估品質、成本、交期三面向

的材料特性;在兼顧外觀、實用性的同時,納入營業觀點,將資源做最大整合與最有效的利用。   打開本書你將學會: ‧機械性質、物理性質、化學性質三大材料特性一手掌握 ‧涵蓋 鋼鐵/鋁/銅/塑膠/陶瓷等金屬非金屬常用材料,參考最實用 ‧統整熱處理加工如何改變材料特性:淬火、回火、高週波淬火、滲碳... ‧從材料用途反推,建立選材的標準化程序;節省時間、金錢成本最具效率   §設計人專業推薦§ 王千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教授) 陳德勝 (Xcellent卓嶽設計創意總監)  潘炯丞 (BenQ數位家居產品事業部處長)   §日本讀者實證推薦§ 「文科出身的製造業相關從業人員必讀!將艱深的材料知

識以相當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說;恐怕沒有其他書比這本更讓人容易理解了。」 「以金屬材料為中心一直到非金屬材料都有廣泛的介紹,深入淺出的說明足見作者在實務經驗、學識、論述能力上都有過人的表現。」 「本書介紹業界常用金屬材料的主要特徵,易讀易懂;推薦用來擴大自己的視野跟知識範疇。」   圖解2603種機械裝置 造就今日科技、歷久彌新的專利經典機構設計集成 20世紀初期機械設計智慧結晶:完整輯錄工業革命以來的創新發明專利與經典設計,例如二戰自由輪的三段膨脹引擎、自行車傳動鏈條齒輪,以及提升當代發動機燃油效率的阿特金森連桿結構。 專業分類‧系統編纂‧全面涵蓋:25年業界工程師蒐集史上經典專利圖稿、細節圖

、備忘錄等資料,去蕪存菁,編纂分類成108個主題,全方位滿足不同條件需求的機械設計解決方案。 珍貴機構示意圖開放式激發創意:數千張機械裝置圖,精簡展示及解說機構關鍵、零件配置、運動方式,開放式啟發/優化創意靈感,簡單好用不受限。          卓越的經典機械裝置,既打造今日文明,更昂首續航於智慧化的未來     機械科技發展史上的重大發明改變了人類生活的方式,形塑今日文明的樣貌。工業革命至20世紀初期,工程師們馳騁想像、積極創新,在既有的基礎上不斷改良、修正,以追求速度更快、產量更大、效率更高的卓越設計。機械的性能突飛猛進,徹底將世界推向工業量產的時代,留下許多今日仍普遍使用的經典設計,

更為後續的電氣化、自動化及智慧化生產鑄造了堅實的基礎。     本書是由英國土木工程師協會成員、具25年從業經驗的工程師湯瑪斯.沃特.巴柏,為機械工程領域的專業人士,收集20世紀初大量珍貴的發明專利及設計圖並分類編輯而成。包括動力傳輸與控制、速度與方向調節、溫度控制等方案;應用在起降、輸送、壓製、鑽孔、潤滑、切削等各種需求。書中收錄經過實證與改良的經典專利;也不乏一些奇特、別具創意的特殊類型,皆蘊含前人的智慧與巧思。大量的設計圖稿,對照作者精要的說解,是現代工程師、技師、發明家……等跨時空應用與創新優化的寶庫。   收錄英美超過40種專利發明   艾倫的調節器(43)、伊渥特傳動鏈(208

)、格拉夫頓側面傾卸貨車(244)、哈德遜傾卸車(248)、盧克的離心磨碎機(253)、卡爾的碎解機(254)、阿迪曼的摩擦離合器(287)、貝利的可變式補整天平(373)、特威德的平衡鉚接機(376)、伯內的曲柄裝置(395)、勒孔特的膨脹心軸(507)、摩爾和皮克林的差速齒輪(550)、伯內的T形連桿雙汽缸引擎(574)、史蒂文森與梅杰的液壓增速齒輪(752)、格羅威的傾斜複合式引擎(582)、羅伊爾斜面萬向接頭(1078)、甘迺迪的活塞水表(1092)、斯坦納的填料函(1102)、達維的直立複樑式礦用泵(1130)、凱澤的間歇式環形裝置(1148)、里奇蒙的差速器伸縮液壓升降機(1217

