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班機取消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華航班機取消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沈寧寫的 嗩吶煙塵三部曲之二:動盪青春 和陳之藩的 花近高樓:科學家的人文思索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洪流點滴 - 第 130 頁 - Google 圖書結果也說明:我們本想十三日抵巴市,但華航班機取消該班,只好提前二天到達,可先熟悉路況地形,初蒞巴市,人生地不熟,西 計程車又怕敲竹槓,倒是這裡地下鐵十分方便,全市五條路線,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聯經 和天下文化所出版 。

中華科技大學 航空運輸研究所在職專班 黃昌宏所指導 陳彥亨的 航空機組員罷工案例與航空從業人員職場倫理之關聯性研究 (2021),提出華航班機取消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空服員罷工背景、長榮航空罷工事件、華航機師罷工事件、職場倫理。

而第二篇論文中央警察大學 國境警察學系碩士班 王寬弘所指導 蘇倖儀的 我國飛航安全事故調查之研究 (2021),提出因為有 飛航安全、航空事故、國際民航公約、航空事故調查的重點而找出了 華航班機取消的解答。

最後網站上海機場防疫加嚴影響航班延誤華航即起至下月底取消桃園 ...則補充:中國疫情拉警報,上海浦東機場祭出最新防疫規定,要求載客航班抵達後需要加強清潔、消毒,導致返程航班延誤,長榮日前已取消北高飛浦東航班,華航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華航班機取消,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嗩吶煙塵三部曲之二:動盪青春

為了解決華航班機取消的問題,作者沈寧 這樣論述:

作者流著眼淚寫出的故事 讀者流著眼淚讀完的故事 《嗩吶煙塵三部曲:艱辛童年、動盪青春、苦難餘生》 ──當代唯一見證大時代,還原歷史現場的大河小說! 描寫活在刀口上的家族 在最動盪混亂的時代,一個母親及一個時代的血淚傳奇   我是沈寧,我的外祖父叫陶希聖,我的伯父叫沈鈞儒   我的母親叫陶琴薰,我的父親叫沈蘇儒   這部小說,是寫我母親的一生,她面對艱難環境,依然奉獻無畏無懼的愛與勇氣   謹以此書,獻給她,以及那些在戰爭苦難中犧牲自己的偉大母親們!   《嗩吶煙塵三部曲》是作家沈寧的重要之作,以真人真事為骨幹,生動描寫出其母親陶琴薰,陶希聖之女,一位活在大時代下女性的不朽傳奇,以

及陶(陶希聖)、沈(沈鈞儒)兩個家族的故事。此部小說不僅刻畫出家族的跌宕經歷,更敘述了中國現代跨半世紀的歷史縮影。在最動盪混亂的年代,這位母親是生繫一命的大地,也與一整個家族的歷史命運息息相關。小說以陶希聖成家開始著筆,帶出陶希聖的家族故事,也生動地表現了中國婦女身處舊社會的艱辛,更有大時代變幻的歷史風雲。   沈寧的母親陶琴薰出生於紛亂的封建士大夫家族,歷經困苦童年,住過北伐軍政學校的宿舍,聽過盧溝橋事變的砲聲,曾被日汪敵特扣押為人質,為香港淪陷痛不欲生。她原是一位普通女子,曾經見過胡適、陳獨秀、汪精衛、杜月笙、周恩來等傳奇人物。當一切苦盡甘來,開始享受愛情與家庭生活之際,毀滅性的災難卻已

翩翩降臨……1949年沈寧的母親陶琴薰因一念之差留在大陸,與親人分隔兩地,終其一生與命運搏鬥,全書讀來彷彿中國現代歷史的縮影,令人不禁唏噓! 作者簡介 沈寧   華裔美國人,祖籍浙江嘉興,西北大學七七級畢業,1983年赴美。在美期間,歷任學校教師和校長,美國之音新聞主播,美國聯邦空軍軍官學院教官,科羅拉多州雷科伍德市文化委員會委員,世界華文作家協會科州分會會長,公司經理等職,業餘寫作,多發表於兩岸三地華文報刊,書籍出版十四部。作品曾入選中國小說排行榜,中國散文排行榜,中國散文大系等,獲臺灣溫世仁武俠小説獎,紐約第五大道文學獎,中國新移民筆會傑出貢獻獎等。 讀「陶盛樓記」

追念先姊琴薰/陶恆生 嗩吶煙塵之二:動盪青春 讀「陶盛樓記」追念先姊琴薰(節錄)   一   一九八七年七月二十四日,九十高齡的父親由大哥泰來、大嫂晏章沅陪同,從台北飛抵舊金山。沈寧、沈熙帶著妻兒先一日來我家,等候一齊去機場迎接。在機場見到外公和大舅、舅媽推著行李車從海關門出來時,寧、熙兩人不自覺地跪在老人家跟前,涕淚滿面。目睹這個感人場面的中外接機人士自然地向兩旁後退,讓出一條通道容我們通過。   回到家中,風塵僕僕的父親看著年過四十,臉上已有不少皺紋的外孫寧寧,不禁想起一九四八年離開上海時,他尚不足兩歲之情景;而從未見面的外孫沈熙,得在此相見,一時悲喜交集,不能自已。外祖父怕勾起

太多往事,連忙拿出在台北準備的小禮物分給各孫及重孫們作為見面禮,他一面分禮物一面說:「今天不談往事,今天不談往事。」沈燕當晚從亞利桑那州趕來拜見外祖父,外公稱讚她的一口標準北京話說:「妳可以回台北當新聞廣播員。」   第二天晚上,我們在「天錦樓」為父親及大哥大嫂洗塵,灣區親朋好友四十餘人赴宴,包括南開、台大老同學,工作伙伴,以及雲林禪寺的同修等。沈家三兄妹特別預先用毛筆寫了一副紅色的條幅送給外公,字曰:   春秋卅餘載 離合一親情   啼兒高七尺 天涯叩九旬   開懷摻淚酒 擲觴話古今   繞膝盈幾日 欣慰滿生平   三天後,姊夫沈蘇儒自北京趕來相聚,翁婿上海一別,不覺已近四十年,如今海

