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廟特色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關廟特色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蘇雪莉(蘆薈姐姐)寫的 村家味:從兩株蘆薈到行銷國際的三代女力傳奇 和鄭接黃安培得的 出神入話:接地氣映人心的台灣民間信仰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關廟 - 旅聯網也說明:那天心血來潮和朋友跑到「關廟公有市場」找美食,剛好同學. ... 頁地圖,介紹仁德、歸仁、關廟、龍崎及南區共五個行政區的特色景點,因地理位置臨近台南市區,周遭交.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日日學 和經典雜誌所出版 。

國立屏東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黃文車所指導 丁尹茱的 臺南節俗故事於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之研究 (2021),提出關廟特色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臺南、節俗故事、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研究。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成功大學 藝術研究所 施德玉所指導 張淑涵的 歷史與田野:臺南草鞋公陣探析 (2021),提出因為有 草鞋公陣、檳榔園翰林院、藝陣、廟會活動、小戲的重點而找出了 關廟特色的解答。

最後網站2019台南美食節| 春季關廟– 走入滿山鳳梨田, 品嚐關廟的好滋味!則補充:2019 台南美食節春季「春遊關廟-鳳梨好筍最時行」將於4月27日(六)登場!當天將邀你進入滿山的鳳梨田享整片田野風光,參訪與"陽光曬跑的關廟麵"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關廟特色,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村家味:從兩株蘆薈到行銷國際的三代女力傳奇

為了解決關廟特色的問題,作者蘇雪莉(蘆薈姐姐) 這樣論述:

  從兩株蘆薈到行銷國際,村家味的三代女力傳奇   從文具公司的美術設計課長到種植蘆薈、開發設計蘆薈食農產品,後來更進一步投入有機耕種的達人女農,品牌形象建立將產品行銷至國際。一路走來,角色轉換不同,挑戰也不一樣!蘆薈姐姐──蘇雪莉卻都能排除萬難達成任務,具啟發性的經驗,真實的藍圖,將家庭與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仔細推敲,這個蘆薈家族從蘆薈阿嬤算起,到蘆薈姐姐,以及下一代從俄羅斯、澳洲學成投入家族研發行銷行列的女兒們,三代女力,展現台灣女性努力堅毅、聰慧踏實、幽默風趣的女麗精神!   獻給台灣三代女性的溫暖家書   家族史的書寫,是社會史、國家史的一部分根基。作者的媽媽(蘆薈阿嬤)每次看到

日本電視劇《阿信》奮鬥故事的情節,就感慨地提及她這一生走來,其實就是臺灣阿信!那些生於1930年代的女性,每一個都是阿信!作者蘇雪莉出生於經濟蓬勃成長60年代,家庭的牽絆與事業的維繫是她們那個年代的煩惱!而作者的女兒們生在自由、開放的90年代,往世界的盡頭單飛,是她們心心念念的壯志雄心!這三個世代將生命裡走過的點點滴滴分享給讀者,這樣爬梳家族故事與親子互動的書寫,宛如一篇篇溫暖的家書,是作者獻給台灣女性的情書。   打破女性難以從農的刻板印象   女性從農在21世紀的今日,已經不是新鮮事了,新一代女農更可以是名符其實的女性經理人、企業掌舵者!作者與其家族三代女性,從種植蘆薈開始接觸農事,到開

展有機農業、經營有機農場及行銷農產品,從外行到熟稔,每一件事都是頭一遭,都是從無到有的開創;作者沒有因為自己身為女性而無助退縮,或者認命地認為女生不可能完成,反而打破女性從農的種種藩籬,將本身的優點發揮到極致,加上隨時充電、學習不倦的個性,因而走出自己的一條康莊大道!   本書沒有哭哭啼啼的奮鬥血淚史,有的只是字字真誠、娓娓道來,從農經歷與故事的溫馨分享。就像蘇雪莉常說的:「人生沒有用不到的經歷,把握學習時光,努力當下,築夢踏實。」這經歷過的點點滴滴,才是人生的日常養分。   鮮活生動、玩轉古今的食譜故事   本書最後一個章節,選用「雪莉太康有機農場」和其他產銷班班員,自產的優質時令食材,

烹調出蘆薈纖蔬沙拉彩蔬麵、蘆薈蛤蜊湯、蘆薈甜心茶、茶麻雞、甜菜根酸奶沙拉、米豆素粽、麻油薑桂圓米糕、芋香米粥海鮮鍋、娘惹糕等38道各式各樣的風味食譜,有傳統農家的古早味、方便快速的家常菜、西式的點心與麵包,還有嶄新的創意料理,以及飲品,宛如一場玩轉食材,豐富味蕾的新體驗。   特別是在地農家古早味料理,作者用心附上講古小故事,更能展現懷舊風情。例如割稻飯──從前的農業社會,稻子的收成是非常重要的事,關乎一年生計,因此農村的厝邊隔壁會全員出動協助割稻。要割稻的農家,其負責廚房事的「查某人」就要做出五、六頓飯(凌晨五、六點的早頓,早上八點的點心,正午一頓,下午三點吃豆簽麵或米粉湯,完成割稻入穀倉

