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二頭肌肌腱炎及腱鞘炎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肱二頭肌肌腱炎及腱鞘炎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P.M.Montavon,K.Voss,S.J.Langley–Hobbs寫的 貓骨外科與肌肉骨骼疾病 和STEVEN D.WALDMAN的 疼痛的症狀與體征圖解(第3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台灣愛思唯爾 和北京大學醫學所出版 。

國立中正大學 資訊工程研究所 林迺衛所指導 顏子昕的 上肢傷科的中醫模糊辨證 (2021),提出肱二頭肌肌腱炎及腱鞘炎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醫辨證、上肢傷科證候、模糊集合。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醫藥大學 針灸研究所碩士班 周立偉所指導 簡冠維的 遠處浮針治療對二頭肌腱病變患者之症狀緩解的評估 (2020),提出因為有 二頭肌腱病變、浮針、疼痛、肌肉組織硬度、肌激痛點的重點而找出了 肱二頭肌肌腱炎及腱鞘炎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肱二頭肌肌腱炎及腱鞘炎,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貓骨外科與肌肉骨骼疾病

為了解決肱二頭肌肌腱炎及腱鞘炎的問題,作者P.M.Montavon,K.Voss,S.J.Langley–Hobbs 這樣論述:

  這本<貓骨外科與肌肉骨骼疾病>由經驗豐富的專家團隊撰寫,內容著重於貓骨科及傷科。書中提供診斷及手術技巧的步驟分解,全書並以彩色編碼標註方便快速查找。   本書特色     • 收錄貓麻醉、止痛、患貓術前及術後照護,骨科器材及植入等基礎內容。   • 涵蓋貓骨科疾病探查及診斷之詳細說明,並以獨立章節解說掌墊與指甲疾病、肌肉骨骼系統腫瘤與多重創傷處置。   • 以大量圖表分解步驟,說明貓骨科疾病與外傷的手術技巧。   • 同時呈現使用高成本效益的傳統處置方法,以及使用新植入物的新式骨接合術技巧。   • 收錄超過20種新式與經典手術方法。

上肢傷科的中醫模糊辨證

為了解決肱二頭肌肌腱炎及腱鞘炎的問題,作者顏子昕 這樣論述:

本論文整合中醫外傷學實務及西醫外傷學檢查,開發一個上肢傷科模糊辨證系統。本系統將辨證問題定義為一個模糊集合的歸屬問題,每個證候用一個模糊集合定義。本論文同時採用症狀權重指數遞減分配及症狀分群來優化模糊集合的歸屬函數。本論文採用兩種評估係數。本論文先使用基線鑑別係數來評估證候之間的差異度,基線鑑別係數愈接近1,表示證候之間的差異度愈大,愈容易達成精確的辨證。使用指數分權分群歸屬函數,本系統的基線鑑別係數可達0.97,顯示證候之間的差異度非常高。本論文接著使用臨床相似係數來評估系統臨床辨證的精確度,基於51個臨床病例,使用指數分權分群歸屬函數,在閥值為0.5時,臨床相似係數最高,可達0.95,顯

示使用0.5的閥值,系統的臨床辨證精確度非常高。

疼痛的症狀與體征圖解(第3版)

為了解決肱二頭肌肌腱炎及腱鞘炎的問題,作者STEVEN D.WALDMAN 這樣論述:

《疼痛的症狀與體征圖解(第3版)》以部位為主線,輔以相應的體格檢查,以所涉及的骨骼、肌肉的解剖特點為基礎,採用直觀的圖例,把慢性疼痛的診斷具體化、形象化、規範化,非常適合剛剛進入疼痛醫學領域的醫生,有助於幫助初學者建立完整的疼痛醫學相關知識體系。同時,該書語言簡潔、思路清晰、貼近臨床實際工作,對於已經從事疼痛診療工作的醫務人員也可以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 《疼痛的症狀與體征圖解(第3版)》涵蓋疾病範圍較廣,除了疼痛科醫生以外,還適用于骨科、康復醫學科、神經科、運動醫學科、風濕免疫科及全科醫學科等多個科室的醫生閱讀。此外,該書對於大部分相關疾病都配以超聲圖像,為讀者進行“視覺化操作”提供了幫助,

