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卡儂足球鞋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迪卡儂足球鞋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羅杭‧德奇Lorànt Deutsch寫的 漫遊歷史套書組 3 (巴黎變奏曲+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 和羅杭‧德奇Lorànt Deutsch的 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從西堤島到新凱旋門,縱橫法國古今2100年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兒童款乾地足球鞋 - 迪卡儂也說明:在Kipsta,我們每天在看孩子踢球,所以知道他們並不是迷你版成人。因此我們和足科醫生合作設計這款足球鞋。所以我們可以確實符合孩子需求,在腳趾和腳跟處加寬設計,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商周 和商周所出版 。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 蔡慶同所指導 郭家明的 革命分子電影手稿: 初探描繪二戰後民主國家中左翼革命組織的電影 (2019),提出迪卡儂足球鞋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電影、革命分子、英勇的游擊隊員、薩帕塔的巴拉克拉瓦頭套、蓋伊.福克斯面具、薩帕塔民族解放軍、哥倫比亞革命軍—人民軍、民族解放武裝部隊、民族解放運動—圖帕馬羅斯、紅軍派、紅色旅、巴斯克祖國和自由、直接行動、憤怒旅、黑豹黨、地下氣象組織、共生解放軍、魁北克解放陣線、赤軍、馬來亞共產黨、納薩爾派。

最後網站愛迪達制汗滾珠- 2023則補充:... 足球、籃球、Originals等專業運動以及時尚潮流各式鞋款服飾產品。 ... 也就是所謂的代償性出汗買防滑瑜珈墊, 到迪卡儂專業瑜珈墊線上購物網站.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迪卡儂足球鞋,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漫遊歷史套書組 3 (巴黎變奏曲+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

為了解決迪卡儂足球鞋的問題,作者羅杭‧德奇Lorànt Deutsch 這樣論述:

《巴黎變奏曲:地鐵慢遊穿梭法國古今2100年(圖文版)》讓巴黎人重新認識巴黎的一本書一個你不知道的巴黎,一段不一樣的法國歷史  巴黎,去過的永遠想再去一次,  沒去過的總想著要再去一次。  這一次,請跟隨巴黎地鐵節奏,  來一趟深度法國歷史之旅!  法國演員、作家與製作人羅杭.德奇,此番扮演一個導遊的角色,帶領讀者深入巴黎不為人知的一面。從一世紀到二十一世紀,以二十一個巴黎地鐵站為中心,前往一些巴黎罕為人知、甚至連巴黎人也不清楚的古蹟景點,用奇聞軼事與精美圖片,深入淺出的敘說一段不一樣的法國史,連巴黎人也不得不感嘆:  原來巴黎鐵塔是其高盧先祖戰士的長眠之所;  兩千年來巴黎居然升高了七公尺;

  司法宮所在原來竟是朱利安皇帝的居所;  路旁某塊不起眼的石頭居然是拿破崙埋骨聖赫勒拿島時的墓碑;  某個街角原來是法國大學史上的重要事件發生地而《神曲》作者但丁也曾在此處出沒;  巴黎中央市場的昔日與今日面貌如此不同;  傷兵院教堂中堂的一塊玻璃居然是用來區分皇室和平民使用的分隔線;  某處廢墟原來是法蘭克王國城堡的遺址;  ……而西堤島原來竟不是巴黎的起源地?!  書內豐富的圖片與精彩的內容,讓自認熟稔巴黎的人也不得不讚嘆:原來這個地鐵站附近居然有這樣的歷史景點與古蹟!本書特色 ◎法國暢銷書,文字版與圖文版銷售超過2000000冊!◎依據法國第五台與巴黎交通局拍攝之紀錄片而來。◎超過50

0張影像: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張按圖索驥的超級尋寶圖…… ◎諸多古地圖:可與今日的巴黎市兩相比較,還有局部放大的小地圖為您開啟一段意想不到的絕妙邂逅…… ◎21幅豐富的文獻引證插畫:既幽默又有教育意義的描繪了不同時期下巴黎的演變……《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從西堤島到新凱旋門,縱橫法國古今2100年》識一個巴黎人也不知道的巴黎 法國暢銷超過120萬冊,在法國排行榜上超過100週  巴黎人可能不知道巴黎起源地呂特斯並非在西堤島,而是在南泰爾;   巴黎人可能也不知道被羅馬人屠殺的最後高盧戰士安息在艾菲爾鐵塔之下;   巴黎人或許也不知道在第五區一棟現代房屋的停車場,可以看到巴黎第一座大教堂的遺跡

