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旅程費用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瑜珈旅程費用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薩古魯.賈吉.瓦殊戴夫,雪柔.席夢寫的 在深夜遇見薩古魯:印度聖哲的內在喜悅工程 和丹尼斯‧麥卡洛醫學博士的 哈佛醫學專家的老年慢療八階段:用三十年照顧老大人的經驗告訴你,如何以個人化的照護與支持,陪伴父母長者的晚年旅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Reggie享生活》瑜珈旅程yoga journey(敦化館) -- 熱瑜珈體驗 ...也說明:當天要先刷手續費1888及第一個月和最後一個月的課程費2988*2,之後課程費會於每月15日自動於信用卡扣款。 網路差評解惑:. 對於爬文看到的移點我也問了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楓書坊 和橡樹林所出版 。

最後網站Yoga Journey 瑜珈旅程 - Instagram則補充:2926 Followers, 38 Following, 199 Posts - See Instagram photos and videos from Yoga Journey 瑜珈旅程(@yogajourneytaipei)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瑜珈旅程費用,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在深夜遇見薩古魯:印度聖哲的內在喜悅工程

為了解決瑜珈旅程費用的問題,作者薩古魯.賈吉.瓦殊戴夫,雪柔.席夢 這樣論述:

~午夜的心靈密談:如何獲得自由與幸福?~ ★聯合國世界和平高峰會議、世界經濟論壇、TED講者 ★印度百大影響力人物、世界知名靈性導師 ★youtube Sadhguru近500萬人訂閱 ★亞馬遜4.5星至高好評   「我希望你能認識另一種科學:內心的科學,體會到它的力量並因而得到解脫。透過這種科學,你將得以成為自身命運的主宰。」——薩古魯   全世界的人都在談論薩古魯。   他既是是詩人、瑜伽士與神祕主義者,也是具遠見卓識,與眾不同的靈性大師。   他對人權、環境、商業價值的關懷,使他登上聯合國世界和平高峰會議、世界經濟論壇、TED   並獲頒印度百大影響力人物。   近十年來,薩古魯

對靈性的洞見、睿智幽默的演講與對生命的深刻指導,   在youtube(Sadhguru )上化為影片與文字,影響了千百萬人。   薩古魯說,無論你的命運如何,和別人都沒有關係。   造物者已經賦予你充分的自由,   祂把自己放進你心中,讓你可以創造自己的命運。   人們之所以經常談論命運,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希望。   我希望你能認識另一種科學:內心的科學,體會到它的力量並因而得到解脫。   透過這種科學,你將得以成為自身命運的主宰。   《在深夜遇見薩古魯》是企業家,同時也是靈性追尋者雪柔,   記述與薩德古在山中寓所數日的午夜對談,   薩古魯為我們揭示一種可能性——   每個人都可以達

到意識的巔峰,甚至在當下開悟,進入自由與幸福的境界,   顯現神性,嘗到源自神性的喜樂。   本書簡潔、清晰地解釋從俗世至靈性的重要問題,包含:   ▲如何能使我們達到轉化的目標?   ▲金錢為何如此深切的影響我們的生活?   ▲世上是否有所謂的「靈魂伴侶」存在?   ▲每個人都有一個天生適合從事的職業嗎?   ▲愛是一個人所能追尋到的最好的事物嗎?   薩古魯風趣機智、發人深省,極具洞察力談話,   顛覆了我們認知的事實,深入問題的本源,   召喚內在原有的喜悅。 本書特色   ◎收錄薩古魯風趣機智、邏輯清晰,極具洞察力談話。   ◎簡潔、清晰地解釋從俗世至靈性的重要問題。   ◎透過

內在工程,進入自由與幸福之境。 專業推薦   ◎創意人、作家/李欣頻     ◎在知道即將出版書寫關於與薩古魯的對話書籍時,這讓我感到非常的開心與期待,我和薩古魯也有一段奇妙的緣分,也是因為旅行而開始,在一年夏季的尾聲,我正結束一趟漫長的行程,在新德里機場的候機室等待返國的班機,當時已經很晚了接近午夜,機場裡不像白天的喧鬧,候機室的人不多大多數人在低頭滑動手機,我張望著諾大的候機室,發現隔壁登機門角落,一小群人穿著淡粉色的印度傳統Kameez,他們席地而坐,愉快而專注的聆聽其中一位長者說話,那是一位看起來「衝突的和諧感」(我知道這是一種奇怪的形容詞,但實在也找不出合適的語述),長者滿頭白髮

