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盾 面試問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犀牛盾 面試問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湯瑪斯‧吉洛維奇寫的 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大數據時代,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 和安東尼.柏克、約翰.藍道的 重逢,在世界盡頭-從倫敦到非洲的人獅情緣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先覺 和遠流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犀牛盾 面試問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康乃爾最經典的思考邏輯課:大數據時代,你一定要避開的自以為是

為了解決犀牛盾 面試問題的問題,作者湯瑪斯‧吉洛維奇 這樣論述:

◎長銷25年,心理學家、經濟學家、投資理財專家必推的思考經典 ◎作者與《快思慢想》康納曼並列美國社會心理學頂尖學者   「一本關於人類理性偏見最重要的著作!」   警告:一無所知的麻煩不大,錯誤認知的麻煩才大!   小心!理性犯的錯,最可怕!   你確定看到的證據就是全部的真相?   你做決定時,自認理性又客觀?   研究顯示,錯誤認知並非因為愚蠢或無知,而是有過多的腦補與不完整的資訊!   本書教你如何避免自以為是的思考陷阱,從個人投資到企業戰略,做出最正確的決定!   人類生性厭惡空白,往往樂於在隨機事件中發現規律,只注意對自己有利的證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事物。以下日常生活中的六

大謬誤,你犯了幾件?   謬誤1 無中生有:對隨機資料的錯誤解讀   常出事情的交通路段,辦了法會果然就沒事?真的有「這次得獎、下次就無緣」的魔咒?球員手感好、棒子燙,所以一直得分?別讓隨機資訊給騙了。   謬誤2 過度推論:不完整資料所造成的誤解   油價變便宜,電動車類的股價「照理」該跟著跌,為何反而大漲?何時是進場好時機?千萬不能用常識來判斷!   謬誤3 預設立場:模糊資料所造成的偏頗評估   穿黑色球衣的球員,比較容易犯規?星座解析準到你的心坎裡?還是你一廂情願的對號入號?   謬誤4 期盼眼光:認知的動機要素   考試成績好,就認為考題有鑑別度,考砸就認為考題出太爛?  

 謬誤5 以訛傳訛:二手資訊的偏誤效應   五成離婚率=每兩對就有一對離婚?統計數字怎麼來?嚴格檢視想用數據說服你的新聞!   謬誤6 認同想像:對想法一致程度的過度高估   排越長隊伍的餐廳,越好吃?大家跟你想的都一樣?   在碎片資訊充斥的大數據時代,統計+數學的思維訓練已不夠用,你需要更強大的思考邏輯力!本書從簡單的生活例子,由認知、動機和社會三方面探討了生活中常見的思維謬誤,幫助你繞開理性陷阱、排除雜訊,抵禦錯誤與可疑觀念,讓你從一片資訊迷霧中,撥雲見日! 名人推薦   這是一本充滿真正智慧的著作。——喬納‧萊勒 《連線》雜誌特約作者   內容充實豐沛,敘事嚴謹,寫法引人人勝

。為什麼我總認為別人都是認同自己觀點的?為什麼即便在事態危急、急需援手的緊要關頭,我還是不願意與名人或權貴交換生活?現在,我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了。——埃利奧特‧阿倫森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     一本精闢、豐富、準確、睿智、清晰的傑作。——馬丁‧葛登能 《啊哈!有趣的推理》作者   有史以來最傑出的著作。——邁克爾‧齊默曼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哲學教授、人類學與藝術學研究中心主任   這部非凡的著作詮釋了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糟糕至極的推理,並從認知與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發現的思維謬誤中找到了其產生的根源。——理查‧尼茲彼 密西根大學心理學教授 作者簡介 湯瑪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   美國康乃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同時擔任該校行為經濟學與決策研究中心聯合主任,在行為經濟學和社會心理學領域享有盛名,被稱為「完美學者」。   他與行為經濟學鼻祖阿莫斯‧特沃斯基以及諾貝爾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長期合作,研究了「熱手效應」「偏見盲點」「群聚錯覺」「自我設限」「焦點效應」「錨定效應」「後悔心理」「自我中心主義」等認知現象。 譯者簡介 林力敏   輔大翻譯所畢業,曾獲聯合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國內重要文學獎項,曾任聯合報〈繽紛版〉專欄作家。愛騎車兜風,持續探索各類新知,探索文學與人生。譯有《信心密碼》《同理心優勢》(先覺出版)等。 前言 

   理性犯的錯     錯誤認知並非純粹來自無知,而是根據我們自身經驗的必然選擇,這個選擇並非不理性,而是源自理性的漏洞。 第一部    不實認知的決定因子 第一章    無中生有:對隨機資料的錯誤知覺與錯誤解讀     人類生來渴望意義,喜歡預測結果,反倒因此從無序中看見秩序,從雜亂無章中看見規律模式,卻因此扭曲判斷,導致我們相信根本不存在的現象。 第二章    過度推論:不完整與非代表性資料所造成的誤解 我們往往樂於仰賴不完整或不具代表性的資訊,而且太過關注正面例子,有時還會「發現」根本不存在的關連,比如我們總認為「一旦丟掉某件東西,很容易之後就要用它」,卻忽略「其實不丟也不會用到

」的事實更常發生。 第三章    預設立場:模糊與矛盾資料所造成的偏頗評估 如果懷有預設立場,往往只看到自己喜歡的事證,做出自己偏好的判斷,而且不僅是單純忽視反面資料,反而絞盡腦汁設法批評,設法自圓其說。 第二部    不實認知的動機要素與社會要素 第四章    期盼眼光:認知的動機要素     我們總是相信自己想相信的事情,靠著詢問可能支持自己的對象,獲得想聽的見解。在衡量自己偏好與厭惡的主張時,自然會有不同的假設問題,所需例證也就不同,也因此總得到自己偏好的見解,並自認握有客觀佐證。 第五章  以訛傳訛:二手資訊的偏誤效應     我們往往為了說出一個動人的好故事,而扭曲重要二手資

訊,造成嚴重錯誤認知。有一個概略標準可以調整自己對訊息的相信程度:轉述越多次的資訊,我們就越要保持審慎態度。 第六章    認同想像:對想法一致程度的過度高估     我們常高估別人跟自己想法一致的程度,過度認為別人跟我們有志一同,拿他們替自己背書。此外,我們也多半不肯直言異議,也就無法妥善檢驗其他說法,反而認為大家看法一致,變得堅持己見,即使違背邏輯或經驗仍往往執迷不悟。 第三部    不實與錯誤認知的實例 第七章    對「另類」療法的不實認知     為何許多人願意相信另類療法?這類療法與各種疾病到底有何特性?其實在我們尋求醫療的疾病中,有五○%無須服藥治療,因此並非療法有效,而是

靠身體自癒。 第八章  對人際策略的不實認知     我們有不少交際策略,用來抬高自己身價或達成其他目的。比方說,我們先提出自己面臨的不利狀況,彷彿失敗是應該,成功則是自己的本事,藉此左右別人的看法。這種現象稱為:自我設障。 第九章    對超感官知覺的不實認知 為何許多人相信第六感的存在?因為我們都經歷過不可思議的「巧合」經驗,日常生活與科學實驗的佐證俯拾即是。然而,我們必須明白,這些或許就是所謂的劣等研究,再多的佐證也毫無用處,無法準確反映實際狀況。 第四部    我們的下一步 第十章    挑戰不實認知:社會科學的角色     最重要的思維習慣是避免根據不完整與非代表性資料驟下結