;   巴黎人恐怕也不知道伏爾泰和薩德侯爵曾被關在巴士底監獄;   《神曲》作者但丁年輕時也曾出沒於巴黎、而畢卡索的〈亞維儂的少女〉其實是在巴黎畫出來的……  作者以大家熟悉的巴黎地鐵站,一站一站為大家揭露更多與地鐵站相關的「巴黎人也不知道」的法國史與巴黎史!  法國演員、作家與製作人羅杭‧德奇,此番扮演一個導遊的角色,帶領我們逐次發現從前的兌幣橋,這是證券交易所的祖先,接著來到一家小餐館,餐館老闆將酒瓶堆在逃過一劫的巴士底牢房,以及那些讓你意想不到的珍貴街道。  這是一場迷人的散步之旅,我們會看到聯盟的爵爺、反叛的親王,以及所有形塑法國的人物。我們會看到城牆被建蓋起來,抵抗侵略者;教會在騷動

;商人樹立權威;藝術家在掙扎;大學安置在莫貝廣場的乾草堆上;巴黎民眾起義──暴力、血腥、充滿象徵──如此構成了整個法國歷史。  原來巴黎鐵塔是其高盧先祖戰士的長眠之所、日耳曼人曾經差點成為法國人的祖先、巴黎原來不是法國國王的首都首選、司法宮所在原來竟是朱利安皇帝的居所、某個街角原來是法國大學史上的重要事件發生地而《神曲》作者但丁也曾在此處出沒、喀爾文的革命性思維是因為被追捕而逃離巴黎到瑞士才出現的、巴黎中央市場的昔日與今日面貌如此不同、某處廢墟原來是法蘭克王國城堡的遺址、巴士底監獄原來是個堡壘,伏爾泰和薩德侯爵曾被關在這裡、畢卡索的〈亞維儂的少女〉是他在巴黎時受到啟發而畫成……而西堤島原來竟不

是巴黎的起源地?!  書內豐富精彩的內容,讓自認熟稔巴黎的人也不得不讚嘆:原來每個地鐵站居然有如此不為巴黎人所知的歷史起源!推薦  「一條令人驚豔的博學之路。」──《新觀察家周刊》  「一種從巴黎觀點解構法國歷史的描述,一抹介於普羅大眾與博學之士間的氣息。」──《自由報》  「讓人想套上最好的球鞋跑遍這座城市。」──《世界報》  「這本書博學卻低調、風格活潑緊湊,書中洋溢的熱情充滿感染力,是為所有愛慕法國、巴黎、美麗故事的讀者所寫的書。」──台灣法國文化協會主任 Yann BOUCLET(博洋)  「《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之所以有些特別的價值,正在於以交織地鐵路線,帶我穿梭歷史古今,從第一世紀

到二十一世紀,一點一滴地品味與印證巴黎人文精神。」──前駐法代表 楊子葆  「翻譯《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讓我透過作者博學卻不艱澀的生花妙筆,以及生動的說書技巧(腦子裡響著他那高亢快速的說話節奏,彷彿在急切地對我耳提面命),惡補了一課法國大歷史,也溫習了我自己跟巴黎地鐵的小故事。」──本書譯者 李桂蜜 作者簡介羅杭‧德奇Lorànt Deutsch1975年生,法國演員、作家、製作人。  在〈阿瑪迪斯〉中演出莫札特,在電影片中扮演拉芳登(Jean de la Fontaine),在電視節目中演出哲學家沙特後,再扮演畫家富凱(Fouquet),這位多才多藝的喜劇演員,是個熱愛歷史的人,也是個瘋

狂迷戀巴黎的人。相關著作:《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從西堤島到新凱旋門,縱橫法國古今2100年》譯者簡介段韻靈曾就讀國內法文系、法文所,並於法國索邦大學交換就讀Master 1。熱愛旅遊(酷愛小島)、美食(嗜辣)、雜食閱讀(尤醉武俠,近期則狂練教養神功),教過法文、做過口、筆譯及出版社編輯,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教養Orange,並兼以翻譯為樂。譯作賜教:[email protected]李桂蜜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教育部公費留學、法國巴黎新索邦大學戲劇系碩士。中譯英、法文作品逾三十項,曾多次獲梁實秋翻譯獎、國立編譯館翻譯獎、文建會文學翻譯獎,並曾兩度赴非洲擔任援非計畫駐地翻譯。

《巴黎變奏曲》(圖文版)作者序一世紀 西堤島站 :凱撒的搖籃二世紀 義大利廣場站:條條大路通羅馬三世紀 田園聖母院站:聖德尼的殉道四世紀 聖馬丁站:巴黎,帝王之居五世紀 羅浮-喜佛里站:巴黎,法蘭克之都六世紀 聖米歇爾聖母院站:墨洛溫王朝,教會的嫡長子七世紀 聖傑曼德佩站:從一座修道院到另一座……八世紀 聖德尼聖殿站:眾王之終極奢糜九世紀 夏特雷-中央市場站:伯爵們的清算時刻十世紀 夏貝爾站:卡佩王朝的勝利十一世紀 工藝技術站:西元千年的末日傳說十二世紀 菲利普.奧古斯特站:巴黎,法國之都十三世紀 莫貝路-互助會館站:大學體制起飛十四世紀 市政廳站:第三階級的誕生十五世紀 文森城堡站:危難

