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鞋底防滑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運動鞋底防滑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雨兒祁洪旭於覲誠寫的 自行車騎行實用指南:選購、維修、保養、裝備、騎行技巧與線路定制 和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的 非對稱負重與地面條件對平衡的影響(POD)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想要买一双防滑的运动鞋~_百度知道也說明:我想要买一双阿迪比较防滑的运动鞋平时走走路或者慢跑一下可是不知道是训练鞋比较好 ... 防滑代表抓地性能好,那么你要穿户外鞋子了~~ 这样的鞋子用的是大丁的鞋底而且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人民郵電 和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所出版 。

中國科技大學 資訊工程系資訊科技應用碩士在職專班 劉惠園所指導 吳耿豪的 創新應用電性感測物聯網改善鞋子之防滑裝置 (2021),提出運動鞋底防滑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鞋子抓地防滑、感測器、物聯網。

而第二篇論文弘光科技大學 職業安全與防災研究所 江金龍所指導 廖育寬的 多功能生物基聚氨基甲酸酯複合材料之製備及性質研究 (2019),提出因為有 聚氨基甲酸酯、奈米二氧化矽、機械性能、蓖麻油、耐熱性的重點而找出了 運動鞋底防滑的解答。

最後網站只要是運動鞋就可以當成健身房訓練鞋嗎?4關鍵教你挑選訓練鞋則補充:相較於慢跑鞋一定比較重,又比舉重鞋再輕一點的訓練鞋,鞋底的硬度很重要。在使用槓鈴深蹲時,槓鈴重量壓在身上,當今天穿一雙底軟或是有氣墊的鞋子,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運動鞋底防滑,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自行車騎行實用指南:選購、維修、保養、裝備、騎行技巧與線路定制

為了解決運動鞋底防滑的問題,作者雨兒祁洪旭於覲誠 這樣論述:

有着10年騎自行車旅行經驗和撰寫騎行類圖書經驗的作者們,力圖以簡單、明了、實用的圖文和視頻(掃描二維碼),幫助一個從未騎自行車旅行過的人,從判斷自己是否適合騎自行車旅行開始,到選擇自己適合的自行車及配件、騎自行車旅行配件,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騎行,科學、安全且健康地騎行,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定制適合自己的自行車旅行計划並完成之,從而達到自如地自行車選購、維修、保養、裝備與定制自行車旅行的目的。雨兒:本名張娜。戶外志網站負責人之一。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專職從事圖書策划、撰寫和戶外活動策划、定制。《北大向左清華向右》主編;《騎車去西藏》、《騎車游中國》、《騎車游北京》、《騎車游東北》、《騎車游上海》《

騎車游中國最美線路》、《騎車游延慶》、《騎游門頭溝》、《騎車游台灣》統籌策划、撰稿人。《單車學校教你的52堂課》(台灣KHS單車學校校長謝正寬著)大陸版特約審讀及部分章節撰稿人。《2015年北京四季采摘休閑攻略》特約編輯、撰稿。《我愛騎行——青少年自行車啟蒙教材》撰稿人、編委。祁洪旭:戶外志網站負責人之一。《騎游門頭溝》編委、《騎車游台灣》主編、《我愛騎行——青少年自行車啟蒙教材》撰稿人、編委。酷愛騎行多年,騎跡遍布半個中國,自行車維護與保養行家。於覲誠:戶外志網站知名編輯、作者,北京某高校在讀碩士。《騎車游中國》編委,《騎車游北京》《騎車游上海》《騎車去西藏》《騎車游東北》《騎車游中國最美線

路》《北大向左清華向右》《騎車游延慶》《騎游門頭溝》《騎車游台灣》主編。韓璐:戶外志網站知名編輯、作者,北京某高校在讀碩士。北方:戶外志網站知名作者。《騎車游中國》《騎車游北京》《騎車游上海》《騎車去西藏》《騎車游東北》《騎車游中國最美線路》《北大向左清華向右》《騎車游延慶》《騎游門頭溝》《騎車游台灣》主編。午后陽光:本名高海超。戶外志網站知名作者、領隊。《騎游門頭溝》編委。同鄉:本名李李漢康,戶外志網站知名作者、領隊。東東:《騎車去西藏》《騎車游中國》《騎車游東北》統籌策划。英子:本名孟英。戶外志網站知名編輯、作者。頭狼:本名李嘉宇。已完成桂、瓊、粵、閩、浙、滬、蘇、湘、黔、滇等地11590

