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孛羅出版社地址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馬可孛羅出版社地址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GregMortenson寫的 三杯茶2 石頭變學校 和艾德里安.蕭納希、東尼.布魯克的 好設計也要有生意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另外網站馬可孛羅- PanSci 泛科學也說明:馬可孛羅 文化為台灣「城邦文化出版集團」的一個品牌,成立於1998年,經營的書系多元,包含旅行文學、探險經典、文史、社科、文學小說,以及本土華文作品,期望為全球 ...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馬可孛羅 和馬可孛羅所出版 。

國立臺灣大學 台灣文學研究所 柯慶明所指導 蘇俐穎的 臺灣當代飲食書寫中的異域景觀:旅外經驗與文化對話 (2012),提出馬可孛羅出版社地址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飲食書寫、飲食散文、異域、境外、跨國、鏡像理論、自我認同。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研究所 顏美娟所指導 謝蕙霙的 黃寶蓮散文研究 (2012),提出因為有 黃寶蓮、旅行書寫、飲食書寫、女性自我書寫、離散的重點而找出了 馬可孛羅出版社地址的解答。

最後網站TRAVELER luxe旅人誌 08月號/2018 第159期則補充:一起造訪美麗豐饒的里山,失落的猴神古城作者道格拉斯•普萊斯頓出版社馬可孛羅文化數百年來,蚊子海岸潛藏著一個流傳最久、最誘人的傳說:有個蘊藏龐大財富的失落之城,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馬可孛羅出版社地址,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三杯茶2 石頭變學校

為了解決馬可孛羅出版社地址的問題,作者GregMortenson 這樣論述:

一塊石頭 一個夢想 一個承諾 十年等待   心的力量夠大,全世界都遺棄的絕望之地也可以擁有希望   「敬上第一杯茶,你是一個陌生人,再奉第二杯茶,你是我們的朋友,第三杯茶,你是我的家人,我將用生命來保護你。」在《三杯茶》一書中,摩頓森允諾科爾飛村民,將為他們蓋一所學校,如今,他已完成了上百所學校。他的理念在巴基斯坦開花結果,之後,種子飄過興都庫什山脈,遠在山北的吉爾吉斯人都聽到了。   1999年10月,一群騎馬騎了六天的吉爾吉斯人,終於找到摩頓森,請求他為他們蓋一所學校!然而,這回的承諾像是「不可能的任務」,因為吉爾吉斯人的家鄉遠在「世界的屋頂」,偏遠到當地的阿富汗政府甚至遺忘

了他們。   摩頓森要如何完成他的承諾呢?他甚至沒到過吉爾吉斯人的家鄉呢。幸好他有一群號稱「決死突擊隊」的當地朋友,為了蓋學校,他們願意拚了命去做。他們曾經經歷許多戰爭,如今心中只有一個共同的理想:一位戰士現在所能做的最好的事,就是建造學校。   十年已過,當年摩頓森許下的諾言究竟會不會實現呢?吉爾吉斯人的心是否已像每年寒冬冰封大地的凍雪一樣心灰意冷了呢?一路走來,巴基斯坦大地震、美國攻打阿富汗、當地政府的漠然,並不曾阻撓摩頓森與他的朋友放棄夢想,因為他們相信:石頭不再是武器,必須變成學校。 得獎紀錄       《三杯茶》:紐約時報第1名暢銷書   《三杯茶》:全球銷售量超過三百萬本

蟬聯,《紐約時報》非小說類平裝本暢銷書榜130週。   商業周刊1070期精選書摘   《自慢》作者何飛鵬專文推薦   超過20所高中職推薦書單   北一女中、蘭陽女中、武陵高中 長榮高中 基隆中山高中、丹鳯高中、東勢高工、新店高中、三重商工、成功商工、暨大附中、雲林大成商工、屏東高中、員林農工、苑裡高中、精誠中學、頭城家商、中壢高中、中興高中、麗山高中推薦書單 名人推薦   《追風箏的孩子》作者卡勒德‧胡賽尼專文推薦   《世界是平的》湯瑪斯佛里曼專文推介   《後美國世界》作者法理德.札卡瑞亞在CNN專訪、博德書店Borders Book Club專訪本書作者   王文靜/商周媒體