隅再見,人事已非,恍若隔世。蘇儒帶來一幅伯父在武漢親筆寫的百壽屏,為父親九十歲壽。父親在我們家小住數日後,即由沈熙護送至華府探視六弟龍生、國雲一家,數日後,再往印第安那州看望孫兒女德興、若昭,然後飛往亞利桑那州探視四弟晉生、家麟一家,和長孫女若蕙及孫婿方和同。八月十七日返回舊金山,二十一日由大哥、大嫂親陪飛回台北,結束為時二十八天的北美之旅。五弟范生那時正在千里達忙著探測油田,未及趕回團聚,但五弟妹戚瑞華及二子德智、德仁,均來拜見祖父。   父親走後,內子德順整理房間,在書桌上發現一疊稿紙,原來是父親這二十幾天信筆寫下的雜記,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七月二十四日下午六時半,泰來夫婦扶持我

搭華航班機自桃園機場起飛,越太平洋,計飛行十一小時,降落舊金山機場,當地時間是七月二十四日下午二時半。我在飛機上早餐,下飛機,家屬及親友相接,到達恆生家,七時晚餐,方纔覺察這一天,省了半日光陰,又省了一頓午餐。   沈寧、沈熙,先來此候見。至晚餐頃,沈燕從杜桑趕到。沈燕自大陸出來,已七年矣。   今日在此得見,悲喜交集,言與淚隨。直待二十五日下午,我為此三個外孫談話兩小時。   沈寧、熙、燕三人是我們已故去的親姊姊琴薰的三個兒女,我是她的三弟。父親回台後即來一信說:「我到美國走了七處,看望家裡七房,四代聚談,自是海外陶家的盛事,九十壽慶的大舉。」   二   琴薰姊、泰來哥和我三姊弟

,曾經患難與共,出生入死。我們之間有著堅如金石的手足之情。   一九三七年七七事變爆發,中國在蔣委員長領導之下展開全面抗日戰爭。父親那時是北京大學法學院政治系主任,同時在北平多間大學兼任教職。一九三八年十二月十九日,父親隨國民黨副總裁汪兆銘出走河內,後往香港居住,一九三九年八月二十六日轉赴上海。十一月起,參與汪組織與日本和談代表談判達兩個月之久,終於洞悉日本妄圖誘降及滅亡中國的陰謀與野心,因對中日和平運動徹底失望,而決定脫離。十二月十三日,母親斷然採取逆向行動,親攜我們姊弟五人前往上海,希能以此掩護父親離開上海;此時重慶方面也正透過杜月笙先生設法營救。一九四○年一月三日,父親與高宗武潛離上海

前往香港;十三日,母親帶了晉生、范生兩弟離滬赴港。   自此琴薰姊、泰來哥和我三人在上海之行動即受汪組織特務機關「七十六號」監視。二十一日,杜氏門人萬墨林親自策劃掩護我姊弟三人安全登船離滬。二十二日,香港《大公報》揭露汪日秘密簽訂的「日支新關係調整要綱」,這在當年是一件震驚中外的大新聞。   琴薰姊回香港後進入培道女中,一九四一年念高二時,以同等學力考取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中文系,一九四二年轉學重慶沙坪壩中央大學外文系。一九四五年夏畢業,進重慶中國農民銀行,抗戰勝利後赴上海服務於「中國善後救濟總署」,次年(一九四六)與中大同班同學、上海美國新聞處英文編譯沈蘇儒結婚。一九四七年夏,蘇儒進上海兩大

報紙之一的《新聞報》為記者,旋即被派往南京採訪政治新聞。姊姊隨姊夫來南京在我們家居住一段時期,不久即搬入報社的宿舍。同年九月,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出世,取名沈寧。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初,大陸東北戰事國軍失利,長春、瀋陽相繼陷落,國共雙方集結數十萬大軍在徐蚌(淮海)地區決戰,國軍潰敗。前線戰況急轉直下,首都人心動搖,下關火車站上一時箱籠堆積,婦孺擁擠。十二月十七日,母親帶我們姊弟七人擠上火車去上海,父親仍留南京。   幾天後,我們在外灘搭上開往香港的怡和公司四川輪,一家人露天睡在貨艙蓋上,航行時海上風浪迎頭打上甲板,鋪蓋盡濕,老小蒙頭瑟縮,無處躲避。台灣海峽風浪極大,輪船搖擺顛簸,個個暈船嘔吐

,狼狽不堪。   到香港後,父親友人余啟恩安排我們暫住他新界上水家中。三個星期後,母親和琴薰姊在九龍大南街「一定好」茶樓三樓租到一間空屋,找木工做三個簡陋的隔間,一家人擠住其中,共用兩盞電燈、一間廁所,過著前途茫茫的日子。姊姊帶著一歲多的兒子寧寧,每天做飯做家事,泰來哥和我報名「華南無線電學校」學習無線電技術,弟弟們無所事事,大家心情十分煩躁。農曆年底,母親帶六弟龍生去上海隨父親同往溪口晉見已下野的蔣公。開年(一九四九)三月底,蘇儒姊夫從上海來香港,幾天後他們搬去姊姊的西南聯大同學許湘蘋家中居住。姊姊決心不再留在香港,向姊夫表示「你留我留,你走我走,生死禍福,在所不計」。   這時大陸的局

勢是:蔣中正總統已於一月二十日發表引退文告,李宗仁副總統就任代總統行使職權,隨即發表聲明表示謀和決心。四月一日,國府和談代表團張治中、邵力子、章士釗、黃紹竑等人抵達北平與中共談判。一時社會上瀰漫著內戰將停,和平在望的新期望。姊姊和姊夫與一般知識分子沒有兩樣,他們對國民黨失望,對和平抱幻想,復寄望於共產黨所描繪的新社會新氣象。而香港這邊難民日增,人浮於事,就業定居均有困難,又對台灣的前途不確定。四月八日,姊夫、姊姊帶著寧寧離開香港回去上海。從此手足天各一方,再也不能相見。   三   琴薰姊回上海後先在上海職工學校任教職,後隨姊夫調北京,在「中華全國總工會國際部」任編譯工作,她認真工作,然而

由於家庭背景關係,無論她如何努力,都永遠受到排擠和歧視。   一九五七年,因直言賈禍(發了一句「現在懂了祥林嫂,捐了門檻還是不得超生」的牢騷),被誣為「右派份子」,幸經部門主管力保,未遭下放勞動。其後又值「三年困難時期」,全家老小七口,每日數米而食。姊姊在沉重的精神壓力和繁重的工作負擔下,侍奉婆母、相夫教子,無論如何艱難困苦,始終無怨無悔,永不氣餒,從不絕望。   一九六六年又逢「文革」浩劫,琴薰姊因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被批鬥折磨未獲及時治療而逐漸惡化,終至雙腿彎曲不能站立,批鬥者猶指她故意裝病,即使呈上醫院證明,也無濟於事。   她成了革命對象,強迫下鄉勞動之外還要去幹校學習改造,她的

