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cnonotus sinensis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國立東華大學 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 許育誠所指導 程曦的 頭烏線(Schoeniparus brunneus) 鳴聲的地理變異 (2020),提出Pycnonotus sinensis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中央山脈、海岸山脈、方言、地理變異、頭烏線。

而第二篇論文東海大學 景觀學系 李麗雪所指導 余冠呈的 都市公園鳥類棲地影響因子及營造手法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2020),提出因為有 eBird、大數據、綠化因子、土地使用、都市鳥類、公園設計手法的重點而找出了 Pycnonotus sinensis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Pycnonotus sinensis,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Pycnonotus sinensis進入發燒排行的影片

白頭翁(學名:Pycnonotus sinensis,英名:Light-vented Bulbul 或 Chinese bulbul),又名白頭鵯、白頭鵠仔(臺灣話:pe̍h-thâu-khok-á)[2],是雀形目鵯科小型鳥類,為鳴禽,冬季北方鳥南遷為候鳥,台灣亞種於台灣為留鳥,平均壽命約10到15年。白頭翁常見於東亞,台灣宜蘭平原,中國大陸則是在長江南部的大多地區,以及香港、琉球群島(八重山群島、沖繩等),性活潑,不甚畏人。食昆蟲,種子和水果,屬雜食性,雄鳥胸部灰色較深,雌鳥淺淡,雄鳥枕部(後頭部)白色極為清晰醒目。

頭烏線(Schoeniparus brunneus) 鳴聲的地理變異

為了解決Pycnonotus sinensis的問題,作者程曦 這樣論述:

鳥類的鳴聲可能因為地理隔離造成歌曲(song)的結構在種內產生變化,長時間世代交替的累積可能形成鳴聲的地理變異,當這些歌曲有明顯的地理界線時,就被稱作鳥類的方言(dialects),此種現象在鳴禽鳥類(songbird)中十分常見。過去在台灣鳥類鳴聲的地理變異研究中,鮮少討論中央山脈與兩山脈森林性鳥類的種內交流產生屏障,進而發展出鳴聲的地理變異。頭烏線(Schoeniparus brunneus)是台灣常見的留鳥,多活動於森林底層且飛行能力不佳,因此推測花東縱谷的平原地景會造成兩山脈族群的鳴聲產生地理變異,甚至出現鳴聲的方言。本研究於2018年3月以花蓮縣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道路沿線為

錄音樣區,利用指向性麥克風搭配錄音機進行採樣,探討頭烏線在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的族群是否具有鳴聲的地理變異以及形成方言族群。測量頭烏線的鳴唱聲參數,並利用頻譜圖建立每一隻頭烏線的歌曲型(song type)及音符(note)的組成種類。一共收錄66隻535段的鳴唱聲,可分成84首典型鳴唱聲,鳴聲分析的結果發現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的頭烏線鳴唱聲,於頻率以及音節長度具有顯著的差異,但由於各自族群中並沒有各自流行的歌曲型,說明兩個族群的頭烏線雖然在歌曲型的層次上沒有明顯的方言產生,但在鳴聲頻率和鳴聲時間上已經產生地理變異,兩個族群已經在形成方言系統的過程中。

都市公園鳥類棲地影響因子及營造手法研究-以台中市為例

為了解決Pycnonotus sinensis的問題,作者余冠呈 這樣論述:

都市化影響且壓縮鳥類生存空間,都市環境成為某些鳥類的棲息地,都市公園具有提供鳥類食物來源、築巢、休息、安全躲藏,及遷徙中繼站等功能,因此了解都市公園影響鳥類棲息環境因子及棲地營造手法,有助於為都市中生活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及庇護所。公園綠覆情形、植栽組成型式、設計手法及周邊土地利用類別及面積等因素會影響公園的鳥種類數及數量,對於這些因子的探討,有助於公園規劃及設計手法的擬定,期使都市公園成為鳥類生存的友善空間。現在大數據資料已廣被應用於都市生態調查的相關研究,政府資料開放平台也提供許多實質環境資料可供利用;eBird是盛行全球的公民科學參與平台,將之利用於研究的學者指出eBird資料有一定

的可靠性。因此本研究公園環境資訊皆取自於政府資料開放平台,鳥類資料則取自於eBird。經由文獻回顧整理影響鳥類數量及種類數的公園實質環境因子,最後保留可從「台中市政府資料開放平台」取得的公園綠化因子七項、周邊土地利用類別三種(影響程度高、中、低),及eBird資料庫鳥類資訊,並據以選定71座台中市都市公園做為本研究操作基地,共得鳥類資訊1278筆,36科、76種。研究結果顯示鳥種類數及總數量較多的公園為台中公園、鰲峰山公園及九二一震災紀念公園,相較於其它公園,三個公園的面積都是較大的。公園面積較小但綠化面積高的舊社公園也可以觀察到較多的鳥種類數及總數量。麻雀、斯氏繡眼及白頭翁是出現總數量最多,