集團執行長   何飛鵬/城邦出版集團首席執行長   李家同/靜宜、暨南、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   林書煒/《孩子,我想說的是......》作者   邱一新/旅行作家   孫越/終身義工   徐璐/「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高文音/年代新聞主播、「 聚焦360度」節目主持人   連加恩/《愛呆人生連加恩》作者   陳昭珍/中華圖書資訊館際合作協會理事長、台師大圖書館館長   詹宏志/PChome Online 網路家庭董事長   盧蘇偉/板橋地方法院少年保護官   戴勝益/王品集團董事長   旅行的可貴在於,有時會幫生命開啟另一扇窗。當我閱讀《三杯茶》後,從旅

行這扇窗,看見了夢想的力量,但三杯茶2《石頭變學校》則讓我看見了心存善念的力量,體會到以寬容忍耐面對不公不義,其實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強大信念的表現,所以作者才能實踐旅行的初衷與承諾。──邱一新(旅行作家)   我的新聞節目長期關懷教育議題。教育是一件偉大的事業,它不單單只是老師的責任,或是家長的責任。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石頭變學校」每一位書中人物,僅僅憑著一份自己的夢想,不問為什麼,做不做得到,只因為心的力量夠大,勇於追求。   這就是對自己負責,能夠活出美好的堅強原動力。   這份信念,看似柔軟,其實勇氣堅定,這是很多人現在每天所求的~勇氣。   我推薦這本書。跟著書中的情

境走,你會聞到愛的味道。──高文音(年代新聞主播/「聚焦360度」節目主持人)   一顆在平地上可長到高及十丈的大樹,若將幼苗植栽在小花盆上,此樹則是僅供人欣賞的小盆栽,因為花盆限制了它成長的空間。   外在環境是如此,但內心力量卻是無比巨大,教育更是影響深遠。「石頭變學校」一書是突破環境困境、延伸教育力量的展現,教育正是破除外界限制的最大根源!──戴勝益(王品集團董事長)

臺灣當代飲食書寫中的異域景觀:旅外經驗與文化對話

為了解決馬可孛羅出版社地址的問題,作者蘇俐穎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飲食書寫中的異域飲食經驗為題,以一九四九年前後來臺之作家作品與一九八○年代以後的作品為兩大主要討論對象。在第二章中,討論一九四九年前後來臺作家筆下的作品,從研究成果發現:此時期,由於飲食書寫的素材有限,因此,就飲食文化的角度觀察,內容並不豐富;然而,作家在離散(diaspora)的時空遭遇下,從文本中卻相互呼應、呈顯出個人在家國、歷史的變盪下,顛沛流離的心靈風景。 一九八○年代以後,異域飲食書寫文本在質量上有了巨大的轉變,風格繽紛恣肆,筆調輕快飛揚,洋溢著對異國文化好奇、敢於接納的開放心境,相當程度呼應了當時臺灣社會解嚴、經濟水平提昇、旅遊風氣普及的繁景;這個時期,作家

突破傳統視野,擴大對視飲食為追求、探索的項目,由飲食為專題的書寫,展現了食無疆界與「奢華」的飲食經驗,同時,在境外/跨國飲食經驗下,窺見了飲食文化中「味覺品評」與「餐飲專業」的兩大部份。並且,在此時期,境外/跨國飲食經驗作為自我的鏡像映照,促使作者/旅人針對自我認同(self-identity)的問題提問。直到九○年代以後,在地飲食文化的認肯為大眾普遍所接受,在底飲食書寫蔚為顯學,而文本內容,也可視為對於八○年代提出的疑義作出解答。 最末,筆者在結論中提出,異域飲食書寫核心處理的課題即為「自我」(self)與「他者」(the other),而串連所有文本,並觀察其中作家心境的變化,可以察

