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館台北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電影館台北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郭力昕寫的 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光點華山電影館SPOT-Huashan也說明:Copyright @2012光點華山電影館SPOT-Huashan. All rights reserved. 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一號(華山文化園區-中六電影館). No.1,Sec. 1,Bade Rd., Zhongzheng Dist ...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 康敏嵐、顧理所指導 李佳蓉的 「台灣印象海報」設計元素與形象傳達之研究 (2008),提出電影館台北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台灣印象、設計元素、視覺修辭。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電影創作研究所碩士班 焦雄屏所指導 林純華的 《藍海之夏》電影劇本創作論述 (2008),提出因為有 蘭嶼、旅遊節目、達悟、觀光的重點而找出了 電影館台北的解答。

最後網站【西門町電影院】U2電影館萬年館專屬獨立包廂藍光影片便宜 ...則補充:U2電影館在台北、桃園、台中均有分店,特色在於專屬包廂,而且電影票價相較大型首輪電影院來說甚是平價。 獨立包廂設計,有適合2人觀賞的包廂,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電影館台北,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真實的叩問:紀錄片的政治與去政治

為了解決電影館台北的問題,作者郭力昕 這樣論述:

  從吳乙峰、羅興階、李惠仁、沈可尚,一直到齊柏林憑著《看見台灣》一片紅遍大街小巷,台灣在過去十多年來已有許多傑出的紀錄片導演透過鏡頭來關懷、探索這片土地,甚至締造票房佳績。然而,細察這些傑出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台灣的熱門紀錄片往往遺漏了國外紀錄片經常承擔起的一個責任與義務:對社會問題與公共現象的「政治性」探索與批判。相反的,許多紀錄片不但沒有達到對觀眾在理智上的啟迪與揭蔽的作用,反而是濫情且掩蓋真相的。   素以影像與媒體分析批判聞名的政大廣電系老師郭力昕,在累積了對台灣紀錄片多年的觀察之後,將他對台灣電影工業的期許與針砭化為27篇篇精彩的文章,分從理論與個案的角度來探

討近期國內外重要紀錄片的政治啟蒙作用。   書中不僅對台灣讀者熟悉的國產紀錄片有犀利的剖析,也透過紀錄片延伸到對台灣的歷史背景與政治文化的爬梳,同時將台灣紀錄片置入西方長期的紀錄片理論與實踐傳統中,以期能以更遼闊、更具批判性與行動力的視野,對台灣的紀錄片之拍攝與欣賞有所啟發。   最後,讓我們請作者自己現身說法,呈現本書的精神:   「紀錄片不是一間告解室,不是為了讓人走進來買一張贖罪券。消費性的感動,無論那淚水在當下是多麼認真,常弔詭的只會帶來對結構性問題更大的漠然與冷酷。只有當紀錄片能夠做敏銳的叩問,或者在無論結構性的問題或人性與情緒之複雜性上,讓人們獲得深刻一層的認識時,它才能夠開

始產生具有救贖意義的感動、和具有政治意義的行動……   在台灣社會長期以來被商業主流媒體踐踏,而我們竟依然沒有脾氣地在做完政治順民後繼續當媒體順民,使傳媒成為國家停滯、人民蒙昧的最大直接元兇的今日……舉起攝影機的人,若不以紀錄片抵抗、翻轉這樣的狀態,只忙著拿紀錄片製造『材料上』真實的情緒消費品,或者好整以暇的展示創作者的藝術才華,我以為在此時此地,似乎是奢侈了些。」──郭力昕 本書特色   ◎台灣第一本關於紀錄片的評論專書:   ――詳述歐美、台灣、中國最知名、新銳的紀錄片導演與作品的社會意義與政治作用。在台灣經過從2004年《生命》到2013年《看見台灣》的十年紀錄片熱潮之後,此書的問

世尤具時代意義。   ◎影像文化評論者郭力昕首本紀錄片專作:   ――極力呼籲在這個媒體失職的年代,紀錄片應該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以抵抗濫情而又遮蔽真相之主流媒體,並啟蒙閱聽大眾探究深層結構性問題之能力。   ◎響應2014台北國際紀錄片影展,買書贈送免費電影票:   ――看了紀錄片評論當然不能不看紀錄片。凡購買《真實的叩問》的讀者,都可以憑本書於10/10~10/19之間至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服務台(光點華山電影館、台北新光影城、府中15、國家電影中心)換取任一場次之電影票乙張,一本書一張票,換完為止。(以封底折口蓋章為憑) 名人推薦   王派彰:策展人、任職於公共電視「紀錄觀點」  

 「力昕的文字相對是嚴苛的,下筆之重常常讓人為他捏一把冷汗。但是他虛心地去關注每一個導演在做什麼。每一次新紀錄片發表會或影展都會看到他的蹤影,甚至多次參與中國獨立影像的活動……他是一位細心關注紀錄片文本的影癡。他愛恨分明地去剖析每部影片。」   吳永毅:台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   「這本書出版時正逢紀錄片高度政治化、且被主流影展肯定的歷史路口──從華隆案到反核到太陽花,導演們蜂擁走向街頭,台北電影節連續第五次將百萬大獎頒給紀錄片……面對這敏感而危險的年代,紀錄片工作者能不能再脫離街頭宣講者的身份,透過影像讓利益衝突的複雜性能夠真正呈現?」

熱情推薦:   井迎瑞: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學院教授 / 2014台北電影節卓越貢獻獎得主   李惠仁:紀錄片導演 / 2014台北電影節最佳紀錄片及百萬首獎得主   李道明: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創作學系主任   沈可尚:紀錄片導演 / 2013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得主   邱貴芬:中興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張照堂:台南藝術大學音像藝術學院教授   龔卓軍: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兼視覺學院視覺藝術研創中心主任

