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而司益生菌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赫而司益生菌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馬來記,楊素珍,賈慶文寫的 皮膚微生態 和狄帕克・喬布拉魯道夫・譚茲的 自體的療癒:後疫情時代的新健康提案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婦淨康- 優惠推薦- 2021年11月| 蝦皮購物台灣也說明:【赫而司】VAGI-Guard婦淨康益生菌X5私密五益菌強化配方植物膠囊(60顆/罐)私密乳酸菌+果寡糖【赫而司直營】. $1,099. 已售出421. 臺北市內湖區. 赫而司全新原裝瓶有封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化學工業 和一中心有限公司所出版 。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科技法律研究所 廖欽福所指導 劉昊宇的 我國化學物質風險管制法律體系之建構—以管理、評估與溝通為中心 (2021),提出赫而司益生菌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風險、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溝通、預防原則、預警原則、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翻譯研究所 胡宗文所指導 吳盈慧的 初探《聖經・馬太福音》熟語中譯對中文的影響 (2019),提出因為有 聖經、熟語、馬太福音、聖經翻譯的重點而找出了 赫而司益生菌的解答。

最後網站赫而司益生菌購物比價- 2021年11月| FindPrice 價格網則補充:赫而司益生菌 的商品價格,還有更多【赫而司】婦淨康益生菌(60顆*2罐)(女性私密乳酸菌五益菌強化配方+果寡糖素食膠囊)相關商品比價,輕鬆購物,FindPrice價格網讓你快速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赫而司益生菌,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皮膚微生態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file_put_contents(/var/www/html/prints/public/images/books_new/CN1/173/38/CN11738006.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Permission denied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140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0
Function: file_put_contents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144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Warning

Message: getimagesize(/var/www/html/prints/public/images/books_new/CN1/173/38/CN11738006.jpg):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2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2
Function: getimagesiz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144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4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4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144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6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6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144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A PHP Error was encountered

Severity: Notice

Message: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bool

Filename: 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Number: 68

Backtrac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68
Function: _error_handler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helpers/global_helper.php
Line: 142
Function: coverWebp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views/article_v2.php
Line: 144
Function: coverWebp_online

File: /var/www/html/prints/application/controllers/Pages.php
Line: 662
Function: view

File: /var/www/html/prints/public/index.php
Line: 319
Function: require_once

為了解決赫而司益生菌的問題,作者馬來記,楊素珍,賈慶文 這樣論述:

為了便於讀者對皮膚微生態的理解,《皮膚微生態》首先概述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此基礎上介紹了微生物菌群的結構和功能及其與宿主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本書著重介紹了皮膚微生態與健康,皮膚組織結構和功能,皮膚微生物的構成及其影響因素,皮膚微生態與皮膚、機體健康的關係,以及皮膚微生態失衡帶來的皮膚問題和疾病。之後,系統地介紹了皮膚微生態與人體生態系統之間的關係,包括皮膚-大腦軸、腸道-大腦軸、腸道-皮膚軸、腸道-皮膚-大腦軸等的關係。此外,還介紹了益生菌、益生元和後生元以及在維護皮膚健康和干預皮膚疾病中的作用。最後,對皮膚微生態的研究進行了展望,主要包括皮膚微生物菌群結構特徵對問題皮膚的早期診斷

,基於皮膚微生態的科學護膚等。 本書系統介紹了微生態與皮膚健康的關係,總結歸納了益生菌、益生元和後生元平衡皮膚、腸道微生態的途徑和方法,可為“口服-外用”維護皮膚健康提供科學依據。本書可供化妝品、護膚美容研發人員參考閱讀,也可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學參考書。 第一章皮膚微生態基礎001 第一節皮膚生態系統001 一、生態系統001 二、地球生態系統和人體生態系統002 三、皮膚生態系統003 第二節生態系統基礎004 一、生態系統的組成與功能004 二、生態平衡005 三、生態學研究內容006 第三節微生態學基礎007 一、微生物學007 二、微生態學015 三、微生態

學研究方法022 第二章皮膚微生物031 第一節皮膚結構031 一、皮膚的表面032 二、皮膚組織結構032 三、皮膚功能037 第二節皮膚微生物菌群概述048 一、認識皮膚微生物菌群的里程碑048 二、皮膚微生物菌群049 第三節微生物菌群之間的相互關係062 一、微生物菌群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類型062 二、細菌-細菌相互作用063 三、病毒-細菌相互作用064 四、細菌-真菌相互作用064 五、皮膚微生物菌群之間的相互作用065 第四節影響皮膚微生物菌群的因素066 一、氣候(溫度和濕度)066 二、種族和地理區域067 三、年齡067 四、性別070 五、部位071 六、皮脂和汗液07

2 七、皮膚pH值073 八、氧和二氧化碳074 九、紫外線074 十、護膚和個人衛生074 第三章皮膚微生態與健康076 第一節皮膚與微生物菌群的相互關係076 一、皮膚對微生物菌群的影響076 二、微生物菌群對皮膚的影響078 第二節皮膚微生態與皮膚疾病081 一、痤瘡082 二、銀屑病085 三、特應性皮炎086 四、尿布疹088 五、頭皮屑090 六、腳氣091 七、體味092 八、敏感皮膚093 第四章皮膚生態系統與機體生態系統096 第一節皮膚-大腦軸097 一、人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097 二、皮膚-大腦腺軸100 三、皮膚微生物菌群與神經調節103 四、皮膚瘙癢的皮膚-