覺:由於社會條件的轉變,藉由飲食經驗,作者對於「自我」的界義也被拓展,在將來,以全球觀點出發的創作,是未來飲食書寫所可以期待的。

好設計也要有生意

為了解決馬可孛羅出版社地址的問題,作者艾德里安.蕭納希、東尼.布魯克 這樣論述:

  設計人當老闆的第一本書!  28家頂尖設計工作室 x   28種經營夢想的軌跡 x   28種經營致勝的Know-How !   深度訪談全球28位工作室創辦人,橫跨多領域,  經營規模1到100人不說「法則」,談實際打造夢想的經驗提點!   工作室最初如何創業?命名和地點背後隱藏了什麼訊息?怎樣的空間規劃最理想?業務越多員工越多代表越成功?教學和演講對設計實務有影響嗎?要不要收實習生?創意人如何面對管理責任?職務如何分工?怎麼應付財務和法務問題?作品署名要掛工作室還是設計師?受不景氣波及怎麼辦?工作室的理念是什麼?……   這些問題的答案,沒有人比成功的工作室創辦人更瞭解!   ◆由工作

室創辦人訪談工作室創辦人  本書作者東尼.布魯克(Tony Brook)與艾德里安.蕭納希(Adrian Shaughnessy)皆為國際知名的平面設計師兼工作室創辦人,兩人帶領讀者一窺當代頂尖平面設計工作室的內部運作秘辛。透過與各個工作室創辦人的深度訪談,從人事、客戶、財務、空間,到心理、創意、理念、過程等層面,言無不盡。受訪工作室橫跨多領域,規模從1人到100人,展現出特色各異的運作型態、生存樣貌與文化。想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卻猶豫不決,工作室有問題卻不知如何因應,或者對創意人如何憑工作室打造事業版圖充滿好奇,都可以從書中設計師的經驗之談,找到靈感與指引。   ◆工作室照片直擊  本書蒐集豐富

的圖片資料,除了受訪工作室的空間及作品照片,在「工作室群像」單元,更精選全球多家平面設計工作室的圖像,包括當代的工作室,以及設計史上的知名工作室,全書猶如一趟工作室參訪之旅,充分滿足讀者的好奇與想像。   ◆不可不知的工作室營運要項  無償比稿或景氣衰退的因應之道為何?除了家具、照明、設備等硬體配置,是否曾想過過整潔、廚房、音樂播放,甚至接待訪客等日常事務的影響?這些都是建構工作室文化不可忽略的事項。本書最末的「工作室情報蒐集」單元,簡要提點三十七項關鍵營運條目,是超實用的工作室求生指南。 作者簡介 東尼.布魯克(Tony Brook)   備受尊崇的平面設計師,1992年於倫敦創立Spin設

計公司,擔任創意總監。Spin是一家跨領域的創新設計工作室,客戶包括第四頻道(Channel 4)、耐吉運動用品與現代藝術中心(ICA),得獎無數。Spin廣受好評的出版品,皆由布魯克設計、編輯與出版。他是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英國分會的會長,也是知名的平面設計作品收藏家,並在全球各地演講。 艾德里安.蕭納希(Adrian Shaughnessy)   Intro設計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2003年離開成為獨立藝術指導與作家。曾撰寫、編輯、設計過許多書籍,包括《如何成為頂尖設計師》(How to be a Graphic Designer Without Losing Your Soul),

