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盾固架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犀牛盾固架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維麟(WilliamLi,MD)寫的 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美國權威名醫的創新食療法,教你吃對食物、啟動身體防禦力,擺脫癌症與慢性病 和查爾斯.惠倫的 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全新增訂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地標網通|手機空機現貨,為您挑戰市場最低價也說明:【加購優惠】原廠矽膠薄型背蓋$299 / 犀牛盾防摔殼$499. 建議售價:$13,990 ... 【加購優惠】犀牛盾MOD NX防摔殼$499|1 年延長保固$1,290. 建議售價:$27,900.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采實文化 和先覺所出版 。

國防大學 戰略研究所 沈明室所指導 黃寶家的 中共政權興衰的分析:超穩定結構的觀點 (2020),提出犀牛盾固架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以黨領軍、一黨專政、超穩定結構、習近平。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 林仁智、李亦君所指導 李柏漢的 探討對話式推薦系統對消費者行為模式與系統易用性之影響-以智慧型手機防護配件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手機防護配件、對話式推薦系統、消費者行為模式、系統易用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犀牛盾固架的解答。

最後網站犀牛盾固架推薦 - Pinkoi則補充:犀牛盾固架 的搜尋結果- 38件。你想找的犀牛盾固架盡在Pinkoi,新會員享APP 運費優惠,最高折NT$100!立刻逛逛百萬會員好評推薦的犀牛盾固架商品,Pinkoi 堅持用好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犀牛盾固架,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美國權威名醫的創新食療法,教你吃對食物、啟動身體防禦力,擺脫癌症與慢性病

為了解決犀牛盾固架的問題,作者李維麟(WilliamLi,MD) 這樣論述:

瀏覽破千萬TED演講「我們能藉著飲食餓死癌症嗎?」講者 美國抗癌名醫李維麟的首本著作 以科學的角度解析食物的抗病力量, 用好食物餓死你的疾病,餵養你的健康! ※生酮飲食、綠拿鐵、無麩質、30天全食療法皆適用※   ■如何靠吃擊敗疾病?──吃「對的」食物,能提升身體五大防禦系統   本書作者李維麟博士致力於疾病預防科學,研究出只要鞏固身體5大防禦系統(血管新生、再生、微生物體、DNA防護、免疫),就能預防疾病、逆轉疾病。   更讓人振奮的是,提升這五大防禦系統的關鍵就在我們日常隨手可得的食物中!   ■ 以科學角度解析食物能逆轉疾病的關鍵,列舉200種好食物推薦清單   作者

在本書中推薦櫻桃、芹菜、鮭魚、雞肉、紅酒、起司等等,超過200種你我日常熟悉的食材,都是能提升身體五大防禦力的好食物!   例如雞大腿含有維生素K2,能有效抑制血管新生和結腸癌細胞的生長;綠茶裡的兒茶素可以減少有害的血管新生和癌症生長,具抗氧化和抗發炎的特性。這些食物擁有提升「血管新生」防禦力,能避免阿茲海默氏症、乳癌、子宮頸癌、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本書以科學的角度,一一列舉這些能鞏固身體5大防禦系統的好食物,及其營養關鍵。   ■ 獨創 5 × 5 × 5飲食原則,三餐點心照常吃卻越吃越健康   為了讓一般人都能輕鬆實踐,作者建議採用「5 × 5 × 5飲食原則」,方法非常簡單

,人人都做得到,每日照常飲食,只是重新挑選食物,就能邊吃邊預防疾病,對抗疾病。   ․5 × 5 × 5原則中的「第一個5」:關注5大防禦系統   我們的身體裡存在著5個健康防禦系統,這些系統能讓健康維持在完美平衡的狀態。為了支持和強化這5個健康防禦系統,我們需要第二個5。   ․5 × 5 × 5原則中的「第二個5」:每天吃5樣防禦食物   本書列出能提升防禦系統的好食物清單,這些食物皆有科學證明與健康防禦系統有關。每天至少選擇5種具提升防禦力的食物,確保每一種食物皆能支持至少一個防禦系統。   ․5 × 5 × 5原則中的「第三個5」:分散在5次進食   大部分的人一天會有早餐、午餐

、晚餐,下午茶、晚點宵夜五次用餐時間,每天將5種好食物加入日常飲食中,每週將會吃到35種促進健康的食物,一年下來就累積了1,820個健康的食物選擇!   ■生酮、綠拿鐵等飲食法實踐者,皆能從200種防禦食物挑選讓效果更佳   無論你是進行低醣飲食、生酮飲食、綠拿鐵、無麩質、30天全食療法(Whole30)等等,都可以輕易從200種食物的清單中,挑選符合的食材,將「5.5 .5飲食原則」融入其中,是一種貼近每個人需求與生活型態的飲食方式。   本書並公開精心研究的24份「靠吃擊敗疾病」的食譜,以新鮮、原型食物、簡單的烹調方式、低油脂,用美味的方式去利用和結合食材,讓你吃出美味健康。 好評推

薦   ■國外推薦   在《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一書中,李醫生以一種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全面性的說明呈現出我們飲食中所含有的分子營養,以及它們與疾病預防和健康恢復之間的關係,從而提供我們『精準的分子營養學』。這真是一本具歷史意義的手冊。──安德魯.馮.埃申巴赫(Andrew C. von Eschenbach)醫生,前國家癌症研究員主任、前食品藥物管理局委員   「適當定義『健康』,並且讓我們清楚瞭解食物如何影響健康的時候到了。《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大大實現了這個願景──並且伴隨真實科學作為後盾。本書內容令人興奮、驚訝,讀來感覺愉悅且精采豐富,教導我們食用喜愛的食物,每個人都可以實現

