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製劑 種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生物製劑 種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黃振文,謝廷芳,黃晉興,陳啟予,洪爭坊,郭章信寫的 臺灣植物真菌與類真菌病害寶典 和馬來記,楊素珍,賈慶文的 皮膚微生態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五南 和化學工業所出版 。

國防醫學院 藥學研究所 張立乾所指導 廖偉的 以電腦模擬方式篩選於感染期間具免疫調節功能之老藥新用藥物 (2021),提出生物製劑 種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干擾素-γ、CD4+ T細胞、免疫調節、生物資訊學、機器學習、老藥新用。

而第二篇論文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 張偉嶠所指導 張哲邁的 免疫測序之優化與應用於探討免疫組庫在自體免疫和感染性疾病之特性 (2021),提出因為有 免疫基因定序、免疫基因組庫、生物製劑、類風濕性關節炎、新冠肺炎、T細胞受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生物製劑 種類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生物製劑 種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臺灣植物真菌與類真菌病害寶典

為了解決生物製劑 種類的問題,作者黃振文,謝廷芳,黃晉興,陳啟予,洪爭坊,郭章信 這樣論述:

  本書共八章,編排由淺入深,內容包括植物真菌與類真菌病害概述、作物真菌病害診斷要領、真菌與類真菌之特性、類真菌(根腫菌與卵菌)、壺菌、接合菌、子囊菌及擔子菌引起的植物病害等,並特別邀請國內從事植物真菌性病害的研究學者、專家,提供他們多年來的實務經驗與植物病害的彩圖、撰述病原菌不同的分類與生態特性等珍貴的資料彙編成冊,期使讀者能快速正確診斷鑑定植物病害種類與明瞭病害的防治關鍵時機。

以電腦模擬方式篩選於感染期間具免疫調節功能之老藥新用藥物

為了解決生物製劑 種類的問題,作者廖偉 這樣論述:

干擾素-γ(Interferon-γ,IFN-γ)為II型干擾素的唯一成員,是一個具有抗病毒、抗腫瘤及免疫調節等功能的多效性細胞激素(cytokine),且根據多項研究顯示,IFN-γ對於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或是後天免疫(adaptive immunity)皆有著極大程度的影響。在外來病原體(pathogen)入侵造成感染所引起之後天免疫反應期,由CD4+ T細胞分化而成的TH1細胞為IFN-γ主要的分泌來源。因此,以CD4+ T細胞為導向的免疫調節療法具有可應用於調和人體免疫系統的潛力,在感染期間給予快速且適恰的反應來達到體內免疫恆定(immune homeostas

is)的效果。本研究的目標即是利用資料探勘(data mining)及網絡藥理學(network pharmacology)等方式,並結合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之電腦運算方法建立老藥新用化合物篩選模型,探究可能具有IFN-γ誘導功能及調節CD4+ T細胞分化的藥物,以應用於感染時期之免疫調節治療。此研究自開放式之生物資訊學(bioinformatics)資料庫取得相關作用標靶(target)的基因表現數據並運用諸如邏輯斯迴歸(logistic regression)、多元線性迴歸(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及三元特徵選取(ternary fea

ture selection)等演算法來建立藥物篩選模型;為解析IFN-γ相關標靶之功能與其訊息傳遞路徑(signaling pathway),利用Metascape此網路資源進行作用標靶富集分析(enrichment analysis),而經篩選得到的藥物則透過細胞實驗及文獻回顧方式來驗證是否具預期的效果。在IFN-γ誘導劑部分,依據富集分析的結果,揭示了IFN-γ功能調節網絡主要由「JAK-STAT訊息傳遞」、「細胞激素的生合成」及「白血球分化(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等作用路徑所共同構築。此外,邏輯斯迴歸的分析結果亦顯示有多個標靶與IFN-γ具有顯著性的關聯

;而進一步透過多元線性迴歸所建立的模型則預測出282個可能具有誘導IFN-γ功能之化合物(依藥理分類可分為抗腫瘤製劑、抗微生物製劑及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三大類)。在CD4+ T細胞分化調節劑方面則是運用三元特徵選取之演算法建立篩選模型,並挑選出176個具有TH1、TH2或Treg細胞偏向之化合物,再透過進一步篩選得到4個TH1或Treg細胞促進劑作後續驗證。而細胞實驗與文獻回顧之驗證結果顯示透過模型篩選所得之藥物均具有預期之活性。透過電腦模擬分析的方式,此研究成功建立IFN-γ誘導劑及CD4+ T細胞分化調節劑之藥物篩選模型。此舉將有助於提供針對感染疾病一項治療的可行方案,即以相異種類的CD4+