《設計師求生實用指南》(Graphic Design: A User’s Manual),文見各大重要設計雜誌,同時也為全球最多人點閱的設計部落格「設計觀察家」(Design Observer)撰稿。2006至2009年,蕭納希擔任《Varoom》插畫雜誌的創刊主編,另外主持電台節目《廣播談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 on the Radio)。他經常演講,接受電視與廣播節目訪問。 序-工作室.白日夢班.伯斯(Ben Bos)引言-平面設計工作室三要素:房產、心理、創意艾德里安.蕭納希(Adrian Shaughnessy)I-平面設計工作室Q&AA Practice for

Everyday Life 日常生活設計工作室|英國Kirsty Carter柯絲蒂.卡特Atelier David Smith 大衛史密斯工作室|愛爾蘭David Smith大衛.史密斯Bibliotheque 圖書館設計公司|英國Tim Beard堤姆.貝爾德Jon Jeffrey強.傑佛瑞Mason Wells梅森.威爾斯Build 建造平面設計公司|英國Michael C. Place麥克.普雷斯Nicola Place妮可拉.普雷斯Coast 海岸工作室|比利時Frederic Vanhorenbeke費德列克.凡霍倫貝克Doyle Partners 道爾聯合工作室|美國Stephe

n Doyle史蒂芬.道爾Edenspiekermann 史畢克曼工作室|德國∕荷蘭Erik Spiekermann艾瑞克.史畢克曼Experimental Jetset 實驗闊佬平面設計工作室|荷蘭Marieke Stolk馬里克.斯多克Danny van den Dungen丹尼.凡登東根Erwin Brinkers爾文.布林克斯Fuel 燃料設計工作室|英國Damon Murray戴蒙.莫瑞Stephen Sorrell史蒂芬.索瑞爾Inkahoots 印加叫囂設計工作室  |澳洲Jason Grant傑森.葛蘭特Robyn McDonald羅賓.麥唐諾Lehni-Trub 雷尼-楚布工

作室|瑞士Urs Lehni烏爾斯.雷尼Lex Trub雷克斯.楚布Marian Bantjes 瑪莉安.班堤耶斯|加拿大Marian Bantjes瑪莉安.班堤耶斯Milton Glaser, Inc. 米爾頓.葛雷瑟公司|美國 Milton Glaser米爾頓.葛雷瑟Mucho許多平面設計工作室|西班牙Pablo Juncadella帕布羅.榮卡德亞Marc Catala馬克.卡塔拉Nakajima Design 中島設計|日本Hideki Nakajima中島英樹Non-Format 無格式設計|英∕美Jon Forss強.福爾斯Kjell Ekhorn齊耶爾.艾克霍恩Pentagram

五角設計公司|美國Paula Scher寶拉.歇爾Practise 練習平面設計工作室|英國James Goggin詹姆斯.高金R2平面設計工作室|葡萄牙Liza Ramalho莉莎.蘭馬賀Artur Rebelo亞圖.李貝羅Research Studios 研究工作室|英國Neville Brody奈威.布羅迪ShaughnessyWorks 蕭納希工作室|英國Adrian Shaughnessy艾德里安.蕭納希Spin 旋轉設計公司|英國Tony Brook東尼.布魯克Surface 外觀設計公司|德國Markus Weisbeck馬庫斯.威斯貝克Tassinari/Vetta 塔辛納里

∕維塔工作室|義大利Leonardo Sonnoli李奧納多.桑諾里Thirst 渴望設計公司|美國Rick Valicenti瑞克.瓦利桑堤Universal Everything 宇宙萬物設計工作室   |英國Matt Pyke馬特.派克 Walker Art Center 沃克藝術中心|美國Andrew Blauvelt安德魯.布羅維特 4Creative 第四頻道創意工作室|英國Brett Foraker布雷特.佛瑞克II-工作室群像 III-工作室情報蒐集 1存檔  2設計獎參賽計畫  3預算  4整潔  5裁切區  6設計網站 7 僱用合約  8請客  9設備  10家具  11找

