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開朗 基羅 創世紀 英文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米開朗 基羅 創世紀 英文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陳世賢寫的 天主任用的佛教徒 和StephenGreenblatt的 大轉向:文藝復興的開展與世界走向現代的關鍵時刻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出版公司 和貓頭鷹所出版 。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碩士班 林志明所指導 曾子芸的 探究21世紀大學美術館之展覽文本 -以北師美術館開館大展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為例 (2014),提出米開朗 基羅 創世紀 英文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學美術館、北師美術館、互文性。

而第二篇論文輔仁大學 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班 陳明姿所指導 王綉線的 芥川龍之介文學中的身體論述 (2012),提出因為有 芥川龍之介、身體、主體、賤斥、鏡像期、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的重點而找出了 米開朗 基羅 創世紀 英文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米開朗 基羅 創世紀 英文,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天主任用的佛教徒

為了解決米開朗 基羅 創世紀 英文的問題,作者陳世賢 這樣論述:

宗教交談只說給準備好的、有信仰的人聽,無須爭辯,不必勉強。 宗教,是幫助人們認識世界的一扇窗, 不同的宗教以不同的方式打開心靈地圖,帶你去遊歷豐富的心靈世界。 而宗教交談,就是和不同信仰者分享彼此體會到的心靈世界, 因為交流,而擴大對世界的認識; 因為交流,或許就在某個瞬間,你將以嶄新的視野重獲新生。     ‧封面畫作〈比西里岸之夢 Pisilian 17-17〉(2017年,油彩/畫布 170 × 270 cm)   由著名藝術家江賢二授權。     陳世賢:   我是誰?我是一名佛教徒,在天主教醫院擔任執行長長達十年,白天讀〈天主經〉,晚上念〈大悲咒〉,二十年的宗教交談經驗,我與其他

宗教信徒一起經驗了許多神秘奇蹟。     神秘呼喚我、引導我,逐漸發現自我,我慢慢地理解到我的「天命」──種種奇妙的安排,就是要我去做「宗教交談」。     因宗教所引起的流血衝突年年發生,是造成人心惶惶的不定時炸彈,但是許多人仍不知警醒。如果宗教沒有和平,世界不可能和平!     宗教交談重要嗎?可不可以拿香拜拜?可不可以拜祖先?拜過的供品能不能吃?和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如何相處?能談些什麼?有沒有禁忌?如何避免衝突?不同信仰可不可以結婚?婚後如何生活?從生到死,與宗教相關的問題實在太多了。     馬天賜神父曾說:「宗教交談是什麼?是傳什麼好消息嗎?不是。是瞭解你周圍的每一個人在你生命中的意義

,你對他們都有一個特別的責任,要幫助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得到的幸福有這麼大。由愛來推動,讓所有的人都能分享這個愛。」     宗教交談還有很長遠的路要走。幸好我們還有佛陀、有耶穌、有經典、有信仰,還有無數精彩的人物千百年以來示範了信仰的真意,帶給我們信心。     陳世賢嘗試從《法華經》的架構,以親身經歷的所見所聞,去探究宗教交談在人間的種種可能,或許也可以替不同意識形態的衝突提供一個交流與合作的可能。希望本書可以超越時空的限制,禁得起考驗。更希望,大家都可以因為宗教交談,找到屬於自己的神恩,獲致更大的幸福。     《法華經》人稱經中之王,在佛法流布的紀錄上,《法華經》是佛陀生命晚期最後八年的

說法內容。在歷史考證上,《法華經》出現在公元前後,是小乘佛教進入大乘佛教的重要關鍵,從強調個人修持、離苦得樂的「阿羅漢」層次,擴展到幫助世界解脫的「菩薩」境界,直到覺悟成「佛」。     全書二十八品,佛陀鼓勵不同層次的修行人,讚嘆不同世界的覺悟者,不斷破除許多既定概念:無論學識高低、性別差異、年齡資歷、善惡好壞、甚至時間與空間等限制,「超越」的發展出「與神對話」、「與神同在」的覺悟境界,最後匯流成法花盛開的美好天堂。     著名的〈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即是其中一篇,觀世音菩薩以三十三種化身尋聲救苦,恰恰呼應了宗教交談的開始,是從「聆聽」開始,是友誼、是服務,正是菩薩的慈悲本懷。     換言

