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s10 vg10比較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下列包括賽程、直播線上看和比分戰績懶人包

國立中興大學 森林學系所 曾喜育、黃俞菱所指導 林鼎宸的 雪山雪東線土生大型真菌之物種多樣性與環境之關係 (2020),提出aus10 vg10比較關鍵因素是什麼,來自於大型真菌、物種累積曲線、土生大型真菌物候、PCoA、雪霸國家公園。

而第二篇論文國立中山大學 生物科學系研究所 顏聖紘所指導 魏嬗如的 斑尺蛾族(鱗翅目:尺蛾科、枝尺蛾亞科)的親緣關係重建與形態演化,特別關注潔尺蛾屬之系統分類與演化生態 (2020),提出因為有 枝尺蛾亞科、雄性生殖器、比較形態學、分子系統學、隱藏種的重點而找出了 aus10 vg10比較的解答。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aus10 vg10比較,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雪山雪東線土生大型真菌之物種多樣性與環境之關係

為了解決aus10 vg10比較的問題,作者林鼎宸 這樣論述:

大型真菌由於容易收集與量化,常供做探討真菌組成、多樣性與生態系關係之研究,且臺灣高山的大型真菌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於雪山雪東線步道沿線進行土生大型真菌資源清單普查,建立可鑑定物種之基本外觀描述、出菇物候紀錄等基礎資料;透過不同長度的取樣資料以及物種累積曲線的建立,以了解物種取樣的完整性,並提供雪山地區單位取樣長度或面積之參考;另一方面,藉由比較不同植群和海拔高度的物種多樣性以及群落結構,了解不同植群組成、海拔高度與土生大型真菌多樣性之間的關係。本研究調查範圍自步道里程0 (2,140 m) 至9.8 km (3,584 m) 的雪山圈谷底之森林界限為止,以全線、系統 (25 m) 及系統隨機

(5 m) 等3種取樣方式於步道路緣約1 m內取樣成熟且子實體 >1 cm的土生大型真菌,記錄外觀特徵與採集資訊後,進行鑑定並依鑑定結果進行物種描述及統計分析。研究調查自2019至2020年共採集704份標本,以形態觀察法依外觀形態鑑定共分成328個形態種,其中已確認物種共211種,分屬10目22科42屬,餘117種未能分類歸群。科層級的形態種多樣性以紅菇科48種最多,依次為絲膜菌科37種、牛肝菌目34種、鵝膏科23種等。研究期間子實體之產季自5月開始,至10-11月結束,非產季期間未觀察到子實體的產生;物種累積曲線在兩年的調查中逐漸趨緩,整體之物種面積曲線仍未趨緩,且2019年上升速度較2

020年快。不同取樣長度所得之物種豐富度具有顯著差異,當取樣長度在100 m以下時,25 m的取樣長度在物種豐富度上即具有代表性。本研究將全線16個植群型做為分組的物種面積曲線迴歸線配適度低;2020年外生菌根菌宿主優勢植群型下的大型真菌豐富度表現差異不大。多數海拔梯度、植群分組之大型真菌子實體Shannon多樣性指數與均勻度指數無顯著差異,僅臺灣冷杉 - 苔蘚亞型與部分植群間多樣性具有顯著差異。不同海拔、年度及植群間的物種相似度皆低,PCoA排序顯示大型真菌群落在不同植群中的隨海拔或路段轉換,真正原因仍有待後續研究。另外,薑黃柄鵝膏相似種、牛肝菌sp02和黏蓋乳牛肝菌的多產會影響單一樣區均勻

度的表現。本研究發現虎皮乳牛肝菌可能有新的潛在宿主,但仍需更多實驗進行驗證。目前已鑑定物種,除黃地匙菌及彈性馬鞍菌為子囊菌門外,其餘皆為擔子菌門,約82%的形態種為外生菌根菌,且本研究區域的外生菌根菌群落具有超額占用的現象,推測是因步道沿線為外生菌根菌提供足量且多樣化的宿主,使菌根菌比例較腐生菌高,或步道沿線的腐植質較少所致。相較於過去雪山的研究,重複的物種多為世界廣布性物種,持續的觀察,有助於物種資源清單的完整。本研究目前已建立99個型態種之基本外觀描述,儘管本研究區土生大型真菌物種的取樣仍不完整,但提供了100 m以下的取樣參考;而大型真菌之群落組成隨海拔或路段轉換的原因有待研究。