電影館台北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台北文學閱影展10.22-11.02 官網】https://literature.festival.taipei/video-exhibition.html
【贈票活動:只要在電影趴Cast的Youtube、IG或是FB留言,告訴我們你最喜歡,或是最感興趣、想去看的法國新浪潮電影!將在2021.10.03午夜截止!請大家踴躍來拿票喔!】
2021臺北文學.閱影展特映會邀請

電影:《幸福》Happiness
導演:安妮華達
時間:10.06 (三) 13:50
地點:光點台北電影院 (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18號)

1. 開演前一小時於光點台北電影院前開放換票,座位全採自由入座
2. 得獎者需提供完整姓名及電話以便現場工作人員核對
3. 開演後20分鐘不得入場

想邀我們單挑的話,歡迎寄信到 [email protected]
IG https://www.instagram.com/movie.podcast/
FB https://www.facebook.com/MoviePaCast/


0:00 台北光點:大使館改裝的電影院
5:49 台北文學閱影展:從文學的角度看電影
19:03 台灣的獨立片商超用心在推廣藝術電影
26:46 這次閱影展第一次以「電影運動」為主題
29:25 選新浪潮當主題是因為策展人換手機?
34:35 「電影作者論」的崛起
39:20 小小兵和塔可夫斯基的靈性共鳴點
45:33 創新的「右岸派」
46:49 什麼是「攝影機鋼筆論」?

53:27 讓人睡死(?)的「左岸派」
54:39 什麼是「意識流」?
1:06:40 法國新浪潮不是一個「觀點」而是...
1:09:45 這次影展也有講座和紀錄片!

「台灣印象海報」設計元素與形象傳達之研究

為了解決電影館台北的問題,作者李佳蓉 這樣論述:

台灣的文化豐富多元,在國人對台灣意象的認知缺乏共識下,台灣形象的議題逐漸被重視,不論是政府的政策或民間團體活動,學術界也開始關注台灣意象或國家形象的相關議題,本研究從設計的角度探討台灣形象,以「設計元素」與「形象傳達」兩個方向進行之。首先透過KJ法以及內容分析法探討國內設計師在台灣印象海報中所使用的「設計元素」,探尋台灣印象的取材方向。其次,在「形象傳達」部分則以修辭學的理論切入,利用內容分析法深入討論台灣印象海報的視覺修辭現象,了解台灣形象概念的敘述方式,並探討台灣印象海報的正負形象內容。藉此研究綜合歸納出海報作品中所呈現的台灣形象脈絡,期望能對台灣形象的建立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上有所思考的

空間,以及提供給設計實務與學術研究參考。 台灣印象海報的設計元素經過歸納後,得出六大類設計元素,分別為台灣島形、自然生態環境、觀光地標、社會發展、心靈意象與文化內涵設計元素。台灣印象海報所運用的視覺修辭有象徵、譬喻、比擬、借代、引用、摹繪與示現七類,其中又以占半數以上的象徵手法最受青睞。在台灣印象海報的傳達內容方面,正面特質的海報中,可以歸納出台灣印象海報所呈現的正面形象為:文化台灣、社會榮景、環保台灣、富饒秀麗的大地、光明希望的台灣五種正面形象;在負面特質的海報中,透露出:文化流失、社會亂象、自然破壞、國家政治外交困境以及悲觀想法五種負面形象。

《藍海之夏》電影劇本創作論述

為了解決電影館台北的問題,作者林純華 這樣論述:

摘要筆者在大學時期看過紀錄片《蘭嶼觀點》後,蘭嶼特殊的人文地理景觀吸引了筆者的注意,而後受到愛情喜劇電影《海角七號》在台灣票放熱賣的的刺激,於是後動心起念寫作《藍海之夏》這個劇本,即是以來自台灣的外來者前去蘭嶼拍攝旅遊節目為背景,設定主角們到蘭嶼後,才發現製作費被騙去大半、前製作業毫無進度。於是毫無專業素養的女主角擔任起前製工作,在過程中男女主角相識、產生情愫,最終成為愛侶。為了寫作這個劇本,筆者實地前往蘭嶼採訪以獲得第一手訊息,在與當地居民接觸訪談後,這些當地的人、事、物在筆者心中的份量加重,於是在修改劇本時傾斜,增添許多情節去描繪達悟人所遭遇到的困境與觀光所帶來的衝突與矛盾,但在思考後發

覺如果偏重嚴肅議題,恐怕觀眾無法吸收,且太過著墨在現實問題的衝突,亦會破壞原本喜劇的調性,多次折衝修改,還是回歸到所有現實問題點到為止,再把劇本修改成愛情主軸。但在劇本完成後受到指導老師嚴厲的批判,筆者接受老師建議,整本劇本重新改寫。論述中亦闡述劇本結構、創作起源與角色分析。筆者過往的創作養分大多來自於觀影與閱讀經驗,但是在此次劇創作過程中,筆者實際前往蘭嶼蒐集資料,蘭嶼那些個性鮮明、熱情開朗的受訪者暢談他們的故事與想法,聽這樣真實的故事,那些人、那些事能開拓筆者狹隘的眼界,可以成為許多劇本的引子。在未來,筆者希冀能創作出成功的商業劇本,爭取市場認同,這需要成熟的創作與市場分析能力,筆者深深自

己能力不足,尚在摸索,。學無止境,筆者依舊會向這個方向努力學習,希冀能有所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