病因而越來越嚴重,四肢骨節腫大變形,根本無法行動,一九七二年被迫提前退休。一九七六年春天,范生五弟從美國寄去特效藥片,姊姊服用有效,可恨此後再寄往北京的藥品,即被海關查扣退回,姊姊給范生去信說:   「這瓶藥輾轉萬里,卻到不了我手中,真是遺憾之極」。蘇儒姊夫服務於外文出版社、中國建設等單位,文革期間亦曾多次被誣陷、揪鬥,而遭關、押、下放。此時寧、熙、燕均先後分赴內蒙古、陝北及昌平縣農村「插隊」。在這段期間,姊姊以殘疾之身,孤單獨處,以罕見的堅強意志和偉大愛心,支持姊夫和子女在逆境中求生存,而她思念父母及諸弟之情,仍無時或已。   一九七八年四月,琴薰姊病情轉重,八月十四日在北京醫院逝世,終

年五十八歲。此時文革已結束,中共當局在全國範圍內正陸續為所有「右派」平反昭雪。八月二十一日,北京市政協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追悼會,旋移靈於八寶山革命公墓。   琴薰姊去世的消息經香港傳到台北,大哥設法瞞住父親,可是他與新聞界訊息暢通,很快就知道了。父親表面堅強,內心悽苦,尤其可憐外孫女燕兒年幼失母,寫了一首「哭琴兒,念燕兒」的詩:   生離三十年,死別復茫然;   北地哀鴻在,何當到海邊。   注:琴薰兒病逝北平,近始得確息。所遺男兒二,女兒一。   小女燕兒既失學,又喪母,何以為生?憐念之餘,口占如右。   四   寧、熙、燕三名外甥,得到舅舅和長輩們的協助,先後來到美國。燕甥先

來。她從小上學就得承受老師同學對外公及媽媽的批判,唯有沉默以對。一九六八年畢業於北京三十九中初中,校方決定分發學生進北京工廠。此時正值文革動亂,對於小燕的前途,學校認為「黨會落實政策,出身不能選擇,道路可以選擇」,應該沒問題。不幸希望落空了,學生一個個跟著工廠來的人走了,只有她沒有任何工廠願意接受,學校和黨支部也不管她了,小燕心理受創極重。   一九七九年我在印尼工作時,曾託在德國悌森公司服務的好友伍綿蒲博士,趁出差上海北京之便,探訪姊夫。姊夫很想送年已二十幾的女兒出國換個環境,如果可能的話,讓她繼續讀一點書將來好養活自己。熱心的綿蒲兄經過多次奔波,辦成了小燕的出國手續和美國探親簽證,我託綿

蒲帶錢至北京為小燕買機票,又與住在加州莫洛灣的五弟范生聯絡,託他接機及就近照顧。   一九八○年七月六日,小燕飛抵洛杉磯,在范生家暫住兩星期後,由四弟晉生接去亞利桑那州杜桑家中居住。晉生安排她進亞利桑那大學英語班補習英文,設法轉換學生簽證,英文班結業後又為她申請大學入學許可。半年後,小燕進入大一系統及工業工程系,學雜費用除了初期一部分由外公及晉生舅接濟之外,其餘均靠打工自立。四年之後得到科學學士學位,憑她出色的畢業論文拿到獎學金繼續攻讀碩士學位,主修人工智能。學成後進入電腦界發展。小燕終於脫離惡劣環境,以三十之齡在新大陸學成就業,重新掌握自己的命運。   寧甥其次。一九八三年八月十五日,他

從北京飛抵洛杉磯,遠在亞利桑那杜桑市的沈燕,特地來機場迎接(此時我正在加大洛杉磯分校念管理研究院)。當年姊姊帶他去香港又回大陸時,沈寧還不到兩歲,成長及求學期間受盡歧視,文革時期親歷全家被多次抄砸。一九六九年中學畢業後插隊陝北,在劇團當小提琴手,因「成分」不好,備受排擠。一九七七年考北大成績及格,但因其父政治審查問題,北大不敢錄取,改考西北大學。在學時申請到愛荷華大學的獎學金,畢業後又格於政府規定無法成行,乃進陝西電視台工作,直到一九八三年夏天才辦成出國護照拿到簽證。   我為兄妹二人在附近旅館租了一間房間晚上休息,白天來我們的公寓相聚,寧寧含淚講述媽媽從一九四九年以後的悲慘遭遇,我和德順聽

了萬分心酸。第二天,我帶沈寧逛百貨公司,買些美國學生喜歡穿的衣物鞋襪,從頭到腳徹底「換裝」,三十多歲的外甥,一下子變成帥哥。第三天,兩兄妹自行去迪士尼樂園玩,回來時搭錯巴士迷了路,差點找不到家門。第四天,我駕車帶二人遊覽環球攝影場,及好萊塢明星住宅區的漂亮房屋。第五天,兄妹兩人飛杜桑晉生、家麟家中盤桓數日,沈寧即逕往愛荷華大學報到入學讀東亞系,兩年後得碩士學位,進教育界工作。   熙甥最後。一九八四年一月,沈熙來美。他因從小目睹大陸每一次政治運動,父母都被捲入,慘受無情衝擊,於十八歲那年眼見他們又不能避免成為文革批鬥的對象,懷著痛苦絕望的心情,前往內蒙「插隊」。在內蒙一待十年,於一九七六年回

到北京,自己覺得「像是剝了一層皮」。一九八一年,他畢業於北京經濟學院,到美國後進入亞利桑那大學攻讀經濟學。據他說,由於大陸的經濟學以馬列主義為本,與西方自由經濟學說大相逕庭,上課之初頗為難以調整所苦。一九八五年得亞大經濟學碩士學位後,轉入紐約州立大學繼續攻讀經濟與財務,一九八七年得博士學位,在財務專業領域發展。   舅舅們見到先姊遺下的三名子女如此上進,都能在新大陸自立生存,感到無比的安慰。 陶恆生 三十五一九三七年那一天,家公從中南海開會回到家,正洗著腳,跟家婆說著話,忽然聽到遠處響起炮聲。第二天早上看報紙才知道,是日本人在北平郊區盧溝橋突然發動軍變,向中國駐軍進攻。家公放下報紙,