這也是其他同類書籍中很少包含的內容,相信各級醫生閱讀該書都會有所收穫。 第一部分 頸椎 第1章 頸椎骨性結構的功能解剖 第2章 頸椎間盤的功能解剖 第3章 頸椎間盤疾病的命名 第4章 頸椎源性疼痛 第5章 頸椎視診 第6章 頸椎觸診 第7章 頸椎活動度的體格檢查 第8章 頸神經的節段支配 第9章 C5神經支配區 第10章 C6神經支配區 第11章 C7神經支配區 第12章 C8神經支配區 第13章 椎間孔擠壓試驗 第14章 軸向載荷試驗 第15章 脊髓型頸椎病:Hoffmann征 第16章 寰樞關節不穩:Sharp Purser試驗 第二部分 肩部 第17章 肩關節的功能

解剖 第18章 肩部視診 第19章 肩部觸診 第20章 肩關節外旋 第21章 肩關節內旋 第22章 肩關節交叉內收 第23章 肩關節外展 第24章 肩關節疼痛概述 第25章 肩關節不穩定綜合征 第26章 前抽屜試驗 第27章 肩關節不穩定:軸移負荷試驗 第28章 肩關節前不穩定:恐懼試驗 第29章 肩關節前不穩定:Jobe復位試驗 第30章 肩關節前不穩定:Andrews前方恐懼試驗 第31章 肩關節後不穩定:後抽屜試驗 第32章 肩關節後不穩定:快速牽拉試驗 第33章 肩關節後不穩定:肱骨頭後方碰撞試驗 第34章 盂肱關節下方不穩定:凹陷征試驗 第35章 盂肱關節盂唇損傷:曲柄試驗 第36章

肩關節撞擊綜合征概述 第37章 肩關節撞擊綜合征:Neer試驗 第38章 肩關節撞擊綜合征:Hawkins試驗 第39章 Gerber喙突下撞擊試驗 第40章 肩關節撞擊綜合征:Zaslav旋轉抗撞擊試驗 第41章 肱二頭肌肌腱炎 第42章 肱二頭肌肌腱炎:Speed試驗 第43章 肱二頭肌肌腱炎:Yergason試驗 第44章 肱二頭肌肌腱半脫位綜合征:彈響試驗 第45章 肩胛下肌斷裂:Gerber抬離試驗 第46章 肩胛下肌無力:Gerber壓腹試驗 第47章 肩胛下肌肌腱斷裂:內旋延遲征 第48章 肩胛骨彈響試驗 第49章 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斷裂:Ludington試驗 第50章 肱二頭

肌肌腱遠端斷裂:擠壓試驗 第51章 肩袖疾病相關的臨床因素 第52章 完全性肩袖撕裂:垂臂試驗 第53章 岡上肌或岡下肌肌腱斷裂:外旋延遲征 第54章 岡上肌肌腱炎:Dawbarn征 第55章 岡上肌肌腱炎:空罐試驗 第56章 Jobe岡上肌試驗 第57章 岡下肌肌腱炎:半弧外展試驗 第58章 岡下肌和小圓肌損傷:外旋應力試驗 第59章 三角肌下滑囊炎:垂臂試驗 第60章 喙突下滑囊炎:內收釋放試驗 第61章 肩鎖關節功能障礙:內收應力試驗 第62章 肩鎖關節功能障礙:收頦試驗 第63章 肩鎖關節功能障礙:Paxino試驗 第64章 腋神經損傷:臂章 試驗 第65章 胸廓出口綜合征:Adson

試驗 第66章 胸廓出口綜合征:肋鎖試驗 第67章 胸廓出口綜合征:過度外展試驗 第三部分 肘 第68章 肘關節的功能解剖 第69章 肘關節視診 第70章 肘關節觸診 第71章 肘關節屈曲和外展 第72章 肘關節旋前和旋後 第73章 肘關節內側韌帶損傷:外翻應力屈曲試驗 第74章 肘關節外側韌帶損傷:內翻應力屈曲試驗 第75章 肩後外側韌帶損傷:側向軸位移動試驗 第76章 肘關節尺神經卡壓:拇示指捏夾試驗 第77章 肘關節尺神經卡壓:Jeanne征 第78章 肘關節尺神經卡壓:Wartenberg征 第79章 肘關節尺神經卡壓:小指內收試驗 第80章 尺骨鷹嘴受損:過度外翻伸展試驗 第81章