後五點半、六點的正式晚餐,正式晚餐一定要有雞、魚、豬肉,要澎派一點),讓所有參與的人都能吃到,以此答謝襄助之情;而正午的那一頓,要吃的就是「割稻飯」!吃割稻飯一定要用大碗公,米飯裝得尖尖的,配料裝得滿滿的,以示誠意。 本書特色   ★展現家族凝聚力:全文清新、平實,娓娓道來三代家族溫馨、團結的成長親情紀事,以及艱辛務農故事。   ★商戰開疆闢土女力:異想天開?同行競品的爾虞我詐?品牌形象建立,從無到有的各式產品研發、製作、包裝、通路推廣,以及媒體露出、參展、比賽,甚至行銷國際等具體實務過程。   ★食農體驗寓教於樂:致力推廣有機栽種、友善土地的「食育」,希望消費者能擁有、實踐美好安心生

活,吃健康又滿足的食物。   ★產地到餐桌的美味魔力:蘆薈不只能做保養品,利用蘆薈及相關產品的烹調應用食譜,不論傳統古早味、家常、創意菜色,甚至西式料理通通不藏私大公開。 各界盛讚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雪莉的新書,能拋磚引玉,告訴想從農的人,不要放棄希望。當你往目標的路上堅定前進,一定有人會來幫助你,這就是信念的吸引力。有夢,就去追,有理想,就努力地去實現!   李建裕/台南市政府農業局局長     雪莉姐這本新書除了從農心路歷程,還有許多古早味和創意食譜,光憑這一點,就值得大家買來收藏!我親自品嘗過她所製作的美食,真的非常好吃!   林子仁/屏東農產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此刻,疫情、天災、戰火在世界紛擾不斷,糧食短缺、氣候變遷與環境污染等問題串連一氣。如何溫飽?友善地球環境?從雪莉姐身上不知不覺就能找到答案!   林苑暉/中華醫事科技大學餐旅管理系副教授     「太康有機農業專區」裡的「雪莉太康有機農場」,是少數女性農友投入有機農業領域,並且得到巨大成功的範例。蘇女士將農產行銷及從事農業的經驗無私地在書中傳承,也可看出雪莉班長的不平凡之處。   郭信良/台南市議會議長   對於農業發展這件事,雪莉不是只有從農生產而已,他們的眼光更擴及農作生產之後的包裝、加工、行銷與推廣,從產、製、銷各方面提升,才能因應競爭,維持永續發展。   陳俊言/行政院農業委員

會輔導處處長   早些年雪莉常跟著協會一起到澳門等國外城市參展,推廣台南優質的美食與伴手禮,對客人解說時,都是歡喜、親切;如同本書用語平實,娓娓道來,果然很有雪莉的風格!   陳碧珠/台南市府城文化觀光產業協會理事長   現代的農業已不是男性的天下,女性也能撐起一片天!「蘆薈姐姐」蘇雪莉就是讓人讚賞的女力佼佼者。本書對於女性從農者有許多建議與經驗,對女農及有心經營創新事業的年青人來說,是一本很勵志好書。   曾佳哲/台南市仁德區農會總幹事   雪莉經常上課充電學習新知,身為產銷班班長,她也爭取公部門資源到太康辦活動,讓民眾了解有機農民的努力,期望能獲得更多消費者的支持,竭盡全力爭取到更多

的訂單,並讓更多年輕一輩的農民,也一起投入有機農業這個行列。   黃山內/財團法人和諧有機農業基金會董事長     雪莉的家庭受到母親的影響,繼承了溫婉、風趣卻堅韌、頂真的真性情,展現在做人處事、待人接物上,並進一步在女兒們的培育與教養上實踐溫暖家風,這樣的「女力VS女麗」的風格,是最最珍貴的傳家之寶。   黃偉哲/台南市市長   對於女性參與(有機)農業生產與行銷工作,雖然體力不如男性,但她們擁有男性較缺乏的耐力與持久性,表現在農事方面執行得更為細膩!尤其在農業行銷方面,常常表現特別傑出。   鄭鴻權/台南市太康有機農業生產合作社理事主席   從台南農改場副場長到擔任農糧署南區分署長,

因業務關係和雪莉多所接觸,我一路見證雪莉的成長。她和產銷班成功執行有機農業推廣計畫「2021歡暢秋收」活動,妥善規劃食農教育體驗區,讓親子參與有機食材的種植與採收,藉此闡述有機食農教育的理念。                 羅正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南區分署長   雪莉在種種角色的每一回變換,都是一次次成長與蛻變。更難能可貴的是,她總是保持著對土地的初心,秉持著「利他」的精神,這一點,是雪莉的個性使然,看了本書,你會發現,那是母親蘆薈阿嬤所一脈相承的家風。   蘇煥智/前台南縣縣長