對家婆說:「馬上收拾行李,我們今天離開北平。」「丫們都上學去了,怎麼走法,總要等他們回來。」家公站起來,說:「我現在去火車站買車票,你收拾東西,中午丫們回家,我們就動身,下午不去上課了。」「你快去吧,只怕一開戰,火車走不通。」家公不說話,抬腳出門,招呼小張,趕到西直門火車站。家婆沒有猜錯,火車站上賣票的人告訴家公,眼下往南開的火車離不開北平。日本軍隊一夜之間已經把北平包圍起來,封鎖了北平外圍三條鐵路幹道,向南開出的火車全部取消。賣票的人說:「要南下,你只有自己想辦法。」家公說:「你們火車不開,我自己怎麼想辦法?」「您先生南下要去哪裡?」「或者南京,或者武漢,我是要到九江。」「那麼先生也是要去廬

山開會的了?」「你怎麼曉得?」「前幾日來了幾批人,都是買票南下到廬山去。您先生也是北京大學的教授麼?」「是。那些人都走了麼?」「昨天該走的,都走了。還有一些人,像你先生一樣,今天要走,當然走不了。您先生既是去廬山開會,國民政府的公幹,不妨去找找巿府,他們或許可以送您一段,只要出了北平,火車就通。」家公嘆口氣說:「若是我一個人走,當然可以,拖家帶口,怎麼向秦巿長開口。」「你還想帶家小一起走嗎?算啦,一個人走吧。一個人,也許還可以想辦法。帶了家小,這種情況下,一定走不成。」家公垂頭喪氣,謝過那人,轉身出了車站,讓小張拉上,直奔北平巿政府。快到門口,還沒有停下,家公又讓小張轉頭回家。沒有辦法,家公回

到家,哀聲嘆氣把情況對家婆一說。家婆便指著他說:「你呀,真是。既然到了巿府,為什麼又不進去。不去求,當然人家幫不了你的忙。去找了,萬一人家有辦法呢?」家公說:「你想想,昨夜日軍剛剛發動軍變,巿政府和秦巿長,此刻一定都是驚惶失措,手忙腳亂。秦巿長現在一定在宋哲元那裡商討大計,找不到人。就算找到了,這當口,他大概也無計可施。」「你怎麼曉得?」

華航班機取消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在台灣爽了很久終於回到美國面對現實的日子還是到來了
因為我原本訂的華航班機被取消
就這樣意外搭上我來來回回美國這麼多次一次都沒有搭過的長榮航空
廢話不多說
我們一起飛LA吧!

🔹Follow me on Social Media🔹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sungevan/​​...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sungevanvlog...

🔹Business Inquiries🔹
[email protected]


使用相機:
Canon G7X Mark ll
SONY A7C
剪輯軟體:
Final Cut Pro X


Thanks for watching!

航空機組員罷工案例與航空從業人員職場倫理之關聯性研究

為了解決華航班機取消的問題,作者陳彥亨 這樣論述:

台灣在短短三年之內爆發三起空服員與機師罷工事件,已經引起社會大眾的憤怒,更讓所有人省思,提供社會基礎運行服務的行業,勞資權益的談判必須要有一定的規範,否則空運市場大亂、金融市場無法運作、國內運輸停擺、甚至水電、教育等行業都可能爆發類似的事件,造成全體社會難以彌補的傷害。至於是不是修改罷工預告期就可以一勞永逸,今日就勞資關係探討空服員罷工背景、長榮航空罷工事件、華航機師罷工事件與航空從業人員職場倫理之關聯性研究以華航及長榮航空作為研究探討,我們知道會發生這些罷工事件的主因是資方有不合理或不平等的工作要求,至於勞方部分可能對工作上有些訴求,雙方無法好好坐下來談,導致事件爆發,主要也是沒有重視職場

倫理造成的,職場倫理包含三個部份:1.與顧客的互動關係。2.與出資者之間的互動關係。3.與同事間的互動關係,包括與老闆或主管之間的互動關係,也包括與部屬之間的互動關係,更包括與其他同事之間的互動關係。職場中的倫理,不只是片面的要求基層員工,也包含組織的幹部和領導人,因為提高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對於倫理在組織活動中作用的自覺意識,對於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組織人員,確立組織全體成員共同認可的管理價值觀,增強組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協調組織與外部的關係,樹立良好的組織形象皆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罷工事件資方的處理方式可以發現,保持良好關係對於資方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雙方有糾紛的發生,對於資方會造成重大

損失,對於雙方來說沒有好處可言,但如果勞方與資方能保持良好的關係,有糾紛時能夠坐下來好好討論,達成雙方共識,這樣就能避免更大的紛爭,也許就不會有此次罷工事件的發生。關鍵字:空服員罷工背景、長榮航空罷工事件、華航機師罷工事件、職場倫理

花近高樓:科學家的人文思索

為了解決華航班機取消的問題,作者陳之藩 這樣論述:

  許多人都讀過陳之藩先生寫的〈謝天〉、〈失根的蘭花〉,他的散文《旅美小簡》、《在春風裡》、《劍河倒影》更為許多書迷所津津樂道。   陳之藩先生學的雖然是科技,在心裡卻始終為文學保留著一席之地。他曾說科學與詩很相近,「科學界的研究科學,與詩人踏雪尋梅的覓句差不太多。」寫作風格高雅純淨的他,在撰文紀念胡適先生時寫道:「並不是我偏愛他,沒有人不愛春風的,沒有人在春風中不陶醉的。」讀他的散文,也很難不沉醉在他文字的「春風」裡。   《花近高樓》,由童元方教授從陳之藩文集《蔚藍的天》、《旅美小簡》、《在春風裡》、《劍河倒影》、《一星如月》、《時空之海》、《散步》中,編選最精采的四十五篇文章,分為四個部

分:〈花近高樓〉、〈月色中天〉、〈晴開萬樹〉、〈溫風如酒〉,有關於文明的思考的,有涉及價值的取捨的;有觀照人世的體悟的,有偶寄閒情的隨筆的。童元方教授形容:「陳之藩早期的散文,比如《旅美小簡》的語言華麗多姿,而情感澎湃,沛然莫之能禦。問題思考的層次分明,表達的手法漂亮,展露出陳氏在文學創作上的才華,機鋒處處。到後期的作品,一如滿天的華采隱隱收攏在浩渺的□波之中,清光凝定的氣派,令人想起『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從二十多歲滿腔熱血的知識青年,到成為走過二十世紀最光燦的科學歲月的智慧長者,陳之藩一直用獨特的、兼具理性感性的筆,記述他對當代、對科學、對文學的見解,文中處處流露知識份子憂國憂