論,明白日常經驗往往帶有偏頗成分。真正理性客觀的人,一大關鍵在於懂得如何解讀世事,如何適時質疑,如何徹底驗證想法,而最能幫助建立這些觀念的,正是社會科學。 序 理性犯的錯   「一無所知的麻煩不大,錯誤認知的麻煩才大。」——阿特彌斯.伍德(Artemus Ward)   一般普遍認為不孕的夫妻要是領養小孩,日後懷孕的機率會高於未領養小孩的夫妻。這個奇特現象的常見解釋是壓力減少。領養小孩以後,對不孕不再耿耿於懷,比較平心靜氣,成功受孕的機率因而提高。   可是經過仔細探討以後,有待探討的特殊現象顯然不是領養有助受孕:臨床研究指出事實並非如此。我們該探討的其實是為何許多人有這個錯誤認知。

  知名大學、研究所或頂尖企業訓練的面試人員多半認為,簡短面試有助判斷錄取人選。可是他們錯了。研究人員檢視單靠客觀資料所做的錄取決定,再跟參雜主觀面試印象所做的決定互相比對,發覺兩者不相上下。那麼為何大家相信面試的效果?   婦產科護士認為滿月期間有較多嬰兒出生,但這也是誤解。老問題又來了,為什麼他們會有「錯誤認知」?    本書將解答這些問題,探討各種錯誤認知形成,還有持續流傳的原因。誠如以上例子所示,有些廣泛流傳的錯誤認知亟需解釋。時至今日,相信超感官知覺(俗稱第六感)的人仍多過相信進化論的人,美國的占星家人數比天文學家高出二十倍,無論正式民調或日常對話都指出許多人相信靈魂出竅、通

靈,以及水晶對精神與靈魂的影響。   本書深究這類錯誤認知,廣泛探討人類判斷過程所牽涉的諸多議題。   許多事情從一開始就顯而易見。首先,錯誤認知並非純粹來自無知,無論經驗豐富的專家或不甚了解的門外漢其實都同受其害。比方說,面試人員與婦產科護士學有專精,時常接觸實際情形,理應「較懂狀況」,但他們依然抱持誤解。    錯誤認知也不是純粹來自愚昧與輕信。人類已演化出高度智能,得以迅速準確的處理大量資訊,但原本強大有效的思考策略若遭濫用則容易導致謬誤,這是錯誤認知的一大成因。儘管我們具備不凡的知覺能力,依然會受錯覺蒙蔽,甚至高度知覺能力本身正是造成錯覺的罪魁禍首。同理,我們許多的認知缺陷「跟我

們的最大優勢息息相關,甚至是不可避免的代價」。(譯注:引述自社會心理學家尼斯貝特(Richard Nisbett)與羅斯(Lee Rose)合著的《推論漫談:社會判斷的策略與缺陷》)此外,正如錯覺研究有助我們了解人類的知覺,精神病理學研究有助我們探究人類的性格,研究錯誤認知也有助我們更明白人類的推理判斷模式,因此本書刻意著重各種錯誤認知,但可別忘記我們也有許多正確認知。   誠如先前所言,許多不實與錯誤認知在認知層面其來有自,若往下深究,會涉及我們在處理資訊與推導結論過程的缺陷。換言之,我們的許多認知不盡正確,但這些錯誤認知不是用來滿足某些重要心理需求,而是依據手邊資訊做出的合理推論。社會學

家莫頓(Robert Merton)認為,一般人抱持錯誤認知的原因在於「這是根據他們自身經驗的必然選擇」。這個選擇並非源自不理性,而是源自理性的漏洞。   因此,我們誤以為不孕夫妻在領養小孩以後比較容易受孕。我們特別留意哪些夫妻在領養小孩以後受孕,卻沒注意哪些夫妻在領養以後並未受孕,或者並未領養但依然受孕,結果許多人抱持的明明是錯誤認知,卻以為是根據日常經驗得來的「事實」。這種誤解不是情感層面偏好的結果,而是從眼前資訊推導出來的最合理結論。   在理想狀況下,許多認知與推理缺陷不會浮上檯面(就像錯覺背後往往有特定負面條件),但現實世界並不理想,我們獲得的各種資訊無法準確反映實際情況,反倒殘

缺不全、沒頭沒尾、不清不楚、雜亂無章、模糊隨機、違反預期、間接二手。我們想準確解讀資訊,卻往往弄巧成拙,暴露判斷缺陷,深陷錯誤認知。    回頭看不孕的例子也就一目瞭然。在領養以後受孕的夫妻備受關注,獲得媒體報導,引起親友討論,在我們心中留下印象,至於領養後未受孕及未領養卻受孕的夫妻則否。由此觀之,即使撇開認知與推論的局限不提,種種認知所依據的資訊也牽涉固有偏見,如果我們想有正確判斷與真知灼見,就必須找出偏見加以克服。   過去數年,許多社會與認知心理學家致力於探究人類在處理資訊時的局限,而我追尋他們的腳步,鑽研「不實與錯誤認知」這個主題。本書的第一部分「錯誤認知的決定因子」包含三個章節,

分析我們在處理現實世界的混亂資料時有哪些認知缺陷。第一章剖析隨機資料,指出我們常從無序資料中看見秩序與規律。第二章討論不完整與非代表性資料,說明我們常遭受蒙蔽,難以修正謬誤。第三章探討預設立場如何影響我們對模糊與矛盾資料的判斷。   錯誤認知包羅萬象,光從上述認知層面探討仍不夠全面,其他因素也應納入討論,因此本書的第二部分包括三個章節,探討「不實認知的動機要素與社會要素」。第四章探討期盼眼光與自利扭曲造成的錯誤認知,從修正主義的角度切入,檢視動機如何影響認知過程並導致自利謬誤。第五章提出二手資訊的漏洞,說明大眾媒體等「敘述者」如何為了傳達資訊與趣味而扭曲訊息。第六章提及心理學上的老生常談:「

我們認為別人怎麼想,自己也往往會這麼想。」然而,我把這個說法改為:「我們自己怎麼想,就認為別人也是這麼想。」本章檢視許多認知程序、社會程序與動機程序,指出我們常高估別人跟自身想法的一致程度,進而對固有想法更加深信不移。   本書的第三部分採取個案探討方式,結合前二個部分談到的種種機制,分析許多廣泛流傳的錯誤認知,既指出錯誤認知的來源,也闡明歷久不衰的原因,探討對象包括對「另類」療法的不實認知(見第七章),對人際策略的不實認知(見第八章),還有對超感官知覺的不實認知(見第九章)。這三章的抨擊力道有時必然較弱,畢竟某些認知難以證明是否錯誤,但至少所有案例都涉及認知與例證之間的落差,而這才是探討重