關廟特色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北角匯Harbour North港島美饌匯萃

多間話題新店全港首度登場 文青小店「小巷弄牛肉麵」 韓風過江龍「GOPIZZA HK」

「Steak Art」大膽引進自家熟成櫃 「漁舍」金牌酸菜魚無味精湯底

美墨fusion手卷CP值高 獨家率先試泰台fusion菜 特色河內會安雞飯

「睇戲•消費」連環賞 立減HK$10戲票 美食購物優惠低至5折 消費換領電影換票證
多間全新餐廳相繼進駐,供應日、韓、台、川湘、西式和美墨fusion等特色美食,話題新店包括:文青小店「小巷弄牛肉麵」、大膽引進自家熟成櫃的「Steak Art」、韓風人氣過江龍「GOPIZZA HK」、酸菜魚專家「漁舍」、美國墨西哥fusion「Harbourview Grill」,加上於北角匯店獨家率先推三大泰台fusion全新菜式的「老媽拌麵」,與及大推特色河內會安風味的「芽莊越式料理」。部分餐廳更設露天優閒雅座,吸引城中時尚達人購物消閒之餘,盡享各式美饌佳餚,於一片清翠嫩綠中呼吸一口清新空氣,無論是白天享受陽煦洗滌,還是欣賞黃昏璀璨維港美景,柔和海風立時吹走繁囂。



率先試文青小店「小巷弄牛肉麵」 「Steak Art」大膽首度引進自家熟成櫃

發呆是為了吸收更多養分,文青小店「小巷弄牛肉麵」由兩位獨愛台灣小店風味的80後暖男拍檔創業經營,精心鑽研「小巷弄紅燒牛肉麵」和「小巷弄半筋半肉牛肉麵」,香濃湯底每日以80 斤牛骨、藥材和蔬果熬成,麵條煙韌入味,一口令人懷念的台灣小確幸味道啊!

「Steak Art」更大膽首度引進自家熟成櫃,精選進口牛,在店自家熟成櫃熟成28日,令肉質軟嫩juicy,肉味更香濃,兼送薯條任你無限加,亦推出玩味的中西fusion海鮮,全新口味,創意滿分。


韓風過江龍「GOPIZZA HK」 金牌酸菜魚無味精湯底 維景美墨fusion手卷 CP值超高

人氣過江龍「GOPIZZA HK」韓式薄餅輕食店,由榮登富比士「30位30歲以下精英」榜 (Forbes 30 Under 30 Asia)的韓國 90後型男開創。品牌最初於首爾以一間小小流動美食餐車開始,火速擴充至25間分店,並進軍新加坡和印度,人氣飆升,現登陸香港,落戶北角匯,即引入全新「單人速享薄餅」概念,韓風特色薄餅包括:「韓式烤肉薄餅」和「煙肉甜薯薄餅」,為港人急救「鄉愁」。

酸菜魚專家「漁舍」主打湘川輕食,「金牌酸菜魚」無味精湯底由師傅花兩日心思熬製,當麻酸感覺由舌尖衝上眉梢再至髮端,實在太爽了吧。「剁椒鴛魚頭」剁出不同層次的辣味,讓嚐辣人士大呼過癮!

「Harbourview Grill」讓你以親民價歎美國墨西哥fusion手卷,於醉人維景下品嚐特色雞尾酒和經典美酒。餐廳逢周四推出HK$388 二人扒餐,以及周二HK$218 二人分量漢堡之夜,周一至五 Happy Hour歡樂時光精選生啤低至HK$28,CP值超高,長廊式露台設計多個半室外座位,在絕色浪漫維港景致下享用佳餚,迎著微醺海風,實在零零零抵抗力。



「老媽拌麵」北角匯店獨家率先推泰台fusion菜 「芽莊越式料理」推特色河內會安風味

泰國一直都是台灣及香港人旅遊首選目的地之一,疫情下仍未能出遊,台灣「老媽拌麵」推出泰式系列大受歡迎,故引入至香港「老媽拌麵」繼續接力,五月初於北角匯店獨家率先推出「台泰配搭關廟麵系列」:「九層塔打拋豬拌麵/飯」、「冬蔭功海鮮湯麵」和「泰式綠咖哩拌麵/飯」,讓大家可同時一解對泰式料理和台灣拌麵的懷念及嘴饞。

人在會安,定必叫一客雞飯。「芽莊越式料理」大推特色河內會安風味「招牌會安雞飯」以雞湯精華連同薑、斑蘭葉和香茅蒸製成薑黃飯,慢煮方法令雞肉鮮嫩兼保留雞味,又特別召喚榴槤控歎「蘇丹皇榴槤沙冰」消暑。



「睇戲•消費」連環賞 立減HK$10戲票 美食購物優惠低至5折 消費換領電影換票證

飲飽食醉後,憑單更享消閑著數?商場跟戲院特別推出聯乘優惠!由即日至2021年8月31日,凡於北角匯指定參與食肆即日單一消費滿HK$100,於ACX Cinemas戲院購買正價戲票1張即可立減HK$10。憑ACX Cinemas戲院之即日戲票存根正本,於北角匯多達37間指定參與商戶亦享獨家美食及購物消費優惠,部分優惠更低至5折。記得保留消費單據啦!