之,對於佛教徒來說,宗教交談是大乘佛法的具體實踐。對於不同宗教信徒而言,宗教交談可以擴大自己信仰的深度與廣度。 好評推薦     是時候了,打開窗,讓聖神的風吹進來吧。──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台東均一國際教育實驗中學董事長)

米開朗 基羅 創世紀 英文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modified video from DVD)羅馬市作為歐洲最大的文化城市之一,擁有伊特魯里亞時代至今不計其數的歷史遺蹟,是伊特魯里亞時代王朝和羅馬早期至晚期的歷史見證,羅馬帝國同樣也給這座城市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歷史財富。
羅馬是天主教中心,天主教建築遍布整個城市,最重要和最中心的是羅馬的城中之國梵蒂岡。全世界最大的教堂聖伯多祿教堂(義大利語 Basilica di San Pietro, 又譯聖彼得大教堂)與容納教會歷代收藏的梵蒂岡博物館 (Musei Vaticani)位於其中。市中心東南側的聖若望拉特朗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英文:Archbasilica of Saint John Lateran)是教宗主教座堂。西斯廷禮拜堂 (Cappella Sistina,英文:Sistine Chapel)緊鄰聖伯多祿大殿,以米開朗基羅所繪《創世紀》穹頂畫,及壁畫《最後的審判》而聞名。此外,現在這裡也是教宗選舉的舉行處。 羅馬的其他教堂,修道院也大都建築雄偉,藏有歷代重要聖物和價值連城的藝術品。
萬神殿(Pantheon)是前27年的羅馬共和國時期,屋大維的副手阿格裡帕為了紀念打敗安東尼和「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而建造的。這座廟宇在80年被大火焚毀,直到公元125年由哈德良皇帝下令重建。609年拜占庭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宗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萬神廟至今還是一個教堂,這裡會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同時也是世界各國觀光客們競相參觀的地方。
羅馬競技場(Colosseo,英語:Colosseum)由維斯帕先皇帝下令興建,於80年建成大圓形的競技場。當時稱能容納5萬人在這裡觀賞猛獸與鬥獸士或者鬥獸士之間淒慘悲壯的角鬥,中場休息時間則安排處死人犯,而這樣殘忍的大眾娛樂活動到523年才被完全禁止,最後共約有七十萬人死於競技場。442年和508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對競技場結構本身造成了嚴重的損壞,加上15世紀時教廷為了建造教堂和樞密院,拆除了競技場的部分石料,所以形成現在殘缺的模樣。
羅馬廣場(Foro Romano, 英語:Roman Forum)曾是古代羅馬城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生活的中心,羅馬城和羅馬帝國政治權力的中心,是世界最古老的一座議事廣場,反映了整個羅馬歷史的面貌;帝國議事廣場是羅馬論壇的一系列擴展建築,建成於羅馬共和國末期和羅馬帝國早期,君士坦丁凱旋門(Arco di Costantino)位於其間。馬克森提烏斯和君士坦丁巴西利卡是古羅馬廣場上最大的建築物,位於廣場北側,由皇帝馬克森提烏斯始建於308年,312年由君士坦丁一世完成於米里維橋戰役擊敗馬克森提烏斯之後。