民的情懷,卻不盲目的人云亦云。即使早期文章相隔已有半個世紀,現在看來仍經得起時間檢驗,歷久彌新。 作者簡介 陳之藩(1925~2012)   北洋大學電機系理學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理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哲學博士。美國路易斯學院榮譽法學博士。曾任基督兄弟學院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副研究員、休士頓大學教授、麻省理工學院客座科學家、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及系主任、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教授、臺灣中山科學院研究指導顧問、臺灣成功大學研究講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教授。著有電機工程論文百多篇,《系統導論》及《人工智慧語言》專書二冊;散文有《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蔚藍的天》、《旅美小簡》、《在春風裡》、《劍

河倒影》、《一星如月》、《時空之海》、《散步》、《看雲聽雨》、《思與花開》等。獲選英國劍橋大學艾德學院院士、英國電機學會院士。2007年獲頒臺灣元智大學「桂冠文學家」。2012年4月7日,馬英九總統以陳氏作品兼具文理,感動人心,親自在成功大學懷念會上頒發褒揚令。 編者簡介 童元方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士、美國奧立岡大學藝術史、東亞研究雙碩士,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哈佛大學、並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系教授,現為東華學院教授兼人文及社會科學學系系主任。中文著作有《一樣花開──哈佛十年散記》、《水流花靜──科學與詩的對話》、《愛因斯坦的感情世界》、《為彼此的鄉愁》、《田間小徑──走向科學的人文隨筆》、《

選擇與創造──翻譯論叢》、《遊與藝──東西南北總天涯》、《閱讀陳之藩》,譯作有《德日進思想簡介》、《愛因斯坦的夢》、《情書:愛因斯坦與米列娃》與《風雨絃歌:黃麗松回憶錄》。英文著作有:Two Journeys to the Nor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Poetic Journals of Wen T’ien-hsiang and Wu Mei-ts’un, 譯作有明代女子曹靜照、馬如玉以及清代女子吳規臣、梁德繩的詩,收在Women Writers of Traditional China一書中。 前言:有斜陽處∕童元方 花近高樓談希望並不是悲觀鐘聲的召

喚迷失的時代──紀念海明威之死科學與詩哲學與困惑──六十年代憶及金岳霖實用呢,還是好奇呢?理智呢,還是感情呢?一夕與十年風雨中談到深夜取傷廉、與傷惠、死傷勇 月色中天選擇就是創造興趣與成就成功的哲學哲學家皇帝明善呢,還是察理呢?自己的路談風格──在麻省理工學院為中國同學會演講莫須有與想當然進步與保守 晴開萬樹智慧的火花釣勝於魚失根的蘭花智者的旅棧寂寞的畫廊願天早生聖人謝天褒貶與恩仇把酒論詩──悼雷寶華先生看雲聽雨天容海色 溫風如酒山水與人物週末垂柳河邊古屋閒雲與亂想山色與花光日記一則敲門聲散步疇人的寂寞──談談陳省身的詩帕華洛帝與郝壽臣笑與嘯揮棒與司鼓儒者的氣象──紀念邢慕寰教授 前言有斜陽

處∕童元方   近人沈祖棻喜填浣溪沙,有半闋我和陳先生愛不忍釋:  三月鶯花誰作賦?一天風絮獨登樓,有斜陽處有春愁。    最初是我的哈佛同學提起的,也許是他的上海口音,我一開始就聽錯了,以為是:有斜陽處有春草,立時生出了一種淒美的意象與感覺。是春草苦戀斜陽罷?在自己正欣欣向榮的時刻,夢想留住已緩緩西沉的太陽。   我來晚了,但幸而趕上了。   事情已辦完,回到家裡。床上自然是沒有人。窗外的木棉逐漸開了,橙紅的花朵映著蔚藍的天,分外好看。陳先生還在醫院裡嗎?我彷彿身在夢中,一切都不像是真的。   自此,日子一天天過去,花開得更加燦爛,卻不見有人回來;平時轉往輪椅通路的木門,再不見有人打開;輪椅

長駐在窗前,也不見移動。四年來幫忙照顧陳先生的菲傭,竟自動開始把陳先生的衣物逐件裝箱,我看著受不了,說:「什麼都別動,我是個人哪!」   陳先生第二次中風後,在香港的威爾斯醫院住了三個星期,救回一命,但已半身癱瘓,不良於行。接著轉往沙田醫院復健與療養。三個月後,醫院裡的職業治療師來家裡視察,看看怎麼加建一個可供傷殘人士出入的輪椅小徑,也就是臺灣所謂的無障礙通道。我希望陳先生一如既往,可以從正門進出,就像我在美國所見的一樣:波士頓的公家機構、學校大樓、屋苑公寓,傷殘小徑都在正門,即使是老房子也可從側面迂迴而入。但在香港,限於各種條件,那小路最後仍然是從後門開出去的。又三個月,陳先生出院回家,我每

星期帶他出去逛。沙田的商場設施尚算完備,可是港島那邊的大樓,寸土寸金,連輪椅小徑都省了。不但是從大廈後面入口,並且電梯一進去頗有異味,才悟出是運貨的,可能也運垃圾。然而我們沒有因此而不出門,只是一定會帶備口罩。香港這樣的國際大都會,人權的進展如此緩慢,讓已成弱勢的陳先生備受委屈,屢屢使我黯然神傷。而今每去一個未曾去過的地方,我都會下意識地尋覓無障礙通道。   每次要出門,一星期或十天前打電話預約叫做「易達轎車」的復康車,全港一共二十部。粥少僧多,非常難訂。也還是因為二○○八年北京奧運的馬術比賽在香港舉行,馬會為有需要坐輪椅的觀眾預備的車子,奧運後捐了出來服務大眾,我們才有這福氣,不必悶在家裡坐

