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mbus Cumulus 差異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中國文化大學 地學研究所博士班 劉廣英所指導 蔡梨敏的 東亞冬季沙塵活動與台灣降雪觀測和模擬 (2012),提出Nimbus Cumulus 差異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沙塵活動、台灣降雪、大氣環流、大氣長河、玉山。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Nimbus Cumulus 差異,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東亞冬季沙塵活動與台灣降雪觀測和模擬

為了解決Nimbus Cumulus 差異的問題,作者蔡梨敏 這樣論述:

由於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台灣位於冬季極地大陸冷氣團自源地爆發到出海的必經之路,且本身地形高聳陡峭,所以台灣成為北半球同一緯度地區,在冬季經常會有降雪事件發生的地方。降雪現象的發生,除了必須溫度到達冰點外,還有兩個必要的條件:一是充足的水汽,另一個條件是空氣裡必須有凝結核(condensation nuclei)。本文的研究目的為以氣候觀點,深入瞭解影響台灣的降雪機制,以及東亞沙塵在台灣降雪事件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時說明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台灣降雪現象的改變。本文採用1995~2011年的中央氣象局玉山站、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及SYNOP電碼資料,背景大氣採用NCEP/DOE的大氣資料。為了

能以量化來描述降雪活動及沙塵活動,文中定義SAI指數用以表示降雪活躍度,以及採用Yu et al. (2010)定義春季DAI的方法,定義冬季的DAI指數,用以表示冬季沙塵活躍度 。台灣降雪與東亞冬季沙塵活動在1995~2011年間,存在著年際間的變化。SAI的時間序列的分析顯示,降雪活躍度在活躍年(如:2008、2010、2011)與不活躍年(如:1996、1999、2003)有數百倍的差異,而由DAI時間序列也看出,沙塵活動活躍度在不活躍年(如:1997,2003)與活躍年(如:2001,2002)也有數十倍的差別。在降雪事件與沙塵活動的活躍年與不活躍年比較分析中,由大氣環流距平分析結果顯

示,在降雪活躍年裡,東亞大槽的位置偏東,北方低層大氣裡的冷空氣由華北一路到台灣附近,在南方從印度洋夾帶豐沛水氣的西南氣流跨過中南半島後,若遇到西太平洋面上相對性高壓的出現,其所引發的反氣旋式環流,則這兩股氣流在南中國海合併後往東北方輸送,沿著大陸東南沿岸到台灣,使得整著華南地區大氣環境比正常年濕潤,有利於降雪的發生,此時若有沙塵隨著強烈西北氣流而來提升了PM10濃度,也就是增加了冰晶凝結核,則會提高降雪活躍度(如:2010年)。降雪不活躍年,則與降雪活躍年相反,東亞大槽位置偏西,加強了低層的西北氣流,且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強度減弱,加上沒有西太平洋上的相對性高壓出現,所以暖濕的水氣也不會被往北

抬,所以在華南地區及台灣附近的大氣環境比正常年乾燥,不利降雪發生。SVD分析綜觀大氣環流結果指出,東亞大槽的位置與異常氣壓偶極子的關係是相當緊密的,其表現在1998年、1999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10年及2011年等年之間,明顯影響沙塵活躍度及降雪活躍度的強弱。模式模擬結果顯示,台灣冬季降雪、降水的水氣主要來源,均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個案20100326發生當年空氣品質較為混濁,但該個案的降雪強度大於個案20090310,其該年的空氣品質較為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