前臂外側皮神經卡壓綜合征:加壓試驗 第82章 肱三頭肌彈響綜合征:彈響征 第83章 肱三頭肌肌腱炎:彈響征 第84章 鷹嘴滑囊炎:衝擊試驗 第85章 網球肘試驗 第86章 肱骨外上髁炎:Maudsley試驗 第87章 肱骨外上髁炎:升降試驗 第88章 高爾夫球肘試驗 第89章 區分側面和內上髁炎:Polk試驗 第90章 登山肘:肱跳測試 第四部分 前臂 第91章 橈管綜合征:徑向壓縮試驗 第92章 旋前圓肌綜合征:被動旋前試驗 第93章 骨間前綜合征:夾捏試驗 第94章 交叉綜合征:肌腱彈響試驗 第五部分 腕和手 第95章 腕部的功能解剖 第96章 腕和手視診 第97章 腕和手觸診 第9

8章 腕和手伸展 第99章 腕和手屈曲 第100章 腕和手內收 第101章 腕和手外展 第102章 腕和手的疼痛病因 第103章 感覺異常性手痛:腕表試驗 第1 04章 De Quervain腱鞘炎:Finkelstein試驗 第105章 橈尺動脈腕部通暢:Allen試驗 第106章 拇指腕掌關節炎:Watson壓力試驗 第107章 尺骨撞擊綜合征:尺骨撞擊試驗 第108章 腕管綜合征 第109章 腕管綜合征:Tinel征 第110章 腕管綜合征:Phalen試驗 第111章 腕管綜合征:對掌乏力試驗 第112章 腕管綜合征:對指夾捏試驗 第113章 腕管綜合征:兩點辨別試驗 第114章 腕管

綜合征:Dowart熱狗征 第115章 尺管綜合征:外展試驗 第116章 腕關節腱鞘囊腫:掌屈/背伸試驗 第117章 腕關節疣突駝背征 第118章 腕伸肌腱鞘炎:Tuck征 第119章 掌筋膜攣縮:掌紋征 第120章 指動脈通暢度:Allen試驗 第121章 扳機指綜合征:彈響征 第122章 銀屑病關節炎:臘腸樣手指征 第123章 天鵝頸畸形征 第124章 扣眼狀畸形征 第125章 遠端指間關節骨關節炎:Heberden結節征 第126章 近端指間關節骨關節炎:Bouchard結節征 第127章 手指血管球瘤:冰水試驗 第六部分 胸壁、胸腔和胸椎 第128章 胸長神經卡壓綜合征:翼狀肩征 第

129章 肩胛上神經卡壓綜合征:肩胛上切跡征 第130章 胸肋綜合征:肩部回收試驗 第131章 Tietze綜合征:胸肋關節腫脹征 第132章 胸鎖關節功能障礙:聳肩試驗 第133章 滑動肋綜合征:鉤手試驗 第134章 急性胸椎壓縮性骨折:屈曲試驗 第七部分 腰椎 第135章 腰椎的功能解剖 第136章 腰椎間盤疾病術語概述 第137章 腰椎源性疼痛情況概述 第138章 腰椎視診 第139章 腰椎觸診 第140章 腰椎的活動範圍 第141章 檢查腰椎屈曲:Schober試驗 第142章 檢查腰椎小關節痛:Kemp試驗 第143章 腰椎節段 第144章 L4水準脊神經病變 第145章 L5水準

