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櫻壘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華櫻壘球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劉進興寫的 福爾摩沙的自我追尋 和許建榮的 台灣有時是天堂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華櫻BB-980系列中華棒協比賽指定用球BB ... - CTS棒壘運動商城也說明:華櫻 BB-980系列中華棒協比賽指定用球. 尺寸:9" 【材質】:橡膠心毛線牛皮會員價:(1PC/粒)NT:200. 商品訂價: 3000 元 售價: 2500 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允晨文化 和玉山社所出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林玫君所指導 李鳳然的 漫話‧視界:臺灣棒球漫畫的圖像敘事 (2021),提出華櫻壘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運動傳播、棒球文化、漫畫審查制度、圖像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朝陽科技大學 休閒事業管理系 許吉越、王明月所指導 蔡志欣的 高中桌球運動員心理資本、競賽壓力因應策略對運動表現影響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希望感、復原力、針對問題、針對情緒、青少年國手的重點而找出了 華櫻壘球的解答。

最後網站華櫻- 優惠推薦- 2022年5月| Yahoo奇摩拍賣則補充:湖美棒球世界運動用品 21256棒球世界華櫻真皮壘球SB-500 一打特價$1,600/ 售出14 件直購. 2 · 【登瑞體育】華櫻練習用牛皮壘球(12顆入).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華櫻壘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福爾摩沙的自我追尋

為了解決華櫻壘球的問題,作者劉進興 這樣論述:

我們是誰?台灣人是怎麼形成的?台灣有歷史嗎?台灣有文化嗎? 寫完之後,逐漸有了答案。 但是,福爾摩沙何去何從?仍待繼續追尋。——劉進興   平路‧薛化元  熱情推薦   這本書的內容是從《人本教育札記》的「島嶼座標」文章系列而來,從內容來看,作者做的功課可不只是一般作家而已,引用史料之多,除了該領域的專攻者,恐怕一般的歷史學博士也未曾接觸過。札記的文章固然是札記,展現了作者的心得,不過,這本書往往更是引證有據,深入淺出,相信一般讀者閱讀之後,對台灣人民的「自我追尋」,一定有更深的體認。——薛化元   進興理解我寫的小說,包括《東方之東》與《婆娑之島》等書中題材,正是有志替台灣久經壓抑的集

體心靈,注入「大航海時代」的奔放想像。如今輪到進興出書,許多篇我在《人本》雜誌讀過,當時就滿心讚嘆。整本《福爾摩沙的自我追尋》一起看,更見他眼光之奇、用力之勤。這麼多年,每次見到進興,話題總繞著我們台灣,與進興交換意見,總在設想台灣的新典範、新格局。——平路   我的一生似乎都處於歷史的轉捩點:人類逐漸掀開宇宙的奧秘,脫離地心引力奔向太空;台灣從貧困走向富裕,從威權走向民主,而福爾摩沙島,也像迷航的鯨豚從大陸回歸海洋一樣,找到了自我的認同。目睹這一切,我心裡充滿著感動,就開始寫這本書。由於喜歡歷史,我也向前回溯,探索日本時代通車的縱貫鐵路如何把艋舺、鹿港、打狗整合成一個「台灣」。因為閱讀郁永

河遊記及荷治台灣史而發現,當時西部平原的主要居民是平埔族,南北大路上到處可見板輪牛車與梅花鹿。再往前六千年,最早的原住民留下幾千個遺址,他們能夠製作陶器、玉管、以及神秘的人獸形玉玦。他們之中顯然有人精通天文與航海術,能夠橫渡巴士海峽、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大舉移民成為今日散佈在南太平的南島語族。書中大部分的文章曾登載在「人本教育札記」上,寫作之初想回答的問題:我們是誰?台灣人是怎麼形成的?台灣有歷史嗎?台灣有文化嗎?寫完之後,逐漸有了答案。但是,福爾摩沙何去何從?仍待繼續追尋。——劉進興 作者簡介 劉進興   台灣艋舺人,相信熱力學可以解釋人生、愛情與歷史的化學家。

  台大化學系畢業,美國華盛頓大學(St.Louis)博士,台灣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退休後在台灣博物館當導覽志工。但因塵緣未了,現任高雄市研考會主委。本行是科學,對勞工運動、政治、台灣史有高度興趣。個人部落格《躲藏世界》   blog.roodo.com/cjliu   自我追尋的歷史課題——薛化元 與其哭泣 ,何如飛翔?——平路 自序   近代台灣 我的老松 曇花一現的台灣民主國 從民王到民主 鐵路的記憶 懷念的樟腦丸   戒嚴與解嚴 等待被發現的英雄 電視新聞的戒嚴遺跡 黑暗時代的趨光定律 走出謊言時代 舊時民主燕 飛入百姓家   金光文化 一生之七大震撼 從古道到新

文化 神秘的金光元素   我們是誰 我們是誰 給咱祖嬤ㄟ記咧 古地圖中的平埔族   「我們」是怎麼形成的 嶄新台灣人 兩個島嶼的故事 蘇格蘭啟示錄 甲午變天 「我們」是怎麼形成的 課綱微調之少年崛起 自序   書名雖叫「福爾摩沙的自我追尋」,其實是我的自我追尋。      我一九七一年大學畢業,兩年後出國讀書,一直到一九九一年才回來。二十年間,台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國前人人騎腳踏車,回台後大家都開汽車,我因此錯過了摩托車時代,從來沒騎過。出國前大家都被灌輸是中國人,要反攻大陸,回台那年年底的選舉前夜,群眾在華江橋上遊行高呼「台灣共和國」口號。我的台灣認同是在出國期間確立的,剛回台時看到

獨立還被當作「只能作不能說」的密碼,很不以為然。匆匆二十多年後,台灣翻了兩翻,台獨成為公共財,天然獨世代已經站上舞台,反而是統派必須解釋自己的存在,      從蒙眛到啟蒙   大三時,報載「蔣副院長紐約遇刺,全國青年譴責」。兩個月後我們班主辦送舊晚會,演出笑劇「荊軻刺秦王」。本意是許多學長將出國,壯士一去兮不復還,但可能是潛意識受到那則新聞影響。劇中秦王荒淫無道,與眾臣玩橋牌,拿到爛牌就命令重發,後來因秦舞陽發抖,荊軻失手而千古遺恨。當時我們的政治敏感度很低,完全沒有任何聯想,好在沒出事。      那個年代沒有網路,資訊完全封閉,根本不清楚什麼「台灣人民自救宣言」、「四二四刺蔣事件」。後

來到美國讀書,台灣同鄉會每週六下午打壘球,打完球喝酒講政治,就是新生的政治啟蒙教育。      我的啟蒙書是柯喬志的「被出賣的台灣」。這本書從開羅宣言開始,很生動地描寫二次戰後國民黨接收大員如何到處霸佔房舍,引進貪污文化,最後導致人民的反抗。小時候長輩偷偷談論的二二八事件,終於真相大白。柯喬志估計,三月屠殺的人數可能高達兩萬。我還記得讀此書時的憤怒,尤其讀到前進指揮所葛敬恩將軍說:「台灣人未受真正中華文化的薰陶,是二等國民」,更是氣血翻湧。      另一本是彭明敏的「自由的滋味」。他是駐聯合國代表團的國際法專家,每年都得捍衛「中國代表權」,但一年比一年困難。看到危機將至,彭教授發表「台灣人民