大腦軸例證104 第二節腸道-大腦軸106 一、腸神經系統107 二、腸道-大腦軸107 三、腸道-大腦軸與機體健康例證109 第三節腸道-皮膚軸111 一、腸道微生態與銀屑病111 二、腸道微生態與特應性皮炎111 三、腸道微生態與白塞氏綜合征112 四、腸道微生態與過敏112 第四節腸道-皮膚-大腦軸113 一、腸道-皮膚-大腦軸113 二、影響腸道-皮膚-大腦軸的因素115 第五章益生菌和益生元與人體生態系統119 第一節益生菌119 一、益生菌與健康119 二、益生菌作用機制121 三、益生菌安全性130 四、益生菌與皮膚健康131 第二節益生元134 一、益生元的概念134 二、益

生元與健康138 三、益生元配方奶142 四、益生元與皮膚護理142 第三節合生元143 第四節後生元144 一、後生元概念144 二、後生元的種類145 三、後生元的作用機制146 四、後生元的應用147 第五節益生菌、益生元與發酵工程149 一、發酵149 二、發酵技術與發展150 三、益生菌、益生元與發酵153 第六章皮膚健康與微生態護膚156 第一節皮膚健康與衰老156 一、皮膚類型157 二、皮膚衰老157 第二節化妝品與皮膚微生態163 一、生物技術與化妝品163 二、微生態技術與化妝品166 三、維護皮膚微生態167 第七章皮膚微生態研究展望169 第一節對皮膚微生態的認識,

使皮膚問題複雜化169 一、大體微生態將改變對健康的認識169 二、微生態與皮膚健康171 第二節皮膚微生物菌群與皮膚健康診斷172 一、皮膚微生物菌群作為“菌群指紋”172 二、皮膚微生物菌群在疾病預防中的應用172 三、皮膚微生物組學在皮膚病預防中的應用174 四、皮膚微生物組學指紋預測模型的機遇和挑戰175 第三節皮膚微生態與科學護膚175 一、皮膚微生態化妝品概念176 二、皮膚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認識176 三、皮膚-腸道-大腦軸為內服外用提供理論依據177 參考文獻178 地球,非常神奇,居住萬物,彼此之間和諧相處,不斷繁衍、進化、發展。處在不同生態位的、形態各異的

生物,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相對穩定的生態體系。 現代生態學概念的發展,始於16世紀。1866年海克爾(EmstHaeckel)首次提出生態學的定義,闡述了有機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關係,標誌著生態學作為一門生物學分支學科的誕生。生態學在初期建立和發展階段,只在個體、種群、群落的水準上闡述生物變化與環境的關係。1935年,英國植物學家坦斯利(A.G.Tansley)首次提出“生態系統”(ecosystem)的概念,認為生物與環境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的整體。 “生態學”一詞,在當今社會已經是一個眾人皆知的科學術語。人們認識到維護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穩態性,是保障人類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基

礎。 相對於“生態學”,“微生態”一詞稍顯陌生。1664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RobertHooke)曾用原始的顯微鏡對生長在皮革表面及薔薇枯葉上的黴菌進行觀察。德國科學家羅伯特·科赫(RobertKoch),在實驗室實現了微生物的培養、分離鑒定、滅活、檢測等,被稱為細菌學之父。20世紀40年代以後,隨著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如遺傳物質發現和認識、基因組學技術的出現等,微生物學與生物學發展的主流融合、交叉,使人們充分認識了微生物生命現象的特性和共性。微生物在生產者(植物)與消費者(動物)之間起著轉化者的作用,是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皮膚是機體內環境與外環境分割的介面,是保護機體免受

外界有害因素入侵的第一道天然屏障。微生物在皮膚上定植、生存,起到了一定的協助機體代謝、營養、免疫的作用。皮膚微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對機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由於皮膚直接與外界接觸,皮膚微生態遭受外環境的影響較大,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某些群落的豐度容易發生改變,從而導致皮膚可能出現可感知或不可感知的病理變化。 化妝品是指以塗擦、噴灑或其它類似的方法,施於人體表面(皮膚、毛髮、指甲、口唇等),以達到清潔、消除不良氣味、護膚、美容和修飾等目的的日用化學工業產品。從傳統護膚理念出發的護膚品對皮膚是友好的,對皮膚微生態也是友好的。 微生態與皮膚健康的關係,不僅僅是生命科學界的研究熱點,近年來也成

為臨床皮膚醫學和化妝品業界研究的核心點,為此,我們特撰寫《皮膚微生態》一書,以介紹與微生態相關的基本概念,微生態與皮膚健康的關係,為化妝品皮膚科學研究提供參考。本書包括七章:第一章介紹了皮膚微生態及生態學的基本概念,以助讀者瞭解生態的完整性、穩定性以及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第二章、第三章,分別介紹了微生物菌群與皮膚健康、微生物菌群與皮膚組織結構之間的關係,即它們之間是如何建立共生、共存、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的生態關係的;第四章,介紹了皮膚微生態與人體系統的關係,對皮膚健康的日常護理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第五章,介紹了益生菌、益生元等,以及當前益生菌發酵工程技術,以瞭解化妝品微生物來源原料的研究和製造。第