點。   第四部分為本書結尾,指出我們該如何準確衡量日常生活的各種例證,避免錯誤認知。   ◎何苦擔心錯誤認知?   犀牛是一種相當壯碩的物種,卻竟然面臨存亡之秋,人類該當引以為恥。由於人類文明步步進逼,犀牛的數量在二十世紀前半葉逐漸減少,如今更面臨惡意獵殺,在一九七六至一九九一這十五年間非洲高達九○%的犀牛遭屠殺盜獵,犀牛角流入黑市,在遠東地區尤其可以賣得高價,磨成粉末以後用來減緩發燒與頭痛,偶爾用為壯陽藥。由於無知的獵殺行為,如今非洲只剩數千頭黑犀牛,亞州與印尼的犀牛數量更是屈指可數。   遺憾的是,面臨困境的不只是犀牛而已。一九八九至一九九一這三年之間,美國大煙山山區共有六百隻黑

熊遭獵殺,熊膽進口到韓國,因為韓國人相信熊膽有助減輕消化不良(他們認為黑熊是雜食動物,而且很少生病)。根據估計,大煙山山區的黑熊總數一向維持在六百頭左右,上述獵殺數目極高,情況可謂相當嚴重。警方最近在舊金山某棟黑市倉庫查獲四萬根海豹鞭,原本應會當作壯陽藥販售。綠毛龜因濫捕而瀕臨絕種,部分原因是有人認為綠毛龜能治療癌症。由於人類迷信而遭殺害的物種不勝枚舉。   我藉這些例子從另類角度回答:「何苦擔心不實認知的問題?」還有:「有點迷信又有何妨?」無知的獵殺反映出迷信會造成實際且嚴重的代價,不只自己深受其害,他人也無法倖免—連其他物種同樣遭殃。我們對壯陽與癌症的錯誤認知導致許多生物瀕臨絕種,可見我

們該改正做法,追求正確認知。「有點迷信」的後果只怕我們承受不起,該當避免。   當然還有其他常見方式可以說明為何需要擔心不實認知、焦點擺在誤解者本身得付出的代價,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我們三不五時聽說有人放棄明顯有效的療法,反倒聽信江湖郎中的偏方,結果一命嗚呼。現在回想七歲小女孩蘇林斯的例子,她父親曾任美國自然衛生協會會長,該協會提倡以「自然療法」(例如斷食或喝果菜汁)取代吃藥等傳統醫療。蘇林斯生病時,她父親讓她採取斷食療法,前十八天只喝水,接下來十七天則只喝果汁,最後她死於營養不良。我相信讀者也讀過類似案例。有人因為錯誤認知喪命豈不是非常可悲?蘇林斯等例子清楚指出正確理解世界大有好處,姑息誤解則

得賠上慘重代價。   姑息誤解與迷信還有另外一個比較間接的代價,涉及連鎖反應:我們該如何防止偶爾出現的錯誤認知影響到更廣泛的思維習慣?雖然我們很難正確理解世界,但理解能力十分可貴,應細心加以培養。如果我們無法正確思考,容易抱持諸多誤解,難以看清世界。此外,如果我們不建立良好判斷能力,容易遭有心人士誤導。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所言甚是:「如果一個人沒有培養判斷能力,只是隨意輕信,就形同種下被操弄擺布的種子。」無論身為個人或社會的一分子,我們都不該輕易容忍迷信與草率思維,而應建立正確「思維習慣」,力求準確解讀世事。 第一章  無中生有:對隨機資料的錯誤知覺與錯誤解

讀 「人類往往假定自然界的種種現象乃是有條有理,但事實並非如此。許多現象獨一無二且漫無規則,人類偏偏想從中找出通例,覓得關連,這無非緣木求魚。」——培根,《新工具》 哲學家斯賓諾莎在一六七七年有句描述物理現象的名言:「自然界憎惡真空。」三百年過去,這句話似乎也能解釋人的天性。人類生性厭惡空白,想建立各種模式,從中尋覓規律、發現意義,結果時常徒勞無功,混亂處處可見,意義無處可尋。我們生來渴望意義,想預測事物的結果,反倒因此從無序中「看見」秩序,從雜亂無章中看見規律模式。 我們凝望毫無規律可言的天體,從月球表面找出一張人臉,從火星表面看見各種紋路。父母倒著聽十來歲子女的音樂,堅稱從混亂噪音中聽見撒

旦的訊息。某位男子替重病纏身的兒子祈禱以後,望向病房的木門,從此堅稱他在門板上看見耶穌的臉,如今每年仍有數百人造訪那間病房,對此神蹟嘖嘖稱奇。賭徒聲稱在擲骰子之際會感到熱流或冷顫,據此改變押注目標。 斯賓諾莎的那句話十分吻合人類天性。自然界並不「憎惡」真空,不會有「憎恨厭惡」之情,也沒有根深柢固的喜好。人類的天性大致也是如此。我們往往沒來由的尋求秩序,雖然並不「想要」從月球表面看見人臉,這種錯覺毫無好處,但我們就是看見了。 我們傾向替模糊事物硬找規律,只是因為我們用來理解世界的認知機制正是如此。這也許是演化的結果,有助人類適應環境:規律事物容易加以運用,隨機事物則否。我們傾向於尋找模式與關連,

從而發展與進步,但問題在於這種傾向太過強烈,近乎直覺反射,導致我們有時會看見壓根不存在的規律。 這牽涉本書會反覆提起的一個主題。許多扭曲判斷的機制其實源自基本認知過程,而認知過程有助我們準確感受並理解世界。確實發現規律的正面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婦產科醫師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發現罹患產褥熱的孕婦常是由剛替他人開完刀的醫師接生,生物學家達爾文觀察出加拉巴哥群島不同雀鳥的分布規律,提出物競天擇與進化論。