困愁城。也因為這車,我們重遊了山頂。在開揚闊落的山景餐廳,隔著窗玻璃看微雨中的香港,遠處的高樓似一堆模糊的剪影,縱然看不真切,心情是愉快的,精神是舒暢的。餐後推著陳先生在凌霄閣商場散步。看著他喜歡,我買了一個小紅舞獅,回來閒掛在臥室窗前的小鉤上,陳先生抬眼便能望見,給那年的舊曆年帶來了不少喜氣。也曾去西貢吃海鮮,當晚清蒸的那條星斑是他自己指著水盆挑的。   除了邱吉爾,陳先生最喜歡愛因斯坦。去年四月,愛因斯坦的專題展覽在香港科學館開幕,展品由瑞士的伯恩歷史博物館與聯邦外交部共同提供。幾年前有過一個小型的愛因斯坦展覽,由以色列的希伯來大學協辦。比如愛氏生平,大部分以展板中英對照來介紹,有些翻譯甚

至有錯。而在愛氏出生地烏爾姆看到的展覽,連他在伯恩專利局的辦公桌都搬來了,也還是以這個專題展的內容最全面,呈現的方式最精采。   許多經典照片放得很大,往往一張就占了半堵牆。偌大的展場氣勢奪人。我們看見鏡式電流計、旋轉線圈儀器的實物,也看見許多重要文件的副本,比如瑞士聯邦理工大學發出的入學許可與中級文憑;看見愛氏的美國護照、瑞士護照與在柏林任教職時所使用的德國外交護照。兩個兒子漢斯.阿爾伯特與愛德華給他的信,幼嫩的字跡讓人心疼。其中最不忍目睹的是愛氏的離婚聲明,那語氣真是嚴厲。但他許諾米列娃可以得到他們在蘇黎世的三所房子,以及日後準知會得的十二萬瑞典克朗的諾貝爾獎金等等。多數的史實我們都很熟悉

,但專題展籌備當局擴大了愛氏生平的語境,前半期是整個歐洲,後半期跨越大西洋到了美國。一戰、二戰當時的世界大勢均以影音材料補充說明,從奧匈帝國到日本原爆。連以愛氏為封面的《時代》雜誌亦在展場排列成行,使人歎為觀止。美中不足的是展櫃的高度沒有顧及輪椅人士的視點,換言之,太高了。輪椅既無法靠近,陳先生又無法低頭,所以有許多展品他都看不到。我的解釋只是聊勝於無。   看完展覽出來必經一大廳,中間擺著一輛自行車,面對著大螢光幕上的伯恩街道。我爬上車,拚命騎,街道兩旁的屋宇不停向後倒退,越來越快。意思是看看在接近光速時會怎樣,結果當然是氣喘吁吁,不但不可能再加速,反而頻頻自動減速。那車,我上去了,同行的朋

友上去了,菲傭也上去了。大家都開懷大笑。陳先生雖不能親自實驗,卻非常高興。之後我們再坐復康車去附近洲際酒店的咖啡廳,為的是看看香港的天與海,再複習一次鋪天蓋地而來的美麗的藍,是麗晶酒店時代已愛上的。這樣的快樂真是單純,然而是幸福的。   不過陳先生最喜歡的,還是要數半島酒店的大堂咖啡座。那大家的勢派,最合他的個性。養病期間,我們去了無數次。最難忘的應是去年聖誕。不坐復康車了,而是包一輛計程車,信馬由韁,任由司機載著,隨意又隨興地專程去看夜香港的燈飾。又時而在忽然出現的一片璀璨之前,停車欣賞。黃埔從來沒有去過,那夜不經意地穿過,燈海如煙花,相遇即驚喜。又因為寵著陳先生,為看維港兩岸高樓上的燈火,

我們來回兩次尖東,最後來到半島大堂的咖啡座吃晚飯。整個大廳只有一種裝飾:滿天縱橫交錯的枝椏;兩個顏色:白與金;是深雪的冬日與魅惑的森林。我們坐在靠近樂手的一角,往另一頭遙遙望過去,迷離恍惚,如在夢幻的王國。陳先生露出兒童似的笑顏,我的心也溫暖起來。   與復康車建立的關係,不可謂不親密。告別禮當日,似乎還看見一輛停在街角,司機好像也是相熟的。他是否知道陳先生再也沒有機會坐他的車了?「不在」已是事實,但我只要在路上看到救護車、復康車的蹤影,馬上心跳加劇,腳底加速,不由自主地奔跑起來。   四年中,我們回臺四次。兩次到成大赴會,兩次回臺北過年。我問陳先生「去不去?」只要他說去,我就敢千里迢迢把他搬

回去。事前的準備要做足,醫生證明更不可少。而看見陳先生像小學生遠足似的那樣興奮,我還得特別求他別開心得失眠了。且總是儘早到機場,可以去貴賓室吃早餐,小籠包與餃子是他最期待的了。但從登機門上到機艙的過道就很費勁。雖然空服員都很熱心幫忙,常常三、四個一起來,以為可以在機艙口把陳先生抱下他自己的輪椅,再抱上他們的小輪椅,直上過道。小輪椅非常輕省,撐不起陳先生的重量,而七手八腳其實很危險,真怕把他給摔著了。何況還要把陳先生從小輪椅再抱上座位。我平時與菲傭已練就一套功夫,可以自己負責陳先生上下輪椅的安全。   四次旅程,屢有驚險。一次華航臨時取消班機,我們改搭港龍,新航班較原訂時間早到一個小時。港龍地勤

竟然在飛機快降落時才通知接機的人。於是在小港機場等人從臺南飛奔至高雄,已經慢了,好心的司機又怕修路拖延行程而臨時改行省道,結果反而更慢,時間拉長了許多。陳先生不堪久坐,痛得他一路呻吟。   年初回臺,住進臺北的寓所。陳先生說周身疼,這是以前沒有過的。是不是旅途勞頓呢?就讓陳先生休息,以為在床上躺著會好些。但痛楚沒有減輕的意思,他已開始哼哼。我心中焦急,不可能如此等待天光,隨便披上件外套,立刻把陳先生推過馬路去中心診所掛急診。凌晨時分,忠孝東路四段上已沒有什麼車聲與人聲,安靜得可愛。但中心診所的看護說醫院沒有神經科的人駐診,將我們轉介去仁愛醫院。而此時陳先生已痛得在低聲哀嚎了。   攔下計程車,