臺南節俗故事於國小一年級生活領域教學之研究

為了解決關廟特色的問題,作者丁尹茱 這樣論述:

  本論文旨在探討故事聽讀、民俗體驗活動和其他課程產出,對國小一年級學童認識臺南在地特色節俗的成效。本研究以每個月共十二個節俗故事為主題,採用行動研究法、質性研究法和觀察研究法,以臺南市關廟區某國小一年級學生共 25名為研究對象,結合十二年國教生活領域核心素養,實施為期五個月、每週二至三節課,共約三十節課的生活領域外加課程。  教學前、中、後,藉由自編問卷和學習單、課堂錄影和訪談錄音、學生的主題課程作品、教師教學省思和學生故事聽讀、親子參訪回饋… …等,分成認知、情意和技能三大面向來進行資料分析。認知方面以研究者自行設計之「臺南歲時節俗故事課程問卷」共24題,進行前(中)後測,施測結果實驗組

中有17人達到滿級分的6級分(答對21-24題),其中進步最多的同學有4個級分(16題)之多。情意方面則包括:班級氣氛的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進步、個人的情緒和行為能自我調整… …等。技能方面的進步則是畫圖、寫字、勞作… …等,成熟度高且創意十足。  研究結果顯示:一、主題故事聽讀結合在地特色節俗,能有效促進學生對節俗的認知。二、民俗體驗、手做活動和主題學習單,可以增進學生寫、畫、做的技能與藝術涵養。三、故事聽讀討論與回饋、作品分享和親子參訪,增進學童學、思、達能力外,也可促進班級氣氛和親師生間的融洽。四、本研究確實有助於教學者的課程編排專業成長及教學省思能力。臺南節俗故事課程結合在地節俗、教學

課程、社區情感和親情人際,期盼在文化傳承的使命之外,也能成為可供其他教育現場複製的模板。

出神入話:接地氣映人心的台灣民間信仰

為了解決關廟特色的問題,作者鄭接黃安培得 這樣論述:

  二○二○年伊始,經典雜誌撰述鄭接黃,啟動【出神入話】專題,與攝影安培淂(Alberto Buzzola)投入採訪與寫作。同年三月,台灣疫情方興,首篇〈瘟與神:與自己的恐懼和解〉於《經典》刊載,緊扣社會脈動與平易敘事,以及深刻多采的紀實影像,深深吸引讀者目光。一路走來,直到二○二一年十二月號的〈宛如神在:香爐、彩繪、輦轎〉,系列報導恰已走過近兩個年頭;期間探討了媽祖、土地、瘟神、生育、醫療、幽冥、文昌、財神等與民間日常休戚相關的信仰主題。   一個成長環境不離宮廟、以貼近在地向世人傳遞民間信仰美善為職志的文字報導者;以及來自義大利、儘管定居台灣超過二十年但對於民間信仰一知半解卻傾注心力記錄

的外籍攝影師;共同譜寫出這座島嶼人神共生的有情世界。信仰深根於土地,融入常民的血液之中;神明不在九霄雲外,而是在人間。本書具現台灣民間信仰敬天愛地、護惜土地的初心。   ⊙本書收錄2021年第四十五屆金鼎獎雜誌類攝影獎作品 專文推薦   ⊙李豐楙(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林美容(中研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員)   李豐楙   如何文圖並茂、創造高可讀性?彰顯新世代的田野採訪,文字作者的鄭接黃,既以文藝訓練展現其創意,也蘊含著斯土斯民的人文關懷。而《經典》的殊勝就是搭配攝影師安培淂,這位義大利籍攝影師以外籍之眼,所觀所拍都是一般所見的,卻因習焉而不以為意,反而老外別具隻眼而另有所見。   細讀

報導與攝影,感覺《經典》創造了新的美感、新的知識傳遞。民俗/民間宗教的報導,學者或歷史研究或田野調查,不管其學科出身都較為嚴謹、制式,也就顯得嚴肅,也較為小眾。而民俗、信仰乃屬民眾生活的一環,理應可以通俗、平易,這就是系列專題的亮點所在。   林美容   本書的書寫有它的活潑性與動態性,但是作者會把這種種民間信仰的樣態,帶入台灣社會發展的各種脈絡來思考,這是很難能可貴的。應該也是作者的用心所在,信仰有其文化傳統,但反映的畢竟是此時此地台灣人的宗教心。   希望藉著接黃這本《出神入話》,把民間信仰當作流行文化的跟隨者,或是期望對自身信仰文化傳統有所理解的讀者們,都可以在此書找到他們相應的共鳴。

作者簡介 鄭接黃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任經典雜誌撰述。   有很多想做的事,也很愛睡覺,所以很會作夢。喜歡台灣民間信仰,童年生活場景是宮廟。喜歡台語,書寫與說話,都試著讓台語融入生活。喜歡當一名編輯,也喜歡寫作,認為所謂的「編輯寫作魂」就是:我多想大聲、用力地告訴你,這個世界因為有了這些人事物,總算有些特別,有些,不一樣了。 【攝影】安培淂   義大利出生,旅遊過上百個國家,定居台灣至今超過二十年;現任經典雜誌攝影召集人。攝影作品多次入圍國內外獎項,並曾獲2006年SOPA亞洲卓越編輯獎、2011年金鼎獎「雜誌個人獎」最佳雜誌攝影,以及2012年吳舜文專題新聞