犀牛盾 面試問題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許多工作的尷尬時刻,回想起來總是可愛的。」
-
我們每一次在認真工作的時候,不論會發生什麼糗事,其實自己都不在乎,就很像是電視上說的「當我們認真起來,連自己都害怕!」因為喜歡自己的工作,所以總是能夠卯起來做。
-
今天邀請賴珮如、Grace聊聊在航空業的工作點滴,畢竟這份外人看似有光環的工作,背後其實也藏了許多難以啟齒的小八卦,有時候有生命危險、有時候出了大糗、有時侯也會充滿驚喜。
-
如同影片所提到,大部分航空業的女性從業人員,因為班表不固定的緣故,常常會碰到經期不順的問題,身為「排卵天后」的賴珮如和「購物天后」Grace也跟我們分享自己私藏的祕訣,那就是選用蘇菲超熟睡褲就對了!讓你享受升等夜用防漏頭等艙,一覺到天亮!
-
蘇菲超熟睡褲的設計類似無痕內褲,可以完整包覆屁股!彈性超好,尺寸有分M、L,肉肉女孩也可以穿喔!而且材質就像純棉內褲般的柔軟觸感,輕薄透氣,也不會有不舒服的悶熱感。
-
最重要的是全方位防漏!!!蘇菲超熟睡褲的「防漏壓紋」能全面擋住經血,避免側漏或後漏;而且整件拋棄式免黏貼,穿脫超級方便,側邊一撕即可丟棄!生理期來臨時,使用蘇菲超熟睡褲就對了!
-
#蘇菲超熟睡褲 #全方位防漏
#升等夜用防漏頭等艙 #純棉內褲般柔貼
-
【升等夜用防漏頭等艙】http://bit.ly/2Xh7MtA
-
【職業訪談】飛機真的Delay嗎?一句話聽出「地勤航空話術」秘辛feat.Grace
https://youtu.be/DebL2Xr10eY
【戀愛教室】維持「愛情長跑」11年?女生「犧牲很多」關鍵公開!feat.Grace
https://youtu.be/riMwP0ZNJDI
【地勤職業QA】出國都免費?有身高限制?包頭怎麼綁?Grace來解答!
https://youtu.be/WlRGEVqVx40
【關關’s talk】生死一瞬間!我的家失火了!「一日來回南韓」跟媽媽哭回家!feat.Grace
https://youtu.be/sFzPf0qnmPs
【職業訪談】地勤、空服員考試公開!非本科系也可以!feat.Grace
https://youtu.be/NXEN1eSqwqg
【職業訪談】航空業秘辛!學姐控訴「學妹妝太濃、愛炫耀?」吵起來!feat.丘曄、Grace
https://youtu.be/YytMvFsG7zU
【職業訪談】地勤颱風天遇到拍桌暴怒!工作日常「有洋蔥」feat.Grace
https://youtu.be/15fdnQkP5sY
【搶到耐用高檔貨】解密KOL都市傳說,誰才能成為真正「業配女王?」feat.Grace、犀牛盾手機殼
https://youtu.be/waHg9g1lG-A
-
【職業訪談】地勤、空服真的不合?暴怒控訴「到底要不要收餐!」feat.丘曄、賴珮如
https://youtu.be/XPf9OvAnHrI
【職業訪談】如何進入迪士尼工作?Disney World全世界最夢幻打工!feat.賴珮如
https://youtu.be/5eqVTTHsdY0
【職業訪談】空服員特殊技能!瞬間「語言切換」機上發餐也能通!feat.賴珮如
https://youtu.be/wNGUhl6h_NA
【職業訪談】空姐飛機上經驗談?「紅酒白酒可樂汽水」你要喝什麼!feat.聲林之王賴珮如
https://youtu.be/G_5VtHPAD7E
【空服員面試過程公開】7年經歷!把握「2個訣竅」通過面試!feat.賴珮如
https://youtu.be/xcolRHCzZRY
【職業訪談】空服員超萬能!飛機上壯漢暈倒?泰國人發癢?幽閉恐懼症?feat.賴珮如
https://youtu.be/46PTwY-weVE
【職業訪談】空服員發餐「爆笑話術」破解!飛機上限定餐點藏玄機?feat.聲林之王賴珮如
https://youtu.be/OA7YWrJiE2M
【職業訪談】空姐發餐話術下集!「紅酒、白酒」眼神交換也藏秘密?feat.聲林之王賴珮如
https://youtu.be/7ctGLQXKdMw
【職業訪談】空服員最討厭的客人!「10大NG行為」你上榜了嗎?feat.聲林之王賴珮如
https://youtu.be/luqtKzOsqJA
【職業訪談】地勤甘苦談!旅客NG行為「前三名」你上榜了嗎?feat.丘曄
https://youtu.be/Llw5y5WV8f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是人生勝利組,要當人生努力組!📣】
職業訪談、工作vlog、減肥列車、美妝保養、聰明消費、投資理財、美食旅遊
FB ‣ https://www.facebook.com/ethanreporter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ethan_kuan_kuan/
LINE ‣ https://lin.ee/e1ebDrI
Podcast ‣ https://linktr.ee/ethanyoutube
合作邀約Mail ‣ [email protected]

重逢,在世界盡頭-從倫敦到非洲的人獅情緣

為了解決犀牛盾 面試問題的問題,作者安東尼.柏克、約翰.藍道 這樣論述:

  1969年,兩位到倫敦旅行的澳洲青年安東尼(艾斯).柏克和約翰.藍道,在哈洛氏百貨公司買下一頭頑皮的小獅子。小獅子被取名為「克里斯汀」(Christian),他們一起住在雀兒喜區國王路上的一棟公寓地下室。克里斯汀成了當地有名的「人物」,連附近教堂花園也願意提供場地讓牠活動筋骨,但隨著牠的快速成長,牠的生活空間也變得愈來愈狹隘。艾斯和約翰不願讓牠一生監禁在動物園裡。在朋友的引介下,他們認識了動物保育專家喬治.亞當森,從此克里斯汀被帶回他原本的歸屬地肯亞草原。   一整年過去,艾斯和約翰沒有再看過克里斯汀,他們決定飛到肯亞去探望牠!因為網路的發達,四十多年後的今天,他們在肯亞驚喜的重逢過程呈現

在千萬世人面前,人與獅子之間流露的真情,感動了無數人。本書的原始版本出版於1971年,兩位作者在舊作中詳述事情始末。在2008年,這支短片突然在YouTube造成熱烈迴響,讓兩位作者決定重新整理舊作,加入許多從未曝光的照片,並加入了他們與克里斯汀相遇後的故事,重新與大眾分享這生命中的奇蹟。 作者簡介 安東尼.柏克(Anthony Bourke)   暱稱艾斯(Ace),1946年生於澳洲雪梨。他是澳洲著名的藝術評論家,也是原住民藝術與殖民藝術方面的先驅,曾發表過許多備受讚譽的展覽。艾斯希望能再次投身野生動物的保育工作,對世界最迫切的環境問題有所奉獻。現在的他,和他的兩隻貓一起住在雪梨。 約翰.

藍道(John Rendall)   第六代澳洲人,從事過旅遊相關事業,並且曾協助自然保育、旅館建設和保護區的相關計畫。目前持續獻身於「喬治亞當森野生動物保育基金會」,也是倫敦「皇家地理學會」會員。他的三個孩子繼承了他對野生動植物與保育事業的熱情。目前往返於雪梨與倫敦之間工作。 譯者簡介 蔡青恩   台大牙醫學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學生時期熱衷自然保育工作,離開校園後從東非草原玩到婆羅洲雨林。如今一就熱愛自然與閱讀,在擁擠的台北城與孩子編織寬廣的夢。主要譯作可見於〈安德魯.克萊門斯〉、〈波西傑克森〉、〈瘋狂科學俱樂部〉等系列(以上為遠流出版)。 【譯者序】

擁抱之後 / 蔡青恩【推薦】永遠的克里斯汀 / 心岱【推薦】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 李偉文【推薦】愛牠,不需要擁有牠 / 張東君【推薦】珍惜不同的生命 / 陳佩正【推薦】更多名家感動好評【原版序】重返非洲 / 喬治.亞當森【前言】一場重逢,一段真情的回顧第一章  標著售價的獅子第二章  精巧貓家具店第三章  王者之風第四章  害羞的叢林之王第五章  野放計畫第六章  世界盡頭的獅子第七章  鄉村生活第八章  克里斯汀的父母第九章  歸鄉之路第十章  獅中之獅第十一章  克里斯汀向前行第十二章  克里斯汀的進展第十三章  重逢第十四章  最後道別第十五章  克里斯汀的金字塔【附錄】喬治亞當森野生動

