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惡搞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維基百科惡搞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ChuckPalahniuk寫的 革命的那一天:《鬥陣俱樂部》作者恰克‧帕拉尼克 以虛無主義爆擊現今民主的戰慄之作 和許姿妙的 病是教養出來的:孩子的四種氣質(第1集):一位中醫師從教育與疾病的因果,看華德福教學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一句「漁民登太平島將讓主權蕩然無存」 童振源維基百科條目 ...也說明:因為失言,也讓童振源的維基百科內容被惡搞,在簡介部分被改為「出賣台灣政治學人,現當官做行政院發言人政客」;官銜則是被改成「歷屆最軟弱行政院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麥田 和人智所出版 。

樹德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 楊裕隆所指導 許慧芳的 KUSO次文化對視覺圖像影響之研究 (2016),提出維基百科惡搞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KUSO、次文化、戲擬模仿、失諧幽默、共通知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智慧財產權研究所 江雅綺所指導 鄭楓丹的 戲謔仿作之探討-以合理使用為中心 (2014),提出因為有 戲謔仿作、合理使用、著作人格權、著作財產權的重點而找出了 維基百科惡搞的解答。

最後網站連維基百科也「惡搞」了!!! @ 大偉的隨想手記 - 隨意窩則補充:連維基百科也「惡搞」了!!! 2009-04-01 11:50 353 0. 高畫質. 字. △ 有圖有真相!! 隨機文章. 周長相同下,如何圍出最大面積? 假設有一條繩子,將之首尾相連,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維基百科惡搞,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革命的那一天:《鬥陣俱樂部》作者恰克‧帕拉尼克 以虛無主義爆擊現今民主的戰慄之作

為了解決維基百科惡搞的問題,作者ChuckPalahniuk 這樣論述:

 絕對會冒犯所有人的一部小說! 延續《鬥陣俱樂部》未竟的革命‧帕拉尼克迄今最黑暗的作品 他們都知道一個事實: 囤積食物,食物會腐爛。囤積金錢,人會腐爛。囤積權力,政府會腐爛。   ◎《紐約郵報》、《柯克斯書評》、《獨立報》等國際媒體盛讚 ◎成名作《鬥陣俱樂部》同名改編電影長年高踞IMDb全球經典電影榜單 ◎作家陳栢青專文導讀 ▍陳栢青專文導讀:想要世界毀滅的話,問我就可以了 如果《鬥陣俱樂部》替上一世紀作總結,是末世錄,那《革命的那一天》絕對是創世紀,它是帕拉尼克集大成的威力加強版。生活智慧王。曹蘭王月到你家。破壞世界這樣做。毀滅日D.I.Y。更誇張場面。更多人物。更瘋癲情節。更多

「以下內容可能令人不安讓人身心靈不適」的警語。更深入的提問。更多冒犯。更哪壺不開提哪壺。更痛。更痛快。 ▍封面設計概念:設計師/聶永真 設計師自述設計概念: 「卡通式的ICON往往被用作一種大敘事、Wonderland、信仰象徵、廣告手法,或主流理論的重要傳播(物),對立於此的是懷疑主義/虛無主義對體系的質問、真理的懷疑,以及解構與再造的意圖。封面圖像體現出對某種意識型態的崇拜(界線模糊,它可以代稱任何主張),在小說中,則是權力的洗牌、支配與砍殺、價值對立,及多重矛盾語言的鬥毆──以血洗升級和平、用拆除建築抱負,不破不立,無弒不歡。」 封面由三層組建構成,分別是: 包在最外層的透明軟膠PV

C/PET作為書衣。以誇張巨大的兔子頭像為主視覺,其雙眼如監獄的牢籠,彷彿我們被符號限制的視角。採取五色網印,分別為白墨、黑墨,以及三道特別色。每道特色均須製作專屬網版,逐一層層手工疊加,並加上防刮墨。 包在中層的書腰,選用采憶晶彩紙,有別於一般包裝方式,書腰置放於書衣與內封之間,以銀色油墨印刷,藉由透明的書衣展現其上文案。 最裡層的內封選用灰銅卡紙,以白面做印面。恰克.帕拉尼克曾於著作《鬥陣寫作俱樂部》提到「為什麼作者照不能是張醜照片?」便有了這張以刺青貼紙蓋住半邊脖子、半張臉,以及他光頭的照片。這張照片作為中文版《革命的那一天》作者形象照,也是由恰克.帕拉尼克本人親自指定。 ▍內容簡

介 一部神祕小書在民間流傳, 煽動力有如新時代的《毛語錄》、破壞力更勝《我的奮鬥》, 一場血腥革命即將席捲全國…… 「我們必定要允許每個個體堅持己見,或讓他們在選擇中消亡。」 「我們必定要殺死使我們互相殘殺之人。」 「文化群體應彼此抽離,才不會有單一文化永遠居於支配地位。」 「想像世界上沒有神,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只有你的子嗣和子嗣的子嗣,以及其子嗣,還有你留給他們的世界。」 新的社會學理論興起,人們相信年輕男性對社會有害,政府計畫將全國年輕男性送上戰場,一鼓作氣將他們全都炸死。於此同時,神祕小書煽動著革命的號角也終於響起──那一天,原先的掌權者、菁英,以及媒體記者都遭到殘忍殺害,所有權力