巴黎十六世紀 王宮-羅浮宮博物館站:文藝復興的光明與黑暗十七世紀 傷兵院站:偉大世紀的代價十八世紀 巴士底監獄站:來自市郊的怒火十九世紀 共和國站:五幕戲與突如其來的戲劇性轉變二十世紀 香榭麗舍-克里蒙梭大道站:權力之道二十一世紀 防衛城拉德芳斯站:歸本溯源附錄 《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前言 穿越之前 第一世紀 西堤島 :凱撒的搖籃 第二世紀 義大利廣場:條條大路通羅馬 第三世紀 田園聖母院:聖德尼的殉道 第四世紀 聖馬丁:巴黎,帝王之居 第五世紀 羅浮宮-喜孚里:巴黎,法蘭克之都 第六世紀 聖米歇爾-聖母院:墨洛溫王朝,教會的嫡長子 第七世紀 聖傑曼德佩:從一座修道院到另一座……第八世紀 聖德

尼聖殿:眾王之終極奢糜 第九世紀 夏特雷-中央市場:諸伯爵的清算時刻 第十世紀 禮拜堂:卡佩王朝的勝利 第十一世紀 工藝技術:西元千年的末日傳說 第十二世紀 腓力‧奧古斯都站:巴黎,法國之都 第十三世紀 莫貝-互助會館:大學體制起飛 第十四世紀 市政廳:第三階級的誕生 第十五世紀 文森城堡:巴黎罹難 第十六世紀 王宮-羅浮宮:文藝復興的光榮與黑暗 第十七世紀 傷兵院:偉大世紀的代價 第十八世紀 巴士底監獄:市井之怒 第十九世紀 共和國:五幕劇與急轉直下的劇情 第二十世紀 香榭麗舍大道-克里蒙梭:權力大道 第二十一世紀 拉德芳斯:歸本溯源 《巴黎變奏曲》(圖文版)每年關於巴黎

的文化書寫,簡直汗牛充棟。可是這本地鐵旅者一出版就造成法國書市少見的轟動與熱銷,蔚為近年法國出版界的奇觀。以過去千年為時間縱軸,以地鐵線為橫軸,潛入每一個巴黎幽暗神祕的角落,以古今交錯的文字和圖片呈現時空對比的閱讀趣味。一本讓巴黎人重新發現巴黎的作品。──《慢食》、《慢食之後》作者謝忠道《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  by Yann Bouclet(博洋)跟許多法國人一樣,我以前所知道的羅杭‧德奇是演員,是個才華洋溢、充滿熱忱、辯才無礙的劇場工作者,而且還是位出色的足球員 !跟許多法國人一樣,在《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中,我驚訝地發現另一個羅杭‧德奇,他醉心於歷史、好奇且執著地探查

古蹟,而且說故事說得很精彩 !   許多演員、樂手、藝術家會寫書(或是請人捉刀) ,通常是寫一些關於他們自己的書……而且經常寫得很差……  因此羅杭‧德奇的書寫有雙重優點 :   .他寫的不是他自己   .他寫得很好   但這還不足以讓一本書變得有趣。然而羅杭‧德奇的作品卻的確引人入勝!我必須說,我自己對歷史相當感興趣,也一直很喜愛巴黎,而且跟作者一樣,我也是在薩爾特長大的。不過這還是不足以解釋這本書對我的吸引力。   我想《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如此特殊且迷人的魅力,是來自於本書創意十足的編排方式 :讀者從一個地鐵站漫遊到另一個地鐵站,而在巴黎漫遊是很棒的 !漫遊時,我們會在某個庭院的一角、某

棟建物的地窖、某座停車場的深處,發現意想不到的寶藏,向我們揭露法國首都上千年歷史的秘密 :這裡有一小段腓力‧奧古斯都的城牆,那裡有一根高盧羅馬時期的柱基……   其實,《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帶點旅遊指南的成分,不過卻是一種新類型的旅遊指南,借用左拉的話來說,小說化的另類敘事風格,描繪了「透過作者的性格所看到的」都市風景,帶領各位到觀光客(以及巴黎人 !)永遠不會去到的地方……   同樣熱愛巴黎的羅杭‧德奇像個精明的警探,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出古蹟,他的文筆清晰、精確、諄諄善誘,帶領我們重返重要的歷史時刻,從高盧到後來的法蘭西,從呂特斯到後來的巴黎。《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在我們面前攤開一張都會的