白鬚,但目光清澈像是對世界充滿好奇,滿臉笑容的言談不時的逗笑周圍聆聽的人。   長者身上有一種特殊的氛圍,就像接近孩子一樣的純淨愉快(誰不會喜歡接近單純而快樂的人呢?)同時又一種穩定的靜謐,那種穩定的寧靜又像是一種永恆。   一旁一位年輕的女孩合十頭指向年長的智者說「撒古魯?!」當時我確實沒見過什麼世面,撒?薩?莎?古魯……沒有聽懂,而白髮智者手拍著右邊身旁的空位,示意我坐下來加入他們一起討論,他說:「come, set here, be free」。   當時的我因為出於羞赧認為自己突然的出現,似乎會打擾他們的和諧,而微笑地婉拒了薩古魯的邀請,當下我的視線餘光幾乎可以看見所有人的惋惜表情,之

後不論是在候機時間或在飛機上,一直到進了家門,我滿腦子想著的都是:「啊,那樣的愉快的氛圍是我所嚮往的呀~是我心靈所傾慕的呀~」   透過作者生動的書寫,喚起了當年我在機場的際遇,再次感受到薩古魯豐盛而幽默的智慧,那是真實的,而透過文字,我也與心靈深處的自我再次交流,進行了一次深沉私密的對話,借用Krishnamuti一段話來說「認識自我是啟發生命智慧的開端,若非如此,你不會感覺到生命的永恆。」,這樣的對話過程就像Namaste的意義——讚嘆生命的存在!——島嶼芳療師/Fanna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偏偏這兩件都是非常困難的事,但這本書巧妙的用故事巧妙的串起一個個人生的哲理,

幫助我們不知不覺中看穿自己的困惑,與人與人之間常見卻又難解的習題,與其看作大師的教導,其實薩古魯只是作為一個陪伴者,幫助我們打開智慧的大門,學習心智的科學,並從中找到自己的力量,成為生命的主宰。——Goddess Yoga Tw 創辦人/Vicky   ◎書中以容易理解的文字,傳遞著充滿啟發性的思想,能讓人重新整理自己在生活與生命議題上的體驗,引領身心由內而外的和諧應對。——瑜伽老師、YouTuber 「Flow with Katie 凱蒂瑜珈」/Katie   ◎從作者接待sadhguru過程,我們可以看見一位開悟者如何去體驗他的生命,他會猛踩油門,半夜去划船,對生命的一切體驗都充滿熱情

,讓我們突破對開悟者的標籤,體驗到原來生命當中很多的苦都是來自於我們的頭腦,認同了許多的標籤,認為生命應該怎樣怎樣,限制了我們。當我們可以練習用開放的心,去體驗生命的每一個瞬間,我們就能更靠近生命的本質,原來ㄧ切都是振動,我們本就和萬物合一,原來生命可以活出任何可能。——《Mantra梵唱聽出好心情系列專輯》心靈梵唱歌手、正念瑜伽老師/Kamini卡蜜尼     ◎薩古魯是一名橫亙靈性與生活的偉大大師,他不談論空泛哲理,而是以你的心撰寫屬於你個人獨一無二的靈魂教材,文字的力量來自於靈性的共振,翻閱這一本書,薩古魯的智慧已帶領你洞悉生命的一切。——靈修暨塔羅牌作家,華人網路心靈電台主持人/宇色

  ◎我無法想像,如果我的生命中沒有薩古魯,將會是何等的晦澀。他使我如此真實的,快樂的活著。不必再徬徨和尋找了,合十迎向薩古魯吧。讓生命所有的面向,在這個美好的相遇中精采的發生,點燃你生命的火光!—— FB「徽舞蹈-身旅 尋舞 形藝」/黃旭徽老師     ◎《在深夜遇見薩古魯》以半自傳的方式,將作者雪柔與薩古魯之間的相處過程,綿密流暢地交織出生命各個面向的深度對談。作者近距離觀察不同面向的薩古魯,讓這位轉世多次的印度上師,呈現出親和、幽默又直指人心的智慧。本書值得一讀再讀,除了揭開這位印度國師的神秘面紗,更能解答人們生活中各種最常見也最難解的人生疑問。——心靈作家、 聖地之旅策劃人/彭芷雯

