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國標舞比賽成績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另外網站2018年第九屆RHYTHM EAST國際標準舞全國錦標賽也說明:指導單位:臺北市政府體育局.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臺北市舞蹈技藝推廣協會. 比賽地點:台北市南港運動中心. 線上報名www.danznews.com.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陳慧珊所指導 陳駿閎的 國標舞比賽之 「拉丁隊形舞」研究─ 以英國黑池舞蹈節及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之作品為例 (2020),提出2018國標舞比賽成績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國際標準舞比賽、拉丁隊形舞、國際標準舞表演型態、英國黑池舞蹈節、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戲劇學系表演藝術碩士班 陳慧珊所指導 張雅婷的 韻律體操之美感研究── 以2017世大運中華代表隊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2017世大運、韻律體操、藝術化、舞蹈美學、美感的重點而找出了 2018國標舞比賽成績的解答。

最後網站藝人挑戰職業國標賽!《舞力全開》的「他們」前進小巨蛋則補充:2018 「CTC世界盃國際標準舞公開賽」將於七月七日(六)盛大舉行! ... 民視愛妮雅舞力全開節目經過一年競爭激烈的國標競技比賽,本次脫穎而出的7位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2018國標舞比賽成績,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國標舞比賽之 「拉丁隊形舞」研究─ 以英國黑池舞蹈節及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之作品為例

為了解決2018國標舞比賽成績的問題,作者陳駿閎 這樣論述:

國際標準舞(簡稱「國標舞」)原為一種源自歐洲的社交舞,傳入臺灣後,隨著本地歷史的演進與社會的變遷,發展至今,在臺灣可算是一種耳熟能詳且熱門的舞蹈類型。國標舞的習舞年齡層涵蓋成年、青少年、壯年及幼童,從我國坊間國標舞蹈教室的四處林立,每年都有大小型的國際或本地賽事的舉辦,以及國標舞同時也跨足電視節目和各類型藝文或商演活動的現象來看,國標舞在我國堪為相當普及化的一種常民運動。然而,在現今國際標準舞生態中,往往為了賽事的推動與發展而偏重在比賽的結果,但比賽成績背後又常涉及諸多非藝術考量的複雜因素,使得國標舞的賽事流於制式,逐漸失去作為一種以身體的律動來表達情感與思想交流的舞蹈特質,以致阻礙了其藝術

性、文化性等各方面更深層與多元的發展。拉丁隊形舞(簡稱「隊形舞」)是一種可融入主題劇情、角色人物,並使用各式媒材與道具的團體舞,雖然它以表演居多,但無論在表演型態或風格上,隊形舞往往能呈現出更多元的風格與新創的藝術性,這與目前國標舞賽事中針對單人舞和雙人舞的制式規範有很大的區別。儘管隊形舞目前多半被安排為賽事的開場或閉幕表演,但在不受制式配分標準下而自由創作的隊形舞,常常是融合地方人文風情與集體意識的團隊合作,其深具戲劇性與個別性的詮釋,總總令人眼睛一亮,成為矚目的焦點。有鑒於當前國標舞比賽在藝術發展上的失衡,本研究透過文獻與訪談資料的蒐集歸納,梳理出國際標準舞的發展源流、比賽歷史、舞蹈技巧與

風格、及賽事規則等,再從英國黑池舞蹈節與中華民國全民運動會中的隊形舞比賽之特選作品中加以比較,並從參賽人員的訪談中探討隊形舞藝術發展面向。本研究發現,國標舞之發展不應被制約在賽事規則與評分標準中,藉由隊形舞綜合性與創意性的創演方式,舞作的藝術性更得以深化與突顯。本研究認為:發展隊形舞,不僅能使國標舞的發展,從益發偏頗於競賽目的之功利性導向校正回歸至舞蹈的本質,更能提升其藝術層次而朝向更多元而精緻的舞臺發展,進而改善當前國標舞因比賽而衍生的諸多負面形象。此外,若能在國標舞的創演過程中融入臺灣特有的人文風情與在地美感,相信臺灣將能打造出映照臺灣特色的國標舞。

韻律體操之美感研究── 以2017世大運中華代表隊為例

為了解決2018國標舞比賽成績的問題,作者張雅婷 這樣論述:

韻律體操已有六十餘年的歷史,為一種富含多項元素的體育競賽項目,主要表現方式有手持道具的技巧、身體素質及風格的展現,因為它的豐富性及多樣化,其基本功的訓練以及技術面的鍛鍊都需時間累積而成。除此之外,韻律體操的運動員為了突顯個人特色以及表演風格,還會做專業的舞蹈訓練,以配合音樂的風格;因此,在訓練過程中,舞蹈課程對於選手素質的養成也相當重要,故,韻律體操並非僅是一種體育活動,其內容富有相當高的美感,為體育融合藝術的多元化產物。過去的競賽規則中無明確的界定,以致於出現大量的技巧動作爭取整體的分數,也因為評審的判定容易由主觀意識出發,在評分的公平性有待商榷。時至今日,韻律體操的分類仍屬於體育範疇,但

是在能力的要求上,除了扎實的手具技術及身體素質,必須彰顯自我風格,將動作的美感配合音樂的律動感,提升整體藝術性,使表現具有豐富的層次。雖然如此,成績比重卻往往著重於技巧的運用,相對地,選手也可能為爭取高分而忽略了藝術表現力;另外,臺灣的資源分配不均,造成韻律體操從基層衍生到成人對於未來的方向充滿不確定感,加上本國的訓練為各團隊教練總攬一切,相較於其他國家的系統化模式,在環境上就有相對的落差。目前為止,國內的相關文獻多著重在運動科學的相關研究與詮釋,有鑑於此,本研究以「2017世大運」韻律體操中華代表隊的個人與團體項目為例,透過文獻資料的蒐集與彙整,梳理出其歷時性的轉化過程,理解臺灣韻律體操的整

體發展動向,並以表演藝術生態的論證,分別從供給端與接收端的視角切入探討,另經由舞蹈美學針對選手的作品進行分析,再透過選手與教練的訪談加以佐證。本研究發現,美感在韻律體操中扮演重要角色,藝術化的表現能牽動韻律體操的整體質感,進而提升韻律體操的美感。除了補充臺灣韻律體操現有的文獻外,本研究亦可在體育賽事分析、舞蹈作品詮釋、舞蹈教育或是藝術美感等各領域,提供一份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