帕拉蒂尼山 (Palatino, 英語:Palatine Hill) 是羅馬七座山丘中位處中央的一座,其為現代義大利羅馬市裡所保存的最古老的地區之一。其高約40多米,在山頂上往下望,一側為古羅馬廣場,另一側為馬克西穆斯競技場。
馬克西穆斯競技場(Circus Maximus,意為「大競技場」)是羅馬共和時期第一座競技場,也是最大的一座。馬克西穆斯競技場長621公尺(2,037英尺),寬118公尺(387英尺),可容納300000觀眾。競技場大部分建築已被拆毀,僅有東端一小段看台地基殘留。
卡拉卡拉浴場 (Terme di Caracalla )(建於212年至217年)除了洗浴池外,同時擁有花園、健身房、會議廳、圖書館和理髮店等服務設施,是個古代的公共娛樂場所,它的供水排水系統和中央供暖系統的技術問題在當時都被完美地解決了,現在的卡拉卡拉浴場仍用於夏季歌劇演出。
聖天使城堡(Castel Sant'Angelo)曾是羅馬皇帝哈德良的陵墓,中世紀時改建成一座城堡。
塞維安城牆(Mura serviane, 拉丁語:Murus Servii Tullii)是羅馬的一道城牆,塞維安城牆用大塊凝灰岩砌築,城牆高達10米,底寬3.6米,據信有16個大門,其中許多只在著作中提到。現存的城牆建於公元前4世紀。
奧勒良城牆 (Mura aureliane)。修建於公元271年到275年,羅馬皇帝奧勒良和普羅布斯在位時期。高16米,城牆擁有383個塔樓、7,020個垛口、18個主要城門,5個邊門、116個廁所,以及2,066個對外窗口。
亞壁古道 (Via Appia) 修建於公元前4世紀,是古羅馬城通向卡拉布里亞的主要公路。路兩旁有眾多古代遺蹟,其中有埋葬有50萬早期基督徒的San Callisto墓穴。
國立羅馬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Romano)有四間分館。分館之一是古羅馬時可容納6000多人入浴的戴克里先浴場(Terme di Diocleziano)的遺跡。另外三個展館分別是Palazzo Massimo,Crypta Balbi以及Palazzo Altemps三個地方。四間博物館陳列著希臘、羅馬時代的大量雕塑,馬賽克。古羅馬雕塑的館藏世界最豐。
特拉斯提弗列街區(Trastevere)該地區是羅馬的第13區, 位於台伯河西岸,以精釀啤酒酒吧,工匠商店,小餐館,經濟型酒店和住宿加早餐旅館聞名。 狹窄,鵝卵石鋪成的街道上充滿魅力,在主要廣場外,夜晚該區域可能非常安靜。 隨著傍晚的臨近,街頭藝人,詩人,大鬍子的滑板手和興高采烈的喜樂演員,以不顧一切的熱情,紛紛湧入街區的無數俱樂部,酒吧和廣場。 該地區也是最受遊客歡迎的社區之一。
其他受遊客歡迎的地點還有許願池和它的18世紀巴洛克噴泉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建於1732年至1762年),高約26米,寬約20米,是羅馬最大的噴泉,也是全世界最受歡迎和最著名的噴泉之一,傳說閉著眼睛背對著許願池投硬幣,願望就會成真,因此吸引了眾多遊客紛紛向池內投硬幣許願。
除此之外還有納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 威尼斯廣場 ( Piazza Venezia), 鮮花廣場 ( Campo de' Fiori)等多座大型廣場,18世紀的西班牙廣場(Piazza di Spagna)和廣場上的西班牙階梯 (Scalinata di Trinità dei Monti,英語Spanish Steps) 曾是電影《羅馬假期》的經典取景地。
現代羅馬的大部分著名建築都位於城市的外圍,如法西斯墨索里尼時期興建的EUR區。1960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場館等,城市西部的10層居住樓Corviale(建於1972年至1982年)是全歐洲最長的高層建築。

