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大游泳池開放時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海大游泳池開放時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瑞斯慕斯‧沃恩傑特‧敏果德寫的 建築是什麼?:關於建築本質的快思慢想【限量書口刷色版】 和小高史蒂格‧史丹斯利的 被扭曲的中國:誤導全世界的49個迷思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2023 小琉球獨立泳池villa - frekans.pw也說明:電話: 小琉球獨立泳池villa 小琉球獨立泳池villa 亞太網路門市開通廚房不提供使用,需借冰箱請告知現場人員。 ⊙ 附早餐6客提供私人游泳池、花園、早… 漁村觀海VILLA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漫遊者文化 和聯經所出版 。

中央警察大學 公共安全研究所 宋筱元所指導 張謝佛的 新冠疫情與新型態非傳統安全威脅-我國與新加坡應變機制之比較研究 (2021),提出海大游泳池開放時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非傳統安全、大規模傳染病、新冠病毒、人類安全、經濟安全。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東南亞區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江政達所指導 陳善明清的 公司管理模式與仲介服務品質對於外籍移工的公司認同度影響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管理模式、服務品質、滿意度、認同度、角色認知的重點而找出了 海大游泳池開放時間的解答。

最後網站臺灣海洋大學游泳池- LINE熱點則補充:【LINE熱點】臺灣海洋大學游泳池, 室內游泳池, 地址: 基隆市中正區北寧路2號,電話: 02 2462 2192。全台必吃美食、熱門景點推薦、美食外送、優惠折扣、線上預約掛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海大游泳池開放時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建築是什麼?:關於建築本質的快思慢想【限量書口刷色版】

為了解決海大游泳池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瑞斯慕斯‧沃恩傑特‧敏果德 這樣論述:

Q:建築是什麼?   A:反映我們自己的建築影像。 101個快問快答,帶你思考建築、空間與環境美學 ★限量書口刷色版:方背精裝,三側書口刷色★   一個家可以有多小?世上最受推崇的建築是哪一個?   老工廠在現在為何看起來如此新潮?為什麼建築師想要把全世界都漆成白色的?   設計師幹嘛愛改來改去?一開始就做對,不行嗎?   藝術經常追求反其道而行,建築也是這樣嗎?   現代建築中最糟糕的是什麼,最棒的又是什麼?   當你思考以上這些問題時,你已經開始認識建築……   自古以來,建築師試圖描述建築的本質。兩位當代瑞典建築師,將古典建築大師的精闢見解融會貫通,並將之延伸到現代的脈絡。他們

提出101個看似簡單、實質嚴肅的問題,用親切幽默的回答搭配照片,來描述建築的本質究竟是什麼。例如:要價不菲的建築,錢到底花在哪些地方?建築除了提供實用和舒適的基本功能外,還可以創造什麼無形的價值?正因為主題與你我日常體驗息息相關,讀者將訝異,建築原來可以是這麼美妙、且具有感染力的遊戲。 名人推薦   吳光庭(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兼藝術中心主任)、阮慶岳(建築師、小說家)、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曾成德(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劉克峰(東海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龔書章(國立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副教授)   聯合推薦      以輕鬆、幽默卻專業的漫談方式,款款陳

述當代城市與建築裡的各樣思考,萬花筒般譜出十分親人的建築知識全貌。作者意圖打破現代建築與一般人之間,被專業與知識建構的藩籬,不唱高調也不虛張聲勢,就誠懇務實地寫下他們觀念下的建築箴言。――阮慶岳(建築師、小說家)   建議細細的讀,不求快,也對自己不斷提問,它會是一本激發你熱情的書。――徐明松(銘傳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建築史學者)   這本小書輕薄易讀,以自問自答的方式展開,呈現著多元,甚至多重的觀點。有時若似理所當然,卻可能富含深意。……有著慣常史論的觀點與依據,卻也不乏當代世界的回聲或反影;時而殷切中肯,時而精準犀利,頗值一讀。――曾成德 (國立交通大學建築所講座教授兼人文社會學院院長

)   本書反映出新建築維持快速的分枝散葉,而嘗試錯誤的建築臨床階段永遠都在,這是建築真正的狀態。……沒有了由上而下的指導,建築也不需要讓每個人都同意,都懂,都被說服。本書便以周邊視野的方式問問題來理解建築,可能是這個時代的一個重要的建築方法。――劉克峰(東海大學建築系專任助理教授) 讀者評論   本書的問題不僅涵蓋建築理論、建築史,也延伸出其他的有趣問題……如果你對建築感興趣,又想找一本易讀的作品,那就是它了。這本書的提問會引發你思考城市天際線建築背後的創造過程。文字簡潔且直指核心。――FutureRising   書中列舉的每個問題,作者不僅提供一行短答,也同時附上更深入的討論。這

樣的形式將能滿足尋求答案的讀者,但對我而言,我會因此更加思考作者提出的問題。因此我很樂於推薦這本書,對於每位讀建築的人,這會是一本很好的禮物書。――think|architect   文字生動活潑,又帶有具啟發性與切合要旨的訊息。――Peter2258 作者簡介 瑞斯慕斯・沃恩 & 傑特・敏果德(Rasmus Wærn and Gert Wingårdh)   瑞斯慕斯・沃恩與傑特・敏果德是瑞典建築師,兩人致力於創造更美好的建築世界。瑞斯慕斯從事的是建築書寫,由建築史的角度來理解與詮釋建築的外觀為什麼如此設計;傑特則是實際執行建築案,在瑞典和其他國家設計大樓。他們合著的作品包括:《C

rucial Words: Conditions for Contemporary Architectrue》。 譯者簡介 張裕敏   臺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博士。喜歡閱讀、旅行、學習新知的熱情水瓶座。   最愛在每次的翻譯任務中探索嶄新小宇宙。譯有《青春戀愛講義》、《企業社會責任-滿足變遷中的期望》、《快樂的12個魔法瓶》、《Power表達秘訣》等書,及《國防譯粹》、《知識評論》、《大師輕鬆讀》等雜誌文章。 1. 為什麼一天之中黃昏最美? 2. 門檻:留這玩意兒幹嘛? 3. 現代性還要披著玻璃外衣多久? 4. 建築在什麼時刻讓人覺得性感? 5. 我們不能照舊建築的