攝影獎。更以本書攝影作品榮獲2021年第四十五屆金鼎獎雜誌類攝影獎。 推薦序 具現信仰的實態與時態/李豐楙 與時俱進的信仰共鳴/林美容 自序 我與台灣道教的奇遇/安培淂 緒言 映照人心的理解/鄭接黃 台灣 有神隨行 共渡到同行——現代傳統的媽祖信仰 畏瘟而敬神——和解恐懼的王爺信仰 街頭與巷尾——智慧經驗的土地信仰 人生 代代循環 求籽為種生——父母心路的生育信仰 醫生也醫心——兼顧身心的醫藥信仰 事死如事生——生死相銜的幽冥信仰 想望 普世追求 盈虧和圓缺——緣分來去的婚愛信仰 功名與利祿——熙攘凡塵的名利信仰 動物有夠神——有情世間的動物信仰 遍在 神形神通 神來遣兵將——守戒律

傳將藝的粧將 神是眼前人——介於人神之間的乩身 神形映人心——香爐、彩繪、粧佛、輦轎 宮廟走訪誌 跋  讓自己長大 推薦序 具現信仰實態與人文關懷/李豐楙(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有一天打開電腦,看到署名「鄭接黃」的電郵索序,一看《經典》出刊已達二百八十期,在行內理應有相當的知名度,慚愧的是退休以後,這本雜誌的訊息感覺陌生。過了一段時間後又來第二通電郵,表達他的意願,我想「出神入話」既是系列專題,一定有看頭!就表明想看看報導,結果很快接到了一大包,既有複印,還有精美的《經典》雜誌第二八○期。   「該如何看?」第一個念頭後,翻到雜誌的廣告頁,發現十二、三篇編排成型,「即將集結成書

」。   作為老田野的一員,將十三篇在書桌上攤開,按照興趣和理解加以分類,就浮現一個民俗信仰的清晰圖像。   而後一篇篇閱讀,才了解撰稿者的文筆,與攝影者安培淂(Alberto Buzzola)相與配合,在採錄許多宮廟的活動中,廣泛採訪相關人士與民俗專家,而後者幾乎都是我熟識的青壯代,這些民俗精英代表了新世代的聲音,於是欣然動筆寫就此序。   任何作者既在刊物陸續發表,如何編排結集?必有作者的寫作因緣,也就代表先後有序的「寫法」,而我逆反閱讀的經驗則是讀者立場,這種「讀法」顯得自由自在,彼此相遇就會迸發火花。   在這個過程中各有樂趣,我的讀法就是將十三篇分作四組。   第一組始於因

應當前新冠肺炎的世紀性瘟疫,在恐怖的氛圍中重溫/見〈瘟與神〉(編按,本文所見篇名皆雜誌原刊,實際成書篇名多已不同),故列為第一篇見證一個時代。在台灣定期性的迎王區,台江內海舊區的醮祭傳統之一,就是王爺配合保生大帝,在〈醫生醫心〉中接續醫神,則兩位神明既行瘟亦解瘟;這就是「西港仔香」常見的「千歲爺巡掃,媽祖蔭香路」,一則嚴威之極;另一則是母神慈悲,在〈渡與行〉相互搭配,如是撫慰人心的茫然。   第二組從民間諸神作出抉擇,相較於第一組多大神大道,不宜忘掉的,除了文昌帝君和財神,在「朝封」與「道封」之外,還有許多的小神小道,通常不容易被論列,即如陰祠與賭博求財,在〈功名與利祿〉中存在著曖昧關係。同

樣也具有財神性質的土地公,加上客家地區另一「伯公」之稱的,就是在「福德正神」之名下,象徵有土斯有財、有福斯有德,也就是〈街頭巷尾土地公〉;同樣也是位階不高,卻又不可或缺的就是〈動物好神〉,除了各廟俱有的虎爺,還包括一干動物崇拜,即反映有情世界的眾生相。   在台灣諸神信仰的存在,還包括屬於生命禮儀/俗而可歸為第三組的:始於締結良緣的月下老人信仰,〈因為愛情〉而男女好合,從而「合兩家之好」,這就是和合之神。一旦婚嫁就會祈求的,在〈求籽種生〉中先是註生娘娘、入花園顧花欉;而後就交由護佑之神陳夫人/三奶夫人,共同職司過關度限的囝仔關;直到「作十六歲」才拜謝七娘媽,而象徵出鳥母/婆姐間,如是種種概屬

生育信仰範圍;最後必須面臨的就是生命的終極關懷,在〈知死之生〉中的三教合一,既有喪葬禮俗,也有道教拔度、佛教作功德,幽冥信仰大家有份/分。   第四組則圍繞諸神信仰而展開的,從如何賦形的靈力具像化,這個過程既有〈神形人心〉的神像雕刻,也有〈宛如神在〉的香爐、彩繪及輦轎,藴含著民間藝師的諸般技藝,其中藴藏著許多故事;最後神像、輦轎的出場,則可以分別內外,內則〈乩身〉,作為神明的代言人,從採生童到成乩,既可問事也可問病,在神人之間擔任媒介;而對外則是地方神明的出巡,既有儀仗也有神將,神明的職司就是乘御神轎出巡繞境,各式陣頭中常見的神將,從八家將到官將首俱是,仿效帝制王朝的鹵簿展現威儀,既可驅邪逐