良好健康的夢想,激勵我們所有人健康地吃並且打敗疾病。還有記得,你可以控制自己的命運。」──路易斯.J.伊格納羅(Louis J. Ignarro),1998年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我們所吃的東西構成我們。』已是陳腔濫調,更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我們是從我們的食物萃取出的東西。』如果食物不僅提供能量和營養,而是一種藥物的形式呢?李維麟醫生在他開創性的著作《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一書中,將臨床醫學研究的訓練帶入對食物與健康之間關係的新分析。拼湊出我們攝取的食物如何影響人體功能及如何保護自己免受疾病侵犯的難題,李醫生提出了解釋這種關係的新範例──即『食物即藥物。』本書預示著一場思考我們所吃的食物

如何決定我們健康的革命的來臨。」──大衛·伊凡斯(The Edge),U2樂團主吉他手、血管新生基金會董事   「一位開創性的醫生,與我們分享如何使用食物來改造我們天然的防禦系統,並且打造我們的健康。」 ──麥哈麥特.奧茲(Mehmet Oz)醫生,奧茲醫生秀(The Dr. Oz Show)主持人   「總算有本書根據真實科學,告訴我們吃什麼可以獲得健康,而且是來自一位真正的專家。《逆轉疾病的科學食療聖經》將徹底改變你思考身體的方式,以及當你採買食物、替家人烹調或出外用餐時所做的決定。如果你希望由內而外維持健康、美麗和體能,請閱讀本書,書中討論實用的食物與健康,我非常開心能夠認識李醫生!

」──辛蒂.克勞馥(Cindy Crawford),美國名模   ■國內推薦   ・綠拿鐵同好會及健康綠拿鐵版主/小V爸   「讓健康逆轉勝最有效的方法,透過書中淺顯易懂5x5x5架構重新啟動身體防禦,用真食物 再次開啟身體健康大門。」   ・食療養生專家/王明勇   「食物決定你的體質!營養改變你的基因!好好吃救自己愛地球!每個人每天都有三次機會改變我們的身體,恢復我們的健康進而影響我們的環境!」   ・營養健身葛格/PEETA

犀牛盾固架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https://www.instagram.com/alinalo0407/?hl=zh-tw

這次的影片很有儀式感!
那天花了好多時間認真擺盤哈哈
感覺食物都變好吃了~~
你們覺得呢:))

影片中分享的LG活動,可以參考這邊唷!
LG生活健康x女神品牌月,登錄抽大獎:https://bit.ly/3mtSLCu
康是美線上買:https://bit.ly/3zkmukL

這次影片提到的愛用品牌~
CNP
潔美淨
BEYOND
Elastine 伊絲婷
Dr. Groot
Veilment
PERIOE 倍麗兒&Bamboo Salt LG喜馬拉雅粉晶鹽

——
折扣碼專區
【犀牛盾】
//我的9折專屬折扣碼:ytalina2105
(期限1年)

【Susen】
//95折折扣碼:d55alina

【SHEIN】
//85折專屬折扣碼:15alina

【W Concept】
//9折專屬折扣碼:alina10

【SAPPUN】
//專屬折扣碼:SAPP0407

——
More Information /
🍒 固定髮型師:https://www.instagram.com/genic_demi/​​​​
🍒 拍攝相機: Canon M6 II. Canon G7X markII. iPhone 11pro
🍒 剪輯軟體: Final Cut Pro

FTC: This video is sponsored by LG.

合作相關請聯繫 ::Contact
[email protected]

中共政權興衰的分析:超穩定結構的觀點

為了解決犀牛盾固架的問題,作者黃寶家 這樣論述:

隨著社會多元趨勢和民主化浪潮,加上網路資訊科技日新月異,導致中國共產黨「以黨領軍」、「一黨專政」體制出現微妙變化。當許多學者先後預測其政權垮台,金融崩潰,經濟崩盤時,卻也反映出中共內部諸多經濟、政治及意識形態等困境,充分說明了中共的整體國家發展,恐已面臨政權是否持續穩定之多重挑戰。但是,何以中國大陸迄今仍屬相對穩定?為什麼中共政權尚能苟全?現階段中共政權崩潰的可能性又是如何?本研究運用「中國超穩定結構」的控制論、系統論的基本觀念,從中共在政治、經濟與意識形態面向切入,首先分析中共歷史所呈現社會內部問題;其次探討國內、外學者近期觀察中共社會內部問題,將預測中共即將崩潰的各層見解,和中共大國崛起

之大力宣傳,作出分項檢視與論證,期能針對中國大陸內部實際情勢,洞悉中共政權在習近平主政下瓶頸。研究顯示,儘管中共政權不會在短期內崩潰,但中共政權已呈現出經濟發展過度誇飾、內部貪官污吏橫行、社會極度不公、民主飽受箝制等問題,構成中共政權維持超穩定結構的最大罩門。關鍵詞:以黨領軍、一黨專政、超穩定結構、習近平

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全新增訂版)

為了解決犀牛盾固架的問題,作者查爾斯.惠倫 這樣論述:

布萊德彼特為什麼不去賣汽車保險?最專業的選股人,為何仍無法超越大盤績效?這些問題都跟經濟學有關,也都能在本書獲得答案!   ★美國大學指定參考書,兼具可讀性和娛樂性的經濟學讀本!  ★全球十一國暢銷書,獲選博客來「年度百大趨勢書」!  ★台大經濟系林建甫教授、《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蓋瑞.貝克推薦!   布萊德彼特為什麼不去賣汽車保險?  慷慨的育嬰假為什麼反而對婦女不利?  賭客贏錢,為什麼賭場老闆跟大家一樣高興?  為什麼不可能以每坪二十萬元在大安區買到房子?  最專業的選股人,為何仍無法超越大盤績效?   這些問題都有答案,也都跟經濟學有關。  讀完本書,你就能像經濟

學家一樣聰明思考!   經濟學已成為現代人必須具備的基本常識。   總統必須懂經濟學,才知道如何推動對全民最有利的政策。   庶民必須懂經濟學,才懂得在混亂的世界裡趨吉避凶。   然而經濟學常被誤解為一門「沉悶的科學」,充斥著抽象的術語和圖表。但其實那是因為經濟學入門書多半寫得不好,沒能傳達出經濟分析的精采之處,也很少把經濟學分析的成果應用在日常生活上。   如今,查爾斯.惠倫寫出了一本輕鬆易讀的指南,以幽默詼諧的筆調,援引小故事和範例,讓我們看懂生活周遭的經濟學世界。   從買車買屋的決定、吃速食、上大學,到看懂美國次級房貸危機與全球暖化的議題。經濟學無所不在,而且不該只有專家才看得懂。在查