物保育基金會謝辭 前言 一場重逢,一段真情的回顧   一九七一年,我們寫下了這本《重逢,在世界盡頭》,書中說的是住在倫敦的獅子最後回到非洲的故事。在四十年後的今天,網路上的影像將獅子克里斯汀帶到全球一批新觀眾的面前,許多人都被牠不平凡的故事深深吸引,並且感到著迷與好奇。   那時的我們只是兩個來自澳洲的旅人,第一次到倫敦,在毫無預期的情況下從哈洛氏百貨公司買下了一頭小獅子。我們先和牠一起住在倫敦,後來搬到鄉下,直到電影《獅子與我》中的真實主角喬治.亞當森安排牠到肯亞野放復育為止。   當時還拍了兩部關於克里斯汀的紀錄片,片名分別是《世界盡頭的獅子》(The Lion at World's

End)與《克里斯汀的故事》(Christian the Lion)。這兩部片子的內容是敘述喬治.亞當森復育獅群的情況,主題圍繞著克里斯汀重返野外的故事,而現在網路上所看到的片段,正是紀錄片中我們與牠難忘的重逢情境。影片拍攝的時間是一九七一年,那時克里斯汀已經回到肯亞一年,比之前壯碩了許多。   關於一九七一年出版的這本書,我們兩人都感到很驕傲,那是我們在二十出頭的年紀寫下的成果,而現在重新問世的修訂版,仍忠於這份原始版本。只不過我們也利用這次機會補充說明,並釐清一些事實,同時在某些段落嘗試做更簡潔有力的表達。   四十年過去了,我們記憶中的某些部分變得更加鮮明,但有些卻日益模糊。我們參考了兩

本後來才出版的與克里斯汀有關的好書,一本是一九八六年喬治.亞當森的自傳《我的驕傲與喜悅》(My Pride and Joy ),另外一本是一九九三年由雅德蓮.豪斯(Adrian House)所寫的《大狩獵:喬治與喬伊的故事》(The Great Safari: The Lives of George and Joy Adamson)。這兩本書幫我們印證了一些特定事件的時間順序,也提供了新的資料。另一個資料來源是艾斯在那段期間寫給父母的信,他直到最近才知道這些信都還完整保留著。此外,初版的結局時間點是一九七○年,而這份修訂過的最新版本則將故事延續到一九七二年,把我們去探訪克里斯汀的情況也收錄進去

。   網路上流傳著一九七一年人獅重逢的影片,激起了大眾對克里斯汀的高度興趣。這本書的重新問世,正是我們對這些關注的回應。二○○七年下半年起,我們開始接到電子郵件提醒我們,人獅重逢的片子被放到網路上了。我們不知道是誰放的,就算我們自己想放也不知該怎麼做。我們並沒有認真觀察那段影片在網路上的熱門程度,但在二○○八年初,我們注意到它似乎愈來愈受歡迎。這段影片被轉寄到世界各地,就像那種「請把這封信轉寄給你愛的人」的郵件一般,還配上了背景音樂,是女歌手惠妮.休士頓(Whitney Houston)高亢煽情地唱著《我會永遠愛你》(I Will Always Love You)。影片在網路上的點閱數竄升到

百萬人次,其他網站也紛紛跟貼。   我們偶爾會閱讀網路上的評論,卻覺得它們像是闖入我們生活的窺視者。大多數人覺得這段影片超級感人,評論都非常正面,這種情況在網路上顯然不常見,所以又繼續被其他評論者談論下去。這是一種非常特別的體驗,現在我們都在分享同樣的事。   網路是個無可約束的世界,其中有不少關於我們和克里斯汀的訊息是錯誤的,尤其是提到我們回去看克里斯汀時遭遇險境的說法。那時喬治已經與克里斯汀相處了一整年,他確信克里斯汀能夠認出我們,並且會歡迎我們。不過他事後也承認,他沒有想到重逢時,克里斯汀會表現出如此熱切盛情的畫面。   過沒多久,美國電視節目《艾倫脫口秀》的主持人艾倫.狄珍妮絲(Ell

en DeGeneres)將這段影片在節目中播出,並打算邀請約翰和當時邀我們去鄉下住一段時間的維吉尼亞.麥肯那(Virginia McKenna)上節目。雖然他們後來並未出席,但光是節目播出,就讓網路的重逢片段點閱數衝上三百萬人次,國際間許多電視台跟進播放,克里斯汀因此成了世界級新聞。當點閱數到了四百四十多萬次時,我們不再計數(註:至中文版出版時,相關影片點閱數已達五千萬人次),而相關網站已經增加到八百多個。好萊塢的製片人開始來電,連詼諧戲謔的諷刺文章、搞笑版本都紛紛出籠,甚至還有不知名人士將克里斯汀放到社交網站Facebook上,現在掛名當牠朋友的人還真不少。   克里斯汀的故事在一九七一年

時算是廣為人知,當時我們的書以四種語言發行,還在許多雜誌上連載;兩支紀錄片《世界盡頭的獅子》與《克里斯汀的故事》也在好幾國的電視台重複播放。經過時間流轉,人們的興趣漸漸淡了。這麼多年過去,關於這段經歷的記憶變得像超現實般,彷彿一切只是我們的秘密夢境、美麗奇想,甚至是虛擬的幻覺。   上一次出版時間是在七○年代早期,當時的讀者熟悉整個故事內容,主要說的是最終回到非洲的獅子在倫敦的新奇生活。然而這一次,因為那段於一九七一年拍攝的幾分鐘重逢影片,焦點反而是落在我們和這頭成長快速且存有野性的動物如何建立深刻的關係,以及分離一年之後牠獻給我們的熱切歡迎。種種的關心與真心的回應如潮水般湧向我們,也給了我們

一個機會,在這麼多年後反思這段歷程。有一位名叫瓊安娜.艾佛瑞的人捎來電子郵件,她認為我們足以破除社會上對動物的許多成見,藉由拉近人類與動物的差異來顯現彼此間相似的地方。   我們一直想了解為什麼這段影片能引起上百萬人的情緒共鳴?是克里斯汀流露出那種無條件的愛嗎?是關於成長與分離嗎?還是關於失落、寂寞與重逢時的喜樂?是不是大家把自身對於有動物陪伴的感受或需求投射在其中呢?當科技充斥在生活中,電腦遊戲取代了戶外活動,現在的我們是否都與大自然太過疏離了?那個無憂無慮的童年,比現在更加安全、有更多時間與自由去冒險的年代,是否已經成為「鄉愁」?   網路徹底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在人際關係、娛樂事業與資

訊傳播上提供了超乎想像的各種機會,在社會運動與政治活動上也一樣如此。透過網路,我們可以對自己堅信的理想目標發揮實際的影響力。我們不禁在想,如果我們一同大聲疾呼一些世界上最迫切的社會、環境與野生動植物的議題,在眾人齊心之下,應該也能達到一個可觀的成果吧! 譯者序 擁抱之後 本書譯者  蔡青恩   如果克里斯汀會說話,在那個重逢的深情擁抱之後,牠會說的是「謝謝你讓我回到大自然」,還是「你為什麼把我丟到這個鬼地方」?   一九九七年末,我來到肯亞,在東非大草原拍攝獅子,在紅土飛機跑道追逐獵豹。那年是世紀末最嚴重的聖嬰年,對肯亞的野生動物卻是件好事,因為豐沛的降雨帶來繁盛的水草,野生動物們肆意覓食,生