六章和第七章,介紹了當前微生態製劑在化妝品中應用的現狀,及未來皮膚微生態的發展前景。 微生態與皮膚健康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科學報導相對較少,微生物製劑在化妝品中應用並不廣泛,當然還有許多沒有進入作者視野的資料,因此用於本書撰寫可參考的素材有限,書中可能出現疏漏、用詞不當等,敬請指正。 本書由上海應用技術大學馬來記和山東福瑞達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楊素珍、賈慶文編著。李燕、韓婷婷、邵麗、王偉、姜姍姍、劉三嶺等進行了文獻收集和整理,劉玉亮對文稿進行審閱並提出了寶貴建議,特此致謝。 編著者 2021年10月

我國化學物質風險管制法律體系之建構—以管理、評估與溝通為中心

為了解決赫而司益生菌的問題,作者劉昊宇 這樣論述:

化學於科技化的時代下,可謂為所有產業發展前之基礎,而科技的迅速發展伴隨產業間的相互競爭,使化學物質之使用量大幅上升,亦造成環境莫大的壓力,同時也提高人體健康的風險。對於當今日新月異的風險社會,法律該應如何面對、處理及管制科技所帶來的新興風險議題,值得深入研究。化學物質之管制已由傳統的危險防禦,轉換為預防與預警的概念,而當確定化學物質之風險時,制度上應基於預防原則進行風險管理,但化學物質亦有不確定風險,故制度上應基於預警原則,執行風險評估與風險溝通。因此,本篇將由化學物質之風險與法律原則開始探討,藉由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法,瞭解我國現行化學物質管制之法律體系,再以人體健康與生態風險評估為研究探討

,最後以風險溝通作為風險管理與風險評估之整合,期許得以本篇結論與建議,建構更為完善之化學物質風險管制法律體系。

自體的療癒:後疫情時代的新健康提案

為了解決赫而司益生菌的問題,作者狄帕克・喬布拉魯道夫・譚茲 這樣論述:

繼暢銷書《超腦零極限》、《超基因讓你不生病》 國際權威醫學專家喬布拉醫師、譚茲博士再次攜手合作     幫助免疫系統對抗看不見的壓力與疾病,   我們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   透過全系統式觀點,喚醒自我的療癒力!     病毒與免疫系統的戰爭,遠比你我所想的嚴峻許多   從鼠疫、天花、霍亂,到近代的愛滋病、SARS、伊波拉病毒……,人類疾病史歷經多次重大浩劫,近百年來更成功研發更多治療方式與藥物來維護我們的健康。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全球觀光業蓬勃發展、各國人口急遽攀升、新藥研發速度跟不上病菌突變的速度、藥物濫用,以及醫療體系面臨種種困境等諸多原因,病菌突變的速度愈來愈快,人體抵禦疾病的防線節節

敗退,很可能一不留神就會崩潰瓦解;因此,如何保衛我們的免疫系統,成了眼下最緊迫的事。     系統式療癒觀點,為身、心、靈帶來真正的健康與長壽   你可能早已聽過「療癒自我是人類天生本具的能力」,問題在於即使身體知道怎麼自我療癒,我們的意識卻會影響身體的執行力,甚至阻礙療癒的發生。喬布拉醫師與譚茲博士指出:只要放寬對免疫力的定義,同時以全系統觀點為自身健康把關──不再將身體及心理上出現的徵兆、異樣或疾病視為個別的問題,自然就能提升免疫力。書中結合多項研究與真實案例,說明身心的關聯、心智與基因及免疫力的關聯,同時教導我們如何緩解慢性壓力與慢性發炎,進而延緩老化,改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與阿茲海

默症等惱人病症。     男女老少皆適用,七日新生活提案讓你自然邁向健康   現代生活帶來的壓力與緊湊的生活步調,使大多數人實在難以騰出時間打點自己的生活,更遑論改變生活型態。為了讓知識確實化為行動,本書提出一套適用於所有人的「七日行動計畫」,幫助讀者獲得通往療癒之道的鑰匙。     ◎不必強迫自己改變作息、飲食習慣,或投入難以維持的興趣及活動。   ◎從習慣、信念、起居等各方面提出建議,全方位照護自己的身心。   ◎每天設有特定主題及多種建議,挑一項執行即可,大忙人與大懶人都能輕鬆做到。   ◎提供積極面與消極面的生活建議,為改變生活型態帶來新的可能與樂趣。      ◆星期一 抗發炎飲食 

  抗發炎是維護免疫系統一大關鍵。每週第一個工作天選擇吃一些健康有機的原型食物、補充益生菌,或是將垃圾食物從餐盤中丟掉、控制油鹽糖類攝取量,都是邁向健康飲食的一大步。     ◆星期二 減壓   壓力是促成身心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在這一天做點瑜伽、呼吸法、靜坐,或是認真審視生活中帶來壓力的人事物,積極面對自己隱忍已久的問題,讓身心喘口氣吧。     ◆星期三 抗老化   老化及年老時會罹患的相關疾病,對現代人而言似乎是無可避免的可怕陰影,但已有許多研究指出,我們確實可以健康到老。在星期三這一天,安排一點新鮮的事情吧!不論是開發新的興趣、找親朋好友聯繫關係,或是適當活動身體,都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

