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 山 線 1 號隧道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舊 山 線 1 號隧道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王鴻濬寫的 森林.部落.人—太魯閣林業史(附紀錄片DVD) 和台灣千里步道協會週週爬郊山社群的 【夢幻步道,就是要走】向山,遇見最美的山徑:千里步道達人帶你週週爬郊山,尋訪雙北綠郊、古道、夢幻天然步道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苗栗旅遊】舊山線連續隧道、內社川鐵橋、鯉魚潭水庫~微 ...也說明:舊山線 連續隧道、內社川鐵橋、鯉魚潭水庫~微攻貓貍舊山線綺麗 ... 我們今天不走勝興車站,也不走目前已經封閉的1號紅磚隧道、2號微紅磚隧道因為有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阿之寶手創館 和果力文化所出版 。

東南科技大學 營建科技與防災研究所在職專班 孫詠明所指導 高順義的 臺灣鐵路山岳隧道維護管理頻率分級之研究 (2021),提出舊 山 線 1 號隧道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鐵路、隧道、山岳隧道、維護管理、定期檢查、檢查頻率、頻率分級。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東亞學系 江柏煒所指導 羅時承的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身分價值變遷:從殖民產業到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 (2018),提出因為有 阿里山森林鐵路、世界遺產、價值變遷、文化保存、文化路徑的重點而找出了 舊 山 線 1 號隧道的解答。

最後網站勝興車站-舊山線鐵道自行車,苗栗景點|此生必遊絕美魚藤 ...則補充:苗栗景點|勝興車站-舊山線鐵道自行車,此生必遊絕美魚藤坪鐵道(龍騰斷 ... 第一站來到的就是2號隧道(燈光投影),看隧道中這七彩斑斕的燈光,迷幻的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舊 山 線 1 號隧道,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森林.部落.人—太魯閣林業史(附紀錄片DVD)

為了解決舊 山 線 1 號隧道的問題,作者王鴻濬 這樣論述:

  ※ 2018年  榮獲美國最佳電影短片競賽——紀錄片優異特別推薦獎   太魯閣林場為花蓮三大林場之一,於1960年設立了嵐山工作站,其所經營的就是木瓜溪北岸廣袤豐美的森林。本書委託東華大學團隊針對太魯閣林場及嵐山工作站進行調查研究,以文獻資料與歷史圖片重構太魯閣林場的面貌,使今人得以遙想昔日嵐山煙雲以及嵐山人的日常,同時也認識臺灣林政於1980年代後期從伐木、造林的傳統經營型態,過渡到生態保育、國土保安的歷程。此外,該團隊也進行深入的人物訪談,從口述歷史的角度建構太魯閣林場昔日的樣貌,在文獻和統計數字之外挖掘更多關於嵐山的故事。   紀錄片內容簡介:   山友們探訪的歷史現場   林業

子弟們的故鄉   林業人的工作現場   嵐山工作站   花蓮曾經是臺灣重要的木材集散地,過去其一的木材生產據點「嵐山工作站」,就位在緊鄰花蓮市西側的中央山地。從日據時期到1989年間花蓮市的發展深受林業影響;對曾在山區作業的林業前輩、登山旅人們而言,「嵐山工作站」更是難忘。   此次影片製作團隊同山區研究調查團隊徒步從海拔0攀升到2000公尺的無人山林,依循前輩們的追憶和遺跡,探訪隱身山林多年的『太魯閣林場 嵐山工作站』。試圖找回臺灣林業史的一塊拼圖,感受溫度、人性、生命與專業的林場面貌,進而面對與善待回歸山林後的人文與產業遺跡《在森林中。嵐山工作站》。   片名:在森林中。嵐山工作站

  字幕: 繁體中文、英文、日文   語言: 國語、English、日本語   片長:48分鐘   張數:1 張 - 1DVD   影片製作:道綺全球傳播有限公司   監製/出品: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   作者簡介 王鴻濬   出生於臺灣台南麻豆鎮。早年隨父親軍旅與公教生涯,居住過台北市通化街、彰化市白沙、彰化縣田中鎮,以及在自己求學、客座時期,旅居美國密西根州安那堡(Ann Arbor)、康乃狄克州紐哈芬(New Haven)。取得博士學位學成返國,因為喜愛這裡的環境,同年在國立東華大學管理學院自然資源管理研究所尋得教職,遂落腳於此。光陰似箭,居住花蓮已有25年

。對於花蓮藍天綠地、高山大海有深刻的「癡」情,這股源源不斷的動力,使我對於花蓮的今昔有一探究竟的強烈動機。目前擔任東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以及東亞環境史學會(AEAEH)副會長的工作。   紀錄片拍攝團隊:道綺全球傳播有限公司   道綺立足臺中,足跡全球。專業高畫質影音製作團隊。   我們在乎文化歷史、環境保育、生態議題與人文情感。   在空虛、浮誇的時代,堅持透過影音傳播真實的美麗與感動。   以紀錄片、戲劇、多媒體、新媒體等各種影音形式和合作方式典藏歷史、保育環境,推廣人與自然與環境共好。儘管知道能做的很有限,道綺依舊用心去做。   作品包括:2018 環型微電影《搶救海洋大作

戰》、2018 紀錄片《在森林中。嵐山工作站》、2018 紀錄片《復新好時光》、2016紀錄片《無盡藏。哈崙時代》、2016 紀錄短片《連峰縱走。用生命書寫歷史——楊南郡老師》、2016紀錄短片《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 、2015 環型微電影《奶奶的想念——金門低碳島》、2013 微電影《鋼琴》、2011環型生態影片《臺灣生態躍動——兩種昆蟲的羽化》……等等。   局長序  尋找太魯閣森林極盛相 18 處長序  人與自然  共存和諧共榮 20 院士序 22 作者序 24 第一篇 太魯閣森林 28 第一章 部落與傳說 34 第一節 部落遷移 35 第二節 祖靈

與蓋亞 39 第三節 森林裡的小精靈 43 第二篇 太魯閣大山事業地 52 第二章 太魯閣國立公園候補地 56 第一節 國立公園 57 第二節 臺灣國立公園 59 第三節 國立公園官制及國立公園協會 62 第三章 南邦林業株式会社 70 第一節 會社改組與軍需会社 72 第二節 取得太魯閣大山事業地 82 第三節 太魯閣大山砍伐事業計畫 85 第三篇 太魯閣林場 92 第四章 光復後林業機關設施 98 第一節 等待接收 99 第二節 頻繁更迭 107 第三節 最後的整頓 114 第五章 木材產業興起 118 第一節 太魯閣林場成立 119 第二節 興建三段架空索道及運材設施 127 第

三節 三號隧道 139 第四節 佐倉國校嵐山分班 146 第四篇 嵐山工作站 156 第六章 伐植並重之林業經營 162 第一節 臺灣扁柏與紅檜 164 第二節 重返現場 174 第三節 植樹造林 202 第四節 原住民與太魯閣林業 212 第七章 林業人與山居生活 224 第一節 信仰 225 第二節 食事 229 第三節 野生動植物 233 第四節 奇萊東稜與太魯閣林場 238 第五篇 共生與融合 244 第八章 結語 248 第一節 戰爭與文明 249 第二節 人與森林的相互依存 253 附錄 大事記 258 歷任主管 261 感謝 263 局長序 尋找太魯閣森林極盛相