長良好。欣欣向榮的原野,對照於當時肯亞的政經情勢與部落衝突,非洲的美麗與哀愁在我心中烙下深刻的痕跡。   會選擇非洲原野作為旅行之地,源於大學時代的夢想。當年一群好友投身於自然保育社團,在那個國家公園甫成立的年代,一方面愛往山林跑,一方面仗著學生的天真與無所畏懼四處做調查。我們既憂心生態的惡化,又醉心自然的美麗,苦哈哈的調查全靠接觸大自然當解藥。於是,探訪一望無際的曠野、見識成群野生動物的美夢,漸漸在心中萌芽。   託網路的福,在網路世界初成形之際,接觸到生態攝影家大衛.安德森(David Anderson)規劃的非洲旅遊行程,我的曠野之夢很快成真。當大多數遊客蜻蜓點水造訪各個國家公園時,我們

卻光在馬賽馬拉國家公園(Masai Mara National Park)就耗上整整幾晝夜,緩緩貫穿草原東西,看瞪羚成群狂奔,看母獅與幼獅分食獵物骨肉,看禿鷹在樹上靜待殘肴。莽原的萬物隨著大自然的規律自在作息,我們感覺身處動物天堂,只能靜默讚嘆。   然而,我們的吉庫猶(Kikuyu)族導覽卻告訴我們過去馬賽人成年必須獵殺一頭獅子的傳統,他無奈地講述當地人對於國家公園與土地開發、部落習俗間的矛盾情結,隨口就會聊到整個肯亞的開發困境與種族衝突。當然,他不忘問來自東方的我們犀牛角的藥效為何,因為野生犀牛的數量稀少到超乎我們的想像。我們見識到這個國家的不同面貌,從文明到原始,從曠野到城市。大草原上的

獅群只會冷眼忽視遊人的車輛,馬路邊的小學生卻會群起拍打車身乞討著金錢,這些帶給我們的心理衝擊不可謂不大。   我們帶回最動人的照片,是草叢間佇立的雄獅。看著照片中飛舞的鬃毛,便彷彿嗅聞到非洲的風,那赤道高原特有的草莽氣息。只是當年內心的種種衝擊,也隨著時間漸漸平息。直到閱讀到《重逢,在世界盡頭》這本書,萬般感受與激動才全部重新湧起──那種種歷經時間依舊存在的美麗與衝突啊!原以為這本書只是在描寫「寵物」獅子與人類主人建立情誼的過程,萬萬沒有想到,從坐敞篷車逛大街的小獅子,變成曠野中擁抱昔日主人的大雄獅,中間竟然經歷了那麼多的故事──人與人的故事、人與獅的故事、獅與獅的故事、甚至是大自然與你我的故

事。我讀著讀著,學生時代的純真理想與非洲草原的原始生機也開始在中年的身軀裡沸騰起來。   作者一開始描述著倫敦城中豢養獅子的點滴,其實是一個獨特時代中的獨特故事,現在看來已成為難能可貴的獅子行為模式觀察記錄。其後克里斯汀能有去非洲復育的機會,是因緣巧合,更是許多人努力的成果;所有追尋夢想要經歷的努力、等待、割捨、焦慮,人與獅就這樣一起度過。然而當克里斯汀真的來到非洲,並不代表從此展開幸福的重生,因為大自然的殘酷考驗就活生生的在牠腳下、在牠眼前。祖先的土地有什麼?自由的代價是什麼?當克里斯汀第一次踩到非洲的荊棘便跑向主人求援時,作者就明白,克里斯汀再也沒有絕對保險的未來。作者那當下不捨但長久心安

的抉擇,令人動容。   克里斯汀回到非洲後的故事起伏轉折,幸有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遠行非洲,關心復育計畫,讓這些故事得以透過另一種角度為世人所悉。書的後半部讀來真叫人感慨萬分,獵捕大批野生動物將之帶到人類世界,是何等容易的事,但要將一隻動物重新導入原屬的自然環境,卻是這麼困難!人類的力量真的有那麼強嗎?我們可以輕易改變環境,但要恢復原狀卻是舉步維艱。從英格蘭的德文郡到倫敦,從肯亞首都奈洛比到荒涼的坦那河畔,克里斯汀的每一個腳步,都帶給人們無限的省思。   這本書在國外從初版到改版歷經快四十年的時間,兩位作者也從時髦年輕的獅子飼主,變成原住民文化與野生動物的守護者,克里斯汀改變了他們的一生。《重

逢,在世界盡頭》裡緩緩訴說的故事,在這麼多年後仍舊透出了一份急迫深沉又充滿正面力量的呼喊:如果所有因克里斯汀而感動的人都能站出來,我們將能達到什麼樣的成就呢?願這本書也能感動台灣的讀者,讓克里斯汀的擁抱轉化成我們對大自然的擁抱、對鄉土的情愛。 原版序 重返非洲 喬治.亞當森   一九七○年四月,我收到一封住在倫敦的朋友比爾.崔佛的來信。他認識了一頭名為克里斯汀的第五代英國獅子,詢問我是否能接受牠回到非洲,在牠先祖生活的曠野中將牠復育野放。這對我而言是個很棒的想法,因為這不僅能將克里斯汀從一輩子的監禁中釋放,也是第一次有機會讓一頭來自英國的獅子回到創造出牠生命的地方。   我很有信心,相信即使在

過去的飼養狀態下,牠內在的本能與知識依舊會很快湧現,給予牠野外生活的機會。我必須承認,當我聽到牠的兩位飼主要一同前來陪牠幾週時,我對那兩位飼主反而不是那麼有信心。我聽說他們很「痞」,留著長髮,衣著很怪異。當我在奈洛比機場第一眼看到他們身上的粉紅色喇叭褲和那一頭披散的亂髮時,更加深了我心中的疑慮。然而,艾斯和約翰很快就重建了我對年輕世代的信心。我幾乎是立即感受到他們與克里斯汀之間的深切信任和情感。我從自身經驗能夠體會,將克里斯汀留下來面對自然中無窮的艱苦危險,對他們兩人來說是很困難的決定。   在寫下本文的同時,克里斯汀已經快滿兩歲,對這裡的適應熟悉就好像牠是在這裡出生的一樣。除了剛開始要牠強硬

起來的那段時間之外,牠其實無需訓練,那美好的內在天賦就已經替牠指引出了一條道路。   寫於哥拉的甘比亞辛巴  一九七一年七月十五日 【推薦】 永遠的克里斯汀 知名作家 心岱   一隻被擺在倫敦哈洛氏百貨公司出售的小獅子,與兩個從澳洲闖蕩到英國的大男孩,展開了他們之間「收養」、「學習」、「野放」、「獨立」四個屬於人與獅子之間不可言喻的互動歷程。這是一部愛與信任、分離與重逢的刻畫書寫,行文之間,彷若活生生看到獅子透過作者的筆,敞開心扉表達牠內心的世界。   這是發生在七○年代的故事。當時,這家百貨公司標榜「世界上任何東西都可以在這裡買到,即使是駱駝,你也可以挑選單峰或雙峰」。果然,他們的售貨範圍真

