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水庫歷年水位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另外網站石門水庫達標!水位逾245公尺創歷史新高 - 奇摩新聞也說明:生活中心/綜合報導石門水庫自今年7月下旬滿庫蓄水以來,水位又再次創新高!昨(29)日下午2時的水位升至245.24公尺、蓄水量2億474萬噸、蓄水率100%, ...

國立成功大學 地球科學系碩博士班 袁彼得所指導 王婉琳的 台灣北部石門水庫的沉積作用 (2009),提出石門水庫歷年水位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石門水庫、濁流、濁流岩、3.5kHz底質剖面、岩心、雷射粒徑分析、X光照片。

而第二篇論文中原大學 土木工程研究所 邱金火所指導 蕭瑩琪的 石門水庫操作規線與缺水問題之關係探討 (2004),提出因為有 M-5規線、石門水庫、水庫最佳操作的重點而找出了 石門水庫歷年水位的解答。

最後網站中南部旱災潛勢資料繪製計畫(附1光碟) - 第 3-72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則補充:... 不但翡翠水庫集水區降雨量創歷年新低,石門水庫逕流入量也只有正常水量的四成, ... 25 93/4/2 嘉南台南縣曾文、烏山頭兩水庫水位下降,蓄水量創新低,嘉南農田水利會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石門水庫歷年水位,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台灣北部石門水庫的沉積作用

為了解決石門水庫歷年水位的問題,作者王婉琳 這樣論述:

濁流(Turbidity current)為常見的水下塊體運動。然而自Bouma(1962)發表探討濁流及濁流岩(Turbidite)文獻以來,大部分的研究均著重於海底的塊體運動,較少有湖相濁流之探討。石門水庫於颱洪期間數次大規模濁水現象的原因可能與濁流相關,使石門水庫成為探討湖相濁流的合適地點。本研究探討石門水庫底質沉積物之特性及分佈,希進一步了解庫底沉積物之時空分佈及成因。 本研究以3.5kHz底質剖面儀求得石門水庫表層(25公尺以內)沉積物剖面,再根據沉積物之分佈狀態,評估適合的岩心鑽探位置,而後於庫區上、中、下游鑽探總長度435公尺岩心共十五口,並將岩心局部製成厚1公分薄片供拍

攝X光照片,及採樣進行雷射粒徑分析。 石門水庫底質剖面由深至淺可分成三個部分:unit A位於庫區中、下游深度約40至45 m處,側向連續良好,有多起反射訊號;unit B在庫區上游,有多起反射訊號,但厚度較薄(約3至5 m),到庫區中、下游,反射訊號少且微弱或無反射訊號,厚度約8至10 m;unit C厚約5至6 m,有多道清晰的反射訊號,分佈於整個庫區。底質剖面側向的變化有三種型態:型態Ⅰ:向上突起的不規則反射訊號,分佈位置靠近岸邊;型態Ⅱ:凹陷的V形谷,凹槽內有多道清楚的反射訊號,分佈於庫區河道中央;型態Ⅲ:兩側高度落差大,高處的反射訊號數量多且沉積物較厚;低處的反射訊號數量少且較薄。

以上型態可能分別代表三種地貌的沉積:岩石基盤、河道及充填物、堤岸與水道。雷射粒徑分析儀測量CGS-03及CGS-04的21個標本,顯示庫底沉積物之平均粒徑為細粉砂或中粉砂且含泥量高。標本粒徑分佈有多?分佈,且淘選度不佳。 觀察石門水庫歷年水位變化,可將民國85年至96年的水位變化分作三個時期:水位a期、水位b期及水位c期。此三個時期可能分別對應底質剖面unit A, unit B and unit C的沉積。 根據340個岩心X光照片,可將石門水庫沉積物分作五種岩相:岩相Ⅰ:高密度濁流泥塊層;岩相Ⅱ:低密度濁流砂層;岩相Ⅲ:泥砂混合層;岩相Ⅳ:薄泥砂互層;岩相Ⅴ:泥層。植物碎屑含量以庫區中

游大灣坪以下的區域最多,但SM-04為例外,可能是此岩心較靠近岸邊所致;大灣坪以上的岩心中植物碎屑較少,但CGS-04為例外,此岩心位於三民溪注入口,可能由三民溪帶來較多植物碎屑。生物擾動愈往上游愈強烈,可能是上游的含氧量高,適合生物活動所致。石門水庫的五口岩心(SM-11,SM-10,SM-08,SM-07和SM-06)中有高密度濁流岩(HDT)沉積。這些岩心主要分佈於庫區中、上游,且至少有十層高密度濁流沉積。愈往下游,泥塊愈小、圓度愈偏向次圓或圓且厚度愈薄,表示濁流的源頭在上游處。低密度濁流岩(LDT)在四口鑽井(SM-11,SM-08,SM-07和SM-04)中出現。主要分佈於庫區中、下

游,較集中在下游,且至少有十二層低密度濁流沉積。綜合底質剖面及岩心X光照片分析,顯示石門水庫有多次濁流沉積,沉積型態與分佈為:(一)厚層、粗顆粒沉積物為主的高密度濁流岩,主要分佈在庫區中、上游,(二)薄層、細粒沉積物為主的低密度濁流岩,主要分佈在庫區中、下游。此現象表示濁流可能為石門水庫中搬運較粗顆粒沉積物的主要機制。當濁流行進至大壩前時,能將底泥向上捲揚形成濁水,故庫底淤泥可能為濁水的主要來源且濁流可能為石門水庫庫水濁度劇升的機制之一。

石門水庫操作規線與缺水問題之關係探討

為了解決石門水庫歷年水位的問題,作者蕭瑩琪 這樣論述:

摘要近幾年來,台灣各區域一旦降雨稍不正常,就會產生災害,多則產生水災,少則產生乾旱。而北部地區主要供水區—石門水庫,亦同樣面對水庫蓄水不足問題。水庫要能正常運作,除了原本水資源供應是否足夠之外,其水庫的放水操作亦非常重要。石門水庫自民國五十三年竣工以來,即利用M-5規線為水庫之操作準則,由於經濟成長,工商業的快速發展及生活品質的提昇,使得需水量遽增,因此加強水庫營運及管理,增加水資源利用率為一重要之課題。因此本研究乃利用石門水庫歷年流量資料及各標的用水量,配合水庫運轉規則以模擬水庫之運轉,並對水庫操作規線進行分析比較。針對石門水庫現行之M-5規線的操作原則,及各項指標的比較,試著找出可能改善

缺水情況的修正案;而在水權分配不變更的情形下,討論由上限水位的提高以增加標的蓄水狀況。本研究將上限之最低水位值提高至水庫標高240公尺,再將歷史資料重新模擬運轉,結果確實能有效增加水庫蓄水量,降低缺水期次數及缺水量。但水位提高對於水庫的防洪功能、壩體本身結構安全及下游居民之安全可能會有影響。雖然防洪功能經過計算在安全範圍內,但較保守之考量,若要採取此方法,必先增設排洪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