效益。     ◆星期四 行住坐臥   我們的生活由活動與休息所組成,要如何做才能讓兩者達到平衡,進而維持身心健康?從改變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或習慣開始。在這一天早點就寢、飯後散步十分鐘,或為自己布置更理想的睡眠環境,為生活注入一點正向的改變。     ◆星期五 核心信念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抱持著不同的信念,而適時檢視自己的信念也可以帶來正向的改變。在星期五這一天,與親朋好友坐下來討論一些人生的大哉問(人生公平嗎?神真的存在嗎?),或試著跳脫二元對立觀點去看待事物,將會帶來一番新體悟。     ◆星期六 不掙扎   在這一天讓自己好好放鬆下來,放下心中的執著、敞開心胸接納事物、從容面對

人生的起起伏伏。試著去感受生命純粹的流動,面對事情不批判也不居功,漸漸從生活點滴體驗中明白,生命確實自會找到出路。     ◆星期日 進化   星期日很適合用來做一件事,就是省思自己的最高價值。當我們仔細省視自己,可能會看到自己具備多種樣貌,而我們也擁有自由意志可以做出選擇。除了積極面的敞開心胸、擁抱更多可能性,我們還可以藉由培養健康的自我對話、避開外在壓力源、訓練自己歸於中心、嘗試使用「念頭替代」策略,來療癒身心狀態與情緒體,漸漸地發展出自己全新的樣貌。     真正的療癒,必須從自我療癒做起;   我們既是療癒者,也是被療癒者。   只要相信自己可以帶來療癒,療癒就會自然發生。   名人推

薦     王銘富/靜宜大學講座教授、保健學博士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各方好評推薦     本書的問世,對「健康幸福運動」而言不啻是量子式的大躍進。從書中可以看到,我們在生活中做出的種種決定,不管是飲食、減壓,都會影響體內微生物叢和免疫系統,所以對終身健康至關重大。關於這個課題,應該沒有人能詮釋得比喬布拉和譚茲還好、還深遠。兩人的合作,是醫學與智慧的巧妙融合。──羅布.奈特(Rob Knight),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主講小兒科、電腦科學與工程。著有《髒養:美國頂尖科學家談細菌對寶寶免疫力的益處,從孕前起的一○五個育兒Q&A》、《微生物的巨大衝

擊》等書     欣見喬布拉和譚茲兩位大師再次攜手合作,發揮其扎實的科學訓練和希望眾人健康快樂的宏願,集結一些簡單易行卻可大大扭轉人生的小工具,協助讀者改善健康、延年益壽,覺得人生更有意義,與眾生的連結更深,活得更解脫自在。本書資訊豐富且發人深省,還告訴我們如何運用心智來打開覺知,並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促進身心健康。謝謝兩位嚮導,也恭喜有幸一睹此書的讀者能按照書中務實的建議,一步步邁向療癒。──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臨床教授,著有《心腦奇航:從神經科學出發,通往身心整合之旅》等書     身體是個奧妙無比的療癒系統,可惜大多數人並不知道如何啟

動它來抗病養身。幸好,喬布拉和譚茲兩位博士研擬出一套全面性策略,教我們開啟療癒系統,讓免疫系統在必要時參與療癒反應。書中介紹的不少實用工具,都有最新科學研究佐證,對一輩子的健康和療癒肯定有所助益。讀了這本書,讀者們的健康一定會徹底轉變。──馬克.海曼(Mark Hyman),克里夫蘭功能醫學臨床中心主任,著有《吃對油,真享瘦》     身為公衛學院院長和民眾健康的守護者,本人深知牽延過久的壓力和發炎,對整體健康會產生多大的戕害。研究告訴我們,包括糖尿病和心臟病在內的許多慢性疾病,唯有行為介入手段才能大大改變病情,甚至事先預防。喬布拉和譚茲合著的這本書,提出一幅或許可行的藍圖,按照上面的建議飲食

、運動、休息,維持正面的人際關係,或許就能產生永久性的行為改變。本書有許多建議不但有助於改善個人健康,對於今日公衛處境所面臨的諸多挑戰也帶來不少啟發。──貝絲.馬可仕(Bess H. Marcus),布朗大學公衛學院院長,行為與社會科學系教授     喬布拉和譚茲兩位作者,透過這本具有指標意義的著作,讓我們看到:真正的療癒必須從自我療癒做起。旅程中,我們會慢慢認出那個有療癒力的自我,呵護他、滋養他,最後接納自己的雙重身分:既是療癒者,也是被療癒者。自我療癒是我們的天性,地球上一切眾生都是這份智慧創造出來的,並一路受它滋潤、照顧與庇護。──保羅.米爾斯(Paul Mills),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

校行為醫學學院院長,主講家庭醫學及公共衛生     喬布拉和譚茲透過淺白的文字和清晰的論證,巧妙地將最新的科學證據娓娓道出,讓讀者赫然明白,慢性壓力與慢性發炎才是許多疾病的根本成因。更重要的是,書中還提出具體明確的指引,教讀者如何運用這些資訊療癒自己,維持終身健康。──詹姆斯.多堤(James R. Doty),神經外科學教授,慈悲與利他研究暨教育中心(Center for Compassion and Altruism Research and Education)主任,著有《你的心,是最強大的魔法:一位神經外科醫師探索心智的祕密之旅》     整合科學、醫學、傳統智慧和健康這四大領域,向來