關係重新洗牌,人們建立起三大完美王國:高加索邦、黑托邦、同志亞,不再有父權社會的壓迫、被白人欺凌的有色人種,以及遭異性戀排擠的同志族群。然而,在這個美好新世界裡,為什麼還是有人想要逃走? 《鬥陣俱樂部》出版後二十二年,帕拉尼克訪談許多極端分子寫就《革命的那一天》,彷彿延續了未竟的「破壞計畫」。帕拉尼克自言,這本書將讓所有人備受冒犯:從偏見、歧視到陰謀論與分裂主義,他刻畫出只顧個人利益的政客,以及民粹、假新聞、消費主義大行其道的社會。荒腔走板的革命就像打在讀者臉上的一記重拳,實現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的預言:「民主撐不久的,它很快就會耗損、累垮、謀害自身。」 ▍litterateur書系

樹立歐美文學地標 (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朱嘉漢(作家)、李明璁(社會學家‧作家)、房慧真(作家‧記者)、紀大偉 (作家‧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陳栢青(作家)、陳雪(作家)、陳榮彬(譯者‧作家)、童偉格(作家)、 馮品佳(交通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黃崇凱(作家)、楊凱麟(作家‧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廖梅璇(作家)、蔡秀枝(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蔣亞妮(作家)、鄧宜菁(清華大學英語教學系副教授)、鄧鴻樹(台東大學英美系副教授)──一致推薦 ▍國際媒體驚駭推薦 一場反烏托邦惡夢,讓現代社會的所有分裂都升級到了一個變態的高潮。──《柯克斯書評》 有遠見、無所畏懼……

這也許是帕拉尼克迄今為止最黑暗尖刻的諷刺作品。剃刀般敏銳的洞察力和無窮的想像力,只有他才能生動地呈現出最令人振奮的場景。──《書單》 ▍書系簡介  為什麼我們讀litterateur? 二十一世紀已是一切都有答案的時代, 我們卻不是真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生活總困在日復一日的變形記裡, 我們也還是那個無處可去的異鄉人。 和我們一起在歐美重量名家的千言萬語裡跋山涉水, 上個世紀懸而未決的課題, 用一份新時代的閱讀清單面對。 在政治、宗教、性別、文化的精神迷霧裡, 堅持仍以文學為尺標, 全面掃視二十一世紀人類最神祕的心靈風景。 litterateur書系書單── 米榭.韋勒貝克《屈服》 薩爾

曼.魯西迪《兩年八個月又二十八夜》 朱利安.拔恩斯《生命的測量》 多麗絲.萊辛《祖母,親愛的》 多麗絲.萊辛《金色筆記》 艾希克.維雅《2月20日的祕密會議》 米榭.韋勒貝克《血清素》 約翰.伯格《婚禮之途》 霍華.傑可布森《消失的字母J》 恰克.帕拉尼克《革命的那一天》 2021‧2022年即將出版——(書名、出版順序暫定) 伊莎貝拉.阿言德《開往智利的難民船》 西蒙.波娃《形影不離》    

維基百科惡搞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 志祺七七團隊誠徵「全職企劃」與「特約作者」🔥
歡迎點擊官網看更多職缺資訊:https://www.simpleinfo.cc/hiring/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bit.ly/shasha77_member
✔︎ 購買黃臭泥周邊商品: https://reurl.cc/Ezkbma 💛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email protected]

#維基百科 #wikipedia #百科全書

各節重點:
00:00 開頭
00:53 「志祺七七徵企劃夥伴」廣告段落
01:53 維基百科的誕生
02:50 全球最大知識庫上線啦
03:46 遍地開花的維基人
04:36 叱吒風雲的維基百科
05:58 維基的危機:編輯之亂
06:59 維基的危機:內容產出
08:20 維基百科的未來
09:12 我們的觀點
10:13 問答
10:30 結尾

【 製作團隊 】

|企劃:品維
|腳本:品維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絲繡
|剪輯助理:歆雅、珊珊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維基百科誕生 17 年,創辦人 Jimmy Wales 的思考和感悟:https://bit.ly/3qGQkM9
→誰來作客》維基百科靠「他們」守護 維基人大哉問:https://bit.ly/3aIpwFL
→自由知識二十年:https://bit.ly/3aELF7G
→維基百科:吉米威爾斯的原則聲明:https://bit.ly/2NLd7YD
→維基百科20周年:全人類共同打造的免費知識庫,如何造福你我的生活?:https://bit.ly/2NtKFKL
→維基百科20歲了!當年只是個副產品,如何在20年後成為「有錢不賺」的網路奇蹟?:https://bit.ly/3ujk2sL
→維基百科產量最高的作者是機器人,它把「宿霧語」變成維基百科的第二大語言:https://bit.ly/3dHOfeW
→對抗假消息,WHO要提供COVID-19官方資訊給維基百科:https://bit.ly/3pCn5Zj
→想惡搞維基百科?先過AI引擎這一關:https://bit.ly/3k9jpgw
→「台灣是一個國家嗎?」維基百科上的網路編輯角力戰:https://bit.ly/3dyRc1u
→維基百科台灣詞條背後的編輯權之爭:https://bbc.in/3pHxVgX
→The birth of Wikipedia:https://bit.ly/3qHDgpv
→Wikipedia - Behind the Encyclopedia:https://bit.ly/3qMaKDm
→Wikimedia Foundation:https://bit.ly/2ORs9fK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nd Wikimedia Foundation expand access to trusted information about COVID-19 on Wikipedia:https://bit.ly/2NOpeUw
→Wikimedia 2030:https://bit.ly/3ujkaIL
→Wikipedia launches edit-check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https://bbc.in/3kbdXd1
→On its 20th birthday, Wikipedia might be the safest place online:https://wapo.st/2ZCdo2B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引用本頻道影片與相關品牌識別素材,請遵循此規範:http://bit.ly/shasha77_authorization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email protected]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email protected]