的超乎想像。本書的兩位作者就在逛「動物園區」的樓層,發現了一頭令他們著迷不已的小獅子,他們買下了這隻四個月大、名叫克里斯汀的獅子寶寶。   獅子當然不是家中「寵物」,獅子是世界上與人類合稱兩大最強的「掠奪者」。作者決定收養牠的時候,其實心裡很明白,他們不可能擁有牠。但是,當時僅只單純的為了免於克里斯汀被送往「動物園」或「馬戲團」,不忍牠一輩子被關在籠子的命運,毅然決然接受「未知」的挑戰。   作者寫道:「突然之間,我們的生命變得好像缺少一頭小獅子,就會不完整。」這種電光石火的感覺,相信與動物結緣很深的人們,都能有所共感與體會。然而,這才是開始,克里斯汀雖然投入他們的懷抱,但他們們拒絕豢養牠,就

像是小王子的「玫瑰」與「狐狸」一樣。   他們跋涉千里,護衛著克里斯汀追尋牠的返鄉之路,最後在非洲肯亞的哥拉野放。這期間,他們幸運地遇到了志向相同的專家協助,才終於讓克里斯汀安全回到獅子的領域。往後的日子是克里斯汀要學習如何捕獲獵物,以及如何融入當地的野生獅群,交友、求偶、建立自己的獅子家庭,榮登首領雄獅的地位。   這些歷程是「動物復育、野放」的最大挑戰,很多動物在野放後,無法適應艱險的環境而喪生。獅子是群居動物,不止需要狩獵飽肚,牠們更需要經營社群關係,否則難以生存。   克里斯汀究竟有沒有成功擺脫人工餵養的習性,成為獨立自主的獅王呢?這在次年與第二年,作者兩度回到非洲與牠重逢相見的時候有

了答案。   這兩次的重逢充滿了不可思議的「戲劇性」。野放後的克里斯汀依然認識牠的主人,從曠野叢林中狂奔出來,撲到兩個大男生身上,企圖躲入他們的懷抱親暱。大雄獅沒有遺忘幼年成長的記憶,牠沒有伸出爪子,且很有分寸地舔著他們。   野放後的獅子必須學習獨立生活,並且學會對人類保持警戒,但是克里斯汀卻表現很熱烈的歡迎,彷彿要一股腦傾訴分離的思念與孤寂。這些獨特的重逢經驗,一一被鏡頭拍攝下來,在四十年後的今天,透過YouTube網路影像,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幾千萬人因此得以分享了人與獅子的情緣,目睹強悍獅子卻有「真情流露」的一面。   網路的爆紅,促使這本在一九七一年即轟動一時的書,重新增修上市,大家

彷如重回四十年前的七O年代。那是一個社會劇變、機會無窮的年代,作者與克里斯汀的相遇、分離,豈止是一隻獅子的生命故事而已。克里斯汀成了人類對野生動物復育計畫中的「教本」,牠更見證了獅子的不凡之心。許許多多的研究者、科學家,都受到牠的啟蒙,開展了對野生動物保育的支持,兩位作者更是投入獅子相關知識與動物保護的實踐工作。   「世界盡頭」指的是克里斯汀最後生活的地方,沒有人再看見過牠的蹤影,牠消失在曠野,但未曾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你只要展閱這本書,便會懂得人與動物之間的關連密碼,為何會勝過人與人的情愛。 【推薦】 重新找到回家的路 知名作家 李偉文      獅子向來被稱為「萬獸之王」,牠們的確也是天

生的王者,具有貓科動物素有的高貴的自傲。而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以人定勝天的信念,認為萬物是為了供人類使用而存在,企圖操控並且改變了世界的一切。   這兩種各自雄霸一方的「王」能否和平共處,甚至發展出深切真摯的感情?艾斯與約翰,從這兩位來自澳洲、旅居英國的年輕人的親身經歷中,我們看到了這個可能性,但是這種不平凡的幸運與遭遇,除了空前之外,往後大概也很難再碰到,因為在已經具有生態保育觀念的現代,不可能在家裡養著一頭獅子,並且整天與牠相處。   艾斯、約翰與獅子的這段人獅情緣,在將近四十年前曾拍成紀錄片,也出版過書籍,這在動物保育觀念剛啟蒙的時代,對於野生動物復育與野放所達到的推廣成效來說,確實

功不可沒。直到最近,在網路影像流傳的新媒體時代中,有人將四十年前的紀錄片摘錄片段,掛在網站上,短時間即引起數千萬人次的點閱,也促成這本書在國外重新出版,更讓台灣讀者有機會重新回顧這段難得的真實際遇。   艾斯與約翰在英國百貨公司買到一隻出生沒多久的小獅子,他們將牠取名為克里斯汀,就養在英國最熱鬧商店街的地下室。等到獅子長到實在無法待在室內,在肯亞的動物保育專家喬治.亞當森協助下,牠被成功野放回非洲大陸。最令人感動的是,隔了一段時間,已經變成野生獅子的克里斯汀居然還認得艾斯與約翰,而網路流傳的影片就是他們重逢的剎那。   在《小王子》這本書裡,狐狸告訴小王子,「馴養」就是馴養者和被馴養者建立關係

,而人們只能了解他所馴養的東西,沒有時間再去了解其他東西了,他們在商店裡買一切現成的東西。找回自己與萬物生命的關係,知道自己處在整個自然環境裡的哪個位置,或許是在這個時代重新出版這個故事的意義吧!   應該讓萬物之靈的人類知道,織起地球生命之網的並不是人類,我們只是網上的一股絲線。若是我們因為濫伐雨林或因過度的物質消費慾望而害物種滅絕,讓這張生命之網有了破洞,我們人類也將遭受其害,因為各種生命之間是環環相扣、休戚與共的。    這種提醒非常重要,因為人類大概是所有動物中最霸道的一種,佔據了地球大部分的陸地,汙染了地球大部分的海洋,剝削了整個地球的生物,沒有顧慮到其他動物的處境。   藉由這段人

獅相處的真實故事,讓我們反省到每種動物都是地球公民的一份子,每種動物都有在土地上自由棲息行動的權利。人對自然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控制態度?還是尊重平等的相處?甚至合一成沒有所謂「相對」的你我區分?   艾斯與約翰幫獅子找到了回家的路,但是,人類自己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嗎?或許我們應該謙虛地學習體驗這種與其他生命相連互動的感覺,即便我們不得已必須住在一個水泥鋼鐵玻璃的現代都市中,地球蓬勃的生命力仍然會是我們豐富人生價值的唯一家鄉。 【推薦】 愛牠,不需要擁有牠 台北動物園保育教育基金會秘書組組長 張東君   「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是某知名拍賣網站的口號,沒想到也適用於四十年前的倫敦哈洛氏