)、契里的自持齒輪(1218)、埃奇的穿孔軌條和鋸齒輪(1284)、梅勒的泵浦(1333)、尼柯森的反向齒輪(1437)、H.傑克的可變式膨脹齒輪(1455)、摩爾的差速外擺線齒輪(1545)、哈斯第、諾維敦和愛德華的可變衝程曲柄銷(1584)、歐姆斯特的可變錐形摩擦齒輪(1588)、達克姆液壓秤重機(1728)、喬伊的蒸氣引擎反向裝置用液壓偏心輪(1979)、查普曼的曲柄運動(2023)、巴柏分裂式刀架(2107)、鮑爾的管扳鉗(2113)、湯瑪斯楔形襯套(2163)、F.H.理查斯的可調整活塞閥(2357)、里奇蒙、維谷的液壓平衡升降機(2396、2397)、迪爾登的繩索拉緊滑輪(2415

)、寇德的螺旋塞式瓶塞(2544)等。   圖解精密切削加工 切削加工技術發展驚人!不掉隊,唯有重新整備、精益求精 日本航太精密切削實務專家教你突破微米製程,完美升級 「需要量產數十萬個零件,想要縮短加工時間並兼具品質,如何判斷只用一台加工機或是分成數台加工?」 「選擇接近零件形狀的素材來加工雖是常識,然而管狀材可能強度不足需要填充材料後再加工。材料成本和加工效率要如何抉擇?」   精密切削加工並非只是工具機升級、加工技術進化和追求頂級精度。從預定出貨的產品樣貌、製造數量,需要事先評估工程設計、加工條件、步驟和方法,並兼顧生產效能、成本和品質提升。涉及的加工事項包含工件(材質、形狀)、材料

延展性、刀具狀態等,甚至刀具的磨耗、環境溫度(甚至手溫)改變導致的尺寸變化等各種變因,都需納入考量。   本書作者是擁有20多年領先業界、立於創新先鋒的專家,也是日本由紀精密第三代,東京大學理工研究所產業機械工程學科出身,並獲得第一屆日本製造獎的經濟產業大臣獎。針對發展驚人的精密切削加工實務與經營,以宏觀視野綜整傳授圖面解讀、工業標準、工具機構造等基本知識,以及落實各項加工法和步驟、量測技術、確保品質等寶貴經驗與訣竅。不僅是現場操作工程師必備的專業實務聖經,也是串連設計、製圖、加工、生管及品管部門,建立共同認知、以共同語言有效溝通的專著。   專業審訂 汪師弘 新北高工鑄造科教師暨實習處實習

組長 推薦 許廷瑞 「超認真少年」品牌創辦人   本書內容特色: .囊括基礎到專業必備知識:圖面、工業標準、材料規格特性、量測法、切削加工運作方式和條件 ‧融會貫通解析實作案例:外徑加工、內徑加工、螺紋加工;高精度孔加工、攻牙加工;高難度內徑加工;高難度材料且巨量加工,解說使用機械、加工工程和材料、工程檢測等 .超過200張圖表輕鬆理解:各種標示法、示意圖、樹狀圖、數據圖表、範例圖表、步驟流程、尺寸公差表、工具機解構圖 .從個人到組織的品質提升法:認識國際認證、作業工程、產品規格書、製造命令單、品質保證體系

汽缸品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04:22 因拍攝時程關係,表格內185萬為預售價,正式售價於 8/3 公佈,為新台幣179萬元。


新在哪裡?
●專為 WRC 賽事而開發的道路用車,不同於標準版 Yaris
●Toyota 首款導入碳纖維車頂車型
●車身外鈑件:鋁合金材質 (10%)、輕量化鋼材 (66%)
●平整化底盤(引擎下護板、底盤平整化護板、四輪輪弧定風翼)
●專屬開發 G16E-GTS 1.6 升直列 3 缸渦輪引擎,針對進排氣最適化、燃燒效率提昇 (D-4ST雙噴射系統、進氣道角度加大)、輕量化設計 (汽缸本體、曲軸、水套)、冷卻效率提昇 (大型引擎水泵、鋁合金機油冷卻器)
●iMT6 速手排變速箱,可自動偵測換檔、轉速訊號並自行於升、降檔補油,即使不跟趾也能避免頓挫。
●TAC (Travel Adjusted Clutch) 行程自動調整離合器,避免離合器片磨損導致踏行程變化, 維持一致操控感受。
●油門踏板加寬 5mm、煞車踏板增加邊框、離合器踏板圓弧度增加
●排檔桿長度縮短 20mm、排檔座高度提昇 75mm、倒車檔加入拉環
●GR-FOUR 四輪傳動,具備電子控制多片式離合器 (前後分配)及 Torsen® LSD 前後軸限滑差速器 (左右分配),支援 4 種模式,Normal 一般 (前 60 後 40)、Sport 運動 (前 30 後 70)、Track 賽道 (前 50 後 50) 及 Expert 專家 (關 VSC+Track 模式)
●專屬前麥花臣後雙 A 臂懸吊,增加前後外傾角
●煞車採用前-對向 4 活塞卡鉗 356mm 雙片式劃線通風碟盤 搭配 後-對向 2 活塞卡鉗 297mm 劃線通風碟盤