且可被觀察到公園座數也是最多。公園觀察到的特有種鳥類以白頭翁、洋燕及小雨燕等常見鳥類為主,且廣泛分佈於各公園。在鰲峰山公園可觀察到保育類及IUCN鳥種,可能因為公園面積大,較不受人為干擾所致。都市人口密集區域的公園可以觀察到較多的小型鳥類,鳳頭蒼鷹、領角鴞及遊隼等猛禽類會捕食小型鳥類,所以在這些公園也同時可以觀察到它們。八哥及棕背伯勞可能會捕食農地當中的昆蟲,因此在農業區旁的公園可以觀察到。將71座公園的鳥種類數及總數量分別與7項公園綠化因子及3種周邊土地利用種類的面積進行相關性檢定。檢定結果顯示:鳥種類數與公園面積(r=0.483,p=0.000)、綠化面積(r=0.442,p=0.000)

、喬灌木面積(r=0.521,p=0.000)、植栽總數量(r=0.452,p=0.000)及植栽種類數(r=0.522,p=0.000)等綠化因子呈現中度正相關。鳥種類數與公園半徑500公尺範圍內土地使用類別面積方面,是與第三類周邊土地使用類別(r=0.330,p=0.006)呈現中度正相關,與第二類周邊土地使用類別(r=-0.319,p=0.008)呈現中度負相關。鳥總數量與公園面積(r=0.283,p=0.017)、綠化面積(r=0.250,p=0.036)及植栽總數量(r=0.285,p=0.016)等綠化因子為正相關,但相關程度偏低;與喬灌木面積(r=0.322,p=0.006)及植

栽種類數(r=0.435,p=0.000)呈現中度正相關。鳥總數量與第一類周邊土地使用類別(r=0.241,p=0.046)呈現低度正相關。公園半徑500公尺範圍內第一類周邊土地使用類別的面積與鳥總數量為正相關,推測可能是因為人為垃圾食物較多所致。有研究指出人類食物對鳥類健康可能有危害,因此應提升公園棲地環境品質,使公園成為更適合鳥類生活的空間。第二類周邊土地使用類別的面積與鳥種類數為負相關,推測可能是與住宅區行道樹、綠化空間高度維護管理有關;有研究指出公園設置時間、及植栽維護管理會影響鳥類棲息。第三類周邊土地使用類別的面積與鳥種類數呈現正相關,推測應與綠地的群眾效應有關,因此對都市公園周邊的

綠地或行道樹應提昇品質,若可行應減少維護管理頻率,使其在吸引鳥類棲息上可與公園相輔相成。研究中對鳥種類數及總數量有正向影響的因子在做公園棲地設計時都應納入考量。調查資料顯示公園面積在1公頃以上才較有可能會有鳥類棲息,且其喬灌木面積應不少於20%,植栽種類數以多於10種以上為宜。當公園面積大於3公頃時,綠化面積若能達60%,且喬灌木面積大於50%,植栽種類多於30種,在本研究中這類型的都市公園所能觀察到的鳥種類數可能多於20種。71座公園中公園面積大於6公頃者,根據台中市土地使用分區管制要點等相關規範規定,公園綠化面積都可達80%以上,且其中種植的喬灌木面積多可達80%,植栽種類普遍多於50種,

在本研究中這類型的都市公園所能觀察到的鳥種類數可能達到30種。都市公園的鳥易受人為活動干擾,棲地周圍適當的緩衝區,有利減緩休閒遊憩活動的干擾。本研究研提緩衝區設計方案,可運用水體、植栽及地形進行阻隔,並依據緩衝區寬度及遊客賞鳥者的位置設置不同賞鳥設施。以平視的方式賞鳥時,當緩衝區距離小於10公尺可以設置賞鳥小屋;緩衝區距離介於10至15公尺可以設置賞鳥牆;緩衝區距離大於15公尺可以設置賞鳥平台。以仰視的方式觀賞鳥類活動時,當緩衝區距離小於5公尺可以設置賞鳥小屋;當緩衝區距離大於5公尺可以設置賞鳥涼亭。以俯視的方式觀賞鳥類活動時,當緩衝區距離小於10公尺可以設置賞鳥涼亭;當緩衝區距離大於10公尺

可以設置賞鳥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