自救宣言」,卻被軟禁起來。一九七〇年彭明敏神奇地逃離台灣,次年中國果然進入聯合國。書中描寫彭教授變裝易容,逃過特務監視,離開國境時回頭「凝視台灣島嶼和其燈火,逐漸在視線中消失」,簡直像間諜小說。      區區兩本書,顛覆了二十年的國民黨教育。而且一旦開竅,就一通百通。當時海外有許多台灣人刊物,專門揭穿國民黨的騙局,像反攻大陸、萬年國會、高普考保障大陸各省名額等,都一戳即破。啟蒙之後再回頭看,奇怪自己怎麼會被漏洞百出的神話騙了那麼久?可見在封閉社會裡很容易被催眠,一旦呼吸到自由空氣,自然會悠悠醒來。      從理想到實踐   一九八七年解嚴後,大家心裡的警總並沒有馬上消失,黑名單也還存在。

但海外朋友都感到大浪之將至,好友K君說一定要趕緊回台灣,他一九九〇年回來,我是第二年。鮭魚成群返鄉,都想共襄盛舉,很多人投入社會運動,環保、教育、人權,我則參與勞工運動。說是參與,其實是學習,重新認識台灣。      解嚴後的退冰期長達十年,大家都還在熱身,少數站出來的知識份子便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見說明會常邀請「教授伯仔」上台演講,宣揚環保、反核、女權、勞動、社會福利以及建國制憲的理念,啟發了不少群眾,民進黨執政後,群眾就用這些理念來監督當年的啟蒙者。      自由思想、民主主義、以及台獨理念,一開始是外來的,但很快就本土化,變成政治運動;一開始由知識份子倡導的,也很快就變成群眾的語言。一

九九一年我八月回台,十月「廢除刑法一百條行動聯盟」就發起反國慶閱兵,然後就是制憲運動。我還記得,勞支會辦公室每晚都擠滿了研究生,熱烈討論如何制定婦女憲章與勞動憲章。我們在勞動憲章中放入產業民主、就業安全、兩性工作平等、勞動法院等理念。      後來我們在勞支會舉辦了一系列的社會民主與產業民主討論會,許多學生與工會幹部參加。剛畢業的周威佑草擬了一部「產業民主條例」,他現在是台北市議員。我寫了一本小冊子《產業民主,觀念革命》,附錄《五分鐘漫畫入門》,由還是大學生的林宗弘繪製,他現在是中研院的社會學者。我們把產業民主拿到各地工會作勞教,非常成功。產業民主是歐陸概念,留美學者大多不清楚,工會幹部反而

琅琅上口。      勞動憲章後來修憲時沒有被採納,但其中許多理念,都在二〇〇〇年政黨輪替後立法成功,包括縮短工時、就業保險法、大量解僱勞工保護法、兩性工作平等法等。產業民主條例也沒有通過,但其中一個條文因緣際會寫入國營事業管理法中,才有現在的勞工董事。      九〇年代有一種「革命就在街角」的氣氛,年輕的我們相信自己「可以舉起地球,抓得住光線」。學運、工運、農運、憲改、教改,快意拼運動,不負少年頭。      民主堂前燕飛入百姓家   一九九三年出現了地下電台,使理念的傳播更加大眾化。計程車運將整天聽廣播,聽久了功力大進,邊開車邊跟乘客聊天,能言善辯,有「街頭評論家」之稱。      九

〇年代民主化和本土化的訊息傳播得那麼快那麼徹底,地下電台與街頭評論家的功不可沒。後來,汪笨湖在電視上用淺顯的台語分析國家大事,居然引起我媽媽與阿姨的興趣,開始討論起總統選情。長期被語言霸凌無法與聞國是的她們,終於在九十歲時成為自主公民。      我有許多好朋友是工會幹部,他們不只關心自己的權益,也積極參加國家大事的討論。大同工會的阿碧說,他在反對運動中學會用更高的角度來觀看社會,覺得活得更有價值。桃園客運工會的曾茂興在解嚴後發動第一波的罷工,用方向盤寫下歷史。他是工運藝術家,有法律可循時,主張順法抗爭,法律不合理時,也不惜逆法對抗。他曾經臥軌抗議,以擋火車的戲劇張力,凸顯聯福女工的困境。後來

光榮入獄,毫無悔意。八十天後的國際人權日,陳水扁總統決定特赦他。終其一生,毫無私心,為勞工發聲。      將近二十年,威權的緊身衣一件件被脫掉,勞工、婦女、教育逐漸鬆綁,民主化與本土化漸漸深入人心。只是舊問題解決了,新問題又不斷浮現。看起來剪不斷、理還亂,但歷史就在這樣的混亂中前進。      福爾摩沙的追尋   二〇〇〇年政黨輪替,是歷史的大躍進。扁政府前期有很多成就,但後期陷入泥沼,很可惜。那段時間我心情不好,幾乎陷入憂鬱症,整天研究日本史,發現明治維新後,日本也是比以前更亂。新的日本共識不是一蹴可成,革命陣營開始內亂,士族叛變烽火四起,新政府忙著弭平,花了二十年才穩定下來。當然每個國

家都不一樣,但似乎所有革命都有兩階段:第一階段打倒敵人,第二階段打倒舊的自己。李登輝總統講的「不是我的我」,就是這個意思吧?      當戒嚴世代的「新我」還在跟「舊我」鬥爭時,解嚴之後出生的世代已經悄悄長大。他們在第一次政黨輪替時已經進入國中,新的教科書教大家「認識台灣」,腦袋自然跟上一代不同。連郝柏村的外孫女都覺得自己是台灣人,讓她阿公氣憤填膺,要撥亂反正、微調課綱。      二〇一四年的太陽花運動是解嚴世代的成年禮,二〇一五年的高中生反課綱微調運動則宣示,這一切並非偶然,而是新時代的開始。歷史大浪,滾滾而來,洪荒之力,勢不可擋。      我的一生似乎都處於歷史的轉捩點:人類逐漸掀開宇

宙的奧秘,脫離地心引力奔向太空;台灣從貧困走向富裕,從威權走向民主,而福爾摩沙島,也像迷航的鯨豚從大陸回歸海洋一樣,找到了自我的認同。目睹這一切,我心裡充滿著感動,就開始寫這本書。      由於喜歡歷史,我也向前回溯,探索日本時代通車的縱貫鐵路如何把艋舺、鹿港、打狗整合成一個「台灣」。因為閱讀郁永河遊記及荷治台灣史而發現,當時西部平原的主要居民是平埔族,南北大路上到處可見板輪牛車與梅花鹿。再往前六千年,最早的原住民留下幾千個遺址,他們能夠製作陶器、玉管、以及神秘的人獸形玉玦。他們之中顯然有人精通天文與航海術,能夠橫渡巴士海峽、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大舉移民成為今日散佈在南太平

的南島語族。      書中大部分的文章曾登載在「人本教育札記」上,寫作之初想回答的問題:我們是誰?台灣人是怎麼形成的?台灣有歷史嗎?台灣有文化嗎?寫完之後,逐漸有了答案。      但是,福爾摩沙何去何從?仍待繼續追尋。      推薦序1    自我追尋的歷史課題 薛化元      實在記不太清楚,應該是在台灣教授協會創會之初的活動,知道劉進興教授的吧。不過,印象中他就在台灣科技大學任教,積極參與勞工運動,對歷史也很感興趣。只是當時街頭碰面的多,比較沒機會深談。從二〇〇八年開始,透過他寄來的email訊息,我瞭解他對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很關心,也有一定的認識。記得有一次他談到台灣經濟,基