公里的騎行。袁茂君:知名戶外運動人士,愛好體育攝影,中國嗨單車網創始人,駿彩體育CEO,致力於推廣自行車、徒步、鐵三等戶外運動項目。常兆睿:北京大學在讀研究生,戶外志網站資深作者。《騎車游北京》《騎車游上海》《騎車去西藏》《騎車游東北》《騎車游中國最美線路》《騎車游延慶》《騎車游台灣》《騎游門頭溝》副主編。落英:本名陳允誠。自行車、徒步、鐵三等戶外運動的知名人士,戶外志網站知名作者、領隊。《騎車去西藏》編委。 第一章 選擇自行車第一節 騎自行車旅行之自我判斷一、健康判斷1、騎自行車有利於身體健康2、不適合騎自行車旅行的人(1)未達到法定騎自行車上路年齡的人(2)心臟病患者(

3)血壓高患者(4)癲癇病患者(5)糖尿病患者(6)做過腦部手術的人(7)患閉塞性脈管炎的人(8)孕婦3、不能在高海拔地區騎行的人二、心理判斷1、癔症患者2、旅途精神病3、其他不適合長途騎行的人。第二節 自行車選購指南一、自行車類型1、QB對自行車的分類2、騎自行車旅行常用的車型(1)山地自行車(2)公路自行車(3)旅行自行車(4)折疊自行車二、自行車價位的選擇三、車架尺寸的選擇1、車架的尺寸是怎麼量的?2、選擇車架尺寸必須考慮的因素(1)有效上管的長度(EFFECTIVE TOP TUBE LENGTH)(2)STANDOVER HEIGTT(3)臂長(臂展)4、若喜歡某款車架,但沒有適合自

己的尺寸,怎麼辦?5、女士是否要騎女式自行車?6、BIKE FITTING四、車架材質1、鋼車架2、鋁合金車架3、鈦合金車架4、碳纖維5、其它材質的車架(1)鈧合金車架(2)鎂合金車架第三節 自行車配件選購指南1、鞍座(車座、座墊)(1)根據坐骨的寬度選擇鞍座(2)鞍座不是越軟越好(3)山地自行車鞍座和公路自行車鞍座有區別(4)無鼻鞍座2、車把(1)車把(2)把立(3)把套或把帶(4)副把3、腳踏4、內、外胎及胎壓(1)內胎(2)外胎(3)尺寸配套(4)胎壓5、座桿6、變速第二章 選擇騎行裝備及正確使用第一節 日騎行、短途騎行裝備選擇及正確使用一、必備裝備1、頭盔(1)頭盔的選擇(2)正確佩戴

頭盔,頭盔才能起到保護作用2、騎行手套(1)透氣性、防潑水性(2)吸震性(3)防滑(4)尺寸要合適3、騎行褲/裙、騎行服(1)騎行褲/裙(2)騎行服4、鞋底稍硬的鞋、鎖鞋5、手電/車首燈、尾燈6、備胎、打氣筒、組合工具包等7、截鏈器8、補充能量的食品、水9、手台(業余電台)(1)手台是救命工具(2)學會使用手台(3)中國6個主要波段中最適合語音通聯的頻率二、選備裝備1、騎行眼鏡2、魔術頭巾3、碼表4、束褲帶5、民用手台第二節 長途騎行裝備選擇及正確使用一、必備裝備1、騎行馬甲2、洗漱用品、防曬霜3、后貨架、馱包4、卡、證件類5、充電寶、電源插座二、選備裝備1、騎行護膝2、車首包、車梁包3、膠帶

、絕緣膠帶4、輻條扳手第三節 進藏、「自虐」級線路裝備選擇及正確使用一、必備裝備1、分體式雨衣、雨褲2、着裝3、睡袋二、選備裝備1、鞋套2、刀具、餐具、火種3、小食品4、保溫壺保溫壺大小以能放入水壺架為宜。5、小電吹風三、高原反應及其他1、不適合騎自行車進藏的人2、高原反應的預防3、攜帶的藥品(1)抗高反類藥品(2)創可貼(3)醫用膠布、綳帶、碘伏、棉簽(4)高錳酸鉀(5)A.P.C(6)紅霉素軟膏(7)眼藥水(8)治療感冒、拉肚子的藥第三章 自行車的調試、維修與保養第一節 自行車的調試一、鞍座角度、高度、前后的調整1、鞍座的角度2、鞍座高度的調整3、鞍座前后的調整二、剎車制手的位置三、車把的