各界好評   ◎「本書以優雅簡潔文字帶你進行一場意識的探索,讓你得以窺見更高的實相。」——迪帕克.喬普拉(Deepak Chopra)   ◎「書中沒有崇高的思想,只有事實。雪柔.席夢和薩古魯不僅如實陳述,也教我們如何運用這些資訊來擴展、品味並享受我們的生命。」——喬.維托(Joe Vitale)博士,《相信就可以做到》(The Attractor Factor )和《啟動正向吸引力的鑰匙》(The Key)的作者。   ◎「不凡的智慧與洞見、清晰的邏輯、詩般的語言。看了這本充滿力量的書,你將會發現自己以及世人共同的真實面目。」——尼爾.唐納.沃許(Neale Donald Walsc

h),《與神對話》(Conversations with God)的作者   ◎「書中所談的真理必然會讓你產生共鳴,並受到觸動。你也可能會因此而改變,並且發現(就像我一樣):任何人只要願意敞開心胸,接納這位偉大上師的慈悲恩典,就能過著平安充實、活力滿滿的生活。」——德州理查(Richard from Texas),《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Eat, Pray, Love)當中的人物   ◎「透過薩古魯邏輯清楚、機智風趣的言談,我們認識了生命的本質。透過作者那引人入勝的靈性之旅,我們也認識了薩古魯其人以及他畢生致力傳布的學問。我們因而相信每一個人都應該嘗試體驗薩古魯所教導的事物。」——拉維.

凡卡德桑(Ravi Venkatesan),「印度微軟公司」的執行長   ◎「在經過一番熱切的追尋後能夠遇見薩古魯,是我這一生影響最深遠的一個經驗。我終於找到了一位具有真知灼見與遠大的眼光,能夠帶領我邁向終極目標的人物。儘管這件事的意義超乎言語所能形容,但這本書說出了所有追求靈性的人士所共同面臨的困境,也讓我們看到薩古魯對生命的透徹理解以及他為人們創造幸福的能力。如果你曾經懷疑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必然會讓你產生共鳴,感覺它彷彿是出自你的筆下,但又像是專門為你而寫一般。」——殷杜.詹恩(Indu Jain),「印度時報集團」的董事長  

哈佛醫學專家的老年慢療八階段:用三十年照顧老大人的經驗告訴你,如何以個人化的照護與支持,陪伴父母長者的晚年旅程。

為了解決瑜珈旅程費用的問題,作者丹尼斯‧麥卡洛醫學博士 這樣論述:

暢銷歐美日韓★「老年慢療」最權威經典! 最被期待★老年照護之書終於上市! 家有一老,作為子女的你關心了多少? 除了快速的「醫」療與花錢的「商」療 讓《紐約時報》讚譽的「老年慢療先驅」 告訴你更好的老後照顧選擇!    內容簡介▎  「慢療」是老年照護的新選擇!  慢療,是一項承諾,以一種我們希望自己也能被這樣照料的方式,去理解、支持、療癒、照顧我們所愛之人。  本書作者丹尼斯‧麥卡洛醫學博士(Dennis McCullough,M.D.)是哈佛老年醫學專家,他以「慢療」為核心精神,提出了在生命晚年旅程中八個獨特而明確的「站點」(包括:穩定、妥協、危機、康復、衰退、死亡的序幕、死亡、悲痛/

遺贈),帶領我們去體會老年人及家人們在每一站不同的生命情感;同時也預先告訴我們,在陪伴老年家人走向人生終點的旅程中,可能會遭遇的特別問題與新的機會,以及實踐的方向。  麥卡洛博士分享了自己陪伴母親「慢療」不同階段晚年生活的實際狀況與心路歷程,作為引子、貫穿全書,進而提出了全方位的悉心提醒,像是怎麼建立支持團隊、如何與醫療照護體系合作、復健計劃的執行、安寧照護與臨終關懷等等。無論是情感上的支持與依循(以「人」的立場),或者現實面的考量與建議(就「醫」的角度),本書都將提供最全面、最同理、最細膩、也最實際的幫助。  書裡說的不只是我們摯愛的父母長輩,也是你我未來人生的選擇!透過本書,我們能幫助老年