樣子來設計當代建築嗎? 6. 建築物真的有記憶嗎? 7. 城市的引人入勝之處在於? 8. 科技不是能決定一切嗎? 9. 什麼造成建築的危機?  10. 建築有所謂的通用公式嗎? 11. 建築師需要面面俱到嗎? 12. 建築應該存在多久 ? 13. 建築物形塑我們的人生。但人生真的有辦法預測嗎?  14. 有人抄襲了我的點子。我該生氣嗎?  15. 天然建材是否優於仿天然的建材? 16. 談歷史有用嗎? 17. 建築可以量產嗎 ? 18. 建築是必要的嗎? 19. 建築會進步嗎? 20. 建築師要如何出名? 21. 為什麼旅人喜歡欣賞建築物?  22. 我已經讀遍所有雜誌和部落格。 還可能少了什

麼嗎? 23. 撒鈔票做建築有必要嗎? 24. 你能擁有一片風景嗎 ? 25. 發表論文很重要嗎 ? 26. 書本能讓你有犀利的觀點嗎? 27. 我們如何避免對生活中的驚喜視而不見? 28. 建築物聽起來像什麼 ? 29. 每間教堂都稱得上是建築嗎? 30. 為什麼建築師想要把全世界都漆成白色的? 31. 我們蓋得起豐富的建築嗎? 32. 現代建築中最糟糕的是什麼? 33. 現代建築中最棒的是什麼?  34. 建築物要如何構成美麗的外觀? 35. 規範的意義是什麼? 36. 建築是生活的調味品還是必需品? 37. 人口愈稠密一定愈好嗎? 38. 藝術經常追求反其道而行,建築也是這樣嗎? 39.

建築應該要蓋在工地中最好的位子嗎? 40. 誰是世上第一位建築師? 41. 我家這邊的建築如何? 42. 我們有時會渴望逃開。這樣正常嗎? 43. 要都市化就一定要拆除美麗的建築和破壞景觀嗎? 44. 貼滿假皮草的游泳池?聽起來很噁吧 ? 45. 要省錢最聰明的方法是什麼? 46. 為什麼大家對歌劇院如此尊崇? 47. 什麼是石頭? 48. 為什麼廢墟如此美麗?  49. 建築是什麼? 50. 都市是什麼意思?     51. 為什麼要建造一座好城市這麼困難?  52. 建築競圖的意義是什麼? 53. 自我重複可行嗎? 54. 外面的機會多到數不盡。腦袋靈光的建築師如果要強調一種特質,應該是

哪一種? 55. 形式從何而來? 56. 政治扮演何種角色? 57. 建築是否變得國際化? 58. 每個地方都有個自己的靈魂嗎? 59. 世上最受推崇的建築是什麼? 60. 一個家可以有多小? 61. 建築師要如何贏得比賽? 62. 什麼叫好的平面圖? 63. 大理石有什麼獨特之處嗎? 64. 為什麼不變通的建築很棒? 65. 為什麼不變通的建築很糟糕?  66. 細節有什麼意義? 67. 肺結核跟建築有關嗎? 68. 我喜歡明亮活潑的室內設計。應該人人都喜歡吧? 69. 噪音是什麼? 70. 老工廠顯得如此新潮的要素是什麼? 71. 建築自然嗎? 72. 建築物有自己的特色嗎?  73. 要

文字何用?不是有設計就夠了嗎? 74. 建築有道德嗎?  75. 何謂簡樸? 76. 建築也能優雅老去嗎? 77. 追隨地方的風格比追隨時代的風格還重要嗎? 78. 叛逆風格的音樂通常強而有力。建築有類似情形嗎? 79. 電腦已經改變了建築嗎 ?. 80. 建築物應該要夠大、夠顯眼嗎? 81. 有比能源更重要的事嗎? 82. 杜拜是個城市嗎? 83. 我們新的住宅建築看起來全部是同一個模子複製出來的。如果增添一點變化,不是有趣多了嗎? 84. 什麼是房間? 85. 為什麼嚴格是一種讚美呢? 86. 要選擇開放式或封閉式空間設計? 87. 現代主義的傳教士是否遭到誤解? 88. 何謂參數式設計?

89. 建築師說了算嗎? 90. 設計師幹麼愛改來改去?一開始就做對,不行嗎? 91. 都已經有電腦了,為何還要製作模型? 92. 五比四更好嗎?  93. 有些建築物真叫人看不懂。該怎麼辦? 94. 建築師是什麼? 95. 答案去哪找?不就在建築物周圍嗎? 96. 路和街有什麼不同嗎?  97. 誰來決定建築是什麼? 98. 建築物看起來柔和些,不是比較自然嗎?  99. 集完美之大成的清單會長什麼樣子? 100. 如果要讓家更舒適,有何建議嗎? 101. 建築能為我們做什麼? 序   這本書要談的內容,有很多是前人已經討論過的。包括奧地利建築大師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

在內,有許多人已經清楚指出藝術與建築之間的差異。瑞典的岡納・阿斯普朗德(Gunnar Asplund)探討該時代時間與空間的風格;德國的布魯諾・陶特(Bruno Taut)認為顏色有美學及道德價值;法國的賈克兒-弗朗索瓦・布隆代爾(Jacques-François Blondel)剖析建築特性,這些建築師都提出了精闢的見解。在這本書中,我們奠基於前人的智慧,將之延伸到現代的脈絡來討論,再增添一些新的見解,而本書成書的過程 也正呼應建築產生的過程。   自古以來,建築師試圖描述建築的本質。相較於其他藝術形式,眾人通常期待建築能自圓其說。如果是要價不菲的建築,我們得知道錢到底花在哪些地方。除了提