爾斯.惠倫徹底「剝光了經濟學的外衣」之後,經濟學的本質會讓你覺得趣味盎然。難怪知名作家墨基爾也讚嘆:「這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寫出的那本書!」 增訂版說明   ◎《聰明學經濟的12堂課》於2002年首次出版後,廣受讀者及學者專家的好評,亦翻譯為十餘種語言版本(繁體中文版於2003年11月上市)。   ◎2010年,作者針對八年來的時事變化,進行全文增補與修訂,全書架構不變,但作者增寫了一章「國際經濟學」,以索羅斯放空英鎊與冰島瀕臨破產危機等案例,說明匯率的觀念與國家貨幣政策。其他主要的增補內容還包括:說明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風暴、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發展、歐巴馬政府的健保改革,以及日益受關注的全

球化與環保議題。貼近時代脈動的全文增訂版,讓讀者能以最輕鬆、最聰明的方式了解經濟學。   ◎新增一篇《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的推薦專文。   ◎中文版全新封面設計。 作者簡介 查爾斯.惠倫 Charles Wheelan   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博士,現任芝加哥大學公共政策哈里斯學院資深講師、非營利性區域規劃組織Chicago Metropolis 2020政策傳播部門總監,並為Yahoo!撰寫專欄。他曾擔任《經濟學人》中西部通訊記者,以及芝加哥公共電台WBEZ的經濟通訊記者,為《芝加哥論壇報》《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不定期撰寫文章。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蓋瑞.貝克(Gary Becker

)、《漫步華爾街》作者柏頓.墨基爾(Burton Malkiel)與《出版人週刊》等,均高度讚譽此書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書評讚譽查爾斯「達成了不可能的任務:經濟學到了他手上,變得活潑生動又好讀,還會讓人笑倒在地。」 譯者簡介 胡瑋珊   中興大學經濟系畢,曾任英商路透社財經記者與編譯。現專事翻譯,譯作五十餘本,散見於經濟、企管、科技、勵志等領域。曾四度榮獲經濟部金書獎殊榮。   相關譯作請參考個人部落格julieintaipei.pixnet.net/blog 推薦序 絕妙的例子,新鮮的啟示 林建甫 推薦序 經濟學不再沉悶 柏頓.墨基爾 自序 第1課 市場的力量——誰能餵飽巴黎? 第2課 誘因

真的很重要——鋸掉犀牛角就能挽救黑犀牛嗎? 第3課 政府和經濟(上)——政府是我們的朋友嗎? 第4課 政府和經濟(下)——資源分配成了酬庸的工具? 第5課 資訊經濟學——麥當勞到底在賣什麼? 第6課 生產力和人力資本——比爾.蓋茲為什麼比你有錢? 第7課 金融市場——迅速致富和減肥有什麼關係? 第8課 利益團體的力量——為什麼政府預算像耶誕樹? 第9課 注意經濟指標——如何為經濟把脈? 第10課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政府為什麼喜歡通貨膨脹? 第11課 國際經濟學——為什麼連冰島都會倒? 第12課 貿易和全球化——親愛的,你把玉米變成音響了? 第13課 發展經濟學——經濟成長真的難以捉摸? 後

記 二○五○年的生活——七個大哉問 推薦序1絕妙的例子,新鮮的啟示台大經濟系教授 林建甫   這一本書,充滿著有趣的故事。在這些故事的背後,更充滿了經濟學的智慧。   雖然作者宣稱本書是給沒有學過經濟學的聰明人士閱讀的,但即使是學過的人,也值得拜讀此書。因為書中有大量的例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經濟學的思考邏輯,體會經濟學的精髓,以及了解如何將經濟學思維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各面向。如果要說,學生在教科書之外應該閱讀什麼,毋庸置疑,這會是一本最值得推薦的參考書籍。   本書從市場機能開始講起,配上兩個絕妙的例子:可口可樂的業務人員透過柏林圍牆的破洞,把產品傳到東德去;在巴黎麗弗里街上的餐館裡,隨

時供應著新鮮美味的鮪魚大餐。這些例子讓讀者立刻能體會何謂「看不見的手」——市場機能的威力與魅力。到了一九九五年,東德的可口可樂消費水準已經趕上了西德,而巴黎高級餐館的市場運作良好,沒有大量的剩餘與不足,這些都是拜價格機能之賜。   不僅如此,作者還探討了公共財及外部性等「市場失靈」的傳統問題,舉出史蒂芬.金小說網路連載、維基百科、反恐任務、溫室氣體排放等例子。至於專章探討的訊息不對稱的「資訊經濟學」、生產力及人力資本、效率市場理論、政經難分的利益團體、經濟指標、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等,也都是近幾年經濟學最熱門的主題。   作者不落俗套的文筆,相信能吸引讀者長久閱讀的目光。每一章的副標題也是夠嗆的

,如「比爾.蓋茲為什麼比你有錢?」「迅速致富和減肥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政府預算像耶誕樹?」等等。莫怪乎,連《漫步華爾街》的作者墨基爾都讚嘆,如果要他動筆寫經濟學,這本書就是他要寫的樣子。   二○一○年,作者針對八年來的時事變化,進行了全文的增補與修訂。全書架構不變,但增加了許多貼合時代脈動的最新議題,包括:美國次級房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與債信危機、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發展、歐巴馬政府的健保改革,以及日益受關注的全球化與環保議題。此外,有鑒於全球貿易日益頻繁,作者以一整章的篇幅解說「國際經濟學」(第十一章),以一九九二年索羅斯放空英鎊大賺一筆,以及二○○八年冰島瀕臨破產危機等實例,說明匯率