客戶  12收費  13環保議題  14待客之道  15職務說明與職稱  16廚房  17法務  18圖書室  19照明  20會議室  21音樂  22非營利∕公益案件  23合夥協議  24媒體曝光  25專業顧問  26房地產  27景氣衰退  28標誌  29軟體  30空間規劃  31說明印刷詳情  32分段付款  33工作室名稱與識別  34條款與條件  35時程表  36訓練  37無償比稿∕免費試作案件 序 工作室.白日夢   班.伯斯是荷蘭Total Design(全方位設計公司)的第一位員工,後來擔任這間知名工作室的創意總監,任職長達二十八年。他曾贏得無數國際獎項,並在

歐美、以色列、日本演講與教學。伯斯撰有數本著作,包括與妻子愛莉(Elly)合寫的《國際平面設計聯盟:一九五○年後的平面設計》(AGI: Graphic Design since 1950)。   「Alleen is maar alleen」是一句荷蘭文,意思是說,孤單可能是寂寞的,「就是獨來獨往而已」。早期的平面設計靠單打獨鬥,時至今日,依然有獨行俠能做出很好的作品,在我們這一行占有部分利基市場,例如字體與書籍設計師,或專門設計墓石與碑文字體的人。設計鈔票通常只需一名有才華的人即可,如需使用較困難的技術,就必須和印刷專業人員合作。   工作室得靠團隊才能運作。首先,你需要各種能力均衡得宜,不

能只靠男性氣概或女性氣質彼此競爭個不停。真正的領導者(而非獨裁者)最受歡迎。別低估了氣氛,亦即男女職員的良好組合所營造的人性價值。互相尊重是基本條件。   設計師是設計師,但設計經理人是另一種人。一旦工作室成員的人數超過足球場上一支球隊的出賽人數,不應該讓領導的設計師被迫遠離他所熱愛、擅長的專業。相反地,設計經理人的(暫時?)出現能讓他喘口氣。經理人要善體人意,能和敏感的半藝術家相處。   我從一九五○年代就一直觀察設計團隊的環境,有些成功,有些失敗。我看過剛從最好的設計學校摘下的綻放花朵,心甘情願成為奴隸之一,被喚作「他們最有名的新銳設計師」。我曾在倫敦市郊的布羅姆利市(Bromley)的雷

文斯本學院(Ravensbourne College)任教三個月。當然,所有女孩都亟欲在幾家高知名度的設計團隊找到第一份工作,願意為它賣命。我也曾贏得其中一項,正是從艾倫手中搶來。早期的Total Design是很好的成長環境,我們確實有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同心協力最能催生穩健美麗的作品。讓才華洋溢、聰明絕頂的人彼此互動,是一大優勢,能產生最優秀的設計。最成功的幾家工作室就像磁鐵,能不斷招募到最好的設計師,未曾發生青黃不接的問題。   在某家設計公司,合夥人的合約內容一概相同,無論各自團隊的財務績效如何,薪資都一樣。有天,其中一名合夥人得到一項案子,財務報酬可能很高,因此想為自己的團隊改變

薪資均等的規則。他的想法猶如在路邊拋下一枚炸彈。   另一家設計公司對於絕佳的科技優勢沾沾自喜,於是驕傲的創意總監犯下可怕的錯誤,認為沒有人的作品能超越他先進的設備,因此無須再僱用有潛力的人才。然而,大家很快迎頭趕上……   還有一家設計工作室找錯設計經理人,他寫了太多無聊的內部通知,身為開會狂的他扼殺了同事的靈魂,以無聊的會議折磨設計師同仁。   再看一家跨國設計公司的例子。這個團隊被成功、獎項與榮譽所矇蔽,公司不斷擴張,最後再也找不到任何樂趣,終於只剩垮台一途。   或者看看內部沒有任何魅力的事務所:它看起來像是戰前的大型會計事務所。沒錯,辦公室裡有許多電腦,不過,再也無法令客戶或潛在客戶