困難重重,但這本書硬是往這個方向邁進了一大步。本書兩位作者所言甚是,療癒的第一道防線就在我們體內,現在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將影響我們此後一輩子的健康。──亞利安娜・哈芬登(Arianna Huffington),Thrive Globe創辦人暨執行長     從兩位作者字裡行間可以看出,所謂「自我療癒」其實是從免疫反應與發炎反應自然衍生出來的。兩位經驗豐富的作者也提出不少具體建議,告訴我們如何加以管理。──梅默特・歐茲(Mehmet Oz),手術學教授,任職於紐約長老會醫院哥倫比亞大學院區     壓力會影響免疫系統和患病機率是無庸置疑的事。兩位作者從全人和科學的角度出發,試圖為我們描繪出這份複

雜的關係,並提出若干保健之道。──艾瑞克.托普(Eric J. Topol),分子醫學教授,任職於史克立普醫學研究中心,著有《未來醫療》(The Patient Will See You Now,暫譯書名)     大多數慢性病(即使不是全部)早在症狀首次出現前許多年就已形成,這或許是醫學近幾年最具突破性的重大發現。現在我們知道,阿茲海默症從出現到發病,潛伏期約二十年。這本書提醒我們一件很重要的事:身體和頭腦的保養,愈早愈好。──瑪麗亞.許瑞弗(Maria Shriver),新聞記者,婦女阿茲海默防治基金會(Women’s Alzheimer’s Movement)創辦人     很多慢性病都

是在潛伏多年後才首度出現症狀,但本書提供許多寶貴的參考資料,告訴讀者如何強化免疫力、延緩老化,而且這些方法都優於傳統的預防手段。──狄恩.歐尼斯(Dean Ornish),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臨床醫學教授,預防醫學研究機構(Preventive Medicine Research Institute)創辦人兼總裁,著有《歐尼斯光譜保健法讓你的基因變得更好》 作者簡介   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     享譽全球的身心醫學先驅,喬布拉基金會創辦人,喬布拉健康中心共同創辦人,美國內科醫師學會會員和美國臨床內分泌學家協會會員。著有八十餘本書,其中二十餘冊為《紐約時報》暢銷書,並

翻譯成四十三種語言,發行全世界。     根據《世界郵報》及《赫芬頓郵報》的全球網路調查,名列全球第十七位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時代雜誌》稱他「世紀百大英雄及偶像」,並封他為「心靈之王」。     官方網站:www. DeepakChopra.com   魯道夫‧譚茲博士(Rudolph E. Tanzi)     聞名全球的腦健康專家,《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目前於哈佛大學擔任約瑟夫與蘿絲甘迺迪獎助神經學教授,並在麻省總醫院擔任神經外科副主任、遺傳與老化研究部主任。曾入圍《時代雜誌》「二○一五年最具影響力百大人物」,亦名列哈佛大學「最有影響力的百大校友」。   譯者簡介   許晉福     

政治大學會計系畢業,現專事翻譯,譯有《玻璃城堡》、《被天堂遺忘的孩子》、《創意的生成》、《國家地理:生活科學大揭密》、《你不必受苦受難,也能上天堂》、一中心出版的《人類大潛能》、《占星魔法》、《量子遊龍》等數十本書。Email: [email protected] 各方推薦 引言 當健康面臨重重威脅,希望的曙光何在?   上篇 療癒之旅 第一章 以務實的態度開始行動 第二章 為何有人能長保健康,有些人卻不行? 第三章  愛是最佳良藥 第四章 心臟的生命線 第五章  擺脫過激狀態 第六章  最需要被療癒的東西 第七章  正念或失念? 第八章  信念的潛在威力 第九章 睿智的仁醫 第十章 滅苦

  下篇 療癒就在當下:七日行動計畫 星期一 抗發炎飲食 星期二 減壓 星期三 抗老化 星期四 行住坐臥 星期五 核心信念 星期六 不掙扎 星期日 進化   附錄一 阿茲海默症的現狀與未來 附錄二 癌症治療的新契機 謝詞 序     二○一七年七月底,各大電視和網路媒體上出現一則驚人的醫藥消息,因為裡頭透露了重要的未來趨勢,但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畢竟健康風險相關的背景噪音實在太多了,加上這類消息本來就很容易成為新聞報導的焦點,比如:一週工作超過五十五小時可能有害健康、孕婦比一般人更容易缺碘。     這些只是冰山一角的訊息,而且像是很多人早已聽而不聞的老生常談,更別說能從中看出什麼未來趨勢了

。但是,出現了一個例外。在某單位的邀集下,二十四位老年失智症(全球排名第一的健康殺手)專家齊聚一堂,評估各種失智症(包括阿茲海默症)的預防成功機率,並在英國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上發表結論:失智症其實有三分之一的案例是可預防的。原本,醫界已認定失智症是不治之症,既無法用藥治療,也沒什麼預防之道,所以這消息才如此叫人震撼(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如此)。     那麼,預防失智症的關鍵是什麼?答案是:改變生活型態,且不同的生命階段又各有不同的側重焦點。專家指出,大約三十五%的失智症可透過九大關鍵因素加以預防:「能有效降低失智症發生率的方法包括:受教育(至少到十五歲),降低高血壓