機制、貨幣政策,以及經常帳盈餘與赤字的觀念,是關心財經與投資的讀者不可錯過的篇章。   與第一版相同,本書最後是以貿易、全球化及經濟發展來結尾。這是目前世界各國都該關注的課題:如何讓先進國家免於保護主義的禁錮,讓開發中國家由醜小鴨變成天鵝。作者以經濟學的思考為出發點,把貿易與發展畫上等號。他引述佛里曼的話,建議把「反全球化聯盟」改名為「讓全球窮人更窮的聯盟」,令人不覺莞爾。而哈佛大學教授薩克斯在九一一事件之前提出的警告:我們應該投資開發中國家,「不光是為了人道的理由,即使是世界上最偏僻的角落,一旦爆發動亂,其他國家也很可能面臨失序的危機。」這真是擲地有聲、一針見血的見地。在地球村已然成形的現在

,世界各國可謂生息與共,想要務實達到世界大同的崇高目標,以貿易進行全球化正是唯一之途。   本書從生活週遭的有趣事例,一路談到國家經濟發展以及國際貿易,讓我們在輕鬆閱讀之餘,不知不覺拓展了視野。這樣的經濟學智慧,將使我們成為更聰明的消費者,以及更有自信的公民。 推薦序2經濟學不再沉悶柏頓.墨基爾   一般咸信,早在一百多年前蘇格蘭人卡萊爾(Thomas Carlyle)將經濟學稱為「沉悶的科學」(dismal science),是因為經濟學看似乏味、無趣而籠統,而且充滿著「一方面如何如何,另一方面又如何如何」的說法。的確,據說杜魯門總統就曾說過,為了避免曖昧籠統,他想要「獨臂的經濟學家」(譯注

:雙關語,意思是只有一隻手臂的經濟學家就無法說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事實上,這並非卡萊爾的原意。卡萊爾是在提醒我們,稀缺性是普遍存在的現象——我們總是必須在多個需求之間作取捨,在互相衝突的價值觀與目標之間作取捨,必須選擇眼前就得到好處,還是把希望寄託在未來更美好的事物上。最重要的是,這個嚴肅的蘇格蘭人強調,任何事物都有成本,而沒有工作和犧牲就無法有任何產出。   當然,的確有許多人認為經濟學和經濟學家是「沉悶」的,也就是無趣之至。如同有人下過定義:「經濟學家就是擅長運用數字,但個性上還不足以成為會計師的人。」經濟學家的黯淡形象多半來自他們所寫的

晦澀文章、莫測高深的圖表,以及過度使用的數學。此外,他們往往不承認自己有所不知。   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拿經濟學開玩笑?為什麼學生在修習經濟學這門學科時常常兩眼無神?我認為原因在於經濟學家多半不擅長寫作,而且大多數的經濟學文章過度倚賴代數運算和複雜圖表。此外,很少有經濟學家能傳達出經濟分析的精采之處,或是呈現經濟分析與日常生活有何關連。不過,查爾斯.惠倫的書使這一切改觀了。他具有一種和米達斯國王相反的能力,他若是觸摸金子,就能賦予金子生命(譯注:米達斯是希臘神話中能點石成金的國王,生物經他一碰就會變成金子)。   這本書可謂獨一無二。書中沒有方程式,沒有難懂的術語,也沒有抽象的圖表。雖然在許多經

濟學概念的背後的確有方程式和圖表,但惠倫證明了這些概念可以化為淺顯的文字來表達。他汲取出經濟學的本質,證明「淺顯易懂的經濟學家」這個說法並不是自相矛盾。   在本書中,我們看到經濟學家蒙受著許多不白之冤。經濟分析其實是一門困難且複雜的學科,往往比物理學的分析複雜得多。物理學可以簡潔地解釋單純的系統,例如行星如何繞太陽運轉、電子如何繞原子運行,然而就連物理學在解析自然現象時也難免有困難,氣象預測即為一例。儘管有精密的觀測衛星和繁複的預測模型,氣象學家往往只能粗略地預測「明天的天氣將跟今天一樣」,這種模型雖然無法看見所有的關鍵,整體的預測紀錄卻十分良好。不過,如果要氣象專家針對全球暖化這樣的問題來

做長期的預測,其誤差之大,反倒使經濟預測相形之下顯得準確得多。   經濟學比物理學更困難,是因為我們通常無法在實驗室裡進行經濟學的實驗,而且人類的行為也往往難以預料。經濟學有一個新的支派稱為「行為經濟學」,藉由結合心理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洞見而廣受矚目,但它仍然無法幫助我們準確預測個體的行為。不過,不能了解所有的事並不代表什麼都不了解。我們的確知道個體行為強烈受到誘因的影響;我們的確知道有許多合乎邏輯的規則,而且我們的知識一直在穩定累積中;我們的確知道凡有賣出必有買入,也知道明顯的獲利機會很少會被忽視——這也是為什麼股票市場是一個有效率的市場。   經濟學或許不那麼準確,卻能直接影響我們的生活,而

且在政府的政策制訂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經濟學家影響著政府的各部門。促進經濟成長、提高就業,同時避免通貨膨脹,這些早就是政府經濟學家的任務。還記得一九九二年柯林頓在總統大選時的致勝口號嗎?「笨蛋,問題在經濟!」內閣各部門都有與經濟息息相關的業務,例如鼓勵競爭與限制壟斷(法務)、管制汙染(環保)、提供醫療服務(衛生)。的確,無論在社會方面、賦稅與支出、國際事務、農業或國家安全議題上,很難有政治決策是不帶有經濟後果的。而且無論政治人物再怎麼懷疑經濟學家解決問題的能力,經濟學家的建言不曾被忽視。凱因斯就曾說過:「那些實踐家自以為沒受到任何學說的影響,事實上卻往往是某些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掌握權柄的狂