本的認識很接近,更覺得投緣。      後來,因為鄭麗君部長在台灣智庫的關係,有機會和劉進興教授有深入的互動,一起談民進黨執政八年的問題,大家看法大抵相似,更覺親近。在偶然的機緣,我有機會較長期的閱讀《人本教育札記》,看到他寫的歷史文章,特別是有的從他的生命周遭切入,寫到他關心的歷史課題,覺得很有意思。他到高雄市政府服務,我認為他跨領域的觸角是一大優點,更期待他在研考會可以發揮所知,一展長才。      今年十月,忽然收到他的來信,提到他在《人本教育札記》一系列的文章「島嶼座標」要結集成書,將由允晨出版社出版,讓我十分羨慕。他問我可不可以寫一篇推薦序,並讓允晨的廖志峰總編輯把書稿寄給我看看。我

讀了以後很喜歡,當然先睹為快之後,十分高興地寫了這篇推薦序。      在不經意之間知道這本書是從《福爾摩沙的文明進化史》成為《福爾摩沙的自我追尋》的,覺得這個發展真好。從全書的編排來看,內容包括了「近代台灣」、「戒嚴與戒嚴」、「金光文化」、「我們是誰」四個大塊。大抵上除了少數幾篇,是以台灣歷史、文化為主,而且從台灣早期歷史,寫到「作者參加一起寫」的當代史。劉進興教授寫歷史、文化,常常帶有他自己的生命經驗,而且還提出他自己的展望。就這些內容而言,他的寫作是從自身生命經驗的問題意識切入,而在歷史場合中找到他關心具有歷史意識的主題,透過歷史文化的討論,回歸到現實感的實踐意識。《福爾摩沙的自我追尋》

這個書名,剛好體現了書的內容從問題意識到歷史意識,再到實踐意識的發展。      其中最碰巧的是〈從民王到民主〉那一篇文章,這個學期我在政大開通識課,也第一次教到唐景崧。備課時我想起年輕時候曾經在報紙副刊的小說中讀到「民主」在中文的兩個意思,是人民當家作主,一個是我作人民的主,所以也就特別以史料來說明「台灣民主國」與「唐民主」之間的違和感。不意拜讀書稿,讀到這一篇,意外之餘,更覺劉進興教授的歷史觸感實在很厲害。      這本書的內容是從《人本教育札記》的「島嶼座標」文章系列而來,取名之初,是否作者已經意識到正在做歷史定位呢?而且作者不僅希望透過文章,來呈現主張而已,從內容來看,作者做的功課可

不只是一般作家而已,引用史料之多,除了該領域的專攻者,恐怕一般的歷史學博士也未曾接觸過。就這樣,札記的文章固然是札記,展現了作者的心得,不過,這本書往往更是引證有據,深入淺出,相信一般讀者閱讀之後,對台灣人民的「自我追尋」,一定有更深的體認。    推薦序2 與其哭泣,何如飛翔? 平路   許多年來,進興是我凡事倚仗的朋友。      友輩當中,進興像發電機,更像大停電時的備用電池。每次我灰心喪志,就靠他適時送暖,傳輸我正面能量。平凡的事物,在進興樂觀的語調下,化身神奇的可能。      進興這化身博士是化學家,他在科學的範疇好為人師,除了屢次破除迷信,教導我靠近微波爐並不會天人五衰,立即

被電磁波通體穿透;還告誡我包食物的塑膠膜避免哪種元素(我又搞混了,是BPA還是PVC?)在我眼裡,他的多項創見早該頒諾貝爾獎,包括以「熱力學第三定律」證明為什麼革命一定成功!正業之外,進興的業餘興趣不少。在台博館,進興固定排班,澤惠親友團。記憶中,「藍地黃虎旗」特展也屬他的導覽項目之一。      好朋友間要互通有無,我那武林秘笈般的日劇劇目,有些得自他轉贈;而我在香港期間,為進興介紹多位私房契友,包括托派餘緒的那位長毛,當時長毛還未立法局議員,他逕自以「老劉」稱進興,把進興的公寓視為托派的海外支部,來台灣就叨擾一番。至於他們倆如何「兼營」實務,包括繞過海關,把台灣地下電台的汰舊器材私運香港,

純屬老兄弟之間的秘辛,非我所能探問。      進興總是熱情充沛,與他共同發想,我也做過一些「偉大」的實驗。差不多兩年時間,我們每星期開會,意圖發明一套系統與座標來測量文化國力。後來回想,我是被熱暑天的雷打到了嗎?或許,在進興引領下,多巴胺無限制分泌,人人誤以為無所不能,隨時都頭髮直直豎,一秒就衝到腦力驚爆點。      進興才識多元,國家認證標誌的稀有財仍屬他的樂天與喜感。放眼台灣,這一點無人能及。簡單說,他天生有某種「童騃式」的樂觀!台灣往未來籌謀,注定將遇到一串險阻與挑戰,用進興的話,我們需要的正是這「神秘的金光元素」。兼容並蓄、俗擱有力,本是移民社會的特質,也屬於我們島民的海洋直覺。往

前看,蝦咪攏免驚,這道光(金光!)必然帶著台灣人到奶與蜜之地。      卻不是每分鐘都瑞氣千條,我就親眼看過進興喪氣的時刻。那一年,阿扁任期末尾,所有施政被拖入泥沼,緊接著,馬英九高票勝選,大舉搬演「蕩寇誌」。那段時間,進興如同挨了一記神拳,金光散體,神仙難解救。卻從那時候,萎靡在家勤修大河劇,進興悟出了另一番日月天光。      日劇有如運功散,活血化淤,漸漸助他過渡幽暗。之後,只要與進興聚一起,話題常是在日本的幕末與維新,當然,還有我們台灣怎麼借鏡他們。      進興有個謀略的右腦,著力於探討維新時的新局,包括大政奉還的得失等等,我則一心仰慕幕末的英雄事蹟。因為心目中的英雄西鄉隆盛,我

迷上《宛如飛翔》那齣大河劇,每一集都來回看過數遍。對我,英雄的意義在於啟示人們放眼高處,不必被既成的格局所限制。      進興與我,這方面極其知心。他理解我寫的小說,包括《東方之東》與《婆娑之島》等書中題材,正是有志替台灣久經壓抑的集體心靈,注入「大航海時代」的奔放想像。如今輪到進興出書,許多篇我在《人本》雜誌讀過,當時就滿心讚嘆。整本《福爾摩沙的自我追尋》一起看,更見他眼光之奇、用力之勤。      這麼多年,每次見到進興,話題總繞著我們台灣,與進興交換意見(誤以為我們是誰?)總在設想台灣的新典範、新格局。進興與我,深情所繫於這個島,此事心心相印,我們是有志一同的朋友啊!      在幻想