供實用和舒適的基本功能外,建築還可以為客戶創造許多商業價值,包括提升形象、建立知名度或是帶來利潤。然而,建築的本質不只是這些好處。建築的本質究竟為何?我們找出一百零一種方式,試圖描述這難以捉摸的概念。   有些答案看起來似乎互相矛盾,但本來就應如此。同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正解,這點在城市裡待過的人都會知道。正因為主題既嚴肅又饒富趣味,要是我們的建築物或是答案未能涵蓋所有可能的解釋,那才真是匪夷所思。如果有讀者因為這本書而了解到建築原來可以是這麼美妙(且有感染力)的遊戲,請來函告知,我們會覺得很欣慰。如果您對建築有些疑問,卻找不到答案,也歡迎來信,我們會試圖解答您的問題。   知名的瑞典

攝影師傑瑞・友翰陞(Gerry Johansson)也協助回答了某些問題。他多年來在世界各地記錄人類建築,也從過去的作品中挑選了一些照片,為本書提供的某些答案更添深度。用雙眼觀察,是所有建築作品的基礎。能夠見常人之所不能見,向來是建築師的基本訓練之一,也因此素描的慢速練習極為重要。不論是大規模電影或攝影工作,傑瑞向來是慢工出細活。很少人能像他一樣,透過鏡頭下的大千世界,呈現犀利深刻的觀點。   這本書的文字是我們兩人腦力激盪的合作成果,瑞斯慕斯負責下筆,傑特則將內容去蕪存菁。利用消去法化繁為簡,正是現代建築學實務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辯論,真理才會愈辯愈明。 瑞斯慕斯・沃恩 & 傑特・

敏果德 寫於瑞典斯德哥爾摩和哥德堡 1為什麼一天之中黃昏最美? 簡答:因為在此刻白天狹隘的理性告退,夜晚無限的神祕將籠罩大地。 詳答:有一種美,來自科技的不完美:窗戶氣密不佳,水氣滲入,結霜如花朵綻放;水泥地牆長年潮濕,青苔厚綠滋生;舊倉庫牆壁裂開,隙縫間有光影射下、交錯流動。這些全拜建築藝術的頭號敵人——潮溼之賜。潮溼通常讓建築物產生種種問題,但其導致的頹壞衰敗,也讓建築的世界呈現出人性與人味。增添了自然野趣的花園才最美;留下時光軌跡的老房子最有味道。建築可以幫助我們成長、體驗人生:從童年時期的單純明確,到青春期的關鍵階段,而後培養出感受生命中奧秘的能力。黎明與黃昏之美難以言喻,想摧毀這

份美卻易如反掌:開燈就是了。 4建築何時變得最性感? 簡答:偷偷讓你怦然心動時。 詳答:愈是隱藏的東西愈叫人心癢想看,而且通常讓人欣喜。當牆壁與開口創造出隱與現的節奏,建築就產生令人難以抗拒的魅力。這倒與風格無關。無法一次看透一切,不論在亭子裡或在公寓裡,都是強而有力的誘惑。透明玻璃牆能讓有心人對內部一覽無遺,但這種精彩還是比不上從隙縫偷窺的刺激。這種開與關之間的互動與操弄,正是建築核心的本質。 6建築物真的有記憶嗎?  簡答:建築物可是記憶的蛋白質。 詳答:歷史性地標是人類集體記憶的傳承。我們接觸他人曾經生活過的建築時,建築中記憶就得到自由,從沈寂多年的牆壁中釋放出來。建築物傳達的經驗,可以

超越個人記憶。有特色的建築和建築物的保存,可以強化經驗的累積。破壞建築物就像破壞經驗的資料庫,會產生壓力和不安。就算需要拆毀,我們也必須了解,建築物的重要性比其所佔據的空間還要大的多。 24你能擁有一片風景嗎? 簡答:不行,只能用借的。 #圖說:瑞典賈鹿市#

新冠疫情與新型態非傳統安全威脅-我國與新加坡應變機制之比較研究

為了解決海大游泳池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張謝佛 這樣論述:

2019年開始流行的新冠疫情對人類造成嚴重衝擊,各國政府均全力應對,本文從非傳統安全視角比較我國及新加坡疫情應變機制,目的在探討新加坡防疫成功的經驗及方法,作為我國之參考借鏡。新冠疫情最初出現於中國,鑑於兩岸民間往來頻繁,唯恐疫情流入蔓延,我國在初期採取嚴密邊境管制,雖頗具成效,後由於民航機組員染疫而出現防疫缺口,進一步造成我國本土社區感染擴散而進入三級警戒階段,後續在疫苗政策、採購及施打上又因劑量不足,施打覆蓋率也低於新加坡,導致疫情擴大。新加坡在Delta及Omicron病毒流行期間,雖然初期邊境管制不彰,後續進入社區感染又爆發移工問題,但星國政府鼓勵大眾接種疫苗且進行例行篩檢,並進行阻

斷措施、安全管理措施以及疫苗接種差異化措施,鼓勵施打追加劑以因應疫情變化,至2022年4月26日已全面開放施打三劑疫苗的國內外人口出入境,進而使經濟活動復甦,人民得以如常生活。有鑑於病毒仍在不斷變異中,未來我國政府仍應謹慎應對,並參考國外成功經驗,才能確保衛生安全同時兼顧經濟發展。

被扭曲的中國:誤導全世界的49個迷思

為了解決海大游泳池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小高史蒂格‧史丹斯利 這樣論述:

國際知名中國問題專家黎安友(Andrew J. Nathan)教授強力推薦!   你真的了解中國嗎? 你對中國的印象,是耳聞眼見的事實,還是迷思?     共產主義在中國已名存實亡。中國企業將買下世界。   美國處處受制於中國。中國人只會模仿。   中國正在非洲殖民。毛澤東是隻大怪獸。   共產黨政權即將垮台。21世紀屬於中國,或其實不然?     別再用錯誤的刻板印象理解中國!   挪威國防參謀部中國研究專家執筆,   給你最客觀公允、最全方位的中國大評析!   關於共產黨、中國人民、企業與經濟、中國和世界、中國的歷史、未來,   本書以六大面向全面解構,解開外行人無法了解中國的迷思。  

  中國研究專家小高與史丹斯利在《被扭曲的中國:誤導全世界的49個迷思》一書裡,舉出49個有關中國過去、現在和未來常見的迷思,並檢視它們是真實或虛假。兩位作者帶領讀者進入一趟發人深省而有趣的旅程,拆解有關中國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種種相當普遍的誤解。   兩位作者透過本書指出,有些迷思是中國人自己鼓勵了錯誤的認知,但有許多迷思實際上是西方人看待自己的投射,把中國或中國人描寫成西方人的反面。西方對這個東方帝國的認知,數世紀來在中國熱和中國恐懼症間擺盪,受到西方歷史改變的影響和中國本身的事件一樣多。這本正當其時和刺激思考的書,開啟一扇趣味十足而引人入勝的窗,讓讀者一窺這個常被誤解的新興強權。  

國際媒體好評   小高和史丹斯利提供一個活潑、愉悅的方法以增進我們的洞識。讀者若是能不相信本書所列種種迷思中的幾種,將屬難能可貴。你可以藉由瀏覽本書目錄,並自問是否同意各項陳述來測驗自己,然後才閱讀作者怎麼說,看小高和史丹斯利如何糾正你的錯誤。但是別擔心,他們不會讓你自覺愚蠢,因為他們並不反對迷思,而只是細細探究真相。他們敏銳的方法將讓初學者感到充滿趣味,讓專家獲得更多知識。在讀完他們的49篇短文後,讀者將解開額外的第50個迷思:「外行人無法了解中國」這個謬誤而危險的想法。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     挪威國防參謀部中國分析師小高和史

丹斯利指出,數世紀來西方對中國的觀點,一直擺盪於中國熱和中國恐懼症間,他們寫作本書的目的,在於推翻這種短淺的視野,而且大致說來他們辦到了。本書從「共產黨」到「未來」總共六篇,涵蓋大家所熟悉的近代和現代中國相關迷思,以及像中國人天生會賺錢等眾人不熟悉的主題。最有趣的材料來自第二篇人民,特別是迷思13談論的一胎化政策。小高和史丹斯利釐清中文的正確翻譯(「計畫生育」),並描述許多家庭找到規避該政策的方法,且男性過剩並非中國獨有的現象。作者在另一篇談到中國人重視文字或口傳歷史,勝過像紀念碑等實體歷史遺跡。作者較不強調一些迷思背後的種族歧視,而特別著重中國與西方國家間的文化差異。──《出版人週刊》

作者簡介 小高(Marte Kjær Galtung)   挪威國防參謀部中國分析師,專長是中國社會人類學,並能說流利的中文。曾以挪威駐北京大使館文化專員的身分,協助挪威外交部研究中國,並協助挪威政府制訂中國策略。另著有《中國:人民、歷史、政治》(China: People, History, Politics)。   史蒂格‧史丹斯利(Stig Stenslie)   挪威國防參謀部亞洲分部主任,曾任挪威國防研究所、新加坡國立大學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撰有數本討論當代中國和中東的書,近期著作為《沙烏地阿拉伯的政權穩定》(Regime Stability in Saudi Arab

ia: The Challenge of Successsion)、《穩定與變化中的現代中東》(Stability and Change in the Modern Middle East)。 譯者簡介 吳國卿   政大新聞系畢業,資深新聞從業員,從事翻譯工作十多年。   譯作有:《震撼主義:災難經濟的興起》、《下一個榮景:當經濟遇上政治》、《碳交易:氣候變遷的市場解決方案》、《誰劫走了全球經濟》、《衰退危機下的6大價值型投資》、《下一波全球貨幣大戰》、《跛腳的巨人:中國即將爆發的危機》、《下一波全球貨幣大崩潰》、《高爾夫與中國夢:禁忌的「綠色鴉片」經濟》等。 推薦

序 外行人也能了解中國 黎安友 前言 中國熱vs.中國恐懼症 第一篇 共產黨 迷思1 共產主義在中國已名存實亡 迷思2 中國由中央控制 迷思3 領導階層嚴重分歧 迷思4 共產黨是一個整體 迷思5 軍方的政治權力逐漸坐大 迷思6 共黨統治缺乏正當性 迷思7 法輪功運動不涉入政治,是純宗教信仰 迷思8 中國媒體只是共黨傳聲筒   第二篇 人民 迷思9 中國文化與民主不相容 迷思10 中國人沒禮貌 迷思11 中國人只顧自己 迷思12 個人沒有價值,集體才有價值 迷思13 所有中國人都是獨生子女 迷思14 中國人都屬於同一種族 迷思15 共產主義在中國創造了性別平等 迷思16 中國人是無神論者 迷思

17 上海比北京自由   第三篇 企業與經濟 迷思18 「中國公司」即將買下世界 迷思19 中國占盡美國的便宜 迷思20 中國經濟靠出口推動 迷思21 中國人天生會賺錢 迷思22 中國人不冒險 迷思23 中國人只會模仿 迷思24 國家阻礙中國的經濟發展 迷思25 財富分配不平等,是社會政治動亂的來源 迷思26 所有經濟發展都發生在東部沿海大都市   第四篇 中國和世界 迷思27 中國人都是種族歧視者 迷思28 共產黨正助長民族主義 迷思29 中國將再度稱霸東亞 迷思30 中國正在非洲殖民 迷思31 中國是環保壞蛋 迷思32 中國人可以打下北韓──如果想的話 迷思33 中國未干涉他國內政   第