#Toyota
#GRYaris
#暴力鴨

說起 Toyota 近年來的競技歷史,可追溯到 2007 年時首度以 TEAM GAZOO 之名參加德國紐柏林賽道 24 小時耐久賽,開啟 Gazoo 參與賽事的篇章,2015 年旗下所有賽車業務納入 TOYOTA GAZOO Racing (TGR) 統籌,2017 年 GR 品牌正式誕生,同年 Yaris GRMN 正式登場。2018 年獲得 WRC 及 WEC 冠軍,在賽道創下佳績後,於 2019 年推出與 BMW 合作開發的 GR Supra,並在去年 (2020) 推出源於 WRC 賽事的本文主角 Yaris,今年則推出 GR 86 小跑車,使 GR 名號更為響亮。

國內市場方面,總代理和泰汽車也自 2019 年引進 GR Supra 以來持續推展 GR 品牌,2020 年推出國產的 Corolla Altis GR Sport 房車,今年則在 4/8 展開 GR Yaris 的預售作業,引進單一編成,預售價新台幣 185 萬元起,30 輛的配額迅速訂購一空,魅力可見一斑。經過近 4 個月預售期間,和泰汽車選在 8/3 正式發表,建議售價為新台幣 179 萬元起,配額也提高至 80 輛。

圖文報導:https://www.7car.tw/articles/read/75838
更多車訊都在【小七車觀點】:https://www.7car.tw/
【七哥試駕都在這邊】:https://reurl.cc/O1xnWr
--------------------------------------
「小七哥」親自實測嚴選的商品都在【七車坊】
https://shop.7car.tw/
台灣商用車專屬網站【商車王】
https://www.truck.tw/

記得訂閱追蹤YouTube唷 》》》
7Car →https://reurl.cc/pdQL7d
7Car新聞頻道 →https://reurl.cc/MvnRrm
台灣車文庫 →https://reurl.cc/ar61QQ

油、空壓汽缸產品創新設計個案研究─以永金科 技有限公司、永順興股份有限公司為例

為了解決汽缸品牌的問題,作者翁育睿 這樣論述:

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於改變舊式思維,以創意、創新、創造出優質產品。油空壓汽缸產品,歷久以來品質提昇滿足,供應各國產業,不論是半自動化、自動化各類設備暨機器(械)之構件、配件、元件。 工業革命幾百年來演進初期,就存在此科技產品,演變至今,歷經無數的蛻變變革。迄至現今的樣貌型式,近半世紀猶承襲傳統經驗值樣式,持續縈繞產業界。多數守成不易創新、創意、亦因市場維修需求,更不願變革尺寸規格,佔廣大國內市場指標領導品牌數拾年不墜。國際ISO規格尺寸產品,亦難廣面取代,非國際客群下訂單需求,諸多仍不願改變規格設計。因早期均是依賴型之指標設計,本研究為迎合消費群屬性,各樣式市場規格,國際需求,均列

入設計範疇,讓優良品質設計製造,勝過既往,受認可肯定,將視個案研討追求之指標,朝向永續經營,成長發展最終目的,重視環保議題理念、研發、創新創造循環經濟材質,實踐愛護地球環境,讓宇宙生命永遠生生循環不息。

物體系(修訂譯本)

為了解決汽缸品牌的問題,作者(法)讓·鮑德里亞 這樣論述:

本書是在鮑德里亞的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本書中,鮑德里亞希望能通過對不斷增加的難以計數的物做出劃分,通過分析物的功能和價值,揭示出人和物之間通過何種程序產生關聯,以及由此而來的人的行為和人際關係系統。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物品的身影。可以說,我們的所有活動都跟物品有關。鮑德里亞試圖對種類繁多的物品加以區分,並勾勒出一個物品的層級與體系。鮑德里亞認為,現代傢具代表一種系列,而古舊物品或者極其昂貴的奢侈品則代表模範。普通人因為居住空間有限,只能選擇可隨意摺疊、拆卸的現代系列傢具,而只有少數富人才能負擔得起笨重、華麗的實木古典傢具。 系列與模範的區分實際上是人的階層的區分,是普通人和富人

的區分,也是一種符號和語言。對於那些資金有限又想佔有奢侈品的人來說,分期付款或者信用貸款則是一種福音。過去先積攢財富,再購買奢侈品的模式被拋棄了,靠預期收入先行佔有奢侈品的做法廣為流行。當下,無所不在的廣告依靠關心人的情懷推銷各種模範、品牌。物品變成了一種消費能力的符號和社會地位的象徵。出於自由選擇的購買因為消耗了未來預期的收入和生命而使人變得不自由。於是,人們生產物品、消費物品,最終卻被物品所奴役,被物品背後的資本所奴役。 讓.鮑德里亞(Jean Baudrillard,1929-2007)法國哲學家,後現代思想大師,知識的「恐怖主義者」,曾被稱為后現代主義牧師。作為

最先進的媒介和社會理論家,他也被法國學界推崇為新的麥克盧漢。從1988年起,鮑德里亞在英美世界獲得廣泛讚譽。其主要代表著作包括《物體系》《消費社會》《符號政治經濟學批判》《生產之境》《象徵性交換與死亡》等。 總序 哲學經典翻譯是一項艱巨的學術事業 /1  譯序 描繪一個不存於任何地方的圓周 /1  導 論 /1    第一部分 功能性系統或客觀論述    第一章 室內陳設的結構 /13  傳統環境 /13  現代物品在功能上的解放 /15  模範性室內 /17  標準元件 /17  牆壁與光線 /20  照明 /20  鏡子與畫像 /21  時鐘與時間 /23  朝向室內陳

設的社會學?/24  陳設人 /26  第二章 氣氛的結構 /32  氣氛價值:色彩 /32  傳統色彩 /32  “自然的”色彩 /33  “函數”色彩 /36  溫暖與冷峻 /38  氣氛價值:材質 /39  自然木材、文化木材 /39  氣氛的邏輯 /41  模範材質:玻璃 /43  關係人和氣氛人 /45  座位 /46  文化性與檢查制度 /48  氣氛價值:手勢與形式 /49  傳統手勢:勞力 /50  功能化手勢:操控 /51  一個新的操作場域 /52  迷你化 /54  風格化—順手性—封套 /55  象徵面向的終結 /56  力量的抽象化 /58  功能主義神話 /60 

功能性形式:打火機 /61  形式的延伸義:汽車的尾翼 /62  形式的“不在場”無罪證明 /64  第三章 結論:自然性和功能性 /67  附錄:居家世界和汽車 /70    第二部分 非功能性系統或主觀論述    第四章 邊緣物——古物 /79  它的氣氛價值:歷史性 /79  它的象徵價值:起源神話 /80 “真確性”/82  新—文化症候群:古跡修復 /83  共時性、貫時性、時代錯亂 /86  反向投射:“原始人”心目中的技術產品 /88  古物市場 /90  新文化帝國主義 /91  第五章 邊緣體系:收藏 /92  從功能中抽象出來的物品 /93  激情—物件物 /94 

最美麗的家庭寵物 /97  系列遊戲 /98  由量到質:獨一無二之物 /99  物品與習慣:手錶 /102  物品與時間:被控制的週期迴圈 /104  禁閉物:嫉妒 /108  去結構物:變態 /110  從系列性動機到真實動機 /114  針對自我的論述 /116    第三部分 元功能及功能失調體系: 新奇的小發明和機器人    第六章 新奇的小發明和機器人 /121  技術層面的引申意義:自動化主義 /121  “功能化”的超越性 /122  功能錯亂:無意義的小發明 /125  偽功能性:玩意兒 /127  元功能性:機器人 /132  技術的災難 /137  技術與潛意識系統 /1

