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區公所區長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歷史學系 黃自進所指導 孫浩偉的 南京市自治委員會與南京秩序的重建(1937.12.13—1938.4.24) (2019),提出金山區公所區長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南京市自治委員會、協力者、南京大屠殺、南京淪陷。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台灣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簡義明所指導 葉晨卉的 當區公所遇到參與式預算─ 以台南市仁德區為例 (2019),提出因為有 審議社造、參與式預算、仁德、審議創新的重點而找出了 金山區公所區長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金山區公所區長,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南京市自治委員會與南京秩序的重建(1937.12.13—1938.4.24)

為了解決金山區公所區長的問題,作者孫浩偉 這樣論述:

每當敵人佔領了新征服地,往往需要地方人士出面合作,代為管理站領地,這在人類的戰爭史中比比皆是。在中國歷史上的八年抗戰中,曾經有達13個省份淪陷,自然也有許多的地方菁英與日本人合作,成為「協力者」。然而這群抗戰時期的協力者,在華人世界的傳統認知中被視為是背叛民族的「漢奸」,對於了解其歷史中更豐富的面向,遂受到了限制。而本文正是試圖對其於歷史上的身影進行發掘,並鎖定以南京淪陷後日本扶植成立的「南京市自治委員會」進行研究。在名聞遐邇的「南京安全區」對百姓的庇護,已成為眾人津津樂道的一段歷史之同時,民眾要能從區後的鐵絲網走回家,則有賴於自治委員會協力者維持市政,對戰爭進行善後,改善民眾的生活。究竟在

這個南京淪陷歷史中一個短暫,也較少被人探討的時期,戰爭對於南京社會造成什麼影響?而這群鮮少被人提及的自治會協力者,對南京秩序的重整作出多大的努力?正是我欲探討的核心問題。本研究首先由南京的城市特性與南京大量人口於戰時滯京談起,繼之逐步點出戰爭對南京社會帶來的變化,以及市民之心理,最後則關注於南京安全區的失能與南京大屠殺的發生。本文也處理協力者在南京的產生之課題,除了關注日軍於江蘇省的宣撫概況外,筆者也從南京淪陷初期慈善家的遭遇切入探討,指出協力者於亂世中具有的意義,並論及紅卍字會陶錫三會長與日人接洽之過程。而日本扶植自治會成立後,乃採取斷糧的方式力求解散讓南京成為「空城」的安全區,而其中自治會

所扮演圓融解散安全區的角色,亦是本文欲描述的重點。論文後半則聚焦於自治會的行政措施,追問其如何與地方社團通力合作,取代安全區原有的賑濟功能,與其在(一)糧食供應 (二)重建職場與交易市場 (三)受理市民請願等民政上的具體作為,以及南京基礎設施的重建。本論文最後,則關注於自治會晚期已出現因為中日戰爭長期化,而對南京社會造成的根本性變革。

當區公所遇到參與式預算─ 以台南市仁德區為例

為了解決金山區公所區長的問題,作者葉晨卉 這樣論述:

近年來公民意識興起,過去社區營造的問題逐漸浮上檯面,文化部考量到各方對於既有社區總體營造政策實施成效的檢討,開始推動公民審議進階社區營造,主要目的是透過引入審議民主的理論與公民參與的精神,將具備審議精神的參與式預算,藉由讓民眾參加預算的分配與執行,加強對於社區的擾動與捲動,進而擴大既有的社造成果。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於105年開始配合文化部政策,由區公所擔任社區營造中心主責推動社區營造導入公民審議。本研究以台南市政府文化局推行之「108年度台南市社區營造計畫」中的公民審議進階社造的區公所為主軸,首先從國內外參與式預算脈絡為研究背景切入,接著以仁德區公所審議社造─「藝起想想‧仁德共好」為研究主體案

例介紹,參與觀察區公所的操作狀況進行分析,並輔以組織運作的關鍵者訪談進行確認,藉著審議社造的運作,探討區公所在操作中面臨的困難,提出研究發現與相關建議,藉此研究期待能對台南市區公所在審議社造操作上有所助益。在目前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的社區營造計畫規範下,本研究提出六點建議:一、首長的帶動與整合,整合內外資源創造最大能量;二、培訓審議人才,建立桌長名單、三、選擇符合區域特色之議題,以參與式預算的方式強化公民參與;四、加強宣傳能見度可以增進公民對政策的知曉程度,也有助於擴大公民參與;五、找出空白民眾,不排除里長參與,但要以「公民認同」的方式參加;六、經費概算編列建議以人事、宣傳費用為主,盡量把錢花在討

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