才發現臺北道路右行和香港左行的不同與司機位置的差異對我們甚有影響,我們平時練就的本事居然不大派得上用場,陳先生幾乎要被逼到馬路中間才上得了車。仁愛醫院我不認識,漆黑的臺北也是陌生的。我是多麼地惶然無助而又悽然無告。   進了急診處,見到醫生那麼投入他的工作,護士們又個個熱情洋溢,我的精神立時為之一振。照了X光,做了些檢查,是筋膜炎,即時打了一針,又開了些藥。我已經知道,臥床既久,陳先生身體的情況又差了一截,連坐起來都變得比從前困難。但不論多不舒服,陳先生憐我惜我,總是默默承受其苦。他「乖」得讓我更加心痛與不捨。   出到大街時,不知何時飄起濛濛細雨來。凌晨五時,車子已經很多,在我們面前一輛輛呼

嘯而過。我站在路邊,看不出可以如何叫車,呆望了一陣,悟是單行道,才推著陳先生轉了個直角叫了車。有幾分鐘,竟不知自己身在何處……   坐在陳先生病前常坐的角落,背對著常玉的裸女。另一面牆上從前是愛因斯坦重孫媳卡桑德拉的油畫,現在是他微笑的面容與成大為他舉辦文物特展暨論文研討會「雲淡風輕」的海報。抬頭但見門楣上,以他的簽名式為設計圖案的當日剪綵的絲帶,特別裱褙後裝框的。是熟悉的環境,看起來一切都沒變,而我卻是那麼的惆悵。   今年的六四,我終於去了維多利亞公園的燭光晚會。從油麻地到銅鑼灣,人又多又擠,我彷彿是跋山涉水過去的。廣場上消失的人群,他們到底有沒有存在過?抬頭望,十五的月亮又大又圓,清光悠

悠,我分不清身上的淚與汗。是不是很傻?好想告訴陳先生這些事,多少年來,我們居住的城市究竟是個什麼樣的地方?接著是新特首上臺,國情專題教學手冊面世,我又好想告訴他最寶貴的言論自由如何開始遭打壓。如今沒有了傾訴的對象,我真正明白了什麼叫做失落與茫然。   就這樣坐著發呆。這屋子裡怎麼可以沒有陳先生呢?在全然寧謐中想他以及他說過的話。「你放不放心我?」我問。「放心」他答。這是何等的信任!正因為信任,所以放心;因為放心,所以交託;因為交託,所以無言。   日前高希均先生囑我為陳先生編一本選集。我拿出陳先生的文集,一頁一頁看下去,慌亂的心逐漸安靜下來。突然間這樣的句子撲進眼簾:   有對哲學抱有希望的人

,自甘磨鏡生活;  有對科學抱有希望的人,自願深鎖斗室;  有對新大陸抱有希望的,無睹海濤的驚險;  有對新世紀抱有希望的,無聞目前的嘈雜。  所以說:本為空虛無物的生命,因為各式各樣的絢麗的希望而充實起來。  這文字中有一股力量,使我不自覺涵泳其中:  藍天如洗,白日正中,我願你在此萬物甦生的初春,生命裡洋溢著光明快樂的希望。   一貫溫柔的語氣,這一刻好像是特別對我說的。〈談希望〉自然成了選集的第一篇。我的心也在此原已凋殘的春天重新開出了花朵,雖然是細碎的。   如此低迴往復,選出四十多篇散文,大致分成四類:有關於文明的思考的,有涉及價值的取捨的;有觀照人世的體悟的,有偶寄閒情的隨筆的。並

沒有刻意尋求什麼主題,選集在形成的過程中自有其獨立的生命。我與陳先生於詩人之中最愛杜甫。有一次在床前跟他說話,忽然想起了「花近高樓傷客心」的詩句,卻怎麼也想不起下一句。老弱病殘的陳先生在昏黃的燈下輕輕地說:「萬方多難此登臨」。啊!這就是我一生傾心相愛而至委身相隨的陳先生了!永遠的錦心與繡口。這兩句本是雙重倒裝,在河山易色、家國動盪之秋,有此登樓,乃見花開。而登高可以望遠,遠望可以當歸,或思鄉,或懷人,自身恆是客,故心為之傷。這也反映了初到臺灣又旋即赴美的少年陳之藩的心境。老杜憂中原文化的陷落,陳氏感時代世局之荒涼。   但在時間的流淌中,從望盡天涯到欄杆拍遍,我們看到長在征途、踽踽獨行的中年陳

之藩。但再看下去,幾度時空轉換,已是空山新霽,大笑朗朗的老年陳之藩。如果四類作品是四首歌,那曲名必然是:花近高樓、月色中天、晴開萬樹、溫風如酒;而羅斯科的那幅畫「天與海的窗」,就是可以安身立命的曲終收撥了。 二○一二年七月十五日於香港容氣軒 哲學家皇帝到此做工已半月,不像是做工,像是恢復了以前當兵的生活。如果我們中國還可以找出這樣緊張的工作,那只有在軍隊裡了。同事的有從韓國剛當過兵回來的,有遠從加州大學來的學生。我問他們,美國做工全這樣緊張嗎?他們異口同聲說:「這裡可能是最輕閒的。」如不置身其中,可能怎樣說也不容易說明白。在日光下整整推上八小時的草;或在小雨中漆上八小時的牆,下工以後,只覺得

這個人已癱下來,比行軍八小時還要累得多。今天下工後,已近黃昏。我坐在湖邊對著遠天遐想。這個環境美得像幅畫。當初造物的大匠畫這個「靜湖」時,用的全是藍色。第一筆用淡藍畫出湖水;第二筆加了一些顏色用深藍畫出山峰;第三筆又減去一些顏色,用淺藍畫出天空來。三筆的靜靜畫幅中,斜躺著一個下工後疲倦不堪的動物。我想整個美國的山水人物畫,可以此為代表。雖然眼前景色這樣靜、這樣美,我腦海中依然是日間同事們的緊張面孔與急促步伐的影子。我的脈搏好像還在加速的跳動。我昏沉沉的頭腦中得到一個結論:「這樣拚命的工作,這個國家當然要強。」中學生送牛奶、送報;大學生做苦力、做僕役,已經是太習慣了的事。這些工作已經變成了教育的

一部分。這種教育,讓每一個學生自然的知道了什麼是生活,什麼是人生。所以一個個美國孩子們,永遠獨立、勇敢、自尊,像個哲學家帝王。希臘哲人,想出一套訓練帝王的辦法,這種辦法是讓他「從生硬的現實上挫斷足脛再站起來,從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來賺取自己的衣食。」這是做一個帝王必經的訓練,可惜歐洲從未實行過這種理想。沒有想到,新大陸上卻無形中在實踐這句話,每一個青年,全在無形中接受這種帝王的訓練。做卑微的工作,樹高傲之自尊,變成了風氣以後,崢嶸的現象,有時是令人難以置信的。耶魯大學有個學生,父親遺產三十萬美金,他拒絕接受。他說:「我有兩隻手,一個頭,已夠了。」報紙上說,「父親是個成功的創業者,兒子真正繼承了