林華慶   臺灣是西太平洋火環帶中最耀眼的翡翠島,其光芒來自森林的蒼鬱。自從世界展開大航海時代,臺灣之名就以森翠之美流傳於交錯紛紜的汪洋航線之間。這座年輕而暴烈的島嶼高挺背脊,於是有了急遽拔升的海拔,同一緯度有熱帶的二期稻作也有寒溫帶的松杉柏,翡翠的顏色以充滿生命力的蓊鬱披覆了島嶼。   19世紀末,日本統治臺灣,即對豐沛的森林資源展開調查。1918年林野調查的腳步踏進東部,得知木瓜山區擁有豐沛的林木資源,此後又針對木瓜溪右岸清水溪區域及左岸太魯閣大山區域進行詳密的調查,確認此地的針葉林舉世難得一見。   繼1919年林田山、1933年木瓜山相繼展開林木砍伐事業,太魯閣大山地區也隨著逐漸

吃緊的太平洋戰事,於1943年開啟採伐。戰後的太魯閣林場快速擴張,10年間擴大一倍;1960年,為落實林政林產一元化政策,林產管理局改制為林務局,整併新設木瓜林區管理處,轄區裡的太魯閣林場改設「嵐山工作站」,採用新設施與新機具,工作效率大幅提高,伐木量也隨需求逐年增加,直到1986年6月伐木事業才告一段落。   高山是臺灣的倚靠,森林是臺灣的血脈。在風雨飄搖、民生凋敝的年代,太魯閣地區的林木被當作支撐臺灣經濟的後盾之一,值得國人緬懷,然而懷想林業黃金年代之餘,也必須正視我們加諸山林的創傷。   本局花蓮林區管理處於2016年出版《1922無盡藏的大發現——哈崙百年林業史》,如今再撰著《森林

.部落.人——太魯閣林業史》,為花蓮也為臺灣的林業發展歷程留下詳實記憶,期盼國人攜手護衛曾經為臺灣撐起一片天的原始森林,重現充滿生命力的「極盛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局長   林華慶  謹識 2018.09.25 處長序 人與自然  共存和諧共榮 楊瑞芬   回顧台灣近四百年的開發史不難發現,西部由南向北推進,東部花蓮的林業發展也肇始於南方的林田山。稍北的太魯閣林場在太平洋戰爭結束後,一度被視為臺灣的林業新星,比當時的阿里山更受期待。1960年木瓜林區管理處(由太魯閣林場、木瓜山林場及花蓮山林管理所等合併改組)成立「嵐山工作站」,接續太魯閣林場的運作。1986年6月結束伐木,嵐

山工作站在林務組織改造下退出舞台。   在那些20多年伐木的歲月記憶中,鐵道與索道運轉不停,人潮喧鬧去來,幽靜的嵐山曾經繁華空前。而今人去樓空,嵐山的盛況寂寥地殘盪於荒山靜屋。偶爾故人提及,才引燃一絲星火的記憶,旋即便又了然無痕。這一片廣袤的森林如今邈遠難至,那些曾經以嵐山為據點進出太魯閣深山的伐木先進們,憶及當年機具、設備與安全規範都不及今日時,那些伐木以及伐木的日子,一個崛起又消沉的深山部落,留存著說不完的故事,炎涼悲喜,都值得傳誦。   花蓮林區管理處致力森林經營與保育,同時也盡力調查研究與保存轄屬的林業史蹟。自2016年編撰出版《1922無盡藏的大發現——哈崙百年林業史》後,再度委

託國立東華大學王鴻濬教授及其團隊,針對太魯閣林場/嵐山工作站進行調查研究,一方面蒐羅文獻,從中梳理太魯閣林場的沿革,盤整始末,一方面前往現地探勘測繪,記錄嵐山工作站及鐵道、索道等各項林業設施的現況。此外,團隊更進行深入的人物耆老訪談,藉口述歷史建構太魯閣林場昔日的樣貌,在文獻和統計數字之中,挖掘更多關於嵐山的故事。   《森林.部落.人們——太魯閣林業史》一書正是這項計畫的成果之一。從調查團隊所記錄的嵐山現況,我們看見傾頹的屋舍、荒廢的索道與鐵軌,還有朽壞的機關車,雖然令人嘆惋,然而探見東臺灣林業由南而北拓展的軌跡,理解伐木人過往山中生活的點滴,既是深入探索太魯閣林業伐採歷史之路,也是見證臺

灣林業政策的遞演,提醒我們人與自然,今後應該如何達成共存和諧與共榮,一個審慎省思的態度。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花蓮林區管理處處長    楊瑞芬  謹識                                                                                              

舊 山 線 1 號隧道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有一種好,叫忘了就好。還是遇到我,也覺得很好🙃「每個走過的路,都不會覺得白費,不論結果與否,好與不好都是一種祝福」致 未來的我們,都能一直好好好好的呀!

很久之前就有知道這 #苗栗景點 #舊山線大安溪鐵橋 拍照景點,只是上次找錯路,走到其他的拍照點去了。那次就是想要找這綿延的 舊山線大安溪鐵橋 (七號隧道南口),但爬文怎麼樣就是找不到資訊,又說已封閉無法從 泰安鐵道文化園區 走過去了? 於是再爬文後~~遇到了 好心的部落客,跟我分享這拍照點位置,讓我給找到了呢! 話說本來還有點放棄,因為找不到路,還真的是謝謝有耐心的車手朋友😀

✅舊山線大安溪鐵橋,怎麼去?
https://halokkvision.com/miaoli-daanriversteelbridge/
-
分類搜尋🔍 #kkvision苗栗 #kkvision台中
#kkvisionmurmur
-
FB遇見我💙【我,走著、走著、走著,】
https://www.facebook.com/halokkvision/​
IG追蹤我❤️【halokkvision】
https://www.instagram.com/halokkvision/

臺灣鐵路山岳隧道維護管理頻率分級之研究

為了解決舊 山 線 1 號隧道的問題,作者高順義 這樣論述:

臺鐵局目前營運管轄隧道達125座,總長度約達近167公里,其中以大多為山岳隧道,為因應人力不足及未來少子化之趨勢,並運用科技技術及借重專業廠商隧道檢測方式,進行隧道維護管理之作業。為精進隧道維護管理,將各隧道狀況之加以分析評估,將營運中隧道加以區分分級,減少各工務段隧道維護管理檢查頻率。 本論文主要對隧道維護管理頻率分級進行研究,首先由臺鐵局七工務段轄管範圍各挑選1座,另挑選3座具特殊性隧道,並由隧道檢查頻率分析表加以分析及評估,製定「隧道檢查頻率分析表」並利用將十座隧道加以分析,並印證「隧道檢查頻率分析表」之可用性,並可將隧道之定期檢查頻率改變,可依評估分數進行各隧道維護管理之檢查頻

率分級,以實際案例將隧道各狀況加以計算分析,進行評估案例隧道維護管理檢查頻率分級,其結果延長至三年一次隧道定期檢查為南迴線古莊七號隧道,延長至二年一次隧道定期檢查為臺中線三泰隧道、北迴線舊清水隧道、北迴線新永春隧道及臺東線鳳林隧道,每年隧道定期檢查為縱貫線舊五堵隧道、南迴線枋野一號隧道、宜蘭線大溪隧道、內灣線南河隧道及集集線第二隧道,並且建議隧道26分以上或滲漏水、結構、道床任一項達5分以上應進行專業廠商進行隧道安全檢測。「隧道頻率分析表」是為本研究的重要貢獻,雖是簡單之評比分數,但因可用性高,且經由不斷的推算及案例現場實際比對印證得知的實用性,表格內容設計上已較為複雜,但其明確及實際狀況符合

程度高,不易推算錯誤,未來可以供臺鐵局工務處及後續研究人員進行修正及改善,並可再優化或是簡化檢查頻率分析表,使得臺鐵局工務處及各工務段可以快速簡單進行隧道維護管理頻率分級,也可作為後續研究者參考。