探究21世紀大學美術館之展覽文本 -以北師美術館開館大展 《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為例

為了解決米開朗 基羅 創世紀 英文的問題,作者曾子芸 這樣論述:

北師美術館(Museum of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是隸屬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之下的大學美術館,其具有21世紀當代美術館的條件,包含空間穿透性、地點可及性、交通便利性等,並以「開放平台」與「能量匯聚所」為目標,希冀成為「城市的細胞」,緊密連結校內師生、周遭社群、城市與環境,將各方匯聚至此的藝術能量往外擴散。它於2013年4月25日正式以開館大展《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向公眾開放,此展以北師美術館來自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近百件石膏模製品之獨一無二館藏為初衷,挑選具有代表性的米開朗基羅〈白晝〉(Day)石膏模製品作為發想,從中提煉出「回視\背

後\對死亡的沉思」等展覽線索,並集結國內、外重要藝術家與之進行概念上的連結,讓當代藝術作品與經典的石膏模製品跨越時、空、地域產生互動。本研究吸收將展覽視作一個文本的概念-可以被閱讀及理解的對象,考察北師美術館之實踐,以《米開朗基羅的當代對話》為主要研究個案,深入展覽結構之內層,以Julia Kristeva(1980)「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和Gérard Genette(1982)「跨文本性」(Transtextuality)兩者相互搭配,欲求掌握建構展覽文本之各項異質元素之間存在的互動關係,以利釐清大學美術館如何藉由館藏作品建立展覽文本之特殊性,並進而實踐自身定位與目標

。本研究試圖透過分析北師美術館開館大展之展覽文本脈絡,進而了解當代大學美術館如何經由展覽來回應21世紀社會。

大轉向:文藝復興的開展與世界走向現代的關鍵時刻

為了解決米開朗 基羅 創世紀 英文的問題,作者StephenGreenblatt 這樣論述:

時隔1500年,《物性論》的出土改變了人類文明的走向。 從天堂走向人間,從神性轉向理性,文藝復興就此展開。     西元前一世紀,有人提出靈魂是由粒子組成,一個近乎無神論的主張。 西元十五世紀,在基督教掌權的歐洲,此一主張經教廷人員之手重見天日。 就此為後世科學家、哲學家開闢新徑,改變人類命運的走向。   羅馬共和末期,盧克萊修以優美的哲學詩寫成《物性論》一書。書中許多概念和我們的現代生活極為相似,但在那個被神靈包圍的西元前一世紀,極度難以理解且無法被人信任。繼承伊比鳩魯思想的盧克萊修提出:宇宙是由粒子組成,包含靈魂也是,人類沒有比萬物高等,沒有任何事物是不滅的,人只需專注現世、及時行

樂。盧克萊修的主張,經過理性思維被壓抑的中世紀,在基督教掌握的歐洲重新出土,可以想見引發多大的衝擊與震撼。更遑論在印刷術發明後,書中的理性思維、原子論、人文精神被傳播開來。隨後的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啟蒙時代一票科學哲學家、文學藝術家都深受影響。還牽動佛洛伊德與愛因斯坦,且透過傑佛遜之手寫入了美國獨立宣言。   本書以1417年教廷文書人員波吉歐,在南日耳曼一座偏遠修道院發現《物性論》的事件貫穿全書。作者巧妙連結羅馬時代與文藝復興的思想與歷史背景,讓讀者身歷其境,體會古羅馬的書籍收藏風潮、中古修道院的手抄書文化,觀察那些沉迷於古代作品的佛羅倫斯人文主義者、醜聞纏身的文藝復興教廷,以及認識無數受《

物性論》影響的人物與成就:達文西、莎士比亞、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蒙田,以及科學革命時代前後的哥白尼、伽利略、培根、馬基維利、卡拉瓦喬、賽凡提斯、霍布斯到斯賓諾莎等等。   這是一本描繪人類歷史轉變的關鍵時刻——文藝復興,眾人重新思索宇宙、理解萬物的人文思維的再現。這段歷史啟發了無數人,同時,也為後世科學家與哲學家提供的一座舞台,供其繼續思索與驗證。 各界好評(按筆畫排序) 王文霞(成功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王偲宇(員林高中歷史老師) 南方朔(知名作家、評論家) 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莊德仁(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傅佩榮(前台大哲學系教授) 黃大展(新竹高中歷史老師) 楊照(作家、評論家

) 劉先芸(成功高中歷史老師)   ․這本書提到了書籍的跨界力量,書寫文字的神奇魔力,以及兩千年前詩作的不可思議之處。 ──葛林布萊受訪語,摘錄自 Publishersweely.com     ․一場震古鑠今的書籍追尋行動,作者以吸引人的筆調與知性的眼光,將這段歷史呈現在世人面前。──《書單》   ․極為傑出的非文學作品,書中的觀念與故事足以激盪你的心靈。 ──全國公共廣播電台   ․一部兼具啟發性與娛樂性,令人既驚訝又興奮的作品。它是一則與學術相關的冒險故事,描述我們的思想先驅如何運用才智與勇氣為現代世俗科學思想奠定基礎。 ──Harold Varmus,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非文學類的