寬度、高度調整1、車把的寬度2、車把的高度四、把立的調整五、快拆1、快拆2、快拆的使用方法(1)錯誤的上快拆方法(2)正確的上快拆的方法(3)不要弄丟快抓上的螺母(4)快拆的保養(5)注意事項六、檢測第二節 騎行前的檢查一、騎行前檢查自行車二、騎行前檢查裝備第三節 自行車的維修與保養一、鏈條的維修與保養1、鏈條的潤滑2、鏈條的清潔(1)每次騎行回來或騎行前清潔鏈條(2)用洗鏈器洗鏈條(3)用溶劑清潔鏈條(4)清潔鏈條的同時,順便清潔飛輪、導輪3、更換4、常見的鏈條故障(1)掉鏈(2)斷鏈(3)卷鏈(4)鏈條異響(5)跳鏈(6)卡鏈或扭鏈5、鏈條魔術扣二、清洗自行車三、清潔與保養傳動系統1、鏈條

2、擦凈后撥鏈器導輪3、清潔飛輪片4、擦凈撥鏈器、飛輪和牙盤四、預防扎胎、補胎、外胎胎壁撕裂1、預防扎胎2、扎胎的處理及原因(1)單純扎胎很容易處理(2)內胎本身的原因(3)補胎片都用完了,怎麼辦?3、外胎胎壁撕裂4、輻條松了或斷了(1)擰緊松了的輻條(2)沒帶輻條扳手或不會使用(3)帶了輻條扳手沒帶備用輻條(4)更換掉斷了的輻條5、車圈6、剎車系統的調整及故障的簡單處理(1)V剎與碟剎(2)線拉式碟剎和油壓式碟剎(3)V剎和碟剎的性能對比(4)V剎與碟剎的調整(5)剎車系統損壞或自己調整不好7、前撥鏈器損壞及簡單處理(1)前撥鏈器稍微彎曲(2)前撥鏈器的束環松動(3)前撥鏈器壞了或彎曲度太大

8、后撥鏈器損壞及簡單處理(1)后撥鏈器輕微彎曲(2)后撥鏈器損壞嚴重(3)導輪螺栓脫落(4)導鏈架彈簧斷了9、前變速線斷了10、后變速線斷了(1)有螺絲刀(2)沒帶螺絲刀五、小故障排除第四章 科學騎行第一節 騎行方法一、學會上車、下車1、學會上車2、學會下車二、學會正確剎車三、正確的騎行姿勢1、「縮小腹,立骨盆,弓背拱,肘微彎,高踝」2、肘微彎,肘面朝天3、雙手輕扣在車把上4、用自己的體重助踩5、平行腳四、學會變速五、學會轉彎六、繞8字練習七、放坡時重心后移,上坡時重心前移八、學會搖車1、學會搖車2、不適合搖車的情況第二節 安全騎行一、必須遵守交通法律、法規二、控制騎行速度,保持安全距離三、

騎行中如何喝水四、騎行中不能做的事五、騎行手勢六、學會摔車七、購買專業騎自行車旅行保險第三節 健康騎行一、騎行前、中、后必須要注意的1、不要冒然加大騎行強度2、騎行前必須熱身3、騎行前的熱身操(1)頸部繞環(2)推壓后頸(3)側拉肩頸(4)扣壓肩關節(5)伸展肩背肌(6)伸展前臂肌(7)腰部繞圈(8)腰部拉伸(9)扶膝壓肩(10)弓步壓腿(11)活動手腕、踝關節4、騎行中、后的熱身操(1)單腿抱腳(2)壓肩(3)青蛙蹲二、騎行中補水、補食1、補水、補食的時間間隔2、騎行中補什麼?3、騎行中喝水還是運動飲料4、午飯后休息半小時三、各部位傷痛的預防1、膝蓋上部痛2、膝蓋后部痛3、膝蓋痛的解決辦法(