41    第四部分 物品及消費的社會——意識形態體系    第七章 模範與系列 /151  前工業文明物品與工業模範 /151  “個性化”物品 /154  選擇 /155  邊緣性差 異 /156  模範的理念性性格 /157  由模範到系列 /159  技術缺失 /159  “風格”上的缺失 /161  階級差異 /163  現時性的特權 /165  人格的厄運冒險 /167  模範的意識形態 /168  第八章 信用貸款 /171  消費者公民的權利與義務 /171  先行消費:一項新倫理 /173  強迫購買 /175  購買的奇跡 /176  家居事物的曖昧性 /177 第九章

廣告 /179  針對物品的論述和作為物品的論述 /179  廣告的命令式和直陳式 /180  聖誕老人的邏輯 /181  母性作用元:艾爾朋扶手椅 /183  購買力的節慶 /187  恩寵與壓制:雙重作用元 /189  集體的推定 /193  和平牌洗衣粉 /193  有廣告意味的競賽 /196  Garap/197  新人文主義?/198  系列性制約 /198  由欠缺產生的自由 /200  一種新的語言?/202  結構與分割:品牌 /203  普遍符碼:地位 /208  結論:面向“消費”的定義 /212  譯後記 /219   導 論 試想,是否有可能將

人類製造的繁多物品進行分類?有如草木蟲魚一般,區別為熱帶性、冰河性;標識其突變類型,或面臨絕種的品種?在都市文明裡,一代一代的產品,機器或新奇無用的玩意兒,層層襲來,前仆後繼,相互取代的節奏不斷加快;相形之下,人反而變成一個特別穩定的種屬。細思之下,其實這種增倍繁衍的現象,和自然界無可盡數的種類相比,並不顯得特別出奇。然而,自然界的種種生物的鑒別分類,人已經做到了。甚且,在有系統地進行這項工作的時代,人類也通過百科全書的方式,將各種實用物品及其相關技術,進行詳盡的分類記載。自此之後,平衡的狀態就中斷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這裡我們且不提生產機器)不斷地繁衍,各種需要也一直增加。製造界不斷地加速它

們的生死週期,人的語彙便顯得不足以應付。有可能對這種朝生暮死的物世界進行分類,進而完成一個描述體系嗎?然而,分類標準的數目可能就會和要被分類的物品數目不相上下:大小、功能化程度(物和其自身的客觀功能間關係)、與物相關的手勢動作(豐富或貧乏,傳統與否)、外形、壽命、在一天裡出現的時刻(是否間斷地出現,以及我們意識到它的存在與否)、它所作用的物質(對於咖啡研磨機,這一點很明顯;但如果是鏡子、收音機、汽車呢?然而,所有的物品都作用並轉化某種東西)、使用時排他性或社會化程度(個人的、家庭的、公眾的或是與此無關),等等。事實上,對物這樣一個持續突變及擴展的集合而言,以上這些分類法都顯得武斷瑣碎,比選擇

abc 字母順序好不到哪裡去。 比如《聖艾蒂安市武器製造廠目錄》(Catalogue de la Manufacture d’ Armes de Saint-Etienne),雖然在結構上有問題,卻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次分類的可能,然而這份目錄只是針對可以用功能區分的物品進行分類:每一件物品代表一種功能,其分類常是微細而不規則的、毫無建構意義系統的企圖。 在一個比較高級的層次,可以發現西格弗裡德·基第翁(Siegfried Giedion,Mechanization takes command,1948)的作品同時是物品功能性、形式及結構性的歷史演變分析,也是一篇技術物品的史詩,並且能標明和技術

沿革相應的社會結構變化,然而卻不回應人對物的真實生活體驗問題,及物如何回應功能性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的問題,最後它也不能分析和[物的]功能相牽絆又相抵觸的究竟是何種心智結構,也就是不能圓滿回答我們對物的日常生活經驗究竟是建立在何種文化的、亞文化的或超文化的系統上(système culturel, infra-ou transculturel)。以上便是我們這本書所要提出的問題。我們分析的物件不是只以功能決定的物品,也不是為分析之便而進行分類之物,而是人類究竟通過何種程式和物產生關聯,以及由此而來的人的行為及人際關係系統。  對於這個物的結構語義系統(système“ parlé”)的研究,也