【夢幻步道,就是要走】向山,遇見最美的山徑:千里步道達人帶你週週爬郊山,尋訪雙北綠郊、古道、夢幻天然步道

為了解決舊 山 線 1 號隧道的問題,作者台灣千里步道協會週週爬郊山社群 這樣論述:

山,一直在那裡! 有多久不曾拾起腳步、遠離喧囂 踏上尋找祕境的旅程?   千里步道達人,精選雙北郊山夢幻步道   探問地圖上   最美的綠色驚歎號!   遇山蜿蜒的腰繞小徑、環台北盆地的淺山稜線   看林澗泉瀑、珍稀樹鳥、古道碑記、有雲行走的水梯田   走向花的山、雲的山、岩場的山、高原的山⋯   林幽水碧,步道山妍風姿各異   百年古道,穿梭時空想像先人行旅   邀你輕裝徐行,週週爬郊山! 本書四大特色   ★ 夢幻步道,用腳守護→   新郊山運動的夢幻步道,天然鋪面比例較高、最少人工施作或水泥化,生態豐富、行走體驗佳   ★ 郊山路網,週週出發→   距離雙北最近的郊山路網,

週週可出發,分次登上環繞台北盆地的淺山稜線,登高遠眺   ★ 無痕山林,親山指南→   親山不侵山!Leave No Trace 無痕山林七大原則,護生、減廢、節能、愛山林   ★ 山不政策,輕裝上路→   不起早,不趕路,不行階!大眾交通工具可至入山口,可依體力、時間,輕鬆搭配入門級╱健腳級╱親子友善行程   █ 步道森呼吸:跟著千里步道達人,一探郊山祕徑   哈盆越嶺道被喻為「台灣的亞馬遜」,炮子崙古道走入茶農生活的時光隧道,富士坪保有百年幽靜的牧牛山徑,走一回「清末最後一條官道」鹿窟坪,看魚路古道的石厝駁崁打石場,幼坑舊鐵路隧道群帶你穿越時空,大南澳越嶺段私鹽及私酒商販踏出來的山徑

,眺望雲海的石碇筆架連峰、水陸兩棲、登山溯溪的銀河洞⋯⋯   向山,遇見最美的山徑。跟著步道達人出發吧!   █ 新郊山運動:守護綠郊、山徑、古道的原初之美   住在大台北,只要搭公車、小巴或區間火車,就可以走進夢幻步道,其魔幻的成分絕不輸在倫敦王十字車站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搭上進入霍格華茲的火車——這或許是身處在台北與新北市的麻瓜的特權!   雙北郊山,是介於都市和自然間的「淺山生態系」,是呼吸起伏的綠肺及敏感生物棲地,是最美的綠色驚歎號!走向山林、登上稜線——蜿蜒山林溪流間的夢幻步道,四季山妍風姿各異,等待我們探詢。踏上百年前人們走過的山徑——古往今來、穿梭時空,在幽靜古道上想像先

人行旅。   2014年6月7日,對喜愛大自然的朋友們是一個重要的日子——千里步道在數千名志工長達八年的努力下,於這天宣布成立「台灣步道日」,推動「水泥步道零成長,天然步道零損失」的郊山步道守護運動。     本書是呼應「台灣步道日」的自然禮讚之書,由千里步道、週週爬郊山社團的13位步道達人,精選雙北綠郊步道祕徑,邀你體驗綠郊、山徑、古道的原初之美,用心走路、用腳守護我們福爾摩沙世界級的自然生態。   這18條夢幻步道,有獨特的自然景觀、動植物生態,美景四時遞嬗、山水風姿各異,沿途保留了先民在古道上的道里碑記、石砌小徑;同時也帶你親身體驗步道志工以石材、原木手工修築的手作路段。輕裝簡行,讓

我們一起走上山徑吧!   ★本書為讀者精心繪製「雙北夢幻步道之Google Maps 軌跡圖」,請見 www.tmitrail.org.tw/website/?page_id=11356   ★二○一四年六月的第一個禮拜六為「台灣步道日」,首屆主題「親親步道-森呼吸」,活動訊息請見www.tmitrail.org.tw/trailday 作者簡介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致力於保護台灣山海風光與人文之美,以「水泥步道零成長、自然步道零損失」為目標,全力投入「步道志工培力、郊山步道鋪面調查、步道學三部曲」的扎根工作上。同時串連環島路網,在都會市區,推動綠色路權與綠色廊道

;在社區郊山,則強調「手作步道」的公民參與環境守護。   千里步道協會等團體發起「無痕山林:新郊山運動」,提倡「親山不侵山」,鼓勵大家一起守護通往山林的自然步道。由於步道的水泥化硬鋪面覆蓋住泥土,甚至覆蓋住樹根,造成棲地切割、逕流沖刷加劇,行走時亦傷害膝蓋腳踝健康,發起「水泥石階再見.還我友善步道」,以公民志工參與的模式鋪設較為因地制宜、可回復性的鋪面材質,最大程度地保留自然路徑。參考美國國家步道的定義,將步道體驗重新定義為「保留郊野感受」,結合LNT無痕山林運動、環境生態教育,推動「尊重生態的深度旅遊」。在親近郊山的同時,也守護步道的天然鋪面,避免不當水泥化、鋼構工程入侵我們美好的山林。

  千里步道協會延續「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郊山守護行動,二○一四年倡議將六月的第一個禮拜六訂為「台灣步道日」,首屆主題為「親親步道 森呼吸」,串連全國北東南中12地之在地團體一起展開活動,邀請各地熱愛山林的民眾走一趟郊山天然步道:   ●以分散、分流,不造成環境負擔的方式,號召夥伴在每年六月的第一個禮拜六,走一段自己喜歡的步道。   ●與步道上的夥伴,一起為喜歡的步道做件有意義的事。   ●帶上步道旗在步道上合照,並上傳至臉書、推特、噗浪或部落格,鼓勵更多朋友一起關心步道! 【共同作者】 林三元、林宗弘、林祖棋、林芸姿、林佳燕、古庭維、吳雲天、徐銘謙、徐薆薇、陳朝政、蒙金蘭

、鄭廷斌、張義鑫 【推薦序】小野 紀政 齊柏林 賴榮孝 周聖心 【作者序】夢幻步道:行走天然之必要 文╱徐銘謙 【開篇文】想像那些先人走過的古道:大菁之路、六舅公的牽牛路、阿嬤的尋夫路 文╱林三元 ◆地理:淡蘭古道暖暖十分段、菁桐古道與東勢格越嶺、平溪到九份 ◆看點:大菁之路、李家莊古厝前大樹與石板、煤礦遺址、盤石嶺、肉板卡、刣人嶺、荒野小廟 ◆季節:四季皆宜 ■之一:北海岸線 ★ 三 小時風景萬花筒: 魚 路古道 • 擎 天崗 • 八煙聚落 從陽明山區擎天崗魚路古道下到八煙聚落這條路線,保有豐富自然與人文內涵。步道上斑駁的安山岩石階,是北台灣特有的火山岩;下到八煙聚落,跟

著石砌水圳中的山泉水走訪充滿活力的水梯田;來到石厝前的菜攤,向友善的阿公阿嬤購買剛採摘的新鮮蔬果。大約3小時的步履,沿途欣賞火山地質景觀、蒼勁的大芒草原和田園風光,順道把滿滿的農村人情味打包回家。 ◆地理:金包里大道北段、八煙聚落 ◆看點:魚路古道城門入口、安山岩石階、百二崁、石厝、駁崁、大油坑採硫遺跡、上磺溪打石場、石板橋、八煙出 張所、水梯田、砌石水圳╱三層圳╱浮圳 ◆季節:四季皆宜;十月芒花 ★ 山水泠靈,清末最後一條官道:鹿堀坪古道 鹿堀坪,一稱鹿窟坪,這條古道目前普遍認定屬於淡基橫斷古道的東段,大約闢建於一八九二年間,有「清末最後一條官道」或「清末最後一條軍道」之稱,舊時作為聯絡萬