傑作……是冒險故事,也是迷人的觀念史。 ──Maureen Corrigan,全國公共廣播電臺   ․無論是中世紀的修院文化,還是沉迷於古代作品的佛羅倫斯人文主義者,抑或是醜聞纏身的文藝復興教廷,葛林布萊都有辦法栩栩如生地將他們呈現在我們面前……在嚴肅的非文學世界裡,葛林布萊能給予我們最大的閱讀樂趣。 ──《新聞日報》   ․這本書揭露了人類歷史的關鍵時刻,顯示「人文主義」如何從最初的意義(探求先人的文義)演變成今日的意義(探求今人愉悅的意義)。怪誕的拉丁文傳說,鮮明的文藝復興人物,以及令人驚異的新故事,《大轉向》成功展現了伊比鳩魯學派史詩的樣貌。 ──Adam Gopnik,《美食事大》作者

  ․這本引發討論的作品主張,近六百年前發現的一部湮沒不為人知的哲學作品,改變了人類的歷史進程,促成了今日科學與感性的興起。 ──摘錄自普立茲獎得主官網   ․葛林布萊在討論《物性論》及相關議題的古典及中古背景時,鉅細靡遺,博學但不炫學。 ──翁嘉聲,成功大學歷史系教授   ․文藝復興是一個大家所熟知的時代,葛林布萊藉由一位對蒐集古代手稿有著濃烈興趣的書籍獵人波吉歐發現盧克萊修的《物性論》的過程,帶出中古後期到文藝復興的故事與風貌,充滿細節的趣味,值得一讀。 ──黃大展,新竹高中歷史老師   ․這本書以《物性論》當作楔子,並透過推理與歷史「神入」的敘事方式,讓許多著名西方歷史人物躍然紙上。

──王偲宇,員林高中歷史老師   ․透過葛林布萊優美的敘事文筆,加上奇幻的文章布局,一定會讓讀者不僅更理解何謂文藝復興,也更能「神入」地瞭解:為何與如何「重生」。 ──莊德仁,建國中學歷史老師   ․歷史事件不會憑空出現,《大轉向》展現了歷史事件的複雜與連結,將希臘與羅馬文化的衝突與融合、文藝復興中思索的轉向,巧妙地集中在中世紀修道院的變化裡。……傳統對於文藝復興的意象本已相當美好,《大轉向》則在詩歌引用、文句刻畫中讓「文藝復興」躍然紙上,猶如藝術作品般令人驚嘆。在此誠摯推薦給對歷史脈絡與深刻價值有興趣的讀者。 ──劉先芸,成功高中歷史老師   ․當人類的歷史眼光超過千年長距時,更能從縱深的時

間長廊中,看到不斷重演的人類故事。……葛林布萊以波吉歐的獵書故事為主軸,藉由波吉歐尋獲了羅馬學者伊比鳩魯大弟子盧克萊修的《物性論》,帶動了另一次歐洲文化的轉向,不僅影響了十六世紀著名的人文主義作家莎士比亞、蒙田,更影響了十八世紀起草獨立宣言的美國總統傑佛遜。 ──王文霞,成功大學歷史系兼任教授   ․葛林布萊的文字非常容易親近。這本書讀起來就像偵探小說一樣,特別是一開頭,讀者很容易融入其中,不知不覺地接觸深邃的哲學內容。更了不起的地方是,作者將這一切與現代世界連繫了起來,讓我們了解現代世界觀念的起源來自何處。這本書獲得普立茲獎可說是實至名歸。 ──Amazon 讀者 A. Stamford  