五篇 歷史 迷思37 中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 迷思35 中國人相信中國是世界的中心 迷思36 中國在1421年發現世界 迷思37 古代中國的所有女性都受到壓迫 迷思38 中國沒有武士文化 迷思39 中國歷史不斷循環 迷思40 在中國人到來前,西藏是一個香格里拉 迷思41 毛澤東是惡魔 迷思42 中國人不關心自己的歷史遺產   第六篇 未來 迷思43 網際網路將推翻共產黨 迷思44 共黨政權終結的日子已近 迷思45 中國人擅長長期思維 迷思46 人民幣將凌駕美元,成為世界的準備貨幣 迷思47 中國軍力是世界的威脅 迷思48 華語將取代英語,成為世界主要語言 迷思49 二十一世紀是中國的世紀 參考資

料 推薦序   黎安友(Andrew J. Nathan),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主任   中國變得愈重要,似乎就愈難掌握它真正的樣貌。拜西方企業人士、學生和觀光客到中國旅遊的人數激增所賜,今日每個人都能自稱中國專家。但專家愈多,反而使我們愈困惑。現在,有兩位極為權威、博學且風趣的挪威專家,將為我們解開疑惑。   挪威可能不是我們預期會出中國專家的地方──但這種看法卻也透露對挪威的迷思:挪威是個偏遠、只管自己的國家。事實上,作為一個幅員廣大、人口稀少、高度繁榮且極為依賴出口石油到世界各地的國家,全球安定對挪威相當重要。挪威在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是堅定的美國盟邦,並且擁有強大精

實的國防武力。它也擁抱世界一家的文化,並接納世界各地的難民成為其公民。挪威關注全世界的潮流趨勢,包括中國的發展,其和平獎委員會(不屬於政府機構)曾頒發兩座和平獎給中國人──1989年頒給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出生於西藏,但在一九五九年流亡海外),以及2010年頒給人權異議人士劉曉波。   因此,對於挪威的外交和安全當局密切注意全球事務,我們不應感到驚訝。對小國家來說,安全政策與硬體關係較小,關係較大的是了解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化和歷史,以便得知驅動各國政策的因素,進而採取順應或抗拒的最佳方法。作者小高和史丹斯利──兩人都是挪威國防參謀部的幕僚──應用他們在人類學和政治科學領域的人文訓練,以及區域研

究專長,藉評論常見中國迷思的形式,針對驅動中國的因素,為我們做言簡意賅的介紹。他們表達的是自己的意見,而非其政府的觀點,但兩人的洞見反映出他們來自一個必須以公正客觀的角度看待世界的國家,它既不與中國競爭、也不仰賴中國,卻嚴肅看待中國崛起的意義。   不斷變遷且急於定義和再定義自身的西方世界,往往把中國視為「另一個」世界,正如對待阿拉伯世界一樣。生於十三世紀雄心勃勃但危懼不安的商業、軍事強權威尼斯的馬可波羅,把中國描繪成極其富裕和強大。對伏爾泰來說,中國是一個世俗理性的世界。對亞當斯密而言,工業革命早期的中國則是經濟停滯警訊的例子。黑格爾在拿破崙時代寫道,中國代表一個沒有英雄、革命或進步的國家

,淪落到沒有歷史的地步。長期以來,我們看待中國是一個貧窮或富裕、迷信或理性、野蠻或文明、被動或好戰的國家。實際上,西方是透過創造一個與自身相反的中國形象來定義自己。   今日,我們正處於所謂的西方沒落時期──這不是第一次。西方感到分裂、猶豫、無能和軟弱。透過將「崛起的中國」描繪為統一、果斷、有效率和強大,給了這些西方特性具體的意義。   這不是說中國沒有真正崛起,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已以雙位數比率成長三十年,其軍事預算也隨之大幅增加。中國愈來愈堅決主張其「國家核心利益」。然而,問題是中國崛起是否真的就等於西方沒落──其自然的結果,甚至其原因?當我們把中國視為威脅時,我們是否以中國的

真實面貌看待它?   所謂的中國威脅,是一個變形者(shape-shifter)──借用馬克思(Karl Marx)的用語,是後冷戰世界美國霸權時代「遊蕩的神靈」(specter haunting)──因此難以確定中國威脅論者真正害怕的是什麼。我們可以把這些說法歸結為三種有時候糾結在一起的憂慮:   經濟:中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它將吸光我們所有的科技,並以其產品淹沒我們;中國貨幣將變成世界的準備貨幣;中國將為技術和消費產品設定標準;它將強迫全世界採用中國人做生意的方式。   軍事:中國經濟成長將使其軍力愈來愈強大,進而遂行其既有的領土主張和擴大其區域影響力,同時擴展其海外戰略利益,

例如勞工、油田、投資等,且中國將發現擴展用以保護這些利益的軍力受到阻礙。中國將先在自己的區域稱霸,然後成為世界霸權。   規範:中國模式的成功,將終結民主和人權等軟國力(soft power)的優勢。中國將改寫自由貿易、人權、人道干預、發展援助等既有的國際規範,並將利用其財政影響力影響國內外的媒體、學界和大眾文化。   有兩種方法可以評估這些憂慮。第一,我們可以預測既有趨勢的未來──可稱之為「軌道」預測。這種預測大部分時候很正確,因為趨勢通常繼續往相同方向發展。但這種預測最終一定會出錯,因為歷史遲早會出乎我們意料。   第二種方法,是思考所有事情不大可能偏離軌道的方式,並嘗試找出「最可能

