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栗縣公館鄉紅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苗栗縣公館鄉紅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張維安劉大和寫的 客家映臺灣:族群產業與客家意象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崑山科技大學 房地產開發與管理研究所 顏聰玲、黃幹忠所指導 蔣琦君的 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產業之研究 -以安西社區為例 (2021),提出苗栗縣公館鄉紅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社區發展、社區產業、商品化與市場化、自主永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央大學 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客家社會文化碩士班 賴守誠所指導 李正傑的 地方農特產之形塑與發展-以銅鑼杭菊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農特產、銅鑼杭菊、文化經濟、觀光凝視、文化中介者的重點而找出了 苗栗縣公館鄉紅棗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苗栗縣公館鄉紅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客家映臺灣:族群產業與客家意象

為了解決苗栗縣公館鄉紅棗的問題,作者張維安劉大和 這樣論述:

  本書包含黃紹恆教授關於日治時期新竹客家地區地主資本積累之研究,研究的內容為關於客家人在臺灣早期開墾過程中,累積家產方式之分析。張翰璧與徐幸君對鳳山溪茶葉的分析,解讀了茶園作為自然地景到作為文化地景的轉變,有經濟史的味道。胡愈寧、林錫霞集中討論泉明蠶業農產,除了可以瞭解蠶絲產業特別是泉明此一個案的歷史之外,更是一個農業轉換成文化觀光產業的範例。   本書中三篇相關桐花祭的文章,分別有不同的關心:王雯君、張維安分析關於2004年的桐花祭,通過向文化借力、被發明傳統的概念,指出桐花祭的創意思索。孫榮光從傳統媒體與社群媒體建構的桐花祭意象開始,分析了社會媒體與傳統媒體所建構的桐花祭意象。李威霆、

羅原廷則著重於桐花祭廣告中的在地化情境與符號呈現,探討了桐花祭系列廣告中,以客家為行銷標的族群意象操作,分析了通過桐花祭廣告來重建客家文化的想像。   最後是幾篇與媒體分析有關的論文,李美華關心的是網路媒體中的客家意象建構,以好客 ING 客家影音網路平台為分析對象,分析其再現與產製的客家文化意象。黃世明、黃宏至以苗栗縣公館鄉紅棗為個案,分析客家地區的特色產業和飲食文化,提出文化產業實務操作的邏輯。最後是劉大和教授結合「客家文化研究」與「文化產業」的研究。以新竹區的調查資料為基礎,除了討論客家飲食的內涵外,也解讀客家餐廳以文化加值的策略   本書性質上雖然屬於較寬鬆的主題式論文集,除了非常

契合當前客家學界多重目的使用目標、彌補客家研究論文長期散置於不同期刊、會議的單篇的現象外,更相當程度地彰顯、提升客家研究的能見度與影響力。 主編者簡介 張維安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院長 劉大和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第一章 日治時期新竹客家地區地主資本積累之研究 黃紹恆 第二章 「客家區域」與「客家經濟」的動態關係:以鳳山溪茶產業為例 張翰璧 徐幸君 第三章 後龍溪流域傳統農業之轉型初探:以獅潭鄉泉明蠶業農場為例 胡愈寧、林錫霞 第四章 客家文化與產業創意:2004年客家桐花祭的分析 王雯君、張維安 第五章 傳統與社群媒體建構的桐

花祭意象分析 孫榮光 第六章 桐花祭廣告中的在地化情境與符號呈現:俗民文化模仿與符號學分析考察 李威霆 、羅原廷 第七章 網路媒體中的客家意象建構:「好客ING客家影音網路平台」之分析 李美華 第八章 地方特色產業與客家飲食文化的化成凝現:以苗栗縣公館鄉紅棗為例 黃世明 黃宏至 第九章 客家飲食文化:新竹地區客家餐廳的文化研究 劉大和

苗栗縣公館鄉紅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玉順紅棗園

地址:苗栗縣公館鄉石墙村1鄰16-3號

電話:0912861160

摘紅棗費用,半斤100元。

FB官網:https://goo.gl/bqFt2L

痞客邦文字詳細介紹
https://ijn123g2.pixnet.net/blog/post/347879315

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產業之研究 -以安西社區為例

為了解決苗栗縣公館鄉紅棗的問題,作者蔣琦君 這樣論述:

 現今台灣的社區幾乎都仰賴政府單位的經費挹注,才得以推動社區工作,但政府的經費有限,如何創造社區產業自足自給,增加社區收入與社區產業自主永績發展,才能創造社區就業機會來落實社區福利,台南市佳里區安西社區擁有1萬3千人口數,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就佔14%,已是完全高齡社會,且預估3年內即將達到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佔20%),如何加快腳步創新社區產業,喚起社區居民生命共同體意識,即為本研究關注的議題。  本研究首先以行動研究的概念,研究者擔任安西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期間,在產業商品化、市場化、人力招募與培力,公部門補助計畫申請等過程與成效加以系統化呈現。其次針對投入社區產業的主要權利關

係人做為焦點訪談對象,訪談時間為2022年3月間,就前述安西社區推動社區產業方經驗為文本,進行討論而後加以歸納。研究成果綜整為四大方向:(1)先從開發社區產業產品著手。安西社區是從爭取到110年農村微型工藝產業培力計畫,有了12萬的經費才開始聘請老師教授一連串課程,研發出魚鱗飾品產業;(2)開發社區產業多樣化。透過訪談建議從魚販手中將欲丟棄的魚鱗取回,經過用麵粉清洗、陰乾等手續後,得到白透乾淨的魚鱗,再用巧思及巧手(小肌肉運動),製成精緻的魚鱗胸花、耳環、項鍊、髮飾等穿戴藝術;(3)積極行銷產業。如獅子會、國際工商經營研究社等國際社團的慶典活動,用魚鱗胸花取代鮮花,社區母親節贈送70歲以上社區

媽媽一束魚鱗康乃馨,提倡多一朵魚鱗花就少一朵塑膠花,為環保盡一份心愛地球;政府單位的設攤行銷及手作DIY開課,吸引大家接受新鮮貨;(4)每週固定時段生產及精進。固定時段製程及研究新花色,動動手也動動腦,大家集思廣益,研究更精緻討喜的產品,也藉機凝聚感情。綜合本研究上述成果,針對社區發展協會推動社區產業之策略建議包括:(1)在地素材商品化與市場化;(2)強化產業志工向心力;(3)融入在地文化並推動文化保存;(4)社區發展整合方式。本研究成果與策略建議可提供做為深化社區發展工作同時凝聚社區共識之參考,藉以妥善考量居民需求達永續發展之目標。

地方農特產之形塑與發展-以銅鑼杭菊為例

為了解決苗栗縣公館鄉紅棗的問題,作者李正傑 這樣論述:

本文以文化經濟取徑探索台灣農鄉經濟發展策略,透過內容分析與深度訪談,了解「杭菊」在台灣不同歷史階段被賦予的意涵,探討其如何在媒體論述與地方行動者的塑造中,與「銅鑼鄉」產生連結,逐漸轉變為觀光凝視對象,被定位成地方特色。為了解台灣戰後時期,歷經經濟轉型迄今的杭菊風貌,本文進行內容分析的時間範圍為1951/01/01至2019/12/31。研究發現1953至1985年為進口杭菊主導市場時期,此時期的杭菊被定位為香港進口之中藥材,強調市場價格消長。1986至1996年,進口杭菊的報導不再出現,由原初只有價格漲幅的數字呈現,浮現藥效陳述,並連結零星的地景描寫。1997至2019年為節慶與景觀特色主導

時期,1997年銅鑼地區開辦節慶活動,加上觀光消費風氣的興起,花海景觀的凝視帶來經濟效益,杭菊逐漸成為銅鑼的地方特色。內容分析釐清不同時空下,杭菊被賦予的意涵,輔以半結構式訪談加以勾勒文化經濟體制運作下的生產、中介與消費,三個階段的發展脈絡,在生產端訪問了農民,中介端訪問農會人員與文化工作者,消費端以杭菊節參與者及消費者的訪談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在1980年代的銅鑼,杭菊產業因工資飛漲而面臨勞動力不足的危機,因1997年地方行動者協力舉辦杭菊節,讓杭菊的觀賞價值首次受到矚目,搭上國內觀光旅遊的興起,得到機會發展為關鍵媒介,獲得消費群體的支持,不僅產量回升,也逐步躋身地方特色的行列,在2018

年達到種植面積顛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