里與士林、關渡及內湖地區的越嶺道,也是先民牽牛牧養的牛徑。 ◆地理:此區域步道路網細密繁複,規劃單日O形、P形、8字形縱走,皆可穿貫通達 ◆看點:頭前溪瀑布、石棚土地公、鹿堀坪山、梯田、芒草、中低海拔生態 ◆季節:四季皆宜 ★ 百 年靜美的牧牛山徑:富士坪古道 富士古道,是日治時代隨著磺嘴山一帶牧牛區域的開拓,為了方便居民們畜牧並且聯繫魚路古道、萬溪古道等而開闢的山徑,所以也是一條牛走出來的「牛道」。這條路的最高點就是通往大尖山,有「小富士山」之稱,這條古道也因此得名,步道綠蔭蔽天,山腰處的草原又名大尖草原,也叫做富士坪草原,登山後徜徉於此,盡覽天地舒緩之美。 ◆地理:富士古道可連接瑞泉古道

、富士山腰古道、鹿崛坪古道、林市古道,形成一圈O形迴路 ◆看點:牛道歷史遺跡、 夾在群山間的大草原、 豐富的低海拔植物生態 ◆季節:四季皆宜;秋天賞芒草、槭樹 ★ 鳥魚花厝,離家最近的世外桃源:內雙溪古道 從清代行腳至今的內雙溪古道,離熱鬧的士林不過40分鐘車程,卻依然保存質樸泥土小徑的古道原貌。只要搭公車就可以方便抵達,沿路都是泥土鋪面與清涼的綠蔭,可以賞鳥、賞魚、賞花、賞古蹟,對入門者走起來也不會覺得太長或太陡,是離台北市區最近的一處世外桃源,平等里的內雙溪古道就是這樣一條完美的入門路線。 ◆地理:魚路古道、金包里大道北段、北五指山步道系統最友善的步道路段 ◆看點:番婆路石頭公、番婆厝、

台灣藍鵲、擎天崗、冷水坑、絹絲瀑布 ◆季節:春季、秋季,避開溽暑、冬雨;春季梅雨前,有特殊花景可賞 ■之二:平溪、瑞芳、雙溪 ★ 跳 石 ‧ 流 水 ‧ 上 學路:猴硐越嶺 • 三 貂嶺步道 • 獅子嘴奇岩 六十幾年前,住在烏塗窟頭這端的阿南仔每天在猴硐越嶺三貂嶺步道上,花二個半小時徒步下山上學,下課時與同學結伴走回山上,每每總在小溪與瀑布、梯田與泥土路之間流連玩耍,要用上四個小時才到得了家。而阿南仔做夢也沒想到,這條他熟悉的上學放學路,在二十一世紀會化身成為古意盎然的自然步道,吸引著山野愛好者的尋幽訪勝。 ◆地理:瑞芳、猴硐、三貂嶺 ◆看點:柴寮古道、內店仔、百二馬、中坑古道、獅子嘴奇岩、

溪床石路、壺穴地形、三貂嶺瀑布群步道 ◆季節:四季皆宜 ★ 與 小火車一起穿越基隆河峽谷 : 幼坑古道 從三貂嶺車站到大華車站,平溪線鐵道僅一站之隔,但沒有平行的公路接通。使用私有運具,必須要由106縣道越過五分山,或是北37銜接台2丙線,路途遙遠且翻山越嶺,才能往來這兩個地方。這段山谷間,鐵道以外就只有幼坑古道可通行,它維持早年樣貌,在過度開發的中低海拔區域,是一條人煙稀少、自然環境完整、真正保有古意的舊道。 ◆地理:三貂嶺、平溪線一號隧道東口 ◆看點:鐵路隧道群、古道鐵道交會口、幼坑聚落、碩仁煤礦遺跡、粗坑簾幕瀑布、幼坑鐵橋、石拱橋 ◆季節:四季皆宜,避開雨季 ★ 親 近山田美學,眺望

山巒尖峭:東勢格越嶺古道 若說平溪是台北的後山,那麼東勢格可說是平溪的後山。住在後山的居民仰賴這山區一條條的越嶺古道, 與繁華的前山聚落聯繫。東勢格越嶺古道,到舊礦場的前段路約1.2公里,屬於舊台車道,最平緩,老少咸宜,沿途有礦場、拱橋、土地公廟等古道遺跡, 而沿溪畔而行,又有怡人的幽林竹徑,不知不覺中爬至越嶺高處,俯瞰山坡梯棉與草原。平溪鄉以山巒尖峭著名,有支線可連結至「峰頭尖山腰越嶺路」,挑戰「平溪三尖」:石筍尖、薯榔尖、峰頭尖。 ◆地理:平溪 ◆看點:舊礦場、事務所、石拱橋遺跡、雙土地公廟、柳杉造林處、民宅土埆厝、峰頭尖山腰越嶺路、平溪三尖 ◆季節:四季皆宜 ★ 靜波泉澗伴蒼鬱:灣潭古

道 灣潭古道是清代「淡蘭道」其中一小段,是早年台北盆地與其周邊的人貨往來,「自然而然」循著灣潭溪的河灣曲折踩踏出來的交通道路。來到這裡,行走在蒼鬱之間與迴轉之際,面迎山風,聆聽泉澗之聲,步履之至,不忘眼到、耳到、心到,就能在微風婆娑之中忘憂於翠綠山林的自然懷抱。 ◆地理:坪林、雙溪間的北勢溪上游,連結清領時期淡水廳和噶瑪蘭廳的淡蘭道路段 ◆看點:灣潭橋河灣、泉澗瀑布、道里碑記、山蘇之道 ◆季節:春夏秋皆宜 ■之三:坪林、石碇、深坑、汐止 ★ 筆 架連峰,登高爬岩望雲海:石碇筆架山 從未想過在海拔不到一千公尺,緊鄰著都市與高速公路的近郊淺山中,能夠看見一望無際的雲海,遙望遠處露出尖頂的101大

樓。不必遠求高山,只要來到台北盆地南緣的二格山列,走一趟「筆架連峰」淺山稜線,便能滿足我們心底潛藏的登高欲望,享受登高望遠的自然野趣。 ◆地理:淡蘭古道南路,登山口步行三十分鐘即可登高遠眺 ◆看點:石砌古橋、梯田駁崁、二格山古厝、部落隘寮、西帽子岩巨石 ◆季節:春秋皆宜,避開溽暑、冬雨;春季梅雨前,特殊植物開花奇景 ★ 茶 農生活的時光隧道:炮子崙古道 • 茶山古道 台北盆地東面的深坑一帶山區,自清朝以來就是文山包種茶的重要茶區,先民生活的足跡留下了一條條錯縱交替的古道,以及隨著古道延伸分布的美麗石厝及土角厝。從炮子崙古道上山,於泰元農場銜接一條腰繞猴山岳的小徑前往林家百年草厝,再由茶山古道