的不可能」情況。這類預測大部分時候是錯的,但遲早很有可能是對的,因為長期來看一定會發生出人意表的情況。   如果以第一種方法思考中國威脅,我們應該把以下的事實和趨勢納入分析中:中國政權仍然穩穩掌控國家,儘管其統治遭遇多樣的挑戰。只要未爆發政治脫序,經濟將持續成長。但中國經濟已開始減緩,正如所有快速發展的經濟體終究會發生這種情況,而且我們應預期其成長率將繼續減緩。在長遠的未來,中國政府將面對複雜的國內外安全問題。中國必須管理來自快速社會變遷、意識型態懷疑論,以及種族與宗教群體不滿的國內挑戰。中國也必須處理農村居民土地被掠奪或汙染,以及都市居民反對工廠汙染和消費產品不安全的抗議。   台灣將繼

續抗拒被併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的大鄰國──日本、印度和俄羅斯──以及強大的中型鄰國如南韓、越南和印尼,將繼續抗拒中國霸權。美國不會撤出亞洲。中國的繁榮將繼續仰賴與全球經濟交互依賴的關係,以全球作為原物料和能源的來源,和中國製造商的市場。中國將繼續高度需要區域和全球的和平與穩定,以便其經濟不受破壞。如果這些都是事實,那麼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將不大可能尋求或有能力把美國推出亞洲之外,或是推翻全球體系。   這不意謂中國崛起不會為現狀帶來挑戰。我們應預期中國將因嘗試提高在領土爭議的優勢地位,而繼續與許多鄰國摩擦。中國將繼續挑戰美國主張的可以合法在中國沿岸十二海里外進行軍艦調查和情報作業。中國也將

繼續向台灣施壓,以求兩岸統一。因此我們可以預期中國與美國及其區域盟邦之間的摩擦,且這種摩擦有升高的風險,可能導致武裝衝突。但若把這種地區衝突的風險與中國稱霸世界混為一談,將失之過度誇張。   偏離軌道的改變會是何種情況?時間的框架愈長,就愈可能發生非常不同的事(想想蘇聯瓦解或阿拉伯之春)。當然,這類預料之外的改變本來就無法預測,但我們應能辨識某類急劇的歷史改變比其他改變更不可能發生。   例如,觀察中國的國內情勢,我們可以辨識其經濟模式的主要弱點,包括環境惡化已使土地、水源、空氣和公眾健康付出沉重代價,將導致目前的成長模式難以長久持續。另一個經濟弱點是人口老化的結構。第三是國家(透過國有銀

行)在基礎建設和房地產進行龐大、且往往沒有生產力的投資。考慮這類因素後,我們可以排除雙位數比率成長再發生的可能性,納入成長遲早會大幅減緩或發生經濟危機的可能性──雖然並非無法避免。   中國的政治體制也有弱點,它缺少在即使是日本、法國以及美國等民主效能不佳的國家都可發現的長期穩定感。中國領導階層本身也公開表示必須「改革」或「改善」其政治體制,創造「社會主義式民主」和建立「社會主義法治」──這表示中國政治制度仍在建構中。雖然廣大的社會大眾給予中國政權的表現高評價,但也認為目前的體制是邁向未來不可知的政治形式的中途站。儘管面對嚴厲的鎮壓,遭囚禁或放逐的新舊異議分子仍前仆後繼,要求根本的變革。政治

改革可能是和平而漸進的,也可能在危機中發生─但改變確實可能發生。同樣的,我們必須加上「遲早」這個限定語。   中國的國際情勢也可能動盪不安。中國毗鄰世界最不穩定的國家之一──北韓,由一個無法無天的個人獨裁政權掌控、內部因黨派鬥爭而分裂、擁有核子武器,並統治極度貧窮的人口。如果這個政權崩潰或發動戰爭,中國勢必付出沉重代價。其他毗鄰中國的不穩定政權包括緬甸、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吉爾吉斯和哈薩克。種族衝突或極端主義運動興起,可能在這些地方製造難民潮或恐怖分子的避難所,並危及中國的安全。距離較遠的非洲或中東若陷於動亂,將危及中國的石油、銅和其他商品的供應。與歐洲和美國關係的兩極化可能危及中國的

出口市場和金融穩定。   對照之下,在中國外交政策情勢方面,我們難以想像可能發生何種能增進中國安全的偏離軌道式改變。例如,中國的大鄰國都不大可能決定與北京結盟,因為區域內彌漫著不信任的氣氛。總而言之,遲早會發生的偏離軌道式改變降低中國威脅的可能性,超過升高中國威脅。   當然,有些中國的迷思確實是真的。中國的位置與西方相隔遙遠,中國有自身的優先順序、安全需求、對未來的願景,而且看待世界的方式與西方並非總是相同。中國與西方的連結正愈來愈緊密,而且將繼續如此,所以我們必須了解中國。   小高和史丹斯利提供一個活潑、愉悅的方法以增廣我們的見識。很少讀者能做到完全不相信本書所列的種種迷思。你可以

藉由瀏覽本書目錄並自問是否同意各項陳述來測驗自己,然後才閱讀作者怎麼說,看小高和史丹斯利如何糾正你的錯誤。但是別擔心,他們不會讓你自覺愚蠢,因為他們並非反對迷思,而只是細細探究真相。他們敏銳的方法將讓初學者感到充滿趣味,讓專家獲得更多知識。在讀完他們的四十九篇短文後,讀者將解開額外的第五十個迷思:「外行人無法了解中國」這個謬誤而危險的想法。 前言   中國熱vs.中國恐懼症   西方人相信的中國迷思有無數種,本書挑戰其中一些迷思,希望在這麼做的過程中不至於製造出更多迷思。   「迷思」(myth)是指普遍被接受的虛假觀念。我們討論的部分迷思已廣為人們所接受,其他迷思則被一些與中國有關的