KUSO次文化對視覺圖像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維基百科惡搞的問題,作者許慧芳 這樣論述:

本研究以巴赫汀「狂歡節與狂歡化理論」及「遊戲理論」觀點,探討KUSO次文化「網路狂歡」現象,對應KUSO次文化之精神特徵有著相似的共通性。 KUSO圖像文本藉由網路的傳播性,儼然成為另類資訊的分享。KUSO圖像文本並非單純的滑稽惡搞、諷刺挖苦及嘻笑怒罵,除了幽默搞笑外,有時背後隱藏著發人省思、深刻嚴肅的意涵,及創作者悲觀的灰暗思想,其諷刺不是單純貶低,而是隱含期待卻無能為力最真實的另類批判。 研究結果發現:1.KUSO創意風潮已由次文化逐漸影響到主流文化,並受到國內外各產業界的關注,在世界各地符合KUSO精神的各式作品也陸續產生。2.本研究藉由分析歸納法,探索種類複雜、形式多元的

KUSO圖像文本所隱含的共同形式與原則框架,將KUSO圖像文本創作特質定義為「戲擬模仿」、「失諧幽默」、「共通知識」。並以「創意發想來源」為出發點,於個別主題類型中,分析歸納出多種表現形式。3.「KUSO圖像文本操作模式」是藉由惡搞對象或既定概念解構後元素,加上創意元素,利用「模擬」、「變異」、「混拌」等1至3種創作技巧屬性,造成認知失諧,以完成KUSO圖像文本,而其運用手法使用上有其靈活性。

病是教養出來的:孩子的四種氣質(第1集):一位中醫師從教育與疾病的因果,看華德福教學

為了解決維基百科惡搞的問題,作者許姿妙 這樣論述:

每個人小時候的成長環境和所受的教養模式,決定他未來生什麼病! 小朋友過動症、性早熟、免疫功能失調、生長遲緩、過敏、腫瘤、皮膚疾病 是和大人不當的教養息息相關!? 這些竟是我們的教育惹出的奇怪社會現象、養出了怪異的疾病? 全球成長最快速的獨教育體系、主張慢學的華德福 或許才是父母想要的解答!   常聽人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有待商榷的。父母或許都愛自己孩子,但是愛孩子必須用對的方法,本書為一位中醫師從多年的門診經驗,看到很多一再被同樣病情所困的人,他們生了過動症、性早熟、免疫功能失調、生長遲緩、過敏、腫瘤、皮膚等疾病,終不能痊癒,探討其原因,發現與病人的成長過程接受到的教

養對待有很大的關係,故而積極參與人智學相關課程訓練,包括「人智醫學」與華德福幼教訓練」課程,尋求教育與健康的正確連結。   本書中以作者多年門診經驗及諸多中醫學臨床病例,加入發源自奧地利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互相對照說明,解釋教育與疾病的因果關係。並根據人智哲學發展而來的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體系進行說明,讓為人父母者可以了解到從源頭的正本之道。   【什麼是華德福教育??】   華德福教育(又稱史代納教育)創立於1919年,為德國斯圖爾特的華德福阿斯托里亞捲煙廠為員工子弟建立。是一種人性化的教育方法,它源自於人智學哲學家的奧地利哲學家魯道夫•斯

坦納的一種教育哲學理念。   華德福教育的目標是給青少年提供其發展自由精神、道德責任和具備高級社交能力的個人綜合素質所需要的基礎。教師教育的方式是使用形成性評價(定性)而不是總結性評價(定量)的方式來評估學生成績,尤其在青春期的前幾年。學校擁有高度的自主權,自主決定課程結構和自行管理事務。   華德福教學法將兒童的成長分成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大約7年。早期教育注重於實踐和手工活動並提供利於創新性玩耍的環境。在小學,重點是發展小學生的藝術才能和社會技能,培育創新和分析理解能力。中學注重於發展批判性思維和培育理想。這種教育模式始終強調想像力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並且將價值觀融合在學術、實踐和藝術