的海邊,遠望著霧中的櫻島,一時聯想翩韆,想的是扶著進興的肩膀跳躍起來。在我眼裡,《宛如飛翔》劇中那一幕,詠嘆著「與其哭泣,何如飛翔?」的經典場景,最能夠表現出友伴激盪出的樂觀與志氣。當我們攜手,(自以為)衝破大氣層向著至高處飛躍,高到脫離了地心引力,我揮揮衣袖,打定主意了,無論生命氣質怎麼相違,目標定了,我一定要扮心裡最仰慕的西鄉。對不起,進興,我先選先贏,你的選擇不多,剩下只有大久保利通…你可以選。    近代台灣我是艋舺囝仔,長大後卻流浪在外。每次回艋舺,總要到老松國小走走。每逢選舉,也要用輪椅推媽媽去那裡投票。老松是媽媽、我、以及六個弟妹的母校。 兩年前,聽說內政部要將老松國小改建為

青年住宅。我馬上在網路上貼文反對。坦白說,台北現在都朝東區發展,艋舺人口一直下滑,再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學生愈來愈少,用左腦思考,學校過多,併校並非不合理。但我的右腦就是沒辦法接受。 畢竟這是凝聚了市民百年記憶的老校,即使不再是小學,也應該保留為文化財。如果改建成一棟棟掛滿冷氣機,纏繞著電纜線,晾晒各式衣物,每次轉賣就更雜亂的住宅大樓,豈不就像把毛公鼎拿去煮牛肉湯,暴殄天物啊。 台灣第二早,世界第一大的小學一九八五年日本人來台後,第一所開辦的學校是「芝山巖學堂」,後來改稱「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就是現在的士林國小。 第二年,在龍山寺以西的學海書院舊址成立「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只有十名學生,

為了鼓勵上學還每人發津貼。一九〇六年遷到現址,改名「艋舺公學校」。到了我媽媽就讀時叫「老松公學校」,我們那時叫「老松國校」,現在叫老松國小。 媽媽是一九三五年畢業的,那一屆有二百九十四名學生。我是一九六一年畢業,那時男女分班,每班約七十人,從甲班、乙班、丙班、一直排到壬班,共一千二百多人。一九六八年那屆達到高峰,畢業生近二千人,六個年級一萬一千多人,號稱全世界最大的小學。當時沒有小班小校的概念,我們還洋洋得意呢。後來人數逐漸減少,現在只剩下七百多名學生,真的是滄海桑田。 作曲家鄧雨賢也是老松校友,一九二〇年畢業。他的《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人人會唱,幾乎成為台灣國歌。但

我讀老松時,本土文化仍然如雨夜花般「受風雨吹落地,無人看見」。小朋友只認得岳飛、文天祥,從來不知道有這位偉大的校友。 蓮花池畔的校堂老松的校歌開頭是「蓮花池畔,屹立校堂」,我們天天唱卻不知道蓮花池在哪裡。最近看到台北巿文獻會在桂林路校門口豎立的「蓮花池舊址碑」,才恍然大悟。原來三百多年前,北部大地震,淡水河的出口被封死,形成一個堰塞湖,後人稱為康熙台北湖。當時整個台北盆地都在水面下,因此兩年後(一六九六)郁永河來台採硫,搭船入關渡時,才會說「水忽廣,漶為大湖,渺無涯涘」。經過幾十年,湖水逐漸消洩,開始有人進來開墾,但在低窪地區還留有許多水池。

漫話‧視界:臺灣棒球漫畫的圖像敘事

為了解決華櫻壘球的問題,作者李鳳然 這樣論述:

臺灣曾於1966年至1987年出版三百餘本運動漫畫,以棒球漫畫居多,其出版受到「編印連環圖畫輔導辦法」及相關條例影響,需經政府審查通過,始能發行。另一方面,1960年代的棒球運動,隨著臺灣少年棒球運動的熱潮,促使棒球讓更多人認識與參與。棒球漫畫做為休閒娛樂的讀物、政府訊息宣傳的媒介以及運動文化的傳播文本,本文從棒球漫畫的封面結構、漫畫圖像及文本內容,展現棒球運動的各種面貌,並揭露棒球運動的文化樣態,呈現棒球漫畫的敘事文本功能性。連環圖畫審查廢止後,經國立編譯館審查之漫畫,皆轉贈至中崙圖書館典藏,普查館藏之臺灣早期漫畫,曾出版121部棒球漫畫,其出版來源以日本棒球漫畫為主,經漫畫家及出版商轉繪

與轉製後發行,未產生觀看的扞格,主要來自於臺、日所共有的漫畫文法體系以及棒球運動文化的親近與依賴性。繼之,從圖像的表象中,說明棒球漫畫的教育與知識傳播力量,透過圖像與文字的塑造,傳遞棒球運動的規則、文化、精神與價值。再者,深入棒球漫畫圖像背後的本相,在棒球漫畫與社會情境的相互對話中,論述漫畫裡棒球員的身體訓練、女性棒球員的形象與運動明星的塑造,揭示棒球運動文化的現象、反思以及召喚對棒球運動的情感與認同。最後,棒球漫畫在不同的生產形式,對棒球運動提供不同的視域,在描繪「土味」的臺灣棒球以及棒球場上的各種現象與理想,藉由圖文的脈動傳遞對棒球運動的想像以及意識形態的觀點輸出。在歷史與社會的脈動下,漫

畫雖受到法規的箝制,但此時期所出版的棒球漫畫,將棒球運動的各種面向以寫實、虛構、真實與想像的混合形式轉譯而出,在展現棒球文化的圖像力量之下,蘊藏著臺、日棒球的嫁接關係。

台灣有時是天堂

為了解決華櫻壘球的問題,作者許建榮 這樣論述:

  找尋根源,打造良善、進步公民品格的生活教育美學   我們心中都有許多屬於自己的夢,  也想要把它們實現。  倘若我們期待台灣能夠成為心中的天堂,  或許就必須從改變台灣的一點一滴開始。   從無憂無慮的鄉下小孩,到因為遭受欺負而不想上學的國中生,到成為田園小學老師,再到澳洲留學的博士生,從這一切親身經歷當中,作者對於台灣的教育、社會與文化,有著極為深刻的感受。重視成績、不重身教、貪求近利、雙重標準、缺乏美感……,這些都是台灣當前社會亟須討論與思考的課題。希望透過這樣的討論,讓台灣的社會更加成熟,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質,幸福更加滿點。 本書特色   1.從小處著手,構築台灣成為天堂樂園的公民品格

書。  2.提升台灣向上力量的生活教育美學。  3.從生活細節中找尋進步因子取代墮落根源,不含教條意味的勵志書。 作者簡介 許建榮   火星來的雲林人。從小就是古靈精怪、偷偷摸摸做壞事,但老師卻深以為是同學模範的好學生。  曾任小學教師、教師會長、台灣文化資訊站站長及其他意想之外的工作。目前在澳洲攻讀博士學位,研究興趣為網路公共領域與認同、傳播媒介與文化霸權。  熱愛棒球,大學時期為壘球校隊成員並擔任系隊隊長四年、三商網虎成員;現為實況野球成員、澳洲印地安棒球俱樂部資深板凳與兼職裁判。  主要信仰是睡覺;日常休閒則為搖滾樂、動畫、電影、家庭電玩與旅行隨意攝影,大學時也曾經差點把攝影社搞成電影社