特殊群體所相信。這些迷思中有些是中國人本身──一般人或政府──鼓勵我們對他們存有的錯誤觀念,但大部分實際上是與西方人如何看待自己有關,因為我們把中國或中國人看成非我族類。這些迷思會助長彼此的疏離。西方對這個東方帝國的觀念,數世紀以來一直在中國熱和中國恐懼症間擺盪,其原因不只是中國的發展,也是西方歷史變遷的反映。   從中世紀以來,中國在歐洲人心中就占有重要地位。威尼斯商人兼探險家馬可波羅(1257─1324年)最先激發歐洲人對這個遙遠東方帝國的夢想。威尼斯人對曾見過當時中國統治者成吉思汗的馬可波羅所說的故事深感著迷,馬可波羅也把他在中國的見聞寫成一本書。   馬可波羅別號「米里翁」(Mil

lione),也許是因為「百萬」(million)這個字不斷地出現在他對中國的記敘:成吉思汗有百萬名騎兵;他有數百萬艘船;他的王國有數百萬個城市。馬可波羅時代的歐洲人無法想像這麼大的數字,因此許多人斥之為浮誇或幻想。儘管如此,數世紀以來,馬可波羅引人入勝的故事形塑了歐洲人對中國的了解:奢華和富足;異國文化;婦女性感、卑屈和工於心計的特質;知識和新發明。這些都讓中國──在西方人心中──變成一個未知、遙遠、神祕和極度吸引人的地方。   西方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看法   毛澤東在世期間吸引一些西方的左派人士和團體,他們欣賞他解放中國人民免於帝國主義和貧窮。儘管如此,西方大多數人對毛澤東的觀感是負面

的。中華民國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存在二十多年,且被美國正式承認。直到1971年前,美國認為台灣政府是中國的合法政府。   在1970和1980年代,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的關係改善,對中國的西方觀點逐漸好轉。尼克森總統1972年震驚世界與毛澤東在北京會談帶來突破,中國和美國想讓關係正常化,他們開始視蘇聯為彼此的更大威脅。在前一年,聯合國已承認北京的共黨政府為中國合法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已取代台灣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1976年毛澤東逝世,鄧小平崛起成為中國新領導人。鄧小平保護共產黨獨占權力,但推動漸進的經濟改革,包括對世界開放中國經濟。西方對中國的看法改善,中國人似乎變得更像我們,不再是威脅

──是一個龐大的市場,潛力自不待言。   1989年6月的天安門屠殺改變了一切。它正好與蘇聯的東歐集團崩潰同時發生,中國不再是兩惡中較不惡者。北京被視為全球爭取自由與民主的主要反對勢力,西方注意力轉向中國嚴重侵害人權。   但潮流在二十一世紀初再度轉向─同樣是中國與美國關係改善的結果。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並在同年美國發生九一一攻擊事件後熱心加入「反恐戰爭」。在西方,安全的論述改變:現在西方文明的主要威脅是激進伊斯蘭主義,不再是共產主義。小布希總統在歐洲和中東受到惡評,但在中國經過初期的挫折後聲望終於提高。他與北京協商確保台灣海峽兩岸的現狀,並與中國當局合作尋求北韓核武

計畫威脅的外交對策。   在寫作本書時,中國恐懼症再度流行於西方。中國被許多歐洲人和美國人視為威脅──反映在一些暢銷書的書名上,如賈克(Martin Jacques)的《當中國統治世界》(When China Rules the World: The Rise of the Middle Kingdom and the End of the Western World)、哈爾珀(Stefan Halper)的《北京說了算?中國的威權模式將如何主導二十一世紀》(The Beijing Consensus: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Model Will Dominat

e the Twenty-First Century),以及蘇布拉曼尼恩(Arvind Subramanian)的《日蝕:活在中國經濟支配的陰影下》(Eclipse: Living in the Shadow of China's Economic Dominance)。   這些書名相當驚悚的著作,問世時正值全球金融危機,這場危機在2008年始於美國,並迅速蔓延至歐洲。中國也感受到危機的衝擊,出口呈現多年來僅見的衰退。但中國藉由大規模投資新基礎建設,讓經濟度過危機,保持強勁成長。中國對自己的經濟管理模式信心大增,許多中國企業因為投資國際知名品牌、先進科技,和生產石油與其他商品的公司而欣欣向

榮。在西方,中國人的收購案往往被視為威脅,而非促進世界經濟巨輪加快旋轉的貢獻。   當西方在經濟危機中舉步維艱時,中國透過像2008年北京奧運和2009年建國六十年慶典,公開展現其強權的雄心。許多人預測中國的經濟規模幾年內將超越美國。這似乎還不夠,中國人也比以往更加強硬地展示其軍事力量,尤其是在領海爭議上。   對中國的負面印象,因為中國嚴厲鎮壓西藏和新疆的種族暴動、高階領導階層成員涉入貪瀆醜聞,以及對待如陳光誠(爭取勞工權利並在2012年流亡美國的盲人倡議者)和劉曉波(因參與人權活動目前在中國監獄服十一年徒刑)等知名異議人士而加劇。當劉曉波2010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時,中國政府停止與挪威

的所有政治對話。中國把這個獎視為挪威當局對中國法律和政治制度的攻擊。在中國官方觀點中,它證實西方的妄自尊大,喚起中國對始於十九世紀中葉鴉片戰爭的「百年恥辱」記憶。   不過,西方人對中國和中國人民的看法當然不是非黑即白,中國熱仍有存在空間。儘管中國政府令人難以了解,中國人民卻較容易受歡迎。國際公司為了爭取中國消費者,愈來愈多著名的中國演員在全球廣告活動擔任代言人。手表製造商豪雅(TAG Heuer)聘用有「中國影視皇帝」之稱的《英雄》明星陳道明,歐米茄(Omega)則聘用主演《十面埋伏》、《藝伎回憶錄》和《臥虎藏龍》等電影而成名的美女章子怡。藝術和文化提振了中國的聲譽。北京宏偉的「鳥巢」體育

