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點 設計概念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紅點 設計概念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李曉明寫的 絕美建築三十九渡:每一則建築背後的故事,都是一個渡口 和財團法人中華民國電腦技能基金會的 TQC+ 造形設計及材質運用認證指南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清文華泉事業有限公司 和碁峰所出版 。

嶺東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 張露心所指導 陳凱翔的 當代國際獲獎海報之視覺創意研究-以紅點設計競賽為例 (2020),提出紅點 設計概念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際設計競賽、紅點設計、海報設計、符號學。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視覺設計學系 洪明宏所指導 鍾舜名的 國際設計競賽導入課程對學習成效之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國際設計競賽、學習成效、設計教育、社會學習理論的重點而找出了 紅點 設計概念獎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紅點 設計概念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絕美建築三十九渡:每一則建築背後的故事,都是一個渡口

為了解決紅點 設計概念獎的問題,作者李曉明 這樣論述:

  你是否曾關注過建築背後發生的故事?   每一則建築故事,就像旅程的一個渡口,也是一個「過程」。   就像一艘艘渡船,乘載我們駛向深深淺淺、光影錯落的建築之美。   舉世聞名的羅浮宮金字塔,為何當年飽受批評?   《歌劇魅影》為什麼獨獨選中巴黎歌劇院為舞台?   人文薈萃的包浩斯藝術學院,經歷了怎樣殘酷的戰火洗禮?   乘載人類改革夢想、震撼一時的中銀艙體,為何仍逃不過被拆毀的命運……   在大眾觀念中,建築過於理性和冰冷,我們時常也只把建築理解為一塊場地,其實不然。   建築的藝術是個複雜的程序,猶如機械的複雜構造,需要多方面知識體系的共同構築才能完整呈現;但事實上,有時我們在一棟房子中

,很難想像得到其中的諸多元素。   歷史與政治成為決定建築存亡的關鍵、社會與文化成為建築衍生的根基、科技與建造成為建築得以「誕生」的最基本條件,而哲學與美學則成為建築軀殼內的靈魂。建築最終為人類的物質與精神生活創造更高的價值,儘管有時這些價值因素未必都能在建築實體中呈現,但它們決定著建築存在的基態。   建築是具象又抽象的藝術,更是情與理的結合,可以敘事,可以評論,也可以抒情。   「建築師的設計並不會停留在一個作品中,每一部作品都是在探索和驗證,只有不斷地思考並付諸實踐,才能不斷創新。」   也就是說,建築的實體已不足以說明一切,建築背後發生的故事,才是流淌於建築肉軀的血液。   最終

,現實的、虛幻的,所有構成建築的點,都會歸結到藝術與生活範疇的視野內,並凝結在建築事件的情結,所有的點將構成建築藝術,在不斷經歷和演繹後,在模糊中逐漸清晰。   建築藝術最大的魅力不在於單一的存在,而在於我們看到、並感受它。   作者簡介 李曉明   美術學院建築學學士,建築工學碩士。二〇〇七年至今擔任美術學院家居產品專業教師,二〇一〇年與合夥人成立ARCHSTUDIO建築設計工作室。   二〇一七年合作作品「唐山有機農場」榮獲二〇一七年ArchDaily年度建築大獎工業建築類最佳提名。   二〇一七年作品「紙桌」獲義大利A設計獎(A''Design Awards)家具類銅獎。  

 二〇一七年作品「紙磚」入圍國際紅點設計概念獎。   二〇一三年作品「建造系列」入選成都雙年展。   二〇一二年作品「建造系列」入選「躍然紙上」展覽。   二〇〇八年作品「建築結構形式語言」刊載於《黑蟻文化》。   二〇〇四年作品「沙灘痕跡」獲首屆中國環境藝術設計大賽金獎,同時獲「第十屆中國美術作品展覽」銀獎。   二〇〇四年作品「instant flow city」獲「TRANSNATIONAL」包浩斯國際設計況賽入圍獎。   二〇〇二年作品「orbit city」獲UIA國際建築師協會「建築與水」國際況賽亞洲獎。   故事之前 關於「渡」 第一渡〈三百三十七戶公寓〉─