人自以為得到天啟,但其狂想卻是得自若干年前的某個三流學者。」   經濟學家在商業和金融業界的影響日益普遍。富達麥哲倫基金的前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曾說,如果你花十四分鐘和一位經濟學家談話,其中有十二分鐘是浪費掉的。但說來有點諷刺,如今專業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績效乃是用金融經濟學家所研發的技術加以評鑑。此外,經濟學家也影響著無數商業上的決策:為各類型公司預測產品需求,例如通用汽車和寶僑家品;任職於顧問公司,參與企業的策略規畫乃至於存貨管理;協助投資公司規畫證券投資組合,分析預期的收益和風險;針對企業的股利政策和債務對公司普通股股價的影響,為企業財務長提供諮詢。在金融市場上,期權交

易員拎著手提電腦在期權交易所進進出出,電腦中有程式教他們在什麼樣的價位買進和賣出,而這程式就是以某個經濟模型寫出的。經濟分析無論對投資者、生產者和政府的政策制訂者都出奇有用,這是事實。   一般消費者會發現經濟學能解釋許多令人疑惑的日常生活問題。為什麼購買醫療保險對個人而言那麼困難?為什麼我們習慣到麥當勞用餐,即使別的店家做的漢堡也許更好吃?為什麼有那麼多人申請「明星」大學,儘管另外還有許多學校學費低廉而且能提供一樣好的教育?你是否曾納悶,「反向選擇」「公共財」和「囚徒困境」這些常見的術語,跟日常生活有何關連?這些課題都包含在這本讓人讀來津津有味的書中。   常有人說,問十位經濟學家同樣的問題

,你會得到十個不同的答案。可是我敢打賭,如果你問十位經濟學家,為什麼紐約市的計程車和公寓不足,十個人都會回答,限量的計程車牌照與租金管制限制了這些商品與服務的供給。在許多領域中,經濟學家幾乎意見一致:他們一面倒地同意自由的國際貿易能提高貿易國的生活水準,而關稅和進口配額則減損了人民的福祉;他們大體上同意租金管制有損住房的質與量;二○○一年發生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他們幾乎一致預測這個可怕的悲劇將導致經濟活動緊縮。依我個人在政府部門任職的經驗,經濟學家(不管是保守的共和黨員還是自由派的民主黨員)在觀點上的差異,要小於經濟學家和其他領域專家之間的差異。經濟學家之間即使政治觀點大相逕庭,對多數議題卻都

抱持相同的看法。相對於跨越黨派的政治人物聯盟,經濟學家更容易團結一致,形成跨越黨派的多數。   我認為這是因為經濟學家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在解讀世界以及思考解決方案。所謂經濟學家的思考,是一連串的演繹推論,並結合經過簡化的模型(例如供給與需求)。經濟學家會在各種限制條件下進行權衡取捨。經濟學家會考量放棄某個選擇所損失的利益,以估算另一個選擇的成本;這是以效率為目標,也就是從有限的資源中獲取最大利益。經濟學家會採取邊際主義或漸進式的取向,關心的是藉由產生某些額外成本,能達到多大的額外利益。經濟學家認定資源有多種用途,而藉由資源的替換可以獲致想要的結果。最後,經濟學家傾向於相信,允許個體自由選擇可以增

進大眾的福祉,並主張市場競爭是特別有效率的機制,讓個體得以表達他們的選擇。同時,雖然所有的經濟問題都涉及訂定規範(對於「理應如何」的看法),經濟分析往往跳脫價值的議題,或至少不偏重於價值議題。   這本傑作寫得均衡而全面。它肯定了自由市場對提高生活水準的好處,並說明中央掌控的經濟體何以無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準。它也肯定了政府建構法治以及提供公共財,是市場得以運作的前提。它也說明當自由市場中產生負面外部性,例如環境汙染,或是當市場未能生產出人民想要的物品時,政府可以扮演修正的角色。   你是否好奇,為什麼生產毛海的農民幾十年來一直受到聯邦政府的補助?惠倫解釋政治和經濟如何共同導致這樣的結果。你真的

知道為什麼柏南克會被稱為「美國第二號最有權力的人物」嗎?惠倫揭露了貨幣政策對經濟活動的神祕影響。你曾納悶為什麼你看不太懂電影《你整我,我整你》(Trading Places)在最後一幕壞人被趕出原物料期貨市場?惠倫把供需的原理講得淺顯易懂。你曾想過那些抗議全球化的人士是否說得有道理?減少經濟整合真的對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有利嗎?惠倫為你說分明。當你閱讀報章雜誌時,是否常對當前經濟議題針鋒相對的觀點和莫衷一是的說法感到困惑苦惱?惠倫解讀了這些術語,並且洞悉政治運作,而得以闡明問題的根本所在。他成功地將這門沉悶的科學轉化為國家論述與政策中生動交織的經濟與政治。   惠倫寫出了一本輕鬆易讀的經濟學

指南。藉由呈現經濟學的本質,讓讀者成為更有見識的公民,能更加了解當前重要的經濟議題。他證明了不需用圖表和方程式也能解釋經濟學,證明經濟分析也可以很有趣。對大學和高中的基礎經濟學課程而言,此書是實用的補充教材。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經濟學的入門書,讓那些曾覺得經濟學極端乏味而裹足不前的人改變心意。我自己一直想要寫一本經濟學入門書,但總因手邊事務繁忙而未能著手進行。假如我真的寫了,這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寫出的那本書。 自序   這幅景象實在是再熟悉也不過了:在美國某大學的教室裡,研究生站在講台上,對著黑板畫著圖表和等式。他可能說著流利的英語,但也可能不是。課程內容枯燥無比,而且都是數學。考試時,學生必