地圖,將我們帶進四度空間的導覽,包括被埋沒、遺忘的巴黎在沉睡好幾個世紀後,重新顯現的有形三度空間,以及歷史那由時間構成的豐富、深入、迷人的第四度空間。   造就法國歷史的不同民族先後登場、下台,包括高盧人、羅馬人、法蘭克人、日耳曼人、維京人……朝代更迭:墨洛溫王朝、卡洛林王朝、卡佩王朝……在這當中,我們與顯赫人物錯身而過 ,有凱撒大帝、聖珍維耶芙、查理曼大帝、聖路易、凱薩琳‧德‧梅迪奇……   這本書博學卻低調、風格活潑緊湊,書中洋溢的熱情充滿感染力,是為所有愛慕法國、巴黎、美麗故事的讀者所寫的書。   另外還需補充的是,《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的圖文版已在台灣出版,圖文版是後來的版本,該書呈現

大量地圖、相片、文獻影像,是原初版本的補充。而各位現在手上拿著的,是作者最早的版本,以文字為重點,相較於圖文版,本書的文字內容顯然豐富許多,而此時便可看出譯者的才華 !我很高興能因為此書出版計畫而結識李桂蜜─一位譯筆精湛、獲獎無數、嫻熟法文與法國文化的譯者,我由衷感謝她的邀請,讓我有榮幸撰寫這篇短文。相信她必能以中文重現此書的所有優點,光是因為這一點,我便遺憾不識孔子的美麗語言 !  台灣民眾崇尚法國事物,熱愛文化、知識、異國情調,我深信他們一定會相當享受閱讀這本出色的作品。祝福《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文字版在台灣也能像在法國及其他國家一樣,獲得熱烈迴響。★巴黎人文精神新地圖     by楊子葆

巴黎,這座蔣夢麟筆下「世界都市之都」的偉大城市,曾有許多中外文人雅士企圖描繪它的形象,譬如說,在《城市的精神》(The Spirits of Cities, 2011)裡,就稱巴黎為「浪漫之城」,並補充說明是「未經巴斯德消毒法消毒過的浪漫」。   但在細細讀過,然後闔上《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之後,我腦海裡浮現的居然是兩款法式點心:一是多孔的硬質乳酪「古居耶爾」(Gruyère);另一則是據說由十七世紀著名大廚德拉瓦倫(François Pierre de La Varenne, 1618-1678)所創、層層疊疊的的千層酥(Mille-feuille)。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想?   因為在漫

長歷史裡,許多巴黎偉大建築所需要的大量石料都是就地取材,這片花崗岩所構成的地塊之下,星布著廢棄的採石礦場,很多地方都被挖空了。尤其現在的花都底下到處都是各式管線通道,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區四通八達的地鐵路線,如蛛網密密織就,將這座城市的地底情景具象化,不正像一塊古居耶爾乳酪?   而千層酥則是抽象歷史的積累。大約西元前四五○○年即有人類在巴黎活動,後來成為高盧蠻族的重要根據地,然後曾被羅馬人征服。法蘭克人繼羅馬人之後統治這座城市,命名為巴黎,並定都於此。所有的歷史痕跡都一層一層地砌疊,然後夯實壓平,就像我們一層一層地擀著千層酥的麵皮。   作者羅杭‧德奇在書中曾為我們講述一項史實:一七一一年,為

集中安置巴黎總主教的墳墓,巴黎人在聖母院祭壇下方開鑿墓穴,意外地發現高盧人的重要圖騰「擺渡人石柱」。原來儘管信仰不同,聖地始終是聖地,從未移動。「擺渡人石柱」從巴黎聖母院的地基裡被發掘絕不是巧合,而巴黎聖母院一直是巴黎人進行天主教禮拜之最重要地點亦非偶然:塞納河上的西堤島,曾豎立過高盧人最早的神廟,這些廟宇後來變成羅馬人的神殿,而在神殿的基礎上,法國基督徒建立了令人肅然起敬的哥德式大教堂。   這就是偉大城市的魅力所在。因為關於城市的欣賞與理解,終究得反映在品味與印證之上,品味什麼?印證什麼?人文精神者也。   這話說得一點也不誇張。舉例而言,我們欣賞藝術品,特別是古藝術品,除了體驗藝術感染力

之外,主要目的之一更在於「文化印證」--古藝術品之所以珍貴動人,固然是因為時光無法倒流,歷史不可能複製重現;但更關鍵的是製作者的心神沉浸與心力投入,以及整個文明傳承賦予這件藝術品的價值,它所承載那業已逝去、但確實存在過的文化訊息,對於今天有不可磨滅的啟發意義。因此對古藝術品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這種彷彿虛無飄渺的紋理印證其實是器物最微妙的精髓,也是「真古」與「仿古」兩者之間,再精巧功夫、再高明科技也作偽不來的關鍵差別,無以名之,姑且稱為「人文精神」。   《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之所以有些特別的價值,正在於以交織地鐵路線,帶我穿梭歷史古今,從第一世紀到二十一世紀,一點一滴地品味與印證巴黎人文精神。