父母更安心、更個人化、也更人性地度過他們的晚年時光,同時為自己的下一個人生旅程拉開序幕。 感動推薦▎ ──丘引/老年學專家 「慢療不是萬靈丹,卻是一種選擇。生命有其侷限,老人的限制更多,『慢療』無疑是家有長者的人可以考慮的方向,給自己一個更安心或心安的未來。」 ──鄭栗兒/心靈女作家 「對於老年來講,最完美的療癒結果並非毫無意義地延長壽命,而是能夠在家人耐心陪伴下,細細回顧一生的風景,明白此生存在的意義,理解生命所教導的智慧。」 ──丹尼爾‧費德曼(Daniel D. Federman, M.D.)/哈佛醫學院醫學博士 「本書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富於同情、可信賴、善解人意且適如其分的幫助。」

──《聖彼得堡時報》(St. Petersburg Times) 「書中的同情慈悲以及詳盡細節,令人深感寬慰。」 作者簡介丹尼斯‧麥卡洛醫學博士Dennis McCullough,M.D.,1944-2016 畢業於哈佛學院與哈佛醫學院,並於達特茅斯醫學院(Dartmouth Medical School)的社區與家庭醫學系擔任教職員,亦為美國老年病學會(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美國家庭醫師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Family Physicians)、家庭醫學教師協會(Society of Teachers of Family Me

dicine)以及美國醫學指導協會(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的成員。除本書外,還與凱倫‧格希曼(Karen Gershman)合著《老年醫學的黑皮小書》(The Little Black Book of Geriatrics,1998)一書。 丹尼斯‧麥卡洛博士三十年來始終是「第一線」的家庭醫師與老年醫學專家,《紐約時報》更讚譽他為「老年慢療先驅」。二0一六年時,他在前往一場慢療會議的路上,因為突如其來的心臟病發作而辭世。儘管如此,麥卡洛博士於老年慢療上的所有努力,都將隨其著作的廣為流傳,持續幫助每個世代妥善渡過父母的與自己的晚年。譯者簡介

林資香 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學學士,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廣告碩士。曾任職於廣告公司與航空公司,目前為文字工作者,專職翻譯、編輯與寫作,譯有《西藏禪修書》、《西藏心瑜伽2》、《與靈共存》、《希望之翼》、《什麼樣的業力輪迴,造就現在的你》、《我嫁到不丹的幸福生活》、《昆達里尼瑜珈》等書。   推薦序一 慢療,讓老年父母更自在/丘引 推薦序一 老後的陪伴藝術/鄭栗兒 序言 首要之務:一種新的家庭理解之基礎 老年人生的八個站點 第一站:穩定               「親愛的,一切都很好。」──媽媽 第二站:妥協               「媽媽有點小毛病。」──爸爸 第三站:危機       

        「我不敢相信她住院了。」──姐妹 第四站:康復               「她會跟我們待上一段時間。」──復健護士 第五站:衰退               「我們不能期望過高。」──探訪護士 第六站:死亡的序幕               「我感覺她的精神有了變化。」──長期照護的護士 第七站:死亡               「你最好馬上過來。」──臨終關懷的護士 第八站:悲痛/遺物               「我們做了對的事…」──兄弟 後記 附錄I:慢療網站 附錄II:慢療讀物 附錄III:慢療電影 謝辭 參考文獻 慢療,讓老年父母更自在  /丘引(老年學專家,著

有《四捨五入:讓50歲後的歲月更健康美好!》、《後青春:優雅的老》、《與快樂共老:15個後青春提案》等二十三本書。)  在慢食、慢活和慢城的風潮席捲全球後,慢療也如雨後春筍的在醫療體系冒出來。本書作者丹尼斯‧麥卡洛醫生(Dennis McCullough, M.D.)更針對老年醫學的領域進行慢療,讓身心老化的年長者得以擁有更人性化的醫療,在人生最後一段旅程更加舒適自在,以劃下完美的人生句點。  在二十一世紀的工業化時代,一切都是快、快、快,就像Google 一樣,在幾秒鐘之間,就能提供非常多的訊息,但瞬間要分辨其真偽,就算底子厚,也不易。也由於快慣了,人們要慢下來,要回歸到農業化時代的一切都慢