返回深坑,這一條O形步道,能欣賞最精華的古道風光,交通銜接方便,假日踏青健行,再帶些新鮮的農產品當伴手禮,滿滿幸福的味道。 ◆地理:深坑山區、茶山古道、炮子崙 ◆看點:百年茶山風光、硬砂岩步道與傳統步道工法、百年林家草厝、吳家老厝、蔡家老厝 ◆季節:四季皆宜:避開雨季 ★ 剛強又溫柔的自然詩歌:新山夢湖步道 台北其實離海不遠,不用登得太高,在不到海拔500公尺高的山頂便能望遠!這座位在汐止,靜靜佇在台北盆地外緣的東邊、北倚五指山脊的新山夢湖步道,就是可以同時一覽山海美景的夢幻步道。斜面巨石形成的新山山頂,佇立在台北盆地東緣,站在這裡就能眺望台灣海峽、基隆嶼,甚至是朦朧的九份山城,山海盡入胸臆

。 ◆地理:汐止,保線路端至五指山古道端 ◆看點:夢湖、湖畔棲地生態、台北最古老地層五指山岩層、山頂岩稜遠眺山海美景、砌石步道、石砌梯田 ◆季節:四季皆宜 ■之四:新店、烏來 ★ 登山步道的百年博物館:銀河洞古道 銀河洞步道,是木柵與新店地區山友們相當熟悉的一條健行路線,有「銀河飛瀑」名景,是親近大台北郊山很好的起點。從認識台灣登山步道演變的歷史角度來看,這個區域更是台灣百年來步道類型演變的百寶箱,泥土、枕木、水泥、花崗岩、安山岩,不同年代、不同材質步道的行走體驗,在此形成最即時的對照,有如步道的百年博物館,值得入門者一試。 ◆地理:烏來二格山系統 ◆看點:銀河洞飛瀑、銀河洞宮廟、百年安山岩

石階、枕木步道賞花、觀景台、鵝角格山山頂攬勝 ◆季節:四季皆宜 ★ 台 北最美的林道:內洞林道 被譽為「台北最美林道」的內洞林道,清幽寧靜,生機盎然,是進行生態觀察絕佳的自然教室,帶著圖鑑沿途辨認動植物,會特別有成就感。由於路徑平整好走,成為親子皆宜的親山入林好選擇,也是單車車友和山徑野跑行跡所至的熱門地點。延伸至內洞林國家遊樂區,可一探體驗立體的三層瀑布、森林浴步道,享受清涼舒爽的芬多精。 ◆地理:烏來二格山系統 ◆看點:伐木電線桿舊跡、「娃娃谷」賞蛙、三層瀑布、森林浴步道、羅好水壩 ◆季節:四季皆宜 ★ 登山溯溪,水路兩棲過癮玩:「紅河谷」加九寮步道 位於烏來的加九寮熊空越嶺道,擁有水

陸兩線的多元景觀,泥土步道自然好走,而由於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對開發的種種限制,水量穩定適中、周邊環境天然的加九寮溪,成為入門溯溪者的理想去處。來到這裡,初學者既可以走陸路也可以走水路,適合登山健行與溯溪等多種玩法,亦可組合成水陸兩棲的賞玩行程,經常來走也不會膩,絕對是值得推薦的夢幻古道之一! ◆地理:烏來加九寮 ◆看點:加九寮溯溪、小瀑布、深潭、天然滑水道、豐富林相 ◆季節:四季皆宜;避開雨季、颱風或大雨過後 ★ 北宜漫慢行,人與自然的思辨之路:桶後越嶺道 桶後越嶺道是一條怡人的北宜「慢速」道路;跟另外兩條同樣從烏來出發到宜蘭境內的哈盆、福巴越嶺道比起來,桶後越嶺坡度平緩、距離較短;只要半天

可以晃悠晃悠地從台北走路到宜蘭。從起點一路沿溪行,兩側群山綠帶夾道、桶後溪河景藍帶沿途相伴,及至翻越位於小礁溪山和烘爐地山之間穿越雪山山脈的鞍部,俯視如天高的太平洋海平線,比起開車塞在北宜高速公路上,多賺到玩水、野餐、森林浴的清涼時光。 ◆ 地理:新北市烏來鄉境內 ◆ 看點:桶后吊橋、攔沙壩/魚梯、烘爐地山叉路口、鞍部最高點眺望蘭陽平原、手作步道工法 ◆ 季節:四季皆宜;避開雨季、颱風季節 ★ 台灣的亞馬遜:福山哈盆越嶺古道 世居大嵙崁地區(今桃園巴陵)的泰雅獵人,因為追獵的關係而往南勢溪上游溯行,遠遠的望見一片水草豐美又平坦的區域,驚歎之餘回去告訴族人,於是在後來的十到廿年中,大嵙崁地區的

泰雅族人逐漸移居到哈盆地區,之後更擴展到今天的宜蘭崙埤等地區,「哈盆中嶺越嶺道」,就是百年前泰雅族人在福山、哈盆與宜蘭等部落間往來行走的路線,步道遺留泰雅老部落與日據時期砲台、監督所等眾多人文歷史遺跡,更擁有「台灣的亞馬遜」美譽,是一條珍貴生態與歷史交會的古道。 ◆地理:新北市烏來區與宜蘭縣大同鄉之間 ◆看點:亞熱帶低海拔原始森林環境、豐富林相與珍稀物種,日人遺跡如砲台、監督所、傳統獵寮 ◆季節:春秋較宜;夏季慎防山洪暴發 ■之五,出走:大南澳 ★ 壯闊山海,島嶼之歌:蘇花古道之大南澳越嶺段 走在藏匿於蒼鬱之間的小徑,細察一年四季皆精彩的林木花草,途中登高展望,開闊壯麗的山海之美、東澳灣的美

景與烏石鼻之外的浩瀚海洋盡收眼底。這是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的獨特魅力。從私鹽及私酒商販踩踏出來的路徑,行走過此一路程,可以深刻體會昔日居民為了營生而奔波的辛勞。在時空變遷下幾經更迭,成為今日親和力十足的休閒步道。 ◆地理:宜蘭縣蘇澳鎮朝陽里、朝陽國家步道 ◆看點:私鹽私酒商販小徑、朝陽社區、烏石鼻戰備道、四季野地植物、香楠大樹、觀景平台遠眺山海交界美景 ◆季節:四季皆宜 ■四季遊山學 ★ 行前準備:輕量化、必備品Checklist,依步行難易度、所需時間、季節等作推薦 ★ 貼心提醒:迷路、毒蛇、螞蟥、蜂螫、意外急救處理等 ★ 千里步道推薦:雙北郊山•最友善的天然步道 ★ 雙北郊山路網地圖:G

oogle Maps結合GPS調查,繪製步道地圖、沿路看點 ★ 步道守護行動SOP:發現問題→拍照記錄→立即通報→描述問題→持續關注 推薦序之一 山,一直在那裡――看見台灣的美 文|齊柏林‧《看見台灣》導演   我從事空中攝影二十多年,有許多機會從空中俯瞰台灣,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台灣最美的地方是哪裡?」我的答案總是──台灣的山最美麗。   由於台灣獨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獨一無二的高山生態,豐富的景色與物種,在世界上都是難得一見的。   千里步道帶領大家,以更貼近自然的方式去親近這些山林,相信本書不僅能讓您看見台灣的美,更能學習如何近山、愛山。 推薦序之二 我現在就是一棵樹

――為台灣步道日而寫 文|小野•知名作家   「爬山時不要仰望山,那容易動搖信心和勇氣。看著前方兩、三步的台階,踩穩後再專注的往上走。」     「如果有些喘,不要立刻休息,再走幾步之後呼吸就調順了,反而不喘了。」   「 我能走在別人前面的秘訣,並不是因為我走得快,而是我休息得比別人家少。」   「拿柺杖登山的目的,不是為了要依頼它,而是在必要時借用一下。不然柺杖就成了多餘的工具了。」   「我製做柺杖的目的不在生產柺杖,而是鍛鍊自己快要僵硬的手指。就像爬山不是為了山,而是為了爬。」   做為一個爬了大半輩子台北郊山的「山友」,我的老爸隨口說出來的話都是人生的智慧的格言。他曾經在和孫子、