脊神經病變 …… 第八部分 腹壁和骨盆 第九部分 髖 第十部分 膝 第十一部分 踝與足 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性疼痛的患者群體已經呈現逐步擴大的趨勢,疼痛醫學在國內外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2007年衛生部(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出在《醫療機構診療科目名錄》中增加“疼痛科”診療科目的通知以後,各地醫院的疼痛科如雨後春筍一般得以獨立建科,一批又一批的醫生願意從事疼痛醫學專業的工作。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目前存在這樣一種情況亟待解決:重治療,輕診斷;重檢查檢驗,輕體格檢查。診斷是一切治療的基礎,沒有明確的診斷,治療就無從談起。可以說,體格檢查是臨床醫生最重要的檢查手段。疼

痛醫學的學科特點是和多個學科診療範圍都有交叉,這就對疼痛科醫生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只有更全面的知識儲備才能減少誤診和漏診。疼痛科醫生不能僅僅只是會做治療的醫生,更應該強於診斷和鑒別診斷。尤其是對於疼痛科的住院醫師以及疼痛醫學專業的研究生而言,夯實體格檢查的基礎,將有助於他們日後在疼痛醫學領域的發展。 由Steven D.Waldman教授原著、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引入國內的這本《疼痛的症狀與體征圖解》,就符合上文中我們說到的需求。該書以部位為主線,輔以相應的體格檢查,以所涉及的骨骼、肌肉的解剖特點為基礎,採用直觀的圖例,把慢性疼痛的診斷具體化、形象化、規範化,非常適合剛剛進入疼痛醫學領域的醫

生,有助於幫助初學者建立完整的疼痛醫學相關知識體系。同時,本書語言簡潔、思路清晰、貼近臨床實際工作,對於已經從事疼痛診療工作的醫務人員也可以起到查漏補缺的作用。 本書涵蓋疾病範圍較廣,除了疼痛科醫生以外,還適用于骨科、康復醫學科、神經科、運動醫學科、風濕免疫科及全科醫學科等多個科室的醫生閱讀。此外,本書對於大部分相關疾病都配以超聲圖像,為讀者進行“視覺化操作”提供了幫助,這也是其他同類書籍中很少包含的內容,相信各級醫生閱讀本書都會有所收穫。 參與本書翻譯的大多是從事臨床一線工作的中青年醫生,有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也有正在攻讀疼痛醫學專業的研究生,他們正好處在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臨床實踐技能的過

程中,可以更真切地找到臨床實踐中體格檢查的難點和困惑。 由於時間倉促,譯者團隊來自全國多家醫院的疼痛科,行文風格不盡相同,可能會給讀者閱讀帶來不便。鑒於上述緣由,書中的錯誤和紕漏不能完全避免,懇請讀者朋友們諒解並批評指正。 中文版《疼痛的症狀與體征圖解》(第3版)之所以能夠出版,要感謝中日友好醫院疼痛科全體同仁及來自全國各個單位的同道們的艱苦努力,還有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編輯人員的統籌安排。同時,我們必須要感謝這些幕後英雄的無私奉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方菁女士對原著前言的傳神翻譯,解放軍總醫院張明博醫生對本書超聲圖像的校對,大連醫科大學于洋老師及中國水利水電集團劉玨老師為譯者們提供的不厭其煩

的答疑解惑。

遠處浮針治療對二頭肌腱病變患者之症狀緩解的評估

為了解決肱二頭肌肌腱炎及腱鞘炎的問題,作者簡冠維 這樣論述:

目的:傳統肌腱病變治療主要針對肌腱附著點治療,但效果並不全然理想,推測可能與肌肉疼痛或肌激痛點有關聯,故本研究欲探討遠處浮針治療肌激痛點來改善二頭肌腱病變的療效。方法:32位診斷為二頭肌腱病變的患者隨機分派為浮針治療組或經皮電刺激治療組。患者均在第1、2、4天接受前後評估及治療,並在第8天及第15天追蹤,本研究評估工具包含疼痛視覺類比量表、肩痛及失能指數量表問卷,及二頭肌腹的組織硬度、肌激痛點壓力疼痛閾值、軟組織超音波評估二頭肌腱周圍積液等。結果:總共30位患者完成本研究,兩組各15位。浮針組及經皮電刺激組在每次治療後、第8天及第15天對於疼痛視覺類比量表均有顯著療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