祟,也能安鎮一方,各地各自傳承文武技藝,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地展演。   在《經典》的「出神入話」系列報導中,如何文圖並茂、創造高可讀性?彰顯新世代的田野採訪,文字作者的鄭接黃,既以文藝訓練展現其創意,也藴含著斯土斯民的人文關懷。而《經典》的殊勝就是搭配攝影師安培淂,這位義大利籍攝影師以外籍之眼,所觀所拍都是一般所見的,卻因習焉而不以為意,反而老外別具隻眼而另有所見。正因如此,在他的鏡頭下見人所未見,證據就是又得獎:第四十五屆金鼎獎的「攝影獎」,也入圍圍第二十屆卓越新聞獎的「系列新聞攝影奬」。   細讀報導與攝影,感覺《經典》創造了新的美感、新的知識傳遞。民俗/民間宗教的報導,學者或歷史研究或

田野調查,不管其學科出身都較為嚴謹、制式,也就顯得嚴肅,也較為小眾。而民俗、信仰乃屬民眾生活的一環,理應可以通俗、平易,這就是系列專題的亮點所在。   多年來出入田野,既有機會得見前行代,也與諸多青壯世代一直有縁,感覺這個文化領域與時俱變/進。若按照儒家古典的禮學規律:禮意不變,而禮文(儀式)、禮器可變,時空既異,儀式與禮器則隨之而變,如此才形成各代的特色。   當今台灣面臨劇烈的社會變遷,其實連禮意也有些變動,何況是儀式、儀具及行動。我們認識的神明其實具有多面性/千面性,但無論如何變,仍不離其本:一種亙古不變的精神。所以台灣在華人世界中護衛的,就是保留良好的文化價值,這一塊寶地的神明與民

同在。既有機會先睹為快,感慨既有斯土也有斯神,此中神道有可觀者焉。   在《經典》所展現的,從採訪報導、攝影記錄,乃至編排方式,都是屬於這一世代;所見所聞既有所同,但可貴的是具現當今實態,故特別表而出之,希望共同珍惜、見證一個聖與美的世界,是以為序。 與時俱進的信仰共鳴/林美容(中研院民族所兼任研究員)   《出神入話》是鄭接黃撰寫的有關台灣民間信仰的文章,先後刊登在《經典》上,並且在大愛台「經典.TV」節目播出,文字加影像,以電視之大眾媒體的方式,已與社會大眾進行了全方位的交流。如今,結集出書應該是對文字作者很大的一種肯定,因為書籍作為平面媒體的一種展現方式,持續性會更久,更能長期地吸

引讀者做深度的閱讀瀏覽。所以,首先要恭喜接黃,努力有成,可以把自己費心費力去蒐集資料,進行田野調查,以及訪問專家學者,進而撰寫出來的有關民間信仰的瞭解與體會,與廣大的讀者分享,這是可喜可賀的事情。   我長年研究台灣民間信仰,理解到台灣人透過地方社區,對於天地神鬼的共同祭祀,所形成的祭祀圈,以及透過區域性的祭典組織所形成的信仰圈,建構了台灣漢人地域社會(territorial society)的基礎樣貌。我也曾研究曲館與武館的子弟組織,作為推廣廟會活動所需的文武陣,也是傳統社會很重要的基礎組織。   然而,學術的論述,讀者相當有限。所以有時我也透過大學課堂的講述、透過一些通俗寫作,或是通俗

演講等,希望更多人可以用民間信仰的視角,來瞭解台灣人的社會傳統、文化傳統,以及歷史傳統,以建構台灣人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心。所以,一度我也自詡為台灣民間信仰的代言人,字裡行間與口語傳播之間盡力闡揚,難免不無維護不當的批判之意,皆是出於過去威權時期,民間信仰長期處於被矮化、低俗化的處境,以及學界對其世俗化、功利化的批判,一種不平則鳴的心境吧!   當然,有關台灣民間信仰的通俗文字作品不少,有些是實用性,教人怎麼拜拜等類,有些是就神明或祭典活動進行通俗的介紹。我自己也針對媽祖信仰,出過一本《媽祖婆靈聖》這本通俗書。對學者而言,出版通俗著作是有點拗手的,沒有文字編輯的協助很難竟其功。而接黃這本《出神入

話》沒有這個問題,可以直接了當地用自己慣用的文字風格,與讀者實際見面。接黃的文字很適合一般的讀者,不會太過生硬,內容的組織剪裁與編排也非常得宜,適當穿插受訪者的口述資料,自然而流暢。   這本書的內容,有關於神明的,媽祖、土地公、月下老人、文昌、財神、醫神、瘟神、動物神,也有關於鬼魂的信仰。基本上台灣人崇祀天地神鬼,天神與地祇,神與鬼,基本上有著陰陽兩元的文化思維在其中,地方社區對於天地神鬼是要共同祭祀的。神祇的種類何其多,接黃捕捉到的多是普遍受到崇祀的神明,但也有比較時興,符合時代需要的神明,例如月下老人。而接黃把文昌神與財神合併書寫,標題為:功名與利祿,更是一絕,對於人人追求的學業順利與