T細胞分化調節劑在感染的不同階段使用,發揮各自免疫調節功能來控制疾病進程,藉以避免惡化至重症造成組織損傷甚或死亡,以降低醫療負擔。

皮膚微生態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file_put_contents(/var/www/html/prints/public/images/books_new/CN1/173/38/CN11738006.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140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0
Function: file_put_contents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getimagesize(/var/www/html/prints/public/images/books_new/CN1/173/38/CN11738006.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2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2
Function: getimagesiz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4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4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6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6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8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8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248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為了解決生物製劑 種類的問題,作者馬來記,楊素珍,賈慶文 這樣論述:

為了便於讀者對皮膚微生態的理解,《皮膚微生態》首先概述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此基礎上介紹了微生物菌群的結構和功能及其與宿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本書著重介紹了皮膚微生態與健康,皮膚組織結構和功能,皮膚微生物的構成及其影響因素,皮膚微生態與皮膚、機體健康的關係,以及皮膚微生態失衡帶來的皮膚問題和疾病。之後,系統地介紹了皮膚微生態與人體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包括皮膚-大腦軸、腸道-大腦軸、腸道-皮膚軸、腸道-皮膚-大腦軸等的關係。此外,還介紹了益生菌、益生元和後生元以及在維護皮膚健康和干預皮膚疾病中的作用。最後,對皮膚微生態的研究進行了展望,主要包括皮膚微生物菌群結構特徵對問題皮膚的早期診斷

,基於皮膚微生態的科學護膚等。 本書系統介紹了微生態與皮膚健康的關係,總結歸納了益生菌、益生元和後生元平衡皮膚、腸道微生態的途徑和方法,可為“口服-外用”維護皮膚健康提供科學依據。本書可供化妝品、護膚美容研發人員參考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第一章皮膚微生態基礎001 第一節皮膚生態系統001 一、生態系統001 二、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體生態系統002 三、皮膚生態系統003 第二節生態系統基礎004 一、生態系統的組成與功能004 二、生態平衡005 三、生態學研究內容006 第三節微生態學基礎007 一、微生物學007 二、微生態學015 三、微生態

學研究方法022 第二章皮膚微生物031 第一節皮膚結構031 一、皮膚的表面032 二、皮膚組織結構032 三、皮膚功能037 第二節皮膚微生物菌群概述048 一、認識皮膚微生物菌群的里程碑048 二、皮膚微生物菌群049 第三節微生物菌群之間的相互關係062 一、微生物菌群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類型062 二、細菌-細菌相互作用063 三、病毒-細菌相互作用064 四、細菌-真菌相互作用064 五、皮膚微生物菌群之間的相互作用065 第四節影響皮膚微生物菌群的因素066 一、氣候(溫度和濕度)066 二、種族和地理區域067 三、年齡067 四、性別070 五、部位071 六、皮脂和汗液07

2 七、皮膚pH值073 八、氧和二氧化碳074 九、紫外線074 十、護膚和個人衛生074 第三章皮膚微生態與健康076 第一節皮膚與微生物菌群的相互關係076 一、皮膚對微生物菌群的影響076 二、微生物菌群對皮膚的影響078 第二節皮膚微生態與皮膚疾病081 一、痤瘡082 二、銀屑病085 三、特應性皮炎086 四、尿布疹088 五、頭皮屑090 六、腳氣091 七、體味092 八、敏感皮膚093 第四章皮膚生態系統與機體生態系統096 第一節皮膚-大腦軸097 一、人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097 二、皮膚-大腦腺軸100 三、皮膚微生物菌群與神經調節103 四、皮膚瘙癢的皮膚-

大腦軸例證104 第二節腸道-大腦軸106 一、腸神經系統107 二、腸道-大腦軸107 三、腸道-大腦軸與機體健康例證109 第三節腸道-皮膚軸111 一、腸道微生態與銀屑病111 二、腸道微生態與特應性皮炎111 三、腸道微生態與白塞氏綜合征112 四、腸道微生態與過敏112 第四節腸道-皮膚-大腦軸113 一、腸道-皮膚-大腦軸113 二、影響腸道-皮膚-大腦軸的因素115 第五章益生菌和益生元與人體生態系統119 第一節益生菌119 一、益生菌與健康119 二、益生菌作用機制121 三、益生菌安全性130 四、益生菌與皮膚健康131 第二節益生元134 一、益生元的概念134 二、益