。  著有《馬經——你想像不到的馬英九》、《馬經Ⅱ——你必須知道的馬英九》(以上兩本皆為玉山社出版)、《鵝尾山e眠夢》(與紀淑玲老師等合著)。 推薦序留住天堂的答案,在……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 賀陳旦挑戰所有的可能 電影製作人、台灣加油隊隊長 楊蕙如關心孩子,台灣會是個天堂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創會理事長 蕭慧英為孩子尋找屬於他的天空 台北市社子國小校長 廖金春讓台灣成為令人欽羨的國度 宜蘭縣岳明國小校長 黃建榮等待台灣哪一天會是天堂 台北市家長協會 李正三 自序Heaven Can Wait  我們的教育  1.走了一個高中生之後2.我愛巧宛然3.今天沒有功課4.四季——傾聽大自然的

聲音5.說抱歉的勇氣6.學生的質疑7.家長,您很重要!8.被扭曲的教改9.分數比誠實重要?10.貧乏的美學教育11.運動的精神  我們的社會1.媽媽的話2.名師逛百貨公司3.投機與冒險4.當大家都錯的時候5.乾淨車廂的秘密6.飆車族的社會現象7.紅燈行 綠燈停8.做生意的良心9.發票社會學10.棒球社會學11.當單車成為一種流行時尚12.柴犬小黃13.對牛談情 我們的島嶼1.動物是他們的朋友2.到此一遊3.人為的傷害4.我們的建築5.他比台灣人還愛台灣6.台灣,有時候是個天堂!7.背著塑膠瓶蓋的寄居蟹8.常民文化信仰的哲學9.下午的一齣戲 推薦序   留住天堂的答案,在……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

基金會董事長 賀陳旦   初識Mattel(許建榮的英文名)在民進黨中央黨部,當時就覺得這個卡通味的名字與笑起來孩子氣的書生模樣,和黨部的氣氛有點「人地不合」!可是當時也說不上來什麼地方奇怪,什麼地方不合!後來,他說要去澳洲讀書,那個滿臉好奇、好學的神情,也讓我印象深刻。   直到Mattel寫出這本《台灣有時是天堂》,看到他在平等國小成天和小孩玩成一氣,我才恍然大悟,他臉上的純真,混身的業餘味從何而來。   從孩子式的單純和執著,他不斷發問,不願被唬哢,要更看清楚台灣,要更把天堂留在台灣。   台灣從上古冰河期以來,就是陸海生命的避難天堂,其後經過貿易、戰爭,引進許多文化養分。多樣生命和繽

紛人文的寶島,本來就可以成為現代桃花源。可惜不願安身立命的移民個性,領導人一直沒有在根本處用力,社會顯得漂浮膚淺,個人不掩投機爭勝。再好的天堂也經不起這樣揮霍折騰啊!呈現在Mattel童稚的眼中,就是一連串的「為什麼?」   優異的區位,使台灣習於交流。我們開放接納不同宗教和生活方式。我們快速移植別的國家的法令和作業制度。很多時候,我們消化不良:習其技法而未得其神髓。有的時候,我們有很好的融合:父母官的心態,加上仁心仁術的醫療價值觀,我們有了相當完備的全民健康保險;科技性的捷運系統,加上禮讓的生活習性,我們有了為人稱道的捷運文化。是的,有時候台灣是天堂!只是「有時候」?看在Mattel留學生眼

中,「那不夠!」不斷要問:「為什麼台灣不能?」   Mattel 邊問邊答:作為一個老師,他以行動為下一代解惑,他用身教給下一代信心。他對「分數vs.自我」的看法,他對特殊兒童因人制宜的態度,已經在找答案,已經在協助我們的孩子用自己的方法去尋求答案。   Mattel 邊答,也一邊繼續問。他從社會行為問到環境中公共資源的管理。他從輔導學生發問,而關心學生身處的社區,而參與政黨,協助一群理念相近的人。用現代民主的程序,問公共事務,問公共未來。   從童子的為什麼,走向公共的大哉問,每個人邊問邊答,相互詰難,相互分享,彼此鼓舞。這就是如何留住天堂的起步。台灣可以是天堂!   挑戰所有的可能

電影製作人、台灣加油隊隊長 楊蕙如   我一直都是一個很奇怪的孩子,從小到大。   小時候我很自閉,見了人也不說話,害羞內向,整天看書。媽媽帶我去海邊,要我跟海演講,講著講著,講多了就變成太愛講話,要收也收不回來。   從小到大,一直有老師跟我說,楊蕙如你不應該在台灣唸書啊,台灣不適合你這樣頭腦異於常人的小孩子長大。他們不停地告訴我,我太聰明,也太奇特,在台灣的空間中我會被擠壓變形。然而,我還是這樣奇奇怪怪地長大了。   我相信,我只要依照自己的步調生活,管人家怎樣講,都可以很快樂的呢!某些程度上,我依然是那個本質裡只會躲在自己的世界裡,看一大堆書,整天自己想事情的人,否則從小到大,面對

這麼多人的疑問或是閒言閒語,怎麼可能我大多數的時間裡都很快樂愉悅?   Mattel 邀我寫序的時候,我想說我可以寫啥啊?我不一定是現在台灣社會的價值觀可以百分之百容忍的人呢,我最主要的優點,大概就是不停地為了自己認為有意思的事情,去挑戰所有的可能,就算跟全世界為敵也不害怕的大神經吧!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判斷,價值的取捨、生活方式的追尋、成長背景所造成的影響,都會在每個動作或是決定的時候產生作用。而且很多時候,其實也沒有所謂的是非對錯。Mattel有他的觀點,他所認知的台灣人和外國人,也是從他的眼睛裡所描繪的形象。   只是他曾經是一個學生,曾經是一個老師,現在又是一個學生,以後又可能會再次變成

老師。就我跟他認識和接觸的過程來說,他應該是一個有趣的老師,也許是那種會影響學生一輩子的老師。如果有機會遇見這樣的老師,在他的課堂上成長,也許是種有趣快樂的經驗。但是,如果沒有機會遇見這樣的老師,如果已經長大了,如果在過去當學生的時候有很多的埋怨、傷心,如果現在有了小孩或是以後想要有小孩,想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給他們多一點空間和思考。那,你可以看看這本書。   人本來就沒有什麼好還是壞,我國中班上躲在後排吸安非他命的同學,後來出國唸法律,變成個彬彬有禮的好青年。可是對那時候的我來說,國中的那個他,為了班上同學可以拼命去打架,那已經夠偉大了。如果飆車族有個車場讓他們盡情狂奔,為什麼台灣不能出很多個

舒馬克或是洗拿?為什麼在不同的國家,時常標價錯誤卻不改進的商家會被要求退貨,在台灣卻可以耍賴自認為理所當然,依照正常消費傾向買進便宜貨的顧客,還會被其他人罵貪小便宜?可以思考的事情太多,也許沒有真正的對錯,只有立場的不同。只是,靜下心來思考,也許會給我們一些什麼新的領悟。   我有一個朋友,他叫作許建榮。他也是一個奇怪的孩子,從小到大。而且他還在人家叫他不要當老師的時候去當老師,在人家覺得他當老師很好的時候辭去了老師的工作去唸博士班。他寫的這本書,也可以算是故事,也可以當作教室,你想來看看嗎?   關心孩子,台灣會是個天堂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創會理事長 蕭慧英    前一陣子讀完兩本有關芬蘭