慢來,都綠化、有機,都可資源回收,都很人情味,似乎是往事只能回味,很不可能了,得顛覆想像才行。但很多證明顯示,不論是慢食、慢活、慢城或慢療,都讓人活得更健康自在。  慢療的重點在於過程,就像慢食和慢活一樣,是在地的、個別的與關係的,說穿了,就是人與人的關係,人與環境的關係,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一切都急不來,就像燉鍋煮東西,也像交朋友一樣,都需要時間。書中提到,「『慢療』可減少三成急診案例:那是醫療不足所引起的。」、「不被過度熱心的外科醫生或媒體廣告的快速療法所左右而動搖了你的決心。」即是麥卡洛醫生為什麼要以慢療方式用在老年醫療上的緣故。  麥卡洛醫生在義大利村莊的廣場上看到當地的老者和人家閒聊

,也有人會幫老者買東西;就像台灣早期村莊的廟埕和雜貨店,是村莊人們聚集聊天的地方,也是老者們如今相聚打發時間之處──這些都是作者麥卡洛醫生心目中慢療的方式。麥卡洛醫生說著,住在加勒比海地區的人在媽媽老了後,把媽媽送到她的一個女兒家,讓媽媽睡在鋪在地板上的床墊,以降低睡在床上跌倒的機率──這是麥卡洛醫生另一個慢療的智慧源頭。「許多醫生並不甚了解社交模式強大的力量與可貴的價值,然而,這個模式正是一個家庭實行『慢療』的基石。」這是麥卡洛醫生自己從義大利和加勒比海的實際經驗中得來的慢療智慧,也正是我們所能參與的老年父母慢療的基礎,亦即回歸到人和社交的價值上。因此,麥卡洛醫生說,「慢療的第一個階段往往並

非利用藥物或醫療程序,而是動員所有的照護者,包括家人、朋友、鄰居、當地與非專業的照護提供者;熟悉的面孔可以幫助老年人保持他們個人的身分認同感。」  我建議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採取以「慢讀」的方式進行讀書,原因如下: 一、這本書寫得非常精彩,若以快讀或速讀的方式,將消化不良。 二、這本書的讀者群設定在其父母已進入老年、甚至是老老年的中年人士或輕老族上,由於此讀者群的身心靈尚未老化到那種程度,很難體悟老年父母的需求或實際所需。因此,「慢讀」對你了解老年父母或將本書的一些過程、方法應用到自己父母身上裨益良多。 三、慢療的其中一個關鍵是「承諾」。如作者所言,「我們承諾會以更加慎重的過程來做出醫療的決定,

不被過度熱心的外科醫生或媒體廣告的快速療法所左右而動搖了你的決心;考慮到老年人已然磨損不堪的健康網絡,展開考慮欠周的檢驗、藥物、或是醫療程序,都可能比完全不採取任何行動所產生的威脅更大。」要做出這樣的承諾,雖然需要很大的勇氣去面對醫療權威,卻能保護老年父母不被過度醫療所傷害。 四、如果您本身就是在年長者行列的讀者,您更需要慢讀本書,因為攸關到您自己的健康和舒適度,以及人性或人權(甚至是人道權益),您當然希望自己是被以「人」的方式和態度處理,而非醫療專業的固有思維訓練。您要的無非就是「按照自己意願行事的權利:治療的選擇取決於你。」也就是秉持「自己的人生,自己作主」,而非任「醫」或任「商」宰割。

五、透過本書對父母的了解及付諸行動時,也為你自己的下一個人生旅程拉開了序幕,擁有一個更早的老年教育,對你的老年該如何進行,你的內心將有一個底。 六、慢讀本書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讀,不只是讀 ;讀,還得思考;讀,甚至得付諸行動──結合了閱讀、思考與行動,過程中不斷的和自己討論甚至是辯論,透過慢讀所能獲得的,會是過去讀書時未曾得到的收穫。 七、慢讀本書,並且和老年父母的團隊,包括你的兄弟姐妹、父母的外籍看護、醫生護士……等商榷討論,再問問父母,他們的決定。  老,不是病,是人生的過程之一。但在中文世界裡,「老病」常常被連在一起,甚至被劃等號,只因為老了,一些疾病就在那時候到來,然而實際上並非如此。某

日我和我的一個一百零一歲的美國朋友瑞士客 (Cappy Risks)聊天,他除了行走時有一根拐杖同行,其他的都非常的常人,和你我一樣,不顯老態。「我愛吃什麼就吃什麼。我每天閱讀,我的家裡有個很大的圖書館。我服用的藥物只有保護心臟的藥,以及一種維他命。我的房間在二樓,所以,我每天上下樓梯走很多次。還有,我有一隻狗,是我的最佳夥伴。」也許,你會認為瑞士客是幸運的老人,但你該了解的是,瑞士客和我聊天時,全程都是站著,而非坐著,這也印證了本書所說的,「久坐不動使我們變慢,不是衰老使我們變慢。」瑞士客是退休的醫生,他自己本身就沒有許多老年人每天服用很多藥物的慣性,那是因為每個專科的醫生都給藥,卻沒有一個