  但羅杭‧德奇終究不是裝模作樣、自命價值中立的蛋頭學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於這座城市的真實看法,他在結尾批評道:「,二十世紀對巴黎毫不留情:蒙帕納斯大樓、中央商城、沿河道路、河畔大樓區、龐畢度中心、巴士底歌劇院、密特朗國家圖書館……首都的毒瘤數量可觀且驚人。一九八九年,新凱旋門將它的拱形建築強加在凱旋門的視野裡,延長了惡劣的品味。」讓人直接連結到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十九世紀末的吶喊:把我關進巴黎鐵塔吧,那裡是巴黎唯一看不見醜陋鐵塔的地方!  這樣很好,不是嗎?如同王爾德(Oscar Wilde, 1854-1900)的名言:「沒有烏托邦的世

界地圖,根本不值得一瞥。」   那麼,羅杭‧德奇獻給世人的,無非就是從古居耶爾乳酪到千層酥,讓我們深刻體驗巴黎人文精神的時代新地圖。 《巴黎變奏曲》 說說緣由 有時,巴黎的歷史會讓人有意想不到的轉折……為了介紹我的書《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為了與讀者們相遇,我離開首都,從北到南行腳法國。 「如果我們對巴黎不熟悉怎麼辦?如果我們住在外地怎麼辦?」一名年輕女子伊莎貝兒,在南特(Nantes)一間書店舉辦的座談會上問我。 其他人則追問我更多細節,要找出某座被遺忘的鐘塔、那塊藏匿在城牆下的碎片、或那座掩蓋在停車場下的首座巴黎主教座堂。 巴黎的過往與整個法國宿命是如此緊密相連,所以在細數了巴黎的奇遇

之後,我難道不該點出這動人編年史的遺址、展示這二十一個世紀以來形塑了我們國家的遺物? 透過這本《巴黎變奏曲(圖文版)》,我首先關切的是要指出一些線索、提供一些地址、揭露某些祕密、解開某些謎團……我的目的是要讓您能輕易找回那段尚可探索的過去,一段我們以為永遠深埋、卻不盡然如此的過去。 我的童年老友赫努文(Cyrille Renouvin)以他趣味及圖像化的視野,在章回與章回之間,幫我們重現了巴黎不同的面貌。攝影師蘇頌(Greg Soussan)則和我一起捕捉了這條路徑在時空背景下的諸多見證……於是,當刺眼的現代數位密碼大門阻擋了您的旅途,他的照片便在那裡,讓您看到那背後的真相。 因為這些都是真實

的,歷史仍舊活在昔日事件發生的現場,它正對著我們述說、正召喚著我們,而我們到來,以撫觸這些向我們描述了那麼多故事的老建築的表體,作為對歷史的回應。 當人們已經遺忘之際,石頭們,正兀自記憶著…… 羅杭‧德奇(Lorànt Deutsch) 《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 十八世紀巴士底監獄Bastille:來自市郊的怒火 巴士底地鐵站努力回到大革命時期,搖動微醺的巴黎人的懷舊情緒,這樣的努力是很值得鼓勵的:一幅五顏六色的壁畫追溯了法國歷史的重要時刻,一些舊影像也讓人想起曾經矗立在此的堡壘。不過,更重要的是,在五號線的月台上會看到發黃的石子……這些是巴士底一座牆的基礎!這些石子在一九○五年出土,當時正在開

挖地鐵隧道。接著,在布東大道(boulevard Bourdon)轉角的地鐵出口,還可以看到另一塊堡壘的牆。

革命分子電影手稿: 初探描繪二戰後民主國家中左翼革命組織的電影

為了解決迪卡儂足球鞋的問題,作者郭家明 這樣論述:

這項研究源於我對藝術與革命之間聯繫的思考,不僅旨在建立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主國家中左翼革命組織電影的資料庫,也試圖考察這些描繪革命組織的電影的背景故事。在研究中發現的國家分佈在中南美洲、北美洲、歐洲和亞洲,時間跨度是從1953年到2019年的數十年。所涵蓋的革命組織包括:墨西哥的「薩帕塔民族解放軍」、哥倫比亞的「哥倫比亞革命軍—人民軍」、委內瑞拉的「民族解放武裝部隊」、烏拉圭的「民族解放運動—圖帕馬羅斯」、德國的「紅軍派」、義大利的「紅色旅」、西班牙的「巴斯克祖國和自由」、法國的「直接行動」、英國的「憤怒旅」、美國的「黑豹黨」、「地下氣象組織」、「共生解放軍」、加拿大的「魁北克解放陣線」、