生元與健康138 三、益生元配方奶142 四、益生元與皮膚護理142 第三節合生元143 第四節後生元144 一、後生元概念144 二、後生元的種類145 三、後生元的作用機制146 四、後生元的應用147 第五節益生菌、益生元與發酵工程149 一、發酵149 二、發酵技術與發展150 三、益生菌、益生元與發酵153 第六章皮膚健康與微生態護膚156 第一節皮膚健康與衰老156 一、皮膚類型157 二、皮膚衰老157 第二節化妝品與皮膚微生態163 一、生物技術與化妝品163 二、微生態技術與化妝品166 三、維護皮膚微生態167 第七章皮膚微生態研究展望169 第一節對皮膚微生態的認識,

使皮膚問題複雜化169 一、大體微生態將改變對健康的認識169 二、微生態與皮膚健康171 第二節皮膚微生物菌群與皮膚健康診斷172 一、皮膚微生物菌群作為“菌群指紋”172 二、皮膚微生物菌群在疾病預防中的應用172 三、皮膚微生物組學在皮膚病預防中的應用174 四、皮膚微生物組學指紋預測模型的機遇和挑戰175 第三節皮膚微生態與科學護膚175 一、皮膚微生態化妝品概念176 二、皮膚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認識176 三、皮膚-腸道-大腦軸為內服外用提供理論依據177 參考文獻178 地球,非常神奇,居住萬物,彼此之間和諧相處,不斷繁衍、進化、發展。處在不同生態位的、形態各異的

生物,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相對穩定的生態體系。 現代生態學概念的發展,始於16世紀。1866年海克爾(EmstHaeckel)首次提出生態學的定義,闡述了有機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標誌著生態學作為一門生物學分支學科的誕生。生態學在初期建立和發展階段,只在個體、種群、群落的水準上闡述生物變化與環境的關係。1935年,英國植物學家坦斯利(A.G.Tansley)首次提出“生態系統”(ecosystem)的概念,認為生物與環境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的整體。 “生態學”一詞,在當今社會已經是一個眾人皆知的科學術語。人們認識到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態性,是保障人類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

礎。 相對於“生態學”,“微生態”一詞稍顯陌生。1664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Hooke)曾用原始的顯微鏡對生長在皮革表面及薔薇枯葉上的黴菌進行觀察。德國科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Koch),在實驗室實現了微生物的培養、分離鑒定、滅活、檢測等,被稱為細菌學之父。20世紀40年代以後,隨著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如遺傳物質發現和認識、基因組學技術的出現等,微生物學與生物學發展的主流融合、交叉,使人們充分認識了微生物生命現象的特性和共性。微生物在生產者(植物)與消費者(動物)之間起著轉化者的作用,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皮膚是機體內環境與外環境分割的介面,是保護機體免受

外界有害因素入侵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微生物在皮膚上定植、生存,起到了一定的協助機體代謝、營養、免疫的作用。皮膚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對機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皮膚直接與外界接觸,皮膚微生態遭受外環境的影響較大,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某些群落的豐度容易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皮膚可能出現可感知或不可感知的病理變化。 化妝品是指以塗擦、噴灑或其它類似的方法,施於人體表面(皮膚、毛髮、指甲、口唇等),以達到清潔、消除不良氣味、護膚、美容和修飾等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從傳統護膚理念出發的護膚品對皮膚是友好的,對皮膚微生態也是友好的。 微生態與皮膚健康的關係,不僅僅是生命科學界的研究熱點,近年來也成

為臨床皮膚醫學和化妝品業界研究的核心點,為此,我們特撰寫《皮膚微生態》一書,以介紹與微生態相關的基本概念,微生態與皮膚健康的關係,為化妝品皮膚科學研究提供參考。本書包括七章:第一章介紹了皮膚微生態及生態學的基本概念,以助讀者瞭解生態的完整性、穩定性以及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第二章、第三章,分別介紹了微生物菌群與皮膚健康、微生物菌群與皮膚組織結構之間的關係,即它們之間是如何建立共生、共存、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的生態關係的;第四章,介紹了皮膚微生態與人體系統的關係,對皮膚健康的日常護理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第五章,介紹了益生菌、益生元等,以及當前益生菌發酵工程技術,以瞭解化妝品微生物來源原料的研究和製造。第

六章和第七章,介紹了當前微生態製劑在化妝品中應用的現狀,及未來皮膚微生態的發展前景。 微生態與皮膚健康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科學報導相對較少,微生物製劑在化妝品中應用並不廣泛,當然還有許多沒有進入作者視野的資料,因此用於本書撰寫可參考的素材有限,書中可能出現疏漏、用詞不當等,敬請指正。 本書由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來記和山東福瑞達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楊素珍、賈慶文編著。李燕、韓婷婷、邵麗、王偉、姜姍姍、劉三嶺等進行了文獻收集和整理,劉玉亮對文稿進行審閱並提出了寶貴建議,特此致謝。 編著者 2021年10月