就是對物所安設的一套或多或少合理一致的意義構成系統的研究,必須假設在物的結構語義系統之外,有一個可與其分離的層次。此層次的結構更為嚴謹,甚至將超越物的功能性描述範圍,這個層次便是科技層次。  這裡定義的科技層次是抽象產物:在日常生活裡,我們對物的科技現實可謂毫無意識。然而此一抽象性卻是基本的現實:科技主導著環境的重大變革。甚至這樣說都不會顯得奇怪:物品最具體的一面便是科技,因為科技演進和物的結構變化實為一體。嚴格地說,物的科技層次變化是本質的(essentiel),而物在其需求及實用的心理或社會學層面的變化則是非本質的(inessentiel)。對於物的心理或社會論述都會不斷回推到一個更緊密

一致,並且與個人或集體論述皆無關的層次,也就是說,物的科技語言結構(langue)。我們必須要從技術模型緊密一致的結構層次出發,才能理解為何物會被生產及消費、被擁有及被個性化(personnalisés)。  因此,在研究之初,界定物的理性層次,也就是物的客觀科技結構化過程,這個工作是十分要緊的。我們可以拿吉伯特·西蒙東(Gilbert Simondon,Du mode d’existence des objets techniques,1958)所討論的汽油引擎作例子:  目前技術條件下的汽油引擎裡,由於在能量交換的過程中,每一重要零件都和其他零件緊緊相扣,使得每一零件都顯得無可取代……比

如汽缸蓋以其形式及金屬材質,和其他爆炸迴圈的元素相互作用關係,製造出火花塞電極所需要的溫度;而反過來,這個產生出來的溫度,又作用到點火及整個爆炸過 程。 現今的汽油引擎是具體的,老式的汽油引擎則是抽象的。老式的汽油引擎裡,每一個單元只在爆炸迴圈的某一段落裡作用,之後便[退隱一邊]不再作用於其他零件;老式的汽油引擎裡的零件就像輪班上陣的工人,彼此並不認識……如此技術物可說有一種原始形式——即抽象形式——其中每一個理論或物質單位都被當作一個絕對本位來處理,其功能也因此必須是在封閉系統裡完成。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整合便產生了一系列有待解決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就出現了一些特殊的結構,我們可將之稱為每

一個組合零件的防禦結構:比如內燃機的汽缸蓋上佈滿了散熱板。這些散熱板便似由外部強加在汽缸及理論的汽缸蓋上,而且僅具有一個功能,即幫助冷卻。近來的汽缸便不同了,其中的散熱板除了機械上的功能外,還可以像一排加強肋一樣,保護汽缸蓋不受瓦斯的衝撞變形……兩個功能已經變得難分難解:結構是一個整體,不是各部分的折中,而是各部分的相伴相隨及合同協力:加了肋條的汽缸蓋可以因此修薄,其厚度的減少又可加速冷卻;於是這個散熱板 / 肋條的雙重結構,便可以用令人滿意的綜合方式來同時完成過去相分離的兩個功能:它用超越的方式來進行整合……我們認為這樣的結構比它前一代結構更為具體,同時符合技術物品的客觀進步:因為真正的技術

問題,其意義為不同功能在同一元件中的整合,而不是在相衝突的要求中尋找妥協。甚至,在這個由抽象邁向具體的步驟中,技術物可說是傾向于發展一個完全一致而且完全統一的系統。(第 25—26 頁)  這樣的分析是本質性的:它展現給我們看的是從來不存於具體生活經驗、從來不可能在實踐中認知的一致性元素。科技向我們訴說物的一部嚴謹歷史,其中,功能的衝突在更廣闊的結構中得到辯證性的解決。每一系統演變朝向一個更好的整合,每一結構完成的系統,其中位置的變化,及每個功能整合的過程,都會產生新的意義,也就是說,獨立於改造系統者的一種客觀效力:要知道,我們在這裡討論的是一個類似於語言結構的抽象層次(langue),因此

我們可以類比語言學中的音素(phonèmes),將這些簡單的技術元素稱為“技術元”(technèmes)——以有別於真正的物——由此我們可以認為,技術演化便是在它們的排列變化的基礎上進行。我們可以在這個層次上設想技術的結構研究,探討“技術元”如何具體地組成高複雜度的技術物,也可以在簡單的技術集合——有別於真正的物——研究其相互組合的句法(syntaxe),也可以研究種種物品和組合間的意義。  然而,嚴格地說,這樣的學問只適用於有限的領域:實驗室的研究及高科技的進展,比如航空工程、太空科技、航海科技、運輸大卡車及其他高度發展的機器等。在這些領域裡,技術發展的急迫需要深刻地凸顯結構要求,而其集體