日本的「赤軍」、馬來西亞的「馬來亞共產黨」、印度的「納薩爾派」。

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從西堤島到新凱旋門,縱橫法國古今2100年

為了解決迪卡儂足球鞋的問題,作者羅杭‧德奇Lorànt Deutsch 這樣論述:

認識一個巴黎人也不知道的巴黎法國暢銷超過120萬冊,在法國排行榜上超過100週巴黎人可能不知道巴黎起源地呂特斯並非在西堤島,而是在南泰爾;巴黎人可能也不知道被羅馬人屠殺的最後高盧戰士安息在艾菲爾鐵塔之下;巴黎人或許也不知道在第五區一棟現代房屋的停車場,可以看到巴黎第一座大教堂的遺跡;巴黎人恐怕也不知道伏爾泰和薩德侯爵曾被關在巴士底監獄;《神曲》作者但丁年輕時也曾出沒於巴黎、而畢卡索的〈亞維儂的少女〉其實是在巴黎畫出來的……作者以大家熟悉的巴黎地鐵站,一站一站為大家揭露更多與地鐵站相關的「巴黎人也不知道」的法國史與巴黎史!法國演員、作家與製作人羅杭‧德奇,此番扮演一個導遊的角色,帶領我們逐次發現

從前的兌幣橋,這是證券交易所的祖先,接著來到一家小餐館,餐館老闆將酒瓶堆在逃過一劫的巴士底牢房,以及那些讓你意想不到的珍貴街道。這是一場迷人的散步之旅,我們會看到聯盟的爵爺、反叛的親王,以及所有形塑法國的人物。我們會看到城牆被建蓋起來,抵抗侵略者;教會在騷動;商人樹立權威;藝術家在掙扎;大學安置在莫貝廣場的乾草堆上;巴黎民眾起義──暴力、血腥、充滿象徵──如此構成了整個法國歷史。原來巴黎鐵塔是其高盧先祖戰士的長眠之所、日耳曼人曾經差點成為法國人的祖先、巴黎原來不是法國國王的首都首選、司法宮所在原來竟是朱利安皇帝的居所、某個街角原來是法國大學史上的重要事件發生地而《神曲》作者但丁也曾在此處出沒、

喀爾文的革命性思維是因為被追捕而逃離巴黎到瑞士才出現的、巴黎中央市場的昔日與今日面貌如此不同、某處廢墟原來是法蘭克王國城堡的遺址、巴士底監獄原來是個堡壘,伏爾泰和薩德侯爵曾被關在這裡、畢卡索的〈亞維儂的少女〉是他在巴黎時受到啟發而畫成……而西堤島原來竟不是巴黎的起源地?!書內豐富精彩的內容,讓自認熟稔巴黎的人也不得不讚嘆:原來每個地鐵站居然有如此不為巴黎人所知的歷史起源! 作者簡介羅杭‧德奇Lorànt Deutsch1975年生,法國演員、作家、製作人。在〈阿瑪迪斯〉中演出莫札特,在電影片中扮演拉芳登(Jean de la Fontaine),在電視節目中演出哲學家沙特後,再扮演畫家富凱

(Fouquet),這位多才多藝的喜劇演員,是個熱愛歷史的人,也是個瘋狂迷戀巴黎的人。譯者簡介李桂蜜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教育部公費留學、法國巴黎新索邦大學戲劇系碩士。中譯英、法文作品逾三十項,曾多次獲梁實秋翻譯獎、國立編譯館翻譯獎、文建會文學翻譯獎,並曾兩度赴非洲擔任援非計畫駐地翻譯。 〈推薦專文〉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     by Yann Bouclet(博洋)〈推薦專文〉巴黎人文精神新地圖     by楊子葆〈譯者序〉巴黎地鐵:大歷史、小故事   by李桂蜜前言 穿越之前第一世紀 西堤島 :凱撒的搖籃第二世紀 義大利廣場:條條大路通羅馬第三世紀 田園聖母院:聖德尼的殉道第

四世紀 聖馬丁:巴黎,帝王之居第五世紀 羅浮宮-喜孚里:巴黎,法蘭克之都第六世紀 聖米歇爾-聖母院:墨洛溫王朝,教會的嫡長子第七世紀 聖傑曼德佩:從一座修道院到另一座……第八世紀 聖德尼聖殿:眾王之終極奢糜第九世紀 夏特雷-中央市場:諸伯爵的清算時刻第十世紀 禮拜堂:卡佩王朝的勝利第十一世紀 工藝技術:西元千年的末日傳說第十二世紀 腓力‧奧古斯都站:巴黎,法國之都第十三世紀 莫貝-互助會館:大學體制起飛第十四世紀 市政廳:第三階級的誕生第十五世紀 文森城堡:巴黎罹難第十六世紀 王宮-羅浮宮:文藝復興的光榮與黑暗第十七世紀 傷兵院:偉大世紀的代價第十八世紀 巴士底監獄:市井之怒第十九世紀 共和國