․葛林布萊透過盧克萊修古詩的重見天日與流通,描述了一段深入、有趣而且廣博的文藝復興初期史。本書不僅充滿各種有趣的故事,而且作者考證精詳,所有的情節都有歷史根據。葛林布萊試著透過廣大的外在歷史脈絡來討論盧克萊修的美麗詩作,非常值得推薦。 ──Amazon 讀者 Michael George   ․出身寒微的教廷抄寫員,已被遺忘的羅馬古詩,以及探究生命的理論家伊比鳩魯,這三件事物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開示世人如何超脫盲目的宗教信仰,從而體悟人類生命的本質與來生的真正意涵。閱讀本書,你不僅能獲得檢視自我生命的機會,也能更深入了解古代書籍與圖書館的歷史。 ──Amazon 讀者 Christian Sc

hlect   ․葛林布萊以鮮活的筆觸表現故事,卻又不失學者的嚴謹。這本書從有趣的角度切入盧克萊修《物性論》,並且深入探討該書的中心思想,以及它對文藝復興的影響。本書非常易讀,書末也補充了大量資料提供有興趣的讀者繼續深入。葛林布萊又一傑作。 ──Amazon 讀者 R. K. Edwards

芥川龍之介文學中的身體論述

為了解決米開朗 基羅 創世紀 英文的問題,作者王綉線 這樣論述:

芥川龍之介文學以短篇小說為主,作品的題材豐富多彩,他擅長理智、心理的描寫技巧。作品中以人、動物的身體作為題材,描寫主角、人物的欲望、主體,進而討論人物追求自我人生及生存的作品也為數不少。因此,本論文藉由探討芥川文學中的身體論述,分析芥川如何吸取原典的養份,創作他的「詩性身體文學」。 方法論的運用上,不同於先行研究,擴大應用克莉斯蒂娃(Julia Kristeva)的「賤斥」(abjection)、拉岡(Jacques Lacan)的「鏡像期」(mirror stage)、齊澤克(Slavoj Zizek)的「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the sublime object of ideolo

gy)等理論,以「追求人生的自然姿態」的主軸,分析在下與身體論述有關的作品,總共11篇作品。藉由這些作品的探討,考察芥川文學中身體論述及身體藝術創作的變化,以及考察芥川如何創作身體與空間交織的美學。 本論文的撰寫以兩大主軸進行,一、探討芥川與原典的身體書寫有何不同;二、針對各時期的作品,依其作品中身體與空間之變化,進而析出其身體論述的特色。分為四大章、四個主題探討,每個主題下的作品都依作品發表時間依序探討。 本論文包括緒論、結論,以及六大章。緒論,說明本論文研究動機、研究問題定位、研究特色、研究主題與範圍。 第一章梳理芥川龍之介的成長和外國文藝。包括探討芥川喜好身體藝術的背景

,芥川成長和「身體論」的關係。 第二章說明本論文進行的研究方法。本論文的身體論述聚焦在討論主體的自他凝視,援用克莉斯蒂娃的主體「賤斥」、拉岡的「鏡像期」、齊澤克「意識形態的崇高客體」等理論。 第三章探討作品中登場人物如何「投射自我欲望的身體」,以初期的兩篇作品〈羅生門〉、〈黃梁夢〉為探討對象。 第四章探討作品中「身體的虛/實」,分析芥川如何以「身體」隱喻人的欲望,投射虛無人生,分析芥川如何藉由人世臭皮囊的解脫,得到精神的昇華。以初期的〈仙人〉(1916.8)、中期的〈杜子春〉、〈仙人〉(1922.4)為研究對象。 第五章探討作品中「求道者的死亡與空間」,以初期的〈地獄變〉、

〈奉教人之死〉、中期〈往生繪卷〉為探討對象。透過這三篇作品,探討芥川如何藉由身體與作品中的空間,創造求道者死亡的身體,與求道空間交織的死亡藝術美學。 第六章探討作品中身體時空的匯流與分歧。以中期的〈報恩記〉、晚期的〈馬腳〉、〈河童〉為研究對象。這三篇作品中的身體描寫融入更多的技巧,論述也賦予更多人物自我存在的詮釋。由此可觀之芥川如何藉由身體論述,作生命的回顧。 終章為結論,承續上述章節之分析,歸納芥川文學中對於自我與空間描寫的變化,並歸納芥川文學中運用身體與空間交織的虛幻美學,創造「透過肉體表現真正的精神」、多重視角投射的「詩性身體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