─胎記 第二渡〈三十九歲〉──天才的憂鬱 第三渡〈一九六九年火災〉──建築的沉思 第四渡〈5.12〉──感動建築 第五渡〈三個生命的延續〉──時代沉澱 第六渡〈一億美元〉──城市之瑰 第七渡〈一八八四年至今〉──建造傳奇 第八渡〈一千六百平方公尺石雕〉──噩夢還是美夢 第九渡〈十一公尺懸挑〉──漂浮的盒子 第十渡〈院宅〉──現代四合院 第十一渡〈兩條交錯軸線〉──永久記憶 第十二渡〈一雙開合之手〉──生命動線 第十三渡〈十九位建築師〉──建築師團隊 第十四渡〈二十年驗證〉──金字塔之戰 第十五渡〈十根椎體演變〉──自然與科技 第十六渡〈一九六〇年代的烏托邦〉──艙體建築 第十七渡〈七十九台渦輪

機〉──旋轉塔 第十八渡〈零邊緣〉──虛幻現實 第十九渡〈六公分牆壁〉──童話世界 第二十渡〈二十七光的通道〉──與上帝對話 第二十一渡〈10.8153平方公尺冥想空間〉──修道者之旅 第二十二渡〈第一個也是最後一個包浩斯〉──藝術先鋒基地 第二十三渡〈十六年宏偉建設〉──集權象徵 第二十四渡〈十三塊岩石的墜落〉──自然痕跡 第二十五渡〈六百八十一個方案〉──反叛印象 第二十六渡〈六十噸負重〉──永恆的家族企業 第二十七渡〈一百年溫泉瑤池〉──森林沐浴 第二十八渡〈一百三十年歌劇魅影〉──地下河 第二十九渡〈抗八級地震〉──漂移的海帶 第三十渡〈一萬顆釘〉──優雅地帶 第三十一渡〈七十年重生〉

──LESS IS MORE 第三十二渡〈二十世紀的穆沙拉比窗〉──光的旨意 第三十三渡〈十大建築奇蹟之一〉──現實奇蹟 第三十四渡〈十大建築奇蹟之二〉──空中之城 第三十五渡〈唯一的鹿野苑〉──本土建築 第三十六渡〈一九九〇普普〉──印刷建築 第三十七渡〈一百戶〉──密度與參數 第三十八渡〈1、80、480〉──山、人、童話 第三十九渡〈30×7的模數〉──永恆經典  

紅點 設計概念獎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更多新聞與互動請上:公視新聞網 http://news.pts.org.tw
PNN公視新聞議題中心 http://pnn.pts.org.tw
PNN 粉絲專頁 http://www.facebook.com/pnnpts.fanpage
PNN Youtube頻道 http://www.youtube.com/user/PNNPTS
PNN Justin.tv頻道 http://zh-tw.justin.tv/pnnpts

當代國際獲獎海報之視覺創意研究-以紅點設計競賽為例

為了解決紅點 設計概念獎的問題,作者陳凱翔 這樣論述:

海報是傳達訊息的一種藝術,並在 19 世紀早期開始發展為視覺傳達的媒介。海報可以在視覺上引人注目,通常被大量生產和公開展示,以宣傳或宣傳某物,進而吸引對某事件、觀念、議題、活動、事業、商品或服務的關注。海報參與世界,在日常生活的文化、政治 和經濟議題, 運作為社會和美學的氣壓計。 詹偉雄曾於2005提出「設計力就是國力」的論點,2019年蔡英文總統出席「全國設計論壇」,致詞中曾強調「設計力」不僅是國力的展現,也將是台灣下一波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來源。為了要以設計力為國家競爭力的策略方向,政府自2002年提出「挑戰2008國家重點發展計畫」,開始推動「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其中,教育