:五幕劇與急轉直下的劇情第二十世紀 香榭麗舍大道-克里蒙梭:權力大道第二十一世紀 拉德芳斯:歸本溯源 「一條令人驚豔的博學之路。」──《新觀察家周刊》「一種從巴黎觀點解構法國歷史的描述,一抹介於普羅大眾與博學之士間的氣息。」──《自由報》「讓人想套上最好的球鞋跑遍這座城市。」──《世界報》「這本書博學卻低調、風格活潑緊湊,書中洋溢的熱情充滿感染力,是為所有愛慕法國、巴黎、美麗故事的讀者所寫的書。」──台灣法國文化協會主任 Yann BOUCLET(博洋)「《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之所以有些特別的價值,正在於以交織地鐵路線,帶我穿梭歷史古今,從第一世紀到二十一世紀,一點一滴地品

味與印證巴黎人文精神。」──前駐法代表 楊子葆「翻譯《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讓我透過作者博學卻不艱澀的生花妙筆,以及生動的說書技巧(腦子裡響著他那高亢快速的說話節奏,彷彿在急切地對我耳提面命),惡補了一課法國大歷史,也溫習了我自己跟巴黎地鐵的小故事。」──本書譯者 李桂蜜《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推薦文博洋/台灣法國文化協會主任跟許多法國人一樣,我以前所知道的羅杭‧德奇是演員,是個才華洋溢、充滿熱忱、辯才無礙的劇場工作者,而且還是位出色的足球員 !跟許多法國人一樣,在《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中,我驚訝地發現另一個羅杭‧德奇,他醉心於歷史、好奇且執著地探查古蹟,而且說故事說得很精彩 !許多演員、樂手、

藝術家會寫書(或是請人捉刀) ,通常是寫一些關於他們自己的書……而且經常寫得很差…… 因此羅杭‧德奇的書寫有雙重優點 :.他寫的不是他自己.他寫得很好但這還不足以讓一本書變得有趣。然而羅杭‧德奇的作品卻的確引人入勝!我必須說,我自己對歷史相當感興趣,也一直很喜愛巴黎,而且跟作者一樣,我也是在薩爾特長大的。不過這還是不足以解釋這本書對我的吸引力。我想《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如此特殊且迷人的魅力,是來自於本書創意十足的編排方式 :讀者從一個地鐵站漫遊到另一個地鐵站,而在巴黎漫遊是很棒的 !漫遊時,我們會在某個庭院的一角、某棟建物的地窖、某座停車場的深處,發現意想不到的寶藏,向我們揭露法國首都上千年歷

史的秘密 :這裡有一小段腓力‧奧古斯都的城牆,那裡有一根高盧羅馬時期的柱基……其實,《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帶點旅遊指南的成分,不過卻是一種新類型的旅遊指南,借用左拉的話來說,小說化的另類敘事風格,描繪了「透過作者的性格所看到的」都市風景,帶領各位到觀光客(以及巴黎人 !)永遠不會去到的地方……同樣熱愛巴黎的羅杭‧德奇像個精明的警探,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出古蹟,他的文筆清晰、精確、諄諄善誘,帶領我們重返重要的歷史時刻,從高盧到後來的法蘭西,從呂特斯到後來的巴黎。《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在我們面前攤開一張都會的地圖,將我們帶進四度空間的導覽,包括被埋沒、遺忘的巴黎在沉睡好幾個世紀後,重新顯現的有形三

度空間,以及歷史那由時間構成的豐富、深入、迷人的第四度空間。造就法國歷史的不同民族先後登場、下台,包括高盧人、羅馬人、法蘭克人、日耳曼人、維京人……朝代更迭:墨洛溫王朝、卡洛林王朝、卡佩王朝……在這當中,我們與顯赫人物錯身而過 ,有凱撒大帝、聖珍維耶芙、查理曼大帝、聖路易、凱薩琳‧德‧梅迪奇……這本書博學卻低調、風格活潑緊湊,書中洋溢的熱情充滿感染力,是為所有愛慕法國、巴黎、美麗故事的讀者所寫的書。另外還需補充的是,《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的圖文版已在台灣出版,圖文版是後來的版本,該書呈現大量地圖、相片、文獻影像,是原初版本的補充。而各位現在手上拿著的,是作者最早的版本,以文字為重點,相較於圖文