、肥胖或糖尿病的罹患率,中年時預防或治療聽力損失,不抽菸,運動,晚年時減少憂鬱和社交孤立的發生率。」     上述建議,有幾個恐怕令人傻眼。在學校受教育到十五歲?這是什麼意思?只要在青春期做點什麼,晚年罹患某種可怕疾病的機率就會大大降低?怎麼可能!另一項因素也差不多:中年時設法改善聽力損失,居然也能降低老年失智症的發生率。顯然,醫學界有了新發現;而且如果深入探討,我們會發現這則新聞預示了一件事:關於醫療,一種新潮流正在發生,而且很可能對未來的醫療造成革命性影響。     其實,不只是失智症,許多疾病的發生時程也大幅延後了,包括高血壓、心臟病、癌症、糖尿病這些可能危及生命的重症,或憂鬱症、精神分

裂症這類精神疾患也不例外。冬天感冒時,我們通常要等到症狀出現,才知道自己可能幾天前接觸到流感病毒。感冒的潛伏期短,看不見又摸不著,所以要到症狀出現時才會有所警覺;但是,與生活型態相關的疾病就不同了。這些疾病的潛伏期同樣看不見、摸不著,卻可能長達好幾年,甚至好幾十年──這個簡單的事實,對現今的醫療思維而言日益重要,其重要性甚至高過其他影響因子。     因此,面對疾病與健康,醫界的態度已經轉變,不再等症狀出現才去探討生活型態哪裡出了問題,或健康風險升高了才設法預防,而是探討如何提早二、三十年就學會用健康正常的方式過生活。因此,關於疾病,一個新觀點已經誕生,而且這其中透露了一個大好消息:一個人若能

終身實踐有益健康的生活方式(愈早愈好,最好從小開始),邁入中年後可能面臨的健康威脅應該會降低許多。而且,這其中有個要訣,就是在威脅顯現蛛絲馬跡後就趕緊斬草除根。     這種取向叫「漸進式醫療」(incremental medicine,本文開頭那則關於失智症的報導,透露的未來趨勢就是這個)。以教育程度會影響失智症罹患率這個看似古怪的研究發現為例,專家估計,一個孩子如果能在學校受教育直到十五歲,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會降低八%──這是真的,而且是整張清單上影響最大的因子。至於為什麼,說來可就話長。一個人教育程度愈高,儲存在他腦袋裡的資訊就愈多,他提取資訊的速度就愈快,也更有效率。一個人如果從小就開始

如此累積資訊,日積月累後,他的腦部會發展出神經科學家稱為「認知存量」(cognitive reserve)的東西,它能促使腦內的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建立起更多連結與通道。當腦部經過這樣的強化,即使日後罹患阿茲海默症或其他失智症,導致部分神經通道生病或萎縮,由於腦內早就發展出更多神經通道可供使用,所以能彌補失智症引發的記憶喪失(書末探討阿茲海默症時,會就這一點做更詳細的探討)。     然而,當我們把時間的因素(日積月累式的影響)也考慮進去之後,目前的醫學思維可能就要全盤更新了,畢竟大多數疾病(就算不是全部)都會受這項因子左右。如此一來,維持健康的關鍵不再是一些獨立因子,好比不抽菸、減重、運動、用

健康的方式因應壓力,因為這牽涉到的是持續性的生活,每一天、每一次做的自我照顧決定,都會對健康造成相當程度的影響。但這不是說,不抽菸、減重和規律運動對健康的好處已經消失了,而是指追求終身健康及預防特定疾病,在內涵和做法上都有相當程度的差異。要達到終身健康,只有全人取向才辦得到。如此一來,幸福與健康將不再只能全憑運氣,除了消極的「預防勝於治療」,還能透過簡單明瞭、確實可行的方法加以實現。一旦民眾都能充分了解這個觀念,疾病預防之道想必也會變得迥然不同。不過,在了解這個變化有多麼巨大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過去,看看現今的醫療體系出了哪些問題,以至於病人康復的希望遠低於他面臨的種種健康威脅。     免疫

危機   現代醫學或許進步太快,技術日新月益,時常有機會登上新聞的頭版頭條,以致身為閱聽眾的我們常常搞不清楚,究竟什麼對健康重要,什麼不重要?開個玩笑,活著好像也是一項風險因子。但為了不把事情搞得太複雜,我們在這裡只談一件事:現代人最迫切的健康危機,大多數人都視為理所當然而輕忽了的東西,就是自身的免疫力;然而,免疫力正是一個人健不健康或常不常生病的關鍵所在。根據醫學上的定義,免疫力是人體遭受外來威脅入侵時所能動員的防衛機制,所謂外來的威脅,醫學上稱之為病原體。但在一般人的認知裡,不管是細菌、細菌的宿主,還是病毒(但病毒之所以寄生在人體裡,是為了讓自身DNA得以繁衍下去,而不是讓人生病),都算是

病原體。剛好地球是個適合DNA演化、體積又大的生物圈,所以地球上的基因庫已多達數以百萬計,而人類的基因庫只是其中之一而已(這樣看來,人類或許並不像我們自以為的那麼特別)。     人類的基因之所以能度過重重考驗,靠的就是我們的免疫力,而且這份能力從古至今一直都表現得很出色。在人類的疾病史上,出現過多次重大浩劫,重創我們的DNA,如古代的天花、中世紀的黑死病、今日的愛滋病(這三種只是比較恐怖的例子),但人類終究活了下來。儘管如此,人類的免疫系統如今正面臨前所未見的重大威脅。天花、黑死病和愛滋病都是很恐怖的疾病(其他病原體就不用說了),但人類為何都沒有因此滅絕呢?主要原因有三:     1. 這三