免疫測序之優化與應用於探討免疫組庫在自體免疫和感染性疾病之特性

為了解決生物製劑 種類的問題,作者張哲邁 這樣論述:

T細胞受體組庫(TCR repertoire)之定義為生物體內所有T細胞受體(T-cell receptor, TCR)的集合,由T細胞群中所有T細胞受體的種類與數量所決定。在T細胞發育的過程中,每顆T細胞會經歷T細胞受體基因的V(D)J重組(V(D)J recombination),進而產生不同的T細胞受體基因序列,使得每顆T細胞具有不同的T細胞受體克隆型(clonotype)並產生T細胞的高度多樣性。據估計,這種基因重組機制能產生高達1015種的T細胞受體克隆型,使得T細胞群具有和各式各樣的非自體抗原進行高度專一性結合的能力,T細胞免疫因而得以辨認並消滅外來的病原體和體內的非正常細胞-例

如:被病毒感染的正常細胞或癌細胞。因此T細胞組庫的組成和狀態與免疫系統的活化和功能有著高度的相關。過去由於技術/方法上的侷限,大幅度限制了T細胞受體組庫在分析時能取得的通量和資訊上,因而造成分析大量的T細胞受體成為一件困難的工作。有鑒於這十年間次世代定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術的發展以及在T細胞受體組庫分析上的應用,今日已能透過T細胞受體定序(TCR sequencing, TCR-seq)方法,使得完整並同時解析數百萬個不同T細胞受體的V(D)J序列成為可能。雖然目前市面上已有針對T細胞受體定序的文庫製備平台/方法,但其大部分都有價格昂貴或表現不

佳的缺點。因此本論文之第一部分藉由參考和測試先前文獻在T細胞受體文庫製備(library preparation)所需的寡核苷酸(oligonucleotides)和試劑組,讓T細胞受體定序更為經濟。從本研究的結果中可發現,基於5’端快速擴增互補DNA末端(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RACE)技術的修改顯著地增加了T細胞受體文庫製備所需的cDNA模板產量,也大幅度地減少文庫製備所需的花費。這些初步成果顯示測試中的T細胞受體定序平台為T細胞受體定序分析提供了更低的成本以及具可比性的建庫表現。此外,本論文之目標包含建立探討T細胞受體組庫與人類疾病關聯性的分

析流程,因此本論文於第二部分透過T細胞受體定序解析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於不同生物製劑療程-包含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抑制劑)、利妥昔單抗(rituximab:CD20抑制劑)和塔西單抗(tocilizumab:白血球介素-6受體(interleukin-6 receptor, IL-6R)抑制劑)治療後的T細胞受體組庫特徵。我們的結果顯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達到疾病緩解後,其T細胞受體多樣性、V/J基因使用程度和CDR3長度之分佈在不同生物製劑療程

的治療下沒有差異;然而,我們進一步發現這些類風濕性關節患者在經由生物製劑治療後達到疾病緩解或低疾病活性的情況下,其T細胞受體組庫多樣性的高低和疾病活性的嚴重度呈現負相關。本研究的結果顯示T細胞受體多樣性與疾病活性之間在生物製劑治療後到達疾病穩定期的類風濕性關節患者上具有關聯性。接著,本論文透過T細胞受體定序平台研究感染性疾病患者的T細胞受體組庫特性,因此本論文於第三部分探討新冠肺炎疾病2019(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於急性期為輕度疾病(mild disease)或肺炎(pneumonia)時其恢復期的T細胞受體組庫特徵。我們的結果顯示肺炎患者

相較於輕度疾病患者具有較低的T細胞受體多樣性以及不同的CDR3長度分佈。進一步透過T細胞受體集群(clustering)和註解(annotation)之整合分析,我們發現與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相關且為輕度疾病特異的T細胞受體集群具有較高的T細胞受體生成機率、較高的共享性以及較高的CDR3抗原結合區域位點多樣性。本研究結果顯示T細胞受體組庫與SARS-CoV-2相關T細胞受體集群之特性在輕度疾病和肺炎COVID-19患者之間具有差異。最後,本論文呈現如何透過T細胞

受體定序平台探討原發性高血壓(essential hypertension, EH)和醛固酮分泌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 APA)誘發之次發性高血壓患者在T細胞受體組庫之間的差異。我們初步的結果顯示醛固酮分泌腺瘤患者相較於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具有較低的T細胞受體多樣性;此外我們進一步觀察到T細胞受體生成機率與頻率之間的關聯性強度在醛固酮分泌腺瘤患者有較高的現象。這些發現顯示高血壓患者的T細胞受體組庫狀態會受到醛固酮分泌腺瘤影響。總結來說,本論文之重要性為:以高通量定序技術鑑別T細胞受體組庫與人類疾病之間的關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