館設計者艾未未是舉世公認的中國批評者,劉曉波的詩和散文廣受讚譽,他們的作品和敢言一樣受到肯定。其他藝術家則不是異議人士──例如電影導演李安是台灣人,以《綠巨人浩克》、《斷背山》、《少年Pi的奇幻漂流》和《臥虎藏龍》等國際賣座電影而聞名;還有《英雄》、《大紅燈籠高高掛》和《十面埋伏》的知名導演張藝謀──也吸引廣泛的國際注意。   在目前,北京政權為聲譽惡化操心的程度超過一般人民。以下篇章將討論和當代中國各方面有關的種種迷思,包括政治、文化、經濟、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和歷史等層面。我們總共舉出四十九個迷思。由於中國很大,而本書很小,我們無法很深入討論這些迷思,但我們希望藉由解開這些核心的迷思,讓讀者

更清楚地了解有關今日中國的事實與想像。 第二篇 人民 迷思10 中國人沒禮貌 西方人往往對中國人很直接的問題感到驚訝。「你多大年紀了?」「你賺多少錢?」「你爸爸和你先生賺多少錢?」「你這件大衣多少錢買的?」「你結婚了嗎?」還有「什麼?你真的結婚了?你臉上還長了那麼醜的斑?」如果你結婚而且沒小孩,碰上要你解釋的要求也不奇怪。如果你穿一件新毛衣,認識你的中國人可能驚呼:「哇,醜死了!」如果你大啖了幾週中國的美食後又遇見她,她劈頭說的第一句話可能是:「哇,你體重增加不少,對不對?」 旅遊中國的人,經常被這種隱私而直接的問題與評論嚇到,或感覺被冒犯,而且往往是在第一次交談的幾分鐘後就有這種體驗。 外

國人在中國經常被瞪著眼看或指指點點。他們很快就發現,中國人對身體發出的怪聲百無禁忌。氣被從所有管道大聲排放。吐痰很常見,不管在擁擠的街上、餐廳、商店、甚至在飛機上,而且總是大聲咕嚕地從喉中咳出。「謝謝」和「對不起」很少聽到。許多中國人在商店或售票亭看到人龍太長,會直接插隊到前面。上擁擠的巴士需要勇氣和警覺。皮包帶、手機和眼鏡會被人牆擠掉,瘀青是常事。一旦上了擠滿人的巴士,人們大聲叫囂,好像身處空曠的山巔,無視於其他乘客的存在。懷孕婦女和老人必須保護自己。 在中國,服務往往差得令人搖頭,尤其是公務員、警察、銀行職員的服務。如果你在兩小時的午休前十五分鐘到郵局,職員可能對你說:「哎!這下子我睡午覺

的時間要縮短到四十五分鐘了!」 中國當局知道西方人有時候對中國人的舉止很訝異。2013年10月,中國國家旅遊局出版一本六十四頁、有插畫的書,建議中國人在海外旅遊的行為準則。這本書建議中國旅客不要在公共場所挖鼻屎、在游泳池小便和吐痰、問別人是否吃飽飯、以問別人去哪裡來打招呼、強迫別人為他們拍照、插隊、表演者在舞台上跌倒時別歡呼或吹口哨,或者別以為鋼製餐具、枕頭和飛機上的救生背心是禮物。這本書的出版正值一名中國男孩在埃及三千五百年的古神廟上刻了「丁錦昊到此一遊」、引起國際注意後不久。 我們不能忘記的是,這些都只是單純的文化差異。每個國家的禮儀沒有絕對的標準,也沒有好壞之別。 事實上,中國人對西方人

的行為也有類似的反應。

公司管理模式與仲介服務品質對於外籍移工的公司認同度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海大游泳池開放時間的問題,作者陳善明清 這樣論述:

從1989年因為台灣的勞動力不足所以開放引進外籍移工到了台灣來補充台灣的勞動力,到1992年由於台灣人口結構日趨老化,照顧老人的需求日越來越增加,遂開放引進外籍看護與家庭幫傭的移工。但是引進外籍移工來之後,造成一些問題所以引起我要研究這些問題的動機。本論文之研究首先以調查公司管理模式與仲介服務品質對於外籍移工的認同度的影響因素研究。 研究方向包括:(一)公司之管理模式對外籍移工工作滿意度及認同度的影響,(二) 仲介公司之服務品質對外籍移工滿意度及認同度的影響,(三)外籍移工之工作滿意度對認同度之影響,以及(四)確認外籍移之工滿意度是否為居間的中介變數,(五)外籍移工對仲介公司的角色認知是否為

顧客滿意度與認同度的調節效果(干擾)。本論文是採取以量化分析的研究方式,首先透過問卷調查之設計以收集在台工作之外籍移工所填答的資料,整理分類回收之資料後再以統計方法進行分析。問卷調查之對象為398名分佈在台灣各公司或工廠工作之外籍移工。最後並以社會科學統計軟體SPSS第20版進行問卷所回收的數據統計,以進行各項合理性的分析。並以多元迴歸方式以檢測自身變量對應變量之影響。研究結果為 :1.公司管理模式對外籍移工工作滿意度有顯著正向影響。2.仲介服務品質對外籍移工顧客滿意度有顯著正向影響。3.外籍移工工作滿意度對認同度有顯著正向影響。4.外籍移工顧客滿意度對仲介認同度有顯著正向影響。5.角色認知是

否為顧客滿意度與認同度的調節效果。6.外籍移工工作滿意度為公司管理模式與認同度的中介變數。7.外籍移工顧客滿意度為仲介服務品質與認同度的中介變數。經由問卷調查及統計軟體之推理分析,研究結果可發現透過仲介服務品質與公司管理模式的健全可提升外籍移工的工作滿意度及認同度。同時可觀察出外籍移工工作滿意度在公司管理模式、仲介服務品質以及外籍移工的表現間具有中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