種疾病都不是那麼容易傳染,無法感染地球上每一個人,而這背後又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致病的病毒無法在空氣中存活太久;二是人類散居世界各地,相距太遠,病原體會在長途跋涉的過程中死亡。     2. 人類的免疫系統能透過所謂的超突變(hypermutation),很快製造出新型態基因加以因應,這正是人體在碰到不知名病原體進入體內時所採取的即時戰略。     3. 現代醫學興起後,我們能運用各種藥物和外科手術,讓人體免疫系統在無法獨力作戰時提供援助。     這三個關鍵因素對維持健康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只可惜效果可能已經到達臨界點。全世界有數以百萬計的DNA株在激烈競爭,程度已升高到令人擔憂的地步。

無論你住在地球上哪個角落,都不能再將免疫力視為理所當然。由於負荷過重,我們這套用來抵禦疾病的防衛系統正在節節衰敗,而且不曉得哪一天就會崩潰瓦解。這是因為,許多健康問題正在快速浮現,而且嚴重程度恐怕已超過茲卡病毒(Zika virus)或禽流感等新流行病帶來的恐怖威脅。雖然這些威脅經常成為新聞的頭版頭條,但整個醫療體系在許多方面所面臨的問題或許更加嚴重,得到的關注卻遠低於前者。     前面提到,有助於人類維持免疫力的三大關鍵因素恐怕已到達臨界點。為什麼呢?可能的因素包括:   ●觀光旅遊熱潮不斷,大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新的病原體因此更容易也更快在全世界蔓延開來,並找到新宿主。   ●全球

人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持續快速成長,依靠人類為宿主的各種病毒與細菌也以前所未見的速度不斷突變。   ●新藥的研發速度遠不及具潛在危險性的DNA在細菌或病毒這種微觀層次上所發生的快速變異。   ●儘管上述威脅不斷升高,醫療體系卻因大環境的怠惰、貧富差距、天價般的醫療費用和極端複雜的科學技術而停滯不前。   ●種種健康預防措施雖然已推行了五十年,依然無法成功消滅幾種難纏的疾病,諸如心臟病、高血壓、第二型糖尿病、憂鬱症、焦慮症,以及肥胖這個最新的流行病。   ●老年人罹患癌症或失智症(尤其阿茲海默症)的比例愈來愈高。   ●老年人對健康的期待愈來愈高,很多人希望自己在六十五甚至八十五歲以後,還能精力充

沛、老當益壯。   ●現代人對藥物過度依賴,衍生了種種問題,譬如藥物成癮。而且,就算撇開這類較極端的問題不談,依賴藥物的現象還是令人擔憂:據估計,年過七十者,服用的處方藥物平均多達七種。   ●像MRSA(全稱為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意為「對甲氧苯青黴素具抗藥性的金黃色葡萄球菌」)之類的超級細菌基因變異速度太快,現有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已難以招架。     這份落落長的清單裡,有許多警訊都不容忽視,而且都與健康息息相關。人類要是真跨過了上述臨界點,不曉得會發生什麼恐怖的浩劫?因此如何控制住局面,讓人類不至於跨過臨界點,恐怕是當前

最迫切的任務。     要達成這項任務有個祕訣,就是放寬對免疫力的定義,並透過種種手段來快速增強免疫力。在一般的認知裡,冬天時若感染流感病毒,體內會自動產生新抗體來殲滅之,但攝取抗發炎飲食並沒有這種效果。然而,醫界已經注意到,輕度的慢性發炎和心臟病或癌症等愈來愈多疾病,都有某種程度的關聯(儘管這類發炎通常不會造成明顯可見的症狀),因此,一旦放寬免疫力的定義,我們會發現「抗發炎」對整體免疫力而言至關重要。   整體免疫力與自我療癒   整體免疫力,是評估全人健康(holistic health)的主要指標。我們在《超基因讓你不生病》一書中提到:DNA是動態、不斷在改變的,會隨著一輩子的人生經歷

做出回應。相反地,DNA如果凍結、卡住了,或僵固不變,要強化免疫力恐怕是天方夜譚。但數十年來,醫界一直以為DNA是固定不變的,一般人的想法一時半刻大概無法改變。儘管如此,只要我們意識到,周遭的環境會深深影響體內的基因活動,新觀點於焉誕生,新時代也因而展開了。這時候,要如何迎戰各式各樣不斷在全球演化或變異而成的新型病毒與細菌,才是最迫切的任務。     要提升整體免疫力,很多問題我們必須更深入探索。譬如,心智如何影響健康?行為、習慣和家庭狀況又如何影響健康?醫界在看待疾病時,為什麼把細菌看得比其他常見的病因還重要?(像癌症的發生就和微生物入侵人體幾乎毫無關聯)。如果要全面地處理健康議題,就非得打

破身心之間的界線了,但這樣一來,也就必須大膽揚棄原本的思維。在此,我們要介紹一個能真正符合完整或全人涵義的新概念,就是「自我療癒」或「有療癒力的自我」(the healing self)。維持健康這件事通常會牽涉到兩種角色,即治療者和被治療者。長久以來,這兩種角色一直是分開的,譬如現在,被治療者通常會把自己的健康交給別人(醫生或其他人)照顧。上面這句話的重點在於「別人」,因為這意味我們把健康的主控權交了出去。     這種傳統的做法相當不切實際,因為不能真正照顧到身體的需求。免疫力的主角是每個人自己,醫師扮演的只是輔助的角色,協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強化免疫反應。而且,醫療照護往往只有在病人出現症