追求中。 ----------本文摘至維基百科 作者簡介 許姿妙   學經歷簡介   .中國醫藥學院學士後中醫系畢業   .許姿妙中醫診所負責人   .前台中市聯合中醫醫院針灸科主任   .中國廣播公司「大地的聲音」、「生活中醫」主講   .東森聯播網望春風電台,「健康有約」節目主講   .台中文山社區大學中醫課程講師   .台中大墩社區大學中醫課程講師   .首創穴位埋線減肥療法   .潛心研究乾癬、異位性皮膚炎、濕疹、青春痘等難治皮膚病,獲得突破性成果,並深獲日本及歐美等地的肯定。 寫在本書之前 -光鮮亮麗背後的"不治之症" 前言- 錯誤的教育危害

思想,扭曲性格,乃至引發肉體的病痛; 正確的教育為一輩子的健康紮根 導讀一,你這樣教育孩子嗎? 導讀二,請問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導讀三,台灣的父母,你為什麼焦慮? 第一篇-孩子準備好了嗎?-生理發長與腦部發育都有其內定的時間表 人體生理發展的時間表 提前學習,是在摧毀孩子的神經系統 提前用腦力,迫使小女孩性早熟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在學習能力上居於劣勢 學習壓力如何傷害幼兒的腦 人生的第一個七年(0歲至七歲),培養孩子堅定的意志力 人生的第二個七年(七至十四歲),養成孩子豐富的情感 人生的第三個七生(十四歲至二十一歲),發展成熟思考及良好的判斷力 第二篇-不是孩子不受

教,而是大人不會教-對四種不同氣質孩子的因材施教 土,水,風,火四種氣質特性的由來, 衝動自我的火相性格 跟著感覺走的風相性格 凡事等一下的水相性格 人生即苦海的土相性格 第三篇 常見的教養疑難與解答 沒有玩夠的後遺症: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肢體暴力 未建立正確人我界線的後遺症:欺負與被欺負 不適當使用退燒藥的後遺症:發育遲緩,免疫病,皮膚病 缺乏情感教育的後遺症:厭世輕生 填鴨教育的後遺症:彎腰駝背 第四篇 豐樂華德福師長的話 後記 寫在本書之前 光鮮亮麗背後的「不治之症」   L家四名兄弟姐妹,出身北部教育世家。爸爸是某教育局的督學,媽媽也是教育界人士,

四個孩子目前在社會上都擁有人人稱羨的工作。   大姐不到三十歲已經是留美的大學教授,大哥也是留法的大學教授,排行老三的妹妹是中學老師,最小的弟弟也擁有一家升學補習班。左右街坊談起這一家人,無不讚嘆L家兩老教育有方,足為鄰里的典範。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背後,這一家四個孩子其實都有著不足為外人道的「不治之症」。大姐二十多歲的時候罹患卵巢癌,當時雖然經過手術和化療,但是直到現在仍必須年年定期追蹤。大哥有肝硬化,飲食起居都要時時留心,還有小時罹患過的氣喘,偶爾還會不定期發作。妹妹從小罹患自體免疫失調疾病,體弱多病的她多次進出醫院,中西醫都對她的病症感到棘手。小弟自大學時候開始病發原因不明的

脊椎病,必須長年服藥止痛,嚴重影響日常活動。   這四個孩子的病,雖然都沒有立即的生命威脅,但是遷延多年,也都沒有根治的辦法,尤其以現在的主流醫學來看,都是不能醫好的「不治之症」。   初次接觸這一家人,得知四個孩子的病,讓我感到十分不解。因為以這樣的家庭出身,他們所接受的生活和醫療照顧,應該都在一般水準之上,為什麼還會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發生這麼嚴重的病症。而且四個人發病部位分散各處,當中也看不出有遺傳因素,這又更令人不解了。   及至我深入了解他們的成長過程,才終於恍然大悟。   不能消解的負面能量轉而攻擊自己的身體,助長細胞不正常分裂形成腫瘤   大姐天生外向活潑,從小

就喜歡參加各種課外活動,但是因為爸媽堅持教育傳統,只能認同「唯有讀書高」的唯一價值,所以從她升上國中以後,就斷然砍掉她的所有課外活動,每天只有上學和補習。又加上她是第一個孩子,必須成為足堪弟妹的榜樣,所以爸媽對她的學業表現一點都不能鬆懈。   手巧的她喜歡畫畫、做手藝,又愛唱歌,還成天和同學湊在一起吱吱喳喳,一下子不能適應這樣封閉的日子,和家裡發生過無數抗爭,天天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她對課業不是很積極,爸爸只好親自坐鎮在她的書桌前,早也盯晚也盯,總算把她送上北一女中。當時的她總是不斷的拔自己頭髮,把頭頂拔出一個禿洞,還不停咬自己的指關節,十根手指都被咬得又紅又腫。   往後的高中生活

,她也是在父母的不斷鞭策下才總算完成學業,考上大學。結果就在二十多歲罹患卵巢癌。   癌症的發生,從心理層面上講,常常來自病人的內在衝突。對這位大姊來說,想做而不能做,不想做卻被逼著做,這樣的衝突被強勢的父母所壓抑,無法向外表現出來,這股不能消解的負面能量轉而攻擊自己的身體,成為助長細胞不正常分裂的能量,這就是腫瘤形成的原因之一。   壓抑自己不對外界做出反應,導致內臟的「硬化」病變   大哥是家中長子,從一出生就背負著父母的殷殷期盼。他從小就有氣喘的毛病,常常半夜喘起來就必須緊急送醫。爸媽為了治療他的病,用盡所有方法,總算在他「轉大人」之前,把氣喘治好。   和大姐相反,大哥