百貨。當本書作者艾斯和約翰在哈洛氏百貨「動物園區」展場看見兩頭小獅子時,原本只是覺得倫敦客還真是喜歡標新立異(還好在英國的野生動物保育法成立後,就不再有這種事發生了),沒想到卻建立了一輩子的緣份。   在哈洛氏百貨的初遇,讓作者對小公獅克里斯汀一見鍾情,他們像著了迷似的一待就是幾個鐘頭。雖然他們那時已經想要買下克里斯汀,不過卻沒有立刻就衝動地把幼獅帶回家,而是先做了一連串堪稱為「飼主典範」的動作。當然,身為賣家的哈洛氏百貨也為了保障自家「商品」不會落入不肖之人手中,好好地面試了作者一番。   作者艾斯和約翰費盡心力想找一間可以飼養獅子的房子、一個可以讓獅子散步的空間,以及一處當獅子大到沒辦法養

時,能健康快樂安享餘生的野生動物園。當時這兩位來自澳洲的年輕人,以及「祖籍非洲」的克里斯汀在英國這片異地上相遇後,在不同階段中都「遇到貴人」。這兩個人與一頭獅子共享生活空間,並絞盡腦汁要讓克里斯汀過得幸福,而其中最盡心盡力的「貴人」除了兩位英國演員以外,就屬喬治.亞當森了。   喬治.亞當森的太太喬伊.亞當森就是《獅子與我》一書的作者。我小時候就看過這本書(至今仍在我的書架上)及以它為本拍成的電影,當時甚至覺得只要能跟最愛的動物在一起,即使落得像喬伊一樣的下場也無妨。他們夫婦對獅子的熱情與瞭解,絕非常人所及。《獅子與我》寫的是母獅子艾爾莎與喬伊間的故事,場景在非洲。而艾斯、約翰與克里斯汀的互動

之所以更吸引人,是由於故事的背景在倫敦。他們千里迢迢把克里斯汀送回非洲,在分離一段長時間之後再回去探望牠時,這頭長得大又壯的公獅不但記得他們,給他們一陣熱烈擁抱與親吻,還把自己的新朋友介紹給他們認識呢。   作者用感人的真實故事提醒我們動物生而自由,愛牠們並不需要擁有牠們,也不應該改變牠們的天性。即使是養了許多動物的動物園,目前最主要的功能也已經從純粹的動物展示,轉變到保育、研究、教育及動物福利方面。   克里斯汀這隻人見人愛的獅子,成為喬治.亞當森的「獅群金字塔」之頂;克里斯汀的新家哥拉,後來也被公告為國家公園。雖然喬治去世已久,以他為名的野生動物保育基金會至今仍在運作,進行著各項野生動物保

育計畫。   絕大多數的動物都沒有克里斯汀的好運,不過我們可以逐漸改變現況,例如以認養取代購買,並且與動物間相互尊重,對飼養的寵物不隨意離棄,這才是改變彼此關係的最佳方式。 【推薦】 珍惜不同的生命 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系副教授 陳佩正   這本書描述兩個澳洲年輕人在一家號稱無所不賣的英國百貨公司,買下了一頭在英國出生的非洲獅,在養了牠一段時間之後,野放回非洲的真實故事。在故事中,英國發生這種購買野生動物的行為是在一九七○年代,到了今天,購買各種不同外來種動物當作寵物的情況雖已大幅減少,但仍偶有所聞。   從環境教育的觀點來看,一個國家的發長有一項重要的指標,就是看他們的民眾如何對待當地或

世界各地的野生物種,看他們是炫耀自己擁有這些物種,抑或是珍惜愛護這些物種。   這本書清楚描述一頭野放的非洲獅子與牠原來的主人之間的關係。作者一方面不忍心捨棄自己和獅子的相處機會,一方面也擔心野放之後,獅子適應原始環境的能力和壽命可能會降低;但他們更清楚如果不把牠野放回非洲,牠一輩子都將在不快樂的環境中度過沒有意義的生活。讀者可以從書中那種矛盾的心情描述中,看出人獅之間的親密情誼。當然,本書也強調了獅子能順利野放回非洲,是因為幸運地得到專業人士的重要協助。   期望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讀者瞭解到,不管是哪一種生命都有自由存活下去的權利,不該以他們對人類有害或無害來決定他們的生存權。 第一章

標著售價的獅子沒有獅子的動物園稱不上動物園。位在英格蘭南方德文郡的海邊小鎮伊費勒克姆有一座小型動物園,當然也不例外。這裡有一頭公獅和一頭母獅,牠們是一對非常俊美的佳偶。公獅子是從荷蘭鹿特丹動物園買來的,母獅子來自耶路撒冷的聖經動物園。牠們第一窩小寶寶誕生於一九六九年八月十二日,有一隻公的,三隻母的,四隻都是健康的獅子寶寶。兩個月後,夏日遠離,海邊度假小鎮的人潮也已散去。這個小鎮動物園已經沒辦法吸引到多少觀光客,於是兩頭小母獅先被送到動物交易商手中,立刻就被一個馬戲團買走。剩下的一頭小公獅與一頭小母獅,不久也被賣掉,買主是位於倫敦騎士橋區的哈洛氏百貨公司,於是這兩隻獅子寶寶坐上火車運送到倫敦去。

這四頭小獅子的命運似乎都已注定,將和牠們的父母一樣,面臨一輩子的挫折與限制。在這些小獅子出生的三個月前,我們兩人第一次離開澳洲,當時心中充滿了不確定,卻也懷抱著希望。我們都在大學畢業後換過幾次工作,對未來的生涯志業還沒有明確前景,於是動身前往倫敦,就和許多走在我們前方的年輕人一樣。像我們這樣的澳洲年輕人很多,這當中著名的例子有諷刺作家兼喜劇演員巴瑞‧漢弗萊斯、新聞主播的克萊弗‧詹姆士、作家學者喬曼‧格立爾、藝術家悉尼‧諾蘭、布雷特‧懷特利以及馬汀‧夏普、社會評論專家理查‧納維爾,較近期的還有凱莉‧米洛等。當時有些澳洲青年會漂洋過海,穿越亞洲、中東的陸地後才抵達倫敦,那樣的旅程就算在今日也是十分

艱辛。至於我們兩個則是各自旅行了好幾個月之後,終於在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下旬無預期地在倫敦相遇。我們都不是那種認真的觀光客,但在倫敦的某天,卻興起了一股不尋常的興致。我們從一堆觀光景點中挑了倫敦塔去參觀。為了做個對比,我們又決定去看看哈洛氏百貨公司,當然也是首度光臨。我們都知道哈洛氏百貨有句誇張的廣告台詞,就是他們什麼東西都賣,當然,還得配上好價錢。我們有個朋友曾經詢問過哈洛氏百貨賣不賣駱駝,結果他們反問他說:「您想要單峰的,還是雙峰的呢?」這間百貨公司售貨的範圍果然超乎我們的想像。當我們逛到二樓的「動物園區」時,竟然在老英格蘭牧羊犬與暹羅貓之間發現兩頭小獅子,牠們蜷縮在狹小的籠子裡!標著售價的獅

子,實在不太正常,但對於喜歡搜羅聖誕禮品的倫敦顧客來說,小獅子的出現可是一張好牌。對於那些擁有一切的人,牠確實是再新奇不過的禮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