斑尺蛾族(鱗翅目:尺蛾科、枝尺蛾亞科)的親緣關係重建與形態演化,特別關注潔尺蛾屬之系統分類與演化生態

為了解決aus10 vg10比較的問題,作者魏嬗如 這樣論述:

本研究同時使用形態與分子證據試圖解析Genusa屬 (一個在許多形態與生態方面獨樹一格的屬) 在枝尺蛾亞科內的族級歸屬以及種級分類議題。此屬原隸屬於斑尺蛾族 (Hypochrosini),並缺乏其姐妹群關係的假說。然近年的枝尺蛾亞科族級親緣關係研究顯示斑尺蛾族與Epionini、Scardamiini、Anagogini及Apeirini形成一個族級複合群 (簡稱EHSAA),而特產非洲的Drepanogynini為整個複合群的姐妹群,故本研究須先檢驗這個複合群的單系性與內部關係,才能探索Genusa在其內部的位置,並進一步解析種級分類議題。本研究分為兩大部份:(1) 首先挑選5族28屬49

種尺蛾代表EHSAA,並以3屬6種的Drepanogynini成員作為外群進行比較形態學研究。挑選出9個形態特徵映像至演化樹上,以釐清EHSAA內部是否有形態上的分群,並針對EHSAA的雄性生殖器furca結構與其他枝尺蛾亞科各族diaphragma區域結構進行同源性的探討。接著使用來自枝尺蛾亞科28族115屬121種 (包含EHSAA的5族25屬44種資訊) 的8個分子標記 (CO1、EF-1a、Wingless、RpS5、CAD、MDH、GAPDH與IDH,共計4300bps),使用最大然似分析與貝葉式分析重建系統發育樹以檢驗先前假說。並使用新建的演化假說推測EHSAA內各屬的分化年代與重

要的形態特徵分布、寄主植物利用以及地理分布格局;(2) 我使用來自7個國家的51隻Genusa樣本外加Celenna sp. cf. festivaria為外群重建其種間親緣關係並探討其分化年代與有效的鑑識特徵。研究結果顯示:(1) EHSAA為一單系群,然除單模之Apeirini外,其它族皆非單系群且不具備各別的鑑識特徵,因此我建議將EHSAA合併為Epionini;(2) 先前研究認為furca在Hypochrosini (或Anagogini) 與Ourapterygini (現與Ennomini合併) 為趨同演化,但我認為Ourapteryx與EHSAA所具備之結構並不相同,且並非趨同

演化的結果;(3) 先前研究認為雄性第三腹節無梳狀毛、雄生殖器具furca結構與vinculum延伸為可裝載coremata之loop為EHSAA各族之共同衍徵,但我認為除第三腹節無梳狀毛外,其它特徵應為EHSAA + Drepanogynini之共同衍徵;(4) EHSAA寄主植物利用共涉及裸子植物1科與被子植物32科,而寄主植物專一性在東方區較為強烈,此觀察吻合古典的氣候與寄主植物廣度關聯性預測;(5) 警戒性斑紋在EHSAA內部有多次獨立起源且多半集中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5) EHSAA的起源可能為非洲與南歐,後再由東亞大陸與中南半島進入東南亞島嶼及澳洲;(6) 在Genusa的分類部

份,我確認此屬共有七種,內含G. semperi、G. malaysiana與G. austrovietnamica三個新種與一個疑問種G. destituta,而種間的鑑識特徵則多由雄性生殖器與幼生期形態提供。由於Genusa的姐妹群仍有疑義,且缺少許多關鍵地區的樣本,故目前尚無法確認此屬的地理起源,然其分化過程則與巽它陸塊的海平面升降與環境變遷有密切的關係。