安靜內向,也沒有太多的個人主張,是所謂典型的「乖寶寶」。求學過程中,他始終本分,總是捧著漂亮的成績單回家,雖然沒有突出的興趣或專長表現,不過他的「聰明好學、課業優秀」已經讓他的師長父母都無可挑剔。   對於這樣的寶貝兒子,父母視為莫大驕傲,更是把光宗耀祖的所有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不惜傾盡所有也要栽培兒子到歐洲留學。對於兒子的內向、不善應對,父母視為「讀書人的真性情」,為了保護這個「不食人間煙火」的兒子,更是對他的大小事都樣樣代勞,就連兒子上了大學以後交女友,到後來的選擇伴侶,他們都強力介入。結果原本就不多言的兒子更不願向家人交代自己的生活,平日對兩老避之唯恐不及。   悶不吭氣的孩子其

實有著自己的主見。從小看著姐姐不斷為了課業成績和父母衝突,自己雖然置身事外,其實早就對父母的高壓和專擅態度深不以為然,他感受到家中缺乏溫暖,父母又對他綁手綁腳,所以早早打定主意要出去過一個人的自在生活。遠去歐洲多年並非偶然,而是早在他的策畫之中。   中醫說「鬱怒傷肝」,他一直壓抑自己對父母憤怒、不滿的情緒,導致他的肝細胞硬化。「硬化」是不反應、不表達情緒的結果,特性之一是「沒有反應」。他訓練自己對這個家庭的一切不做反應,因為長年壓抑自己應有的情緒反應,結果傷了肝。   家中動輒得咎的「出氣筒」,因恐懼的情緒而傷害腎氣   也許是對前兩個孩子投入過多,到了老三,父母已經有些「力不從

心」。這個女孩似乎是個「爹不疼娘不愛」的孩子,不但父母的關愛較少,還常常成為大人的出氣筒。她雖然從小就意識到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所以很貼心而努力幫忙家務、照顧弟弟,但「多作多錯」,動輒得咎。認份而早熟的她很自動自發,從生活細節到功課都不勞煩大人操心,惟獨健康狀況實在糟糕。國小的一次盲腸炎手術之後就每下愈況,然後發現罹患了自體免疫功能失調疾病,身體的免疫功能會攻擊自己的腎臟,造成腎臟長年發炎出血。中學三年級的時候甚至因為嚴重的腸胃病,一半的上課時數都無法出席。   自覺在家中孤立無助的孩子,常常因為莫須有的事遭責難,只要兄弟姐妹吵架,她就是第一個被怪罪的對象,讓小小心靈經常處在恐懼之中。中

醫學說「恐傷腎」,害怕的情緒會削弱一個人的腎氣(腎的能量),造成她至今還是長年因腎臟功能不良而代謝失常,引發身體水腫不消,經年累月的腰酸背痛。   一再被否定的學習生涯,重創背脊的健康   最小的弟弟向來是最讓兩老頭痛的孩子。他非常活潑、喜愛運動,又熱愛音樂。但是和大姐一樣,這些興趣都不能見容於升學主義的主流價值,所以強勢的父母又比照「教育」大姐的模式,逼著他放棄所有的課外活動。可是小弟是一隻關不住的自由小鳥,中學三年的日子在親子不斷的碰撞中兩敗俱傷,小弟成了四個孩子當中唯一沒有考上第一志願的「異類」,父母也認為這是自己的一大「挫敗」,讓他們在親友之間抬不起頭。   沒想到接下來的

日子更是荒腔走板。小弟堅持要唸五專,爸媽卻堅持他的人生只有「上大學」一途可走,說「讀個專科算什麼」?結果小弟連考了四年大學,最後才好不容易考上一所私立學校。也就是說,他一共用了人生中黃金少年的六年時間,埋首高中課程。這其中還有三年時間,過的是重考生暗無天日的生活。這三年對他是個一再被否定的痛苦烙印,他的父母也視為是自己的「奇恥大辱」,家中的高壓氣氛可想而知。   上大學沒有多久,小弟就發作背痛,還曾經數度痛到昏倒,嚴重的時候,必須靠身強力壯的同學背上背下。   小弟雖然最後是讀了語文科系,也在補教界做得有聲有色。但是他藝術的天份在被硬生生打壓了十多年之後,依然在體內不斷吶喊,到現在依然

難以走出情緒上的困擾。   回想他十多歲時,正是一個人的自我人格形成之際,父母的意志讓他的自我發展受到壓抑,這是種下日後背痛不癒的惡因。而這也是很多正在國中時期的孩子都會駝背的主原。   這樣一對出身教育界的父母,談到教育,他們都是專家。他們的強硬堅持,督促子女擁有高學歷和令人羨慕的工作,卻都帶著一身病痛。   成功教育的終極目標真的就是高學歷、高地位、高所得嗎?被視為教育典範的成果,背後必須付出這麼高的代價,是否值得?如果一切可以重來,這一家人還會堅持同樣的教育模式,做為他們的人生選擇嗎?是不是有什麼更好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可以改寫這樣的結局,讓他們的人生更為健康圓滿? 前言