孫女一起爬山時,陸續講了這些從爬山中領悟的人生哲理,我如隨行弟子般一一紀錄下來。兒子和女兒還小的時候,偶爾會跟著阿公、阿嬤爬台北的郊山,兒子會替阿嬤扛起背包,女兒會替阿公注意沿途可以撿回家製作柺杖的樹枝。有孫子孫女陪伴時,阿公和阿嬤特別開懷,沿途都是笑聲。   阿嬤的背包不輕,就像她這輩子的承擔和背負。背包裏面有她自己和阿公的水罐和食物,有切好給所有登山朋友的當令水果,還有準備給阿公替換的背心。阿公也有一個背包,不過只是裝飾用,裡面只有一條毛巾和一把鋸枯枝的鋸子。阿嬤很疼惜阿公,總是覺得阿公身體比較差,其實她自己的心臟病更嚴重。我相信,如果有一天我的孫子和孫女也願意跟著我一起爬山,我一定可以

感受到老爸、老媽當時的幸福和快樂。   有一年,老爸告訴我說,他終於畫出一張自己最滿意的觀音普薩像,面容悲如我的阿嬤。我告訴老爸說,我將這幅觀音像印3000張,以後每次爬郊山時,就在山上的廟裡放個幾十張,等待有緣人來拿,和他們結個善緣。後來每次爬台北郊山時,就多了這項任務。   老爸在十五年前離開人世。他離開前三天還在爬山,但是在山上進了廁所出來,誤以為被山友們拋棄了,一個人慌慌張張衝下山,攔了一輛計程車回家,下車時跌了一跤,跌斷髖骨。次日送醫院後立刻開刀,手術一切順利,可是凌晨突然就走了,他的日記內容竟然停在爬山的前一天。老爸走後不久,我夢到了他,他正揮汗如雨製作著一根柺杖,我很驚訝的問

他說,爸,你⋯⋯你,不是走了嗎?老爸露出頑皮又頑強的笑容說,我生命如此堅靱,怎麼可能如此輕易屈服?他說,他正要出發去爬陽明山呢。   醒來後我濕了眼眶。因為老爸說他根本還沒有走,他明天還要去爬陽明山。老媽在老爸走後並沒有讓自己陷入太久的哀傷,她繼續和原來的山友們相約爬山,繼續把沒有送完的觀音像送完。後來老媽搬來和二姊同住之後,因為家就在郊山旁,老媽更是每天清晨五點便準時起床,摸著黑一個人慢慢慢慢的爬到了郊山的山頂,跟著一個年紀比她還大的陳老師學習外丹功。陳老師太嚴厲,駡跑了所有學生,最後只剩老媽一個人。老媽越來越老,也漸漸爬不動了,但是她不肯放棄。理由竟然是,如果連她都不爬上山,陳老師一個人

豈不太孤單了?   後來老媽真的一直爬到再也爬不動為止。有一天她連爬起來走路都很困難時,仍然要請人用輪椅把她推到入山口。她苦笑著望著近在眼前的山,仰望著,仰望著,希望能有奇蹟出現,讓她忽然可以站起來,走向山。為了等待這個奇蹟出現,她苦苦坐在輪椅上煎熬了三年,最後,奇蹟並沒有出現。   「讓我可以站起來,走向山,再爬一次。只要一次就好。」這是老媽走向人生盡頭前的唯一願望。從此以後,我每次走進山林時,都會想起老媽渴望能再爬一次山的眼神,和那一抹無奈的苦笑。我走向山,我開始往上爬,每當我走在山路上,就深刻的體驗到媽媽渴望能再爬山的那種生命熱情。這是連日暴雨後的一個晴朗的早上,有一群愛山的朋友們,

同步在全台灣幾個地方一起走進了山林步道,一起見證了台灣第一次的「台灣步道日」。從此之後,每年六月的第一個星期六,就是我們心中的台灣步道日,為此我們也立下了愛護山林的誓言。當我正在山腳下對著愛山的朋友們說話時,忽然出現了一隻寬腹螳螂,就在眾人搶拍的時候,牠悄悄的爬上了我的鞋子。有些人驚呼起來,我說,你們不要怕,我身上有樹的氣息,我現在就是一棵樹,牠會慢慢往上爬,牠一定不會咬我的。果然,寬腹螳螂慢慢的輕輕的在我身上嗅著爬著,只是有點癢。最後牠爬上了我的頸子、頭髮、帽子,終於到了頂,之後就飛落地上。   媽媽,我知道是妳。你是來和我打個招呼的。再見了,我會記得繼續爬山。 推薦序之三 日行萬步,

走在我們美麗的土地上 文|紀政‧希望基金會董事長   許多研究或是臨床報告都已證明「走路」對身心健康的幫助,不僅如此,日行萬步對於心情愉悅、人際互動、土地熱愛、行銷台灣等等均具正向影響。希望基金會自二〇〇二年開始聚焦於全民健走推廣,持續倡議「每日一萬步‧健康有保固」,便是希望透過日常生活中簡單的走路運動,讓大家都能擁有一個更健康的生活品質。   也因此,當二〇〇六年黃武雄、小野、徐仁修等好朋友發起千里步道運動時,我就特別開心,因為,這表示已有更多人意識到走路的重要性,尤其千里步道不僅關心「走路」,還把觸角延伸到「走路」的環境、空間,串連環島的山海環圈,透過走路,希望讓更多人認識我們的故鄉家

園。還記得那年千里步道舉辦第一次試走活動時,我就和大家一起坐渡船、沿著屈曲古道,走到翡翠水庫,那真是開心的一天啊!   這兩年,千里步道協會更針對吸納六百萬人口的大台北地區的郊山步道,進行了地毯式的鋪面調查,且把其中仍保留較多自然鋪面與環境、透過大眾運輸即可方便抵達的路線,透過步道達人們的引路,以及本書精彩的文圖,帶著大家透過走路的方式,進入山林、進入故事、進入村落。謝謝千里步道協會長年的堅持和努力,也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更多人一起響應本書,一起「起而行」,走出有保固的健康生活和國家競爭力。 推薦序之四 親山,我們可以有更好的選擇 文|賴榮孝‧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   家

在觀音山下,因此觀音山已成為我騎單車或是爬山運動最常拜訪的所在,最高點硬漢嶺前有一座牌樓寫著【走路要找難路走,挑擔要揀重擔挑】。每次走到此抬頭看到這兩行字,心裡都不禁莞爾。   觀音山是個很棒的地方,步道各有長短,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半天或是一天,都有可以選擇的路徑。路徑鋪面有的是全程都是石階如好漢坡,也有自然步道如風櫃斗湖步道、北橫、駱駝嶺和攀岩路徑,攀岩路徑在和尚頭下方有一小段是用廢輪胎鋪起來的,雖然不像石階步道一樣堅硬,但也是不自然的材質。步道沿線都是濃密的森林,所以不管早上中午傍晚都適合,四季也各有風情景致。   我去爬觀音山通常會選擇自然步道行走,有時還會拖下鞋子赤足而行,那種貼

