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成大暑期營隊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 曾煥昇所指導 廖偉岑的 基隆市國民中學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海洋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現況分析 (2020),提出112成大暑期營隊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中、海洋教育議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科學教育暨環境教育研究所 蔡執仲所指導 蘇憶貞的 在地社區發展營隊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龍目社區為例 (2016),提出因為有 非制式教學、里山倡議、社區永續發展、地方教育學的重點而找出了 112成大暑期營隊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112成大暑期營隊,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基隆市國民中學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海洋教育議題融入課程現況分析

為了解決112成大暑期營隊的問題,作者廖偉岑 這樣論述:

本研究旨在瞭解基隆市國民中學海洋教育議題融入課程之現況,包括基隆市國中教師參與海洋教育現況、教材教具與資源的運用、在教學上的優先順序、所需協助的面向以及課程實施現況之面向,進而提出建議提供相關單位作為參考。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與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結果摘要如下:一、正在進行海洋教育教學者,以51歲以上之教師有較高的比例。二、基隆市國中階段之海洋教育發展現況,不再僅止鄰近海岸、港口之學校,非臨海地區學校正在進行海洋教育教學的比例增加。三、教師普遍海洋教育相關研習時數略顯不足,女性教師有接近97%研習時數未達10小時,30歲以下的教師也有逾六成無海洋教育相關研習經驗。四、基隆市海洋教育計畫中活動對

象包含國中學生之活動約只占總活動的四成,大致為邀稿比賽、國際海洋日活動、暑期營隊、海洋科學關主、海洋休閒活動體驗、潮間帶體驗及海洋特展。五、有超過五成的受訪教師曾經使用過「影片」、「網路資源」和「簡報」進行海洋教育教學。六、教師認為有助於落實海洋教育的方式,以「融入部定課程之中」優先性最高。七、教師認為海洋教育議題五大學習主題中的實質內涵,「海洋休閒」以「海J2認識並參與安全的海洋生態旅遊」的優先性最高;「海洋社會」以「海J5了解我國國土地理位置的特色及重要性」的優先性最高;「海洋文化」以「海J11了解海洋民俗信仰與祭典之意義及其與社會發展之關係」的優先性最高;「海洋科學與技術」以「海J14探

討海洋生物與生態環境之關聯」的優先性最高;「海洋資源與永續」以「海J19了解海洋資源之有限性,保護海洋環境」的優先性最高。八、學習主題中「海洋資源與永續」和「海洋休閒」及「海洋社會」皆有3倍的差距,代表學習主題之間有其落差。九、海洋教育議題五大學習主題不論是實際課程實施或教師認為教學的優先性,「海洋資源與永續」都在第一順位。十、「海洋休閒」此一主題,教師認為有其教學上的必要性,但在實際課程實施上受限於每週的授課時數或安全性考量,導致難以實施。十一、建立完整的海洋教育教學資料庫平台,有其迫切性與功能性,可以同時提供海洋素養評量的配套措施、教師增能、作為培訓海洋教育輔導團隊之依據以及辦理各項海洋教

育活動的參考來源。十二、基隆市缺乏海事及水產類群之區域職業試探與體驗示範中心,較難提供基隆市國中小職業試探與興趣探索的機會。

在地社區發展營隊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龍目社區為例

為了解決112成大暑期營隊的問題,作者蘇憶貞 這樣論述:

本研究主要是結合在地資源並與在地社區漸進式攜手合作辦理暑期營隊的非制式教學課程活動。第一年是以地方特色與產業結合倡建友善的產業環境及價值觀;第二年完全融入在地社區,並由研究團隊發展在地社區的非制式教學的戶外活動課程,融入在地社區的生活、生態、生產以「三生」的概念讓在地社區永續發展。並將「里山倡議」的觀念及「地方教育學」的理念結合融入學校教育設計為營隊教學,開發為本研究最具特色的在地社區的戶外學習。本研究在非制式教學的親子活動中的行動研究,並以質量合併方式收集資料作為研究成果的檢核依據;從研究結果中顯示,學生參與營隊活動之後,都覺得本活動與以往參加環境教育活動的體驗有所不同,能加深學生對生態環

境的認知與情感,更瞭解在地社區的人文歷史、產業、自然生態,並獲得更多與環境相關的知識與經驗,並願意投入支持在地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更有意願參與環境教育的相關活動;而家長經由營隊活動後,除了對在地社區的人文歷史、產業活動及自然生態有更深入的了解外,也對於在地社區致力永續社區發展有更深層的感動及認同,並滿意暑期營隊活動內容及工作人員。因此推動地方永續發展需將永續發展的理念落實於在地社區中,並將在地社區規劃整合發揮其戶外教學、觀光、休憩的功能,未來有發展成為社區型環境學習中心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