  錯誤的教育危害思想,扭曲性格,乃至引發肉體的病痛;正確的教育為一輩子的健康紮根!   為什麼病不會好   有一位罹患乾癬的二十六歲年輕小姐找我求治。她罹患乾癬已經十年,期間也遍訪過皮膚科,仍始終不能根治。她的病情其實不嚴重,之所以遷延不癒的原因,根據我的研判,實在是因為病人每天都熬到半夜兩三點以後才就寢。我告訴病人,乾癬是一種免疫性疾病,夜間晚睡會造成免疫功能失調,病是不可能好的。這位病人很有心要調整自己的睡眠時間,從此每到夜間十一點就上床等周公,可是無論如何就是睡不著,非得苦熬到三點以後,甚至東方的天空都出現魚肚白了,她的意識才會逐漸矇矓。   我認為睡不著茲事體大,要幫她治

病並須先從「安眠」著手。於是開了安神助眠的中藥讓她服用,一個月、兩個月過去了,病人仍然抱怨躺了兩三個鐘頭都無法入睡。這種情況發生在年輕人身上並不尋常。因為年輕人只要感覺累了,一倒頭就應該呼呼睡去。看來,我必須從心理層面去尋找原因。   我問病人,至親長輩之中,是否有人對她特別嚴厲,讓她深感害怕?這位年輕小姐很篤定的說「沒有」,可是父母在她小時候天天吵架。爭執的導火線,起因於媽媽是活潑外向的人,喜歡外出找朋友玩,可是爸爸個性保守內向,希望自己的另一半乖乖待在家裡。偏偏媽媽不能忍受呆板無趣的家庭生活,所以兩人成天吵架,嘴巴吵不夠,還要上演全五行,拿刀互砍。她說,每次父母吵架的時候,她都躲在門後

面偷偷的看,不敢去睡覺,就怕父母發生意外,一覺醒來人事全非。久而久之,她竟然不知道如何睡覺了。後來她的父母雖然離了婚,可是「不知如何睡覺」的陰影卻已經深烙在潛意識中,讓她過著無眠的夜晚。   當一個難纏之症幾經治療都不見效的時候,我們已經不能單純著眼於肉體的現象。身為一名醫生,應該要認知到,每一個疾病的發生都是在表達一種需要,藉著疾病的發生促使病人獲得某一種能力,以便病人將來可以自由的使用這一能力。所以說,疾病是老天爺給予我們的個別課。   以這位年輕的乾癬病人為例,她的乾癬究竟要表達什麼需要呢?原來,她需要的是「溫暖」與「愛」,可是她十年來所接受的治療,卻都是反覆的塗抹類固醇藥物,這

種「不對症」的治療,當然無助於疾病痊癒。   生病具有重大的意義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乾癬是一種「血瘀症」,也就是血液循環不良的病症。  年紀輕輕的人何以出現「血瘀」呢?就如病人自己所回憶的童年生活,她每天活在父母打鬧不休的恐怖暴力氣氛下,緊張害怕會讓人全身收縮,肌肉緊繃,經年累月的情緒壓力爆發於外在的,就是皮膚病變。這樣的病變,說明她需要父母的愛、家庭的溫暖。   可是她的父母不會解讀身體釋放的訊息,只會帶她看皮膚科;而醫師也忽略了病人身體的真正訊息,所以不斷開出「標準用藥」。直到病人來到我這裡,我建議她找一位合適的心理諮商師做治療。當她學會給自己愛與溫暖之後,也同時決定要為自

己做一點事情,展開大刀闊斧的改變。她開始積極的運動,睡眠也逐漸改善,就在恢復正常睡眠的那一個月,她的乾癬便痊癒了。   行醫多年以後,我強烈體會到:身為一名醫生,治療病人的第一規則,就是「盡你的所能,讓病人從這一疾病當中得到利益而痊癒」;畢竟疾病的唯一意義和目的,就是要讓人再度變得健康,而且是身心靈的全面健康。   疾病能讓人產生新的意識,同時獲得更強大的力量。如果生病的人無法從疾病中獲得這些「利益」,那就是白白受苦了。   把家庭、學校與醫療的關係,從一直線變成鐵三角   把這樣的信念擴及到教育,身為老師、家長、醫師的人,就應該用正確的方法為孩子支持這一過程。這也就是為什麼我

,一名中醫師,今天要來談教育和健康的關係。   我的工作是協助病人恢復健康,自然會希望所有找我治療的人能把病都治好,完全康復。但是實務上,許多病人不是單純用「辨證論治」的醫學方法就可以治療的。這些人身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常規的治療對別人有效,對他們卻無效?   我實在太不解,也太好奇了,經過經年累月的探索之後,我發現醫生其實是在承接病人早年受到父母師長不恰當對待的惡果。這些不恰當的對待和教育,在他們的物質身體上表現出來。   我們都是有了孩子以後,才學習當父母的,所以儘管都是「為了孩子好」,卻難免犯錯,給予孩子不適當對待和教養。等到孩子上學以後,在獨尊智育、強調課業學習的價值