近大地的感覺很舒服。不喜歡石階步道,最主要是其有步道過度工程化、人工化,造成棲地切割、不透水、傷膝蓋、耗能量、外來種、破壞景觀與史蹟等問題。   除了觀音山,我也走過雙北許多的步道,如魚路古道、天母古道、草嶺古道⋯⋯,爬過各處郊山如筆架山、皇帝殿、二格山⋯⋯。我特別喜歡筆架山,除了它是大學迎新活動學長帶我們來爬的郊山,更重要的是全線幾乎都是自然步道,行走其間有那種「回歸山林」的夢幻感覺。   反之,我們看到台灣各處山林步道都已經過度人工化、工程化,郊山步道的「過度建設」已經是環境議,所以在二○一二年千里步道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在全國環境NGO會議上,提出「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目標

。此外,荒野保護協會有一群夥伴組成步道志工,和千里步道協會的朋友們一起成就了大崙尾山的米粉路手工步道以及福州山櫻花步道。   志工們從二〇一二年開始進行了雙北市郊山「鋪面普查」的任務,除了實地踏查,還要把相片與軌跡、點位輸出,並將調查的鋪面歸類到水泥步道、天然步道、棧道、木屑或枕木步道、碎石、石材、木階、石階,以及其他人造物等分類裡。   經過兩年努力共完成台北市136條、新北市138條列管步道,總計274條、總長超過460公里,各式鋪面的步道的調查。現在他們把調查成果彙整成《向山,遇見最美的山徑》這本書,這書有四大特色包括【夢幻步道,用腳守護】、【郊山路網,週週出發】、【無痕山林,親山指

南】、【入門健腳,輕裝上路】等。   這本書不僅僅提供大家精選的18條「夢幻步道」向讀者推薦,邀請遊人藉由親炙過夢幻的美好,而知滄海桑田再不能任其「被消逝」。更重要的是要傳達親山、愛山、無痕山林的觀念,而這不是靠政府或專家,而是要靠大家。山,一直在那裡,期待當我們啟程探訪山中的祕境,探問地圖上最美的驚歎號時,我們可以有更好的選擇,期待更多貼近自然融入環境的山徑,讓我們遇見自然的美好。   邀請大家一起走向山,一起「看林澗泉瀑、珍稀樹鳥、古道碑記、有雲行走的水梯田。走向花的山、雲的山、岩場的山、高原的山⋯⋯」 作者序 夢幻步道:行走天然之必要 文|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副執行長  

 三月底還相當濕冷多雨的周日晚上,我離開電腦,放下趕不完的文章,奔赴位於新店區公所捷運站邊上的小吃店與一群剛下山的山友們縮在小小的空間裡,圍著熱熱的火鍋,邊吃菜,邊聽這趟特別的「新店KO大會師」登山過程的趣事。他們頂著半濕的頭髮,哀號地說起那條陡上的山路、無止盡的水泥石階多麼傷腳。   可別以為他們戲稱的「KO」是「攻山頭」,其實他們是千里步道協會的志工,身上帶著GPS、相機以及記錄本,正在進行從二○一二年啟動至今的雙北市郊山「鋪面普查」的任務,除了實地踏查,還要把相片與軌跡、點位輸出,並將調查的鋪面歸類到水泥步道、天然步道、棧道、木屑或枕木步道、碎石、石材、木階、石階,以及其他人造物等分類

裡,資料上傳後還要經過二度判讀、討論與確認。   這樣繁瑣的程序,得不斷重複,一步一腳印的踏查、一筆一筆資料地輸入,已完成台北市136條、新北市138條列管步道,總計274條、總長超過460公里,各式鋪面的步道,包括令他們害怕的水泥石階,也見識各種地毯輪胎的「步道奇觀」,只為了找出所剩不多的天然步道確切的位置,讓更多人意識到行走天然之必要。   ■ 用腳守護世界級的生態   早在二○○二年時,包括本書作者在內的幾個朋友組成網路虛擬社群「週週爬郊山」,當時目睹草嶺古道的桃源谷大草原施做花崗岩水泥石階,陽明山坪頂古圳原有的安山岩被挖除、新鋪花崗岩水泥石階,郊山步道浩劫四起,因而發起「石階再見」

運動,邀請各界山友主動回報類似工程破壞問題,得到相當大的迴響。與此同時,從走過的郊山步道中,精選了大台北25條無鋪面的步道,出版了同名的書籍,提出「不起早、不趕路、不行階」的「山不政策」。   十年間雙北市的郊山鋪面不斷覆蓋水泥、工程設施,當時的天然步道也受到包括遊客、山友、社區不當行為的威脅。曾幾何時,水泥變成現代化的代名詞,步道則與鋪面與設施畫上等號,造就傷人膝蓋、也破壞生態棲地的硬體步道,此種迷思破壞了延續自原住民、清朝、日據的天然透水、在地特色的土石小徑;代之以為一勞永逸的水泥鋪面與暗埋鋼筋,一旦毀損反成危險因子,為解決設施的問題代之以另一種問題的設施。人們本想藉由走上步道親近自然,

反使步道成為劃破自然與故事的裂痕。   二○一二年千里步道協會、荒野保護協會在全國環境NGO會議上,提出「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目標。郊山步道的「過度建設」已經是環境議題,台灣的人均水泥消耗量居全球第二位,為世界平均值的5.2倍,台北市已開發區的透水地表面積比例只剩下不到16%。在此全球暖化、節能減碳的新思維下,進口的水泥材料在其從生產、運輸到棄置的生命週期中都不斷釋出二氧化碳,粗估每1公噸水泥將排放880公斤二氧化碳。經過鋪面實地普查,雙北市水泥步道總長已達近180公里,以均寬2米、厚10公分保守估計,約用到3萬6千立方米的混凝土,而每立方米的混凝土中有0.37公噸水泥,如此相當

於排放13,320公噸的二氧化碳。而水泥覆蓋實際不只鋪面,還延及周邊河溝,造成土地缺乏滯洪、保水環境,加劇熱島與災害。   經過將近兩年的鋪面調查行動,證實了台北市水泥步道比例已經超過75%,天然步道僅存一成;新北市水泥步道比例雖相對較少,但因新北市的步道里程數較長,以總長度來看,新北市的水泥步道仍高於台北市。往者已矣,水泥步道只能等待其毀棄後逐步有意識地復歸自然。但志工們記錄下所剩不多的天然步道的精確位置,輔以現況照片,除了作為公民守護的資料庫外,這本書也精選了18條「夢幻步道」向讀者推薦,邀請遊人藉由親炙過夢幻的美好,而知滄海桑田再不能任其「被消逝」。   ■ 親山不侵山:新郊山運動

  所謂「夢幻步道」,首選較少被人為工程擾動破壞、天然度較高的步道,不僅雙腳不會抗拒走在柔軟的泥土上,偶有植被、落葉覆蓋,或有先人就地取材的古樸石級,甚至保有跳石野溪,走來愜意;眼睛看到的綠意也富有遠近層次,在季節裡的山的顏色充滿本土原生的多樣性,此時聽覺總會伴隨著隱身其間、其時的各種有情在婉轉、啁啾、鳴唱而愈發敏銳。如果事前做了功課(例如本書),你會發現連結步道與周邊社區、產業、人文的故事,可能正好凍結在不起眼的角落,等待與有心人不期而遇,讓人永遠保持著發現的樂趣。   而如果這樣的步道,能夠讓你搭乘大眾運輸就可到達,省去自行開車、塞在車陣或找不到路的敗興,夢幻程度更有加分。你能想像嗎?住

在大台北,只要搭公車、小巴或區間火車,就可以走進夢幻步道,其魔幻的成分絕不輸在倫敦王十字車站的九又四分之三月台搭上進入霍格華茲的火車,這或許是身處在台北城市的麻瓜的特權,也是千里步道協會自二○○九年起推動「新郊山運動——環台北一週」,嘗試推動把郊山走成兩天一夜,起始與結束都以大眾運輸為交通工具,落實低碳健康、夜宿山村、深入體驗山中人家、促進偏鄉經濟永續發展的理念。   ■ 夢幻步道,就是要走!   細心的讀者也許還會在字裡行間讀出默藏著的傷逝情緒,過去山間常見的風景之所以成為今日的夢幻,正意味著人們要追求簡單的野趣竟益發難得、稀缺,甚至有些步道之所以夢幻,還因為年輕時曾在那裡觸碰到心靈的原野