印象深刻,因為客戶也有這些設備。工作室應該要有空間容納魅力、樂趣與刺激,營造啟迪心智的氣氛,告訴大家設計是一種生活方式。   此外,有一次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lliance Graphique Internationale)的年會在一家位於市中心的工作室舉行。計程車司機依照地址,把我們載到目的地之後,我們卻一頭霧水,找不到工作室,只看到紐約鬧區裝潢別緻的消防隊。我們不知哪裡搞錯了,只得準備回飯店,這時一個男人從側門出現了。我認識他,他是國際平面設計聯盟成員。   然而,接下來要睜大眼睛了。我記得自己走進知名義大利設計師的辦公室。室內令人印象深刻。前門後方的空間十分寬敞,只有一名妝容很美的接待員

坐在寶座上。她後方是一條長長的走道,通往一扇壯觀的大門,門後正是設計師本人的「官署」。一進門,我就對他說怎麼沒看見入口的兩邊的崗哨及旗幟。後來,我參觀了他整間工作室,員工的工作空間是我在這行看過最小的,簡直和兔籠沒兩樣,比全球地皮最貴的東京工作室還狹窄。   好的工作室是展現專業自豪的中心所在,同事能夠在此成長,啟發創意,勤勉工作。工作室的作品多半是集體產物,許多團隊成員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貢獻。   工作室得小心呵護,別搞砸了白日夢,使之淪為夢魘。 班.伯斯(Ben Bos)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荷蘭設計師協會(BNO)成員 蕭納希工作室Shaughnessy Works成立時間:20

04成員人數:一人加助理地點:英國倫敦www.shaughnessyworks.com艾德里安. 蕭納希(Adrian Shaughnessy)是Intro 工作室的共同創辦人, 二○ ○ 三年離開, 繼續擔任獨立藝術指導、顧問與作家。他曾在This is Real Art(真藝術工作室)當了三年的顧問創意總監,這間工作室由設計人才輪流經營,而非僱用固定的設計師。二○○七年,他成立ShaughnessyWorks,提供顧問、美術指導與編輯等服務,客戶涵蓋多項領域。蕭納希撰寫、編輯與設計過多本書,其中《如何成為頂尖設計師》(How to be a Designer Without Losing

Your Soul)銷售超過七萬本。二○○六至二○○九年間,他編輯《Varoom》雜誌。他也為全球最多人閱讀的設計部落格「設計觀察家」撰文。蕭納希在「設計週」(Design Week)網站有一個每月專欄,並主持廣播節目「廣播談平面設計師」(Graphic Design on the Radio)。他經常演講,多次接受廣播與電視訪問。二○○八年,他成為Unit Editions 出版社共同創辦人。以下訪談以電子郵件進行。–– 你曾參與數家工作室的成立,但為了切合本書主旨,讓我們把焦點放在Intro。促使你成立Intro 的原因何在?艾德里安.蕭納希 / 一九八○年代晚期,我與日後的生意夥伴凱蒂.

理查森(Katy Richardson)成為同事,她是設計公司的職員,但不是設計師。那間公司為商業導向,很重視獲利率,為了確保利潤可以犧牲一切。公司要求我們快速進行每項案件,而我們的多數客戶根本不在乎設計品質。這段經歷讓我學到,在經營設計公司時,主要目標不能是賺錢。事實正好相反,為了賺錢,你應該把注意力放在作品。但是這段歷練在我們兩人成立Intro 時很有用。我們總會自問:之前的雇主會怎麼做?然後我們就反其道而行。在不好的工作室學到的,其實和好的工作室一樣多。一旦你開始行動,就沒有所謂的壞工作。–– 所以最初你們便決定要合夥?沒錯,我的事業夥伴凱蒂是個非常聰明的人,擁有我缺乏的一切天份與才能。