醫生負責檢視所有的藥物是否重複或者相衝突,「在美國,一個老年人拿到的藥有十四到二十六種,但若檢視後,其實只需要四、五種藥物。」由此可見,老年人過度使用藥物本身,常常就是危機之一。  書中將老年分成八站,有如搭火車一樣,每一站有各自的風景與特色。慢慢的讀,細細的咀嚼,想想看,你的老年父母是否也如此?也許是文化的關係,或是保險體系不同,平均而言,台灣人住院的時間比美國還長很多,因為美國的醫療非常昂貴,美國的保險公司不會讓客戶住在醫院很久,而且美國有許多復健中心,讓出院的人立即轉往復健中心,並且住在那兒一段時間做復健的工作,療癒的成效往往比住在醫院還高,因為復健中心更具人性、也更舒適。我的一個九十五

歲朋友瑞內因摔倒住院手術兩天就出院,接著在復健中心住了三星期,每天復健,就痊癒了,之後還是一如往常,健步如飛。我去復健中心探視瑞內的經驗,讓我看到美國復健中心的積極作用,是花錢比醫院少、效果比醫院好,又更人性的一種過程。  慢療不是萬靈丹,卻是一種選擇。生命有其侷限,老人的限制更多,「慢療」無疑是家有長者的人可以考慮的方向,給自己一個更安心或心安的未來。而《慢療老後時光》則提供了不同面向的思考,以及作者麥卡洛醫生不只是站在醫生的立場與分享他從醫的經驗而已,每一站並且都有他的老年媽媽作引子,在親情的牽引下,麥卡洛醫生得拋棄醫生的角度,重新從「人」的角度出發,陪著自己的老年媽媽走過每一步,直到終點

。書裡說的不只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也是你我未來人生的選擇,不是等到老了那刻才著手,而是從現在起,幫助老年父母度過他們的晚年時光,也開啟我們未來的無限可能。   老後的陪伴藝術/鄭栗兒(文學作家&靈氣導師)   隨著年輕人的離開,位於基隆後火車站的罾仔寮山已逐漸凋零了,只剩下許多的老人待在舊厝中等待此生終點的一刻,我母親也是。周圍的鄰居老阿姨們一個個都離開了,房子也賣掉了,只剩我母親這最後一盞燈照亮這條山巷的起點。   我母親今年九十,她的丈夫、連同她的兄弟姊妹們,都在這十幾年內一一告別,甚至連看護她十五年的越南外勞也在今年初約滿和她說再見了,現在她的生活起居由我們五個兄弟姊妹們輪流打理,

我們每人一個月要排出六天時間照料母親。   說來,是我母親的幸運,她生了五個孩子,都很健康,經濟狀況也都可以;而我們的孩子們也獨立了,所以現在有時間可以照顧她。加上我母親已厭煩被外勞綁手綁腳,且始終有一層隔閡的感覺,她覺得目前這樣輪班很好,但我們知道,終於有一天,她還是會來到一個臨界點。當然,我們隨時都在準備,從我父親帕金森氏症到往生,我們已經有十多年的老後陪伴經驗。   話說回來,也是我們的幸運,我們有五個兄弟姊妹,而且感情都不錯,可以理解溝通,也能夠彼此包容,建立一個支持系統。在我們周圍有太多獨身子女照顧老父母的案例,也有因家人之間無法分擔聘僱外勞費用,只好接老人家一起同住,而造成彼此間的

衝突和生活品質的降低。   儘管現代的老年人慢慢已擺脫過去三代同堂的觀念,設法讓自己不依賴孩子而獨立生活,但除非車禍意外或重大疾病,否則我們每一個人都將面臨老後的到來,而我們絕不可能像我母親這麼幸運,有五個孩子可以輪班照顧,還能保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因為生育率逐年下降,我們平均最多只有一兩個孩子,有的連孩子都不生,連婚也不結,二十年後,我們即將迎接什麼樣的老年歲月?我們準備好了嗎?我們的政府準備好了嗎?  目前台灣老年人口(六十五歲以上)已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四以上,在亞洲僅次日本、南韓,而且將在二0二六年超過四成,成為超高齡社會,我們不能再輕忽人口老化以及老年照顧等社會問題。  此書為我們帶來很