觀之下,情緒和心理需求都容易被忽略,於是這些內在的問題逐漸反映在身體,以病痛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時候,就輪到治療病痛的醫生出場了。這就是家庭→學校→醫療,所呈現的一直線關係。   身心是一體的兩面,可是當孩子身體有了病痛的時候,又有多少家長、老師和醫生關注到孩子的心理層面?大家並沒有把「身」與「心」連結在一起,仍舊習慣性的將它們分開對待,所以孩子的一些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並且在物質身體上逐漸形成更頑固的疾病。等到這時候,即使醫生使用再好的藥物,也治不好他們的病了。   我個人以為,家長、老師和醫生這一條直線的關係,應該要改變成三角關係,而且形成穩固的「鐵三角」,也就是當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

,無論是問題行為或是肉體病痛,它們的原因都是密切相關的。   很多人原來是可以不生病的,他們的病其實是從小被教養出來的   我每天在診間看到太多受病痛折磨的人,看了幾十年的病以後,我逐漸領悟到很多人原來是可以不生病的,他們的病其實是從小被教養出來的;特別是像憂鬱症這一類的情緒障礙疾病,和因為情緒障礙造成的肉體症狀。往往是病人因為從小受到大人不適當的對待,情緒長期受挫,因而發展出心理和肉體的疾病。   最普遍可見的,就是大人把自己對現實的不滿投射在孩子身上,把全副的期待寄託在孩子的未來,如此焦慮的父母用種種自以為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教養出身心都傷痕累累的孩子。這些傷害可能反映在孩子的過

敏性疾病、過動、欺負與被欺負,乃至長大之後的心血管疾病、腫瘤、器官病變、人格異常、動輒輕生、神經系統提前退化等等。   在協助病人對抗疾病的過程中,我才深深體會何謂「菩薩畏因,凡人畏果」。我們凡人都只看到受病痛之累的可怕,卻傻傻的種著惡因而不知後患無窮。如果父母能夠從一開始就種對好的「因」,孩子便不必受惡果的拖磨了。   因為這樣的感慨,讓我開始尋求教育與健康的正確連結。我將會在本書援引諸多中醫學臨床病例,與發源自奧地利的人智學(Anthroposophy),互相對照說明,用來解釋教育與疾病的因果關係。更重要的是,根據人智哲學發展而來的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體

系,能夠從源頭提出正本之道,讓為人父母者提前避免可能的錯誤和不幸。   華德福教育的駐校醫師   華德福教育體系的每一所學校,都有一名駐校醫師。他們的工作可不只是在照顧升旗典禮上暈倒的孩子,或是在孩子痛經的時給予一顆止痛藥。華德福的駐校醫師必須對人類畢生的身心發展過程有全面性的了解,並且可以和家長、老師共同協談孩子的偏差行為和健康問題,以便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健全發展。   個人除了目前的診所工作之外,也身兼台中豐樂華實驗中小校,以及大地托兒所同時擔任駐校醫生,協助家長及老師了解每一個孩子的問題行無背後都有其健康的意義,每一個疾病都代表一種需要。   這樣的駐校醫師制度,在一般的

大型學校是幾乎無法實現的,而華德福教育堅持要讓孩子的身心靈從小就獲得均衡而健康的發展。   我們的國民義務學校教育裡面有一門「健康與教育」課。大家或許覺得這幾個字簡直刻板到極點,很少深思過健康與教育的深重意義。沒錯!教育才是健康紮根的基礎。錯誤的教育所造成的健康傷害,很難事後補救。父母正確的教育方法,才是孩子畢生健全的人格與體魄發展的起點。父母若是明白「健康與教育」的正確因果,相信醫院就不會人滿為患,醫生也不必天天為補救錯誤教育的惡果而徒呼負負了! 第一篇 孩子準備好了嗎?──生理發展與腦部發育都有其內定的時間表孩子獨立成為完整而成熟的個體,需要二十一年時間;期間歷經每七年一個階段,循序

而進,可以達到最佳的教育成果。大家應該都玩過投接球遊戲吧!一顆球被拋來拋去,你丟我接,我傳你接,這樣的遊戲要玩得好,就要設法讓球不落地;要讓球不落地,彼此就要有默契,選定對方有所準備的時候出手。當對方眼睛直視著你,身體面向著你,擺好陣勢,摩拳擦掌,所有的肢體訊息都告訴你「我準備好了」,你才會將球投出去,因為這樣最能夠讓你們「接個正著」。 趁人不備,一球投出,這是在「攪局」、「惡搞」,遊戲玩不成,還讓人很掃興。教育孩子的道理,也像是玩投接球遊戲,必須要等孩子「準備好了」,才能出手。否則,即使你有一整座寶山,投出去只怕把孩子砸得鼻青臉腫,根本無福消受。學習講求時機,不能

用大人的一廂情願,要給就給。給錯時間亂亂教,將催毀孩子的神經系統,潰散他的自信心,造成孩子一輩子揮之不去的身心折磨。你知道孩子準備好了沒有嗎?你知道什麼時候該給孩子投出什麼球嗎?中醫學的老祖先在幾千年前就告訴我們了,而華德福教育則給了我們更紮實的方法與實踐。*人體生理發展的時間表我在本書所有闡述的教育觀,是從我的本行中醫學出發,同時融合西方的醫學與教育理念,尤其是奧地利哲學家史戴納( Rudolf Steiner)博士提出的「人智醫學」。人智教育哲學是史戴納博士所創立。初次接觸人智學,我嘖嘖拍案,簡直不敢相信一位西方學者所提出的教育概念,竟然與中醫學有這麼多不謀而合之處。史戴納博士是一位高瞻遠