教育的書,對芬蘭教育以人為本,以自然為師,感到心動又羨慕。最近許建榮老師邀我為新書寫序,不自覺地一夜將它讀完,心中澎湃不已。   台灣不是不能,是難也。   許老師在平等國小的教學,不就一樣是以孩子為學習主體,以山野為教室的教育嗎?芬蘭那些美好的教育故事,許老師在陽明山上的教室不也同樣地發生? 台灣難,難在華人社會「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千年魔咒,掐著父母與教師們,不知不覺地全力追求著那無比重要的「分數」。   「分數比誠實重要?」許老師問。身為「愛你一輩子守護團」執行長,在許多演講場合,最常問父母的是「分數比健康重要?」「分數比快樂重要?」父母的答案一致是「健康、快樂比分數重要」。我相信

他們應也會回答許老師:「誠實比分數重要。」然而,回到現實面,卻甩不開對「分數」的迷思,父母忘了自己的初衷,老師們忘了自己的專業。   父母與老師們的行為,其實是回應台灣的教育制度。政府口中說是「德智體群美」的全人教育,但卻一直是掛羊頭賣狗肉、「智育為上」的菁英教育及升學機制。教育主管機關的「教育價值觀」,以我來看,從來就沒有真正去看每個孩子的生命價值與尊嚴。   許老師筆下的台灣,從教育寫到社會現象,讓我們看到台灣人「價值觀」的多種面貌,深刻的描述讓我們對這養孩子的地方,不禁擔憂了起來。但仔細去探究,這多重面貌的根源,來自台灣教育遊戲規則的第一條:「競爭法則」,像是豢養賽犬般,我們逐漸喪失了對

生命的尊重與疼惜。   全國如火如荼發展的「愛你一輩子運動」,已有千萬父母自升學主義中覺醒,回到愛的原點去看教育,他們相信教育應該是「支持並成就每一個孩子的生命」。當越來越多父母們能走出來,要求一個尊重生命的教育環境時,我相信會有更多像許老師這樣的優秀老師被鼓勵,展現「以人為本」的教育專業。當更多親師共同為這樣的願景而努力時,政府的政策難道還能不回應?   許老師說「台灣有時是個天堂」,我卻沒有這麼悲觀。看到他對這塊土地的愛,再轉身看看我身邊有無數像他一樣的夥伴,我知道我們都不孤單,只要我們不放棄,堅持下去,相信有一天「台灣會常常是個天堂」。   為孩子尋找屬於他的天空 台北市社子國小校長 

廖金春   好久沒有建榮的消息了,那天,突然從電話線的那一端聽到他的聲音,驚喜萬分;又聽到他要出書,更是讓我欽佩不已。電話中,建榮要我為他的書寫序,我當然欣喜答應,也因此,塵封已久的平等往事,一幕幕地湧現心頭。   一九九七年八月新任平等國小校長,平等國小是所六班的迷你小學,但是卻擁有迷人的校園和一群非常優秀的教師們,而且社區及家長會更是學校校務發展最好的夥伴;建榮與我同一年到平等任教,一開始建榮就擔任高年級的級任老師,同時又負責「巧宛然」布袋戲團的前場指導老師,在那四年中,建榮不但把班級經營得非常出色,而且也為平等國小創造了許多的驚奇,真是個難得的人才和教育的尖兵。   平等國小雖然位於陽

明山邊陲,但是平等國小卻是平等里的核心,社區居民中祖、父、孫三代均為校友的比比皆是。多年來郊區學校推展「田園教學」的課程模式,當年同仁們想以「平等鄉土」六大步道的型態編擬田園教學的專輯,而建榮負責「水圳步道」的編撰工作,不但與黃老師用心地踏查水圳步道的人文沿革、動物生態與植物群落等的生態,更撰文寫下水圳步道的風貌,例如「平沙瀚漠日蕭然,萬里荒田待潤川,早輩淒寒勤闢圳,今朝水入眾家園」、「荒山遍野覓生機,北燕南行渡萬霏,落葉他鄉尋翠里,雲清水澹露春暉」、「隱隱雲煙掩景痕,娉娉燕雀下深雯,櫻花散落伴春雨,日暮飄搖土埆厝」等等的佳文,來形容二百六十多年前平等先民開鑿三條水圳的開拓史與滄桑的感受,無不

道盡了水圳步道中草山生命的禮讚、上天眷顧的樂土和古圳滋潤的田園深情,也為水圳古道留下了一個令人追思的美好景象。   在某個早晨,校長室突然出現一個陌生的媽媽,她問我是否有空可以聽她說說話,那天剛好沒有安排行程,因而就跟那位媽媽聊了起來;原來她的兒子就讀某個小學五年級,需要特殊性的照顧,但是媽媽總覺得孩子就讀普通班的過程中卻受到種種歧視,或者有一些不公平的對待,很想幫孩子找一個屬於他的學校,有人告訴媽媽說也許可以去平等國小了解看看,其中有一個理由是校長曾經教過八年的啟智班。那天,媽媽自己說這是她從孩子出生到現在最開心的一天,因為,從來沒有人願意聽她傾訴這麼久,而且好像也從聊天的過程中抓到了一根

浮木,更為孩子找到了屬於他的天空。   孩子第二天便轉入平等國小,也就進入了建榮的班級就讀,我記得那個時候,孩子對陌生的環境非常不適應,不管是上課或者是下課,一整天中,時時刻刻都跟隨著老師,兩人形影不離,不但會影響到建榮上課的過程,更會造成同學們之間一些不必要的干擾。但是,建榮不但沒有放棄這個孩子,更不斷地召開班親會與同班的所有家長溝通,也不斷地一次又一次與班上同學說明如何與這個新來的同學相處的技巧和方法等,我真是佩服建榮的耐心與愛心,我想也因為有了建榮的完全接納,這個孩子的天空才處處充滿了令人驚喜的彩虹,不是嗎?   這就是我所看到的許建榮老師,當然還有許許多多未能述說的點點滴滴,似乎是可以

從他的《台灣有時是天堂》這一本書中,了解到建榮對我們的教育,對我們的社會,和對我們的島嶼的思維和見解了,很開心能因這一本書的誕生而讓我想起平等種種人、事、物中的美好回憶。   讓台灣成為令人欽羨的國度 宜蘭縣岳明國小校長 黃建榮     台灣,有時是個天堂!作者從旅居在外的留學生角度來看,或許更能深刻體會到台灣的好;但同樣地,台灣社會也還有許多需要再努力的地方,誠如作者在書中所提的諸多問題;其中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對於台灣教育的深沉呼籲。與作者一起走過台灣近三十年來的教育,我們從學生,到成為老師,經歷過一段單純而快樂的童年,與一段不斷與分數奮戰的狗臉歲月,看到了分數所創造出來的階級社會與扭曲

的教育,升學競爭讓教育成了服務菁英的工具,許多孩子在青澀的年華,已經喪失學習的樂趣與信心,學校教育並沒有提供太多機會讓學習弱勢的學生得以翻身,因為大多數的學生、老師、家長,都在追逐分數!   三十年過去了,台灣社會從經濟快速發展中走過來,財富分配由均貧走向貧富差距日漸拉大的M型社會,教育也跟著M型化,如果我們現在還不採取更積極的補償措施,將會有越來越多的孩子被放棄,整個國家社會,將因為我們的教育沒有提供孩子適性發展的機會,而付出更多的代價與社會成本。三十年來,台灣的教育並非沒有改變,只是並沒有變得讓人覺得:透過教育,我們真的可以把每一個孩子都拉上來,找到他自己生命的定位與方向,所以才會衍生出