財運亨通,透過該文可以看見台灣社會大眾崇祀的情況。雖然,限於篇幅的關係,只能就其採訪的相關廟宇與相關人士,對該神的信仰進行鋪陳敘述,這樣倒是讓讀者比較有直擊臨場感,而不會流於神明的泛論。   除了神明信仰之外,本書也含納了有關神像、神轎、香爐、彩繪等相關的篇章,也有關於家將、神將、官將等相關陣頭的敘述,以及關於乩童的專章,基本上這些文章也都是圍繞著神聖物、陣頭,與神媒,幫助讀者進一步瞭解神明信仰更為深刻的內涵。   總之,本書的書寫有它的活潑性與動態性,但是作者會把這種種的民間信仰的樣態,帶入台灣社會發展的各種脈絡來思考,這是很難能可貴的。應該也是作者的用心所在,信仰有其文化傳統,但反映的

畢竟是此時此地台灣人的宗教心。   台灣民間信仰歷經先民來台的篳路藍縷,日治時期異文化的衝擊,以及台灣民主政治的洗禮,一九八○年代我在研究民間信仰的初期,民間信仰曾經威權的逼迫,大眾也在追求經濟發展與科技文明當中,未予重視。   然而,隨著台灣文化主體性的逐步建立,與台灣本土文化的復振,台灣人的信仰文化逐漸受到政府與人民的廣泛重視,不同於以往年輕人參與者寡,現在的年輕人參與民間信仰活動的頻率和熱度,似乎不斷地提高。民間信仰是很能夠適應時代變化與社會需求的一種習俗性與文化性的宗教信仰,當然,也反映當代的年輕人本身的各種需求。   希望藉著接黃這本《出神入話》,把民間信仰當作流行文化的跟隨者

,或是期望對自身信仰文化傳統有所理解的讀者們,都可以在此書找到他們相應的共鳴。 總論 映照人心的理解/鄭接黃   出神入話,將成語「出神入化」中,「化」字的造化含意,以「話」來完成;讓寫神這件事,透過文字直擊,對於台灣民間信仰的層層迷障,能不能寫出最後的答案,其實充滿對人的觀察。   相當於反其道而行。設若置身艋舺龍山寺的後殿,不是在看神,而是試圖看向眾神前祈求的人們,彷彿展示著各種人生階段、難題困境。原來人神之間,存在著某種微妙且溫暖的對映,更能看出個人至群體、地方至國家的歷史。   本書,即是依照「人神對映」的概念編排呈現。   第一章「台灣:有神隨行」,先以媽祖、王爺(瘟神)

、土地公,從原鄉到台灣,勾勒出環境與歷史。渡海的瘴癘之地,探究媽祖為何成為台灣母親的化想?面對未知的疫病,說「敬畏」是老生常談,在「和瘟」儀式裡,「和」字更能切中新型冠狀病毒的時事,恐懼如何和解?而土地以「土地神祇」的角度來解讀,能看出什麼樣的經驗?讓渡海的瘴癘之地,成為現在安居樂業的台灣。   第二章「人生:代代循環」,生育信仰在一開始,猶疑於「父母養育」與「孩子生長」的視角抉擇,後來體悟,孩子若是沒有父母(或如父母的角色),就算有神,也是無用。醫藥信仰的藥籤與問事,絲毫不避諱地直搗「迷信」的尖銳提問。幽冥信仰建構的死後世界,讓陰陽乖隔有了銜通,用來寄寓「獄念」與「慾念」的警世。一代又一代

,人生階段的終始之間,期盼與困惑、傳承與累積,「人」的身心靈命,以及情感,得以循環下去。   第三章「想望:普世追求」,作為普世價值的追尋,也成為社會對於「人」的期望、看法與祝願。在婚愛信仰裡,「既然命定,又何須祈求」的疑問,使得「想望」的意味更為深厚。功利信仰則將功利主義的印象評斷,拉回追求自我價值的準則。同時,收錄愈來愈受到關注的動物信仰,在「已經成為動物神,位階卻仍是低」的觀念迷惑中,觀察有情互動,於是寫下「不論主從,功高能震主,更能護主」,震與護,是尊重動物特性,以及情感連結,正巧呼應近年對於動物觀念的改變。   第四章「遍在:神形神通」,則試著以神的各種形式,將「神存在與否」的命

題,投石問路般,透過「粧將」的人神切換,來看人如何能夠成為神?而「乩身」多數的討論,偏向神的層面,書寫卻嘗試從退駕的「人」開始,在逐步成為乩身的過程裡,體會到的神、人,以及最重要的自己。最後一篇,從「神的形象怎麼都是福態的,神的想像從何而來」的困惑發想,一路敷寫香爐、彩繪、粧佛、輦轎,自無形,到有形而延伸的進程論述,神的形式多重多樣,一再扣合「對映」。二○二一年十一月,專題系列的最後一位受訪者,為結尾下達一個極佳的比喻——信仰如「鏡」——神所映照出來的存在,是實用的生存、精神的寄託,更是一種形而上,對於「人心」的詮釋。   可以說,這本書寫成的「神」,更多的是許多人用生命來一同形就,並且,傳

