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遠起跳板距離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另外網站跳遠比賽的規則也說明:跳遠 比賽並不是將起跳位置到著地位置的實際距離作為比賽成績,而是計測從起跳板前端起的最短距離(與助跑道路平行),並且只有在不犯規的情 下才算有效。

國立體育大學 競技與教練科學研究所 湯文慈所指導 蔡昆宏的 跳遠選手及短距離選手下肢發力特徵分析 (2020),提出跳遠起跳板距離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跳遠、短距離。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 體育研究所 陳重佑所指導 陳易成的 對側腳擺動對單腳跳躍的影響 (2019),提出因為有 運動學、衝量、跳躍、地面反作用力的重點而找出了 跳遠起跳板距離的解答。

最後網站田徑教室則補充:以距離決定勝負之田賽項目,如發生成績相等時,應以其名次試跳或試擲中之次佳成績判分先後。 ... 起跳板的尺寸與跳遠相同'起跳板與落地區遠端不得少於21米。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跳遠起跳板距離,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跳遠選手及短距離選手下肢發力特徵分析

為了解決跳遠起跳板距離的問題,作者蔡昆宏 這樣論述:

CMJ(countermovement jump)近年來一直被肌力與體能學者推崇為一項簡單又有效的訓練監測工具,而過去的確也有許多研究進行 CMJ 的研究,研究對較多著重在團隊運動員,而關於田徑運動員在 CMJ 表現的研究則較少,尤其是跳遠項目。因此本研究目的為探討 CMJ 是否適合用來評估短距離與跳遠選手的下肢發力特徵,以進一步在未來將 CMJ 納入跳遠與短距離選手在訓練上檢視訓練效果與監測疲勞的工具。研究受試者為國內高中以及大專甲組選手,共二十一名。利用測力板(取樣頻率為 2000Hz) ,進行 CMJ 相關參數資料收集,並使用MATLAB 進行數據分析。統計分析透過 SPSS 25.0

統計套裝軟體先以 ShapiroWilk 檢定常態分佈以及 Levene Tests 進行變異數同質性分析,因檢定結果幾乎皆為常態分佈,因此本研究以獨立樣本 t 檢定跳遠與短距離選手之 CMJ 力學參數差異、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CMJ 表現之間的相關性,並使用 MATLAB 進行跳遠選手與短距離選手的 CMJ 參數的 SPM(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獨立樣本 t 檢定。研究結果顯示,跳遠與短距離選手在 CMJ 表現上沒有差異,在 SPM 分析上發現 CMJ 高度與峰值垂直力及峰值功率的表現,在下蹲最低點時呈現顯著中度正相關,而在離心收縮時間上呈現顯著中度

負相關,此結果與本研究假設相符,說明跳遠與短距離選手的 CMJ 表現沒有差異。本研究結論為 CMJ 或許可以用來作為監測田徑選手訓練的工具,但在應用上,需特別注意選手過去的訓練史以及不同專長項目可能會造成些許的差異。

對側腳擺動對單腳跳躍的影響

為了解決跳遠起跳板距離的問題,作者陳易成 這樣論述: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比較對側腳擺動單腳跳與對側腳無擺動單腳跳之間的運動學和地面反作用力差異。研究的實驗參與者為自願的體育大學男生14名(平均年齡:24.5 ± 2.4 years、平均身高:173.1 ± 5.1 cm、平均體重:70.6 ± 8.9 kg),每位實驗參與者均採隨機的方式,執行對側腳積極擺動的單腳跳動作與對側腳減少擺動的單腳跳動作,並以7個Noraxon MyoMotion慣性傳感器(200 Hz)與8塊Kistler測力板(9260AA6,2000 Hz)同步紀錄下肢關節運動學參數及地面反作用力參數。統計工具使用SPSS 20.0版軟體,針對有擺腿動作與無擺腿動作進行成對樣本

t檢定,統計的顯著水準為α = .05。結果發現,擺腿動作的跳躍距離較無擺腿動作增加約27.3%,對側腳擺動能使支撐腳具有較高的髖關節蹬伸的角度,但在髖、膝、踝關節的蹬伸角速度並不會因為擺動與否而有顯著差異(ps > .05)。積極擺腿單腳跳躍動作的水平方向最大地面反作用力與水平衝量都高於無擺腿動作的單腳跳躍(ps < .05)。這說明了對側腳積極擺腿的單腳跳躍可以提升水平推進的作用,但是此作用效果無法直接從支撐腳的運動學特徵直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