許多的社會問題;上學對許多學生而言,是不快樂的,學校教育並沒有幫助到大多數的孩子去了解他自己,去發展他的優勢能力,建立他一生發展的健全人格與價值觀,尤其是對許多學習與家庭弱勢的孩子。   因此,我們需要投入更多的資源在這些弱勢學生身上,救一個學生,有時就是救了一個家庭,我們需要更多具有熱忱、專業與創意的教師,也需要創造更多元智能發展的機會,讓每個孩子都可以感受到學習是有趣的、有意義、有用的,教育可以幫助他發展優勢能力,讓他發現生命是可以有無限的可能,社會雖有競爭,但到處充滿機會與希望。熱力四射、活力充沛的台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子民,我們需要對她懷抱希望,因為我們有許許多多像作者一樣,對斯土

斯民始終熱情擁抱,不斷關懷與提出建言的悠悠人才,凝聚這股善的力量,定能讓世界看得見台灣,讓她成為令世人欽羨的國度,台灣加油!   等待台灣哪一天會是天堂 台北市家長協會 李正三   回想小時候的日子,腦海中浮現的畫面就是:「在製材場廠房的昏黃燈光下,老師破口大罵,趕一位老是打赤腳又穿著補丁衣褲的同學回家,要他盡快繳交當月份二百元的補習費,否則從此晚上就別再來上課。」那年我十一歲,唸小學六年級。   而今,為人父母多年,憶起當年情景……依然清晰,內心激盪如昔……   將近五十年了,台灣的教育環境到底改變多少!   個人投入家長參與教育運動多年,一直對教育相關政策或執行面表達意見,也曾參與課

程修訂及進入學校教學體系,進行課程改革。   建榮是小女唸台北市平等國小五、六年級時的導師,當年他初任教職所教的這班學生,今年正好大學畢業,有人進入職場,有人繼續升學。十多年來,建榮和學生亦師亦友的交情,看在身為家長的我眼裡,只有「溫馨」兩個字好說。   最近建榮在唸博士班寫論文之餘,將一些個人的經歷與故事,以及台灣教育與人文的現象寫下,編成「我們的教育」、「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島嶼」三大章,書名就叫作「台灣有時是天堂」。   拿到初稿,看到第一篇文章「走了一個高中生以後」,想到五月份我還上電台談過此一現象,記得在節目中談的是另一個個案,因為想唸高職,不想唸高中,竟然在今年母親節當天上吊

自殺。我不知道台灣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小孩一個個自殺,或許有人會冷漠地認為是他自己找死,怨不得別人,但相信也有人會為之流淚不捨,可卻看不到大人世界的痛切省思,尤其是教育行政官員。   建榮在文章裡以對比呈現方式,寫了許多個人求學,以及後來上山教書跟出國唸書的心路歷程,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其中的轉折。   不管是針對台灣的社會現象、教育議題,還是自然生態環保等整個島嶼的問題,都在他熱切、細膩的觀察、描述中。   例如教育篇提到:讓學生感受自然的變化萬千,以豐富生命內涵。對不同程度學生給予分別的評比標準,以建立尊重多元生命學習。包括自己也在教學生涯裡,學會跟學生說抱歉的勇氣。   整本書

裡,建榮所透露出來的思維面向和觀點,有許多可以讓我們慢慢品味、深深探討的地方。   ——到底出生、成長在台灣這塊島嶼的子民,我們是怎樣面對自己的成長、學習、生活!?  我們將要如何安身立命!?  甚至我們會將台灣這塊島嶼帶到哪裡去!?  小時候大人告訴我們:「美國是小孩的天堂,年輕人的戰場,老年人的墳場。」    而,台灣自古叫仙島,哪一天會是我們的天堂!? 自序   Heaven Can Wait   一九七七年,身兼搖滾歌手與演員的Marvin Lee Aday,以多數人熟知的Meat Loaf為名,發行了專輯《Bat out of Hell》,其中有首歌叫作「Heaven Can Wa

it」;而〈Heaven Can Wait〉就是描寫小飛俠彼得潘的Never Land。Never Land是小孩夢想的世界,流行音樂天王Michael Jackson也為此夢想打造了一座Never Land。 Marvin Lee Aday曾經在一九七三年到紐約百老匯發展,並著手撰寫小飛俠彼得潘的現代版歌劇《Never Land》;雖然他的歌劇夢想《Never Land》和許多人心中的Never Land一樣並沒有實現,但《Never Land》的構思卻打造了專輯《Bat out of Hell》的內容。   許多人都在追尋他們心中的烏托邦。無論是陶淵明的世外桃源、電影《消失的地平線》(L

ost Horizon)所描述的香格里拉(Shangri-La),或是小飛俠的Never Land等等,都是大家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而我也和多數人一樣,心中有自己的理想國度。但是,小時候的夢想,長大後也和多數人一樣破滅了。不過,有人說:「幻滅是成長的開始。」雖然我小時候的希望,往往都變成了失望;不過,幻滅的確讓我成長,我學習以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嘗試著讓失望再變成希望。而我對台灣,也是一樣。   台灣這土地上的人、事、物,雖然不盡如人意,但還是有她可愛的地方。當我在國外時,總會想著她的好。當我看到外國文化比台灣良善時,也總是會思考著台灣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家文明和進步與否,往往

在於教育上的價值觀。而台灣教育過度重視分數與學歷,嚴重扭曲了價值觀,也導致了許多我們不能接受的文化現象。   雖然這本書中檢討了很多台灣的問題,也舉國外的例子做對比,但並不表示外國的月亮就比較圓。西方先進國家也是歷經了多年的經驗與改變,才換得了所謂的先進與文明。   二○○九年高雄世界運動會圓滿落幕,這個世界級的運動會,讓各國看到成功與美好的台灣。所以,台灣還是有美好的事物值得驕傲。   在高雄世運奪得雙金的男女巧固球隊,其實就是台灣的驕傲之一。台灣之於巧固球的重要性,就等同巴西之於足球。二○○七年世界杯巧固球錦標賽本來要在巴西舉行,但因機票耗資過高,超出預算,所以台灣放棄參賽。不過,因

為台灣不參加,西方巧固球列強如瑞士、英國、加拿大等國也都不去了,最後導致這個世界杯賽事取消。瑞士等國認為因台灣缺席而拿到冠軍杯根本沒意義,台灣缺席的比賽也不算真正的比賽。由此可以了解台灣是很值得驕傲的,但這點也看出西方國家參賽並不是為了拿到冠軍,而是為了與真正的對手在競技場上較量;而這才叫運動精神,這也是我們所缺乏的。   台灣雖好,但還要更好。   我們心中都有許多屬於自己的夢,也想要把它們實現。我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住的地方是個樂園,而台灣是我們棲身的地方。倘若我們期待台灣能夠成為心中的天堂,或許就必須從改變台灣的一點一滴開始。  Marvin Lee Aday在〈Heaven Can