須畫出需求曲線,或是將總成本函數微分。這就是經濟學的基本課程。   可是,學生卻不見得了解:為什麼經濟學原理會讓蘇聯瓦解?(在缺乏價格體系的情況下分配資源,長期而言會發生困難。)老菸槍對不吸菸的人會帶來什麼好處?(老菸槍死得早,把社會福利和退休金遺留給其他人。)慷慨的育嬰假為什麼反而對婦女不利?(雇主在聘雇時,可能會歧視年輕婦女。)   有些學生能習慣經濟學的思考模式,藉此看到「大局」,但大多數人不是如此。事實上,許多聰明的大學生吃過經濟學基本課程的苦頭,在考試通過之後,很樂於與這個學科分道揚鑣。從此,經濟學和微積分、化學被歸為一類:極為困難的學科,需要記的東西一大堆,而且和日後的人生沒什麼關

係。當然,有些聰明的學生乾脆一開始就逃之夭夭,不修經濟學,但這實在是很可惜的事。為什麼?   首先,對知識好奇的人會因此錯過一門刺激、有影響力,而且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經濟學的訓練有時候符合直覺,有時候卻挑戰直覺。這個領域中充滿了偉大的思想家,有些已受到大眾的注目,例如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和米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有些則還未在學術圈以外獲得他們應得的聲譽,例如貝克(Gary Becker)和阿可洛夫(George Akerlof)。許多人或許喜愛閱讀美國歷史或名人自傳,卻畏於接近這門容易理解又迷人的學科。   其次,在美國有許多聰明人可說是經濟學

的文盲。報章雜誌常提到柏南克(Ben Bernanke),此人在美國政府因應金融危機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到底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他在做些什麼?即使是政治領袖也需要具備基本的經濟學概念,因為幾乎每一場政治辯論,都有候選人主張,業務委外和全球化會「偷走」美國人的工作,讓美國人變得更窮、更不容易找到工作。如同所有的市場競爭,國際貿易確實會使某些人落敗,但如果說這會使我們整個國家都落敗,那就大錯特錯了。我所聽過最生動的主張是來自裴洛(Ross Perot),他在一九九二年參選美國總統(當時的候選人還有柯林頓和老布希)。裴洛在競選演說中主張,〈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會使美國人的工作機會流失到墨西哥。他的演說

令人難忘,但他的經濟學觀念是錯誤的。他所警告的現象,並沒有真的發生。   裴洛沒有選上總統,但世界各國的領袖雖然贏得選戰,卻不代表他們都真的了解經濟學。二○○○年,法國政府為了挽救國內高達二位數的失業率,把法定工時從一週三十九小時減至三十五小時。這項政策的邏輯是:如果大家都減少工作時數,就能多出工作,讓更多人有工作可做。這項政策看似符合直覺,但就長期而言,除了傷害,不會有任何效果。   法國政府的謬誤在於假設經濟體內的工作數量是固定的,所以必須分配。這完全是一派胡言。美國經濟在過去三十年來創造了數百萬個網際網路相關的工作,這些工作在一九八○年之前完全不存在,而且也沒有人能預料得到。這些工作也完

全不需要由政府來分配。   二○○八年,法國政府在薩科奇總統的執政之下,立法允許企業和員工協商調整工時,主要是因為先前的政策無法改善失業問題。腦筋清楚的經濟學家都知道這項政策有問題,問題是政治人物以及投票給他們的選民,不願意傾聽這個建議。   這並不是說美國沒有自己的經濟問題。一九九九年,反全球化人士為了抗議世界貿易組織召開會議,而湧上西雅圖街頭,砸爛商店櫥窗,推倒沿街車輛。這些人是對的嗎?全球化和全球貿易會摧毀環境、剝削開發中國家勞工、讓麥當勞深入世界各角落嗎?《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Thomas Friedman)批評這些抗議人士是「一群想為六○年代復辟的嬉皮」。   二○○八年,歐巴

馬在總統初選期間批評〈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是在柯林頓任內協商出來的。歐巴馬的看法是經濟學,還是政治學?(畢竟他初選時的對手是柯林頓的妻子。)讀完本書第十二章,你自然會有結論。   我可以承諾讀者,本書絕對沒有任何圖表和等式。圖表和等式這些工具當然是經濟學的一部分,因為數學能以簡單又優雅的方式描繪世界,例如要告訴別人現在室外的氣溫有多高,說「三十度」是最簡單明瞭的。但基本上,經濟學原理是合乎邏輯和直覺的,讓我們得以從嚴謹的邏輯當中審視日常生活的問題。波士頓大學的理論經濟學家勞瑞(Glenn Loury)曾提供一個思考練習:假設有十位求職者在角逐某個工作,其中有九位是白人,一位是黑人。而這家

公司奉行優惠待遇政策,也就是如果少數族裔求職者的資格與其他求職者旗鼓相當,公司將會雇用前者。   再假設最後勝出的兩位求職者分別是一黑一白,於是黑人獲得錄用。勞瑞(他是黑人)要說的重點很簡單:雖然因優惠待遇政策而權益受損的白人只有一位(其他八位白人反正也沒有進入最後一關),可是走出公司大門的所有白人求職者都會忿忿不平,覺得自己遭到歧視。勞瑞並非反對優惠待遇政策,他只是要強調,優惠待遇政策的目的本是為了加強族群融合,到頭來卻會造成反效果。   美國曾有個熱門話題:保險公司該不該負擔分娩婦女住院兩晚的費用(原本只有一晚)?柯林頓甚至在一九九八年的國情文中誓言為民眾爭取這項福利。但這樣做是要付出成本

的。在醫院多住一晚不見得有必要,而且費用並不便宜,所以產婦通常不願意自己付錢,而保險公司也是。如果國會立法通過,強制保險公司負擔兩晚的費用(或是提供其他新的福利),那麼保費勢必會調漲。保費一旦調漲,就會有部分弱勢族群負擔不起,無法享受到任何保險。所以這個政策的問題在於:如果改善大多數婦女的福利,意味著少數弱勢婦女將連基本的保險都無法享有,我們是否還願意這樣立法?   在這看似瑣碎的問題中,所牽涉到的權衡也出現在美國健保改革的辯論當中。健保制度愈是慷慨保證各項福利,成本就會愈高,無論負責營運的是政府還是民間機構。事實上,有關健保改革最重要的問題反而常被大家忽視:在現今醫療體系中充斥著各種昂貴的科