的、非個人化的特性也使流行的影響力降到最低。比如汽車的狀況是把變化改進的精力完全消耗在玩弄外形的遊戲上,但仍然保留低程度的技術地位(水冷卻、內燃機動力等),航空工業就相反,因為它被迫必須發展最具體的技術,以符合功能上的考慮(安全、速度、效率)。在這類情況中,技術發展依循的是一條幾乎純潔無瑕、不受干擾的道路。可是我們很清楚,要瞭解日常生活中的物體系,這一類技術結構分析將是破綻百出、效力薄弱的。  我們可以夢想,對技術元和它們之間的意義關係,進行一種無遺漏的描述,便足以完全說盡真實物品構成的世界:然而,這只是一種夢想。因此,這種對待技術元的方式就像真正的天文學家對待星星那樣。誠如柏拉圖所說:“如

果我們試圖通過真正的天文學研究來使靈魂的聰明才智真正發揮作用的話,那麼我們必須通過問題來研究,就像我們在幾何學研究中所做的那樣,不要去管佈滿繁星的天空了。” (La République, Ⅰ, Ⅶ)不幸的是,這種做法會馬上在物品真實生活中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現實上遇到困難,這個現實在物品的感官物質性之外,形成了一個有約束性的整體,並使得科技體系的合理一致性持續受到改變和干擾。我們在此感興趣的,便是這種干擾:物品的合理性和需要的不合理性如何大起爭執,而這個矛盾又如何引出一個前來解決它的意義構成體系,而不是科技模型,即使這些模型的基本真理提供了我們對物體的直接體驗不斷湧現的基礎。  我們的實用物品

都與一到數個結構性元素有關,但它們也都同時持續地逃離技術的結構性,走向一個二次度的意義構成,逃離技術體系,走向文化體系。在很大程度上,日常生活的環境仍是一個“抽象的”體系:普遍來說,許多物品都在它們各自的功能裡相互隔離,是人依他的需要,使它們共存在一個功能化的環境裡,這樣的體系,經濟性低、一致性也不高,就好比汽油引擎的古老結構:局部的、有時互不相干的或相互掣肘的功能的組合。同時,當前的傾向是完全不再解決此一不諧調狀態,而是用新的物品來回應接續而來的需要。如此便造成以下的結果:每一個被加在別的物品之上的事物,可以完成它自己的功能,但對全體則是一種阻礙,有時候呢,它既幫助又阻礙它自己的功能。 

更有甚者,形式和技術的引申義(connotation)還會增加功能上的不和諧,也就是整個需要的體系——社會化或潛意識的需要、文化或實用的需要——整個生活體驗的非本質(inessentiel)體系反過來影響技術的本質(essentiel)體系,並損害了物品的客觀身份。  舉一個例子吧:在一個咖啡研磨機中,“本質必要的”和結構性的部分,因此也就是最具體客觀的部分,是它的電動引擎,是發電廠提供的能量,是能量生產和轉換的律則——但因為與特定個人的需要相聯而成為比較不客觀的部分,正好是它作為咖啡研磨機的本身——一點也不客觀,因此非屬本質必要的部分,在於它是綠色長方形,或是粉紅色梯形。一個同樣的結構,比

如電動引擎,可分化成為各種功能:功能的差異化本身已經是二次度的[層次]了[也就是在這裡,它墮落于趣味發明(gadget)的不一致性之中]。同一個功能—物(objet-fonction)本身又可以分化為不同的形式,這時我們是在“個性化”(personnalisation)和形式引申意義(connotation formelle)的領域裡,也就是在非本質必要者的領域裡。然而,工業產品和手工藝品之所以不同的地方,便在於非本質必要的部分,不再留給偶然或個人的執行來處理,而是由生產體制來進行系統化的處理,而生產體制便是通過這一點(以及時尚的普遍排列組合)來維持它自己的目的性。  也就是因為這種錯綜盤纏