Wait〉這首歌中唱著: Give me all of your dreams And let me go along on your way Give me all of your prayers to sing It掇 all I really need to make me stay…… Just like a child again   所以,就讓我們回到小時候最原始的初衷,我們可以找回讓台灣成為天堂樂園的希望。 作者的話   台灣這土地上的人、事、物,雖然不盡如人意,但還是有她可愛的地方。當我在國外時,總會想著她的好。當我看到外國文化比台灣良善時,也總是會思考著台灣有哪些需要改進之處

。我一直認為,一個國家文明和進步與否,往往在於教育上的價值觀。而台灣教育過度重視分數與學歷,嚴重扭曲了價值觀,也導致了許多我們不能接受的文化現象。   雖然這本書中檢討了很多台灣的問題,也舉國外的例子做對比,但並不表示外國的月亮就比較圓。西方先進國家也是歷經了多年的經驗與改變,才換得了所謂的先進與文明。   我們心中都有許多屬於自己的夢,也想要把它們實現。我想每個人都希望自己住的地方是個樂園,而台灣是我們棲身的地方。倘若我們期待台灣能夠成為心中的天堂,或許就必須從改變台灣的一點一滴開始。   就讓我們回到小時候最原始的初衷,找回讓台灣成為天堂樂園的希望。 04 四季——傾聽大自然的聲音(節錄

)小學的語文科(國語)課本,通常都是三篇課文或四篇課文作為一個單元,課文的編排方式常會配合季節的變化;例如放完寒假的二月底、三月初,課文大致是談春天的內容。這樣的課程安排,對小朋友來說,的確是將語文教學與自然環境結合的好方式。 不過,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對於課文所描述的內容,往往難以「理解」,尤其課文描述的若是抽象的感覺時,教師更是難以解釋與教學。何況現在大部份的學生居住在都會區的水泥叢林裡,學生在無法理解或不曾接觸過大自然的變化之下,老師的教學非常難以實際讓小朋友將「抽象」的文字轉化成實際感覺。再者,即便是居住在鄉間的小朋友,在農業社會型態早已改變的當代,往往也無法有著與家中長輩小時候相類似的

自然生活體驗。 因此,這類型的語文教學,是非常難以達到「情境教育」的理想的。很幸運的,我任教的學校,因為在草山(陽明山)一帶,位於鵝尾山山前,自然景物的四季變化明顯,生物生態也豐富,而這些都是教學時非常好的教材。冷酷的分數剝奪了孩子們的大自然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周圍的生態與四季變化優勢,讓小朋友靜心去體驗大自然的感覺,我常發現他們似乎是見到了另一個新世界。然而,這些事物事實上就一直存在於小朋友身邊,是他們失去了對周遭環境的感覺。而他們這樣的遺失,卻是大人們的責任,也是老師們的責任。分數是冷酷的,但大自然卻是有溫度的。可惜的是,大家都愛冷酷的分數,而不是有生命、就在各位身邊的大自然。因為冷酷的分

數,漸漸的,小朋友就和我們一樣,失去了對四季與大自然的感覺。或許有些人也和我一樣在想,假如,我們失去對大自然的感覺,失去了對四季變化的觀察力,我們應該就已經不屬於這個藍色星球了吧。生命,在於生老病死。自然,在於四季變化。我們是屬於這藍色地球的一份子,所以我們必須要和其他生物一樣,感覺到這個世界的四季。倘若我們不了解四季變化的意義,大人們在設計小學的語文課程時,也不會將季節變化的內容放到課文裡面。四季就在孩子們的身邊農曆春節過後的下學期剛開始的課程,語文課本中常會有數課是描寫春天的景象。 有次,為了配合語文教材所描述的春天課程,我在那次的期中評量中,出了一題二十分的小作文,試題是維瓦第的音樂—「

四季」。我以維瓦第的小提琴四季協奏曲的「春」作為評量題目,在評量時播出該首音樂,請小朋友仔細聆聽該音樂是屬於四季中的哪個季節,並且描寫出所聽到的內容事物是什麼。 除了一個小朋友之外,其他小朋友都寫「春天」,而他們描述所聽到的內容十分精彩,例如:鳥愉悅地唱歌、花在盛開、樹木在成長、蝴蝶在飛舞、山上的雪水融化變成溪流、溫暖的太陽等等。 而唯一沒有寫春天的小朋友,他則是認為他所聽到的是「冬天」,他寫下他聽到是河流漸漸結凍的聲音、雪花紛紛的聲音、動物躲避冬天奔跑的聲音等等。評量的結果,這題所有的小朋友都是滿分;即使那位小朋友的答案是冬天,但是他也描寫了他所聽到的感覺。 或許有人會問,小朋友所寫的答案,

一定有的寫多,有的寫少,也一定會有錯字,怎麼能夠給同樣的評量分數。其實,小孩子對語文的感知力和應用能力,是天生就有差異的,課文是要小朋友去體驗春天,而我則是希望小朋友把聽到的感覺轉化成文字。小朋友肯用心去感受音樂的內容,並轉化成文字,這就是語文教學的成功。至於錯字?查字典再更正就好,即便是老師,也有很多字是不會寫的。 這個考題有二十分,或許也有人會質疑大家都滿分,那如何辨別語文能力的差距。其實,即便要有語文差異的辨別力,那麼在其他八十分的內容中,就可以評量出來。就教育的哲學來說,我認為多給學生信心和機會,才是打造學生對自己的語文能力有正面思考的好方式。05 說抱歉的勇氣(節錄)老師,尤其是小學

老師,對小朋友來說,講的話幾乎都是「聖旨」。根據以往的經驗,每當小朋友對家長講話時,最常講的就是「老師說……」。 因為小學老師的話,幾乎都是一言九鼎。

高中桌球運動員心理資本、競賽壓力因應策略對運動表現影響之研究

為了解決華櫻壘球的問題,作者蔡志欣 這樣論述:

隨著訓練系統與器材的現代化,頂尖運動選手的抗壓力與心理素質往往是比賽勝負的分水嶺,心理資本與競賽壓力因應策略可以幫助選手在比賽中保持正向情緒,並且面對壓力下持續保持穩定狀態。本研究採網路Google表單方式,發放給各高中桌球隊教練協助調查,採立意抽樣方式施測,研究對象為高中桌球運動員,正式問卷發放108份問卷,其中7份填答不完整故刪除,共回收101份有效問卷,有效回收率為93.52%;研究工具包含心理資本量表、競賽壓力因應策略量表以及運動表現量表三個部分,所得的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20.0進行描述統計,並利用Smart PLS 2.0統計套裝軟體進行問卷結果分析,包含驗證

性因素分析、SEM結構方程模式;研究結果發現以下幾點:一、心理資本中的復原力表現最低,希望感最高,青少年國手在希望感表現大於未得名的選手。二、競賽壓力因應策略在針對情緒方面表現較佳,針對問題方面,男性選手表現高於女性選手。三、高中桌球運動員心理資本愈好,競賽壓力因應策略有較好能力去解決壓力,且會正向影響運動表現。四、競賽壓力因應策略在心理資本對運動表現之間沒有中介關係。建議:一、訓練上透過模擬高張力比賽情境,讓選手在逆境中思考戰術。二、教練透過良好的溝通、適時鼓勵,幫助選手保持身心技平衡狀態。三、邀請優秀選手分享比賽經驗與低潮時調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