她的背景是電影製作,在財務方面很精明,做事有條有理,喜歡做我討厭的事情:營運規劃、會計、行政。她讓我能全心全意投入喜歡的事情,亦即擁有一組創意團隊,並與客戶往來。最重要的關鍵,在於我們兩人都尊重對方做的事情。凱蒂喜歡看到好的創意作品完成,而我在晚上也能睡得安穩,因為知道工作室一切都在穩固的基礎上就緒。我們在工作上相處甚歡,雖然在工作之外各有各的生活。–– 你們一開始就聘僱設計師嗎?我們最初找了一名設計師,但我犯了可怕的錯誤。前公司對待設計師的方式嚇壞我了,所以我客氣對待唯一的設計師。我對他太好了,以致於他就像是個剛出獄的人,太過放縱於自我耽溺,做出許多只顧自己的自私設計。這讓我學到不該怎樣對待

設計師。設計師其實並不需要無限度的自由。如果能明確指出對他們的期望,反而能有最好的回應,而之後也要給予他們尊重、支援與鼓勵,讓他們能夠製作優秀設計。所以我最先做的事情,就是開除唯一的設計師,此舉對我的傷害比對他還大。我感到相當挫折。–– 這是否讓你重新思考僱用與管理設計師的方式?當然。但同時有人給了我一個建議,讓我眼界大開:只僱用比你優秀的人。這對我來說有很大的啟示。我原以為自己得當最厲害的人,其實應該相反才對。工作室得僱用與培養人才,才能成長。我也發現應該要僱用能自動自發的人。如果你得不斷告訴設計師該怎麼做,不僅他們會覺得煩,你也會煩。所以我學著去找能夠自動自發的人,他們會想待在有支援的豐富

環境製作好作品。–– 你對工作室有何理念?我曾懷抱常見的浪漫想法:做出偉大作品、賺進大筆金錢,但現實當然不是如此。實際狀況是工作時間漫長,為了微薄的預算工作,而且一直得提供超值的服務。過了四、五年之後,才總算有理念可談。我希望我們做出的作品,能不落俗套,出人意料。我希望製作不同媒體的作品,這一點在一九九○年代並不普遍。我希望工作室的每個人都能快快樂樂來上班,客戶也喜歡造訪,並贏得其他設計師的敬重。最後,我希望賺到的酬勞,能反映出我們給予客戶的價值,也希望財務穩定。我不喜歡在財務方面冒險,而一旦我開始擔心金錢,就無法好好工作。這些或許稱不上是深奧有智慧的「理念」,卻是我們共同的想法,也是能共同達

成的目標。

黃寶蓮散文研究

為了解決馬可孛羅出版社地址的問題,作者謝蕙霙 這樣論述:

本論文以黃寶蓮之散文為研究對象,希望藉由文本的分析及系統式的整合,將黃寶蓮之散文著作梳理分析其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研究其散文創作之文字技巧,並從中發現黃寶蓮散文中所構築的主體性及其創作觀、散文特色。本論文總共分為六章,各章節內容架構如下:第一章中闡述研究動機,並簡介、分析臺灣目前研究黃寶蓮、旅行文學、飲食文學、女性自我議題的相關學位論文。此外,並介紹本論文作文本分析時將採用之理論觀點。第二章介紹黃寶蓮之生平及創作歷程,並著重於其作品內容中所呈現的思想,詳細分述其重要創作觀。第三章以黃寶蓮的旅行散文書寫內容為主,黃寶蓮從第一本著作《流氓治國》,即是寫她一個人到大陸旅行之種種,爾後多項散

文作品,都是描述其到許多國家自助旅行之所見所聞所思;故此章著重在分析黃寶蓮旅行書寫內容。第四章以黃寶蓮的飲食書寫及女性自我書寫此兩類主題為主,去析論其書寫內涵及情感。第五章主要介紹黃寶蓮散文中的文字藝術。由語言技巧、散文美學、書寫風格三部分去探析其書寫內容。第六章為結論,說明本論文研究之總結成果及研究不足與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