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港沿海風浪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台北海洋科技大學 海洋休閒觀光管理系 陳靜宜所指導 石敏的 中角灣衝浪活動服務滿意度、重遊意願之研究 (2021),提出鹿港沿海風浪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衝浪活動、服務滿意度、重遊意願。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 楊貴三所指導 朱素儀的 彰化平原地形與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 (2011),提出因為有 彰化平原、地形、土地利用、變遷的重點而找出了 鹿港沿海風浪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鹿港沿海風浪,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中角灣衝浪活動服務滿意度、重遊意願之研究

為了解決鹿港沿海風浪的問題,作者石敏 這樣論述:

近年來,衝浪已成為發展迅速的海上運動之一。越來越多的衝浪者被吸引到台灣沿海各個衝浪地點從事衝浪活動,包括台灣北部的中角灣。中角灣被稱為北台灣最著名的衝浪地點,政府亦在此興建中角灣國際衝浪基地,以滿足衝浪者日益增長的需求。為此,本研究主要探討造訪中角灣衝浪者的服務滿意度和重遊意願,以及兩者之間的相關性。採用問卷調查的方法,於2022年2月1日至4月30日收集問卷,共發放問卷430份,有效問卷420份,有效回收率為97%。結果表明,不同婚姻、受教育程度、個人平均月收入的遊客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不同婚姻和個人平均月收入的遊客重遊意願存在顯著差異。為提高衝浪者的滿意度和重遊意願,建議中角灣國際衝浪基地

管理單位可舉辦不同主題的衝浪活動,吸引家庭、青少年、中老年人體驗衝浪活動,享受衝浪樂趣。

彰化平原地形與土地利用變遷之研究

為了解決鹿港沿海風浪的問題,作者朱素儀 這樣論述:

本研究參考各種文獻,以地圖與航照的判釋、疊圖分析及野外實察等方法,探討有關彰化平原地形與土地利用變遷的情形,包括變遷的分布、原因與形態特徵,研究成果可作為環境規劃或相關研究的參考。本研究發現1904、1926、1986、1991、1994-1996、1999年六個年代,彰化平原沙丘、河道、海岸線等地形及聚落、農業等土地利用的變遷,受到自然及人文因素的影響。沙丘的形態有縱沙丘、新月丘等,主要受到沙量及風向的影響,以位置分為河岸沙丘及海岸沙丘,大多利用為墓地或聚落,符合傳統風水及向陽、背風的觀念,1986年後因人為開採為建材或填平而變低矮。河道受到人為截彎取直及改道工程,較低窪的舊河道,今利用為

魚池或水田。海岸線則因地盤相對上升,河道輸送大量泥沙,堆積於沿海,而新生成海埔地;1976年,線西、崙尾、鹿港三區更開發成彰濱工業區,海岸線因而不斷向西遷移;大肚溪北岸的臺中火力發電廠於1986年設立後,於1991-1999年間,彰化平原北側的海岸線,持續向西擴張,是發電廠興建所產生的效應,及季節風和連續颱風風浪作用。至於聚落變遷,受到政策、交通因素改變甚大,促使周邊聚落的發展,農業變遷方面,魚池、水田大多位於舊河道、氾濫原或海岸附近,旱作地則大多位於高河灘地或沙丘等地區。早期變遷因素受到自然影響較大,後期則因人文影響土地利用方式較多,自然因素的影響漸為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