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裡風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國立金門大學 觀光管理學系 張梨慧所指導 李柏璋的 地方博物館對地方文化推廣效益之研究-以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為例 (2017),提出苑裡風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地方博物館、動機、體驗價值、地方文化推廣。

而第二篇論文中國文化大學 中國文學系 嚴紀華、李進益所指導 張錦德的 臺灣海洋文學研究(1950-2010) (2015),提出因為有 臺灣文學、臺灣海洋文學、海洋詩、海洋小說、海洋書寫的重點而找出了 苑裡風浪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苑裡風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地方博物館對地方文化推廣效益之研究-以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為例

為了解決苑裡風浪的問題,作者李柏璋 這樣論述:

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正式開幕啟用迄今8年多,館內展示金門的歷史與文化,可說是一個小型濃縮的金門,對金門文化的推廣不遺餘力,本研究想探討「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當為一個地方博物館對地方文化的地方文化推廣效益的成效為何,透過瞭解在地居民參觀博物館的動機、居民的體驗、文化推廣成效等概念之間的因果關係,希冀能對其他地方博物館在以博物館當為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推廣效益時,能提供參考的價值。 本研究採用動機量表、體驗量表、地方文化推廣效益量表,研究對象為參觀博物館的金門居民,採取立意抽樣進行施測,總計發出400份問卷,有效問卷387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6%。本研究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差異分析、Schef

fe事後檢定法、相關分析、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模式驗證與假說檢定。本研究結果如下:1.遊客背景資料以女性居多、年齡大都在20-39歲、單身者居多、職業以軍公教警為多、月收入以30001-50000為多、居住在金門時間以20年含以上者多。2.遊客參館動機會正向影響其參館體驗。3.遊客參館動機僅正向影響其對文化推廣效益之藝術扶植創作構面,其他構面並沒有顯著影響。4.遊客參館體驗不會正向影響其對文化推廣效益之認知。

臺灣海洋文學研究(1950-2010)

為了解決苑裡風浪的問題,作者張錦德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目的,即在揭旨:一、什麼是海洋文學?二、臺灣海洋文學在哪一時期開始?三、臺灣戰後文學發展與海洋文學發展的關係,釐清其脈絡。四、為何海洋文學直到90年代才受到重視?五、找出臺灣海洋文學代表作家。六、歸納出海洋文學的特色。第一章依例為對研究的動機、方法等予以說明,了解本研究的研究進程與思路。第二章介紹1945年以前臺灣海洋書寫,對戰前臺灣海洋的歷史面貌,將有初步的認識與理解。第三章分析50年代的海軍文學,著重於海軍刊物《海洋生活》月刊的探討。其立論以及作品,受當時戰鬥文藝政策的影響下,呈現何種海洋風貌。第四章為60年代海洋詩,介紹「創世紀詩社」的海洋詩。第五章70年代的海洋小說,論述受到

鄉土文學的影響,鄉土與海洋合體的海洋小說,其文學內容與寫作特色。第六章70年代的海洋詩,是以海軍詩人朱學恕於高雄所成立的「大海洋詩社」為主。分析其海洋文學理論以及詩社成員的海洋詩,其內容與手法。第七章80年代的海洋書寫,則是探討70年代海洋與鄉土結合的海洋小說,到了80年代,因為本土意識的抬頭,其延續與轉向。第八章80年代的海岸生態書寫,觀察環保意識抬頭後,有關於海洋生態的自然書寫,如何因自然寫作的興起而產生。第九章90年代後海洋文學的開展,觀察90年代海洋意識抬頭後,臺灣海洋文學如何重新被發現。並且以夏曼.藍波安與廖鴻基兩位海洋文學的明星作家為例,探討他們得以在90年代崛起的原因,深入探討他

們的海洋文學特色。最後,則是本研究的研究結果與筆者對於海洋文學研究後的觀察與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