好的省思與啟發,如果人生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賽,老後則是一場艱難地慢慢走向死亡的障礙賽,各人遇見的考驗與難題不一,但若能建立一套完整的慢療照護系統,一個看似無用,對社會、家庭不再有貢獻的老年人,還是能擁有理想的「老有所終」的對待。   書中談的是如何看護年老的父母與長輩,並訴求以理解、支持、療癒、照顧等「慢療」方式,積極改善老年的生活品質,而非用緊急的醫療去干預或延長原該結束的生命。在某方面而言,也提供我們未來可以選擇的老後人生。  「慢療」的概念源於義大利「慢」的觀念,義大利經典名言:La dolce far niente,在中文意思即是:無所事事的甜美。誠如《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伊莉莎

白.吉兒伯特所言:「無所事事是眾所抱持的一個義大利夢想,你愈是閒暇舒適地無所事事,你的生活成就愈高,而且不需要有錢才能體驗。」  「無所事事」帶領著義大利的慢食、慢城、慢活風潮,本書作者丹尼斯‧麥卡洛(Dennis McCullough)也將之延伸為「慢療」陪伴晚年旅程的主軸,因為老年人已無法迅速行動、思考,身體及感官的退化及康復,需要更長久而緩慢的療癒時間。  堪稱老年醫學權威的丹尼斯,從他陪伴母親晚年過程,以及三十多年臨床經驗的累積,以他獨特的觀點,寫成這部深具「慢療」風的晚年之書,他也特別提出老年人生的八個站點:穩定、妥協、危機、康復、衰退、死亡的序幕、死亡、悲痛/遺物,每一站點他都給予

案例及見解,做為我們了解年邁父母的情況,同時讓我們能協調出最合適的看護方式,並從容以對。  如何建立「關懷圈」是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支持系統,書中提到醫生、護士、其他醫療專業人員,以及老年病患、家人、親密朋友、鄰居等都是關懷圈的一分子,這些群體間的平衡、互相尊重及支持,正是慢療的核心。同時彼此間的正向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正向溝通不僅有助於協助照顧者與被照顧者負面情緒的轉換,也讓各人都能提升內在的愛與信心,彼此肯定是在完成一項有意義的使命,而非只是無奈且滿腹牢騷地送行最後一哩路而已。  作者更提出長者照顧的差異性,這是非常可貴的一個論點。每一個初生的孩子像是張白紙,你對他都願意付出愛心去照顧,讓他發展

成自己的樣貌;而每位老人卻是寫滿各種生命故事的稿紙,他們花了一輩子養成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往往許多看顧者會忽略老人們的靈魂差異,一律視之為吃喝拉撒的退化老人而已。即使是他們正處於包尿布或者插管等醜陋不堪的晚年處境,我們都不能忘記這位長者的智慧與閱歷,作者提到:「為一個退休女服務生所量身訂製的長期個人化照護,截然不同於一位退休學院院長所適合的照護。」在此沒有階級之分,重點在於「量身打造」,因為「兩者都不僅僅是一位白髮蒼蒼的老太太而已」。  尊重與同理心,是我多年來傳授心靈及靈氣能量療癒的首要秘訣。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獨一無二的身體、心靈和靈魂,療癒有其需要的時間,有時我們播下一個療癒的種

子,可能這一世都還看不到預期的開花結果,我們只能學習放下的藝術,讓療癒自己去發生。我們不預期療癒的結果,但願意持續給予愛和祝福,對於老年來講,最完美的療癒結果並非毫無意義地延長壽命,身體卻是插滿各種的管子,全身器官和皮膚逐漸潰爛,也無法進食;而是能夠在家人耐心陪伴下,細細回顧一生的風景,明白此生存在的意義,理解生命所教導的智慧──「平靜地死亡」本身即是一份來自無限的愛與祝福。  優雅地老去、死去,不僅是你我的權利,也是一份認知。期待您翻閱本書時,能夠更深入「慢療」領域,也能支持、提倡「慢療」的建立。有一天當我們關閉生命迴圈時,我們並不是孤獨等死,而是能繼續享受人間的關愛,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