部負責的「藝術與設計人才培育計畫」之下,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期望透過獎勵機制驅動學生積極參加海外設計競賽,以培育具國際競爭力的設計人才。 當設計變成是一種國家競爭力,海報設計如何在其中扮演穿針引線角色、設計教育如何培育具競爭力的新生代設計師,本研究主要目的為:(1)探討國際海報設計競賽的內涵,剖析當代設計者關注的社會議題和現象,(2)以符號學理論研究相關案例海報作品中,符號的運用與詮釋,(3)訪談專家學者,歸納彙整當代國際海報創作構思的方法與流程。(4)藉由獲獎作品分析與訪談結果,建構國際設計競賽參賽策略思維。 研究結果發現:(1)國際競賽海報需三個先備知識,第一洞悉

海報的功能、第二瞭解競賽標準及第三掌握創作思維等三項條件。(2)競賽海報主題可歸納出五大面向,文化議題、人權議題、社會議題、藝文議題、環境議題。(3)海報創作視覺以圖示層是設計師最常用的表現層次。(4)海報創作流程主要包含為五個重點:看法主張、創意概念、創意點子、表現手法、表現技法。最後,希冀本研究成果能作為今後設計學術與學生的參與國際海報競賽的參考指標與方針。

TQC+ 造形設計及材質運用認證指南

為了解決紅點 設計概念獎的問題,作者財團法人中華民國電腦技能基金會 這樣論述:

  「TQC+ 造形設計及材質運用認證」係為TQC+ 工程設計領域之專業商品造形設計能力鑑定。亦為考核「TQC+ 商品造形設計專業人員」必備專業技能之一。以「造形設計及材質運用」之核心知識為基礎,再與其工程設計專業技能接軌,藉此為企業提升專業設計人才之層次,增廣應用實務。    1.題型設計均以實務應用為導向,並整合產官學研各界專家共同參與命製試題,品質及認證公信力最具權威!    2.測驗題提供5大類390題,包含「設計發展歷程與現況」、「產品設計流程」、「產品造形原理」、「設計材料與加工」及「設計製圖」,熟悉造形設計及材質運用的概念與原理,提升使用者對造形設計及材質

運用的知識與相關技術並連結到實務作業上。    3.透過本書所附光碟之認證範例題目練習系統依類別進行自我測驗,提升使用者學習效率。    4.配合中華民國電腦技能基金會(www.csf.org.tw)測驗流程,一舉取得專業證照,讓您求學、求職更具競爭力。    ※本書範例題目內容為認證題型與命題方向之示範,正式測驗試題不以範例題目為限。※

國際設計競賽導入課程對學習成效之研究

為了解決紅點 設計概念獎的問題,作者鍾舜名 這樣論述:

近年來「設計」一詞突然變成熱門的顯學,許多大專院校發現設立設計相關科系很好招生,各校也就如雨後春筍般大量出現。依據教育部統計處在108學年度(2019-2020年)的資料,臺灣160所大專院校中,共有239個系所名稱與其教學綱要和文化創意或設計領域相關;過去20年,大學教育已培育近30萬名與前述領域相關的學生。因此「設計」被喻為是國家經濟發展及提升國民生活品質的軟實力,且在產、官、學、研各界推廣合作之下,無論專業設計師、公司團體或年輕學生在國際間各大獎項評選屢獲佳績,例如:2020年德國iF設計大獎,臺灣共有185件作品獲得各類別的獎項,占整體獲獎總數逾10%。本研究欲探討國際設計競賽導入課

程對學習成效之研究,並依循「社會學習理論」從個人、環境、行為等三方面展開研究與討論。研究方法為問卷調查及訪談,並以全臺灣修讀視覺(傳達)設計相關科系且具有參與國際設計競賽經驗之學士班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參與設計競賽、學習過程、學習成果三方面的問卷調查,計調查339位,最後經由數據分析並輔以學生、教師、業界學等8位的訪談對照,討論分析後獲得以下結論:1. 學校課程在導入競賽的同時,需有效的規劃時程並協助學生認清自我定位及培養個人特質與專長。2. 學校課程應該要與業界實務接軌,而非一昧導入設計競賽。3. 學校教育應要提供學生不同的學習管道與資源,且在得獎過後應該關注後續發展並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