狀時才會積極介入,但這個時候,病人的免疫反應甚至療癒反應(前者又是後者最重要的一環)可能已經開始崩潰瓦解。看來醫療體系所能做的事,與身體需要的東西,從以前到現在一直有落差──但,人類現在面臨的健康危機可是全球DNA的激烈競爭!     傳統的醫病關係顯然無法帶領我們迎向這場DNA硬仗,更別說要獲勝了。但自我療癒的概念,由於結合了治療者與被治療者,或許能克服這個日益嚴重的威脅。不過要提醒各位,我們不是在呼籲各位別去看醫生,身體若有不適,還是要主動尋求必要的醫療照護;重點是,當你開始用積極的態度去關心自己的免疫力時,整個局勢將明顯改觀。現在如果回頭看看我們前面談到的,免疫力所面臨的種種威脅,你會發

現,一旦懂得把自己當成治療者,一些迫切的健康問題就可能得到改善。     ★自我療癒能帶來的好處   ●自我療癒是非侵入性的,不仰賴任何外在治療。   ●只要調整生活型態,讓身心維持在自然的平衡狀態,免疫系統就會得到強化。   ●良好的生活型態能預防多種癌症,甚至能預防阿茲海默症或逆轉失智症的部分症狀。   ●要獲得高品質晚年生活,不但要活得夠久,更要活得健康。     自我療癒往往在症狀出現前就已發揮作用,因此能降低對藥物的依賴。但是,很多病人在接受藥物治療時,病程已經走到末期,若能及早行動,就不必走到這種地步。不當的生活型態所引發的疾病(如心臟病或癌症),對藥物治療的需求往往最為迫切,而這

類疾病往往能透過自我療癒提早防範。 七日行動計畫|星期四 行住坐臥 很多人有睡眠不足的困擾,但這個問題不能光從睡眠本身下手。今日的行動計畫主要在徹底探討休息與活動這個有益身心的循環。在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的睡眠習慣都違反了生物節律,但生物節律對整個身心系統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一個人如果從早到晚都坐著,運動量不足,最後可能會落到「累得睡不著」的下場,因為睡眠與活動的節奏已經亂掉了。研究顯示,人體對休息和對活動的需求,兩者息息相關,要讓生物節律和諧穩定,有四個因素不可或缺: 站立:這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但人類的身體很仰賴重力。一九三○年代的幾項重量級研究顯示,大學校隊的運動選手,臥床時間若

長達兩週,先前幾個月鍛鍊出來的肌肉張力就會化為烏有。相反地,每天就算只是站立個幾分鐘,就能維持住肌肉張力。此外,站立對手術後的復原似乎也有幫助,因此醫生現在多半會建議剛動完手術的病人不要長期臥床,應該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盡量起身走動。 行走:一般來說,運動的強度愈強、頻率愈高,愈有益身體健康;如果做不到這一點,至少要做到一件事,就是走路。研究顯示,完全不運動和偶爾從沙發上起身活動(做什麼都好),兩者對健康的影響差距最大。此外,散步也是重症治療後或手術後的常規復健活動。 休息:身體在從事激烈活動後,必須休息才能讓肌肉補充能量、恢復平衡。這樣的道理相信多數人都懂,因為我們在做完激烈的工作或運動後,都

會感到精疲力竭。不過,這是生理上的休息,精神上的休息也很重要,而這個議題一直到近幾年才受到正視。有些人誤以為精神上的休息就是無精打采、遲鈍麻木,事實並非如此。靜坐的好處除了讓腦袋得到休息,也可以讓思緒變得更敏銳、更清晰。靜坐並不會讓腦袋睡著,也不會讓思考變遲鈍,反而會刺激一些腦波活動(比方說,和創造力有關的阿爾法波),形成一種休息的警醒狀態(restful alertness),這在以往的顱神經科學中是前所未知的。

初探《聖經・馬太福音》熟語中譯對中文的影響

為了解決赫而司益生菌的問題,作者吳盈慧 這樣論述:

本研究從《新約‧馬太福音》出發,翻查《和合本》和《和合本修訂版》兩本《聖經》中譯本,找出現代中文有在使用的聖經熟語。藉由觀察華人主流網路媒體的應用情形,了解現代中文聖經熟語的涵義,並取之與神學教義解釋相互比較,分析現代的應用是否仍保有《聖經》原意。試圖由聖經熟語的條數、應用廣度,了解《聖經》譯入中文之後,對中文產生的影響。另為釐清聖經熟語的發展脈絡,本研究追朔至十八、十九世紀的三版中譯本:《古新聖經》、《神天聖書》、《委辦譯本》,一窺中文《聖經》古譯本與聖經熟語發展的互動情形,且進一步依據現代中文聖經熟語的發展現況,分類為「用字不變」、「間接發展」、「意思轉變」三種熟語。此外,本研究也會探討

現代中文聖經熟語是否為獨立發展而成,意即沒有可對應套用的現代英文聖經熟語,以及經過時間的發酵演變,現代中英文聖經熟語的發展方向是否一致,還是已出現分歧。本研究共計找到 22 條中文聖經熟語,及其衍生發展出來的 30 條現代中文聖經熟語,其中計有高達七成七的現代中文聖經熟語,即便應用多已無宗教色彩,但仍保有《聖經》原意,另有近三成的現代中文聖經熟語未必有可套用的現代英文聖經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