技,有些很有效,有些則否,那麼我們要如何規畫這套體制,才能給付物有所值的醫療程序,並有效排除那些昂貴卻無效的程序?   經濟學是不是共和黨的最佳廣告呢?那倒未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米爾頓.傅利曼雖然大力支持自由市場,但也坦承沒有任何束縛的市場可能存在著極嚴重的瑕疵。美國人狂愛汽車,但問題不在於有多愛車,而是無須為開車支付全部的成本。當然,買了車就得維修保養、買保險、買汽油,可是卻無須支付其他重要的成本:車子排放的廢氣、交通壅塞、道路的折損,以及對其他小型車造成的威脅等等。這就好比拿老爸的信用卡上街狂歡一樣。如果自己得負擔所有的成本,許多事情我們就根本不會去做,例如開著龐然大車到處跑、不搭大眾運

輸工具、搬到偏僻的郊區、每天長途通勤上班。   個人無須為這些行為付出成本,可是社會卻得面臨空氣汙染、全球暖化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調升汽油和汽車的稅率。這樣一來,才能完整反映開車造成的社會成本(本書第三章會有詳細討論)。同理,為了鼓勵民眾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政府可以增加對大眾運輸工具的補貼,因為這其實也是在補貼乘客。   此外,經濟學家還針對歧視等社會議題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交響樂團有沒有歧視女性的傳統呢?哈佛經濟學家高登(Claudia Goldin)和普林斯頓經濟學家勞司(Cecilia Rouse)想出一個辦法來探究這件事。從五○年代開始,美國的交響樂團在徵選團員時,演

奏者要在布幔後演奏,以確保評審對演奏者的性別和身分都一無所知。結果,女性演奏者獲得評審青睞的人數大增,而且通過初試的可能性比之前高出百分之五十,進入決選的可能性更增加了好幾倍。   經濟學是一種相當強大(卻未必複雜)的分析工具,讓我們可以:回顧過去,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和原因;觀察現在,明白世界運作的道理;前瞻未來,預測政策的改變會造成哪些影響。經濟學就像地心引力一樣,如果置之不理,你可能會跌得鼻青臉腫。   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在二○○八年九月十五日宣告破產,引發了一連串的金融危機,被視為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怎麼會發生這樣的事?為什麼有這麼多有能力理性思考的消費者,最後卻敗在房地產泡沫中?

是哪些腦筋不清楚的人把錢借給這些人?為什麼華爾街金融業會發明出「抵押債務債券」(CDO)和「信用違約交換」(CDS)這樣的商品來,又為什麼這些商品會對金融體系帶來如此大的傷害?   我在第二章中說明,導致金融危機的許多魯莽輕率的行為,其實其來有自,因為金融體系本身已經提供了誘因。為什麼貸款經紀人會不計後果地貸款給房地產買主?因為那不是他們自己的錢!只要銀行核貸通過,他們就可以拿到佣金。貸款愈多,佣金就愈多;貸款金額愈高,佣金也愈高。   那麼,為什麼銀行願意把這麼多資金置於風險之中(尤其銀行已經知道貸款經紀人是為了佣金才把客戶帶來)?因為銀行可以把大部分的抵押貸款「賣」給第三造的投資人,先拿回

大把現金,而那些投資人買下抵押貸款之後,未來將可取得借款人每個月還的貸款作為報酬。(也就是說,銀行不在乎這些抵押貸款是否為有問題的燙手山芋,只要在借款人違約之前,把這些抵押貸款賣給別人就行了。)   那麼,是誰買下了這些抵押貸款呢?我將在第二章中解釋。現在先給一個提示:跟華爾街有關,而且最後的下場不太好。   說了這麼多,我必須承認經濟學領域的專家需要反省。像金融危機這樣顯而易見的災難,經濟學家卻沒能預見到它的爆發。實際上沒人預料到它的嚴重性。二○○五年秋季,有幾位知名的經濟學家在一份權威刊物上寫道:「在二○○四年年底,我們的分析顯示,並沒有房地產泡沫的跡象。」   錯了。這篇文章的內容真是大

錯特錯,因為它明白地駁斥泡沫的跡象,而這些跡象是連一般人都看得出來的。這就好比消防隊員來到一棟房子前面,明明已經有煙從屋頂冒出,他們卻說:「沒看到火。」等到二十分鐘後,火苗才開始從閣樓處竄出。二○○四年當時就已經有泡沫。要解釋這個現象,需要結合心理學和經濟學,認知到人有一種傾向,相信現在正在發生的事,將來也會發生。   經濟學正在轉變當中,就如同各領域的學問也在不斷進展一樣。其中最有趣也最具發展性的是行為經濟學,它探索人們決策的行為,發現有時人並不像經濟學家傳統上預測的那樣理性。人會低估風險(例如肥胖)或高估風險(例如搭飛機),讓情緒遮蔽我們的判斷;人對好消息和壞消息都容易過度反應(例如房地產

價格的上漲,以及後來的下跌)。   許多現象在莎士比亞的眼裡再明顯也不過,但是對主流經濟學來說並不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斯(David Brooks)說過:「經濟行為可以用優雅的模型來正確預測,這樣的觀點可以解釋很多事,但卻不足以解釋當今的金融危機——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如此愚昧、無能地毀掉自己。這場危機對古典經濟學來說可謂當頭棒喝,而且把原本位處公共政策思維邊緣的心理學考量,推向更核心的地位。」   當然,既有的觀念多半還是有其重要性。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在從政之前,是研究大蕭條的學者,這對當前的現狀意義深遠。在第十章我將說明,柏南克在聯準會推行的創造性、積極性的干預措施,其靈感來自三○年代