版,本書的文字內容顯然豐富許多,而此時便可看出譯者的才華 !我很高興能因為此書出版計畫而結識李桂蜜─一位譯筆精湛、獲獎無數、嫻熟法文與法國文化的譯者,我由衷感謝她的邀請,讓我有榮幸撰寫這篇短文。相信她必能以中文重現此書的所有優點,光是因為這一點,我便遺憾不識孔子的美麗語言 ! 台灣民眾崇尚法國事物,熱愛文化、知識、異國情調,我深信他們一定會相當享受閱讀這本出色的作品。祝福《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文字版在台灣也能像在法國及其他國家一樣,獲得熱烈迴響。〈推薦專文〉巴黎人文精神新地圖楊子葆(前台灣駐法代表、中華航空發言人兼公關副總)巴黎,這座蔣夢麟筆下「世界都市之都」的偉大城市,曾有許多中外文人雅士企

圖描繪它的形象,譬如說,在《城市的精神》(The Spirits of Cities, 2011)裡,就稱巴黎為「浪漫之城」,並補充說明是「未經巴斯德消毒法消毒過的浪漫」。但在細細讀過,然後闔上《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之後,我腦海裡浮現的居然是兩款法式點心:一是多孔的硬質乳酪「古居耶爾」(Gruyère);另一則是據說由十七世紀著名大廚德拉瓦倫(François Pierre de La Varenne, 1618-1678)所創、層層疊疊的的千層酥(Mille-feuille)。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聯想?因為在漫長歷史裡,許多巴黎偉大建築所需要的大量石料都是就地取材,這片花崗岩所構成的地塊之下,星

布著廢棄的採石礦場,很多地方都被挖空了。尤其現在的花都底下到處都是各式管線通道,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區四通八達的地鐵路線,如蛛網密密織就,將這座城市的地底情景具象化,不正像一塊古居耶爾乳酪?而千層酥則是抽象歷史的積累。大約西元前四五○○年即有人類在巴黎活動,後來成為高盧蠻族的重要根據地,然後曾被羅馬人征服。法蘭克人繼羅馬人之後統治這座城市,命名為巴黎,並定都於此。所有的歷史痕跡都一層一層地砌疊,然後夯實壓平,就像我們一層一層地擀著千層酥的麵皮。作者羅杭‧德奇在書中曾為我們講述一項史實:一七一一年,為集中安置巴黎總主教的墳墓,巴黎人在聖母院祭壇下方開鑿墓穴,意外地發現高盧人的重要圖騰「擺渡人石柱」

。原來儘管信仰不同,聖地始終是聖地,從未移動。「擺渡人石柱」從巴黎聖母院的地基裡被發掘絕不是巧合,而巴黎聖母院一直是巴黎人進行天主教禮拜之最重要地點亦非偶然:塞納河上的西堤島,曾豎立過高盧人最早的神廟,這些廟宇後來變成羅馬人的神殿,而在神殿的基礎上,法國基督徒建立了令人肅然起敬的哥德式大教堂。這就是偉大城市的魅力所在。因為關於城市的欣賞與理解,終究得反映在品味與印證之上,品味什麼?印證什麼?人文精神者也。這話說得一點也不誇張。舉例而言,我們欣賞藝術品,特別是古藝術品,除了體驗藝術感染力之外,主要目的之一更在於「文化印證」--古藝術品之所以珍貴動人,固然是因為時光無法倒流,歷史不可能複製重現;但

更關鍵的是製作者的心神沉浸與心力投入,以及整個文明傳承賦予這件藝術品的價值,它所承載那業已逝去、但確實存在過的文化訊息,對於今天有不可磨滅的啟發意義。因此對古藝術品稍有涉獵的人都知道,這種彷彿虛無飄渺的紋理印證其實是器物最微妙的精髓,也是「真古」與「仿古」兩者之間,再精巧功夫、再高明科技也作偽不來的關鍵差別,無以名之,姑且稱為「人文精神」。《巴黎地鐵站的歷史課》之所以有些特別的價值,正在於以交織地鐵路線,帶我穿梭歷史古今,從第一世紀到二十一世紀,一點一滴地品味與印證巴黎人文精神。但羅杭‧德奇終究不是裝模作樣、自命價值中立的蛋頭學者,在書中他毫不掩飾自己對於這座城市的真實看法,他在結尾批評道:「

,二十世紀對巴黎毫不留情:蒙帕納斯大樓、中央商城、沿河道路、河畔大樓區、龐畢度中心、巴士底歌劇院、密特朗國家圖書館……首都的毒瘤數量可觀且驚人。一九八九年,新凱旋門將它的拱形建築強加在凱旋門的視野裡,延長了惡劣的品味。」讓人直接連結到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 1850-1893)十九世紀末的吶喊:把我關進巴黎鐵塔吧,那裡是巴黎唯一看不見醜陋鐵塔的地方!這樣很好,不是嗎?如同王爾德(Oscar Wilde, 1854-1900)的名言:「沒有烏托邦的世界地圖,根本不值得一瞥。」那麼,羅杭‧德奇獻給世人的,無非就是從古居耶爾乳酪到千層酥,讓我們深刻體驗巴黎人文精神的時代新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