矚的教育哲學家,他完成這一套哲學理論的最大目的,是要呼籲西方人切莫過度物質化。西方自從工業大革命以後,思想便強烈傾向物質化,衍生出凡事講求實證的科學觀,一切都要「眼見為憑」。相對之下,東方對「無形世界」就保有更多的想像和容許的空間,並且肯定精神世界的存在。史戴納博士想要喚起西方世界重新認知「靈性世界」,明白宇宙不是只有物質而已。日後又以人智哲學為基礎,發展出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人智教育、人智醫學、人智建築等等。巧合的是,人智學和中醫學雷同,以七年為一週期,區分人的發育成熟階段。經由他的研究區分,可以明白學習是有其時間表,以及最佳時機的,這一點對教育者而言非常重要。父

母如果不懂得循序漸進的道理,孩子就遭殃了。常聽一些父母抱怨孩子說,都幾歲了,為什麼連這點小事都不會,好像孩子一生下來就該這也會那也懂。正如我們都是成了孩子的父母,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稱職的父母。在當父母這一個角色上,我們是跟著孩子一起學習成長的。孩子獨立成為完整而成熟的個體,需要二十一年的時間,期間歷經每七年一個階段。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給孩子什麼,孩子就會陷入身心混亂的狀態。人體生理發展的時間表:˙0歲至七歲發展神經感覺系統:此時使用圖像式思考。(所以太早學寫字是沒有用處的。)˙七歲到十四歲發展節奏系統(心肺系統)˙十四歲到二十一歲發展代謝系統和骨骼四肢系統。(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正可與此

相呼應,說明十五歲時進入思考式的學習。)˙二十一歲到三十五歲之間,正值生理最強壯的巔峰期,卻同時也是承擔事業和家庭壓力最大的時期,由於心力消耗大,所以最容易罹患身心症(自律神經失調)。(孔子說:「三十而立。」亦即,人到三十,頂天立地,知道自己的責任,並全力以赴。)˙四十歲以後,身體機能逐漸衰退。生理上,最晚發育完成的代謝系統和骨骼四肢系統先走下坡,許多女性在三十五到四十歲以後,呈現嘴唇顏色變深、臉色發黃的變化,說明消化系統已經開始衰退。這時候,行走不再輕盈,肢體變得僵硬,不復年輕時的靈活。˙五十歲以後,心肺功能逐漸衰退,出現心臟病、高血壓等症狀。˙六十歲以後,神經感覺系統逐漸退化,出現視力不良

、知覺退化、失智症等。從這一套發展理論可以得知,最早發育的神經感覺系統也是最後退化的,它必須要運作七、八十年的時間,父母如果不能把握孩子零至七歲的七年間充分發展神經感覺能力,那麼知覺退化、失智症都要提前報到。這一套理論看在各位父母眼中有什麼意義呢?很簡單,它標示了孩子各階段的教育目標,也就是七歲前培養孩子堅定的意志力,十四歲前養成孩子豐富的情感,二十一歲前訓練孩子良好的思考判斷力。

戲謔仿作之探討-以合理使用為中心

為了解決維基百科惡搞的問題,作者鄭楓丹 這樣論述:

戲謔仿作 (parody),係指利用他人著作並添加利用者本身的創意嘲諷原著作,或是純為搞笑而改編,或是嘲諷原著作以外之議題。例如郭美江牧師談論主耶穌超自然的恩賜,網友將”五倍的恩寵”、”撿鑽石”等傳道影片中之字眼剪輯後並搭配音樂重新編排,製作成《MC美江-信耶穌得鑽石》等諷刺郭牧師信仰過以偏離正道的短片;《甄嬛傳》中有一幕甄嬛用力大喊”皇上駕崩”,因其音同台語” 呷飯”,網友將之搭配字幕及黑眼豆豆的名曲《Boom Boom Pow》,混音成一部令人會心一笑的短片;另有網友將《帝國毀滅》之部分台詞改編,命名為《服貿之太陽餅被吃掉篇》短片,諷刺行政院副秘書長控訴學生攻破行政院後偷吃冰箱內的屏東蛋

糕及太陽餅。上開不同類型的KUSO短片,均屬於戲謔仿作之範疇。在網路科技尚未快速崛起之前,此等嘲諷、批評的創作手法早已流行許久,在著作權法上卻是個新興議題,直至半世紀以前的美國,才有第一個討論戲謔仿作之案例。在歐盟法規本身,法國及英國有戲謔仿作例外規定,德國則有自由利用(free use)作為概括條款,歐盟法院亦於2014年10月出現有關戲謔仿作之判決。而在臺灣實務中,難以查詢到戲謔仿作之相關訴訟或法規來處理此爭議。因此,本文將以美國及歐盟兩大法系為討論主軸,作為未來我國討論戲謔仿作相關議題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