達人生是一趟什麼樣的過程,加深《出神入話》的人心,是試著「理解」,理解人生的難易,這趟「出神入話」的歷程才顯得彌足珍貴。   也最值得和讀者分享。 我與台灣道教的奇遇/安培淂 (Alberto Buzzola) 理解台灣道教,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算是台灣人,也所知有限。身為台灣的外籍人士,我從小在一個與道教迥然不同的宗教環境中長大,因此,道教之於我,簡直是雲裡霧裡,大惑不解。接下這項拍攝任務時,綆短汲深,挑戰很大,但卻值得。無論從專業攝影師或個人的角度而言,我樂於把握機會,在這塊早已被我稱之為「家」的土地上,啟程踏上這段充滿靈性的文化之旅,沉浸於這一路的迷人景致與風情。過去一年多來,我

尋訪了不計其數的廟宇,接觸無數信眾與各異其趣的宗教活動。這趟探索之旅令我目眩神移,看得嘖嘖稱奇——從打造神明雕像,到解救身心靈的仙丹妙藥;看著人們對月老與八家將等天府天軍的虔心崇敬,也見識了乩童的捉邪驅鬼與對陰間的詮釋解讀後,我赫然發現,那原是人世間一種愛的表達方式……這些難以盡述的故事,我都以鏡頭,一一如實記錄。現代台灣的道教,無可避免地偏離最原初的思想,像種籽隨風落地,因尋求在地化的認同或受當地文化影響,而自成一格,融合為當代的道教。雖然如此,作為世界最古老的宗教之一,道教思想的核心與根源,仍牢牢穩穩地根植於宗教的原典裡。歷經這些日子的頻密接觸,我開始能超越故佈疑陣的宗教表象與行禮如儀,掀

開層層玄虛的面紗,發現道教與自然法則之間,其實緊密相連,融合共通。台灣道教的廟宇神壇,是最具體可見的宗教符碼。我和許多定居台灣,同時熱衷本土文化的外籍攝影師與朋友們一樣,對經常出現於各大宗教活動或慶典禮儀中的八家將,備感好奇。一般而言,台灣社會對八家將的形象與觀感,負評較多。台灣友人曾提醒我,面對那些傾心投入八家將的團隊,他們可能潛藏的陰暗性格,要謹慎戒備;這些先入為主的耳提面命,確實影響我早期的觀念,於是,我特別留意觀察八家將的各種宗教表現。他們威赫的形象確實令人心生畏懼,但在各種百花齊放的宗教禮儀與慶典上,他們也備受熱情的廣大群眾所追崇與敬仰。

歷史與田野:臺南草鞋公陣探析

為了解決關廟特色的問題,作者張淑涵 這樣論述:

農業社會農民因為需要向天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與神明關係密切,會在神明聖誕日、宮廟生日等節日舉辦作醮、刈香進香、迎神賽會、酬神賽會等廟會活動。為使活動變得更熱鬧,在地庄頭或宮廟會自主組織陣頭參與,因此衍生出藝陣文化。 藝陣種類繁多,可區分為武陣與文陣兩類。武陣主要拿刀槍擺陣式,文陣主要唱歌跳舞表演小戲等。其中一陣在臺南的文陣:歸仁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表演內容改編自清《清風亭》清風亭相會一折,演員有草鞋公、周桂英與薛夢祥等。後來因應作醮時間,縮短表演時間至25分鐘,刪減清風亭相會,留下演員訴情心聲的唱詞,著重親情與養育倫理抉擇之小戲。 全國目前僅存臺南歸仁區檳榔園翰林院「草

鞋公陣」,彌足珍貴。因此,筆者研究內容分有五章:第一章臺南生態地理環境與藝陣、第二章「草鞋公陣」之地理歷史背景、第三章「草鞋公陣」之劇本探析及演變、第四章「草鞋公陣」之表演陣容及身段、第五章「草鞋公陣」之展演場合及社會功能。 第一章先認識臺南這塊土地的生態地理環境,再了解藝陣中文陣緣起、表演目的、特色、功能、場域及神話思維。第二章再進一步探究檳榔園翰林院成立時所處的歷史地理環境,指出當時重視儒學科舉之社會風氣影響到翰林院立名,探析翰林院「草鞋公陣」與仁壽宮之角頭關係。第三章,分析「草鞋公陣」手抄本裡三位演員唱詞背後的思維脈絡,調整版本著重演員心聲,再比較歷代文本探析「草鞋公陣」本事來源脈

絡。第四章,說明檳榔園翰林院「草鞋公陣」出團陣容,分解演員表演時身段動作,找出身段動作所蘊含之意義。第五章,筆者親身參與「草鞋公陣」傳習活動與大灣「廣護宮」遶境活動,近身觀察記錄「草鞋公陣」實境表演情況,發現現今「草鞋公陣」能增強宗教影響力、提高藝術文化價值,值得保存紀錄。希冀透過此文研究記錄提供後續研究者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