的複雜過程,使得技術領域自主化的條件,也就是說對物的領域進行結構分析的可能性和語言領域有所不同。如果我們排除純粹的技術物品(因為作為主體,我們和它們從無關聯),我們便可觀察到兩個層次的存在,那便是客觀本義(dénotation)和引申意義(connotation)層次(通過後者,物品被心理能量所投注,被商業化、個性化,進入使用,也進入了文化體系);這兩個層次,在目前的生產和消費的狀況中,並不像語言學中的語言結構(langue)和言語使用(parole)一樣,可以截然劃分。 科技層次並沒有結構自主性,就好像“言語事實”(les faits de parole)[在這裡是作為使用言語的物品(obj

et“ parlé”)]在一個物分析中,並沒有比它們在語言事實分析中那麼大的重要性。如果說,發出捲舌或濃濁的 r 音,在語言結構分析中不會改變任何結果,也就是說,如果引申意義不會干擾本義的結構,物品的引申義義則會明顯地加重和改變技術的結構。和語言結構不同的是,科技並不構成一個穩定的系統。 與字元(monèmes)和音素(phonèmes)相反,技術元處於持續的演變狀態。然而,由於科技體系,通過它的不斷革命,便是如此地融入於“說出”它的實用物品的時間之中(語言結構也是如此,但程度小得多了)——由於此一體系的目的在於宰製世界和滿足欲望,與以溝通為目的的語言相比,它比較具體、比較難以脫離實踐——最

後,由於科技嚴格地依賴科技研究的社會條件,因此也就依賴生產和消費的全面體制,而語言結構一點也沒有受到這種外在約束的影響——所有這些因素都導致物的體系和語言結構的體系相反,如果要科學地去描述它,只有,在同一個行動中,把它當作一種由實踐體系持續干擾技術體系的結果。唯一能夠說明其真相的,並非技術的合理一致的體系,而是實踐對技術的影響模式,或者更精確地說,是技術被實踐卡住(enrayage)的模式。一言道盡,物的體系的描述,一定要伴隨著體系實踐的意識形態批評。在科技的層次,並沒有矛盾,有的只是意義。但人文科學只能是意義和反意義的科學:一個合理一致的科技體系如何擴散於一個不一致的實踐體系之中,物品的“語

言結構”如何被“說出”,以至於使得此一“言語使用”(或說是語言體系和言語使用的中間物)的體系足以阻塞語言結構?最後,要問的不是物的體系的抽象一致性,而是它被實際體驗到的矛盾,究竟位於何處?   

台灣戰後「國民車」的形象演變-以日系汽車為中心

為了解決汽缸品牌的問題,作者邱至葳 這樣論述:

汽車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大進展。台灣民眾從日治時期開始接觸了汽車這項科技產物,但早年以大眾運輸汽車或是官方用車為主,私人用車通常是權貴的象徵。1953年,由嚴慶齡創辦的裕隆汽車公司,與日本日產汽車技術合作在台生產汽車,成為了台灣國產汽車工業的起始。爾後台灣成立的許多間車廠也是與日系車廠合作,民眾因此長期接觸了平價日系國產汽車。 雖然日本車廠與台灣汽車工業有長久的合作淵源,但直到1970年代末期,台灣仍然沒有自主化生產的汽車工業。政府有了十大建設的原料基礎與交通後,希望能以國家之手創立大汽車廠,除了供應國內民眾用車外,目標更放在外銷市場的廣大利益。大汽車廠鎖定與豐田汽車合作,最後雖然因外

銷比例爭執不下而落寞告終,但豐田仍然輾轉與民間企業合作,在台生產汽車並取得銷售佳績。日本汽車工業發展在1950、60年代仍在逐步摸索建立其特色,1970年代後,兩次石油危機給予日本汽車展現省油特性的機會,相較於歐美高級車著重的尊榮、豪華、性能等特色,日系車廠著重的省油、耐用、品質特性逐漸獲得台灣民眾信賴,成為日常生活最熟悉的國民車。日系國產汽車雖然在安全配備上較不完善,但車廠透過廣告強化了其優勢,包含適用的排氣量、後勤維修、妥善率、二手市場的良好保值性……等,讓民眾對日系車廠產生信賴、穩定、安心的良好印象。相比之下,其餘非日系的汽車便面臨考驗,尤其是美系、法系等車廠。日系汽車在台灣便仰賴著民眾

堅實的喜好,在台灣汽車市場上持續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