1)騎行時用力的方向和、腳與腳踏不一致(2)突然發力提速時大腿肌肉力量沒有跟上(3)長期低踏頻騎行(4)過量的爬坡練習(5)鞍座高度過高或過低(6)膝蓋的舊傷沒有及時治療或未痊愈(7)騎行前沒做熱身、熱身不夠或熱身方法不正確(8)着涼2、肩、背痛及解決方法(1)車架尺寸、鞍座位置不合適(2)車把過低(3)騎行前沒做熱身、熱身不夠或熱身方法不正確3、脖子痛及解決辦法(1)車架上管較長、車把過低(2)不要總仰着脖子看路4、手麻及解決辦法(1)手套過緊或設計不合理(2)握把力量過大(3)血液不暢(4)連續騎行時間過長或路面顛簸(5)車座和車把高度不合適(6)「鼠標手」5、腳麻及解決辦法(1)鞋過緊或

鞋帶系得過緊(2)鞋底太軟(3)腳踏故障(4)芝麻球放在踩踏上,用體重助踩四、高原騎行要注意的1、高原反應2、高原反應的預防五、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第五章 定制自己的旅行第一節 決定定制旅行的幾要素一、成為一個真正的騎車人二、開始日騎1、日騎(1)了解騎自行車旅行(2)確定騎行線路(3)一定要跟靠譜的領隊或經驗豐富的車友(4)不跟「大幫哄」的活動(5)騎行必買騎行專業險2、騎自行車長途騎行(1)日騎是長途騎行的「縮小版」(2)給自己定制獨一無二的自行車之旅第二節 掌握與利用現代科技一、定制自己的自行車之旅1、學習知識2、確定具體走哪條線3、確定騎行的節點、亮點、修車點、搭車點、醫療救護點等4、

確定攜帶的裝備及隊伍中的負責人5、預定住處6、托運自行車二、手機導航、GPS全球定位系統、導航碼表1、手機導航地圖2、GPS全球定位系統(1)GPS的概念及分類(2)騎自行車旅行時,使用的GPS的功能(3)GPS使用中要注意的3、自行車導航碼表(1)方便根據天氣情況調整騎行計划(2)讓親朋好友隨時看到你的騎行狀態(3)定位與查找節點(4)多種騎行活動模式(5)記錄多種數據三、自行車托運第三節 自行車攝影與攝像第六章 國內外著名自行車旅行線路攻略第一節 國內20條小長假騎行線路一、騎游7條掛壁公路二、環青海湖三、怒江峽谷絕美之旅(大理—六庫)四、怒江峽谷絕美之旅(六庫—丙中洛)五、煙雨蒙蒙之鎮江

—揚州六、騎游婉約的江南古鎮七、環千島湖八、環太湖九、從秦嶺到劍門關十、品讀白山黑水(哈爾濱—興凱湖)十一、騎游中國的最北端十二、騎游膠東半島十三、親子騎游,品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濟南—曲阜)十四、山水天堂之南寧到桂林十五、河北蔚縣,那些日漸消失的古跡十六、騎行MOB,XC越野十七、從首都到金山嶺長城十八、騎車游台灣的最南點,海浪、沙灘、鵝鑾鼻十九、騎游全球十大最美自行車道日月潭二十、從基隆到台北,騎車看海第二節 國內11條著名的長途騎行線路一、騎車去西藏之青藏線二、騎車去西藏之唐蕃古道三、騎車去西藏之川藏線四、騎車去西藏之滇藏線五、騎車去西藏之新藏線六、騎車去西藏之丙察線七、環騎台灣島八

、煙花三月下揚州之北京—揚州「南水北調」之旅九、絲綢之路十、從張家界的山到黃果樹的瀑布十一、從海南的三亞到西藏的芒康附錄一、自行車騎行相關的法律、法規二、與騎行相關的交通標志三、國內外知名自行車品牌

創新應用電性感測物聯網改善鞋子之防滑裝置

為了解決運動鞋底防滑的問題,作者吳耿豪 這樣論述:

各種運動、旅遊或休閒活動皆需要靠雙腳來移動,並由腳部承受全身重量,且加上不同地形地面可能有沙礫、石塊、玻璃、釘子等異物,為了增加鞋子之防滑性,一般鞋子除了鞋底具有較深的紋路外,亦有在鞋底上設有複數鞋釘以增加抓地力,然無法於即將打滑的瞬間,自動控制鞋釘調整抓地力,或是另一種智慧型鞋墊設置數個壓力信號輸出控制,使鞋墊數個充氣區充氣或洩氣,讓使用者雙腳走路時提供協助與保護,但沒辦法使鞋子本身增加抓地力。本研究為利用電性感測物聯網設計鞋子之抓地力調整裝置,將鞋底部上的止滑物件設計為可動式,並利用壓力感測裝置及方向感測裝置(陀螺儀)聯合判斷,於同時偵測到踩踏動作及偏移動作時,判定發生打滑或傾斜而啟動驅

動裝置,驅動裝置以資訊連結控制裝置,控制裝置可為使用者的智慧型手機。以即時利用活動物件將止滑物件凸伸出來,瞬間增加鞋子本體的抓地力,以確保穿戴之使用者的安全防護措施。關鍵詞:鞋子抓地防滑、感測器、物聯網

非對稱負重與地面條件對平衡的影響(POD)

為了解決運動鞋底防滑的問題,作者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 這樣論述:

  在現今職場中,人工物料搬運作業非常普遍。過去研究大都針對不同搬運姿勢做逐一探討,著重於評估人工搬運作業時之搬運負荷指標,以避免搬運職業傷害之發生,但卻鮮少有研究針對搬運時人體平衡之反應探討。本研究應用基礎生物力學測量方法,包括了動作分析系統(Vicon-460 Motion System)及測力板(AMTI-Force Plate),探討人工搬運時,在不同地面條件及非對稱負重下的步態平衡反應。   本研究中,徵求15位健康受測者,男性10名、女性5名,以非對稱負重方式,單手側邊提物與雙手前向提物,以正常步行速度於不同地面摩擦係數(勞工工作環境常見之地板)與不同地面傾斜角度(水平與10度

斜坡)下行走,並在水平地面時,考慮非直線搬運之情形(轉彎)。實驗中,將擷取受測者步態平衡與失衡後之動力學(Kinetic)及運動學(Kinematic)參數,包括身體質量中心(Center Of Mass)、足底壓力中心(Center of pressure)、RCOF(Required coefficient of friction)以及膝關節角度(Knee joint angle)等參數,用於探討不同負重情況及地面條件下對身體重心平衡之影響,進而了解預防滑倒之機制。   研究結果顯示,在未滑倒及滑倒時,受試者步態生物力學特性有顯著之改變。因地面與鞋底間的摩擦係數不足,進而產生滑動或滑倒之現

象,導致身體重心偏移,失去平衡,同時引發身體產生相對應之平衡反應機制,決定最後人員恢復行走或是失衡滑倒。研究中除探討過去針對滑動距離及滑動速度判定滑倒與否(滑動距離>10cm或滑動速度>0.6m/s,高風險滑倒),並根據滑倒現象發生之百分比率,定義各項參數滑倒與未滑倒之臨界值或特性。探討參數包含重心與足壓中心連線於行進前後方向之偏移 (當大於25度時,發生向前滑倒的風險較高、當小於10度時,向後滑倒的風險較高),重心於行進方向之左右側之偏移(當大於10度時,側向滑倒風險較高),膝關節與踝關節運動角度變化(膝關節屈曲較大,踝關節著地角度較小)。同時發現研究中探討之滑倒生物力學特性間,

有很好之相關性,像是滑動距離及滑動速度(相關係數為0.84)。故評估滑倒之生物力學特性,並不能單只探討某項變數,應考慮到量測變項間之相關性,進一步修正及定義出較過去更明確之防滑安全範圍。

多功能生物基聚氨基甲酸酯複合材料之製備及性質研究

為了解決運動鞋底防滑的問題,作者廖育寬 這樣論述:

第一部分研究是利用無機奈米之鋼性顆粒作為補強材料,並導入聚氨基甲酸酯基材(Polyurethane, PU),希望提高聚氨基甲酸酯塗料的摩擦力及材料的整體強度,使其不但可以降低人們滑、跌倒的風險,更可以延長其使用壽命。而在第二部分實驗,旨在使用綠色環保之植物油作為實驗反應終端之鏈延長劑,其分子結構裡含有羥基,因此可替代現今工業上以石油為原料的鏈延長劑。本研究分為兩部分:Scheme 1:本實驗主要是完成高性能聚氨基甲酸酯有機/無機奈米複合材料製備及其止滑、抗刮、耐磨性之提升,有效加強基材聚氨基甲酸酯的機械強度特性,增加應用的廣泛程度。本研究以聚氨基甲酸酯為基材並添加無機奈米顆粒,如二氧化矽的

設計,首先將二異氰酸異佛爾酮(IPDI)與多元醇(polyol)進行加成反應形成預聚物(Prepolymer),利用耦合劑進行奈米二氧化矽顆粒的表面接枝反應,以期改善奈米顆粒在基材的分散性,之後添加到預聚物中進行反應,形成奈米複合材料,將所製備之奈米複合材料利用相關儀器進行結構鑑定、耐磨耗、抗刮程度、摩擦係數與熱性質分析。鑑定部分:反應時間與結構的鑑定是藉由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FT-IR)和固態核磁共振光譜儀(29Si NMR)來進行;利用磨耗試驗儀、摩擦係數測定儀、十字切割法、熱重量分析(TGA)、裂解動力學、積分程序裂解溫度(IPDT)等儀器及計算方程式進行混成聚合體的磨耗程度、摩擦係

數、抗刮測試、熱穩定性及耐熱性測試;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其形態學,探討複合材料的止滑及耐磨耗機制。導入添加劑後,於機械性質方面,藉由磨耗試驗儀、摩擦係數測定儀測試後,分別可以發現,其磨耗損失,由42mg降低至20mg,且pristine PU經測試後,其靜態摩擦係數為0.353,動摩擦係數為0.24提升至最大靜摩擦力最高數據為1.4,動摩擦力數據為0.3,皆有達到止滑的效果,並提高可使用之次數和時間。以熱重分析儀對材料進行測試可以發現,其最大裂解溫度(Tmax)由Pristine PU的354℃提高到380℃,最大裂解速率(Rmax)也從-27.3%/min減緩至-23.7%/m

in,IPDT值則從355℃提高到439℃,代表熱穩定性確實得到改善。 Scheme 2:第二部分實驗為開發蓖麻油基聚氨基甲酸酯彈性體材料的製備技術,同時具備耐高熱、高溼等特性,期望應用於長時間的溫溼環境中,並有效改善聚氨基甲酸酯的耐熱溫度、機械強度及耐候性,於應用面上能更為廣泛。首先本實驗主要是以含羥基之聚丙二醇(Polypropylene, PPG-1000)及含異氰酸酯基之二異氰酸異佛爾酮(IPDI)進行反應形成預聚物(Pre-polymer)再將其加入具有羥基之主要反應物蓖麻油(Castor oil, CO)及鏈延長劑進行最終反應形成蓖麻油基聚氨基甲酸酯彈性體材料。鑑定部分:結構的鑑定

及反應的時間藉由傅立葉轉換紅外線光譜儀(FT-IR)進行,可以發現PPG之-OH峰和IPDI的-NCO峰消長,代表已完全反應;通過熱重量分析(TGA)、裂解動力學、積分程序裂解溫度(IPDT)等儀器及計算方程式的測量來評估聚氨基甲酸酯以不同反應物比例組合下所呈現的熱性質的表現,從數據上來看,COPU的IPDT從339℃提高至367℃,而COPU/IPTS的IPDT也從原本的446℃提高到492℃,表示蓖麻油確實有減緩裂解,增加熱穩定性的效果;並利用蕭氏硬度計(Shore A)測量材料整體硬度,皆有達到70A以上;藉由掃描式電子顯微鏡(SEM)觀察其形態學。另外在嚴苛的溫濕條件下的老化效應對材料

整體性質的影響,以硬度數值來觀察其老化程度,COPU 0%硬度值下降13,COPU 6%僅下降7,COPU/IPTS 0%的硬度值下降了10,而COPU/IPTS 6%則只有下降7,因此我們可以發現有加CO與未加CO的材料相比,其下降的硬度數值較少,代表CO確實有耐候之效果。關鍵字:聚氨基甲酸酯、奈米二氧化矽、蓖麻油、機械性能、耐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