,也許是一棵日頭角度下發光的樹,也許是在蜿蜒溪畔間穿行的風,是與嶙峋巨石相視兩望的下午、與情人攜手同行的完美空間,而今不復存在的傷痛,舊地重遊時,記憶的某一部分彷如被吸進黑洞,從心頭狠狠挖除。   雙北的郊山也正因為靠人太近,承受的開發壓力較諸高海拔的原野山林更大,也更不易引起忙碌生息其間的人們注意。因而,僅存的夢幻,不論之於人或生態,在已經斷裂破碎的當今,是仰賴棲息的最後跳島。正是因為抱著守護最後的跳島的心情,26個志工們走完460公里的步道,記錄下破壞的實況,以及再也不能退讓的範圍;10個作者們在各種時間的空隙,反覆走出精選的夢幻路線,循循引領讀者成為負起環境責任的旅人。   為呼籲更

多民眾加入「從路人到公民」的旅程,千里步道協會發起每年六月的第一個周六為「台灣步道日」(Taiwan Trail Day)。在這一天,選一條你喜愛的步道,邀集一群朋友,為它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學習像山包容我們那樣,一起守護我們心中的那條夢幻步道。夢幻步道,就是要走!《向山,遇見最美的山徑》一書,是我們為她做的第一件事。 【台灣步道日宣言】   這是一份愛的宣言。關於步道與這塊土地。   步道是引領人類走進豐饒自然的溫柔微光,讓我們學習疼愛、保護這塊大地。曾幾何時,我們麻木地以「有無用處」的角度看待她,忘了她也是天地萬物共同棲身的所在。   即便如此,當我們沿著步道走進自然,仍能感受到,

她對人類私欲過度擴張的無私和包容。   該是我們擁抱她、守護她的時候了。就在今天,步道日發起的這一天,我們一同立下誓約:   步道是提供我們親近自然的小徑,不讓它變成劃破山林的傷口、留在海邊的傷疤;   我們會用更輕、更溫柔的方式親近她,並尊重一草一木,避免打擾自然生態;   我們將努力主動關心周遭的環境,觀察、監督,為她發聲。   從今天起,我們將努力達成承諾,珍惜每一條步道,每一道微光。 【第一章之二】入門級山水泠靈,清末最後一條官道:鹿堀坪古道文|林佳燕 攝影|江嘉文前言:鹿堀坪,一稱鹿窟坪,這條古道目前普遍認定屬於淡基橫斷古道的東段,大約闢建於一八九二年間,有「清末最後一條官道」

或「清末最後一條軍道」之稱,舊時作為聯絡萬里與士林、關渡及內湖地區的越嶺道,也是先民牽牛牧養的牛徑。古往今來,時空穿梭,百年前與百年後的人們在同一條山徑上,有著怎樣的差別?這些,是我走在鹿堀坪古道自問自答的問題。鹿堀坪,一稱鹿窟坪,這條古道目前普遍認定屬於淡基橫斷古道的東段,大約闢建於一八九二年間,有「清末最後一條官道」或「清末最後一條軍道」之稱,舊時作為聯絡萬里與士林、關渡及內湖地區的越嶺道,也是先民牽牛牧養的牛徑。★ 山徑蜿蜒,水瀑泠泠古道以大坪水圳口為起點,過芒草原後與淡基橫斷古道接連,前段長約1.6公里,山徑蜿蜒依偎頭前溪而行,溪水清澈,沿途水聲潺潺不絕,清脆俏妙,水動風起,行走其間,

全身細胞頓生一種解渴的舒暢感。鹿堀坪古道上有許多旁岔小徑可通往溪谷,水圳、溪流、深潭、短瀑、高瀑等地形豐富多元,山徑經過竹林、柳杉林和芒草原,時有過溪處,森林景致原始如野地叢林,即使是初春滿山一色的綠,也因為地形與植物的交錯變化而有了層次。步行約一公里處清晰可見隱身於山徑左下方的頭前溪瀑布(又名鹿堀坪瀑布),瀑布高約四公尺,此時,我最是喜歡找個舒適的位置,閉著眼睛靜靜或佇或坐,聆聽,感覺,皮膚上寒毛彷彿清水與涼風撫過,背脊竄起一道電流遍布全身,起一陣讓人酥酥麻麻的雞皮疙瘩,水泠泠,山有靈,人因放鬆滿足而嘆息。★ 昔時牛徑變古道起身續行,有一堵駁坎橫在眼前,記錄這裡曾有人跡。昔日昔人耕種生活的場

景不復存在,一階一階綿延的梯田區如今已被高大茂密的芒草掩蓋,得要留心,才能在緩坡上行的路途中察覺這不只是個平常坡度而已,我就置身在過去的牛徑,這裡曾是居民與牛隻勞動聲息交錯的田疇,從前人們藉一方田地耕作得以養兒育女,在這裡生存了幾個世紀。幾步之遙有座石棚土地公廟,廟旁左右樹上貼滿指路的方向記號,廟中雖不見神像,石廟仍是舊時當地人與天地搏鬥的精神依靠,樹上的記號則是今日登山者尋幽覓靜的安心指標。再往前行,一步一步數過一階一階梯田,緊接著就有草原相連,鹿堀坪山、大尖山、磺嘴山環繞包圍。隨著公路開通,聚落消散,牛群不復見,自然地景也回復原始樣貌。

阿里山森林鐵路的身分價值變遷:從殖民產業到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

為了解決舊 山 線 1 號隧道的問題,作者羅時承 這樣論述:

阿里山森林鐵路是臺灣國內數一數二的知名觀光景點,擁有壯闊的森林自然風景,以及許多過去林業發展的人文景觀,而在 2019 年 7 月,阿里山森林鐵路以「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之名成為全臺第一個國家級重要文化景觀。不過阿里山森林鐵路起初是作為日本統治下的林業殖民產業設施,何以在一百多年後其身分價值有如此之大的改變?本研究經過相關文獻與田野調查資料的蒐集、整理與分析後,建構了阿里山森林鐵路一百多年來的身分價值的歷史發展脈絡。日治時期由於十九世紀資本主義與殖民主義的影響,日本在殖民台灣後為了取得阿里山森林資源,先是建立臺灣第一個現代林業機關,並引進歐美等國之林業與鐵路技術,建造阿里山森林鐵路,也

因此形成阿里山林業產業鏈,塑造嘉義與阿里山與林木相關的社會文化。戰後中華民國接收臺灣林業體制後,隨著美國冷戰戰略推動美援以扶持臺灣經濟發展,臺灣林業逐漸朝向森林保育與觀光休憩,阿里山林業產業鏈也在 1960 年代後逐漸衰退,林場與森林鐵路也轉型森林遊樂區與觀光鐵路。1982 年《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布後,對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保存逐步推動,加上 1970 年代起的世界遺產制度,阿里山森林鐵路成為臺灣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與其相關的文創產業與政府民間之文化推動也持續進行。最後透過林業體制、森林鐵路與文化遺產三個層面在世界歷史的發展與變遷,與阿里山森林鐵路身分價值之變遷脈絡進行連結,確認該變遷脈絡代表了世

界史與臺灣地方史的緊密關係,阿里山森林鐵路也確實具有受世界關注的文化遺產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