大蕭條的經驗,讓金融危機不至於更加惡化。   本書逐一介紹了經濟學的重要概念,但避開技術性的結構不談,盡量化繁為簡。每一章的主題都足以寫成一本書,而且其中有些論點足以讓經濟學家窮畢生之力投入研究。化繁為簡的用意在於:就算不知道怎麼蓋房子,仍得以領略建築大師萊特的作品之美。本書不是傻瓜也能看得懂的經濟學,而是寫給從未接觸過經濟學的聰明讀者看的。當經濟學脫掉複雜的外衣,大多數重要的經濟學概念都會變得豁然開朗。   經濟學不應該只有專家才看得懂,其中的觀念太重要也太有趣了。在剝光複雜的外衣之後,赤裸裸的經濟學將令各位感到趣味盎然。 第1課市場的力量—誰能餵飽巴黎?一九八九年當柏林圍牆搖搖欲墜時,可

口可樂的歐洲總裁伊維斯特(Douglas Ivester,後來晉升為執行長)做出了一個明快的決定。他派遣業務團隊到柏林,開始免費分送可口可樂。有些業務代表甚至透過柏林圍牆的破洞把可口可樂傳到對面去。伊維斯特回憶當時曾在東柏林的亞歷山大廣場四處問人,想要了解可口可樂在當地的知名度。「我們到處問人喝什麼飲料,還有他們喜不喜歡可口可樂。可是我們根本不必把可口可樂的名稱說出來,只要用手比比瓶身的形狀,他們就了解了。我們決定事不宜遲,還沒考慮到如何獲利,就盡速將大批的可口可樂運到當地。」沒多久,可口可樂就在東德設立據點,甚至免費提供庫存「真品」(real thing,譯注:It’s the real t

hing. 是可口可樂著名的廣告詞)所需的冰箱給零售商。這樣的做法短期來說會虧錢,因為當時的東德貨幣仍然不值錢,在其他國家眼中簡直和廢紙沒兩樣。但這卻是個絕佳的商業決策,而且速度之快是任何政府機關都跟不上的。到了一九九五年,前東德每人的可口可樂消費量已經趕上西德的水準(那時西德已是很大的市場)。從某個角度來看,透過柏林圍牆的破洞把可口可樂遞到東德去的,是亞當.史密斯所說的「看不見的手」。可口可樂的業務代表之所以送可樂給剛被解放的東德人,並不是在搞慈善事業,也不是對共產主義的未來妄下斷語,而完全是為了做生意:拓展公司的全球市場版圖,提升獲利,以及讓股東高興。這正是資本主義的精髓所在:在市場誘因的

吸引之下,每個人會努力為自己追求最大利益—舉凡分送免費可口可樂、花數年的時間唸研究所、種植大豆、設計能在沖澡時聽的收音機等,都是如此—因此不斷提升社會上大多數人的生活水準。經濟學家有時會問:「誰能餵飽巴黎?」來突顯現代經濟社會如何在無數的日常交易中順利運作。法國巴黎麗弗里街的餐館,總有來自南太平洋的份量剛好的新鮮鮪魚。水果攤呈列的產品可能來自十幾個不同的國家,每天早上顧客都可以買到想要的水果,不管是咖啡還是新鮮木瓜。簡單的說,在複雜的經濟體系中,每天都有數十億筆交易在發生,而其中大多數都不受政府的直接干預。而且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的生活水準也不斷獲得改善。現在人們在家中就可以上網訂購電視機,完

全不受時間的限制,這已經令人難以想像。在一九七一年,買一部二十五吋彩色電視機平均要花一個工人一七四小時的工資,但現在買同樣大小的電視機(更耐用、畫質更清晰,而且有更多頻道)平均只要二十三小時的工資,這樣的發展同樣令人難以置信。如果你認為「電視機愈來愈便宜、品質愈來愈好」算不上衡量社會進步最好的指標(這點我承認),那麼美國在廿世紀的發展應該會讓你改觀:美國人的平均壽命從四十七歲攀升至七十七歲,嬰兒死亡率大幅降低了九三%,而且小兒麻痺症、肺炎、傷寒和百日咳等疾病都已獲得控制。

探討對話式推薦系統對消費者行為模式與系統易用性之影響-以智慧型手機防護配件為例

為了解決犀牛盾固架的問題,作者李柏漢 這樣論述:

隨著時代趨勢所致,智慧型手機的款式推陳出新,導致外觀也與以往大不同,並且定價也逐年不斷攀升,使得民眾想換新機時都得慎重考慮。而現今智慧型手機都有個通病,那就是不耐受撞擊,所以人們在購買新機時,會考慮選購手機防護配件。目前市面上有關購物的App普遍都是透過系統產生的推薦機制來瀏覽商品,基本都是以關鍵字及價格來做篩選,消費者需自行填入或操作才能找到想要的商品。而對話式推薦系統技術能藉著平易近人的問答,推導出使用者的需求與喜好,從而讓使用者產生購買意願,是推薦系統技術中較為新興的應用之一。本研究開發一款結合對話式推薦系統技術之應用程式,以探討消費者行為模式(AISAS)與系統易用性(SUS),研究

以智慧型手機防護配件,透過問卷調查法,先進行網路問卷發放以了解市場消費者的偏好,並將蒐集之數據利用Apriori演算法進行關聯式法則探勘,並將找出的關聯規則轉化成系統模型作參數依據。而後進行實際系統操作之實驗,讓受測者在操作完對話式推薦系統後進行問卷量表回饋,以探討實作系統對於消費者行為模式五個構面與易用性之影響。根據受測者量化問卷之統計分析採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獨立樣本t檢定,然實驗結果顯示,瀏覽購物平台的頻率較高的使用者,在操作對話式推薦系統後,於消費者行為模式構面中的注意及搜尋構面具有顯著影響,有效提升使用者對於該品牌的印象及進行產品購買決策的意願;而系統易用性評分亦呈現顯著影響,該評分為

80分(B等級)達易用性標準。由此可發現大多數使用者都是能夠接受對話式推薦系統的操作模式的,故本研究認為對話式推薦系統的操作是為一種能提升其購買行為的決策方式。依據研究結果與建議,提供對於對話式推薦系統、消費者行為模式等相關領域發展之研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