父親的精神。」青年們一切都以自己為出發,承受人生所應有的負擔,享受人生所應有的快樂。青年們的偶像不是叱吒風雲的流血家,而是勤苦自立的創業者。《富蘭克林自傳》,是每個人奉為圭臬的經典。我們試聽他們的歌聲,都是鋼鐵般的聲響的:人生是一奮鬥的戰場到處充滿了血滴與火光不要作一甘受宰割的牛羊在戰鬥中,要精神煥發,要步伐昂揚              ─朗費羅我很欽佩在綠色的大地上,金色的陽光中,一個個忙碌得面頰呈現紅色的青年。然而,我在湖邊凝想了半天,還是覺得,這個美國青年畫幅裡面仍缺少一些東西。什麼東西,我不太能指出,大概是人文的素養吧。我在此三、四個月的觀感,可以說:美國學生很少看報的。送報而不看報

,這是件令人不可思議的事。「哲學家帝王」,不僅要受苦,還要有一種訓練,使他具有雄偉的抱負與遠大的眼光,可惜這一點,美國教育是忽略了。忽略的程度令人可哀。愛因斯坦說:「專家還不是訓練有素的狗?」這話並不是偶然而發的,多少專家都是人事不知的狗,這種現象是會窒死一個文化的。民主,並不是「一群會投票的驢」;民主確實需要全國國民都有「哲學家帝王」的訓練。在哲學家帝王的訓練中,勤苦自立,堅忍不拔那一部分,美國的教育與社會所賦予青年的,足夠了。而在人文的訓練上卻差得很多。晚風襲來,湖水清澈如鏡,青山恬淡如詩,我的思想也逐漸澄明而寧靜。天暗下來,星星,一個一個的亮了。明善呢,還是察理呢? 劍河的水是很清澄的,

橋邊的柳是很嫵媚的。但,我想,這些並不是劍橋獨有的特色。倒是這樣大的草地,這麼細得如絲、柔得如絨的綠草,看來令人出神。聖約翰學院的草像一片海,而那堆樓倒像海上航行的古船;克萊爾學院的草像一片雲,而那座橋像雲堆裡浮出的新月。耶穌學院的草地像一個鋪滿了綠藻的湖面;艾德學院的草地又像一個鑑開半畝的方塘。如果沒有草地,那麼多孩子的那麼多樣的夢,何處寄託呢!所以,穿過了五步一樓,又轉出了十步一閣以後,必然是一片藍天與一片綠野湧現眼前。最能殺風景的倒是我自己。有一天我與一位神甫一同散步,我不由得問他:「這麼大的草地,誰來剪呢?」好多人都有剪草的經驗,那是件比理髮還頭痛的事。好像昨天剛理了髮,為什麼今天又要

理髮了?草地呢,西邊的還未剪完,好像東邊又長出來了。易實甫有兩句詩:「春風吹花花怒開,春風吹人人老矣。」在美國時,我常常一邊推草,一邊哼哼這兩句詩。後來索性杜撰了四句:「春風吹草草怒生,春風吹髮髮怒長,幾時才得綠滿窗前草不除,且留白髮三千丈。」我實在是由於劍橋草地這麼多這麼大而想到殺風景的問題,沒有想到竟由草地而引出一個很耐人尋思的故事:神甫告訴我:「這麼多學院的草地,都是由誰剪,我不太清楚。我們樓前這塊草地,是由赫伯特、阿伯特剪的。」「他是誰?」「不是他,是他們。這是兩個人。」「赫伯特一定是德國人了,阿伯特呢?」「赫伯特是德國猶太人,阿伯特是由赫伯特在公園裡拾來的!」「拾來的,是個小孩?」「

不是,也是個老頭兒。小孩當然容易被人遺棄,可是,老頭兒更易被人遺棄。」

我國飛航安全事故調查之研究

為了解決華航班機取消的問題,作者蘇倖儀 這樣論述:

臺灣近十年來飛安事故頻繁,不但造成乘客受傷殞命、家庭破散外,更使得我國航空公司本身營運損失慘重,並造成民眾對搭乘飛機的恐懼,甚至影響到我國飛航安全之國際形象。故而本研究目的即為梳理世界飛航安全管理與飛航事故調查之步驟,並舉例我國三起重大飛安事故之失事原因與調查結果,以期未來能對提昇我國的飛航安全有所貢獻。根據航空事故調查紀錄研究顯示,飛安事故之發生並非僅止單一因素,飛安事故多係因人、機、任務、管理、環境等多種因素間失調產生異常狀況,現代航空失事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航空系統持續複雜化導致的可靠性降低 ;於高運量、高航速及高密集度航班之航空運輸產業現實狀態下,飛航安全乃係為民航運輸不可輕忽之一環,

如何提升民用航空飛航安全系統績效,乃係為目前政府相關單位與民航業者所面臨之重要議題。本文以《國際民航公約第13號附約(ICAO Annex 13)》為主要民用航空飛航安全績效檢測指標體系,藉由對當今國際重要航空安全委員會與航空器失事委員會之運作狀況分析,以求得航空事故調查之國際與內國法源與組織、制度與實務,並針對我國民用航空之飛航環境、及個案調查實務,作一全盤之介紹與評估;希望藉由回顧國外主要飛安與先進國家的重要文獻,以瞭解各國的發展及未來趨勢,構建不同層次航空運營安全防範系統,從而不斷提高飛安系統可靠性的飛航災難防範思路和方法,並歸納重要的成果以建構我國未來進行相關研究的方向。在對國際上重要

飛安組織法令、與我國相關法規做一全盤梳理後,本文在個案研究取徑上,特別選擇中華航空CI676飛航事故、中華航空CI 611飛航事故、新加坡航空SQ006 飛航事故為本文的代表性案件來就本文進行討論,期待從詳細的事件梳理中,期待發現其中關鍵影響飛安之因素,並對理論進行回顧與增訂。期望本文的研究結果,能夠為未來的航空事故調查實務帶來拋磚引玉之效,使得我國飛安實務發展上,未來能大幅提升航空事故調查之成效,與降低類似航空事故再度發生之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